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教学设计1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加法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法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技能目标:会用6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6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能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教学准备】:卡片智慧星贴画(板书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美丽的秋姑娘也给咱们每个小组送来了一份礼物呢?(出示水果图形算式卡片,算式的数分别和小组数相符)大家能根据算式猜一猜,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复习6的加减法运算,为后面的学习应用做铺垫】
2、师:刚才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都用到了哪些知识呢?(生齐:6的加减法)
师: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现在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把看到的内容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2、继续观察图画,把你看到的内容和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组长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记录,然后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在相互交流中,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时做到知识共享,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各小组代表分别说出本组的疑难问题。对这些问题,先由学生解决,教师做适当补充讲解。
4、教学大括号和问号:
①师: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们代表什么意思吗?
【设计意图:有选择的解决实际问题。】
②找几名同学结合图画内容试着说说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猜想,尝试解决问题,体验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
③师解释并验证学生的猜想: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接着出示几种开口方向不同的大括号,引导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
5、看图完成算式: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幅插图
秋天到了,同学们走出校园,来到美丽的`田野,准备捕捉几只昆虫做标本。画面上有几位同学正在捕捉蝴蝶?(生:4位)又来了几位同学?(生:2位)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画面上一共有几位同学呢?
学生独立完成图画下面的算式。然后指名回答,师板书:4+2=6
师问:根据这幅图画,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生1:图中有4个女生,2个男生,一共有几个同学?
生2:扎小辫的有3人,不扎辫子的有3人,一共有几人?
生答师板书:3+3=6
【设计意图: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倡算式多样化。】
引导学生分析第二幅图画
引导学生把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内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然后说一说自己“想”的过程。
学生完成教材51页第13题: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老师适当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故事内容分别为:
图1:《天鹅湖》
图2:《小青蛙比本领》
图3:《小金鱼找朋友》
对优胜小组,每人奖励智慧星一颗。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热爱大自然,通过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生:我认识了“大括号”,并且知道了它的意义,还学会了根据问号的位置来确定列式方法,同时还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你平时要留心观察,看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隐藏着数学问题,比一比,看一看,做一个爱数学的小博士!
【板书设计】6和7的加减法的应用
(金色的秋天)贴画1贴画3
4+2=67-3=4
贴画2贴画4
3+3=67-4=3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1-5的加减法和6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6的加法。在教学设计时以以美丽的秋天的情境引入,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学习6的加减法。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写一写,说一说的环节中引导学生用3句话说说图的意思,为学习应用题做好铺垫。
加法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读出写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操作、表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的组成”来进行加法计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小棒、圆片,小动物贴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出示主题图)
交流汇报:生列式师板书:4+1=5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4加1等于5,你是怎样算出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
3、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数、接数、心算、摆学具、数的组成4和1组成5所以4+1=5,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
4、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算法,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师对于用数的组成求和的同学给予高度评价。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做第25的“做一做”第1题。
(1)仔细观察、分析、说图意。
(2)全班交流,汇报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书:3+2=5 2+3=5
(3)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4)仔细观察这两道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做第25的“做一做”的2题。
(1)学生按要求摆一摆。
(2)口头列算式。
(3)打开书填在书上。
3、由学生独立完成第28的1题。
4、师出示卡片1+1、2+1、1+2,生动手用学具摆,并汇报得数。
5、做第28的2题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四、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分组进行“红花配绿叶”的活动。
要求:为“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找到的答案多,图案设计最美。
学生互评:给优胜的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星”、“智慧星”。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表现的真好!而且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法的计算,老师希望你们课下多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速度。
加法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数学95—97页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老师手中的这两本书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一本是语文,一本是品德与社会,这两本书的价钱同样是用小数表示的。拿出这两本书来,谁来告诉老师这两本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
(语文:5.69元品德与社会:6.18元)
2、师:根据我们发现的这两本书的价格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两本书一共多少元?两本书相差多少元?)
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呢?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小数的加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尝试计算,构建新知。
1、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先列出横式,再列出竖式。
(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这些方法,我们在什么时候用过呢?(整数加减法的时候)
师: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加减法其实是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的。
2、观察算式,发现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个题,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三、自主编题,内化知识。
1、联系生活,自主编题。
师:昨天,老师走进了一家文具店,看到了这样一些商品信息。
课件出示:书:33.27元彩色笔:9.6元
足球:60.4元跳绳:7.53元
师: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道题自己解决吗?把你想到的'问题记在心里,把你的解决方案写在纸上,先列出横式,在列出竖式。
2、同桌交流:(1)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你是怎样计算的?
(3)通过这个题的计算,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3、全班交流。
(1)挑选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的题。如:33.27—9.6=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小数点对齐,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小数点对齐呢?
(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相同数位对齐。引导学生用小数的意义来解释。)
(2)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如:9.6–7.53=
师:当遇到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或位数少的小数减去位数多的小数时,我们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补“0”,这样计算起来更方便。
(3)得数是整数。如:9.6+60.4=70.0(元)
师:我们接着看这位同学编的题,一起读出它的结果?70.00元
师:怎样写更简洁呢?(直接写出70元)
师:太棒了,像这种情况,在横式上写结果的时候我们一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4)小结: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同学编的题,那现在你认为我们的小数加减法还应该注意什么呢?
