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8 17:50:18 晓怡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2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行路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20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准确认读多音字塞、行,理解羞、直、歧路、济等词义,初步理解诗意。

  2.过程和方法:品读诗歌,了解李白在失意和迷惘中仍不失洒脱乐观的形象。

  吟诵诗歌,入情入境地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仙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气概,学习失意中仍怀希望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品读诗歌,理解诗人曲折有致的心路历程。

  教学难点:体贴入微,感受诗人抉择的艰难和可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

  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填空,并说说你从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学生思考:好酒,有才,狂放,傲岸

  这是李白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他在他的超级粉丝杜甫眼中的形象。此时,李白正接受了玄宗皇帝的邀请,来到长安任翰林学士,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可是,不过短短两年之后,李白竟写下了一首诗歌,题为《行路难》(生读题目)。看到这个题目,我们不禁会猜想——

  学生回答:李白在仕途上遇到了困难?李白的心情很郁闷?

  生再读题目,读出感觉。

  二、初读诗歌,感受诗意

  1.自由放声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

  2.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塞、斗、箸、行等);齐读。

  3.诗中哪些语句证实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李白怎么了?

  PPT插引写作背景:李白怀着治国安邦的理想来到长安,却发现玄宗皇帝早已年老昏聩,不理政事,他不过想借李白的诗才粉饰太平而已;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更是同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

  于是,谗言纷纷而至;

  于是,皇帝旨意又下:赐金放还!

  三、品读诗歌,走进李白内心,感受李白形象

  1.吟读这些诗句,你能从中感受到李白此时怎样的心情?

  2.学生品读,发言。

  预设:

  “金樽清酒斗十千------拔剑四顾心茫然”

  “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以宴席之精美来侧面烘托诗人内心的茫然,并与下句“停”“投”“拔”“顾”形成对比。

  (“拔剑”这一动作,是否显得特别突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比喻诗人即将迈向自己的理想;“冰塞川”“雪满

  山”比喻理想受阻。

  (李白真有渡河登山的行程吗?)

  “行路难------今安在”

  反复、疑问的修辞,感叹号的'强调,短句的紧张急促,表现内心极度的迷惘与失落。

  (“多歧路”,李白到底有哪些路可以选择?如果这时再给李白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会怎样选择?)

  (品读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发言,抓住其闪光点加以肯定,然后一定要品与读结合,以品促读。)

  3.师朗读,小结过渡:食不知味,酒难入喉,长吁短叹,彷徨四顾,这,还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洒脱的诗仙吗?难道他真的被打倒了吗?

  引入“闲来济沧海”两句。

  品读,说说你在这两句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典:吕尚八十终遇文王,伊尹奴隶竟成国相(年老位卑,仍成大业)

  本意解读:垂钓碧溪,泛舟日边,感觉悠闲自由,温暖清新。

  (隐逸与进取,矛盾的选择纠结于同一句。读时注意语气略轻松,带期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信)

  “济”:同舟共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词的多义解读,坚定的理想,自我的勉励)

  (品读时,应注意前句隐隐的希望与后句坚定的自信这种感情的区别,朗读处理时应努力表现情感上的层次。)

  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诗仙,在痛苦的深渊中仍能将自己打捞,在俗世的尘埃里也能开出青色莲花。

  仰望诗仙,有情诵读。

  4.引入录音范读,听后选择自己最有感觉的一句来试读。(先同桌互读,再推

  荐班中展示,最后再次齐读。)

  四、结合情境,诗意拓展:

  1.多年以后,我们可能不再会背诵这首诗,但我们绝不会忘记这一句:

  你会在什么时候想起这句诗?你会把他送给谁呢?

  当我陷入困境时,我在心底轻轻地勉励自己

  当朋友遭遇挫折时,我会深情地鼓励他:

  当整个世界都背对着我时,我也一定要面朝大海,大声地喊出

  2.李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辗转流浪,倏忽十二载

  756年,安史之乱,受聘入永王李璘军中

  757年,获罪,流放夜郎

  759年,遇赦

  761年,欲投李光弼军,因病未果

  762年,病殁(mò)于安徽当涂

  他,是凄凄长夜中最孤独的行者

  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他的生命,就是歌唱,就是行走,因为他坚信

  行路难,难路,行!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诵读此诗,并默写。

  2.课外研读《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六、板书设计

  行路难

  李白

  教学反思:

  《行路难》描述的是诗人被“赐金放还”之后,京城好友为其设宴饯行时的场景。廿年颠沛,赢得天下诗名,终于得近天颜;理想近在咫尺时,却因不甘献媚于权贵而黯然被逐,其间的心理落差何啻天渊!面对着“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诗人食不甘味,酒难入喉,这是他此时忧闷茫然的心理直接在生理上的表现。理想破碎的痛苦幻灭和内心深处的孤傲自许纠结、挣扎,刹那间心灵的丝丝颤动,体贴入微的捕捉和解读,正是走近诗人的不二捷径。

  教学过程中,故设疑问、巧妙追问、还原解读,各种方法的巧妙运用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捕捉诗人刹那间的心灵颤动,一步步贴近诗人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诗人茫然中仍藏希望,绝望中依旧昂扬的浪漫主义形象。还原本真,从字里行间寻求诗人的心灵颤动,解读诗人的心灵密码,这,才是读诗的正道啊。

