《草原》教学设计2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渲、 勒、 鄂、 涯”四个生字,会写 “毯、渲” 等1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4.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赞美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先写了草原秀美的风景,再写了草原迎客和联欢场景。作者移步换景,有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难点 具体体会课文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教具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认识本课“渲、 勒、鄂、 涯”四个生字,会写“毯、渲” 等1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读熟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你去过草原吗?在电视上见过草原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看看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上生活着的人们。 2.介绍作者老舍
3.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学生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用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巩固练习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四、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那些内容。
板书:初入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指明学生读课文,思考文中表现了草原哪些方面的美
五、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新字词。
2.熟读课文第1段。
板书设计
1、 草原
初入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2.仔细读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将草原美景描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草原美景
2. 仔细读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将草原美景描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二、再读课文,感受草原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那些方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A. 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B. 图片展示: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C. 踏进这样的草原,呼吸着这样的空气,仰望着这样的天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愉快)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放声朗诵这句话吧。
过渡:如果说这样的天空让作者的心胸更加开阔,想放声歌唱,又是什么让作者沉醉其间,想低吟一首小诗呢?我们接着交流。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A. 说说“一碧千里”的意思。
B.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C.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看看一碧千里的草原。
D.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
B.展示图片,有感情朗读,体会 柔美’的感觉。
(4)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学着用这样的方法
既......又......既.....又...... 说一句话。
B.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景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3.感悟表达
(1)草原的美景让作者沉醉,令作者赞叹。但是作者内心的感受也在发生着变化,默读第1自然段,你发现变化的.原因了吗?
(变化: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变化原因:随景色的变化而变化
引出情景交融法)
(2)再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清晰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A.层次清晰(由上到下,整体到布局) B.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4.指导背诵。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运用学到的表达方式,描写你喜爱的一处自然风景。
板书设计
草原 {美丽风光 层次清晰
心情愉快 情景交融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蕴含的意思。
2.品味、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领略了草原的美丽风景后,我们再来感受草原人民的特点。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
(2)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 “人情美”
1.衔接:草原上行车的洒脱另人向往,那草原的民族风情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蒙古包。
2.感悟草原 人情美”
(1)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 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照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联欢和话别。
(3)在迎客、相见、款待、联欢和话别前面加上一些修饰词 (4)交流小结:热情迎客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A.热情迎客
① 从课文哪些语句中能感受到这份热情?(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② “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③ 再度课文,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B.激情相见
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想象当时相见的情形,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C.盛情款待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D.尽情联欢和深情话别
联欢: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这些都是内蒙古人的风俗习惯,能够展现他们民族的特色)
话别: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四、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讨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后面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都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通过写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和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
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草原》教学设计2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描写了牧民早晨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课意在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的心情。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是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语言优美、获得阅读快乐的好课例。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低段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多感官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再加上草原对于我们江南水乡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陌生的,这使学习本课有了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适时创设情境,使文本更加生动、丰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课始就播放一段有关草原的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对草原有了直观的了解;再如理解“黎明、宁静、新绿、回荡”等词语是难点,课件的视觉冲击加上老师语言的`描述,使这些教学上的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全身心地感悟草原风光美丽,体会牧民生活的欢乐,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喜爱之情,从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多种方法随文识字,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xiaoxue.xuekeedu.com
识字教学时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本节课我以文本为载体,依托文本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教学中我采用多样化的识字形式让识字与阅读有机结合,在多样性、趣味性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快乐识字,感受汉字的魅力。在对学生的认知有了充分的估计上,对每个生字各有侧重,有的字音是重点,有的字形是重点,有的字义是重点。如:遍顺口溜记“原”(草原是个大工厂,里面出产白小羊);演示象形字“羊”的文字变迁;利用古文字记忆“牧”的字形、字义;从而引出“民”的组词,记忆“民”的笔顺等。这样做优化了学生主动识字的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草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
3、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讲读式、感悟式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板题:草原的早晨
读题)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丽和热闹,也认识了很多的生字和词语,谁来和这些朋友们打一下招呼?(出示词语)
草原 打破 宁静 鞭声 黎明 铺满 新绿 羊儿
圈门 无边 牧民 跨上 骏马 远处 飘动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齐读。
过渡: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感受草原早晨的迷人风光和牧民们幸福欢乐的生活。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黎明前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呢?
1、(出示图片)观察,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你觉得黎明前的草原怎样呢?(很静)
2、(播放声音)听,这是什么声音?(鞭声)
3、勤劳的牧民们起来了,甩响了牧鞭,这响亮的鞭声打破了草原的宁静,草原醒来了,变得热闹起来了,小朋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
4、让我们来听听:(播放动物叫声)
小结:醒了的草原真是热闹非凡,想看一看此时的草原吗?
5、观看图片(可适当解说)交流:你觉得早晨的.草原怎样?(板:美)
6、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嫩绿的)草多不多呀?(多,到处都是)
小结:是啊,春天来了,草原上的小草都冒出了新的嫩芽,而且到处都是,像给草原铺上了一层绿绒绒的地毯,所以书上说是怎样的草原醒来了?(铺满新绿)让我们把镜头拉近,看看这些嫩绿的小草吧!(看图)
7、(出示第一段)草原的早晨多美呀、多热闹呀、多有生机呀!谁能读好这一段?
指名读,评议,再读,齐读。
过渡: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睡了一晚的羊儿也醒了,它们此时在干什么呢?(板:羊儿)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拿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
2、(简单交流)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可爱的羊儿吧!(出示图片,观看。)
交流:羊儿多不多呀?(板:多)
出示第一句话:哪个词语可以看出羊儿很多?(你真会读书)这么多的羊儿,它们是怎么出来的?(有的羊儿跑出来,有的羊儿跳出来,有的挤来挤去,有的。)所以课文中说它们涌出了圈门。(涌出闪烁变色)
3、看得出来,羊儿们都急着要出圈门,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这么着急吗?(交流)
4、想着马上就可以吃到鲜嫩可口的小草,羊儿们心情怎样?(板:欢)你从哪个词读出了它们的高兴?(蹦跳、奔向闪烁变色)
5、指导朗读:谁能读好这一句话呢?先自己练一练,等一会读给大家听。(自己练读、指读、齐读)
6、其实,我们小朋友也有这么快乐的时候,看看下面这幅图,你会把空填起来吗?(填空练习)
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羊儿们的欢乐。
7、看着羊儿们一头扎进无边的草原,牧民们是怎么做的?(板:牧民)(交流)
8、出示牧民图:你们瞧,他们跨上骏马,挥动鞭儿,追赶着这些欢乐的羊群,动作是那么的熟练、潇洒。
9、(出示第二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特别要把这两个红色的词语读好,读出牧民的勤劳能干。(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近看草原,它是多么热闹啊!现在让我们从远处看看草原,它是怎样的呢?