(要对结果进行化简——把小数点末尾的0去掉。)
(5)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那你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好,那同桌相互检查一下自己编的题,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就改正过来。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不错,通过自己编的题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还明白了方法背后的道理,有了这些理解,相信你一定能够灵活而准确地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进入我们的闯关游戏当中吧,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你们敢挑战吗?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第一关:定位停车
(1)5.73-0.6=5.13
师:这里有一个小数减法的算式,被减数5.73已经写好了,减数0.6已经在小卡车上准备好了,这辆小卡车开到哪儿停下了合适呢?这样,用你们的声音来控制它,一会儿小卡车开动起来,你觉得该到哪儿停你就喊停。
(2)课件出示12+0.43=
这一次又该停在哪儿呢?怎么了?(开过了)
师:卡车司机犯难了,12没有小数点,该怎么对齐呀?谁来给他出出主意?
在你们的眼里12也有小数点,12的小数点在12的后面。(课件演示12的小数点)是这样吗?那我们让小卡车退回来,这样就可以做加法了,结果是:12.43。
2、第二关:摘取智慧星
下面有三颗智慧星,但要得到智慧星必须正确计算出下面的算式,你有信心闯关并摘取智慧星吗?
7.2–6.45=12.53+4.67=5–0.41=
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
5–0.41=在列竖式的时候,5改写成5.00可以吗?那为什么不改写成5.0呢?
3、第三关:认识小巨人
师:你们认识他吗?(姚明)你们知道他的身高是多少米吗?(2.26米)
师: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入场的画面,他牵着一个小男孩,你们认识他吗?
师:他就是在汶川大地震中背出了两名同学的小英雄林浩,你们知道林浩当年的身高是多少吗?
师:老师给你们一个小提示,你一定能算出来。
拓展:姚明的身高2.26米,林浩站在0.45米的凳子上还比姚明矮0.53米,林浩的身高是多少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林浩的身高是1.28米,他俩的身高虽然相差了很多,但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课堂小结:(3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小数加减法,最令人高兴的是我们是通过自己编的题来研究的,那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加法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科书第107页。这一课时是在学习了“9加几”和“8、7、6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呈现的是灰兔、白兔在游戏的情景,让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解决方法有:(1)点出兔子的总只数;(2)按方位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10只,灰兔5只)后,算出总只数。与之前的内容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学生自己收集。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了9、8、7、6加几的计算,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就列式计算而言,一点都不难。但是在观察的有序性和全面性方面,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不管是在探索新知的环节,还是在练习巩固的环节,我都利用课件直观演示来引导学生进行有序且全面的观察。
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课的设计,试图用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尽量做到先让善于发言的学生说想法,教师再结合学生说的演示给所有学生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再学会用语言表述想法。在练习过程中,基础的练习,为了避免枯燥的书写,采用选一选的形式。在拓展练习中,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设计的猴子园,是想让学生感受当条件不足的时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想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数学思考:使学生会选择不同的信息解决同一个问题。
3.解决问题:能根据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验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4.情感与态度:体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并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8、7、6加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选择不同的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选择正确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图意,并试着探索运用多种解题方法来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1.课件。
2.每四人小组各一张白纸,一支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好多客人,还有一些“小客人”也要来看看你们,你们欢迎他们吗?
课件出示:
左边右边
5只小白兔和3只小灰兔5只小白兔和2只小灰兔
2.解读信息
你们看到了什么呀?能用数学的话说一说吗?
同桌互说,指名反馈,最后要求学生把看到的连起来说一说。
3.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朋友们真会观察。我们要招待好它们呀,就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兔子。出示问题:一共有几只兔子?(一起读一读问题)怎么用算式表示呢?请小朋友们先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算式写在本子上,等同桌也写好之后,互相说一说你的算式表示什么。
(1)独立书写在纸上,然后同桌交流。
(2)指名反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按方位的:8+7=15;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啊?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看到了左边8只兔子,右边7只兔子。把他们合起来就有15只兔子。
师:想法和他一样的举手。谁也想来说一说呢?
第一个学生说时,教师课件演示圈出左边的兔子和右边的兔子。第二个学生说时,师板书:左边(8只)右边(7只)。
师:明白了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b.按颜色的:10+5=15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有10只白兔,有5只灰兔,合起来是15只。
师:想法和他一样的举手。谁也想来说一说呢?
第一个学生说时,教师课件演示让白兔排成一队灰兔也排成一队。第二个学生说时,师板书:白兔(10只)灰兔(5只)。
最后请说对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说一说。
4.小结。
A.尝试让学生总结
谁能把两种想法连起来都说一说啊?
B.师小结
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在解决“一共有几只兔子”的时候,就能用两种方法解决。你们可以按照位置,把左边的8只和右边的7只合起来,又可以按照颜色把白色的10只和灰色的5只合起来。如果他们还有大小,还可以按照大小来合计呢。刚才谁把两种方法都写出来了呀?请举手。你们真了不起。为奖励你们为我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想请你们去游动物园,你们愿意吗?
