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哈姆莱特》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重点难点
1、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
2、品味诗一般优美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
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喜剧),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2、莎翁悲剧的特点:
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3、全剧剧情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艺术大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最主要的代表作《哈姆莱特》。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其戏剧创作的特点。
3、概述节选部分紧张的故事情节,明确该剧是悲剧。
悲剧是一部典型的悲剧,其情节曲折多变。
“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每一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成功、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同雷欧提斯比剑的时候,哈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霍拉旭认为他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不要参加比赛,他却没有同意。读者因为已经知道克劳狄斯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接下来是比剑。遵照王后的预先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的过失归因于“疯狂”,求得他的谅解。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放弃“复仇”,却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此时,两人之间的气氛较为友善,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
选择用剑的时候,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特对此没有提出异议。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担心到极点。
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这一部分情节更是变故迭起,波澜起伏而扣人心弦。
4、【提问】本剧人物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
(1)动作化。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这段话真挚、恳切,打动人心,而在全剧里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是尖刻、讥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因为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对他产生了由衷的同情。透过这段话语,我们感受到哈姆莱特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时,它对此后剧情的发展也产生影响:雷欧提斯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意要复仇的心犹疑起来,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无心进攻,延缓了克劳狄斯的毒计的实现;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决心击中哈姆莱特的时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临死前,他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使得哈姆莱特能抓住最后的时机杀死克劳狄斯。又如,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既有些得意,又对雷欧提斯的状态有些纳闷,因此脱口说了一句:“你怎么说?”雷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他对克劳狄斯说:“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这句话表明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而克劳狄斯对他使用了激将法:“我怕你击不中他。”然而雷欧提斯还是迟疑不决。光明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终于,雷欧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莱特死命的一剑。
(2)性格化。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的一些语言,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定会胜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5、【提问】如何看待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
【明确】课文里,哈姆莱特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两点非常引人注目,二是天命思想,一是无所顾忌地同意了克劳狄斯设下的赌局——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两点之间有着二定的联系。先看天命思想。在这全剧的最后一幕里,哈姆莱特似乎忽然变成了宿命论的信徒。他说过这些话:“……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就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他如此强调天命,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其一,对于罪大恶极的克劳狄斯,哈姆莱特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得的惩罚,而不殃及别的无辜的人,因为此前他曾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了奥菲莉娅之死。他觉得自己在除“恶”的时候,同时也在作恶;因此无法摆脱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切归于天意。其二,哈姆莱特接连遭到巨大的灾祸的打击,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给叔父,接着是奥菲莉娅落水身亡,他不明白这些残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视为上天注定。
从去英国的途中逃回来的哈姆莱特虽然意识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须尽快对克劳狄斯采取行动,可是在脑子里充满了天命思想的情况下,他似乎无法确定一场周密的复仇计划,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克劳狄斯设下的圈套。他对于比赛虽然有不好的预兆,但是他对生命、对世界都不觉得值得珍惜和留恋(“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为父亲报仇的念头也根本被抛到了一边。所以,对于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即使他本能地意识到其中有阴谋,也不愿去深究,或想办法拒绝,他毫不迟疑地答应和雷欧提斯比赛,也许是希望一切都尽快结束。临死前,他对霍拉旭说:“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在哈姆莱特眼里,世界彻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显得“冷酷”、狰狞。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对他而言,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结局。
关于哈姆莱特,一般认为,忧郁、延宕(犹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两大特征。以上所讲的两点,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忧郁、延宕性格在特殊时刻的一种表现。
6、【提问】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
【明确】奥斯里克来征询哈姆莱特的意见时,拘谨守礼,套话连篇,咬文嚼字,而且反应迟钝,根本意识不到对方对他的嘲讽,哈姆莱特本来就很反感他,因此借机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不少笑料。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作者却饶有兴致地描绘了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以及哈姆莱特对他的嘲弄。这种情节是插科打诨性的,具有调节欣赏者的情绪、活跃场上气氛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2
【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莱特》,其核心是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把握紧张激烈的故事情节,即把握戏剧冲突。学生已经学过《雷雨》,本节课的内容理解戏剧冲突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文学作品中分析人物形象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把握戏剧冲突,分析在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性格。
3、理解本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理解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构建对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情节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哈姆莱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哈姆雷特(板书)
二、作者简介及其作品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
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
三、整体感知
1、剧情简介:丹麦王驾崩,但幽魂不散,将被害真情告于哈姆雷特王子。王子叔父克劳狄斯服丧未满二个月,即霸占先王后并继承王位。丞相波洛涅斯依附奸贼,强迫女儿奥菲利娅与王子绝交,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亦从中作梗。王子装疯卖傻骗过所有的人,为证实幽魂所言真假,导演一场老王被毒杀无言短剧,请新王和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王后与王子对话,丞相躲在幕后偷听,为王子所误杀。奥菲利娅难忍情人发疯及失父之痛投河自尽,引起雷欧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狄斯共谋陷害王子。比剑时在剑锋放毒,并在赏酒时下剧毒,王后误饮毒酒。雷欧提斯背后攻击王子,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一切皆为新王所设计,王子报了仇,死前托咐友人霍拉旭将真相告白于天下。
2、节选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要作声!谁来了?”)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水泡就破灭了”)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圈套。
3、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王后(哈姆莱特之母)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
霍拉旭(哈姆莱特之友)多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朝臣)
奥斯里克(宫廷大臣)
四、欣赏视频(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下。)
电影《哈姆莱特》的片段,体会个性化的语言,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们一起了解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通过读课文,理清了故事情节,弄清了人物关系,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
认真读课文,感知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构建对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解读。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二、品读欣赏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思考: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①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的计划行事?
