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1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变通地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理解“知音”的真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相信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对“知音”会有更深的理解。
2、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初读。
1、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
2、检查预习情况。
(1)写两个主人公的姓名。
(2)听写词语“善鼓琴”“善听”,解释“善”字。
(3)检查朗读情况,注意节奏和语速。
3、师范读,全班齐读。
三、初识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古文大意。
请几个学生说说解意,并询问他们是读了几遍后才了解其意。
三、感悟知音
用故事串起文章,体会伯牙子期相遇相知的经过。
一天,伯牙乘船路过汉江,船至汉口遇大雨天气,与同在山中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偶遇,两人相谈甚欢。于是,伯牙情不自禁地操起瑶琴,鼓起曲来……
1、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
(1)指导朗读“善哉”,男女分读。
(2)伯牙的琴声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之外,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请模仿课文第2名,练习表达。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_!”
(在表达前,师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第2、3两句中所描述的都是美好的景物,表达时都是以AABC的形式出现。而类似的词语还有:悠悠白云、袅袅炊烟、绵绵春雨、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等)
(3)这就是文中所言“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知音的含义就是和自己心心相通,情投意合的人。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于是,他们整整畅谈了一宿。
(4)两人偶然相遇,子期虽只是一个樵夫,但伯牙所念他必得之,在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5)议议:当时的伯牙已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还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唯独把子期当做知音呢?听到不着边际的恭维性的赞美时,伯牙的心情如何?他内心渴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对青山结拜为忘年之交,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汉口洒泪而别。
(6)此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人约定来年今日在此相聚。
(7)指导朗读。
2、教学“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一年后,伯牙如约来到汉江口,谁知迎接他的却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导朗读。
(2)再解课题。
(3)为什么世上谓可无伯牙,却不能没有钟子期,子期死,伯牙此时的心情如何?
(4)议议: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5)无人理解,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发泄出来,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6)体会伯牙的悲痛欲绝,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5句。
(7)面对痛苦与绝望的俞伯牙,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四、深悟“绝弦”
1、出示“伯牙在子期墓前的悼词”,深悟绝弦。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得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情境朗读。
五、课堂小结
1、背诵。
2、师总结:子期死,俞伯牙又回到了以前那无人能理解、无人能分享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让人们去真切地感受着真知己的境界。
3、学生用心欣赏《高山流水》。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钟子期
善鼓琴知︳音善听
所念∣必得之
绝弦(悲痛欲绝)死
(情深意重)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上课之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关音乐等。
由于小学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我首先由音乐导入新课,初识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活动,穿插相关故事,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因此,我把预设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上。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这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个故事,抓住“读”为突破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尾声,继续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并试着背诵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依依杨柳,绵绵春雨,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拓展说话,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习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延伸阅读方面内容,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让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讲求师生合作的同时,是否也该重视生生间的合作,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生生互动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尽管我给学生范读了,学生也尽量模仿了,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学生还是未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
第三,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位,影响了课的精彩。
老师评价:
韦老师的课,不仅让学生对故事有了深入的认识,也让学生对人性、对社会的交往、对群体的生活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把语文与生活嫁接一处,语文课堂便有了广度。此时在加上课后拓展环节,课堂就有了张力。全课设计以“三品知音”为线索贯穿前后,一气呵成,既让孩子扎扎实实地接受了一次语言文字训练,又在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滋养,课堂的语文味浓重,学生学习效果凸现。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2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指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指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指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指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通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通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指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指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教学思考: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指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3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学习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知识链接】
余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苟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于期》。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
一。激情导入,揭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2、读题解题:介绍伯牙后说说“绝、弦”是什么意思?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是一则文言文,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提示学生注意断句停顿,读出节奏。
(过渡:同学们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也读得有些古文味了,那这则文言文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注释去看看。出示)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意。
1、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2、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和课外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大家两人一组互相讲给对方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向老师求教。
3、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故事。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呀,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探究一:什么是“知音”?
①学生反复读课文,勾画出钟子期和俞伯牙互为知音的语句写下来。抓住关键字“善”,反复品味。(听着琴声,钟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此时他的神情又如何?指导学生读出激动、惊讶!)
②大胆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仿句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兮如()!”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像()!”
③指导朗读,板书“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想想此时伯牙的心境应该是,读出心中的激动与欢喜。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之,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板书:知音)
2、探究二:为什么要“绝弦”?