  “诗缘情”、“情动而辞发”。如何去轻叩诗歌们,让诗人汹涌澎湃的情感激流汩汩地流淌进读者的心灵呢?其秘诀就是朗读,在反复的浅斟低唱中进入了诗歌的氛围与美好的意境。

  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的设计和展示是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最有效渠道之一。朗读的指导亦是随机应变,巧妙多样。或通过学生自评理解,或通过朗读展示直观体会,或通过字词赏析细细落实,或通过聆听教师范读揣摩模仿,不同的指导却都是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出发点的,注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心灵来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以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所以,诵读不是让学生在别人的作品里机械地抒情,而是要让诗歌成为引发学生内心真实情感的源泉,“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与筋肉里”(朱光潜语)。

  《行路难》教学设计 2

  教材简析

  这首乐府古题是李白于天宝三年被以“赐金放还”的名义打发出长安时所做。作者做翰林供奉仅两年却受奸佞权贵所害,被迫离开,此诗抒写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逆境中豪迈乐观的气概。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感情变化,苦闷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反复诵读,理解诗句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4、赏析重点语句,品读诗人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诗词,感受诗人激荡的情感变化。

  难点:体会诗人悲愤、失意中自信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走近李白

  从小到大我们是在李白诗句的浸润下长大的。在你记忆的宝库中存了多少,请大家动手数数。(学生回忆诗句)

  在丰富的诗句中,李白的形象也渐渐树立在我们心中,请你用一句诗仿照例句说说自己心中的李白。

  (学生回忆自己积累的李白的诗作名句,并借助诗句归结形象。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了孤单寂寞的李白。(投影出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是一个千年万年读不厌、都不透的李白。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诗《行路难》,看看你又将认识一个怎样的李白。

  二、初读感知 扫除障碍

  (一)出示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自主研讨,理解诗人复杂矛盾的心情。

  体会诗人的高尚品格

  (二)学生自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1)学生自读古诗

  (2)集体齐读,纠正易错字音:塞(sè)

  (三)了解乐府古题。学生再读古诗,把握感情基调。

  (四)师生互读,走进意境。

  (听着你们读,也勾起了老师的朗读欲望,大家听听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点评(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其鲜为人知的背景,谁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学生点评后教师补充。(出示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诗人“安社稷”“济苍生”的愿望无法实现。《行路难》三首皆是离开长安时在朋友为他饯行的酒宴上所作。

  三、细读品味艰难处境

  (一)学生再读诗文。

  1、诗中哪些词句能看出作者艰难的处境,请你结合诗句分析。

  (学生在品读的同时,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词句,老师巡回检查。)

  问题预设:学生会涉及到表现技巧上的问题,如:对比、比喻、反复、设问)

  2、作者的处境为何如此艰难?

  3、他的心情如何?(请同桌之间相互竞读,读出“歧路多彷徨的苦闷”)

  4、穿越时空,假如你是李白,面对这样的境遇,你的心境是怎样的?请同桌之间再次合作,诵读全诗,相互展演。

  (他心中仅有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茫然吗?你从哪里看出的?)

  四、品读形象

  “诗如其人”,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悲而不伤,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坚信长风破浪的日子一定会来临。他将直挂云帆实现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伟业。这就是李白,一个在逆境中不顾影自怜、自怨自哀的'李白,而是一个豪迈乐观,穿越了千年依然对我们自信的微笑的李白。我们为他的诗折服,更为其高尚的品质折服。)

  五、感谢有你,李白

  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在多歧的迷茫中我们苦闷过,也彷徨过,认识了李白,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释然。请以“感谢有你,李白”写一段话,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潇洒自如的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他选择了坚强、自信和乐观。人生历程风雨兼程,遭遇逆境时让我们也像李白一样乘长风破巨浪,直抵苍茫的彼岸。让我们在吟诵全诗中结束这堂课。)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

  课外阅读《行路难》其二、其三。

  《行路难》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就象满天星斗一般,在璀璨的群星中,我摘取了一颗,请大家读对联,猜一猜,他是谁?

  出示对联: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李白。

  教师:(出示李白画像)没错,他就是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次走进诗仙李白,一起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是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读一读

  1、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注意读准个别生字,如:樽、斗、羞、箸、塞、太行、岐、沧等字并以课件的形式显示标注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读顺、读熟)

  4、个别学生朗读。

  5、以小组活动形式,争取短时间内能背诵,小组派代表试着背诵

  (二)品一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吕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

  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

  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

  用典: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三、重点赏析

  (一)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诗人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找一找诗文中有暗示我们原因吗?在哪里?

  【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从课题《行路难》中便可以感受得到。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补充诗歌写作背景)

  (二)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在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

  【引导明确】不是,在这里舞剑有激愤的味道。

  (三)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怎么理解这句话?诗人想做什么呢?

  【引导明确】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是什么让自己的仕途道路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进行说明。

  (四)我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深,诗人李白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苦闷的心情大家可想而知。但是,大家知道李白是不会轻言放弃的,接下来诗人是如何感叹的呢?用了怎样的历史故事,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讲一讲?

  【引导明确】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入了希望之光,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功立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得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五)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齐读一下。

  【教师总结】这句诗中,我们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以及对理想执着的追求。

  四、 总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学生再次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作业

  比较阅读李白的《将进酒》。

  完成课后习题。

  《行路难》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

  1、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 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 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 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朗读。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我们要注意一句警句、两个比喻、三处用典、四句短句。

  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运用了“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行路难》

  七、板书设计

  行路难

  赏析 情感 诵读

  停、投、拔、顾 忧郁悲愤 低沉失落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 矛盾痛苦 忧伤彷徨

  两典故 不甘消沉 昂扬憧憬

  三字短句 进退失据 短促埋怨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 乐观豪迈 高亢自信

  《行路难》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初中学过的一首诗,李白的《行路难》,初中时我们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本是乐府杂曲,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提问:这里的行路难指的是什么?是交通堵塞吗?

