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乡》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通过第3、4自然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参和量;会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指出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提出初读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是讲海底景色奇异的,哪些地方是讲海底物产丰富的。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写有生字的活动卡片,纠正读音。
(2)出示写有词语的卡片,学生读,其中发光器官、水中听音器、反推力、稀有金属这些词语,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明白了上述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帮助)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4)试回答初读要求第(3)题。
三、分析理解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l)指名读,思考: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用投影出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在理解加点词的基础上,用物产丰富说一句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海底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海底是宁静的;海底是黑暗的,却有闪烁的光点)
(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海底是宁静的?
①用卡片出示波涛澎湃,指名读,理解它的意思。
②引导学生理解依然。(海面上没有风浪海底是宁静的.,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仍然是宁静的)
③把依然换成另外一个词语,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海底为什么是宁静的?(因为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
(4)海底为什么是黑暗的?黑暗中的光点是什么?像什么?(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闪烁)
(5)小结: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宁静;海底是黑暗的,但有许多光点闪烁,海底的景色真是奇异!
(6)指名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海底景色的奇异。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段一共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一共五句话,告诉我们海底有声音)
2.投影出示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前三句,想一想,从这三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结合句子理解是否、窃窃私语。
①把是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又不改变原句的意思,这句话可以怎么说?
②指名读窃窃私语,说出它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着摹拟窃窃私语,体会这里用窃窃私语显得特别生动。
(3)指名读后两句,想一想,从这两句话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海底有很多很多声音)
(4)海底都有什么样的声音呢?(四个有的像吃东西的声音,行进的声音,发出警报)
(5)这些是不是海底所有的声音?你是从哪知道的?
(6)课文中写出了这么多种声音后,还用了省略号,说明海底的声音怎么样?(海底的声音多种多样)
(7)从这么多种声音中,可以看出海底的景色怎么样?(景色奇异)
3.指明:在这一自然段中,前三句告诉我们海底有声音,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声音,这就是概括地写;读了后两句才知道海底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具体地写,先概括后具体,句与句之间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4.联系第二、三两个自然段,让学生思考:
(1)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宁静的海底,如果你听到各种声音,会有什么感觉?(使学生感到静中有声,显得奇异)
(2)为什么海底有这样奇异的景象?(海底奇异的景象离不开丰富的物产)
(3)指名读二、三自然段,要求读出海底景色的奇异。
二、理解第四、五、六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海底物产丰富的?(动物、植物、矿物)
(1)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一共几句话,讲的是什么?(一共六句话,讲的是海底有很多动物,它们的活动方式不同。)
②(投影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指名读第一句,想一想告诉了我们什么?
(海底有很多动物)
从哪儿看出海底的动物有很多?(三万种就是很大的数目,这还是已经知道的,还有不知道的)
③快速读第二句,告诉我们什么?(它们有不同的活动方式)
④指名读三~六句,想一想讲的是什么?(不同的动物是怎样活动的)
⑤重点理解:
伸缩是什么意思?你还知道什么动物是靠肌肉伸缩爬行的?
只能说明什么?
普通是什么意思?用普通说一句话。比普通火车还快说明什么?
反推力怎样理解?想一想你见过什么是靠反推力前进的?
巴是什么意思?
⑥放录像向学生介绍动物的活动方式。(形象感知动物的活动方式)
⑦小结三~六句,具体介绍了五种动物的活动方法:它们有的速度极慢,有的速度极快;有的向前进,有的向后退;有的自己活动,有的自己不动。就在这快与慢、进与退、动与不动的鲜明对比中,突出了它们的活动方法不同,说明了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⑧引读第四自然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每句讲的是什么)
⑨依照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第四自然段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⑩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海底的物产怎么样?
(2)自学五、六自然段,讨论:海底有哪些植物和矿物?
①海底有哪些植物?(投影出示海底植物图)说明海底植物怎么样?(种类繁多)
②海底有哪些矿物?稀有是什么意思?说明海底蕴藏的矿物怎么样?(蕴藏丰富)
③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也可以体会到海底的物产怎么样?
(3)四、五、六三个自然段都写出了海底丰富的物产,从这些物产中还能看到海底的什么特点?景色奇异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让学生真正理解海底丰富的物产显示出景色的奇异)
三、把二~六自然段连起来读
思考:海底是一个什么世界?
