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23 13:58:3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画》教学设计

《画》教学设计1

  设计思路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个简短有趣的故事学生并不难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再读中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并通过画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换词、读单个生字等多种形式来学习生字。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形式体会玲玲由满意一着急──战胜困难后的喜悦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品味、思索、铭记爸爸简短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玲、幅”等8个生字,会写“脑筋”一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句子字条、一张画

  教学重点

  1.读好玲玲和爸爸的对话。

  2.理解并背诵第九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边讲故事边出示词语:同学们,有个叫玲玲的小朋友,她画了一幅画,想看看吗?(出示课件)瞧:这就是玲玲画的──《我家的一角》,她画完后,非常满意,左看看,右看看,端详着自己的画,越看越满意,越看越喜欢。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可是玲玲不小心,把画给弄脏了。玲玲急得哇地哭起来,再画已经来不及了,明天又要交,这下可怎么办呀?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后面发生的事吗?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板书: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

  二、读文识字

  同学们:打开书,翻到25课(板书:25)咱们认真地读一读,边读边把黑板上的这些词语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小组内交流你的识字方法。

  1、自由读文。

  2、检查生字读音并正音。

  ①借助拼音读生字。 ②全班齐读课文中的词。 ③抽一组开火车读词语。

  ④换词全班开火车认读生字。 ⑤去掉拼音抢读生子,组词。

  三、朗读感悟

  生字我们学的很好,想再读课文吗?这遍我们要读得正确流利,读后告诉老师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过度:玲玲仔细地端详着自己的画特别满意,可是不小心,把画弄脏了,急得哭起来,谁想接下去读一读。想读的站起来齐读(5-10自然段)

  你们读的真好,老师这有几个句子谁想有感情地读一读。

  1.出示句子:

  “怎么了,孩子?”爸爸放下报纸问。

  “我的画脏了,另画张也来不及了。”

  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① 学生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你能读好哪句?你为什么这样读?(你读出了什么?)

  ③评议:他读得怎样?你能试试吗?

  ④齐读。读中对反问句引导理解,并转换肯定句式。

  ⑤师生合作读,男同学读爸爸的话,女同学读玲玲的话,老师读叙述部分。

  2.玲玲听了爸爸的话后,玲玲怎么做的'?

  ①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

  ②指名读,评议。

  ③齐读。

  ④看着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她满意什么?

  3.玲玲把这幅满意的画交上去,结果怎样呢?

  ①齐读第10自然段。

  ②为什么这幅画能得一等奖呢?如果你是评委,你会怎么评这幅画呢?

  ③出示玲玲的画,学生评这幅画。

  ④小结:是啊,同学们说得好,就是这只濑洋洋的小花狗,为这幅画增添了情趣,使这一幅有了生机,有了家的温馨。瞧,小花狗睡在这儿多舒服、多安心啊!连它也恋上了家的这一角,我想:这也许是这幅画能够得一等奖的原因吧。

  4.这就正如玲玲爸爸所说的(出示字条)。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① 齐读。

  ② 背诵玲玲爸爸说的话。

  ③“坏事”指什么,“好事”指什么?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六

  ④指导书写“脑筋”一词(师范写,学生练习,评议)。

  5.默读课文,

  ①思考玲玲的情感变化,以及学习文中两个人物的哪些优秀品质。

  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启发思维,课外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呢?坏事能变成好事,你遇到过吗?好好想一想,咱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板书设计:

  玲玲的画

  坏事

  变

  好事

  动 脑筋

《画》教学设计2

  教学重点:

  了解间色,分析橙色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利用橙色变化进行绘画表现。

  教学难点:

  运用不同量的红的,黄色两种原色,调配,并发现不同倾向的橙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部分:

  1、出示三原色:红黄蓝。

  2、色彩调配小实验:(红黄=橙)得出间色概念。

  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A走进橙色:

  1、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橙色的?

  2、这些橙色给你什么感觉,会让你想到什么?

  3、欣赏学生和大师的有关橙色的作品。

  B实验观察与分析:

  1、这些美丽的图片和画面中的橙色为什么不同?

  2、带领学生实验得出:一种原色加入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色彩的`深浅。

  C欣赏分析:

  欣赏农民画《打菜籽》

  1、你看到了什么?表现什么季节?

  2、这幅作品主要用到的颜色是谁?为什么这样用?

  3、如果只有一种橙色好不好?为什么?

  4、画面中还有哪些色彩,他们在这幅画中起到什么作用?

  三、看一看老师的范画

  四、学生尝试创作

  五、作品展评

  1、画面橙色的运用2、色彩与内容的结合

  六、小结、拓展

  板书设计:

  橙色的画

  原色:红黄蓝

  红=橙色间色

  明亮、活泼、温暖、热

《画》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识记,交流方法,游戏巩固并正确读写生字。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课题

  老师今天和咱们大家是初次见面,所以我想考考大家,大家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呢?

  (敢)

  1、在古时候,有一个小男孩,他动脑筋想办法,从砸碎的水缸中救出了自己的小伙伴,咱们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司马光)

  2、还有一种鸟,它渴极了,但是它想办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你们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吗?(乌鸦)

  是啊,同学们,司马光也好,乌鸦也好,他们都通过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成功的解决了遇到的问题,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同样是一位爱动脑筋的孩子,大家想不想认识她呢?