1、请小朋友拿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三自然段。
2、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图片、声音)
3、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指图述:你们看这些羊儿,这儿一群、那儿一群、这边一群、那边又是一群,真多呀!这就叫一群群。你们看,它们多么像(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这些草地上的白云怎么会飘动呢?多么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呀?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小朋友留心,也可以找到这样形象而生动的比喻,看:(出示图片,完成比喻句填空)
4、小朋友,刚才你们还听到了什么?这是什么样的歌声?(根据情况可再听一次)(交流)
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得见呢!书上用了一个词,叫(回荡)
5、听着牧羊人优美的歌声,你觉得他们心情怎样?(高兴)为什么?(羊儿多、家乡美生活幸福)板书:乐
6、谁来读第三段,让大家欣赏草原的美景,分享牧民的喜悦。(指读)
(四)、配乐朗读全文
1、感情升华:小朋友,课文学完了,你觉得草原的早晨怎么样?(交流)那就让我们来赞一赞吧(回到课题:草原的早晨真美呀!)现在请大家在音乐声中,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和快乐读出来吧!
2、配乐齐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
1、再次欣赏草原美丽的风光(出示图片)
让我们再次走进美丽的大草原,让它成为我们心中一份美好的记忆。
2、草原确实美丽,令人神往,是许多歌唱家歌颂的对象,著名的蒙古歌手腾格尔就把这称为天堂,用他那浑厚粗犷的歌音唱出了草原的美丽、迷人,让我们来听一听,在歌声中结束我们的新课。(播放《天堂》)
附板书:
5草原的早晨(美)
羊儿(多欢)
牧民(乐)
《草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了解蒙古族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感受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的演唱;
2、指导学生用明亮、清脆的声音、赞美的心情演唱《草原赞歌》,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
3、演唱《草原赞歌》并表演,加深理解歌曲,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教具:VCD、钢琴、录音机、萨克斯、挂图、服饰
歌曲分析:
《草原赞歌》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民族五声调式的羽调式二段体结构。
A段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由8小节组成,第二乐句由9小节到16小节组成,是第一乐句的重复,体现了朝气蓬勃的情绪,赞美草原的感情,具有草原骏马飞奔的节奏特点,使人感到欢快活泼。
B段由17小节到26小节组成,节奏舒展,把人们一下子带到蒙古人民的美好生活中,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辽阔草原,飞奔的骏马,点缀在草原上的是星星点点的蒙古包,飘香的奶茶,悠扬的牧歌,茂盛的草场,肥状的牛羊。
教学过程:
一、入教学
请同学们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一起走进教室,分四组坐好。(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给同学们创设情境,带到蒙古大草原。
师:蓝天、白云、小羊、奶牛、真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大草原。
师:老师在上节课让同学们搜集少数民族―蒙古族的资料,你们搜集到了吗?
生:搜集到了。
师:下面请展示你们的成果吧!
生:(展示)
师:你们用文字、图片、服饰、乐器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蒙古族,老师也创编了一条具有蒙古族民族特色的发声练习曲,同学们想和老师一起唱吗?
生:(想)
5 3 1┃ 5 3 1 ‖
辽阔的大草原
(强调学生声音统一,音色明亮)
二、歌曲学习
今天呢,让我们共同学唱一首蒙古族歌曲。(出示歌名)
师:老师范唱,请你们听歌曲中都描述了什么。
生:(听)
(听过范唱后,学生开始描述)
生:闪烁的星星多草原的羊儿多飘浮的云彩白草原的羊绒白
师:大家说的都是歌词,那么和老师一起按照节奏来读歌词吧。(出示节奏)
师:我们刚才仿打的只是歌曲乐句中的两个小节,请看黑板:这是完整的三条节奏,谁能来试奏?
生:……
师:同学们不但掌握了这些节奏,而且还能够填进歌词,你们真棒!
师:同学们看到了,老师已经按照小组分别准备了卡拉OK、录音机、钢琴、萨克斯,请小组长组织好各组同学,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学习这首歌曲―《草原赞歌》。大家准备好了吗?那么开始吧!
(分组学唱)
(每组汇报学习成果)
三、总结
师:大家表现的都很出色。希望同学们在以后学唱歌曲时,能够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更加饱满。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这首歌曲。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草原》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描写的生活情景。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曾随课文一块登上过黄山,欣赏过黄山奇石,到过贵阳黄果树瀑布,领略了那里的独特风光。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同学们还想不想作一次长途旅行,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北国,领略一下那里的独特风光。(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同学们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呢?(生质疑)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去找吧!(指名读课文)
2、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汇报学习结果)
三、自主探究:
1、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和感受拿到小组中去交流吧。把你的疑问提出来让小伙伴帮助你。
2、 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
四、品读课文:
1、 课文读完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美)作者老舍先生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景色美、人情美、语言美)
2、 你最喜欢的是那一部分,找出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可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得体会)
五、知识拓展:
1、 出示“能力大考验”课件,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画面,设计解说词,再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汇报。
2、 为自己搜集的图片配上解说词。
六、作业:
搜集自己家乡的有关图片,写一段文字,想别人介绍自己家乡。
《草原》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感受到作品所塑造的草原的形象美和意境美,获得愉悦的情绪,继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与追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并能用语言简单表达自己的感悟。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并能够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体验民歌的魅力。
难点: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等。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播放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提问:你们能听出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作品吗?
师生总结:这是一首我们在小学阶段曾经欣赏过的歌曲。它表达了蒙古牧民为自己生长在草原上,生活在牧民家庭感到骄傲和自豪,以及对蒙古家乡的热爱之情。听着这首悠扬的《蒙古人》,我们又一次进入了音乐的王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由、舒缓的心境,去领略草原那独特的民俗,去倾听蒙古族那跳动的音符。让我们现在就走进音乐的世界,开始今天的蒙古之旅。
(二)新课教学
1.简介内蒙古
提问:同学们对蒙古族有什么了解?
