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阁夜》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阁夜》教学设计(精选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阁夜》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阁夜》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的吟咏诗句,品味本诗的意境。
2.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领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领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复杂思想感情的理解,体会杜甫诗风。
教学条件与方法
多媒体、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解疑
前置作业:
1、背诵高中阶段所学杜甫的诗歌,感受他沉郁顿挫的诗风。
《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蜀相》、《登岳阳楼》《旅夜抒怀》。
2、简单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3、逐句分析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① “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写了怎样的景象?
②“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③“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④“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生共同背诵高中阶段所学杜甫的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蜀相》、《登岳阳楼》《旅夜抒怀》。
他的诗风:沉郁顿挫,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首是《阁夜》
1.简单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阁夜”,即夔州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产生了多种复杂的感情。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2.根据课本中探究讨论一的诵读提示,认真诵读诗歌。
这首诗系因感伤时事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后写的。全诗当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为避免单调起见,读时对节拍的长短可适当加以调整,使整齐之中略有变化。此诗四联皆对仗,出句与对句之间应有明显间隔,如一气读出,就听不出对联的意味了。
二、整体感知诗韵
1、分析文本
① “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写了怎样的景象?
解析:“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夔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孤寂苦闷)
明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岁暮时节,冬季傍晚,刚刚放晴的太阳好像被催促着似的匆匆收敛了最后一抹余晖,夜晚来临了。这是一个霜雪初停的寒夜,无边无际的霜雪好像蔓延到天边,银白色的雪光散发出阵阵寒意,衬托得这个夜晚更加冷寂了。冰天雪地固然寒冷,对于贫病交加,飘泊天涯的.杜甫来说,心境的凄寒也和这个冰天雪地地寒冷融为一体了。
②“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革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 (忧国)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繁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③“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 上下句形成对比。 (忧民)这两句是作者听到“鼓角声”之后传来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他想到无数和这个夜晚相似的很多不眠之夜,听到这样的鼓角声,有意味着战争的场景又要出现,鼓角声、哭声、歌声交织在一起,作者感时伤事、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 ④“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宇宙永恒,人生无常)
2、全班一起诵读,背诵
三、课堂探究
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有几种感慨?诗人对什么事感慨最深?(知人论世)
明确: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老病孤独的凄凉;既有对连年战伐、百姓劳苦的痛惜之情,也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诗人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人,看到这样的现实,对个人命运悲叹的同时,对国家、人民的悲叹也是不言而喻的。
四、课堂小结
《阁夜》的主旨:写诗人在夔州西阁中独对长夜之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五、课外作业
完成《全优设计》的《恨别》
《阁夜》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1、因声求气,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特点,学习有情感诵读作品。
2、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
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诗歌风格;
2、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1课时
课前自学
1、熟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音韵,把握节拍。
2、感知诗歌格律。
3、将诗词散文化,理解每句的句意。
4、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找出诗句细加品读。诗人的悲慨中对什么事最感忧伤?