二.巩固深化
1.选一选
出示动物园门口停车场的图,课件演示:停着8辆车子(其中大巴4辆,小轿车4辆),又开来了4辆车(2辆大巴,2辆小轿车)。
师:我们首先到达的时动物园门口的停车场。你们看到了什么呀?仔细看,接着又怎么样了?你们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啊?(出示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哪些算式呢?请你轻声地说一说你想到的算式。
出示选项:
(1)8-4=4(辆)(2)8+4=12(辆)(3)6+6=12(辆)
师:有一个小朋友想出了三种方法呢,可他不确定到底哪些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你们能不能帮他选一选啊?(生看算式)用手势表示,选1就伸出1个手指头,选2就伸出2个手指头,选择3就伸出3个手指头。
学生思考后,用手势选择,指名反馈。
2.动物园的“鹿园”
师:你们真棒。好,现在我要带你们去动物园来,你们看我们要去看谁了啊?(课件显示鹿园)但在进入鹿园之前,我还有一个要求。能答应我的要求我才让你们进去。仔细听,进入鹿园之后,要求四个人小组用数学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板书:说)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板书:想)最后把能解决问题的`所有算式都写在纸上(板书:写)。听明白了吗?
主要场景:11只长颈鹿,有5只站在树旁,有6只在跑。
还有:12只鸟(红色5只,黄色7只),树上有8只,其中大鸟2只,小鸟6只;天空有4只,其中大鸟1只,小鸟3只。
(1)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计算,把能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多种算式都写在白纸上。
(2)小组活动。
(3)选取学生的白纸反馈。让组长说一说,这些算式表示什么,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
A.反馈11-6=5(只)
师:你能说说表示什么吗?同意的举手。你们厉害,这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以后才要学习呢。
B.师:那要解决一共有几只鹿的问题呢?能用什么算式表示呢?能马上说出算式吗?
师板书:6+5=11(只)5+6=11(只)
C.反馈8+4=12(只)、5+7=12(只)
师:老师还发现有个小组写出了这两条算式,谁知道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啊?有哪个组写的和他们一样的吗?来说一说你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啊?
生说,教师出示问题。
师:你们真厉害,同样的问题,又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看完鹿园,你们还想继续去看吗?那我们继续走吧。
3.动物园的“猴子园”
这是什么地方啊?你们看到了什么啊?
师:(出示问题)一共有几只猴子?(三只)真的吗?请你睁大眼睛瞧仔细了哦!播放动画,怎么用算式来表示呢。
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师:看来有些时候我们想到的问题不一定都能解决。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解决了这么多像一共有几只兔子,一共有几只鸟这样的问题,而且都用了两种方法。你们都用到了什么知识啊?(数学知识,加法计算。)对,这节课我们就是学习用加法解决问题。(出示课题:用加法解决问题)看来学习数学很重要,因为它能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反思:
在设计和执教这一课的过程当中,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非常关键的。
一、在情境中自主获取信息
本节课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由于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信息。因此在交流信息时,通过自由说、同桌互说,以及全班交流,促使学生进行全面有序的观察,使多数学生在情境中收集到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的数学信息,
二、在体验中自主发现策略
一年级的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大多数学都在我们提出问题之前直接说出问题的结果了。为了让学生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例题时,我指出要想好好招待这些小客人就一定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兔子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用算式来解决问题。在基础练习中,开始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在拓展练习中,才真正放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掌握好扶放程度的重要性。
三、在交流中重视培养习惯
让一年级的学生呈现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很容易的,但要让他们把想法表述出来还是比较难的,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让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树立好榜样,光有一个人会说还远远不够,在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其他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倾听之后还要及时模仿,这不仅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并能在表述算法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算式说表示的不同意义。这一切,教师的引导性评价很重要,要使会说的学生获得被欣赏的愉悦心理体验,使会听的学生感受到会倾听的好处,使会说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结合多位老师的点评,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觉得这课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不能走出情境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最大的遗憾
如果说这节课的情境创设是成功的,那么走出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失败的。我上课之前是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最终我还是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我想,如果我在整节课中,多奖励学生一些花朵,然后让这些花朵,分别贴在黑板的两侧,如左侧7朵,右侧4朵,其中黄花是6朵,红花是5朵。在最后的总结之后,让学生帮我计算一共奖出了多少朵花,是不是算走出了情境,解决实际问题了呢?
二、练习题的设计和反馈处理有待改进
在“停车场”的那道题,有人会问为什么车子都用红色的,我的考虑是这样的:按方位和颜色来计算已经在例题里出现过了,所以这道题,我就不再按颜色来分,而是按车子的种类分。关于8-4=4(辆)这个选项,我自己也有疑惑,因为学生基本上可以马上排除它,我一直在想:如果把第一个选项改成12-4=8(辆)或者是12-6=6(辆)会更好一点?因为之前学生在学习一图四式之后,就养成了看到一条算式想到其他三条算式,在探寻“一共有几只兔子”这个问题时,学生确实写出了15-7=8(只)和15-8=7(只)等算式,而且有些小朋友在和同桌交流的过程当中还很自豪地说自己不仅想到了加法还想到了减法,不过在反馈时,那些学生也没有提出减法的算式。所以我想,是该把减法放在探究新知环节中评价,还是在这个基础练习里,就可以利用12-4=12(辆)或12-6=6(辆)这两条算式做到加法和减法的比较呢?