师生总结:内蒙古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蒙古族又称“马背上的民族”,总体而言,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草原民族开阔的胸襟在他们身上一览无余。同时,蒙古人的历史充满了苍凉、悲怆的艺术之美,这些特点在蒙古族民歌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2.初步感知
教师播放长调《辽阔的草原》的音乐,请学生聆听并思考: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辽阔的草原》是一首爱情题材的民歌(情歌),表达了蒙古族人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思念爱人,担心爱人像辽阔草原上的泥沼一样难以捉摸。
这首歌曲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在多处出现了装饰音。这种旋律形态具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其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字少腔长,节奏自由而悠长,是蒙古族音乐草原风格的标志。
3.介绍长调
提问:根据蒙古族牧民的生活习性,大家思考长调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
师生总结:长调是蒙古族牧民在长期的游牧过程当中,触景生情,即兴创编而成,无垠的草原,广袤的`苍穹,养育了长调,我们不难想象,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在没有任何现代通讯设备的条件下,来长调来述说心中的喜怒哀乐,是最好的方式了。演唱长调是自由的、即兴的,一首歌在不同的歌手那儿有不同的演绎。“长调歌后”宝音德力格尔老师在20世纪50年代她也带着这首歌曲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赢得金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4.再次聆听
聆听宝音德力格尔的原声回放,提问:为什么用“长调”来表现“辽阔的草原”?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长调具有舒展悠长的旋律,节奏自由,恰当的表现期盼和美丽的遐想,善于表现辽阔草原的意境。用长调来表现辽阔的草原,不仅与音乐特点有关系,而且跟长调产生的根源也息息相关。《辽阔的草原》是“长调”的典范之作。
5.分析长调的演唱技巧
再次聆听歌曲,并思考:长调有其特殊的演唱技巧,与平时我们听的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生总结:气息绵长,有颤音,这种颤音在蒙古族称为“诺古拉”,可译为“波折音”,是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诺古拉”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
6.哼唱歌曲
教师范唱,请大家跟着一起哼唱这首内蒙长调,感受一下游牧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生活的场景。
(三)巩固提高
欣赏《嘎达梅林》,与《辽阔的草原》进行对比欣赏,思考:这两首歌曲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
(四)课堂小结
蒙古族的歌曲悠长、亲切,沁人心脾,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出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共同了解了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音乐文化。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多关注民歌,多听、多唱民歌,热爱民族音乐文化。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永远放射出不灭的光辉。
五、板书设计
辽阔的草原
长调:旋律悠长、节奏自由、字少腔长
短调:句幅较短、节奏整齐、字多腔少
《草原》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和体会草原的景及人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再现美)
孩子们,你们当中有谁去过大草原?草原美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播放电子课件,有草原美丽风光,有牛羊成群地走过草原的动感画面,有牛、羊、马的叫声,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歌声。)
二、草原美吗?我们今天就学习小学课文《草原》。
1、板书课题。
2、全班集体读题。
三、朗读课文,感知大意。(感情朗读——体验美)
1、学生用快速阅读法读课文。
2、鼓励学生“读了以后就想说”。
草原的天空、草地、小丘、骏马、牛羊、人物,特别是自己读后心情、感受、想象等等。(板书:景美、人更美)
3、精读课文(学生自找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段落或全文均可:草原美景、风俗、人情等等。)大声读。
4、自主、合作、探究(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再全班交流。)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深入品读。(品词赏句——领悟美)
1、让学生自主挑选并品味文中的.草原美景、风俗人情、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段落、句子以及词语。(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交流。)
品读方法:读一段或句子,再说说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
2、教师引导。播放电子课件。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
说说这句子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词语、色彩、具体、生动、准确、词语丰富、动静结合)
五、导游观光表演(表演想象——创造美)
学生即兴表演,外地旅游团去草原观光,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六、播放电子课件,再次欣赏和体会草原的美景。
课件内容是:小学课文《草原》内容全过程的影片和小学课文《草原》课文同步朗读配音。
七、总结全文。
八、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附板书设计:
12草原
景美→入草原奇丽大、绿、静
人更美→热情远迎
激情会见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
赞美草原风光歌颂民族团结
《草原》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材分析: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 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 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 了, 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2、知识目标: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3、能力目标:通过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
2、在不同形式的表演中快乐的体验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难点:唱准并掌握带附点和空拍的节奏:
①、×○ ×○ ∣XX× XX∣
②、 ×、× XX ∣ XX ×∣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道具筷子、音乐盒、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感受大草原
1、师生问好
2、师:请听一段音乐(放录音《我从草原来》)师配乐朗诵:蓝天高,太阳照,草原好热闹,马儿壮,羊儿肥,这里风光好。听着美妙的音乐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到了美丽而辽阔的大草原上,这里有成群的牛羊,这里有美丽的草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草原的魅力吧。
二、走进草原
1、听音乐《草原上》欣赏草原风光,并介绍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师:你能看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吗?(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洁白的毡房、成群的牛羊)
2、你们能看出是哪个少数民族了吗?(生:蒙古族)
师:你们真聪明!
蒙古族的意思就是永恒之火,也有一个别称:就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都生活在美丽富饶的蒙古大草原上,那里的牧民还会骑马、摔跤、射箭、挤牛奶呢,而且他们还非常的能舞。
三、学跳筷子舞
1、师:(出示筷子)咦?这是什么?(筷子)你可别小瞧它,在蒙古族人民的眼中它可是跳舞的好道具呢!我看到有些同学似乎有些怀疑,那就让老师当一回小牧民给你们跳一段《筷子舞》吧。
2、师:刚才我跳的筷子舞你们喜欢吗?(生:喜欢)筷子舞是蒙古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筷子舞。
3、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舞蹈。
四、学唱歌曲
师:欢快的筷子舞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那我们说草原的歌曲是不是也很好听?想不想把这首歌曲也学会呢?(生:想)
1、播放歌曲,生聆听后师板书课题。
2、带着问题复听范唱。
①是谁在唱歌?(小牧民或草原小牧民)
②歌曲的延长情绪是怎样的?(高兴、自豪、开心、骄傲……)
③歌曲的节奏是怎样的?师可从旁提示:听了歌曲让你有什么感觉?想不想跳舞?有没有力量?(稍快的或欢快活泼的)
3、跟节奏说唱歌词。
板书节奏难点
①、×○ ×○ ∣XX× XX∣
②、 ×、× XX ∣ XX ×∣
4、跟音乐范唱学唱歌曲。
5、全体带着感情齐唱歌曲。
6、表演歌曲
师:同学们谁想当神气的小牧民?现在我们就唱起歌跳起舞当一回真正的小牧民好吗?挑选演唱组、舞蹈组、演奏组和说唱组的成员、
师:其实音乐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只要你热爱音乐,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你就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
蒙古族还有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它的演奏姿势和二胡很相似——马头琴。(出示图片)(播放音乐)就是我们刚开始听过的那段音乐,它就是用马头琴演奏的,它的音乐深沉、浑厚、苍劲、辽阔,富于表达勤劳、强悍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感情。(音乐声减弱)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和演唱了蒙古族歌曲,理解了小牧民骄傲自豪,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也初步了解了蒙古族的筷子舞和马头琴,丰富了蒙古族音乐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最后,让我们再次唱起《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走出教室,结束这次草原之旅吧。(播放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草原》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歌曲、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些地方?(生简单介绍景点)那你去过大草原吗?老师也没有去过,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录像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好不好?(播放录像,学生欣赏)注意:录像不重复,要短、美,有什么话想说?(?)师:正像同学们所说,辽阔的草原的确是景色迷人、令人神往,难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来
到大草原,就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悟,那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草原》。(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解思路
课文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作者围绕草原都写了哪些内容?