指出:每段中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在景色奇异中包含着物产丰富,丰富的物产中也显示出景色的奇异。
四、指名有感情地读全文
让学生想一想,为了说明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课文开头、中间和结尾各写了什么?
第三课时
一、读全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段)
二、练习朗读(以训练中差生为主)
三、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分析字形,学习写字
1.重点指导的字:
却的右半部是卩,不要写成阝。异的上半部是巳,不是已
2.写出下面字的偏旁。
却()
否()
普()
类()
兔()
些()
3.先说说下面每组字的不同,再组成词语。
胞()
私()
类()
异()
抱()
积()
粪()
导()
五、练习写一段话,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⑵了解对比手法
⑶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
2、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
3、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
理解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
1、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2、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社戏》选自《呐喊》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风筝》选自《野草》
三、背景简介: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的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故乡”这个题目,既交代了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又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四、小说知识:
1、什么是小说: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6、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注意:分析小说主要是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五、预习检测:
秕谷(bǐ)鹁鸪(bó gū)颧骨(quán)折本(shé)潺潺(chán)
阴晦(huì)伶仃(líng dīng)恣睢(zì suī)猹(chá)獾(huān)
弶(jiàng)脚踝(huái)愕然(è)嗤笑(chī)
瑟缩(sè)黛(dài)惘然(wǎng)祭祀(sì)寒噤(jìn)
六、听读课文,理清本文结构:
一、回故乡(1-5自然段)开端
二、在故乡(6-77自然段)发展与高潮
三、离故乡(78段-结尾)结局
七、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阅读1—5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
“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用一个感叹句“啊!”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5、讨论小说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各有什么作用?
(一)故乡的变化(景物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闰土的变化
试在文中找出描写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等词语,并思考造成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毡帽、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中年闰土外貌:脸色灰黄皱纹深极薄的棉衣眼肿得通红破毡帽手粗笨开裂
少年闰土动作、语言:活泼刚健动作利落有智有勇语言朴质生动热情纯真
中年闰土动作、语言:说话吞吞吐吐只是摇头谦恭又含糊迟钝麻木
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友好热情纯真平等充满友谊
中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恭恭敬敬呼“我”老爷
少年闰土对生活:热爱生活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对生活:哀痛苦寄托神灵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
深层原因: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小结: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三)杨二嫂的变化
试在文中找出描写杨二嫂外貌、动作、语言等语句,并思考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年轻时:“豆腐西施”、终日坐着(安分守己)
二十多年后: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
语言:“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怪声怪调)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以长辈自居)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讽刺)
“……让我拿去吧……”(爱占小便宜)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恣意造谣)
动作:“……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明索暗偷)
1、人物形象:杨二嫂: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
2、塑造杨二嫂形象的作用:
(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2)以杨二嫂20年的变化说明城镇市民的贫困化。
3、杨二嫂变化的原因: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二、课堂小结:
作者塑造了一个淳朴善良麻木迟钝的贫苦农民的闰土形象,也塑造了杨二嫂一个尖酸刻薄自私势利贪婪的小市民形象。从两人的.身上折射出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以及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描写,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三、作业: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试体会其作用。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句中两处“高墙”含义分别是什么?
第一个“高墙”是实写。第二个“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用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3、“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的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
4、第86段中“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意思是什么?
“辛苦辗转”的意思是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辛苦麻木”的意思是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而麻木。“辛苦恣睢”的意思是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尖刻、泼辣、放肆、自私自利。
5、“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6、“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一句如去掉“竟”,句子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竟”字表现“我”对与闰土的隔膜之深,感到惊愕。如去掉“竟”字,表现不出“惊愕”的意思,同时也削弱了文章谴责旧社会的意义。
9、小说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深刻含义?