  她的名字叫玲玲,看,她和我们大家打招呼呢! (出示幻灯片)板书:

  玲玲的画

  (强调读音,第一个玲二声,第二个玲轻声,学生朗读课题)

  (二)教授生字和句子:

  1、会认的字:玲

  祥

  幅

  奖

  催

  叭

  脏

  筋

  2、会写的字:

  叭

  玲

  狗

  糟

  楼

  梯

  肯

  脑

  筋

  (讲授生字时,老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指名读,要求学生读准确)

  (重点讲授,叭,是个拟声词,教师模拟黑板擦掉落地上的声音)

  3、讲解词语:

  端详弄脏评奖催赶叭的一下一幅画动脑筋

  4、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5、朗读重点句子:

  (1)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2)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得哭了起来。

  (3)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4)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

  (5)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6)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幻灯片出示句子,学生朗读,教师纠正字音,让学生读中悟情悟理)

  (三)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理清脉络,根据课文内容,给三幅图排排队。

  (指名回答)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完成填空)

  玲玲明天要去参加评奖的,一不小心。在的帮助下,玲玲在原本脏的地方。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

  4、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个什么道理?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5、联系生活实际:

  如果你的花裙子不小心破了一个洞,你会怎样将坏事变好事呢?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小练笔:

  写一件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坏事变好事的事情吧!

  四、板书设计

  25、玲玲的画坏事——肯动脑筋——好事

  五、结束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随时都会遇到困难,遇到挫折,老师希望咱们大家并不是在原地哭泣,止步不前,而是利用智慧开动脑筋,战胜困难,将坏事变成好事!

  老师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完成这一节课,祝亲爱的同学们生活永远幸福,再见,下课!

  六、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开头,使师生之间和谐融洽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三)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四)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五)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区分“图案”和“画”的区别。

《画》教学设计4

  一、教材简析

  《画》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母语教育起步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她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本人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力争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认识两个偏旁春字头和竖心旁。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练习朗读,认字。

  难点: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猜一猜》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意图: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出示课文。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

  (想不想像老师这么读?不过,这首诗带了些生字朋友,我们得先认识他们才行啊!)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交流记字方法。玩读字卡。

  a 解决生字读音

  远和无 整体认读音节

  听、声和惊 是后鼻韵母

  声、春、人是翘舌音

  b 交流记字方法

  远、近和还都有走之儿,远和近它们是意思相反的词(上和下 黑对白 左对右)

  惊是竖心旁加上北京的京

  c 游戏巩固

  玩读字卡

  3、练习朗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正确、通顺。

  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练读,交流识记办法,提高认字能力与质量。把诗句读准确、流利。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画》教学设计及理念 相关内容:18 四个太阳(第一课时)《影子》教学设计610.《松鼠和松果》练习题快乐的节日教学实录ie üe er《春雨的色彩》教学案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教案识字5比尾巴查看更多>>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学习质疑。(我们能把诗读正确了。诗中有什么地方你还不懂的吗?)

  如:为什么近着听,却听不到水的声音?为什么人来了,鸟不惊?为什么春天去了,花没有谢掉?等

  2、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近听 水无声(?)等。

  3、带着问题,读读课文,可以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看谁读懂的问题多。

  4、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导读如下:

  a“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想读这句诗呢?谁还想读读?谁想向她这么读?用你的声音读出远山的美来。引读“远看——”

  b“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为什么你要这么读?谁也想来读?

  c“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相机教学“春”,组词,认识部首,春字头。人在画外看,却如画中游。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d“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相机教学“惊”,并认识部首竖心旁。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

  a 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

  b 看书中插图。这是一幅画。画中有山、有水、有花、有鸟。你能按照老师指的内容,读出相应的诗句吗?师指“山”,学生读“远看山有色”等。在课文中画出“山、水、花、鸟”四种景物。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意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主要引导学生整体感受,不需要繁琐解析。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定教,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兴趣盎然、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卡片让学生拿在手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卡片上的字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范写——生写——评价。重点指导撇和捺,多发现写得好的地方,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与兴趣。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4、诗歌是人们最喜欢朗读的文章。以后,我们还会学到很多这样的诗。老师这儿有几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背一背。配乐,师生共读。

  意图: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把识字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避免枯燥单调的学习。本环节重点是写字教学。积累语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画》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通过创设情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情境中感悟,朗读中理解,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学习重点:

  1、会认8个字,会写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情景中感悟,朗读中理解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喜欢画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2、不仅大家喜欢画画,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你瞧!(板书:玲玲)快来和她打打招呼吧!你来吧!

  师:我发现第二个玲你读的是轻声,读准了,谁还行?齐读。

  3、多好听的名字啊![板书:的画]齐读课题

  4、玲是这一课的生字,在这篇课文里还有许多生字,你瞧!

  二、识记生字

  1、[课件:带音节生字]你认识哪几个就领大家读哪几个?(抽生领读)

  你们都认识吗?自己快借助拼音读读吧!

  [课件:去拼音生字]这样你还行吗?自己先试试。

  2、咱们来玩个游戏吧!你看!这是什么?[出示:魔方]生字魔方。

  [师抛]怎么读?这个?会玩了吧?在小组里玩一玩吧!玩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开始吧!

  师抛生读。

  三、情境中感悟

  1.表演朗读,感悟满意。

  ①指名读玲玲一开始满意地端详自己的画句子。(出示句子)分男女读句。

  ②教师出示玲玲的画实物,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玲玲,看着自己即将参加比赛的作品心情怎样?