(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是啊,文章既写了草原的景,还写了草原上的人。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草原的美丽景色。
对草原景色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哪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出草原的`景色特点?
(生自由交流:一碧千里、无限乐趣??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些词语你觉得哪一个最合适?为什么?)怎么样同学们,他说得有道理吗?(板书:一碧千里)
那你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
从同学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草原大而绿的特点。
(1)谁能从文章中找到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找的很准,读得不错,请坐。谁再读?(?)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茫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交流)
师:其实老师读书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这个时候,查一查字典就会帮我们的大忙。
字典中对茫茫一词的解释是:空旷,分不清边沿。(课件出示)并不茫茫,也就是并不——空旷,那我就不理解了同学们,这样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作者却说“并不茫茫”、“并不空旷”,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的第一段,看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如果找到了,就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开始吧!
(2)出示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哦,你从这部分文字中体会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好,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话。谁再读读?你能告诉大家这句话写了哪种景物?(羊群)
那作者是怎样描写羊群的美的?(像白色的大花)
师:作者把羊群比作大花,这叫——比喻(生),对,形象的比喻让我们体会到了羊群的美,这句话中还有一个比喻,谁给大家说说?(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这点你都能看出来?真不简单! 小结:其实,老舍先生就是抓住了羊群和草原的特点,把它想象成大花和绿毯,既生动又贴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也像作者这样想像一下:
如果把草原比作辽阔的大海,那这羊群就像是大海上的-------- 如果把草原比作广阔的天空,那这羊群就像是天上的-------
这样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这么美的句子,能
读好吗?能—— 那自己试试,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一读? 生读,师及时评价(谁能读得再美一些;)
这个同学“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羊儿在小丘上上下走动的影子。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 谁还想读? “走到哪里都像”读的真好!能再读一遍给我们听听吗? 来,孩子们,咱们也这样试一试。
这么美的句子,不想背下来?(生1生2)非常好!
师总结:是啊,走动的羊群给无边的大草原带来生机,的却让人感受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除了羊群,作者还写了哪些景物?
(3)出示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引导:这句写了哪种景物?你觉得小丘的美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柔美)(点击课件)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的?(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我们平时画画时经常用到。渲染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看文下的注释。(生读)
见过中国画吗?(出示课件)这就是用渲染技法画出的一幅画。也因为只用渲染,所以那种绿色才能-----(点击课件)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
这也是解释词语的一种方法。
这样一种透明的绿色,和天边的云融合在一起,多美的一幅风景图啊!(出示图片)来孩子们,看着这幅图,轻轻读读这句话。
想象着刚才脑海中出现的画面——“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再次轻声读读这句话。
谁给大家读读你的体会?(抽生读,齐读)(点击带图的句子) 生读,师评价:“那么柔美”读的真好,真有一种柔美的味道。 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变色)读得不错,让我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破坏了这种宁静的、流动的美,愿意把这部分再读一遍吗?
来,同学们咱们也试着读一读。
谁愿意再来读一下?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让我们体会到:线条柔美的小丘,独特而奇丽;上下走动的羊群,生机又有活力,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幅多么和谐唯美的图画!(出示草原图)所以,老舍发出由衷的感叹: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出示齐读)
同学们,举目远眺,我们看到了走动的羊群,线条柔美的小丘,抬头仰望你又将看到什么呢?
交流:(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外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那里的天指的是哪里?那蓝蓝的天空和我们这里相比较有什么
《草原》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教学重点】
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生可以通过唱歌、讲述等形式来交流和表达。如歌曲《天堂》《草原之歌》,也可以就自己在电视、电影、网络上看到的草原进行描述。)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播放歌曲《天堂》。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建议:学生谈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是,课件及时呈现该句。同样喜欢这一句的学生也参与朗读。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6.请你把刚才勾画的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师:你们发现勾画的句子都写的什么内容呢?
点拨:其实这些句子就是作家老舍先生看到草原风光以后,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
7.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8.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板书:高歌──低吟
9.讨论交流: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初入草原,从整体上看到草原美丽开阔,所以满怀豪放之情,想要高歌一曲,既而深入草原,被草原美景所陶醉,所以想坐下低吟小诗。)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
高歌──低吟
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古族风情。课文25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①提出交流要求: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②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情深意长的情谊。)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③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④练习背诵本自然段。
(2)第三自然段──相见。
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③重点体会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从“总是”和两个“再”字中,都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④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
(3)第四自然段──款待。
①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
(如: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奶茶,摆上了奶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②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4)第五自然段──联欢。
①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热爱──依恋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
高歌──低吟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热爱──依恋
作业设计:
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③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草原》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1、学唱并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2、聆听歌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3、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掌握蒙古舞的基本动作。
3、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创造性地参与音乐表演实践活动,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培养学生对音的高低的听辨能力和感受能力。
2、创编表演歌曲。
设计理念: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蒙古族民歌,由于学生没有去过内蒙古,对蒙古族不是很了解,蒙古族的民间舞蹈就更不熟悉了。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感受、理解和体验蒙古族歌舞和蒙古族文化,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课堂上我以“到辽阔的草原”为主线,通过欣赏草原美景,感受蒙古人多姿多彩的生活等手段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表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在演唱实践活动中通过集体舞等手段,逐步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木琴独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学生做律动进教室。(学生根据乐曲情绪做扬鞭催马动作)
2、师生问好。
二、教学导入
1、师问;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乐曲太好听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到底是哪儿呢?在这首乐曲中,你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感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展示蒙古族人民歌舞的画面。让学生谈谈自己看到画面后的想法。(生自由发挥想象回答)
3、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蒙古族人民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生活在辽阔美丽的大草原上,他们都非常热爱绿色的大草原和可爱的家乡。今天咱们就来学唱一首内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展示大歌谱)
三、学唱新歌
1、播放歌曲。
2、让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3、学唱简谱,注意音准。(小组合作学唱简谱)
4、教师用电子琴演奏歌曲,让学生随着音乐哼唱。(学生跟着琴声用“啊”来哼唱)
5、让学生自己填加歌词来演唱。
6、请学生跟着伴奏带演唱一遍,教师指出不足的地方,并给予鼓励。(演唱时要注意身体放松,咬字清晰,用活泼、愉快的心情来演唱)
7、师;同学们唱的好极了,老师为你们鼓掌,想再唱一遍吗?(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把歌曲唱的更动听)教师可以用碰铃给歌曲伴奏,活跃学生的演唱情绪。
师;同学们看了老师的表演你们想试试吗?