分析:本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深化主题。
“路”有两种含义:一指地上的路;另指人生之路。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
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信心,以及鼓励人们为希望而奋斗的激情。
10、“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对故乡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关心,对等级观念的否定。
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二、课文总结:
主题: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写作特色:
1、对比的运用。
2、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3、运用准确的性格语言表现人物。
4、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行文自然流畅。
四、写作训练:肖像描写示例。
五、作业:
根据示例,自己选取班上一名学生进行肖像描写。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3
一、教材分析:
《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二、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选择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教材编排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而知识不系统往往是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实这是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对立了,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新课改是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学理念是:
1、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小说就是要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小说的艺术美。欣赏鲁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体到学习《故乡》这篇小说就是:
(1)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
(2)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这是本文的重点。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把握起来还较容易的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本文的难点:
第一,引导学生把握“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及在作品中的作用。
第二,引导学生把握“我”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突破难点时,单纯凭借老师讲解往往事倍功半,应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的确不明白时再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教法选择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法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我们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教法学法大同小异,因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也就也大体用类似的方法学。
1、比较法:与古诗词中游子怀念、眷恋故乡的情感比较,思考故乡变化原因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以写促读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写简短的读后感,体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学习法:“闰土”形象学生可自主分析
5、讨论法: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讨论。
6、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7、讲析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练习法:“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四、教学步骤
(一)诗词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好处:1、温故知新,语文味浓。2、操作方便,简便易行3、反差强烈,引发思索。)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写50——60字的读后感,对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为理解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分析小说
1、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人物:
(1)闰土:小学出现过,而且刻画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学习重点。
(2)杨二嫂:协作质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突破学习难点。
A、对小说的社会环境解析(对比闰土看瓜所言)——世风日下缘于经济凋敝,人穷志短。
B、杨二嫂是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嘴快、手快、脚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谣中伤)。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
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
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3、主题: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
《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联系1934年作者所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四)练习:目标检测上相关练习题,有些教参上确立的教学重点,比如景物(自然环境)描写等,因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在此不再作为教学重点。
五、教学总结:
通过学习,学生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分析小说。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4
教学目标:
1、景物描写
2、了解对比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作品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二、示标
三、新授:
1、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哪几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结尾(未来)
2、萧索的荒村:(讨论)
①一般地说,冬天的景象如何?“深冬”呢?
②“天气又阴晦了”的“又”是什么意思?
③为什么写冷风发出呜呜的响声?
④“苍黄”的“苍”照应了前文的哪一个词?
⑤“深冬”“阴晦”“呜呜”“苍黄”各是写什么?这些背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⑥“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句中,哪两个词是说明“萧索”的?它们各是什么意思?
⑦“我”为什么会产生“悲凉”的心情?
⑧作者要反映的仅仅是“几个”荒村吗?
3、神异的图画:(讨论)
①故乡近三十年前后有什么差异?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
“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②“天空”“圆月”“沙地”“西瓜”,“深蓝”“金黄”“碧绿”,从所写景物和色彩看,这幅图画给人什么感觉?
③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④“我”儿时的故乡只是一个一般的村庄,儿时的闰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作者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美呢?
4、朦胧中的想象
①作者写了“萧索的荒村”、“神异的图画”,为什么结尾还要写“朦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神异的图画”的重复?难道二十多年前的“故乡”就是美好的天堂?
这是为了反映“我”对现实的故乡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有一个光明的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希望”。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②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体会结句的含义)
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只要努力奋斗,希望一定能够实现。
5、齐读三处有关景物描写的部分。
6、作品对景物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写景要配合人物,要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四、作文片断训练:景物描写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5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4、找出《故乡》中运用反复与对比的地方。(看前四个自然段)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4、检查、实际操作: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
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细雨如丝、贪婪、吮吸、伸展、狭长、端午节、桂圆、触到、细
腻、汁水、甜津津、豆腐、虽然、酸味。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杨梅的特点,体会作者喜爱故乡杨梅的感情。
4、领悟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思想教育:体会作者喜爱故乡杨梅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抓住作者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重点留心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提问:这个题目包括几个意思?分别是什么?
(这个题目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我爱故乡”,二是“我爱杨梅”。)
(1)“我爱故乡”主要写什么?(故乡)(2)“我爱杨梅”主要写什么?(杨梅)
(3)“我爱故乡的杨梅”主要写什么?(作者喜爱杨梅,看到杨梅就想起故乡,本文借赞美杨梅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并借助自学生字、词。
1、学生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故乡的杨梅?(课文从杨梅树、杨梅果两个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
2、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生字、新词。
3、学生借助认识生字,了解字义。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注意纠正误读音。
(四)读词语,理解词义。
(五)阅读课文,明思路。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本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本文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先总写“我”爱故乡的杨梅,然后分别从杨梅树、杨梅果两个方面具体描写杨梅,抒发作者对杨梅的喜爱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哪一部分写得详细?为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作者观察细致、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描写杨梅果用了四个自然段,从形、色、味三个方面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层次分明,特点准确。
(六)学生再读课文,巩固复习。
(七)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按要求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思考:“我”为什么爱杨梅?杨梅有哪些可爱之处呢?