在“猴子园”里,我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当条件不足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但如何让学生明白我的意图呢?我选择了放手让学生说,我以为他们会猜,最后再由我总结:“树上到底有几只猴子,我也不知道,那么我们都不知道这树后面有几只猴子,那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可是我的学生似乎很自信,有的认为就是1只,有的认为就是2只,有的认为就是3只,造成这样的结果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也许他们确实在猜,但是不会表达;其二,也许是我的语言误导了他们,因为我说:“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呢?谁能最快用算式表示出来?”所以他们无论如何都要想出一条算式来。
加法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一、创设情境上星期老师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各年级的借书情况,制成了一张表,看:出示“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年级一本数:你从表中知道了什么?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边问边板书:加法)学生提问题年级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一年级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说明你们都很爱动脑筋。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探索计算方法:
师:要求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应该怎样列算式?
师:请同学们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求出结果。
(生练习,小组讨论交流)
2.师:谁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可能会说口算的方法,以及用拨算珠的方法,肯定学生的'想法,并通过拨算珠的方法,强调要在对应的数位上拨算珠,也就是数位要对齐。)
3.鼓励学生用笔算的形式计算。一起回忆竖式计算。
师:在列竖式时,两个加数要怎样?如何计算?
师:应从哪一位算起?
教师列竖式计算:
百十个
1 4 3
+1 2 6
2 6 9
3)指名说笔算过程,以及在结果中每一位上数表示什么?
4)小结:三位数相加时应怎样列竖式,从哪里算起?
2、要想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进行验算。
2)将例题中的两个加数位置交换,该怎样列式?
(板书竖式:1 2 6)
+1 4 3
3)学生笔算,看计算的结果和例题相比会怎样?
4)说明:在笔算是要检查加法做的对不对,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计算一遍,看得数是否一样,这样的检查叫做验算。
5.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三位数笔算加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用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在书上算一算。(生独立计算)
2)你想怎样验算?
3)汇报。你是怎样算的?怎样验算的?
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
加法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7册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用字母表示的一般规律,熟练掌握简便运算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加法交换律
1、课间操时间,大家都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大家说说你在操场上喜欢玩什么?来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提示:今天主要研究加法运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 17+28=45)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是相同的有什么是不同的?它们的结果呢?(两个加数相同,都是28和17,加数的位置不同,计算结果相同)
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为什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指出:这两个算式都表示两个数相加,尽管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和不变,所以可以用加号连接.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3、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两个数相加时会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象这样的算式还有多少?也就是说任何两个加数相加都存在这样的规律.你们能结合上节课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新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板书:a+b=b+a。
4、教师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二.组织练习
完成练习题。下面我们再来研究加法中的另一个规律。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
(28+17)+23=68(人)28+(17+23)(28+23)+17=68(人)28+(23+17)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4、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28+17)+23=28+(17+23)
5、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合适的符号吗?(30+10)+50Ο30+(10+50)(27+23)+47Ο27+(23+47)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再交流,教师: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渗透简便运算。计算比赛:两位同学上前比赛,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看谁速度快!
甲同学计算45+(88+12),乙同学计算(45+88)+12,30秒时间到!停笔!我宣布,甲同学快!乙同学慢!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不公平!尤其是乙同学!甲同学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凑成100。乙同学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75+(48+25)(75+25)+48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
9、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58+36+22+64= 357+288+143= 248+192+352= 129+235+171+165=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作业与思考题
加法教学设计7
一、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b)+ = +(b+c)
125+38+75=(125+ )+38
2、计算并验算。
480+547 456+358 789+457
利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0页例3情境图。
创设情境: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将继续行驶并计划好了骑车的行程。
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的?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你会计算吗?
2、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5+132+118+85。
3、组织交流。
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
115+132+118+85
=247+118+85
=365+85
=450(千米)
方法二: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4、比较算法。
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简便,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改变其运算顺序,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
教师强调:在计算时,应先观察题目,分析是否能够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5.基本运用。
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6、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三)检测评价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集体订正。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楚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60+145+40+355 372+42+258 146+143+54+257
(四)评价反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明确只要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就可使运算简便。
(五)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3: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六、教学后记
加法教学设计8
学习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学习难点:
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学习方法:
合作交流
学习准备:
主题图挂图
学习流程设疑导入
情景图导入
出示27页情景图,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预习提纲
1、如何列式。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结果是怎样。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4、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
5、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6、例2的'式子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有几种方法。
7、不同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
8、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
9、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将讨论的式子的关系向各组同学展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探究提升
(△+☆)+○=△+(☆+○)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
+☆=☆+△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归纳反思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达标测评
1、填空
(69+172)+
○69+(
+28)
300+
=600+
A+B=
+
+36=25+
2、P28/做一做
P31/4、1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加法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47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①出示书本情境图,列式、揭示课题
②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分小组研究加法或减法)
③组长收集组内不同的做法
④集体交流。小组汇报各种不同的做法,全班展开讨论,小组内辩论。
⑤师生交流,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⑥同步练习
2、教学试一试①出示情境图
2、列式②学生独立做
③集体讨论,解决计算结果末尾“0”处理