四、编创活动
1、给歌曲伴奏。(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给歌曲伴奏)
2、创编歌舞。(学生分小组进行创编舞蹈,发挥自己的才能)
3、评比。评出最优美的动作,大家进行模仿学跳。
五、合作表演
1、师;同学们刚才发挥想象给歌曲进行了伴奏和伴舞,表现非常出色。下面就请出我们班的“小歌星”来演唱歌曲,我们进行合作表演。
2、教师进行表扬和鼓励,并指出不足之处。
六、音乐游戏
1、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比比谁的耳朵最好,模仿的最像。
2、多媒体播放汽车、轮船、动物、交通工具等发出的声音。(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来辨别,并说出是由什么物体或动物发出来的?模仿一下,看谁模仿的最像)
七、小结
同学们,老师今天很荣幸跟你们一起到美丽的大草原上游玩,我看到了你们对大草原的喜爱之情,你们给蒙古族儿童带去了欢乐、带去了幸福,有了你们,广阔的大草原将会更加美丽、欢腾、富有生机。
八、下课
学生听音乐走出教室。
《草原》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4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围绕导读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 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 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7.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8.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民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五、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感受到了浓郁的蒙古族风情。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这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深厚情谊。)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五、作业设计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3.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1 草原
一碧千里 大 绿 景美 (静态)
热情迎客 (动态)
款待 好客 人情美
《草原》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1、了解蒙古族
2、熟唱内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
3、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欣赏和歌曲的演唱,充分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让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草原。
2、能够尝试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听、唱、跳体验蒙古音乐的特点,感受音乐的美。
教学设计:
说草原——看草原——唱草原——听草原——跳草原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播放蒙古族歌曲《吉祥三宝》
2、常规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谈话式导入
“有哪位同学注意到了,刚才我们听的歌曲是什么?”(吉祥三宝)
“它是哪一个民族的?”(蒙古族)
“我们国家有56个少数民族,你还知道有哪些民族呢?看谁知道的`最多。”(维吾尔族、藏族、苗族、傣族、彝族、汉族、朝鲜族、侗族……….)
三、欣赏图片——草原风情
教师适时讲解。
(幻灯片4)蒙古包
(幻灯片5)骑马——摔跤——射箭
(幻灯片6)服饰
四、新歌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
1、学生随着歌曲范唱打拍子,在完整地聆听中感受熟悉歌曲的音调。 提问:“这首歌是几拍子的?它的强弱规律是什么?”
2、有感情地读歌词
3、听唱法学唱歌曲
4、师生接龙唱
5、学生展示
6、集体唱
教师总结:
这是蒙古族最古老,有代表性的乐器。上方是马头,细长的琴杆连着梯形的琴箱,两根琴弦马尾做成,琴弓琴身是分开的。活象一匹半身的马。
五、欣赏蒙古舞蹈片段
喜欢蒙古舞蹈的同学可以尝试着学上一两个动作。
1、顶碗舞
2、筷子舞
3、安代舞
(逐一讲解)教师加以引导。
六、创新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准备、创编
2、学生现场评价
3、教师引导连接,学生用所学动作为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编配舞蹈动作
七、总结
今天我们唱了蒙古,跳了蒙古,一起了解了蒙古,大家一定很想去那里看看吧!其实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让我们学好本领,长大以后,亲自到祖国的各地看看,走走吧。
《草原》教学设计14
总体构思:
文章用极其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写景的顺序,品味作品优美传神的语言,同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本课文应该采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写景的顺序,品味大师精妙的语言。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景物描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教师适当引导点拨读书方法,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地品味、感悟、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布置的任务难易适中,既能提高学生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语
农民的幸福是耕耘,工人的幸福是生产,画家的幸福是绘画,猎人的幸福是什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树林和草原》,看猎人的幸福是什么?
(二)散读
1、读完后,每人说一句话:猎人的幸福是,他看见了的美丽景色(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时间,鼓励学生用文中的优美词句归纳,不要求全,只要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学生说话时,允许其他学生质疑,若有质疑,要让学生读课文,互相探讨。
(要点提示:猎人的幸福,自由自在、走进自然、享受大自然的美。他看见,濡湿的树枝、粘着白露的草叶、芳香的空气……火焰般燃烧的晚霞、傍晚的雾霭等美景)
2、猎人是什么时候看到这些美景的.?(学生交流,找出表现时间的词句:“黎明的时候”“在阳光底下”“太阳越升越高”“黄昏来临了”“夜幕降临了”,明确作者写景的顺序——时间顺序)。
3、小结:猎人的幸福不是打猎,猎人的幸福是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那濡湿的树枝,粘着白露的草叶,充满植物芳香清新的空气,像火焰般燃烧的晚霞,傍晚的雾霭,颤抖的星星,甚至森林中的雷电和暴风雨,都让猎人流连往返,久久不愿离去。
(三)选读
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1、以“我最欣赏的语段或句子”,为话题说几句话。
(1)要求说出欣赏的理由,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品味语言的妙处。
(2)学生朗读中,注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小结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难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称赞道:“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让我们闻着“大自然芬芳的气息”,充满感情朗读课文。(教师范读第一段,其他段落学生齐读)
(四)创读
课文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点特别,你发现了吗?
1、省略号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交流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要点提示:A表示省略
B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C舒缓语气)
2、任选一个描写片段,展开想象,把你能想到的,作者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要求用描写性的句子,比一比,看谁写得更生动(可以根据课文前面描写的景物进行补充)。
3、展示成果,学生点评。
(五)总结
风景处处有,只要你有一颗美丽的心,你就能看见风儿从你身边悄悄经过,听见一朵朵开怀大笑,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用优美的语言去描绘大自然的美丽。
(六)作业
摘抄文中精彩的句子。
《草原》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了对祖国美丽大草原的美好热爱憧憬之情,感受蒙古明朗、豪放的音乐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会以小组合作、互助的形式进行二拍子的儿歌创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知识与技能】
模拟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肢体语言的创造模仿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会创编协调大方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难点】
能够初步体验到蒙古音乐粗狂的音乐风格,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团结少数民族的小朋友,喜欢并对我们的少数民族产生兴趣。
三、教学准备
PPT以及音频设备、钢琴、蒙古族服饰、课件、部分打击乐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教学
教师弹奏《马儿歌》,学生们伴随着音乐做律动。
2.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1)播放蒙古风土人情的视频,揭示课题。
(2)教师通过视频感受本课歌曲旋律,请同学们谈感受。
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到了蒙古大草原一望无际的景色,看到了马儿、小溪、蒙古包,听到了马蹄声、蒙古人民的歌声等,朗诵描写蒙古族的诗歌,仿佛带领同学们来到了蒙古大草原。
(二)新课教授
1.教师通过《找朋友》的游戏分4小组。
2.创编蒙古族儿歌。
3.教师出示歌曲节奏,同学们创编歌词。
4.教师打节奏,请同学们边做动作边表演自己创编的作品。
通过学生自己创编的歌词加入节奏,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5.完整把创编的歌词表演。
教师打节奏,学生完整表演自己所创作的歌词,在此环节,学生便已基本掌握了本首歌曲的节奏。
6.教师范唱旋律并出示歌曲旋律。
7.请同学们试唱一遍歌谱,并注意休止符和低音音符。
在已经基本掌握节奏的基础上,试唱歌谱。
8.请同学们完整演唱歌曲。
填上自己创编的歌词,加上旋律完整地演唱一遍。
9.聆听《草原就是我的家》歌曲,听辨歌词。
同学们美妙的歌声把蒙古族的小朋友也吸引过来了,教师播放本课歌曲,请同学们仔细听他们都唱了些什么?
