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1
设计意图 《纲要》提出的:
“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测量是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脚步,小碗等)作为量具(器)进行直接测量。即仅局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这个有趣的问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有步骤去探索,去发现,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二、活动准备: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三、活动过程:
1.导入,引出主题
导入语:我们马上要搬新的幼儿园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现在请小朋友帮一个忙,测一下我们桌子长的边到底有多长。可是我们没有尺,你们说怎么办呢?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过渡语:对,我们可以用好多材料来进行测量,在你们凳子底下有一支铅笔,现在就请你用这只铅笔先来测一测自己桌子的长边,记住自己测到的数字?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用铅笔侧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把每种工具侧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提出测量要求
师:现在请你们到桌子上选择相应的工具对桌子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测到的数字记录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种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3)幼儿进行测量
(4)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师: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发现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4.活动延伸:猜测验证。
师:想想看,现在老师用筷子和胶棒测量钢琴,谁测的次数多?谁测的次数少?说说你的理由?
师:那我们一起去测量一下,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
个人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
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 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为了实现第二个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发现然后进行讲述,所以这个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幼儿由于个体差导,出现个别幼儿孤立活动,不愿与同伴交流,任教师如何鼓励也无济于事,该如何?
2.在活动中是应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测量,还是让他们在测量中发现问题?如果他们不能从中自己发现问题,我们该如何办?
每个老师都跟我们说过,在互动上遇到紧急情况要懂得随机应变,我们都觉得挺简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你就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灵活”。所以无论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54—55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水上升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从隐性方面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
石块、量杯、水槽、黄豆、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请大家注意看。(课件演示:《乌鸦喝水》)
问:你看到了什么?水为什么会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和源泉,问题是数学实践活动的`核心。在此环节中,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水为什么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这样用数学自身的思考力度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观察石块的形状
问:请大家注意观察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不规则物体)
谁能估一估,这块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想知道石块的体积是多少,有什么好办法,小组的同学一起说一说。
【设计意图: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确石块是不规则的物体,这对于规则物体来说,就是一种质的改变。 】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小组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2、汇报:
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水面上升的高度就是石块的体积,或者用现在的体积减去原来的水的体积。
方案二:在容器中装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地说,制定测量方案,让学生学会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出现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忙,或者师生一起解决。这样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师生共同探究测量的方法,讨论方法的可行性,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新意识和方法策略意识有所增强,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3、动手测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测量工具,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测量,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测量前先估一估,测量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并填好记录单。
4、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1)、方法一:
你们小组怎样测量的?(板书:V物体=V水上升)
(2)、方法二:V物体=V水溢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比较、计算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在同学的汇报交流中掌握了测量方法。】
5、问:还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吗?
三、综合应用,拓展提高
1、测量一个黄豆的体积
2、试一试1
【设计意图:从测量石块的体积到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再到计算土豆的体积,题目的难易程度逐步加深,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商量,去想办法。使学生明白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这样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四、总结全课,提出思考
1、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有趣的测量)
早在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利用这种方法为自己解决了一个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万花筒,领略阿基米德的风采。(出示:数学万花筒)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讲一讲收获、谈一谈感受,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2、提出思考:
师:你能用什么办法测出乒乓球的体积吗?
【感悟与思考】
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进行分工,确定每个人做什么,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增进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
2、操作探索中获得情感体验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中,教师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实践的机会与平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不断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体会到把不规则的物体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或沙子的体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来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与策略。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活动过程,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在评价反馈中促和谐发展
教学应当视为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缺乏人文关爱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就像一只打碎的花瓶,因为它失去了真、善、美,学生就不能尽情享受真、善、美。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相互补充、相互评价,既显自身特色,又取他山之石,提高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恰当的评价语言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以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当然本节课还存有遗憾:在学生汇报各种测量方法时,能再加强操作规范性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看来一堂好课必须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因为精彩源于细微。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3
活动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P54————P55《有趣的测量》
活动目的:
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活动重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
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活动准备:
1、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容器、长方体的玻璃器皿、桶、刻度尺、量杯或量筒。
2、水、沙子。
3、乒乓球、苹果、木块、泡沫;橡皮泥、鸡蛋(熟的)、石块、玻璃球;足球(瘪气的)、螺丝帽等。
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块橡皮泥,它的体积怎样求?