  ③学生带着这种心情表演端详自己的画,感悟玲玲的心情。

  ④学生带着表演中的感悟诵读,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⑤指名读,全班读。

  2.移情体验,感悟伤心。

  ①指名读玲玲哭了的句子,教师出示相关句子。

  ②分组读句。

  ③出示课件:(弄脏了的`图),

  引导学生体会:一幅那么美的画被弄脏了,多伤心、多难过呀!如果你是玲玲,你会想些什么?学生移情体验,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里面。

  ④指导学生感情读。

  ⑤指名读、男女读、全班读。

  3.展开辩论,感悟满意。

  ①指名读玲玲又笑了句子,教师出示相关句子。

  ②师:玲玲为什么又笑了?我们再读读想想!(出示两幅图:图1为弄脏了的画;图2为画上了小花狗的画)

  ③师:玲玲为什么画小花狗?想想这儿还可以画什么?

  ④出示了三幅图:第一幅是玲玲一开始画的没有小狗的画;第二幅是弄脏了的画;第三幅是添上了小狗的画。师:你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⑤学生展开辩论,体会到玲玲肯动脑筋,把画变得更美了!坏事变成了好事!

  4.角色表演,体会含义。

  ①自由读爸爸说的话,在小组中讨论读懂了什么?

  ②指名答。

  ③教师扮演爸爸说这段话,祝贺玲玲获得成功,学生扮演玲玲,表达此时最想说的话,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④指导背诵爸爸说的话。

  3.角色诵读,深化体验。

  (1)学生在小组里分角色演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

  (2)学生分成三个大组按角色演读课文。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l.教师介绍自己动脑筋把坏事变好事的真实事例.

  2.学生谈自己生活中像这样的事。

  赠学生名人名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画》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认“远、色”等11个生字,会写“人、火”等4个生字。认识偏旁“辶、忄”。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远”与“近”、“有”和“无”、“来”与“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

  教学重点:

  练习朗读、认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收入诗句

  1、呈现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画》的20个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师:小朋友,大家看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师:会认这四个字吗?(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师: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比较)

  2、学生读诗

  师: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

  师:哪些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正音,突出重点

  1、学生自读诗句,用铅笔标出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自读,同桌互读互考。发现不对的,同桌教读。

  3、全班齐读,轮读。

  4、教师用生字卡片个别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1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近、春、人”是前鼻韵母,“声、惊”是后鼻韵母。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自由读,重点抽读,抽读重点。用生字卡抽读,主要抽读“声、春、近、人、惊”等5个易错的重点字;再抽读学生中平舌翘舌、前鼻韵母发音不准的重点学生。全班齐读。

  提示新的偏旁:“辶”叫“走之旁”;“忄”叫“竖心旁。

  三、背诵诗句,领会其义

  1、看谁背诵得最快。(学生自由背诵)

  2、背得不错!你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跟我们平时看到的现象正好想反)

  师: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师: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3、读一读,看看两道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待学生发现交流后)师总结性引导: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有“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如果学生说出是“画”,则肯定学生的答案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画”;若学生说“照片”,也肯定学生的答案“照片”也是图画的`一种方式”。)

  4、戴头饰,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地去?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2)高??矮哪种是高,哪种是矮?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3)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4)白??黑什么东西白,什么东西黑呢?说说相反的例子。

  (5)晚??早什么晚,什么是早?说说相反的例子。

  (6)读一读5组反义词。

  四、写字指导,练习书写

  1、呈现“人、火、文、六”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4个字形的笔顺、笔画特点。注意“火”先写“点”,再写短“撇,第三画是长“撇”,最后是“捺”。

  2、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人”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的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画》教学设计7

  教材简说

  本课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2、了解诗意,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课前准备:课件识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从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学过不少好听的儿歌,让我们一起先复习一下《猜一猜》。

  (生齐背:“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这首儿歌还是个谜语,谁还记得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还能把它带回家让别人也猜一猜。

  二、讲读古诗,认读生字

  师:我们边来欣赏图片,边来学习好不好?首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说说上面主要画了些什么?

  1.第一幅图——远看山有色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出示:远看山有色。)

  (2)出示卡片,学习生字“远”“色”(远——读音和偏旁,色——读音)

  (3)齐读,指名说诗句意思,这句里最主要是描写“山”(板书山)

  (4)加上动作表演读

  2.第二幅图——近听水无声

  1)请一位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出示:近听水无声。)

  2)出示卡片,学习生字“近”“听”“无”“声”(近——与远比较,走之儿;听——读音;无——字义,与天字比较;声——读音)

  3)齐读,指名说诗句意思——这句主要描写“水”(板书水)

  4)加上动作表演读

  3.第三幅图——春去花还在

  1)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春天过去了没有?所以说……(春去花还在)

  2)出示卡片:学习生字“春”“还”(春——读音,还——偏旁和组词)

  3)齐读,指名说诗句意思。这句里最主要是描写“花”(板书花)

  4)加上动作表演读

  4.第四幅图——人来鸟不惊。

  1)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出示:人来鸟不惊。)

  2)出示卡片:学习生字“人”“来”“惊”——(人——读音,与八和入比较;来——加一加来记;惊——读音,意思,偏旁)

  3)齐读,指名说诗句意思。这句里最主要是描写“鸟”(板书鸟)

  4)加上动作表演读

  5.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 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 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 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 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师:这首诗里写的'内容跟生活中的都不一样的,是不是它写错了呢?为什么他要这样写呢?