同学们回答出歌词内容,了解歌曲内容,引出本课课题。
教师带领同学们按照节奏,把这首歌曲的歌词读一遍。
10.学习附点八分节奏和注意休止音符。
学生通过读歌词,和刚才同学们自己创编的歌曲对比,引出本课的难点附点八分节奏,并通过“知了”的读法解决它。
11.试唱乐谱,再加入歌词演唱歌曲
注意一音多词、二分音符、附点八分节奏的正确演唱,有感情地演唱一遍歌曲。
(三)巩固提高
1.教师范唱(加律动),学生表演唱,交换唱
巩固今天学习的内容,有感情地表演唱。
2.请学生们自由表演唱(跟录音视频)
3.播放视频,介绍那达慕大会
4.分组模仿那达慕大会项目
(播放背景音乐)赛 马、摔跤、射箭
提问同学们都看到了哪些比赛项目,做简单的介绍,并分组进行模仿表演。
5.用木棒打节奏,边唱边跳
(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游览了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你有哪些收获呢?(学会了唱歌、舞蹈,为歌曲伴奏)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棒!老师很想记住你们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蹈,请大家再次为我和台下的老师们表演唱这首《草原就是我的家》!(在集体歌表演中结束本课)。
《草原》教学设计16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音乐)第二册第五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歌曲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的热爱,通过对比教材的学习延申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并通过教材的延伸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蒙古民族风情,增进民族间的团结,同时通过歌曲的演唱、舞蹈、表演,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及其对音乐的兴趣。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认识了解蒙古民族风情、音乐、舞蹈。
技能目标:学会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并能感情的演唱。学习简单的蒙古舞蹈动作,随音乐作简单的即兴创编表演。通过节奏练习、演唱、创编、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和良好的乐感。
情感目标:通过演唱蒙古歌曲,学跳蒙古舞蹈,培养学生对草原及蒙古族的喜爱之情,增进民族团结。通过集体创编表演培养了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
施教班级为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一年级学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掌握水平还较低,处在初级水平,有待于教师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降低难度,循序渐进,帮助他们积累音乐经验。另一方面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嗓音自然、形体灵巧,适合采用歌、舞、图片、表演等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模枋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通过模仿积累经验,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激发学生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奠定基础。(本节课设计:抓住一年级学生好模仿,模仿力强的特点,让学生模仿蒙古舞动作;模仿马蹄声、射箭声进行节奏练习;根录音模唱等环节,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模仿中学会演唱表演,提高其音乐素养。)
2、体验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倡我们引导学生在聆听、演唱、表演音乐过程中充分体验音乐,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感受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提高学生音乐技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本节课设计:通过让学生欣赏体验蒙古歌舞,并学习演唱蒙古歌曲,学跳蒙古舞蹈等环节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同时在学习中进一步体验蒙古歌舞的特色。提高学生的音乐感觉力、表现力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合作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本节课设计:通过让学生在二声部节奏练习中合作及集体创编表演两个环节培养学生的音乐合作意识)
4、综合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的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为主线的综合实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本节课设计:以音乐为主线,将音乐与舞蹈、民族知识综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更直观的理解音乐。开发形体姿态中的教育因素,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唱”和“跳”相辅相成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
5、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话筒,磁带,琴,舞板
学法指导
以学生学习为主,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学法指导紧紧绕教学目标,通过“听”“唱”“动”让学生在模仿学习表演体验中积极自然的去感知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
课堂设计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律动端正坐姿
(利用自然的节奏律动形式集中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在有节奏的模仿动作中自然的进入音乐学习)
(二)认识草原
(通过讨论、看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大草原及蒙古族,并结合介绍过程渗透进节奏练习,引出蒙古舞)
1、复习歌曲(我有一只小羊羔)引出美丽的大草原。(1、通过聆听说歌曲名称,练习低年级学生的聆听、听辨音乐的能力。2、对学生演唱作一定的指导。)
2、师生讨论蒙古族、草原等情况,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大草原及蒙古族;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3、(1)提问:大草原上住着什么人?结合图片
讨论小结: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他们住在蒙古包里,爱喝牛奶和奶茶,爱吃牛肉,烤羊肉等。(教师简单讲解,学生初步认识)
(2)节奏练习
提问:草原上的人爱做什么?放牛、放羊、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
节奏练习:(师)我们一起来骑马(生)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师)我们一起来射箭(生)嗖O嗖O
(分部练习>边做边念引出蒙古舞蹈)
(利用综合法将节奏练习渗透到民族知识介绍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模仿骑马声,射箭声,积极主动的进行节奏练习,培养节奏感,符合了新课标中1—2年级学生创造标准中的要求,能够运用人声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
(三)草原的舞蹈
(通过欣赏并亲身体验学习简单的.蒙古舞,加深学生对蒙古歌舞的体验感受,及学习兴趣,并自然的引出歌曲。)
2、学习蒙古舞蹈分解动作。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适当试范蒙古歌舞。请同学来学学蒙古舞的一些动作,体验蒙古舞特色。(骑马、扬鞭、摔跤、鹰飞、耸肩、前后肩等)(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学习蒙古舞动作,培养学生感受力表现力及对音乐的兴趣)
3、教师舞蹈表演。(通过教师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师生共同舞蹈体验。(把歌曲音乐和舞蹈结合,进一步把学生引入蒙古音乐舞蹈之中,让学生愉快的在音乐和肢体提高音乐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由舞蹈引入歌曲,教师范唱歌曲。(引出歌曲)
(四)唱草原
1、听歌曲录音说说歌曲里唱了什么?(聆听、听辨能力培养)
2、熟悉歌词
(1)听歌曲录音,说说歌曲里唱了些什么。培养学生听记能力。
(2)教师按歌曲节奏的以小快板的型式念歌词。
3、学唱歌曲(通过听唱模唱等方法完整学唱歌曲,指导学生演唱歌曲,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1)教师用琴伴奏范唱。(通过教师范唱让学生自然的进入歌曲学习,从而达到师生的音乐共鸣,即教师在范唱,学生跟唱。)
(2)师生一起听琴分句模唱。(通过模唱完整学习歌曲)
(3)跟琴学唱歌曲。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并反复练习达到背唱。
(五)创编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通过集体创编表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音乐表现力。)
(1)讨论用什么方法来表演。(一年级学生音乐表演技能,经验积累较少,能力有限,因而这一开源环节教师首先为他们的创编作适当的指导。)
(2)集体创编。(因一年级学生缺少创编表演经验,还不能一短时间内创编整个节目的能力,因此在这里采用了集体创编的的方法。)
(3)学生表演。
(4)师生共同表演。(最后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自主的愉快的演唱表演,从而即让学生以音乐表演中获得愉快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在学生愉快的表演中自然的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养。)
(六)课堂小结。
本课优势
1、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歌曲舞蹈都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喜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丰富多样,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愉快的参与学习。同时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学习为主体。
3、以音乐为主线,将舞蹈与音乐结合,“唱”“动”结合相辅相成,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愉快的学习环节。
4、教学环节连接自然。
《草原》教学设计17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初步接触我国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调风格,从而体现本课的音乐与民族的人文性,初步感受音乐的民族风格.