生1: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在测量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
生2:也可以把它浸没在水里,用水的体积表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 [出示钢笔水瓶它(钢笔水瓶)的体积也能用刚才的方法求出来吗?
生:不能捏了,而且墨水瓶本身是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只能放入水中来解决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墨水瓶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板书课题)
这个墨水瓶的体积我们又该怎样才能知道?你能想到什么方法?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思考、交流。)
[点评:一上课就拿出橡皮泥,在之前已经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橡皮泥即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样来计算。孩子有的说可以捏成各种形状,然后老师说那墨水瓶怎样来计算,得想办法。这样用数学自身的思考力度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3、学生汇报。动脑思考是好习惯,认真倾听同样也是好习惯。在同学汇报时,请你思考,他们的方案对于你有什么提示?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生1:水溢出的方法。
师: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把你们组的方案表示出来?(V物体=V水溢出)
生2:水上升的方法。(V物体=V水上升)
生3:水下降的方法。(V物体=V水下降)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二、动手实践探索方案
1、明确活动要求
下面我们就根据大家想到的这几种方案,来设计测量一下这个墨水瓶的体积究竟是多少。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物体要完全浸没。
生2: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最低处平行。
生3 :测量时要注入整数体积的水,既方便读数,又能减少误差。
同学们想的真周到,老师也有几点下提示与大家分享,请看屏幕。
1、实验前:制定测量方案,明确分工;
2、实验中:轻声交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
3、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学生小组合作:请小组内同学首先讨论并制定测量方案,并填写报告单,然后开始测量。(教师发现不同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3、小组汇报。(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测得墨水瓶的体积是多少?板书三种方案测得的数据。
4、同样的墨水瓶测得的结果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分析误差的产生:1、不同方法误差的产生;2、同一种方法为什么结果也不相同?)三种方案比较中择优,水上升的`方法在理论上误差最小。想更精确,我们可以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老师在课前运用水上升的方法多次测量后得到墨水瓶的体积大约为115立方厘米。
[点评:在自主探究的过程当中,袁老师让学生提出问题来测量。如果我们可以测量,你想你打算怎样来测量墨水瓶?学生有的用水,用沙子,到底用什么方法?老师引领学生明晰了探究的思路,和学生共同的制定出了方案,有了方案之后再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避免了学生盲目的操作和试验。
5、请大家注意观察,这几种方案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1:都用到了水来测量;
生2:都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这叫“等积变形”,这也是数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
6、请选择桌面上1—2个喜欢的物体,就运用这种转化的思想来进行测量。(引导学生将上浮物体的情况提出来。)
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如何解决的。
生:将上浮物体系上一个重物来测量;
生:将上浮物体埋入沙子中,运用沙测法。(板书)
7、我们还有哪些知识运用到了这转化的数学思想呢?
三、拓展延伸
老师这有一粒黄豆,怎样知道它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1:可以放在量筒里测量;
师演示。行吗?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放?为什么用整百粒?)
四、小结。我们今天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问题。但今天课上测量的都是相对较小的物体,更大的物体的体积该如何测量呢,这个问题就留个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解决吧!
总评: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以往旧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只在习题中出现过,新教材却将它纳入例题范围,这是因为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其中,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和谐共处、主动参与、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并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点、操作能力混合编组,每组选一个组长,并由组长对组员进行再分工。再动手操作之前,小组内同学充分地讨论并制定出测量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实践和交流,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反思对实验方案不断地进行完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从学生的动手实践中找到本节课的教学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过小或上浮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在学生提出困惑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了解过小或上浮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
用上述多种方法将这些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很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启发,多种感官参与到自主探究性活动中来。“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起来,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更加理性和深入,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了。
我们今天要进行————有趣的测量,(出示课题:石块体积的测量)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
(2)听故事,曹冲称象(大象的质量转换为石块的质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体积转换成水的体积)。故事对于我们的这节课学习是不是会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呢?
(3)观察(石块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引出不规则物体(并板书)。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规则物体吗?