  指名回答

  三、齐读诗句,板书课题。

  1.齐读诗句。

  2.给诗加上题目。

  3.弄清题目与诗句的关系。(谜底谜面)

  四、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读给同桌听

  2.找出生字并划上线,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4.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五、齐读课文,试着背诵。

  1.齐读课文。1)当小诗人诵读。2)当小演员表演读

  2.试着背诵。找搭档背诵(一人背,一人说意思)

  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可配乐)

  3.创设情境检查背诵情况

  师生对话表演1)师当姐姐,让生背诵。2)师当妹妹,让生表演背。3)师当妈妈提问:题目为什么取画?4)师当奶奶,让生讲诗句的意思。

  六、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与生字宝宝交朋友

  2.摘果实。(点击果实会落下来。)

  3.找生字

  4.说出远的偏旁,并说说文中还有哪两个字,也是这个偏旁。说出惊的偏旁。

  5.指导书写“人”: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播放动画写字。)

  6.课外作业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7.收集谜语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背诵课文

  1. 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并口头组词。

  2.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

  3. 指导朗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范读-指读-引读-齐读)

  4. 根据画面背诵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景色?

  二、趣味练习

  1.找出这首诗的几对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三、书写生字。

  指导书写:火、文、六。(播放动画书写。)

  火:要指导学生掌握它的笔顺,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六: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四、议一议,完成作业。

  1.为什么人走近听,还是听不到水声?

  2.为什么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没谢?

  3.为什么人走近了,鸟没飞走?

  4.完成课堂作业本。

《画》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画》是北大版课程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中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衬、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 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理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有浓厚的诵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激发学生收集背诵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呤诵古诗词的爱好。通过多种形式和不同层次要求的诵读,使学生有所体会、感悟、获得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美

  2、会认五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3、知道诗中的三对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一日五人背古诗”,引出新课

  1、一日五人背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引出新课。

  3、揭示课题《画》。

  (1)板书“huà”,检查学生拼读拼音情况。

  (2)书写“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

  二、口述学习目标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准每一个拼音,读准每一个字。

  2、读给同桌听,互相检查。

  3、读给大家听,进行评议。

  4、范读,读出节奏。

  5、再读。

  四、卡片认读生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说出识记方法。

  2、拼字游戏。同桌合作用字卡拼出这首诗,看哪组同桌拼得又快又好。

  (此环节的设计,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看图上有哪些景物。用三角符号标出“山、水、花、鸟”。

  2、说说诗中的这些景物与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有什么不同。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4、学生质疑。

  5、小组合作说诗意。(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及口头表达能力)

  6、配上动作再读。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景物,说说自己的感受。

  (展开大胆的'想象,充分感受美)

  7、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五言诗,谜底是一幅山水画。

  六、背诵古诗。背给自己听,背给同桌听,背给大家听,做动作背。

  七、课间休息

  1、找朋友。(给老师手里拿的卡片上的字,找出一个意思相反的字。)

  2、猜谜语游戏。(请同学们自己说自己收集到的谜语)

  (此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孩子们在课中得到了休息,同时也有所获)

  八、生字教学。

  1、板书拼音。检查学生拼读拼音的情况。

  2、指名学生说出自己识记的生字,老师板书。

  (此环节的设计,不但巩固了学生学习的拼音,还让学生积极动脑,主动识记)

  3、学生书写。每个字写两个,展示、讲评。

  九、学生书画展示

  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画给大家看,选出画的好的给大家看,并说出画的内容来。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看到美,并且自己创造美)

  十、课后拓展

  把今天学的谜语说给爸爸妈妈听,如果他们猜对了,就把画的画送给他们。并和他们一起收集谜语,玩猜谜语游戏。

《画》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四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分小组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能够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3、找、读、了解反义词的意思,能够记住古诗中的反义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插图和学习课文,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四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想象法、自主识字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想象画面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由地学文识字。

  1、通过朗读、看图完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2、自主识字,交流识记方法,重点字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以此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四、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教师请学生猜字谜:空山之中一亩田。(谜底是“画”字)

  2、教师再请学生猜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谜底还是“画”)

  3、导语:刚才我们猜的谜语,就是一位古代诗人以画作为谜底写的一首诗。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自学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的会认字。

  (2)请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拼音,给会认字表中的会认字标好拼音。

  (3)课件出示会认字,指名领读,开火车读。

  (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导认字,交流方法。

  (1)课件出示:“远、近、还”,请学生说一说这三个字的共同点,认识“辶”。

  (2)课件出示:“惊”,认识“忄”。

  (3)请学生任意挑选会认字,试着组词语。

  3、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课件出示:“人、火、文、六”的笔顺,请学生按照笔顺记忆字形。

  (2)全班学生跟教师书空“人、火、文、六”四个字。

  (3)学生分别用“人、火、文、六”组词语。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字、学词,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三)看图读文

  1、看课文插图读古诗,想一想,每一行诗句主要说画了什么?

  2、全班交流,师总结:山、水、花、鸟。

  3、请学生在古诗中找到这四个字并圈起来。

  4、指导学生读古诗,注意把“山、水、花、鸟”这四个字读清楚。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读文,指导学生抓住每行诗句中的重点词,了解古诗大意。

  (四)了解诗意

  1、想象画面,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

  (1)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读第一、二行诗句。读后说一说山怎么样,水又怎么样?