技能目标
1 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
2 在即兴编配舞蹈 编曲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个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的勾勒出一副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歌曲第2至第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七度音的演唱 歌曲曲调的创编
教学准备:
钢琴 录音机 挂图 伴奏乐器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带同学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风和日丽、绿草如茵.想去的孩子请轻轻的闭上眼.
生:做好准备.
师: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你和你的小伙伴携手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那里绿草如茵,天湛蓝湛蓝的,朵朵的白云悠悠的飘浮在天空中,牧民们在这里悠闲的放着牧,牛羊成群.往远处望去有一个美丽的大毡房,有一个可爱的穿着民族服装的小朋友向你和你的小伙伴招着手,好像在说:“来吧,快来我家吧,快来我家做客吧.”这时,你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走向了这个美丽的毡房,走进去后你们发现这里真的是很漂亮,各种各样的民族装饰品,当你们正陶醉在这些精美的物品中时,耳边突然穿来了一首悠扬的歌曲.此时老师播放《草原上》的录音.听完后给学生1分钟时间静静的感受.
授新
1 聆听教师范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
2 师挂出挂图,请同学们讲一讲你平时所知道的关于草原的知识.结合刚才的感受用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下你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讲的同时师一直播放歌曲录音,让歌曲一直不断的在播放,给学生营造一种草原广阔的感觉.
3 再次聆听教师范唱,要求学生仔细的聆听,可以轻声跟教师哼唱.
4 请学生有‘走’和‘跑’来演唱歌曲,让学生首次感受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区别.
5 尝试演唱歌词,注意哪些字唱的长一些哪些字唱的短一些.另外提醒学生注意歌词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一副画面.
6 师生一起配合演唱歌曲
师:蓝天
生:高
师:阳光
生:照
师生:草原好热闹
师:马儿
生:跑
师:羊儿
生:叫
师生:这里风光好
第二段相同
7 师:们有没有发现在演唱歌曲时有一些字唱的短一些有一些字唱的长一些,你们可以告诉我是哪些字吗?请举手回答
生:回答
师:他们是怎么唱的呢?
生:回答
师:很好!我们把这些唱的短一些的音叫做四分音符,把唱的长一些的`音叫做二分音符,刚才我们也用跑和走来演唱过了.你们发现没有,四分音符后面有没有尾巴?二分音符后面又有没有尾巴?
生:回答
8 师:草原上有哪些动物呢?如果请你用乐器来表现它们,你会选用什么乐器呢?为什么?
生:回答
9 学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XX XX|XX XX|
创编活动
1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 师:今天所有的子表现都非常好,可是老师觉得要是你们可以完成下面这个任务的话,今天的你们会玩的更开心的.想来完成这个任务吗?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4到5个孩子一个小组.分钟时间让孩子们为歌曲创编讨论,要求要有草原的特色,让我们一看就知道你要表现的是草原.
3 师生讨论蒙古草原的舞蹈动作最有特色的是什么?提示:骑马的动作
总结
师:通过今天学习蒙古族歌曲和编创蒙古族舞蹈你们了解到的蒙古族人民他们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生:爽朗 豪迈的
师:既然你们体会到了,请你们用这样的心情来演唱歌曲《草原上》
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做着骑马的动作唱着歌曲离开教室.
《草原》教学设计18
设计思路
《辽阔的草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音乐教材第四单元《神州大地》(1)──辽阔的草原。是一节以学习蒙古族民歌为主,其他教学方式相互配合的综合课。通过对《牧歌》的学唱以及对无伴奏合唱《牧歌》的欣赏,让对地域性民歌特征不甚了解的七年级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在教学设计思路上体现了“体验、探究、升华”的教学方式。
体验:在歌曲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听唱法直接学唱歌曲,有利于学生感受、体验、掌握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和风格。对于歌曲的处理,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感受和理解,为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作好铺垫。
探究:通过播放草原风貌,介绍蒙古族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让学生在看、听、想、议中去发现、探究影响草原民歌的因素,从而进一步了解内蒙民歌的风格特点,特别是“长调”的特点。
升华:通过看、听、唱、对比等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蒙古族民歌的纯美,通过学生的`才艺展示以及了解“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已不多见的现象,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美化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
l、通过欣赏和演唱《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民歌独特的魅力。
2、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3、通过学生眼睛与心灵的对话,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民歌的学唱及对内蒙民歌风格特征的把握;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旋律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体验
1、导入
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到一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请同学们听着这首熟悉的歌曲随我一同前往。”(播放《蒙古人》,边听边观赏草原风光。)
师:请同学们把你所看到和听到的美丽的东西告诉大家,并谈一下你的感受。
生:看到了美丽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听到了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老师要带我们去看内蒙古大草原,听魅力无穷的蒙古族民歌……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体验一下蒙古族民歌的无穷魅力吧!(板书课题)
2、学唱歌曲
听:播放《牧歌》。
师:请谈一下你对歌曲情绪、风格特征的认识。
生:《牧歌》是一幅有着丰富色彩的美丽画卷,是一首赞美家乡美丽富饶的赞歌。旋律悠扬、动听,节奏舒展、宽广,速度较慢,有颤音及很长的拖音。
再听:再次播放《牧歌》。
师:你认为旋律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生:第1、2小节与第5、6小节、9、l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即:XX│X·X
听唱:(第三次播放)请学生轻声和着伴奏哼唱旋律。
再唱: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别采用:全班齐唱、小组唱、领唱、对唱、表演唱等形式熟悉巩固歌曲。
唱谱:歌曲唱熟之后,请学生集体视唱歌谱。
在演唱中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歌唱时的呼吸、换气、咬字吐字、长音的拍数、力度的把握、演唱的情绪等。
二、探究
1、欣赏
听: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播放录音)
师:通过聆听,你认为什么是无伴奏合唱?这首无伴奏合唱《牧歌》与我们刚才唱过的《牧歌》在演唱方式及感受上有什么不同?