5、对比鉴赏:《阁夜》与《旅夜书怀》。
知识链接
1、诗人回顾
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杜甫诗歌中的两种风格:
(1)沉郁顿挫,“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而是更多地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的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的作品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2)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
3、题解、写作背景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765--767)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郭英乂(yì)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加之杜甫好友郑虔﹙qián﹚、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深感寂寞悲哀。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有七律千秋鼻祖之美称。
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蜀相》、《登高》、《登岳阳楼》这三篇律诗,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思想情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蜀相》一诗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与仰慕之情,也对自己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登岳阳楼》一诗,作者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教师点拨。
1、初读要求:
(1)正音:①景:jǐng日光;②霁:jì雪止;
(2)押韵:找出韵脚,注意朗读时,韵脚字稍微拖余音,读出音韵美;押ao韵,偶句押韵;
(3)节拍:2—2—1—22—2—1—2。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师生合作探究后明确:
岁暮/阴阳/催/短景,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天涯/霜雪/霁/寒宵。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夷歌/数处/起/渔樵。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卧龙/跃马/终/黄土,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2、再读诗歌,感知诗歌格律。注意:诗歌的对仗和平仄。师生合作,探究后明确:
对仗。律诗中,颔联和颈联是严谨的对仗,如颔联“五更”与“三峡”、“鼓角”与“星河”名词相对,“声悲壮”与“影动摇”主谓结构的'词组相对;颈联“野哭”与“夷歌”、“千家”与“数处”名词相对,“闻”与“起”动词相对,“战伐”、“渔樵”名词相对;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平”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去、入三声。平仄在诗词中是交错使用的。可概括为: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如本诗前两联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有感情自由朗读,把握诗歌的大体内容。
明确: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战乱凄凉的景象,后四句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或表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
学习目标二:探究品味,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阅读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分析讨论。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明确:“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是写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写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和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万般感慨集于笔端,又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有人生、宇宙、历史、古今之悲,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
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忧伤。当我们读到“野哭千家闻战伐”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也流下了揪心的泪水。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诗人将它们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明确: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革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出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精致。这两句创造了一种雄浑悲壮的意境,同时蕴含着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3、背诵本诗。
【方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记录
四、归纳小结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
1、归纳本诗的表现手法?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①句采用正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这句描写时光短促,景象的凄凉,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生短促,一事无成的悲凉心情。
①④句采用对比手法,描写美丽的大好河山与战乱频繁形成鲜明的对比,再现战乱的悲惨景象,表达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与欣赏美景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五更鼓角声悲壮”这句用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写鼓角之声从侧面烘托夔州一带的的不太平。
⑦句“卧龙”采用借代的修辞,“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的典故,说明没有诸葛亮这样的人物谁能收拾战乱的残局?公孙述是贤是愚作者不加评判,但可以肯定是由他们让人联想到战乱的现实,表达作者对战乱时局的忧虑又无奈的矛盾痛苦心情。
⑧句直抒伤时感事的无奈情怀,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2、归纳答语言风格题的步骤:
(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明白晓畅、委婉含蓄、朴实无华、华美绚丽、雄浑豪放、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婉转缠绵等。
(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比较阅读:
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答案:
1、《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抒怀》的意境高朗壮阔。
《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
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旅夜抒怀》中,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2、这两首诗在章法上也不同:
《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旅夜抒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六、拓展训练20xx年高考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明确: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明确: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阁夜》教学设计 3
一、学情分析
学生到了选修阶段,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对于大诗人杜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杜甫的形象重叠在学生的阅读经验里,形成了“套板”,常规的介绍不易激发阅读兴趣。学生在快餐阅读时代,常见有理解不深不细的流弊,这对于古典诗歌阅读来讲可能会抓不住文章的精髓,对文学精品来讲无异于暴殄天珍。所以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涵泳功夫。
二、文本分析
本诗归属“因声求气”单元,编者意图通过吟诵教学,使学生能把握古典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从而走回诗人的情感世界。本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夔府时期,此时杜甫的艺术造诣已臻至善。诗人在本诗中一如既往地以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出现,但细品之下,我们自会发现他博大心灵的一声叹息:杜甫诗歌中罕见的无奈之情。
三、教学目的确立
1、文本层面。通过朗读,触摸文本,理解诗歌意思,能做到口诵心惟。
2、文心层面。通过品味,沟通诗人,走回诗人内心,能做到论世知人。
3、文化层面。通过探究,勾连经典,探寻诗歌原型,能做到溯源明流。
四、教法选择
1、用好常规武器,突出“三读”:诵读以进入文本,获得审美体验;细读以发现文本密码,独辟阅读蹊径;赏读以把脉诗人心境,提高阅读能力。
2、彰显教学创意,突出“一字立骨”。抓住一个“夜”字,使整堂课纲举目张。
3、符合选修要求,突出“探究”。引导学生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唤醒记忆,抓点探究。
五、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出示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让学生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出示对联“锦旗招手千般好;彬礼投足万事成”,让学生继续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二) 夔州是诗人一生的倒数第二个驿站,颓唐的老境,贫寒的经济,沧桑的阅历,让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终日展不开愁眉。公元766年除夕的前几天,一场雪刚刚停息,当夜幕如大氅一样席卷而来的时候,蜗居天涯的'老诗人想着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回“那一夜”吧。
(三) 学生朗读(男女各一)教师朗读。纠正字音,把握节奏。
(四) 逐联解读文本,指导朗读技巧
那一夜,诗人感到了?