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
二实验操作,测量石块体积。
1、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工具,根据给出的测量工具,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协作: 方案一 ,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块的体积。(注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2、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真不错,大家测出了石块的体积,请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测量工具,重新测量石块的体积,来验证一下测量的结果是否大致相同。
3、除了上面的两种方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说说看, 我们班是不是会出现曹冲第二呢?预设一:小物体———直接有量杯测出体积。预设二:把石块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捞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预设三:当装的水过高时,我们可以把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加水溢出的水的体积也能求出石块的体积。预设四:有称重的办法求石块的体积,把我们量出的石块称一称,看重多少,再根据这对数据求出任意大小石块的体积。预设五:用橡皮泥代替水做也可,把石块放入长方体空器,往容器内塞入橡皮泥,直到塞满为止,取出石块,再塞入橡皮泥(压平,测量橡皮泥的高度,把底面积乘容器高度与橡皮泥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巩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现真不错,有些方案老师也没能想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来看看小黑板的题目怎么做。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
2、测量一颗跳珠的体积。
数25粒跳珠,放入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据水面升高的情况测量出水的体积,再算出一颗跳珠的体积。(学生实验并计算出体积)
四、总结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求石块的体积,我学会了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学会了把一个物体转换成另一个物体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4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54—55页《有趣的测量》。
二、教材解读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
活动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块橡皮泥,它的体积怎样求?
生1: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在测量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
生2:也可以把它浸没在水里,用水的体积表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 [出示钢笔水瓶]它(钢笔水瓶)的体积也能用刚才的方法求出来吗?
生:不能捏了,而且墨水瓶本身是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只能放入水中来解决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墨水瓶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板书课题)
这个墨水瓶的体积我们又该怎样才能知道?你能想到什么方法?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思考、交流。)
[点评:一上课就拿出橡皮泥,在之前已经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橡皮泥即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样来计算。孩子有的说可以捏成各种形状,然后老师说那墨水瓶怎样来计算,得想办法。这样用数学自身的思考力度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3、学生汇报。动脑思考是好习惯,认真倾听同样也是好习惯。在同学汇报时,请你思考,他们的方案对于你有什么提示?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生1:水溢出的方法。
师: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把你们组的`方案表示出来?(V物体=V水溢出)
生2:水上升的方法。(V物体=V水上升)
生3:水下降的方法。(V物体=V水下降)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 二)、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明确活动要求
下面我们就根据大家想到的这几种方案,来设计测量一下这个墨水瓶的体积究竟是多少。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物体要完全浸没。
生2: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最低处平行。
生3 :测量时要注入整数体积的水,既方便读数,又能减少误差。
同学们想的真周到,老师也有几点下提示与大家分享,请看屏幕。
1、实验前:制定测量方案,明确分工;
2、实验中:轻声交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
3、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 学生小组合作:请小组内同学首先讨论并制定测量方案,并填写报告单,然后开始测量。(教师发现不同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3、小组汇报。(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测得墨水瓶的体积是多少?板书三种方案测得的数据。
4、同样的墨水瓶测得的结果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分析误差的产生:1、不同方法误差的产生;2、同一种方法为什么结果也不相同?)三种方案比较中择优,水上升的方法在理论上误差最小。想更精确,我们可以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老师在课前运用水上升的方法多次测量后得到墨水瓶的体积大约为115立方厘米。
[点评:在自主探究的过程当中,袁老师让学生提出问题来测量。如果我们可以测量,你想你打算怎样来测量墨水瓶?学生有的用水,用沙子,到底用什么方法?老师引领学生明晰了探究的思路,和学生共同的制定出了方案,有了方案之后再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避免了学生盲目的操作和试验。]
5、请大家注意观察,这几种方案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1:都用到了水来测量;
生2:都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这叫“等积变形”,这也是数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
6、请选择桌面上1—2个喜欢的物体,就运用这种转化的思想来进行测量。(引导学生将上浮物体的情况提出来。)
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如何解决的。
生:将上浮物体系上一个重物来测量;
生:将上浮物体埋入沙子中,运用沙测法。(板书)
7、我们还有哪些知识运用到了这转化的数学思想呢?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老师这有一粒黄豆,怎样知道它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1:可以放在量筒里测量;
师演示。行吗?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放?为什么用整百粒?)