3、课堂小结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眼睛亮①1题多错、②计算结果“0”的处理。
2、小组竞赛(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
3、课堂作业,当堂批改
四、全课小结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后反思
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
尹素文
这次我有幸到杨州上课,上的课题是《小数加法和减法》,这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三年级学习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试教时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所以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个个都参与学习,所有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掌握,知道把计算结果化简。
自我感觉几处较好的地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例题:+,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元要加元,角要加角,分要和分相加,也有学生说出的4应和的7对齐,接着我就追问为什么的4应和的7对齐,有的学生说4表示4角,7表示7角所以4要和7对齐,也有学生说4表示4个十分之一,7表示7个十分之一个所以4要和7对齐,还有学生说4在十分位上,7也在十分位上所以4要和7对齐,然后我话锋一转问那这题错在哪儿呢,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学生的发言比较理想,这节课对于学生以前旧知的迁移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开始我就复习了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出算理,这样为下面的学习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有几处学生的发言还是很精彩的。
自我感觉不足之处:
1、我作为一名教师,本身素养需进一步提高。
2、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个别学生的问题没有在课堂上解决,如小组竞赛。
最后说说教学这节课的一些个人经验。
1、复习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是为了比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
2、例题尽量放手,但算理要清楚,算法要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还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不能那样算。
3、对于要化简的题型,第一次出现,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原来去掉小数末尾的0,更简洁,让学生上展台修改,其他学生对照修改,这短短半分钟一定不能少。
4、练习要有层次和趣味性:(1)列竖式,学生判断竖式列的是否正确,方便中下等学生熟悉列式的模式。(2)只有横式,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这是完整的计算巩固。(3)改错,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4)小组计算竞赛,既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增强小组的合作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课堂掀起学习高潮。这节课使我成长了不少,特别感谢谈开彬校长帮我分析了现在计算课的特点,强调了算理的重要,拟定教学的思路,感谢盐城市教科院的各位领导把这次去杨州赛课的机会给了我,还帮我修改了例题的呈现方式,练习的层次,感谢姚圣友主任给了我很多细节的指导,指导我提问的方式,告诉我节约时间可以设计习题纸等。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人,谢谢!
加法教学设计10
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
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适当进行计算以及训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知识重点
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原则
复习知识
引入课题
通过展示四道题目,让学生分析是运用哪条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而进一步总结复习有理数加法法则。
师提问:有理数加法运算能不能更简便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
(出示课题)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
让学生感受到有理数的运算在实际中是很简单的,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1.让学生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自主运算.
注意:符号的确定是由几种情况决定的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2.观察四组算式中的加数和他们的和,提问:有什么发现?从加数的位置,和的角度探讨.
3.通过练习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
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a+b=b+a.
运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者零.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4.两个运算律分别是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得出交换律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推导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1)(小组合作)自主做题,将步骤和答案写出,并将答案在小组里订正.
(2)交流汇报.从运算顺序,和的角度进行探讨.(各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3)说一说运用的加法法则是什么?(①运算顺序,②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结合律.
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a+(b+c)=(a+b)+c
(用投影仪展示)
有理数加法交换律: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运算使用的两个运算律,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师需对学生进行相应,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对有理数相加运算时进行相应的步骤,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
①交换律是两个加数相加,结合律是三个加数相加,那四个数相加或者更多的数相加也可以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教师巡堂随时进行相关的`指导,关注每一们学生及各个学习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做好引导.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板书或用投影仪进行展示)
例1计算:
下列运用加法交换律的变形中,错误的是()
A.30+20=20+30
B.(-5)+(-13)=(-13)+(-5)
C.(-37)+16=16+(-37)
D.10+(-20)=20+(-10)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加法交换律的应用方法.
例2计算:
(+23)+(?12)+(+7)
例3计算:
(?1/3)+(?5/2)+(?2/3)+(+1/2)
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确做有理数的加法应怎样运用两条运算律:(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
学生活动:请学生总结做题过程中运用哪些方法可以简化运算。
注意点:(1)学会运用运算律解题.(2)教师板演的例题要完整体现过程,并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学的时候要把中间的过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
导学案上的练习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让学生口答)
本课作业
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47页,教科书第49页练习题1、2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原则,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教后反思: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加法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总结出来,但是同时运用两个规律解题就不知道怎么来运算。要引导学生从做题过程中总结几种方法,课下多加练习进行巩固。
加法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复习3的组成,学习按图操作顺序,感知图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及学习列出算式。
2、让学生来理解加法的含义,让学生掌握得数是3的加法
3、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法应用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4、在活动中体现游戏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平时仔细观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把学到的应用到生活中去。
A组同学通过实物和图感知物体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B组同学同学通过实物和图感知物体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c组同学掌握3的组成,能正确认读3的加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实物和图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能列出加法算式并正确计算
2、难点:能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简单的加法应用题
教具准备:
1、苹果教具3个、香蕉教具3个、数字卡片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3的组成(通过苹果教具演示3的组成)
2、认读3的组成(中重度学生)
前面我们学习了1+1=2,得数是2的加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数是3的加法:板书得数是3的加法。
二、出示直观教具,学习3的加法
1、出示ppt课件:一只小猴子,再出示2只小猴子,先让学生数一数,分别标上相应的数字1和2,再让学生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标上3,告诉学生求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可以通过数一数知道,我们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用1只小猴子加上2只小猴子,用加法算式可以这样表示:1+2=3,出示加法算式,讲讲算式的意思。
2、师带学生齐读算式:1+2=3
3、依次出示两只小猴,再出示一只小猴,让学生数一数,列出算式:2+1=3
4、师带学生齐读算式:2+1=3
5、师出示课件:兔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2+1=3
6、师出示课件:西红柿及花宝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列出加法算式:1+2=32+1=3
7、师在生活中找出物体让学生数一数,列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
8、师小结:告诉学生得数是3的加法共有两道:1+2=32+1=3(出示课件)
9、引导学生读3的加法算式
三、引导学生看图编3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1、出示课件:先出示两只熊,教学生认识一下,数一数,再跑出来一只熊,问学生现在一共有几只熊?引导学生列式计算:2+1=3
2、师出示水果教具让学生编一编,算一算,郭锐拿了1个香蕉,孙文娇又拿了2个香蕉,现在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香蕉?