快、冷。
那一夜,诗人听到了?看到了?
悲壮鼓角、动摇星河。
那一夜,诗人想到了?
千家夜哭。
那一夜,诗人对自己说?
算了吧,卧龙跃马终黄土,何况孤零如我,老迈如我!
(五) 在黑夜里,我们会把心灵交给自己。在黑夜里,我们会把心灵交给悲伤。 “夜”是杜甫诗歌常见的意向,让我们来回忆?《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倦夜》?“夜”的悲伤传统肇始已久,让我们回到?《诗经君子于役》《雨霖铃》?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六) 作业:写一篇关于“夜”意象的探究小作文。
(七) 板书
夜 伤夜
伤感、敏感、悲悯、无奈
朗读:重读、轻读、长读、轮读。
《阁夜》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我的空中楼阁》是台湾作家李乐薇的作品。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抒情散文,其多侧面、多角度的取材,定景换点、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清新淡雅且富于诗意的语言等等,都值得学生揣摩与探究。
这个单元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了散文“形散神聚”、“托物言志”等知识。本次的学习,将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领会诗化语言及定景换点等笔法,品味诗意诗境。
二、设计思想
以往的教学设计,一般是安排2课时。但课文较长,时间较紧,兼之学生理解和思维能力有限,如果教师引导失当,很可能导致课堂流程滞涩。新课改以来,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教学时间也相对地紧缩,所以,只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设计的思路重心,应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优美意境、思考作者寄寓于字里行间的生活理想和诗意追求上。教学设计应该力图体现“学生主体”的思想: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定景换点”的散文笔法;
(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讨论比喻等修辞手法所营造的诗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品味、讨论,体会作品“托物言志”的写法;
(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思考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和诗意追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大自然、自由生活及独立人格的向往与赞美。
(2)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1.分析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观察景物、定景换点的写法。
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爿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3.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意追求。
五、教学难点
1.体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思考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2.学习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理清思路,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品味法。品味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法。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以及埘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分析标题,导入课文
同学们,“空中楼阁”,本指海市蜃楼,又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提到这个词,很多人都会认为其含有贬义,因为它往往与不切实际、凭空幻想联系在一起。但台湾作家李乐薇在她的文章中,对这个词进行了新的诠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文《我的空中楼阁》,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她的“空中楼阁”,描绘“空中楼阁”又是为了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二)初步感知,把握整体
播放范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的影音文本,范读课文。
提示:可以设置声音悠扬的背景音乐、满目葱翠的流动画面,播放抑扬顿挫的朗读(或教师自己范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文意。
提问:
1.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以本文的“小屋”为素材,你会拍出哪几幅照片?请依据取景点的不同,分别给每幅照片命名。
注意:想想,拍这些照片,你将会分别站在什么地方、什么角度取景呢?试完成下表。
明确:会拍出6幅照片。
小结:
“定景换点”,是以景物“小屋”为焦点,作者置其于四周美景之中,兼之以丰富的想象,从远与近、高与低、昼与夜、部分与整体、虚与实等角度多侧面进行描写,充分展现“小屋”带来的意境之美。
(三)感受鉴赏,品味语言、描写之美
2.提问:在拍摄的这些照片中,你认为哪幅照片最美?为什么?