  (2)学生交流“山”和“水”的样子。

  (3)导语:远远望去,一座座青山连绵起伏,一股清泉从山间流过。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行诗句。

  (4)请同学们把耳朵贴近书上的插图听一听,是否能听到流水的声音,感受画中的水像真的一样。

  2、联系生活,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第三行诗句,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春天的花是什么样的.,课文里是怎么说的。感受画上的花不论春秋冬夏,始终盛开。

  (2)指名读第四行诗句,说一说生活中的小鸟在树枝上休息,要是有人来到它的面前,小鸟会怎样。感受画中的小鸟不怕人。

  3、朗读并且背诵古诗。

  (1)根据提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2)按照“山、水、花、鸟”的顺序背诵古诗。

  4、找出诗中的反义词。

  (1)学生在古诗中找出三组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课件出示“我会说”,学生练习说反义词。

  (3)男女生分成两组,开展“反义词擂台赛”,比比哪组说得多。

  【设计意图】1、通过想象画面和联系生活实际,把枯燥地讲解古诗意思形象化、生动化。2、借助划线法和重点词提示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人、火、文、六”,学生观察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学生观察交流。

  (1)四个字中都有“撇”:“人”字中的“撇”是“斜撇”;“火”和“文”字中的“撇”是“竖撇”;“六”字中的“撇”是“短撇”。

  (2)三个字中都有“点”:“火”、“文”和“六”的第一笔“点”都是“短点”;“六”的第四笔“点”是“长点”。

  (3)三个字中都有“捺”:“人”、“火”和“文”字中都有“捺”。

  3、教师范写“人、火、文、六”。

  4、学生描红、练习写“人、火、文、六”。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汉字,比较相同笔画的不同之处,找准重点笔画,正确、规范地在田字格中书写好汉字。

  (六)课外延伸

  朗读、背诵谜语诗。

  《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设计意图】增加课外阅读篇目,实现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积累渠道。

《画》教学设计10

  一、设计思路

  一直以来美术活动都是幼儿很喜欢的活动之一,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手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和最常用的,一双小小的手,它不仅能做许多事,还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大班幼儿对自己手的了解更理性一些,愿意了解每个手指的名称,体会自己手的本领,同时愿意尝试各种和手有关的创意活动。因此,我设计了本次美术活动《有趣的手指印画》。在活动中,我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现阶段发展水平,通过欣赏、启发等形式,将活动层层推进,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降低了活动难度。让幼儿自然而然地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手指的作用及指纹。2、大胆参与尝试手指印画,能在单个手指印画的基础上,进行多个手印的组合印画。3、能发挥想象力利用不同手印的外形特点,添画出各种不同生动有趣的形象。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大胆参与尝试手指印画,能在单个手指印画的基础上,进行多个手印的组合印画。难点:能发挥想象力利用不同手印的外形特点,添画出各种不同生动有趣的形象。

  四、活动准备:

  1、教师范例画(单个的.手指印画和手指组合印画)2、幼儿用纸、颜料、油画棒、抹布、水彩笔。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手指印画”的范例。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漂亮的画,大家仔细观察,都有什么?(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教师:它们是用什么画的?(引导幼儿说出手指。)

  教师:你知道这幅漂亮的画是怎么做的吗?(引导幼儿了解组合画。)

  (二)基本部分:

  1、了解手指的作用和指纹。知道手指指纹还可以作画。

  2、介绍作画所需要的材料。

  3、示范与讲解制作过程。教师向幼儿示范手指印画的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步骤:

  (1)用任意一指蘸颜料,在合适的位置用力按。

  (注意手指蘸的颜料要覆盖整个指肚。若颜料太稀,注意在颜料盒旁边刮一下;若颜料太干,注意尽量让颜料覆盖整个指肚;可以尝试分别用五个手指进行印画,注意一个手指尽量蘸一种颜色的颜料。)(2)待颜料干后,用铅笔在按出的形状上进行添画、创意。(鼓励幼儿尝试用多个手印进行组合创意。)

  (三)结束部分:

  教师鼓励幼儿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和方法来做自己作画!

  《有趣的指印画》教学反思

  一、优点:1、活动流程较流畅,能基本按照计划实行。

  2、所选取内容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及兴趣需要。

  3、能让幼儿基本掌握用手指印画的技巧。

  4、能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

  二、缺点:1、活动中太重视原计划,缺少变通。没有很好处理预成和生成。

  2、语言不够生动活泼,没能十分吸引幼儿。

  3、在指导幼儿印画技巧时没能十分清晰地教授。

《画》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中国山水画以独特的方式描绘山川自然景观,可以理解为一种独特的风景画。教材导语明确了本课的任务,并确立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目标。教学内容以中国山水画常规技法为依托,通过临摹学习技法以及借助资料进行风景画表现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运用水墨工具进行表现,体会水墨的表现情趣,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热爱家园没追求美好生活和高尚情操的精神和理想。

  学情分析

  教材选用了著名画家的作品作为欣赏材料,设置比较方法分析感受树石的不同,探究景物的空间处理以及表现风格等欣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笔墨形态的表现常态,扩展想象空间。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认识体现以“崇高”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学会用合适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

  方法与过程目标:倾听气势磅礴的音乐、欣赏名家笔下的大山大水,在观赏和对比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技艺。

  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所表现的崇高感、雄壮感,理解欣赏大师作品。

  教学难点

  通过多媒体结合的形式强化学生的欣赏感受;感受高山、大海、江河的雄壮美。

  教学准备

  欣赏资料收集、多媒体课件、绘画用具等。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作品,感受水墨表现的画面整体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画面导入)

  学生欣赏高山、大海、江河的美丽景色,感受大自然雄壮的气势。谈一谈:这些类型的美景有什么特点,与前课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前课的作品比较优美、这节课的作品比较雄壮。)