请学生列式计算:1+2=3
四、巩固练习
1、教师用算术卡片出题,比如:1+2=2+1=,轻度学生直接计算说出结果,把算式贴在黑板上并写上结果。重度学生用数卡摆算式,看谁摆得又快又对,
2、填一填,连一连
3、看图写算式: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
五、师小结
六、作业
1、让学生书写加法算式
2、教师检查,对书写有错误的学生给予帮助
加法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计算百以内加法的经验,探索并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并会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探索并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引入:在学习新知识前,先通过一些小题目给我们的小脑袋做做操,同时,也观察哪些同学在说的时候最认真,听别人的时候最安静、最仔细,他就是我们班最会发言、倾听的学生。投影出示:口算题。
+50=53+3=400+200=53+30=600+40=530+300=
师:在口算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在口算的时候要注意,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师表扬用语。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下面这题吗?
投影出示:35+24=
师:在列竖式计算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投影出示: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指名同学板演,其他学生拿出本子写)师:你算对了吗?
生:...
引导语:通过活动,我们知道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这节课我们将要用这个规律开始学习新的知识。揭示课题:不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中涉及到以前学习的加法口算和竖式计算,有助于学生通过回顾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学习本课的铺垫,同时,复习中,重点强调了“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从个位算起”口算和竖式计算关键点,为学生在后面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和三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提供了帮助。]
二、新授
1.以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
引导语:这是图书室第七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一年级85本......)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要求:学生提问之后,要说说如何列式,无需解答)生:......2.根据学生交流有先选择地投影出两个题(预设:可能有学生提不出其中的一道问题,就以老师自己的名义提出)
(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引导指出:本节课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余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学生通过自己提问并列式,也能够让学生体验提出并解决问题过程,激发后续探究新知的动力]3.解决“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的'问题。(1)自主探索竖式计算。
师:要求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谁知道怎样列式?
生:143+126
师投影出示:143+126=_____(本)
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同桌之间交流,指名学生回答。预设一:学生提出用计数器计算。指名同学到黑板前演示。
师注意学生拨珠的顺序(从个位拨)预设二:学生提出用竖式计算
师: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来吗?(让学生到黑板前尝试)
及时提问:你在列竖式时,两个加数要怎样?(数位对齐)师: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想加)
师:也就是把哪些数对齐?计算又从哪一位算起?(6和3对齐,2和4对齐,1和1对齐)(要从个位说起。)
强调并投影出示(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同学板演,并说说笔算的过程。(全体同学注意板演过程)(如果这个学生到时候算不出来的情况,鼓励其他学生接着尝试)
师最后针对学生的板演,示范竖式计算的过程,并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算起)
(2)验算。
引导语:刚才我们已经算出了这两个数相加的和,那如果想知道算的对不对,该怎么办?
师:验算的方法还有很多,通常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板书或投影“验算:”)学生交流并尝试“143+126”的验算过程。
投影出示:126+143的竖式,要求学生照样子检查自己的验算,看到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得数和第一次算出的得数什么的关系?(一样)假设反问:如果两次算出的得数不一样,那说明了什么?
4.学生独立解决“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问题,并验算。师巡视,适时指导。全班交流,订正。
5.小结:笔算要检查加法做的对不对,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看是否和第3一次一样,这样的检查,我们就叫作验算。
三、练习巩固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笔算。
(2)说说笔算过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按要求完成计算,并提醒学生写竖式时数位要对齐。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说说表中信息有哪些,要解决问题该怎样计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说说看图知道哪些信息,要求什么?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2)列式解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要从哪一位算起,又来怎样验算?
加法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探究数学运算定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学习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运算定律。
学习难点:获得探究数学运算定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
学习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FLASH动画“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并列式。
2、师:观察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引入新课:猴子吃橡子的`故事中蕴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加法运算有什么规律呢?
二、探究新知,掌握定律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尝试解决问题。
①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呢?
1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讨论为什么要用加法?(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②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0+56=56+40
2、在枚举中验证规律。
(1)观察思考。
观察这一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在这组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2)猜想验证。
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
(3)交流汇总。
3、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总结规律。
你能用自已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并给你发现的规律命名。(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2)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4、在练习中应用加法交换律。
(1)完成课本练习五第2题部分题目。
(2)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出示主题图,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各种算法。
(88+104)+96=88+(104+96)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的异同?