提示:请结合具体的文句,分析作者是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美的。
明确:
①可能最喜欢第一幅“山脊的小屋”。因为这时的小屋显得宁静而优雅,生动而灵巧。作者主要运用巧妙的比喻来表现小屋的美。
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把山比作女子描过的眉毛,把小屋比作“眉梢的痣一点”。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了小屋在山脊的位置,而且很容易由女子妩媚动人的姣美容颜,联想到小屋的美。
又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这句,“一望无际的水面”“辽阔无边的天空”写出了山的空阔宁静,“一片风帆”“一只飞雁”写出了小屋的娇小灵动,使人浮想联翩。
②可能最喜欢“破晓时(或入暮时)的小屋”。因为这时的小屋显得宁静而浪漫。作者还是运用巧妙的比喻来表现小屋的这种美。
如:“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花瓣”的绽开和收拢,是光线变化中的山影,而“花蕊”是小屋。作者用“花蕊”、“花瓣”来比喻小屋和山的关系,不仅写出了破晓和入暮时小屋的宁静、美丽,更让人赞叹的是作者的用神奇的想象,把抽象的光线写得具体可见,把静止的大山写成了动态,利用视错觉的形成,化静为动;利用参照物的变化,化熟悉为陌生,十分浪漫。
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并小结:
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对称的句式,诗化的语言,写出了小屋的美。尤其是比喻的运用,特别出彩。不仅喻体新颖奇特,而且形式多样,既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形式,又有博喻、续喻等特殊形式,凡此种.种,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之上,组织学生就品赏的语段,进行朗读体味。
明确:行云流水,诗情画意,是散文写作追求的.境界。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写,浓郁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是散文呈现给读者的精神大餐。我们今天品读本文,就是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进而深入领悟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文章基调是明快的,要读出明快、跳荡的欢快感和陶醉其中的满足感。
4.还有什么其它方面的描写特色,构成这篇文章的美?
明确:还有很多特色。
(1)变换角度描写。如:①时间角度的变换。写白天的景色,又写夜晚的景色;②空间角度的变换。有近看,有远观,有仰视,有俯瞰,有写“领土”,有写“领空”;③表达方式的变换。有写景,有抒情。
(2)虚实结合描写。文中对景物进行客观实写,从全景和局部、远景与近景之中写出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衬托出小屋之美。而对小屋周围的花园、云霞、空气、光线、山路等景物的描写,更多地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比如:明明是“受了土地的限制”,“领土”是有限的,但却有一个可供“游目骋怀”的“无限大的‘领空’”;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环抱”中,晨晓暮昏的光线变化有其自然的节律,但却以为“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是“花蕊”的“绽开”与“花瓣”的“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不便行车的“山路”,却管它叫做“幸福的阶梯”和“空中走廊”;夜幕灯影的小屋,明明仍是小屋,但只觉得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四)比较鉴赏,领悟主旨
5.提问:作者所描绘的这么一间小屋,真是上天的恩赐。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么一间像作者所描绘的“小屋”存在呢?
提示:作者笔下的“空中楼阁”,到底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作者所期待的自由宁静的生活,在现实中能否实现?明确:
应该说,“空中楼阁”既是现实的,更是虚拟的。说它现实,是因为将小屋建于山上,很常见;说它虚拟,是因为它象征了理想中的远离喧嚣、宁静自由的生活环境,它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宁静自由生活和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这种自由宁静的生活,在现实中的确难以实现,但正因为难得,才弥足珍贵。作者所表达的热爱自然、赞美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怀,其实在隐隐批判现代文明将人与自然逐渐隔绝,文中暗含着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真切呼唤!