  二、讲授新课

  在地球母亲的怀抱中,即有巍峨的大山,又有汹涌澎湃的江河,波浪涛天的大海,艺术家们饱含激情地描绘这一切,现在请同学们欣赏油画作品《黄河激流》。

  教师板书课题:《高山、大海、江河》,师一边写一边读,重读,学生齐读一次。

  1.学生欣赏油画,倾听歌曲《黄河大合唱》,感受歌曲中激昂的歌词。

  2.师问:画家笔下的黄河波涛汹涌,船夫奋力地与激流抗争,同时又听了《黄河大合唱》,谁能用几句话来形容你的感受。

  (1)引导学生欣赏《黄河激流》的美丽景色,感受大自然雄壮的气势。谈一谈:这些类型的美景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2)师师播放上节课的歌曲《高山流水》

  问:这幅画配乐《高山流水》合不合适?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好不好,有没有都读懂《黄河激流》的`画面语言了。在《黄河激流》这幅作品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水、船、人)你觉得要战胜这么恶劣的环境,需要的是什么?(力量)

  3.播放葛豕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

  (1)作品介绍:

  师:《神奈川冲浪》是日本画家葛豕饰北斋(生活于西历19世纪前期)的版画作品。在汹涌澎湃的海浪中,有两条奋进的船只,远远望去是富士山,现出动荡不安、紧张激烈的氛围。

  (2)跟《黄河激流》一样,《神奈川冲浪》同样表现的是人与大自然搏斗的情景。谁来描述一下画面?

  学生描绘。

  4.欣赏吴冠中的《香雪》。

  师述:看,画家吴冠中大笔挥写的群山,以点、线、面构成的画面,气势磅礴地表现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同学们你们谁也来说说对这幅画的感受。叫几个学生说说感受。

  5.欣赏关山月的《秋山关外月》。

  师:我们都陆续读到不少画面,让我们来作个比较,对着《秋山关外月》和《香雪》两幅风格不同的绘画作品,你想说些什么?(复习上节课学习过的具象与意象画法的区别。)

  (1)作品分析:《秋山关外月》,采用非常写生的手法,描绘了关外的崇山峻岭,秋天的红叶染红了山峰,蜿蜒的长城沿着山峰向远处延伸,在群峰、雪山、云海的烘托下显得格外雄伟、壮丽。

  (2)播放名山视频欣赏领略山的崇高、巍峨。对比欣赏《香雪》和《秋山关外月》。

  问:你会更喜欢哪一种画法呢?为什么?(用几句话写写你对作品的感受)

  播放几幅绘画作品和两幅学生作品,让学生说说画面的构图、线条和色彩。请选择适合的词汇表达你的感受。(播放一些适合的词汇,如粗犷、有力、雄伟、壮丽、激动人心、振奋、强烈、激越、震撼……)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尝试用几句话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并临摹一幅有气势的山水画,可以画出你的联想与感受。学生在激昂的乐曲中绘画,教师巡视辅导。

  四、作品展示点评。

《画》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学习在WORD中编辑图文并茂的文档,本课是十九课重点学习文本框的使用方法。

  由于插入文本框比较枯燥,故我将语文课中祖国山河的古诗与之整合,设计了古诗配画教学网,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让插入文本框成为一种工具方法,学生在信息技术课读古诗、写古诗,充分感受古诗的美,进一步理解古诗,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前面的课时里学生已经学会编辑文字、插入图片、设置图片格式的操作,因此,这节课学生插入图片及对图片进行操作都是旧知识,对窗口也非常熟悉,新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探索掌握简单的操作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在文本框中输入信息并对文字效果进行修饰的操作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还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语文学科知识,创作出具有诗情画意的作品。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学内容:

  1、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

  2、在文本框中输入信息并对文字效果进行修饰。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本框中插入文字和文字效果的修饰。难点:设置文本框格式。

  教学准备:网络教室、古诗配画教学网、教学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吟诗,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首古诗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看图吟诗的游戏好吗?生:好!师出示图片;

  生涌跃举手,一生快速背诵《望天门山》古诗。

  师:看着这么美的画面,老师再给你配上音乐能不能有感情的为大家朗读一遍?生有感情的为大家吟诵。师:看着这么美的画面,听着动人的'古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如果我们能把这美丽的画面与动人的古诗组合在一起,那就更能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古诗配画课好吗?

  生:好!

  二、作品欣赏,引学新知:

  1、欣赏古诗配画作品

  师:现在请同学们登陆我们的古诗配画教学网站,进入赏心园,来欣赏一些古诗配画作品。

  生欣赏。

  师:同学们欣赏完这些作品感觉如何?生1:美!生2:太美了!生3:好!生4:美极了!??

  师:那同学们想不想用WORD也做一幅这样艺术型的古诗配画作品呢?生:想!

  师:那你知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出这些不同效果的作品吗?生:不知道!

  生1:老师我知道望庐山瀑布那幅诗配画是怎么做出来的!师:太好了,能不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把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输入到WORD中,然后插入一幅这样的图片,再把图片的版式设成衬于文字下方就可以了。

  师: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知道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在WORD中输入文字时都是一排排横着显示的,这种文字竖排的效果怎么处理呢?

  生:不知道。

  师:同学们别着急,其实WORD里就藏着一个工具能帮我们做出各种效果的古诗配画来,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呢?

  生:想!