2、在枚举中验证规律。
3、在比较中概括规律,并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小结:通常用(a+b)+e=a+(b+)表示加法结合律。
4、在练习中应用加法结合律。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三、运用新知,巩固定律
1、练习五第1题。
2、练习五第4题。
四、回题反思,全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学习了加法交换率和加法结合律。
加法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P11---P12例1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的知识,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正确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认识到相同数位相加。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谈话法等。
教具:口算卡片,小黑板,捆扎好的练习本,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5+20= 30+6= 60+3= 5+40= 50+20=
30+60= 60+30= 50+40= 3+50= 40+10=
(二)、谈话导入
1、老师:假如我们班一起去参观博物馆。问:我们班学生多少人?答:67人
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一共多少人?答:2人合作探究:
2、根据这些信息大家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会列式吗?小组讨论一下。
3、如果不会算,可以摆小棒,拨珠,想一想,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看谁的方法好。
(三)、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2、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4、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计算时要注意,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要加在十位上,先从个位算起!
(四)、练习,实践应用
1、堂上练习
2、黑板做题
3、评讲巩固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六)、随堂练习
加法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56~5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地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用语言表述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都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呀?
2、经常体育活动可以强身健体,这些小朋友也在开展活动,看,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二、教学例题,验证规律。
1、根据学生的问题,随机选择主要的两个来研究。
(1)跳绳的有多少人?(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师生研究第一个问题,得出加法交换律。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学生说算式和结果,教师出示28+17=45人和17+28=45人
(3)请观察这两道算式,它们都是求什么?结果相同吗?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起来
(4)教师板书:28+17=17+28)
(5)学生读算式并观察思考。得出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3、抛出问题,得出猜想。
(1)教师问:是不是任意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都不变呢?
(2)小结:看来经过一个算式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猜想,要验证这个猜想,就要举更多的例子。
4、验证猜想,体会方法。
(1)同桌两人合作,选好两个数,比如一人算6+8,另一人算8+6,比比结果,如果相同就可以写出一个等式,坐在左边的同学负责记下这个等式。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小结:照这样下去,能写完吗?加省略号。这些例子都在说明“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正确的。
(3)学生找一找,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变的例子。
教师通过互联网,求助结果,进一步证明加法交换律的正确性。
5、得出结论,字母表示。
(1)学生读结论。(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所有的`算式。(3)归纳小结,指出加法交换律。
6、及时巩固,联系旧知。
三、运用方法,继续探究。
1、出现第二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读题。在本子上用综合算式解答。
2、交流想法,得出算式。
(28+17)+23 28+(17+23))
师生交流: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他们的得数相同。我们也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
教师板书:(28+17)+23 = 28+(17+23)
3、学生做书上的题目,继续认识这样的等式。
4、根据等式,提出猜想。
5、学生验证猜想,教师随机点拨。
(1)出示友情提示:1、同桌合作,想好三个数,按顺序计算和先算后两个数,看有什么发现?。2、在小组里说一说你们的验证过程。
(2)学生汇报,板演等式。
(3)小结结果,得出结论。
6、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板书:(a+b)+c=a+(b+c)
7、联系交换律,比较两个定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其中最后一题,要提醒学生注意:它先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又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2、第二题。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再想想为什么这样填?
生口答,师演示过程。
3、第4题,从每组题目中选择你喜欢的一题做一做。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五、总结全课:同学们交流收获。
加法教学设计16
教学目标:
1、通过“购书”,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2、通过感受生活,明确数学就在身边,并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估算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学生在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大小及小数的性质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两小数的加法与减法,这节课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把整数减小数作为难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基础上,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理解其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由于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相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数位对齐;让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法类似于整数加减法,把小数加减法融合到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经验中,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过对这节课的研究,我们在设计时力求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1、明确目标定位创设和谐情趣
本节课以“讲故事比赛”为主线,创设“购书”与“比赛”两个情节,把小数加减法的知识串联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识,并作为教学出发点,积极营造一种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将走出知识技能的重围,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技能,更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灵活使用教材体现数学实用价值
在设计时大胆、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一开始,就创设“购书”的情境,让学生估算、猜测、计算,在练习中又创设故事比赛的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自己探索,逐步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学生自己。这样的设计,其目的是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的意义及方法,达到计算的基本要求,真正感知到所学习的数学是有价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3、重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教师将始终关注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从新课导入到练习设计,教师不但要求学生估一估,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说说估算的过程,将估算教学有机地渗透到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情境:为了参加学校组织的讲故事比赛,星期天小明去新华书店买书,其中有4本书,小明看了之后特别喜欢,但是小明身边只带了16元钱。
①想一想:小明最多能买几本书?为什么?
②猜一猜:小明可能会买哪两本书?怎么计算?
③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①有这么多情况,但又都是用加法计算的,为什么?
②以7.82+7.11为例研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A、独立思考、计算。
B、同桌相互交流计算方法
C、学生板书不同的计算方法。
D、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E、小结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
③计算其他几种情况的价钱,并解决小数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
2、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按学生的猜测计算应找回的的钱。
A、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相互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
B、讨论整数减小数的解决方法。
②小结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
3、总结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揭示课题。
4、试一试。
①计算:
4.36+2.6410.2-8.7515.4+2.9619-8.47
②添数字:
□.□□10
-4.28-□.□
0.926.86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讲故事比赛的情境:
小明:普通话得分:8.50分、内容得分:0.88分
小丽:普通话得分:8.85分、内容得分:0.45分
①根据这两个信息,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列式计算。
②同时冲进决赛的还有10号选手:小芳同学,她的内容得分是0.63分,她的普通话得多少分才能赶上或超过小明?
四、课后延伸拓展运用
实践活动:如果家长一周给你10元钱,你会怎样安排你的开支,请你把一周的开支情况记录下来,最后算一算,还剩下多少钱或超出多少钱,再向你的家长说说能想到些什么?