教师归纳: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老师想在这句名言的后面,接上这样的话语:生活中也许并不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心境。佛家说过,境由心造。还是作者在文中总结的好:“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啊,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这,应当引导我们学会生活、学习、工作。
古人说过:“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夕阳、芳草,本来都是极为平常的自然现象,但是我们如果投入感情去观赏体会,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有可能是一篇佳作。
《阁夜》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力能:
了解杜诗歌风格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方法,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析象解意,领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人的高尚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诗的.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及朗诵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诵 涵咏 探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导读
(一)复习导入 温故知新
同学们,我们在这册书中已学习了杜甫的《蜀相》和《登岳阳楼》这两首诗歌,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创作风格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阁夜》。
1、指名背诵这两首诗歌。
2、指名介绍作者(师补充,多媒体展示)。
3、师介绍《阁夜》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二)朗读引导 整体感知
1、回顾本单元对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2、学生自读感知
诵读提示:此诗对仗工稳,音节齐整,读时要结合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师从诗歌押韵、节拍、平仄、对仗、感情几个方面进行朗读引导(多媒体展示)。
4、采用自读,指名读等方式掌握朗读方法。
5、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问题:读了这首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总结:
示例:看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
听到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
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等。
二、析象解意——赏读
合作探讨,赏析诗文
1、分四个小组分别探讨四个问题。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岁暮阴阳催短景”中的“催”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2、小组交流,发言汇报,师生互评。
3、教师点拨,赏析示例明确(多媒体展示)
4、引导学生概括诗歌主旨。
5、学习检测,表达练习。
学习了这首诗歌,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想到了——
我感受到了——
三、学以致用——比读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比较此诗与《阁夜》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学生读后交流,各抒己见,师点拨明确。
四、因声求气——辨读
多媒体展示不同情感的朗读方法,举例练习。
五、拓展升华——悟读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了解时代特征及诗人人格。
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后读杜甫的《望岳》,看看与《阁夜》在风格上有和不同?
板书:
首联 点明冬夜寒怆
阁夜 颔联 夜中所见所闻 忧国忧民
颈联 拂晓所闻 雄阔萧瑟
尾联 生发感慨 沉郁顿挫
《阁夜》教学设计 6
学习目标:
1.诵读全文,把握节奏。
2.欣赏并领会本诗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点。
3.品味本诗的意境。
学习重点、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学案:
1.填写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被誉为“诗史”。《阁夜》一诗作于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又遇上崔旰作乱,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忡忡?全诗格调低沉,诵读时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那颗苍凉凄苦的心。
2、概括全诗内容:
答: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战乱凄凉的景象,后四句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或表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
3、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阁夜看到的战乱的凄凉景象和动荡不安时局的描写,极力渲染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作者对战乱的厌恶,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同情,对国家民族前途的`优虑(或表达作者伤时感世的情怀)。
二、赏析学案: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有什么作用?
明确:时间,所在地,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组合成什么意境?
明确: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调转柔。
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明确: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阁夜》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难点:
1、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由《登岳阳楼》导入。
二、解题:
“阁”指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三、合作交流学习:
1、学生自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2、学生参看书本注解理解诗意。
3、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那么诗人有哪些所见所闻所想?
四、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1、指定学生诵读诗歌,教师评点:(节奏、情感)
2、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3、再指定一学生诵读:
4、全班齐读:
参看书本注解理解诗意。
1、学生就诗中词句意思提问,教师释疑:
2、教师就诗中重要词句提问:
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
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听到了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等人。
五、鉴赏诗歌:
首联:
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
夜雪初霁之景。
2、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夜雪初霁之景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怎样理解“凄凉悲怆”的心境?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感;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颔联:
1、 颔联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听觉、视觉。
2、“鼓角”指什么?这一意象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现实?
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五更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
诗人借听觉写出了时局动荡、兵革未息、战争频繁的现实。
3、颔联的对句诗人借视觉写出了三峡的壮美,请学生说说壮丽的表现?
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江水摇曳不定。
4、我们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时局,大家想一想“三峡星河影动摇”有何象征意?
天上星河壮观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颈联:
1、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
哭声和歌声。
2、人们为何哀哭?
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
3、“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
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
“夷歌”暗指自己衰老多病仍流落异乡;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这一联中有一个词就把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是哪个词?
“数处”,是说不只一起而又多处。
尾联:
1、尾联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
诸葛亮和公孙述。
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2、想到诸葛亮和公孙述那样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诗人感到很宽慰?