(“我”的故乡在江南,那里是杨梅生长的地方。“我”看到杨梅便会想到故乡,“我”热爱家乡,所以喜爱杨梅。
作者从杨梅树可爱,杨梅果好吃两个方面介绍了杨梅的可爱之处。)
2、文中写杨梅树和杨梅果两部分,哪一部分内容写得详细。
(写杨梅果。作者从形、色、味三个方面作了具体的描述,内容十分详细。)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填空练习。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______春天的甘露。它们____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____。
2、填好后让学生朗读。
3、想一想这段话有几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本段有两句话,第1句写杨梅树需要春天的细雨。第2句写杨梅树生长得茁壮茂盛。
4、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所填写的词语“贪婪地吮吸”、“伸展”、“欢笑”这些词语的意思,想一想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贪婪地吮吸”、“伸展”、“欢笑”本是描写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词语,作者采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雨中
的杨梅树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十分惹人喜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5、应该怎样朗读?
应让学生在朗读中注意采用欣赏、赞美、欢快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朗读后齐读巩固。
(四)学习第3至6自然段。
1、指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果?
2、指名回答:形状、颜色、味道。
3、指读第4自然段,本段有几句话?让学生找出描写杨梅果形状的句子读一读。
4、出示按课文内容填空练习:
(1)杨梅(),和()一样大小,遍身生着()。
(2)等杨梅(),刺也(),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杨梅那(),使人感到()而且()。
(3)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填空。
(4)作者是怎样观察杨梅果的形状的?
(看到的:杨梅果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感觉到的:放进嘴里,舌尖感到平滑、细腻。)
(5)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亲自品尝“平滑的刺”和“细腻而且柔软”,这些细致的描写都表现出作者对杨梅果的喜爱之情。)
(6)读课文,体会情感。
(7)小结学法:
读文找句,解词明意。
联系观察,体会情感。
5、杨梅果的颜色是什么样儿的?让学生用以上学法学习第5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
(2)读后完成填空练习。
杨梅先是____,随后变成____,最后____。
(3)讨论“几乎”是什么意思?颜色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几乎”是将近于、接近于的意思。颜色的变化说明杨梅果逐渐成熟。
(4)文中哪些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在这句话中作者对果肉、汁水的颜色的描写,流露出了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6、学生自读第6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作者怎样写杨梅的味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2)分组讨论。
(3)各小组推荐代表回答。
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写杨梅果的味道是抓住由生到熟、由“又酸又甜”到“甜津津的”的特点描写的。重点对小时候吃杨梅吃得太多把牙酸倒的事,进行了具体的描写,使人觉得真实自然、充满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杨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枝条
树叶子
20我爱故乡的杨梅形状
果颜色
味道
课后小记: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7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1、掌握从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2、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的写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题
德育目标
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
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用具:
课件、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谈谈对小说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二、研读,分析人物
1、在课文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2、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插播幻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老师: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3、提问: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运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来表现“我”的悲哀?
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的变化使我悲哀。要求学生列表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插表格)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小结: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成了一个木偶人。
4、提问: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找出课文中的原文回答: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现在却形容不出了呢?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时候是一个活泼泼的人,现在“懂事”了,却成了一个“木偶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观念。他已经没有反抗现实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经成为一个没有感受力、没有思想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木偶人。
归纳: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5、提问: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有什么变化。(插幻灯片)
明确: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行动“……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顺手牵羊,明索暗偷)
小结: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6、提问: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讨论并归纳: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如果说闰土的麻木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
7、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俞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三、研究探讨,深层理解
1、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插幻灯片)
学生看课文思考、回答、讨论,教师梳理归纳: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齐读并背诵“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认真领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投影)
明确: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2、本文主题有多种理解,你们能不能说说自己的理解?(投影)
四、拓展延伸
在你熟悉的人中,谁的变化最大?写一写他(她)过去和现在的肖像,用对比的手法反映出他的变化。字数500左右。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8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泰国的相关文化及音乐的风格特点,体验歌曲表达的思乡之情,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积极参与歌曲的聆听、歌唱等音乐活动,能用多种演唱形式表现歌曲,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加强表现、加深体验。
3、唱好弱起乐句、临时升记号,还原记号,能用舒展、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情感。
二、教学重点:
用舒展、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用伴唱、师生合作等演唱形式表现歌曲,并对歌曲进行简单的创造。
三、教学难点:
唱好弱起乐句,用优美有感情的歌声表达出歌曲思乡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问好。
师:老师还想以另一种方式跟同学们问好,你猜猜看,这是那个国家的问候方式?表示什么意思?(师在胸前双手合十,稍稍低头说“萨瓦迪咔”)(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同学们猜的都是我们邻邦亚洲国家。师生用泰语相互问好!)
