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1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教学设计是试讲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试讲离不开一篇好的教学设计,然而,在实际备考过程中,许多考生对教学设计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教学设计到底应该包括哪些环节。因此,今天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一框题的教学设计,希望对考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
难点
各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回忆上一框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知识导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千古未绝、唯我无双的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这节课我将带领同学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环节二:新课讲授
课件展示幻灯片展示中国的瓷器、茶文化、戏曲、书法、武术等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师活动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这是外国没有的,这也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思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总结这首先表现在他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的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板书: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中华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无不在其中。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板书: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1988年1月,世界各地75位诺贝尔得奖者在巴黎集会通过的《巴黎宣言》开宗明义地呼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思想。
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
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
问题探究
从外国人的眼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什么位置呢?
中华文学艺术有何魅力让外国为之倾倒呢?
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
课件展示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特点: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老师总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此起彼伏,高潮迭起,连绵数千年,中国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而且有独特的魅力。
(过渡)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不但有文学艺术,还有我国的古代科技。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
板书: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纪录片《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问题探究都江堰是中华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殊不知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科学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在今天仍然处在科技的前沿。正因为有都江堰,成都才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请归纳我国古代的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它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课件展示
①地位:从一般意义上论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A.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年)
B.贡献: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③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引导过渡(展示地图)在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文化受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板书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课件展示幻灯片展示不同地域饮食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水土也孕育不同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烹饪技艺和风味而且得到全国各地所公认八大地方菜肴,如山东地区的鲁菜,广东地区的粤菜,四川地区的川菜,湖南地区的湘菜等。这些菜肴各具特色为当地老百姓所喜爱,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情景探究为什么不同菜肴又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丰富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影响,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它们既渐趋合一,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课件展示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1)形成原因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通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活学活用探究课本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并结合本地文化谈谈自己的特色。
引导过渡(背景音乐《爱我中华》)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学生探究:我国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处于什么地位?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件展示1.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多媒体显示图片和资料)
(1)闻名中外的石窟文化
(2)优秀的民族文化
(3)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
2.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1)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借鉴、吸收,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3)多民族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根据本堂课的内容,依据课后高考试题进行练习、讲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提问学生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并进行补充和完善。布置作业:根据自己的民族搜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和标志。
五、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
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1、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2、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再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一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
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②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多媒体展示
七、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背景音乐:SHE的“中国话”)
(引言)今天观看了巴西里约奥运会的开幕式,在感叹桑巴热情的同时,我又想起了我们北京举办的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让我们通过视频再来品味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元素)
提问:这些“中国元素”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征?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
[课件展示]
看到这些视频资料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
[引导过渡]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外国有吗?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为china ,因为只有我们有china ,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首先体现在他的独特性,既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板书:一、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体会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板书: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起步,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中国文学艺术你知道多少?
[课件展示]
中国古代文学、书法艺术、瓷器艺术
[问题探究]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
[课件展示]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引导过渡]
刚才我们品味中华文学艺术的味道,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
板书: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问题探究]:科学技术知多少?
(1)列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口气能说多少?
(2)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有那些?
(3)对世界的影响如何?
[合作学习]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的地位
播放视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
[合作学习]请总结归纳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
(幻灯片)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
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引导过渡]
(展示地图)在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文化受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板书二、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观看视频:山东煎饼
[交流讨论] 1、山东煎饼和其他地方饮食有什么不同?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问题探究](1)分析区域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老师总结](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问题探究](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各区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带有明显自然环境特色和社会人文特点的地方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引导过渡]
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三、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56个民族56朵花,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活动]你所知道的民族服饰饮食歌舞文字
(实际操作中的活动环节是:我来表演你来猜。即一个学生表演某个民族的礼节动作或描述服饰、语言等,让另一个同学猜。)
[问题探究](1)说说某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作出的贡献(例如:旗袍,萨其玛)