生:无伴奏合唱就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演唱方式上前一首独唱,后一首是合唱。无伴奏合唱比独唱更能表现出草原的空旷、一望无际,给人的感受更加丰富……
教师补充:……
再听: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进一步感受无伴奏合唱的音乐魅力)
2、播放草原风光的影片
师: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知识介绍蒙古族人民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及蒙古人的性格,并谈一谈地域文化与其民歌的联系。
生:通过谈论与相互补充得出初步的观点。
3、探究结论
师、生:内蒙古独特的地域特征,造就了勇敢、豪爽、粗犷热爱艺术的蒙古族人民,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音乐形式……
三、升华及延伸
1、升华
师:通过学唱和欣赏,你认为蒙古民歌有哪些特点?
生: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宽广;旋律中有颤音及下滑音,充满了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
师:为什么昔日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现如今在内蒙已不多见?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草原、草场沙化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我们国家正在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林,大力发展人工草场,推广栏养和封沙育草等措施……
师:今天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生:……
2、延伸
才艺展示
师:有了这么多收获,大家愿与老师一起通过歌舞表演的形式来表现我们对草原民歌以及家乡的热爱吗?
师、生进行才艺展示。
知识拓展
师:我们国家还有哪些地方有草原?那里风土人情、民族性格、文化艺术又有哪些独到之处呢?请同学们在课余的学习中认真去捕捉、去思考。
教学反思
当前,流行音乐冲击着学校的音乐课堂,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民族音乐不感兴趣。通过《辽阔的草原》这一课的教学,我有如下体会:
1、充分体现学科本位。音乐是听觉及实践的艺术形式,要让学生在充分的听和唱中感受作品本身的旋律特征,为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作铺垫;同时,在学生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再唱歌谱,降低了学习难度。
2、注重音乐内容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探究、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体验内蒙民歌的独特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多次采用提问、及时评价等方法及学生积极主动的才艺展示,多方位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反应强烈。
4、采用对比法、情景再现法、联系实际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草原》教学设计1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
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草原吗?
那你告诉同学们,草原什么样?
(设计意图:了解学情。学生对草原到底知道多少?会不会用联系的、发
展的观点来认识草原上的生物和草原生态。)
2、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有关草原生态的录像,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
的草原。
(多媒体:“美丽的草原”。学生观赏草原。)
(设计意图: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让学生感受草原的和谐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二、探究草原的生态平衡
1、看了美丽的草原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2、草原上都有些什么动植物?(师:板书:草、兔子、鹰、狐狸、狼、山羊)
3、草原上的这些动植物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呢?你能画出几条食物链
吗?(生:在实验报告单上写出几条食物链)
4、画完以后同小组同学交流,谁愿意把你画的食物链展示给全班同学。(投
影展示)
5、现在我们以“草兔鹰”为例,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
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填写报告单)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6、推测:如果上面任何一种现象发生了,草原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7、刚才我们假想了草原上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这说明了什么呢?(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反馈汇报)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失去平衡。)
8、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草原上的动植物会无缘无故地减少吗?(让学生认识到草原上的动植物不会无缘无故地减少,这些动植物的减少是伴随着人类的破坏而产生的。)
9、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这些动植物的减少,进而导致草原生态平衡的破坏呢?(让学生充分讨论后作出分析)
三、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1、过渡语:人类肆无忌惮的破坏活动,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灾难很快就降临在了他们的头上。这就是我们接下来将要去揭开的一个谜: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2、了解沙尘暴是什么?
3、了解沙尘暴有什么危害?
4、阅读教材上宁夏藤格里沙漠有关情况的介绍。
5、自主学习资料后,鼓励学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懂的问题。
6、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了这块草原生态系统的失衡?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结果又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四、思索: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怎么做?
《草原》教学设计20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按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会本课3个生字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黑卡纸、地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谁能说说我们这儿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
2、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觉得苏州的早晨真是美极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出示课题:草原的早晨指读—领读—教学“原”)
3、看了这个题目同学们想问些什么吗?(草原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草原的早晨和苏州的早晨有什么不同?……)
出示地图:指出苏州(只有针尖那么大)草原(内蒙古地区中国的西北部)通过对比显示草原地理位置。
二、讲授新课
(1)看图学词
1、这无边的草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相机出示挂图(草原一眼看不到头)
出示:无边齐读
2、冬去春来,草儿重又长出来了,原本枯黄的草原像铺了一张崭新的绿地毯所以我们说草原铺满了(出示:新绿齐读)铺满新绿的草原上有些什么呢?请大家看着图来说说(由近到远)
相机贴字:近处:羊儿牧民骏马
(出示一个读一个,正音;最后齐读词语)
(2)那这么美丽的草原上的早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自己把课文读一读。
检查自读:
鞭声 黎明 宁静 醒 蹦跳 歌声
新绿 圈门 奔向 牧民们 牧羊人
(自读找规律—指读—开火车—领读—自读课文)
响亮的 黎明的. 铺满新绿的 打破了 醒来了 羊儿
鞭声 一只只 跨上 追赶 远处 回荡着
草原在
(找规律—指读—领读—自读课文:正确)
继续看图想想如果你是羊儿你被关了一夜后放出羊圈后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兴奋)那么你们会怎么跑出羊圈?会怎样奔向草原的?(涌出来蹦跳着齐读)那么假如你是牧羊人,羊儿这么蹦跳着涌出来你会做什么事?(跨上骏马追赶羊群齐读)齐读黑板上的词语
(3)出示句子:
1)“啪!啪!”嘹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感叹号表示什么?草原睡着时是静悄悄的,牧人的鞭声叫醒了草原,就像妈妈早晨叫我们起床一样。想想看每天早上妈妈是怎么叫我们起床的?谁能来把它读好?)
2)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指读——哪里停顿——齐读)
(自读课文:流利)
(4)女生读,男生读,指读。
(56)范读通过读你觉得草原的早晨怎么样?(美)那它究竟美在何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三、教学生字
1、原说结构教部首说你怎么记住它
2、动说两个字的相同处教“力”字旁
3、打说怎么记
【《草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原》的教学设计05-26
草原教学设计08-16
《草原》教学设计12-17
《草原》教学设计12-17
草原教学设计08-16
《草原》教学设计06-19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03-13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04-29
《辽阔的草原》教学设计04-29
人教版草原教学设计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