  师:它的名字就叫文本框,不仅能输入文字、添加图片,还可以将其放置于页面上的任意位置,使用起来灵活方便。

  2、讲解示范文本框的操作

  师:执行“插入”→“文本框”,根据需要选择“横排”或“竖排”;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文本框”或“竖排文本框”按钮,移至工作区,鼠标指针将变为十字形,可用鼠标左键拖动绘制文本框;在文本框中单击,其周围将出现斜线边框,内部出现插入点,可进行文字的输入和格式设置,这是文本框的编辑状态;将鼠标指针移至文本框边框处,形状变为十字形箭头时单击,其周围出现网状边框,这是文本框的选中状态,此时可删除文本框,也可以设置其格式。执行“格式”→“文本框”,或利用快捷菜单中的“设置文本框格式”命令,也可以直接在其边框上双击,打开“设置文本框格式”对话框。前三个选项卡可分别设置文本框的颜色与线条、大小、版式。在“文本框”选项卡中,可以设置文字距离边界的距离。操作时同学们可自己体验其不同效果。

  3、介绍网站结构:

  师:现在我们有了文本框的帮助,在古诗配画教学网上还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多古诗配画的资源,如:古诗园中有很多同学们熟悉的古诗,图片库中存有大量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供同学们选择,老师相信有了这些同学们一定可以完成任务区中的五项任务,做出优秀的古诗配画作品来,如果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还可以点击帮助按钮,获取帮助信息。最后还可以进入高手加油站接受新的挑战。好,现在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做出一幅漂亮的古诗配画作品呢?

  生:有!

  师:好,现在同学们万事俱备,就快点开始自己的创作吧!

  三、学生探究,教师辅导:教师强调:

  1、选择的画要与诗的意境相辅相称。

  2、提示注意字体、字号和字的颜色的选择,要和画面和谐统一,符合诗的意境。

  四、交流作品,资源共享:

  1、学生自告奋勇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

  2、学生针对其作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对学生作品给予鼓励性评价

《画》教学设计13

  一、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各种辅助材料来装饰石头,体验用石头做画的乐趣。

  2、能大胆的进行石头的组合,创造出新颖的形象。

  3、尝试用装饰好的石头造型来创编故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小石头(已洗净凉干)

  2、油画棒、双面胶、勾线笔、瓶盖、彩泥等。

  3、各组一块抹布。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石头引题师:

  1、你们看,这是什么?

  2、它是什么形状的?

  3、你们觉得它像什么?

  4、(幼儿回答后,教师任选一位幼儿的答案做示范)现在石头的一面贴上双面胶,再把它固定在纸盒上,然后用勾线笔把它添画完整,如果我再给它涂上颜色,那就更漂亮了,是吗?

  (二)、幼儿第一次探索

  1、师:现在请你们去桌上的篮子里拿一块石头,看看是什么形状?想一想你能把它变成什么?

  2、幼儿自由想像。

  3、请个别幼儿发言,要求幼儿尽量描述得完整。

  师:你的石头是什么形状的?你把它变成什么了?(请3~4名幼儿回答)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

  1、师:刚刚你们用一块石头变出了这么多东西,那两块石头在一起能变出什么?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变一变。

  2、幼儿再次自由想像,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发言并示范。师:“谁已经想好了?”

  (幼儿讲述完后,请一对幼儿上来示范画,教师再次讲解制作过程)

  4、继续提问剩余幼儿。师:你们还想变出什么了呢?

  (四)、教师出示范画讲解、总结

  师:今天老师也制作了一幅石头创意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用石头变出了什么?漂亮吗?石头画不仅可以用一块石头当做物体的.一个部分,就像,也可以用多块石头和其它的材料拼出一个物体,那你们想试试吗?

  (五)、幼儿创作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石头,还有一些其他的材料,现在请你们去摆一摆,画一画,制作一幅有趣的创意石头画吧。(4名幼儿一组)

  2、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大胆想象,能利用各种石头进行组合,创造出各种造型。鼓励幼儿大胆选择各种辅助材料及工具。

  (六)、作品讲评

  师:你们的画都很有创意,谁来介绍一下,你把石头变成了什么?能不能用你制作的石头画来创编一个小故事?(请3~4位幼儿)

  教师组织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石头来创编故事。

《画》教学设计14

  课业类别:

  绘画创作课。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关系,了解日记画的特点。2.引导学生多侧面地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表现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3.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平衡发展。

  教学重点:

  典型事例的分析与表现方法;色彩、黑白关系的处理与空间层次的体现。

  教学难点:

  画面与文字的相互关系,画面的表现形式。

  教具准备:

  了解学生写作水平和日记的实际情况,收集学生的优秀日记画习作。

  学具准备:

  选择一篇自己认为较好的日记,彩色水笔、钢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行为规范,稳定课堂学习秩序。

  二、导入新课

  1.复习语文知识:

  日记。(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回答问题。)

  2.出示日记画范样、板书课题。(教师配合动作与板书,用语言进行衔接,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讲授新课

  1.引导欣赏。

  ①这幅日记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日记有什么不同?(有形象、色彩、文字。)

  ②画面与文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致、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图文一体。)

  ③作者选择了生活中的什么事例进行表现?

  (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或较为特殊的事例。)

  2.赏析课中图例。

  请学生把课本翻至第14页。

  ①图例表现方法分析。

  有黑白、白底有色、有底色有色彩三种表现形式。

  ②图例是如何选择表现内容的?