  明确:还指人生道路,具体说坎坷就是作者做官、施展抱负的政治之路不平。

  提问:面对此种境况,作者也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投、拔、顾忧郁悲愤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豪迈

  可是作者最终的选择是什么?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面对困境,仍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相信未来可以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同样是写怀才不遇,鲍照又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三、读诗:

  1、学生自读,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写标题)

  酌酒踯躅

  2、请同学们齐读

  四、分析诗歌内容:

  1、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

  ——“愁”

  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

  “安能行叹复坐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愁”的表现是什么?

  “行、坐”“叹、愁”(外在行动)

  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浓重、无可排解)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是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知其人论其世。看看诗中的“命”到底指什么?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老师介绍),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知人论世)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3、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有命”。那么,怎么又说“亦”?和上文什么内容相承接呢?

  明确: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兴,比喻)

  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个方向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4、接下来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是一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自有命,不应该自怨自哀,要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实际上,语言中暗含蕴涵着愤懑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5、齐读后面四句思考诗人是如何解愁的呢?

  板书:酌酒,歌《行路难》(也就是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

  诗人趁着酒意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

  板书:愁———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6、接下来愁的矛盾解决了吗?

  没有,对,一句“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个反问句,是诗人情感郁结到了极点。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头,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感情沸腾,忍无可忍。

  7、最后一句,吞声踯躅不敢言。急转直下,隐忍吞声。

  不敢言:无可奈何,诗人精神上极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负重。为什么不敢说呢?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他是寒士,门第等级决定仕途,纵使才高八斗,满腔报国热忱,也不能施展。所以只能隐忍吞声。

  8、请同学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

  明确:平静压抑——自我宽慰——愤懑不平——无奈压抑

  诗人开始平静的表达了水的流向由地势决定,用比兴手法,既而以水喻命,人民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悲歌断愁,心中仍然愤懑不平,此时呢情感爆发到极点,但又急转直下,隐忍吞声。

  9、师问:结合刚才的分析,那么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不是明白了呢?

  生答:表达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知道了个人命运和所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千百年来,许多文人雅士,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那我们看课后习题三,根据本单元知人论世的目标,是不是很容易分析出李白和鲍照在抒发情感时的原因啊

  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李白却在行路难中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照却是“吞声踯躅不敢言”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原因。

  明确: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李白的诗歌中也总会出现愁绪,但是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盛唐气象(雄浑、充沛的活力)

  鲍照,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虽才华横溢,又献诗言志,却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

  (2)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

  李白处世自信,性格豪迈,充满激情,虽仕途坎坷,但仍乐观自信;鲍照则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无法实现、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作业:背诵诗歌,预习《蜀相》

  板书设计:拟行路难

  鲍照

  才子寒士

  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愁苦

  平静压抑———

  《行路难》教学设计 6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句,品味情感

  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

  明确: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

  可引导学生从诗歌情绪的起伏入手思考。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作者在这里并未渡河登山,那么这么说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他苦闷的原因。“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处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他受诏入京后,却没有被皇帝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化用了什么典故?用意何在?

  明确:前一句化用了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周文王的典故;后一句化用了伊尹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经过太阳旁边典故。作者在此化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作者化用典故刚刚有了信心,为何又开始感叹行路难?

  明确:当作者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同时也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说明作者最终拥有了怎样的心境?

  明确:说明了作者又对前路充满信心,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作者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目标导学三:赏析本诗艺术手法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原因在哪里?

  明确:(1)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2)展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以及不畏前途艰险的豪迈。

  可取之处

  诗句品析较细致,能够注重情感的变化,让学生体会百步九折的艺术特点。

  不足之处

  如果能在品析诗句情感内容的起伏时加上朗读环节,效果会更好。

  《行路难》教学设计 7

  一、李白其人其诗

  1、由余光中诗引入:酒+剑+诗

  2、李白思想:儒+道+侠

  3、李白诗内容:李白诗歌今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有:

  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表达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李白 “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感情真挚,形象鲜明。如《长干行》、《赠汪伦》

  4、李白诗艺术特色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a、主体意识强烈、主观色彩鲜明, b、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

  他的诗歌以奔放的气势贯穿,纵横驰骋,一气呵成,犹如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城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想象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夸张的手法。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意象:雄奇壮伟的意象,如大江、沧海、大鹏等,给人一种崇高感;清新明丽的意象,如明月、清溪、白露等,给人一种优美感。

  e、色彩上:使用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共同呈现了李白笔下明丽爽朗,透明纯净的诗歌世界。

  附李白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文体知识:《行路难》:乐府旧题诗。内容多写世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这是一首歌行体诗。

  三、主旨: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矛盾心理,一方面长安两年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世途的艰难,他对现实满怀激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痛苦;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疑,又使他能自我勉励,振作精神,充满希望,向前奋进。

  四、诗歌分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美酒佳肴的铺陈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杯拔剑的苦闷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泰山的设想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吕尚伊尹的比况

  两大典故:商朝末年的吕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艰难的感叹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云帆沧海的憧憬