五、师生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加法教学设计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老师听算,学生计算在课堂练习本上。
3×5+4=5×7+1=4×9+8=
6×8+5=8×3-6=9×9-9=
指名订正答案,生自己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投影出示教材第8页主题图)
(1)谈话引人:
师:前两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游乐园里看木偶戏的人数和孩子们买面包后,面包师傅还剩多少个面包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到跷跷板乐园去看看,好吗?
引导生观察理解图意和提出问题。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有3组小朋友在玩跷跷板,每一组有4人。又来了7人,一共有多少人?
(2)小组交流讨论
a、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b、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c、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d、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a. 4+4+4+7=19(人)
4×3=12(人) 12+7=19(人)
4×3+7=19(人)
b.2+2+2+2+2+2+7=19(人)
6×2=12(人)12+7=19(人)
6×2+7=19(人)
c. 4+4+4+4+3=19(人)
4×4+3=19(人)
d.4+4+4+7=19(人)
(3)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4)小结:用乘加和加法两个分步算式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合写成一个乘加的综合算式,这样算式更加简洁。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体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一做。(投影出示教材第9页图)。
师先引导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获得已知信息。
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会解答吗?
(先让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树上原来有10只小鸟,飞走了4只,又飞来了3只,树上现在有多少只小鸟?)
10-4+3=9(只)10+3-4=9(只)……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投影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投影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作业设计(视情况,投影出示)
1、小白兔种了7行胡萝卜,每行8个。准备送给小黑兔10个,小白兔还剩几个胡萝卜?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3、妈妈买来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4、小力买了5个练习本,每本1元,他又买了一把尺子花了3元钱,小力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指名答后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观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板书:
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a. 4+4+4+7=19(人)
4×3=12(人) 12+7=19(人)
4×3+7=19(人)
b. 2+2+2+2+2+2+7=19(人)
6×2=12(人)12+7=19(人)
6×2+7=19(人)
c. 4+4+4+4+3=19(人)
4×4=16 (人) 16+3 =19(人)
4×4+3=19(人)
d.4+4+4+7=19(人)
教学反思:
乘加的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有所接触,而且计算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出现在实际问题之中时,有的孩子就不一定会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有个别的孩子习惯了用连加的方法。当然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今天,孩子用连加的方法计算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学习是一步一步深入的,学生也不可能始终停留在用加法计算。所以,在以后的练习中我重点引导孩子们用简单的乘加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强化,孩子们也体会到了两种方法的异同,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好”、“优”的方法。
加法教学设计18
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能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目标解析:
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亲身经历个位上不够减时应该从十位退“1”当“10”来减,同时在交流、计算中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的'算法。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一)口算。
15-7= 20-8= 17-9= 13-7=
指定某名学生说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提示:利用小棒来说明理由。
(二)课件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三名金牌榜”情境图。
代表团
金牌数
中国
51
美国
36
俄罗斯
23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有关减法的什么数学问题吗?
3.学生汇报有关减法的数学问题,收集如下:
(1)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2)中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3)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美国少多少枚金牌?)
4.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3),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全班交流,笔算时应该注意到什么?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5.学生根据问题一、问题二列出算式:51-36=,51-23=
【设计意图:复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计算能力的平台,这个展示过程,激活了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减一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知识经验,也是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做好铺垫,完成知识的迁移、提升,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尝试练习,制造冲突。
1.学生试着口算51-36= 。
2.尝试列竖式计算,同桌交流遇到的困难。
3.指定某名学生汇报,引发冲突: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小组内借助小棒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理解算理。
预设:①11-6=5,40-30=10,5+10=15
②10-6=4,4+1=5,40-30=10,5+10=15
问:为什么都要拆开一捆啊?
3.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三)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1.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学生列竖式计算,同时指定某名学生板演。
2.全班交流,掌握算法。
(1)个位:当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该怎么办呢?当被减数的十位上退1后被减数的个位上就是多少?个位上减得的差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提示:几个几)
(2)十位:现在被减数的十位上是多少?十位上减得的差是多少?这时减得的差表什么意思?(提示:几个几)
(3)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列竖式计算。
(4)学生交流:个位和十位分别怎样算?并形成如下板书:
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退位点记住点。
3.练习巩固。
列竖式计算问题(2):51-23,指定某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四)运用知识,拓展提高。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小明到书店买了一本24元的书,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给小明多少元?
2.学生列式,并列竖式计算,指定某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反馈,强调:从十位上退“1”后,个位上要算10减3。
3.比较51-36和50-24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五)观察比较,全面认识。
今天学的列竖式计算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背景,体会减法的意义;借助学具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有效地沟通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同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同时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强调:退位点要点。
(二)教材第20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然后全班交流,着重强调:十位上应该怎样算。
(三)教材第21页的第6题。
课件逐题出示,学生抢答,说明错误的理由,然后强调计算时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着重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能轻轻松松做数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学得如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五、课后小练笔
教材第20页第4题。
【加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加法教学设计12-06
《加法》教学设计09-08
加法教学设计11-03
加法的教学设计01-18
加法教学设计04-11
《加法》教学设计04-11
加法教学设计课题11-03
数学《加法》教学设计02-15
数学《加法》教学设计07-16
进位加法教学设计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