  《钓鱼》,小作者选择了星期日与父亲在湖边钓鱼的活动内容,仅用下饵的瞬间,概括了活动过程。

  《帮妈妈做家务》,选择了整理家务中的扫地一事,小帮手手中的道具、屋里陈设反映了扫地的结果。

  3.日记画的特点。

  以画为主,文字叙述为辅,文画一体,相映成趣。

  4.日记画的方法与要求。

  方法:

  ①选择利于自己表现的事和物;②合理分配画面与文字叙述的位置;③铅笔起稿;④草拟与画面相符的文字;⑤着色。

  要求:

  ①注意文与画的整体关系;②画要形象鲜明、主次分明,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特定环境;③文字叙述言简意赅,与画面相呼应。

  (教师可结合上述方法和要求,作步骤演示,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日记画的`方法与要求。)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

  根据自己的日记,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特点的形式完成一幅日记画(彩色、黑白均可)。要求事例典型,环境独特,语言冼练,构图饱满,主次分明,对比中有协调。

  辅导要点:

  ①合理分配位置(根据学生日记的特点进行辅导);

  ②主体形象的刻划(出示学生能够接受的人物画资料,供学生借鉴、参考);

  ③环境气氛的渲染(强调对比关系的运用);

  ④草拟文字(注意语句的连贯、通顺及与画面的关系);

  ⑤黑白对比方法(点、线、面的合理运用);

  ⑥色彩关系的运用;

  ⑦文字书写(要求规范,注明时间、作者、年龄)。

  五、小结

  优秀日记画讲评。

《画》教学设计15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这一个学习领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可以深入地感悟古诗意境,并用绘画的方法画出诗的内容,创作诗画合璧的作品。诗配画,不仅是诗的形象的解说图,更是诗的意境的再创造。抓住诗中的一两处关键,根据个人对诗的理解和生活经历、体验,将诗的意境画出来。本课教学不但激发学生参与背诵古诗、了解诗意,更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想象绘画能力。中国的古诗意境优美,想象丰富,语言朴素。结合中国画材料来表现,中国画的韵味可将诗境发挥的淋漓尽致。为古诗配画能使学生更好地实现文学语言和水墨语言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通过对范本的解读与欣赏,培养学生为古诗配画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艺术情感。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用水墨、彩墨或其它形式给古诗词配画,结合学校开展的“小学诗书画一体实践研究”课题和全校各班级 “诵读古诗词比赛”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传统造型方法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改画、添画和创作。

  教学目标:

  1、学习诗配画的基本知识。学习给古诗配画的创作方法,能选择已学的或自己喜爱的`一首古诗,抓住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上适合诗情的图画,进行形象化的再创作。(了解)

  2、学会用画面表达诗意。通过古诗配画的创作,使文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进一步培养创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练习)

  3、为古诗或喜欢的诗配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热情,能借用绘画的方法,给小说或自己的作文作插图,扩大创新之路,为更好地掌握只是而努力学习。(接受)

  教学重点:

  学会用画面表达诗意的方法。要求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前提下,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将诗意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诗画结合,画龙点睛,相映成趣,使古诗更有生命力和普及性。

  教学难点:

  诗的意境的表达。领会古诗,吃透古诗,将诗境巧妙地化为画意,培养学生的再造学生的再造想象。

  教学方式、手段:

  直观欣赏、对比法,讲解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

  教学准备:

课件、铅画纸2张、记号笔,上色工具等。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收集的儿童读物,统计一下共有几种?你最喜欢的是那一种?

  教学过程:

  一、古诗接龙(课件展示图片,教师作针对性的评述,多从鼓励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激发学生给古诗配画的兴趣。)

  上个星期我们学校举办了诗词诵读比赛,相信同学们一定个个诗词满腹,出口成章!今天,我们也来一个小小的比赛——古诗接龙!

  二、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领略诗人的创作过程,理解诗情画意。)

  同学们真聪明!中国的古诗词精彩绝伦,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漂亮的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我国古代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像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等,虽然他们各自的风格不同,但是,他们都以自己的优秀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那么,诗人是怎样从身边的人、事、物、景中有感而发,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佳作呢?让我们静心来体验诗人的创作过程,从这幅风景照片中,你想到了什么?

  三、学生观看示范绘画

  1、教师示范古诗配画《小池》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粉笔画《小池》,讲解构图知识。

  2、学生观看视频演示国画形式的绘画步骤

  3、总结“诗配画”作画步骤

  由图画想到诗词,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由诗词联想创作出美丽的图画!

  只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才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书画一体的中国绘画的特色“四绝”——即“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四、欣赏名家范作(理解体会文学语言和水墨语言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诗词一般题在画面的旁边,一般不会贯窜全画。(横幅或竖幅)。

  五、欣赏学生作品——“我们的作品”

  画是有形的诗,诗是无形的画。你能将所学过的古诗,用画面再现吗?

  诗配画的表现形式可以自由选择,有水粉、水彩、国画、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等不同形式。

  六、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自由形式表现诗配画)。

  作业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自己喜欢的古诗配画。

  七、作业展示,小组互评。

  以小组形式展评作业、小组互评。

  (1)对照诗意,研究一下所配的画不是符合诗意?

  (2)如果你来配画将怎样处理?

  (3) 画面有什么意境吗?他是如何表现的?

  (4)黑板上的画有几种表现形式?

【《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画》教学设计07-02

画的教学设计09-02

画的教学设计09-07

《画》教学设计06-14

《画》课件教学设计07-09

《画》教学设计课件07-09

《画嗅觉》教学设计03-15

《画角》教学设计04-25

《树叶画》教学设计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