①过渡:碰到这样的知音,那伯牙为什么还要断弦呢?(就是这样一鼓一听,一弹一和,两心相印,其乐融融。约定的一年见面时间将至,伯牙坐船抚琴而来,但与他见面的是子期的坟墓呀。所以……也可借助学生的答题话语过渡)
②出示语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在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③指导朗读语句(此时,面对钟子期的坟墓,伯牙的心境如何?)
就是这种失去知音下的悲痛的心境下,读——
就是他痛失知己,肝肠寸断的情况下,读——
就在他悲痛欲绝的心境下,读——
④小结:可见知音难觅呀!所以我国的古诗常有提及“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自由读资料袋,读完袋,相信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会有更深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那份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搜集表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25。伯牙绝弦
再无知音子期死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4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伯牙学琴》故事导入
2、学生谈感受。
3、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层指导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和韵味
自由读——评议读——范读——有节奏地读
2、回顾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感悟文本
1、挑疑,引出“知音”。
2、划出能体现钟子期视伯牙为知音的句子。
3、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4、拓展运用: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以表现出哪些场景,怎么赞叹?
5、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感悟“知音”。
6、引导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很多人赞美伯牙,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通过对比,深化“知音”。
7、指导朗读。
8、学习知音之死部分,出示句子感悟知音难觅,珍惜知音。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入短歌,配乐朗读。
2、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知音相聚的“喜”和知音死的“悲”
3、伴随《高山流水》,感情读文。
4、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
3 积累中华经典文化,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记忆背诵。
难点:感受朋友间的真挚友谊。
教学资源: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古往今来有关交友的名言很多,而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有关知音的千古流传的故事《伯牙绝弦》。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会对友谊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二 、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 、自由读放声读,读准字音。
2、齐读,注意感受节奏和韵味。师范读,进行指导。
3 、同桌互读,互相评议,指出不足。
三、认识伯牙,理解题目
1、听伯牙学琴的`故事,了解伯牙。(俞伯牙: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天下操琴的高手)
2、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3、默读课文,思考: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4、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四、 解读绝弦之因
1、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思考:伯牙乃著名音乐家身边不缺乏欣赏赞美的人,为何子期死后就再也不鼓琴了呢?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出示课件,由钟子期的赞叹,想象一下那琴声再现时的场景。师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琴声,你听到了徐徐的清风,你会如何赞叹?还会有那些场景呢,你又会如何赞叹?
5、是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心中所念,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就叫--知音啊,难怪如此擅长音乐的伯牙会绝弦呢
6、再次聆听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绚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同学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身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同学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身的理解,读出自身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同学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同学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同学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2、在同学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考虑: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同学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同学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同学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局部内容,引导同学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同学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培养和作能力
3、情感目标
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板书课题)知音故事我们曾经耳闻过。今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通过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
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
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4、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复习知识
二、深入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善字在文中出现过几次?分别是什么意思?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体会?
3、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俞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还会有什么样的景色?(鸟语花香。漫天白雪。秋风落叶)
三、启发学生
1、如果你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你会怎样?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你又会怎样?
2、俞伯牙为什么独独把钟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3、俞伯牙和钟子期仅仅是在音乐上是知音吗?此时的他们已经成为生活上的知音了,是对人生态度持相同意见的人。这种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
4、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想一想为什么俞伯牙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
四、作业
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并写下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
目标2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前准备:
课件、音乐欣赏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文言文题目,直接导入。
1、板书:伯牙绝弦
同学们,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呤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大屏幕出现课题《伯牙绝弦》)
2、释题――大屏幕出示
“伯牙”俞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绝:断绝。“伯牙绝弦”讲述的是俞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的故事。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以此为题,直接点出课文内容,简洁明了。
(二)教学设计
1、复习文言文学习方法。
⑴反复朗诵。⑵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2、(大屏幕出示)文言文在节奏和重音的读法。(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个别读)
3、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讨论回答)
4、感知内容。
⑴文言文写了谁和谁(板书:伯牙、子期)。他们俩互为什么?什么是“知音”。
⑵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板书:善鼓琴 善听,所念必得。
5、品读体味,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样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6、口味知音之情。
正当伯牙为遇到知音而高兴时,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伯牙悲痛欲绝。难一句话表现了伯牙悲痛的心情呢?(齐读)板书:绝弦之死
伯牙为什么把琴摔了,终身不弹琴?(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板书:知音难得。
7、深悟知音。
⑴为了追悼知音,伯牙写了一首短歌(大屏幕出示短歌)
师领读,学生齐读。
⑵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答以前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听的乐曲。曲名叫《高山流水》,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曲子。
⑶听完曲子你感受到什么?你们是从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画面去感受的,你们感受到伯牙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了吗?你们感受到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智慧了吗?