(四)回顾整理 评价完善小结
1、水是液体,当物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排开一部分水的体积,而排开的这部分水的体积恰好就是放入物体(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的体积。我们只要计算出这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间接地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一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间接法”。早在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利用这种方法为自己解决了一个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万花筒,领略阿基米德的风采。
2、在我国的古代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如“曹冲称象”、“捞铁牛”的故事同学们早已熟知。你能否利用知识来测量一下老师的体积呢?
小组展开讨论:交流。
如果我们面对的不规则物是个能吸水的物体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又该怎样去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课后我们还可以展开讨论,把你的设想告诉老师。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亲身试验,探索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魔方和牙膏盒)怎样求出规则物体的体积?
2、(出示橡皮泥)怎样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3、(出示石块、土豆、苹果)猜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出课题。
二、讨论方法,探索方案
1、小组讨论交流: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学生演示不同方法。
3、强调测量注意事项。物体要完全浸没,我们在用溢水法测物体体积的时候,要用到量筒。先把量筒放平,读刻度时,视线要与水面在同一平面上,现有的量筒容积比较小,溢出的水一次可能装不下,就应该先一次倒到最高刻度,几次测量的和就是溢出水的体积。
4、课件展示具体方法,给方法命名。(溢水法、升水法)
5、教师演示:"苹果浮在水面上,如何测量它的体积?"抛出问题,引起思考。
(1)教师介绍"沙测法"
a、将物体放在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容器中,装满沙子。
b、用尺子刮平。
c、将物体和沙子一起倒在长方体的盒子里。
d、将沙子倒回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容器中,将沙面摇平。
e、用尺子测出容器中沙的高度(或测出沙面到容器口的高度)。
f、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容器中沙的`体积(或利用体积公式直接计算出物体的体积)。
g、物体的体积=1立方分米—容器中沙的体积。
(2)解决如何让物体完全沉下去的问题。
三、拓展延伸
1、师:老师这有一粒黄豆,怎样知道它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放?为什么用整百粒?)
2、读《数学万花筒》
四、小结。我们今天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问题。生活中更大的物体的体积该如何测量呢,这个问题就留个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解决吧!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活动,也是操作性较强的一项活动。本次活动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发现并学会自然测量的正确方法。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每个测量对象分别适合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自主探究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之间的关系。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掌提自然测量的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在观察、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喜欢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完整的铅笔、长条积本、曲别针、橡皮等测量工具,黑板1块。
2.面露难色的大熊的图片、“幼儿学习材料”一一《我长大了)
【活动建议】
1.结合图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出示面露难色的大熊的图片,提出问题:大熊想制作一个和咱们班一样长度的玩具,可不知道子有多长,我们可以怎样帮助它?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玩具有多长?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概长度的工具和方法,帮助大熊解决问题。
(1)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橱长度的方法,鼓励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
(2)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测量玩具长度的过程,提醒其他幼儿注意观察。
(3)示范并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注意首尾相连,量一次记录一次。
(4)请幼儿运用新经验再次测量玩具概长度并记录结果。
3.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工具测量,探索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引导幼儿阅读《我长大了》第28页,选择两种不同的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在表格中记录用每种工具测量的次数和结果。
提问:刚刚测量的是同一张桌子,为什么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2)请全体幼儿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
请幼儿依次用曲别针和长条积本测量幼儿用书的长度,记录测量结果。提问两次测量结果一样吗?书本有几个曲别针长?用曲别针测量了几次?书本有几个长条积木长?用长条积木测量了几次?
(3)引导幼儿观察记录表并讨论:同一个物品,为什么测量的次数和结果不一样呢?
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测量的次数就多。
3.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自己感兴趣的物品。
(1)请幼儿交流自己想测量的物品或距离。较
(2)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品的高度、远近等,探索用什么工测量合适。例如:桌、椅的高、矮,家里电视离沙发的距离。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7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故事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3.体验进行测量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
学会直线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测量。
活动准备:
一寸虫图片幼儿两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朋友,它就躲在我的身上,你们猜猜看,它在哪里呢?
(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虫吗?幼:毛毛虫
(3)师:可是它说它不叫毛毛虫,叫一寸虫,什么是一寸虫呢?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它有多大呢?