2、学生说说对泰国的印象。
3、泰国风情介绍
师:泰国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国家,它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之上,这里有以阳光、沙滩名扬世界而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芭提雅,有被誉为“热带天堂”的普吉岛。这么一个具有热带风情的国家又被称为“黄袍佛国”,佛教是他们代代相承的传统宗教,因而泰国的建筑大多以佛教为出发点,华丽的雕刻,精细的壁画,金碧辉煌的装饰,反映了泰国人民对于佛教的虔诚,也体现着泰国灿烂的历史文化。那一尊尊或庄严肃穆、或金光耀眼的佛像,那么的沉着稳健,祥和安定,正是泰国人民心中美好愿望的象征。人们相信在佛的保佑之下,人人都能平安、祥和。泰国的这种安稳、祥和的佛教文化也渗透到了它的'音乐领域中。
(二)歌曲新授:
1、歌曲第一部分教学。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泰国音乐的片段,听一听,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播放音乐片段)(学生谈感受)(老师启发:心情平静)
(2)是啊,这段音乐给老师也是同样的感受,这优美的旋律,像春天里的细雨,悄无声声息地流进心田,抚慰心灵。我们再来感受一次好吗?你能听出来这段旋律是几拍子的吗?(播放音乐老师边划指挥图式)(4/4拍)
(3)我们结合乐谱再来聆听,这段旋律有几句乐句?你发祥这四句乐句共同的特点吗?(休止符)这四句都是弱起的乐句。跟着老师的手势一起轻轻地哼唱。(老师指挥,第一拍老师拍手指示)
(4)我们一起跟琴用LV来哼唱这段旋律。(老师指导声音,最后两拍时值要足)
(5)通过哼唱我们可以发现这段旋律音以循序级进的方式展开,音与音之间的没有很大的跨度,旋律就象涓涓细流那样平静安稳。(点出旋律线)它的节奏呢?老师哼唱提示(边分析边填空表格)
(6)这么美的音乐它到底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点出歌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说一说)
(7)下面老师带着这种感情来演唱一遍(老师范唱)
(8)你们能用同样的感情来唱一唱吗?(老师情感提示)
2、歌曲第二部分教学。
(1)故乡是那么美好,她让我如此的心潮澎湃!在梦中千百回地呼唤!(老师范唱)你觉得这段情绪跟上面一样吗?(激动,情感的迸发)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对故乡深切的呼唤)
(2)是啊,从旋律上看音与音之间的跨度加大了,音的位置也高了,达到了全曲的最高点,他的旋律呈现出起伏的折线型。另外它的节奏开始拉宽的,后面有比较紧密,是先松后紧(填表)
(3)结合乐谱听老师弹一遍旋律,你还发现了什么音乐记号?(点击升记号,还原记号)(填表)
(4)这第二乐段旋律大跳的音程、高位置的音区、及变音记号的运用,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一种激动的、心潮澎湃的、对故乡深情的呼唤。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来唱一唱!(老师指导,两处换气提示)
(5)我们一起再唱唱最后乐句,你体验到这里面表达的感情了吗?又是在问,又是在期盼,你觉得最后一个音有结束感吗?
