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感情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情境想象,即兴表达,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对比阅读《秋词》,知人论世,从而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陶冶。
4、继续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增加古诗词的兴趣和积累。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堂阅读内容及辅助材料。
2、古曲《昭君怨》。
3、若干诗配画及字幕图片。
教学流程:
一、漫谈秋季,唤醒记忆。
课前滚动播放秋天的图片,请学生调动自己的积累描绘秋天,进而唤醒自己关于秋天的所有记忆,为学习散曲作好心理准备。
二、初读,直觉感受诗情。
1、自由读2遍散曲,要读得字正腔圆,试着读出古诗词的韵味。
2、指名朗读,评价指导。
3、自主谈读后的感受:通过刚才的诵读,从这首散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细读品味,深度理性触摸诗心。
1、学生自主汇报交流。
请同学具体说说你是通过散曲中的哪些字、词、句有了以上这种直接感受的.?
(1)枯藤老树昏鸦:枯黄的藤条缠绕着已经没有了生机的百年老树,光秃秃的枝头站着一只刚刚飞回来的乌鸦——让人觉得凄凉、死寂、萧索……
带着感受吟诵。
指引学习方向:这种从心底而生的愁苦之情还可以从哪儿流露出来?
(2)古道西风瘦马:荒寂的古道,冷冷的西风瑟瑟地吹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蹒跚前行……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呀?
深入引导学习:马都这样开销骨立,疲惫不堪了,骑在马上的游子呢?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即将沉落,只有孤独的旅人不能停下疲惫的脚步,满腔愁绪,继续浪迹天涯……
a理解“断肠”之本义:极度愁苦悲痛。
b找“断肠”的近义词,进一步体会其义。
c由“断肠”生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要问问马致远?
d请你猜想一下,问君何事愁天涯?
e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深刻体会“断肠”包含的感情
①自由读。
②设置角色情境,谈感受:请问马致远,你因何而愁断肠啊?
(3)小桥流水人家是一幅什么画面?潺潺流水,玲珑小桥,温暖人家,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一切都是这么温馨,这么美好,读——;
然而这美好的一切都只能尘封在记忆之中,读——
五、品读想象,走进诗心。
(1)感情诵读,深度体味诗情。
(2)想象写话。
配《昭君怨》古乐,想象写话。
师情境引入:a范读
b描述:我仿佛看到了诗人的脸上……我仿佛看到了诗人的眼里……
我仿佛听到了诗人……
c要求: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浮现在你脑海中的动人画面。
d交流,评价,激情。
e再来吟一吟这首“千古之思”——《秋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六、阅读《秋词》
秋天是一个多情的季节,人们以秋寄情,借秋言志,唐代诗人刘禹锡另辟路径,写下了这首《秋词》。
1、自由读。指名读。读到字正腔圆,读出诗的味道。
2、交流感受。透过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猜想诗人当时的生活状况。
4、出示诗人背景资料。
自由读。
想说什么?
想对马致远说途径什么?
七、推荐秋天组诗。
板书设计
思天净沙愁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范文2
一、教学内容
语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25课《天净沙秋思》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⑵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⑶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⑵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⑴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⑵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内容,品味曲中情趣。
⑵背诵、默写全曲。
2、教学难点
⑴通过诵读,发展语感。
⑵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知识分子被降到与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一些走上仕途的文人,因受统治者的歧视,思想仍多苦闷,正如明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郁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声歌之末,以舒其佛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马致远年轻时迷恋功名,曾做过地方小官,五十岁左右脱离官场,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的生活,沉溺于山水之间,寄情诗酒,成了一个啸傲风月、玩世不恭的诗人,其内心仍然充满了一股牢骚不平之气。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今天我们就来品味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二)与文本对话,感知文本。
1、学生活动:学生听录音范读,听准字音、节奏,再自己朗读。注意找出文中你认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
字音:涯(yá)瘦(shòu)
词义:昏:黄昏,傍晚。枯藤:干枯的枝蔓。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节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抽生叙述课文所写的内容:一个秋日的黄昏,骑着一匹瘦马的游子正在苍凉的古道缓缓前行。在小桥流水人家的院旁,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昏鸦正在归巢。游子不竟悲从中来。
3、学生再读课文,从内容、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质疑探讨,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⑴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用词上有何特点?
诗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怡静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三句诗用了九个名词,一字一词,一词一景。各个事物名词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事物又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还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深秋的暮色中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深秋晚景图,在简约中更见细深。像这种把几个彼此相关的典型景物巧妙而有机地排列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群体的、生动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深化意境的语言现象,人们称之为列锦手法。这种手法使诗句语句凝练、文辞简洁。
但我们在阅读中只要少加留意,就会感觉到九种事物的名词并列,节奏基本上是两个音节一个节拍,显得非常单调而迟缓,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句偻着身子,颤颤巍巍地行进。这种节奏与诗歌内容的基调是一致的,正适合表达作者心中那种凄凉、无助,甚至有点呆滞的感受。这种节奏读起来一词一顿,这种多次的停顿,给人一种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加之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词蕴涵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感情,又点染出一种让人生愁、生闷的“哀景”,这就让读者很容易感知到作者当时那种孤独凄苦之状。
⑵诗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⑶诗的第二句与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
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枯藤”、“老树”、“昏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
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蕴含着丰富的`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总之,曲的前面几句写景都是为后面的人物出场营造环境和气氛的。断肠人出现在那些撩人心情的意境中,可以说那景也是断肠人的“断肠景”了。
⑷同学们再细读这首小令,看看写法上有何特点?
①静景与动景相应。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将九种相对独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静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②景色与情思相融。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但作者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时,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象,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断肠人”心碎断肠之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即是此理。
⑸通过我们对这首曲的阅读、讨论和分析,你对这首曲表达的主旨有何看法?
从对全诗的阅读欣赏中,我们知道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此时的心情是:看到傍晚归巢的乌鸦,溪边桥旁的小院,不禁顿生思乡念亲之情。这便是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作为游子的诗人,“夕阳西下”时,仍“断肠”“古道”,此时,连马都已瘦,可见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还得如古往今来的游子一样,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没有人知道,他们只是这样默默行走着,漂流天涯。这就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愁。
诗人为何会产生那些羁旅之愁、思乡之愁呢?我们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时代来看,主要是诗人一生不得志,漂泊于外,或许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吧?这就更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人生失意之愁。总之,诗人在诗篇中所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漂泊羁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说明了作者的秋思实乃秋愁也!诗篇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那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3、板书设计
秋思(散曲)写景枯藤老树昏鸦(写景触情秋野黄昏悲凉
寓情于景
羁旅之思
小桥流水人家(孤独思乡)悲凉之景
古道西风瘦马(游子惨状)惆怅之情
抒情夕阳西下(特定的时间环境)写景铺垫哀愁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游子之悲
三能力训练,学习反馈
4、学生自读课文,用散文的语言将曲中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5、学生默读、背诵、并默写全曲。
6、完成课后第3题。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08-14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07-24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05-25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0篇)07-28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08-04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12-16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04-03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09-26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