(4)师:哦,原来一寸虫长的这么大,对人类来说,这么长就是一寸,所以我们叫它一寸虫。
2.运用故事,引出测量
(1)教师出示图片,讲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大大的动物,比如说?可是还住着小小的一寸虫,但是,还住着爱吃一寸虫的知更鸟。有一天,知更鸟要吃一寸虫,一寸虫赶紧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测量吗?幼:测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长
(3)师:你会测量吗?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虫,每个小朋友可以拿下来看看,你想用它来测量什么?我们先从自己身上来量一量,试试看。(幼儿用一寸虫在自己身上测量)
(4)师:好了,现在我们把一寸虫贴在自己的身上,老师看见我们小朋友还不怎么会测量,那我们先来看一看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吧。
3.幼儿尝试初次测量,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1)师:我们来看,一寸虫爬到了知更鸟的尾巴上,它要帮知更鸟的尾巴测量了,那谁来说一说,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呢?幼:一个一个连起来的
(2)师:一个一个是怎么连起来的?
教师小结:一个跟着一个拍在一起,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叠。
(3)师:那一共爬了几条?(3条),
师:一只一寸虫是一寸长,量出来用了3只一寸虫,那是多长呢?
幼:3寸长
(4)师:一寸虫真厉害,一会儿就测量出了知更鸟的尾巴有3寸长,那小朋友你们想试一试,学习一寸虫测量的方法呢?(想)
师:(出示一张纸)在这张纸上,有一条线,看看上面有什么?(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是起点,是一寸虫开始摆放的地方。请小朋友测量下这条线的长度,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这个小方格里。
师:在测量之前,你们想想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让幼儿想一想)想好了吗?现在开始测量吧!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讲评幼儿的操作,有问题的指出并纠正。
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真棒,都学会了一寸虫的测量方法,一寸虫是一个跟着一个,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叠在一起,才能测量出来
4.幼儿再次测量,运用直线测量法,学习测量动物的某个部位,并简单记录。
(1)师:一寸虫帮知更鸟测出了尾巴的长度,知更鸟说:“好吧,你帮我测量了,我就不吃你了,可是我还有很多的朋友,你也要帮它们去测量一下,不然我还是会吃掉你的。”
(2)师:看看知更鸟的朋友是谁?(教师出示图片:大象、长颈鹿、兔子)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他们会叫一寸虫测量什么?
幼:大象的鼻子,长颈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师:这一次啊,一寸虫想请我们小朋友来测量,你们愿意吗?(愿意)
(3)师:在测量之前,先请小朋友认识一下这些操作材料,有一张记录单,还有动物的图片,还有一寸虫,请小朋友来为知更鸟的好朋友测量一下。注意,找到这些图片上的红点,这是开始放一寸虫的地方。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5)讲评记录单,请几个幼儿来分享一下。
师:你是帮谁测量的?你是怎么来量的?(幼儿的'操作在投影仪上展示出来)
5.感受一寸虫的机智,体会测量的乐趣
(1)师:一寸虫告别的知更鸟和它的朋友,慢慢向前爬,在路上碰到了夜莺,夜莺要吃掉一寸虫,一寸虫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你们猜猜夜莺要请一寸虫量什么呢?
(3)师:原来,夜莺要请一寸虫测量歌声,一寸虫想想歌声怎么测呢?小朋友说说看歌声能不能测量?
幼:能(不能)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测量的,有的东西是不可以测量的。
师:那一寸虫利用夜莺不知道歌声是不能测量的这个道理,她就逃跑了。
师:我们来看看一寸虫是怎么做的?它对夜莺说:“好吧,那你开始唱吧,我来测量。”于是,夜莺开始唱了一起,一寸虫爬呀爬呀,一会爬到草丛里,一会儿躲在小花里,一会就不见了。
师:一寸虫真聪明,而夜莺不懂得测量,那我们小朋友呢,有没有学会测量了?(学会了)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测量的,比如说我们教室里的桌子的长度,积木的长度……等下我们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虫去量一量有多长吧!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02-27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05-08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4篇03-24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精选6篇)04-29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5篇05-08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06-11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06-11
《有趣的测量》的教学反思范文07-01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的内容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