3、完整感受乐曲。
(1)下面请同学们完整欣赏乐曲,你听到有几个部分?(播放乐曲)(有三个部分)其中哪两个部分是相同的?(一和三)这就是一个三段体的曲式结构,我们可以用ABA来表示。
(2)这样的一种曲式结构在书写时威力方便,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来记谱。(点出完整乐谱)对这个音乐记号还有印象吗?(出示D。C Fine)复习意思。
(3)让我们按照三段的进行,用两种不同的情绪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与表现。
1、加入伴唱。
(1)老师想跟同学们合作来唱这首歌曲,请同学们演唱歌曲,听老师是怎样跟你们配合的?(师生合作,老师加伴唱)老师在每一句的结束音后面有重复了最后三个字,(点出伴唱乐谱)听起来像(回音),那这样唱感觉好吗?(学生说感受:对故乡的思念延绵不断、情谊绵绵)
(2)听音乐伴奏同学间合作演唱,老师指挥并指导伴唱要轻一点、弱一点。
(四)音乐创造。
1、老师还想换一种方式来表现音乐。请听!(播放快速音乐)这段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欢快、动感)它的什么改变了?(学生自由发言:速度,力度,演奏乐器的音色,伴奏音型)它整个的风格改变了,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体验。
2、你能用打击乐器,用自己的身势动作或更多的方式来表现吗?(学生自由表现)
3、同学们都加入打击乐器来表现了,很多同学都是从头用到尾,我们为这些乐器分个组,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加入。(老师先做示范或提示)
4、总结:通过我们刚才演唱与创造,我们发现同样的一首音乐作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回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带给我们不同的音乐感受与体验,这体现了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音乐是可创造的。
(五)拓展。
1、同样表达思乡主题的歌曲,在不同国家由于文化风情的不同又会呈现出怎样不同的风格特点呢?老师这儿有几首我们邻邦国家表达思乡的歌曲,想不想听一听?
2、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们的邻邦之一的泰国的一首歌曲,通过感受体验初步了解了泰国音乐的风格与特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友好邻邦,通过音乐领略那绚丽、迷人、独特的风情画卷,感受其真的神韵,美的风采。音乐无国界,让我的友好邻邦透过音乐传送真挚的友情,使亚洲文明灿烂而久远。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9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法、对比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板书: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小说是哪一篇?(明确:《社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板书:故乡)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写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故乡呢?
二、指导学生探究写作背景:
提问:本篇小说的写作时间是哪一年?(明确:1921年1月)如果时间倒退10年,同学们想一想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明确: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已经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广大的劳动人民,仍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敝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非常悲凉,一年以后以自己的见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与我们学过的小说不一样,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三、复习小说知识:
提问: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明确:人物、情节、环境)今天我们就从人物入手来研读这篇小说。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思考:
⑴、划分文章的结构。
提示: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阅读时若能抓住线索,就能理清小说的段落层次,把握它的结构。),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明确:"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
分析: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6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
⑵、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明确: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线索人物是"我"。
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他是小说的描写中心。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与中年闰土的重逢,写出了他的变化,寄予无限的同情;宏儿和水生正是我与闰土的后辈,他们是"一气"的,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希望他们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五、分析人物形象:(对比的描写方法)
(一):润土
1、少年——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
中年——麻木迟钝,悲哀痛哭
2、作者在描写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学生会找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教师小结:
⑴、外貌描写: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然、悯然)。
⑵、动作、语态对照:
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⑶、对“我”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
⑷、对生活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总结:在上述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思考: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使他们的命运越来越悲惨。
4、文中还有那些类似的对比?(学生自己找出并进行分析)
类似的对比还有⑴年青的杨二嫂——中年的杨二嫂⑵家乡景物的对比
作业布置:
分析小说中杨二嫂和家乡景物的对比
板书设计:
二十多年前:小英雄
闰土对比
二十多年后:木偶人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10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要点】人物与主题
一、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闺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我
二、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写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淳朴天真、可亲可爱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聪明勇敢、活泼开朗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情真意切亲密无间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将希望寄托神灵
2、变化原因
社会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阶级的: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结论: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三、杨二嫂:
外貌:西施圆规”
职业与性格:美貌招生意无业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结论: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义
(1)叙述者线索人物------小说真实便于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悲哀愤怒别离希望
(3)怎样对待闰土----悲哀中同情遗憾中关注
结论: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五、“我”母亲:
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儿:
20年前的闰土和“我”,20年后,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我;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结论:
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希望
板书:
景
悲(对比)变——农村破败人际隔膜
人
教后反思阅读经验积累:
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时,不妨写一写人物小传,这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解,再从局部分解到整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人物才会成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阅读小说才有可能成为个性化的阅读。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故乡优秀教学设计06-20
故乡的优秀教学设计06-20
《故乡》的优秀教学设计12-07
《故乡》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3-30
故乡优秀教学设计范文11-04
《故乡》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12-27
《故乡》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06-15
《故乡的榕树》优秀综合教学设计12-18
我爱故乡的杨梅优秀教学设计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