表面上是以诸葛亮、公孙述终归“黄土”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充分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恼。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六、作业: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这首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
悲时光易逝;悲战乱人民之苦;悲贤愚同归。
2、背诵:
《阁夜》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阁夜》气象雄阔,牢笼宇宙,俯仰古今的气概;《咏怀古迹》(其三)昭君月夜魂归的悲剧形象;以及杜甫律诗成熟的音韵美、节奏美。
说学生
古典诗词是高中学生首次接触,认知难度大,文字障碍多。文学鉴赏对学生能力要求高,学生不仅要理解诗词内容,还要从文学角度欣赏诗词,使之逐步形成从文学角度来分析理解诗词的习惯,形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鉴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生疏字量大,语句组合样式新颖,内容含量大,空白点多,理解相对困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多次的感情经验积累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选择恰当的角度,确立恰当的目标,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达到对诗词的深度理解与重点掌握。
说教法
学习这五首诗,可用读、背、想的方法加以消化理解。首先看课文注释,正音正义,扫清阅读障碍;要比较详细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经历和背景。其次要反复诵读,成诵是鉴赏的起步;应先熟练背诵这五首诗,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再次,在诵读中体会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感受不同于李诗的特有的沉郁顿挫风格,这是鉴赏的重点。研读的方法是抓住一些典型诗句,要从赏析的角度进行品味,边读边提出问题,用心思考,达到真正领悟的目的。此外,还可借助高二时所学的律诗知识,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有关方法。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自读,学生边读边看课文注释,正音正义,扫清阅读障碍。教师有重点的示范诵读,指导学生吟诵鉴赏,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第二课时,可先由学生找出有关名句,启发体会杜诗的艺术风格;再结合时代背景的介绍,理解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最后由教师提供对比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比较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不同,学生整理学习所得,写出评论。
教学要点:
学生由对诗中的分析、讨论进而深入到对作者感情的把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读感知,初步了解五首诗的风格及内容特点。
2.通过吟诵体会杜诗的音韵美、节奏美,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背诵这五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导人新课
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杜甫被推崇为世界文化名人。作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杜甫,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沉郁顿挫,被后人所推崇、所仿效;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杜甫忧国爱民,为后人所敬仰、所传颂。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五首律诗就是其沉郁风格的代表作。
2.整体把握这五首诗的大意
《客至》: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生活平稳,充满情趣。这首诗是定居成都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诗题下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这首诗前一层写诗人在村居寂寞之中忽有朋友来访,表达了喜出望外之情;后一层写诗人仓促中只能以简易的酒菜待客,然欲呼邻翁来陪饮,以尽宾主之欢,表现了诚挚、率真的态度,可见双方友情之深。
《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颔联概括出写昭君的终生憾事。颈联讽刺了元帝的昏庸,哀叹昭君的不幸,感慨地写出昭君抱恨的原因和遗恨之深。尾联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昭君之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心与祖国同在,此恨绵绵化作“胡语”传之千载。作者写昭君时,字里行间无不充溢着诗人的个性气质和怨愤之情。诗完全是借助对古迹的凭吊、对古代人物的身世遭际的悲叹,抒写自己的怀抱,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阁夜》:这首诗和前一首作于同一时期,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是一个背山临水、风景优美的地方。诗中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诗人经历了颠沛流离之苦,家国之乱,忧心如焚,所以这首诗的调子格外低沉,简直可以使人触摸到诗人那颗极其凄苦的心。诗的首联交代时间,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颔联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暗示涛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颈联写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尾联写诗人在知交零落、存者音讯不通的情况下,聊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解,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三、重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先阅读正文前的指导语,总体了解杜甫诗歌风格及五首诗的内容特点。然后,边读边看课文注释,正音正义,扫清阅读障碍。
(2)通过吟诵进行鉴赏,体会杜诗的音韵美、节奏美,同时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与诗人同喜同悲,同乐同忧。
(3)诵读提示:
这五首诗的共同要求:杜甫的律诗章法极其严格,都是以两联为一层,诵读时应根据诗的内容在两层之间作适当的停顿。凡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者,停顿宜稍短;内容深沉、跳跃性较大者,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分明,诗意显豁。
【《阁夜》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阁夜》教学设计08-17
《阁夜》优秀教学设计09-12
阁夜的优秀教学设计10-24
杜甫《阁夜》教学设计10-26
杜甫《阁夜》优秀教学设计07-18
《阁夜》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12-13
《阁夜》杜甫09-19
杜甫《阁夜》07-07
《阁夜》阅读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