  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反映了当时诗人壮志未酬、雄心不泯的自勉。

  用典: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1.3、5句或写实或比兴,都是侧重客观现实的一面,这是第一条线索。

  2.4、6句或直言或用典,都是表现主观思想的一面,这是第二条线索。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行路难》教学设计 8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学习古诗词要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记住其中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能够背诵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划分句子停顿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自由朗读诗文

  3.请二到三名学生朗读诗文

  4.理解诗文的内容,要求

  (1)掌握重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2)赏析句子的含义

  (3)把诗歌内容转化为散文化语言

  5.齐读全诗

  四、探究诗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五、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六、背诵这首诗(指导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背诵)

  七、阅读

  试比较,陶渊明的《饮酒》和李白的《行路难》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八、练笔

  在你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行路难》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抒写了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三、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四、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赏析技巧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六、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七、总结全文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行路难》教学设计 10

  1教学目标

  ⑴通过改读,理解诗句之意。

  ⑵通过比读,品析诗中词句,体会诗人“仕路难行”之感以及“壮志”之心。

  ⑶结合背景,深入领会作者复杂的情感,以及本诗波澜起伏的特点。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比读,品析诗中词句,体会诗人“仕路难行”之感以及“壮志”之心。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结合背景,深入领会作者复杂变化的情感,以及本诗波澜起伏的特点。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导入:

  由学生说说了解的李白的相关信息导入。

  师引导:这样一个洒脱、浪漫的诗人,在四十二岁时得到了做官的机会。但两年后,他却连连感慨“行路难,行路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明确题眼“难”。

  (设计意图:引入背景,为下文学习做铺垫。)

  活动2【活动】

  二、和诗人相遇,看“行路难”

  1. 读诗,划分节奏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本诗为七言,也有三言,且对偶句较多。关注诗句音律的节奏,便于学生对以上特点形成直观的感受,也为下面改诗做准备。)

  2.以诗改诗,晓其意:

  语言学家王力曾说“多数七言诗可缩为五言”。要求:语句要通顺,不改变诗句的原意。

  提示: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将七言诗改为五言诗。以同伴互助组为单位活动

  生活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改诗,促使学生理解诗句之意,提取关键内容,知晓诗人“行路难”难在何处,为赏析语句做准备。)

  活动3【活动】

  三、和诗人对话,品“路难行”

  1.感受“仕路难行”

  引导:本诗题目中“难”字的古字写作“難”,篆文 ,左边的` (堇)意思是被困(还有“施刑”意),所以“难”有艰难、困苦之意。哪些句子能读出“难”之意?

  生读诗,思考。

  赏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赏析示例:

  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此衬托诗人内心的愁苦、茫然,这是“以乐景写哀”,古人云“增其一倍哀乐”。

  ②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说的是“仕路难行”,反复吟唱,反问诘责,唱出了李白无限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声。

  学生自由朗读诗,读出艰难之意。个别学生示范读,师指导。自由朗读。

  2.感受“壮志之心”

  引导:“难”字的古字右边 (隹,隼,食肉猛禽),本意为鸟,而李白曾写赋文,以鹏鸟自比,渴望“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意喻自己有大鹏展翅之志。哪些词句可读出这份壮志之情?

  生读诗,思考。

  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生自由朗读诗,读出壮志之情。个别学生示范读,师指导。全班齐读。

  3.以诗比诗,解其味

  比较原诗和改后的诗,体会被删去的字的意味。例如:“金樽玉盘”、“欲渡”、“破浪”等。

  4.感受“壮志难酬”

  追问:诗人有壮志,有理想,可现实能不能如他所愿,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呢?

  明确:不能。诗中有慨叹的句子。诗题目也表明诗人壮志难行。

  引导:“难”字——“難”,篆文 ,= (堇)+ (隹,隼),可解释为“大鸟被困住”,

  由此可见诗人“壮志难酬”。

  (设计意图:在读中品味诗句,以“读”带“品”;在品中加深理解,帮助朗读,以“品”促“读”。同时此环节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其它诗句,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活动4【活动】

  四、和诗人前行,思“难路行”

  (一)深读全诗,感情怀

  1.著名古代诗论家严羽说“别人写诗是一句一句记下来,而李白只要把心中那口气喷涌而出就行了”,那么为了强化情感的宣泄,拆读,可否?(和原诗比较)

  出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提示:“茫然”一词有“失意”之意,还有“迷茫,不知所以”、“模糊不清,不知所措”之意。

  明确:迷茫与追求,失意与振奋,两种矛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才是诗人矛盾心境的真实写照。也是从古至今,中国文人理想与现实矛盾不可调和的映照。也许矛盾真的是李白诗的一个代名词。

  引入:元代杨载评论李白的七言古诗说:“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

  (设计意图:拆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诗“波澜起合”的特点,以及诗人矛盾的心情。)

  (二)知人论世,解其人

  1.引入:诗人在《行路难》另一则中写到:“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也曾直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面对残酷的现实会做何选择?

  2.思一思,其人?