[老师总结]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同时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都是民族的瑰宝中华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终上所述。绚丽多姿的区域文化,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不仅增添了中华文化的亮丽色彩。而且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既相互碰撞、交融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老师总结]:中华之所以为中华,已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他章显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引导过渡]为什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学生归纳]
①中华文化包容性,包括两方面: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包容性的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八、本课小结
九、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十、教学反思
由于本地的文化特色并不是非常明显,所以,如能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文化的特征,这样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贴近生活,课堂效果会更好。同时,“我来表演你来猜”课堂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使课的进行非常顺利。然而,这一堂课还有一些有待完善之处,比如,对课堂的时间把握到不够准,使后面的课堂略显仓促,浪费了一些时间,也使得整堂课有点前松后紧。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3
【教材版本】
07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设计理念】
基于丰富而生动的材料,帮助学生实现材料与观点的对接,提高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形成观点、深化认识。立足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乐于探究的个性品质,创设问题,引发思考,生成透过事物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各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博大精深的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中华文化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忽然归属感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本框题下设三目。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则主要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不同地区的文化,既渐趋融合,有保持着各自的特色。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主要说明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通过了解我国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对整个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深刻领会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通过了解我国各民族地区的不同文化样式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等因素,认识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通过对各民族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中所作重要贡献的了解,理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感受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凝聚力。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可以利用图片、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等,从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对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进行描述和阐释,力求准确反映事物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阐释。引导学生把文化与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加深感悟和体会。
【学情分析】
对于中华文化,学生还缺少了解。学生对于课本教材所说的观点理解起来还有相当的难度。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材料,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材料,在占有大量可靠并且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各民族文化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3)联系我国各地的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联系我国各民族实际,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
【重点难点】
1.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2.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
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大致上是由三大地域文化组成的,即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和草原地区文化。
黄河文化主要是指发生在黄河流域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黄河文化的显著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黄河文化发展过程中,天道、地道和人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由此发展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二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它有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从未中断过,这是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所没有的。三是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黄河文化是非常典型的大河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从黄河的四级、三级支流逐渐向二级支流及干流上转移,最终形成了咸阳(西安)—洛阳的文化轴心带,并由此向外辐射,不断扩大它的影响。四是兼收并容,博采众长。中华民族勇于吸收周边各个民族和域外各国的文化成果,对外来文化如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__文化等,“爱其所同,敬其所异”,以开阔的胸怀加以接纳、吸收、消化而为我所用,并积极地开展对外交流,互相促进。
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南方流域文化,其主要特点似可概括为“长、久、多、丰”四个字。“长”就是地理跨线长,“久”就是历史悠久,“多”就是层次和方面多,“丰”就是丰富灿烂。
草原文化是指形成于我国北方草原这一特定历史地理范围内的文化。草原文化的基本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崇尚自然,二是向往自由,三是崇拜英雄。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活动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思考探究,推演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达成本框题的三维目标。
【教学思路】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和背景材料,引领学生概括提炼其本质内涵,揭示深化主题知识。
【教学过程】
环节1创设情境,引领感悟,激发初学兴趣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2.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从掌握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的能力。
教学过程: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活动:学生观看幻灯说出下面几幅图分别反映的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特有的舞蹈、建筑、传统和风俗。
教师:建筑、舞蹈、传统和风俗就是这些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某一方面的代表。参考教材,了解文化的含义。
教师:中华儿女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一起来融入民族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我们就从姓名开始走进这座文化的宝库吧。我们每个人的姓名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的取自古诗词或成语,文学韵味十足;有的通俗易懂,喊起来动听、响亮;有的可能是为了纪念一些人或事。简简单单的两三个字寄托了长辈对我们的期望和情感,让我们感受到文学、汉字的魅力,感受到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播放课件:解放军洪水中救婴儿,介绍“陈一淼”这一姓名的来历。
学生讨论:我的名字:--------------; 长辈给我起这个名字的用意是:-------------------------
活动:看课本19页上的几幅图片,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任选其中的三副图,写出它们的名称和文化内涵。
活动:中华文化知多少接龙比赛。
要求: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三分钟的讨论准备,并推选出一名代表参赛;参赛选手依次每次说一个中华文化的代表,如果错误或重复别人的答案,即被淘汰,坚持到最后的小组为优胜。
教师展示:中国的书法艺术。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怀素和尚书法作品欣赏、柳公权书法作品欣赏、颜真卿书法作品欣赏)
学生讨论:介绍最喜欢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并说明理由。
我最喜欢的中华文化的代表是: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教师:中华文化不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还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活动: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活动要求:8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到老师处,从科技、数学、医学、文字、军事、哲学、天文学几个角度中抽取一个讨论角度;在五分钟内完成讨论,并选派代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在----领域,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中,
我们最感到自豪的是----------------;理由是:---------------------。
教师介绍: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和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由于地震、洪水、瘟疫等自然灾害,或由于异族入侵、动乱等人为原因,这些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被其他文化同化了。惟有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请你结合今天的学习,用简短的语句描绘你对中华文化的感受。
教师展示:部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图片。(龙门石窟、天坛、秦始皇陵、长 城)
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身为炎黄子孙,此时此刻你的感受是______。
课后作业:课后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参观、访问当地一些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案例评析:
1. 文化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师能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现象入手来帮助学生了解文化,易于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2. 中国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图片的展示和教师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介绍,能激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3. 课堂活动的设计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又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12-28
中华文化教学设计05-26
中华文化教学设计05-26
《灿烂中华文化》教学设计04-25
《灿烂中华文化》教学设计04-25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3篇04-03
博大精深的汉作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