8、升华感悟
⑴读完这课,你们有什么感受?
⑵小结
⑶请学生收集到古今交友名人名言。老师出示大屏幕的名人名言。
学生齐读。
9、有感情背诵文言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伯牙绝弦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学生试读“弦”。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并提问学生通过什么知道的。渗透根据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疑问,伯牙为什么绝弦?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课件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2、指名读课文,适当让学生评议。
3、范读课文。感知课文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节奏。
5、齐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三、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1、通过几遍读下来,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有两个人物。让学生找出来,指名说。板书:伯牙、钟子期。
2、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爱好呢?在课文找一找。指名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善”的意思。板书“善鼓琴”、“善听”。
3、从课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交流一下。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三句话。提问学生这里的 “善”表示什么呢?还可以怎么说?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下。并视频展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部分。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的视频 吗?学生汇报。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就能从琴声里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读一读,品一品。
6、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谁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视频展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感悟何为知音,板书:知音。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伤情感。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1、我们都知道伯牙是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以前他的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赞美,肤浅的赞美。体会伯牙遇到钟子期时,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说。
2、无奈知音已去,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3、有记载,钟子期死后,伯牙在钟子期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课件出示诗歌,学生读诗歌,进一步感受伯牙的悲痛心情。
五、回味内容,升华中心。
1、善鼓的伯牙为什么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让学生说说原因。2、学完了课文你能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
3、学生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
4、如此动人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背下来呢?自由朗读,试背课文。
5、这的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6、让我们再次在音乐声中诵读全文。
六、作业:
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
1、交流学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感情朗读。
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5、你理解伯牙的心声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理解谱写。
四、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3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这一主题下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句话,77个字。这篇课文语言精粹,简洁流畅,适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文意蕴,品味文字精妙,享受审美乐趣。
知音相逢,千载其一,伯牙绝弦,荡气回肠。古人与学生虽相隔遥远,但文字中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却跨越时空,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值得我们在读中体验、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峨峨群山,仁者之乐,洋洋江河,智者情抒,作为流传不衰的文化经典。“高山流水觅知音”所传递出的,不仅是挚友间的心心相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与学生一起,透过语言文字,去触摸伯牙、子期博大的胸襟、高洁的情怀;通过组合阅读,感受文化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的`恒久魅力。
学生在五年级时,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已有了初步感知,也掌握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在走进文本、把握情感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困难。作为第二课时教学,就需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诵读、感悟、对话、拓展中,含英咀华,披文入情,提升语感,感受意蕴。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自读自悟中,丰富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组合阅读①,形成对“知音”内涵的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触摸到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借助课外资料了解“高山流水”的文化含义。
教师准备:相应课件,组合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体会知音情深
1、阅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受知音深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知音深情:
(1)学生自由读。
(2)创设情境,感受知音深情。
(3)生生合作读。
3、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知音”内涵。
(1)知志。
出示:
以伯牙之艺,而独一子期能知其志。──《吕氏春秋》
(2)指导读出伯牙、子期的志向。
(3)师生对读,烘托情感:
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4)课文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发现?
(5)再次创设情景引读,感受生命之交。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已听不到子期说──
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已听不到──
生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读写结合。
5、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1)交流对 “绝”字的理解。
(2)从“绝”字中发现文言文语言的特点。
(3)再读课文,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出示诗文,表达感受。
2、自读诗句,积累语言。
3、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志
知音 千古绝唱
① “组合阅读”是组合阅读教学的简称。指为实现一定的阅读教学目标,从文体、文本、作家、时代等不同层面选择多篇与教材相关的文章,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引导学生构建课内外文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以发现性的思维方式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探讨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的阅读力和阅读品质的提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使学生在阅读中经历有意义的阅读过程,感受阅读的快乐,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的教学设计09-14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8-28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8-1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0-20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6-18
伯牙绝弦 教学设计07-30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9-16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09-06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1-30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