  出示李白生平资料:十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安定的志愿,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虽然后来因此而获罪并被流放。后来史朝义叛乱,李白一度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军队,但中途忽然得病,未能如愿。两年之后,李白在当涂去世,当时六十二岁。

  纵观诗人李白的一生,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与努力——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以及对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确信。此份心怀理想的豪情真是难得。

  3.学生激情读诗:自由读——个别示范读

  (设计意图:李白晚期经历有助于学生深刻了解诗人,恰好也有助于生理解本诗中虽有哀叹,但仍以激昂为主调。)

  活动5【活动】

  五、总结——师生诵读

  (师读)李白的可贵在于其明知“仕路漫漫其多艰兮”,他长叹——

  (齐读)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却义无反顾地写出“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志——

  (齐读)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世路艰难,壮志难酬。当他迷茫之时,面向天宇仍发出 ——

  (齐读)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如此铿锵之音,气贯长虹,势比天高。让我们再一次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收束全文,升华。)

  《行路难》教学设计 11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2 3

  学习难点:

  学习目标2

  学习方法:

  研读和赏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

  媒体运用: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唐朝,不能不说唐诗,说起唐诗,不能不说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板书课题。出示大屏幕。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背景。大家齐读。

  1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经朋友举荐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但是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不久李白遭受谗言排挤,不得不离开了长安。此时李白写了三首诗,表达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复杂心情。

  2释题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二、自学指导一

  诵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准下列字的音 樽 箸 塞 歧

  理解两个通假字的意思

  《行路难》原文和译文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壶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十千文,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塞住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行路难》教学实录

  一、导入,诗化诗仙形象

  师: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板书:行路难 李白。)

  二、诵读,把握感情波澜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并准备在全班朗诵。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师带头鼓掌,全班掌声。)

  师:字正腔圆,掌声是同学们对你的赞赏。但我觉得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应该还可以再长一点。

  (一生主动朗读课文,全班掌声。)

  师:我觉得节奏有点小问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模仿学生读书。)

  师: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茫然的',所以读时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范读。)

  生1:听您朗诵《行路难》,仿佛感觉老师就是李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谢谢,我多么希望能将李白约出来,在这堂课上和大家见见面。

  生2:我觉得老师读出了感情的变化,特别是诗的后半部分读得很有气势。

  师:你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学生,注意到了这首诗情感的抑扬。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注意结合书下注释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历程。

  (生自由读诗歌及注释。)

  师:在“花间一壶酒”之中,在“举杯邀明月”之时,在意气风发之际,在愁苦无助之刻诵读李白的诗歌,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力量。谁愿意再来朗读一遍。

  (一生朗读,全班掌声。)

  师:情感比较到位,请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的?

  生3:一开始是……说不出来。

  师: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不着急。这首诗是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天宝元年,李白被征召入京,受到皇帝重视,一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将大展雄图。但没等到他“功成”便被“赐金还山”,实际上就是被皇帝下令驱逐出朝了。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他写下了这首诗。现在,你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一开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生3:应当是特别忧愁、苦闷,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

  (板书:苦闷。)

  师:好,感觉出来了。那接下来呢?

  生4:接下来写作者想要渡过黄河,却被冰川堵塞了;想登上太行,却被大雪封住了。这应当充满着无奈。

  师:感觉越来越好。其他同学愿意接着说吗?

  生5:我觉得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以姜太公和伊尹自比,仿佛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可以看出诗人在苦闷之后仿佛又找到了方向。

  生6:接下来又感到道路崎岖,不知道身在何处,迷惘无措。

  (板书:希望 迷惘。)

  生7:最后,他很自信,认为还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伟大的抱负。

  (板书:自信。)

  师:这首诗歌短短的82个字,生动地表达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情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内容变化纵横,百步九折。在悲愤中不乏豪迈之情,在失意中仍满怀信心。

  (师完善板书成波浪状,“苦闷”、“迷惘”在波谷,“希望”、“自信”在波峰。)

  师:请大家再次诵读全诗,感悟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和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三、玩味,叩击诗人心扉

  师:在唐朝,视诗歌质量为名誉的诗人们是很注重“诗眼”打造的。一般来说,“诗眼”往往是诗人苦吟锤炼的结果,本诗的诗眼是——

  生(齐):行路难。

  生1: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

  师:是啊,对于“嗜酒见天真”,“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面对如此盛宴,本应豪饮,此时此刻他却举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抛开。老师把这句换成“胸中惆怅不能食,眼中无路心茫然”,你们看行吗?

  生2:我觉得缺少对李白当时忧愁和迷惘的细腻刻画,显得大而空洞。

  师:此句妙在借用动词捕捉意象来刻画渲染。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注意处理好这些重音,语速慢些,语调低沉些,体会此处的情感。

  (生齐读句子。)

  生3: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我读出了乐观豪迈的李白也有愁苦之深的时候,可见现实之难,行路之难。

  师:这里以黄河、太行隐喻人生之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受诏入京,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时,却又被赐金放还,这不正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吗?

  生4: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我读出了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李白。

  师:这句诗怎样理解?

  生4: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

  师:这是用典,是指用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来说话,表达自己的心意。既是一种手法,也给人以美感,真正的含义是诗人希望有机会得到赏识,被委以重任。

  生5:老师,我还觉得“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一句在全诗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好,有眼光。“欲渡黄河”遇“冰塞川”,“将登太行”逢“雪满山”,诗人似乎只能赋闲了。心境茫然中,忽然想到了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姜尚和伊尹,这才有下句对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

  生6: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我读出了一个壮志难酬、仰天长叹、慷慨悲歌的李白。

  师:“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与全诗有些不大一致。要不,我们试着给改一下?

  (生思考讨论。)

  师:有没有改好的?说说你是怎样改的?

  生1:行路难啊行路难!多歧路兮今安在?

  (师生大笑。)

  师:我觉得这同学改得不错,句式和前面一致,整齐得多。大家感觉怎么样?

  (生讨论,交流,思考。)

  生2:改句虽然形式上整齐了,意思也差不多,可是感觉语气和感情好像没有原句强烈。

  师:不错,你能从语气和感情方面发现问题,语感非常好。那谁能结合原文具体地说一说,为什么原文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呢?

  生3:请大家注意标点符号,前面用了两个感叹号,强烈地感叹行路之难;后面则是用问号,有质问和诘责的意味。

  (全班掌声。)

  师:多聪明啊!善于捕捉细节,从标点符号入手来感悟情感。还有谁要补充吗?

  (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从句式特征来体会表达效果的异同,这一点以前我们提到过。回忆起来了吗?长句和短句的表达效果?

  生4:短句字数少,简洁有力;长句字数多,适合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

  师:你说得很好。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对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作一个系统的总结,完整地来说说为什么改句不及原句好。

  生5:原诗不但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而且还注意到短句的表达效果和标点符号的运用,这些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

  师:你说得很好。此时的李白,为了自己的梦想终于来到君王侧,然而只如昙花一现般,还没来得及华美灿烂就凋谢结束了。他向苍天诘问: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朗读时,语调先扬后抑,语速先快后慢,顿挫错落有致。

  (师深情朗读该句,生热烈鼓掌。)

  师:这首诗中有一个千古名句,你从中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生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相信:总会有一天,我还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我从中读出了一个面对挫折却自信豪迈的李白。

  师:是啊,这个句子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因此人们评价说它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这样的句子已经流传在我们现在的书面语中,流传在口语中,流传在广告中,流传在我们写文章的引用中。你认为怎样朗读,可以传达这样的情感?

  (生朗读最后两句,师生掌声。)

  师: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李白,一个迎风傲岸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微笑的李白。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为其折服,令人难忘。盛唐这沃土养育了他,他也充实了盛唐的气象。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诵读他的美丽华章,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师生齐诵全诗。)

  四、拓展,延宕诗歌意蕴

  师:离开长安后,李白仍关心国事,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十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恢复国家安定的志愿,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却因此获罪并被流放。这时李白已经五十九岁,但他仍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流放归来后,李白一度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军队,但中途忽然得病,未能如愿。两年之后,李白在当涂去世,时年六十二岁。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与失败交织在一起。我们的未来不会一帆风顺,或许当我们在成长的路上遭遇失败时,可以拿李白的诗句来勉励自己——

  师生(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对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渴望建功,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翰林遭贬,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一生命运多舛,却始终未停下脚步,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吧!但愿这节课能够用李白的诗歌和大家共勉,更希望同学们爱诗读诗,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在不利和困难中百折不挠。”

  《行路难》教学设计 12

  一、预习《行路难》

  二、正课

  1.朗读《行路难》。

  2.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三、小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四、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 豪迈乐观)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3题。

  《行路难》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的

  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解题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馐xiū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理解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指导感情的表达

  教学参考

  真正的难过是不可言说的,说出来了就不是情而是理了。本诗藏有辞之韵味,不妨在“地、命、宽、石、躅”后各加一“兮”字,然后品读之。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的十八首中的第四首。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飞致!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诗开头两句以倾水于平地而水流的方向各不一致来比喻人生贵贱与遭际的各不相同。这虽然是从日常生活的现象观察而来,但究其本,却与当时玄学与佛学争论中的说法相通。《世说新语?文学》篇载刘尹曾以泻水于平地各自流漫来回答为什么人都承受天地的禀受而人性又有善恶不齐的问题,这在玄学清谈中一时谓为绝答,表现出高度的'智慧。而当时的思想家范缜在其著名的文章《神灭论》里,为驳斥佛学神不灭论以及有关命运的有关问题时,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飘茵堕溷”的比喻,他认为人生的命运为什么有区别,就如一棵树上的花同开在一枝,随风而堕,花飘落在茵席上就有了富贵的好运,而坠落在粪坑里则有了低贱的命运。

  第三、四句承接前面的说“命”而来,但却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这种不公正现象的反叛与抗争。既然人生有命,各相殊异,但为什么就不可改变呢?难道就只有认命而长吁短叹并愁苦终生了吗?人不应该服从于命,应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写命运,这正是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一种呼喊。《南史?鲍照传》中记载,鲍照曾拜谒临川王刘义庆,知道他赏识有才之士并正在网罗人才为自己服务,就想向他献诗言志,有人以鲍照地位卑下为由要阻止他献诗,鲍照勃然大怒,说“大丈夫岂能藏着掖着自己的才智,是兰是艾让人辨不清楚,从而终日碌碌无为呢?”于是大胆献诗,终于因展示其才能得以冒头。从此诗不能叹愁怨愁的描述当中我们可看到鲍照在宣泄这种为出身所困的闷愁。

  五、六句是写自我的宽慰,但酒亦不能宽愁,举杯之时高歌时也因愁闷塞胸而无法再唱下去了。这就更反映出要有志之士认命是难的,以酒浇愁也是无用的,这种出自心底的痛苦又是谁能了解的呢?

  七、八句继续着泻愁的路子写下去,再次表达他对不公正现实的愤怒。为什么不能自宽,正是人不是没有生命感觉的树木与石头,他有生命就有感情,就有悲愤,就要呼喊。“心非木石岂无感?”浸透着诗人的悲辛酸苦,是一种久积心底悲愤与不平之气的爆发与发泄。但在诗的结尾他却强将怒火压下去,轻轻地道出一句“踯躅不敢言”,要言愁而不敢言愁,这说明当时的社会政治是多么压抑。

  李白在遭受谗毁而被挤出长安时,也仿鲍照写作了三首,其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行动描写以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呼喊,也饱含着不可压抑的愤激之情,层层叠叠的感情变化也如鲍照一样展示出诗人强烈的苦闷和倔强的性格。

  鲍照生活在一个讲求门第出身的时代。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末出现的选官论族性的思想,经历曹魏、西晋的发展,在东晋、南北朝初期达到鼎盛,并于南北朝末期开始衰败,于唐末彻底消失。门阀制度下,选拨官员不依据才干品德,而门品的高下,血统的贵贱成了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出仕的人限于门第特别高的家族。因而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奇特现象。出身名门的势族,无须努力、无须才华便可坐致公卿,而寒门庶士极少有获得高官的机会。门阀制度成为寒族通向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一堵高墙,难以翻越。当时士人依旧沿袭东晋士族“清望”的风气,讲求一种雍容优雅的生活态度。即使心中对功名有热切的渴求,也要装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气度。而鲍照低微的出身没有充“清望”的条件,他不能也不愿虚伪的掩饰自己,而是主动“贡诗言志”,表达自己强烈的进取之心,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干谒躁进”的方法。鲍照在深知这样的做法被士族们所不耻,但他仍直率地表达其对功名怀有的近乎于飞蛾扑火般的热情。他不顾世俗的偏见,竭力地张扬自己,展现个性,“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在今后的课上可以借鉴:

  其一: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近作者。

  其二:课前预习非常重要,特别是古代诗歌坐这里我们非常久远,应该督促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预先对相关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

  其三: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本节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其一:备课时将学生的知识储备估计太高,尽管我在“备学生”的环节上,尽量只提及学生已经学过的诗歌以及相关知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

  其二:内容准备过多,有些内容讲述欠深入,应该将最后的讨论时间留得再长一些。

  其三:由于上述原因,没有示范朗读这则诗歌。

  为了解决上述缺点,一方面,本人将继续加强学习,多听听有经验的老师上课。另一方面,继续讲学生作为备课的重点和中心。力求上课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行路难》教学设计 14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省编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李白诗二首的第二首。本单元主要围绕“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话题展开,《行路难》将作者怀才不遇的郁愤不平揭示得深刻强烈,表现出诗人坚持理想,积极追求和乐观自信的品格。通过学习对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抒情诵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对比法等。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之前学习了李白的《将进酒》,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再由学生自主鉴赏,教师指导学习。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诗意导入: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既联系了旧知,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二环节倾听作品 ,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通过播放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第三环节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环节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在《将进酒》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 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起落。

  第五个环节 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教师继续追问: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四、板书设计

  《行路难》 “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大山——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本课板书的设计简明、概括,让学生更直观体会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行路难》教学设计 15

  下午好!我说课的篇目是《拟行路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六大板块来展开。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11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 《2011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 语言 形象 技巧 情感 。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四) 高二(14)班学情分析:

  1. 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14)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 (14)班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 (14)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14班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

  (2) 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 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4) 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5) 分析诗人形象。

  2. 过程与方法:

  (1) 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 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

  (1) 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 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

  (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3)诗人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为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既强调教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平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习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 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 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 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习,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 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 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

  6.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 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 抗命 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 教师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平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 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习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 背诵诗歌:个人背—分组背—集体背

  12. 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行路难》教学设计 16

  学习目标: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

  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预习导学: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投箸()歧路()

  柯畔()暂()

  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4、文体常识。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合作探究:

  学习《行路难》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4、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

  (三)名句赏析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诗歌主旨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爱国诗词积累。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 17

  ◎总体构思

  这篇课文集录的五首古代诗词,作者涉及唐宋明三代,风格各不相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意境深邃悠远。从不同角度表述了作者的心志,抒发了人生情怀。课文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引用的典故较多,音韵铿锵有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宜立足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进而培养学生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使他们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同时,指导学生背诵积累一些古代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计划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宜以学生的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为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点批注,思考、联想,讨论交流,进而深层次挖掘古代诗词丰富的内涵。教师可用录音或课件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对疑难处加以点拨。由于课文容量较大,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二、检查预习:

  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箸爝火彝虞煜砌麾炙(答案略)

  三、 导读〈行路难〉: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

  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

  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

  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感情朗读。

  学生先自由朗读一边,然后各小组推举代表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回到开始关于这首诗的读法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体会。

  四、导读《凉州词》

  1.学生个人自主朗读课文,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朗读情况。

  2.学生参考注释,疏通诗意。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解决。

  3.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

  (1)题目中的“词”应该如何理解?

  (2)从首句中提到的“酒”“杯”你能够想象到一个怎样的场面?前两句描绘的是军中的情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说说你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3)在朗读时,如何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予以归纳。

  要点如下:

  (1)这里的“词”不是文学体裁的“词”,指的是有组织的语言、文字,因此本诗还属于诗的范围。

  (2)一“酒”一“杯”,使读者仿佛看到军人们聚饮的热闹场面。而第二句又使我们仿佛听到了催促出征的琵琶号角。寥寥几笔,写出了边关既热烈而又紧张、悲壮的氛围。

  《行路难》教学设计 18

  引导语:李白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能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设计理念

  1、“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激励。”所以诗歌教学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师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咏、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在听、读、说、找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教学设计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学习过他许多的名篇名句。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背过哪些名篇名句。

  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

  (板书: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

  多媒体: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三) 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教学气氛。(设计意图: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经过反复的诵读,自然就能体会诗人的用意和诗歌意境。吟诵还能够引发读者共鸣,体悟诗歌神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练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通过诗歌我读到了……如:通过诗歌我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

  通过诗歌我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 与 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与激昂。

  4、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背诵:(设计意图: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四)疏通文意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2)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其他小组解答,学生不能解答,老师解答。

  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 值”,价值。

  (3)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生评价。

  (五)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1、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夸张)

  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心情如何?(极度苦闷、抑郁)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停、投、拔、顾)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难以下咽,心里一片茫然?(仕途艰难)用了哪种写法?(以乐景写哀)

  3、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不是,是想像、是虚写)我们知道诗有含蓄精炼寓意深刻的特点。诗人用“冰塞川”和“雪满山”比喻什么?(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道路的艰难)用“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比喻什么?(对理想的追求)李白的理想是什么?(是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当时进行的是否顺利?

  4、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6、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从哪儿可以看出?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

  7、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

  8、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歌,还要走进诗仙李白的内心世界,触摸他的灵魂,寻找我们心中的李白。

  (师配乐范读,学生轻生跟读,体会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让我们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感受:

  如: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本应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这句也常被后人作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内心苦闷

  前途艰难

  相信希望

  悲愤呼号

  充满信心 )

  9、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这是一个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的洒脱、自强不息的李白。)

  (六)练笔:

  在你的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展示学生作品)

  (七)课堂小结: (播放音乐《我们等待那一天》)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认识了李白这位“谪仙人”,也因为走进他的内心,让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教学设计 19

  【文本解读】

  这首诗以“泻水”起兴,不同凡响,“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但诗作表现的情绪却不像泻水自流那样流畅。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当时人的境遇则取决于门第。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不甘认命,却又无法反抗;他不愿唉声叹气,只好举酒自宽,却又断绝了遣怀的歌吟。寥寥数语就把这种曲曲折折的微妙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既然不能学“太上忘情”,又无从排遣忧怀,也就只能吞声不言,徘徊不前,在愁闷中自我煎熬了。全诗抒写这种难以言表、如鲠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徊、自具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的忧愁愤懑。诵读这首诗,仔细品味它是如何托物寓意,表现心怀的。

  【素养目标】

  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2.相关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那还是一个充满内乱与谋杀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因而惨死。

  3.解题

  ①“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②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4.鲍照的文学创作

  在文学创作方面,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古、数诗、建除诗、字谜、联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同时,鲍照的文学成就存在一个聚讼千古的严肃课题,即鲍照是否梁陈宫体诗的先导或滥觞。对此,南朝梁的萧子显、宋代的张戒、近代的刘师培、现代的陈钟凡、陈寂亦等评论家基本持赞同态度;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钟优民等则认为鲍照诗与宫体诗存在本质区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酌酒(zhuó)踯躅(zhízhú)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泻:倾,倒。

  ②吞声:声将发又止。

  ③踯躅:徘徊不前。

  ④断绝:停止

  (二)诵读感悟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三、文本研究

  【思考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对全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①开头两句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②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③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④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⑤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思考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兴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

  【思考3】第三句“人生亦有命”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思考4】第五、六句“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思考5】“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思考6】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思考7】鉴赏艺术特色

  明确①语言质朴。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②音律也很独特。一与三、二与四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③此诗直抒胸臆,以真情动人。诗人信手拈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思考8】对比与思考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问题1:请比较两首诗情感的异同。

  明确①相同之处是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抑郁,都表达了宦途的艰难。

  ②《拟行路难》虽有对命运的抗争,但最后仍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行路难》虽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但最后展现的是一种豁达和乐观。

  问题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明确李诗语言上充满了豪迈气派,俊逸之气,鲍诗语言上过于沉郁伤感。

  四、明晰主旨

  全诗抒写这种难以言表、如鲠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徊、自具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的忧愁愤懑。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五、拓展阅读

  ①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②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一些卓超的哲学天才、佛教大师,也是出现在这个时代。

  ③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注①]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但是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秾郁的、华贵的、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的最具体的表现。

  ④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气息。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象不远(唐修晋书也多取材于它)。

  ⑤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不可忽略的。今就个人读书札记粗略举出数点,以供读者参考,详细而有系统的发挥,则有待于将来。

  ⑥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事。

  ⑦山水美的发现和晋人的艺术心灵。《世说》载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水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几句话不是后来五代北宋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等山水画境界的绝妙写照么?中国伟大的山水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中了!

  ⑧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如,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着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六、素材积累—鲍照名句

  1.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

  2.贫游不可忘,久交念敦敬。

  3.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4.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5.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6.贫交不可忘,久交念敦敬。

  7.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行路难》教学设计 20

  【教学目的】

  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解题: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

  注意字音:金樽(zūn) 珍馐(xiū) 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理解: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⑴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⑵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⑶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5、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指导感情的表达。

  7、作业,默写强调标点符号。

【《行路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行路难教学设计09-17

《行路难》教学设计12-18

《行路难》教学设计04-14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03-03

《行路难》教学设计15篇12-18

李白行路难精品教学设计05-10

《行路难》教学设计(15篇)04-14

《行路难》教学设计15篇04-14

《行路难》教学设计(集锦15篇)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