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尖锐的矛盾冲突
“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3、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莱特(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哈姆莱特:得意,纳闷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
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决心杀死他,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国王我怕你击不中他。(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奥斯里克两边都没有中。(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4、个性化的语言
哈姆莱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同学找出相应句子。)
三、品读人物形象
1、品评人物的方法: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2、讨论: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老师引导点评并明确。)
明确: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3、名家观点(目的:帮助学生加深对哈姆莱特的认识)
“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 ——别林斯基
“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苏联·阿尼克斯特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它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 ——歌德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
四、课堂探究
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
哈姆莱特悲剧的根源
主观原因: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五、课堂小结
“《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光辉的钻石。”在哈姆莱特的形象里,莎士比亚体现了他所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人类特点。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语言者的典型形象,他经受了人间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惨的命运,这一切不只是他个人的不幸,而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他不合理的人生。于是他决心“重整乾坤”,最后他与敌人同归于尽,家庭、爱情随之毁灭。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与邪恶黑暗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对人类生活和悲剧命运的高度概括。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哈姆莱特》全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李尔王》
2、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试用语言描绘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200字)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教学重点:
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放映背景音乐)
导语 :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去陕北农村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欲生。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的一家小厂,每天在那里画彩蛋。再后来,他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为他欢呼时,他一直倔强的昂着头,但委屈的泪水却忍不住流淌下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今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
二、抓住关键,整体把握
问: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还写了母亲。
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答:在第八自然段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1、问:他是跑到地坛去的吗?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2、问:独自跑到地坛去。为什么独自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找出课文的句子来分析。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颓废忧郁、痛苦自伤的心境。
3、问:总是到地坛去。为什么总是到地坛去?(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作者到那里去是为了逃避,像个遇到伤害的鸵鸟一样想把自己藏起来。
4、问:那么地坛的有什么特点让作者如此眷恋?
5、问:哪些地方体现了地坛这一景物特点的?
明确:第2、3、5自然段。
6、听录音朗诵。考虑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体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一特点的。?
同学找出写荒芜的句子。并简要分析此处作者的语言。
剥蚀了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散落了玉砌雕栏
四周的老柏树,到处的野草荒藤(幻灯片展示)
同学找出写不衰败的句子;稍分析此处景物的特点。
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
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
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幻灯片展示)
7、这些景物给了作者什么启示?
启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即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8、这个启示使作者的命运起到了什么样的变化?
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变得不再那么可怕。决定面对所遭遇的苦难打击,不再逃避、颓废和自伤,就是他决定活下来了。
9、听这一段景物描写的录音,思考此段描写对作者思考怎样活的问题有何作用?
石门中的落日将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灿烂
一群雨燕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
苍黑的古柏没日没夜地镇静地站在那儿
草木和泥土的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气味
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
满园中播散着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幻灯片)
或永恒或坦然面对或勇敢抗争
这些环境的永恒特点给作者思考怎样活提供了一种氛围和启示。所以说我与地坛的关系十分密切,她让我在那里找回生存的勇气和决心。用课文的词语来说是有一种宿命的缘分。甚至可以说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总是要跑到地坛去。在我狂妄时,地坛在无言的等待我,在我痛苦自伤时,地坛在宽容地接纳了我,并毫无怨言的让我在那里思考了15年。
(过渡)地坛的沧桑睿智、宽容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人,谁?我们的母亲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那么就有几个问题要问同学们:
1、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2、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3、可见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4、这样的母亲,母亲这种对待难题的方式又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划出回答前三个问题的关键语句。)
答:(1)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儿子的行为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难以解决的矛盾?
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
(2)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4)(速读课文,找出下文中写出母亲给我影响的一句。)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格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光阴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鲜明深刻。
母亲这种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作者是怎样活的一把心灵钥匙: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默默地毫不张扬地去爱自己的儿女,去爱这个世界。
5、问:作者知道这一点是在什么时候?又是怎样知道的?他还有机会向母亲回报吗?
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是通过设想而知道的。
没有,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其中蕴涵着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更有着对母亲无尽的歉疚和抱憾终生的痛悔,,可见,这里不仅写出了母亲这一辈子给了我生存的启示,同时也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赞歌。
6、清读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和作用: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仅仅是表现母亲为担心我而找寻我走了很多路吗?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
更主要的是母亲与地坛已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胸怀静静地接纳包容了曾经痛不欲生的我。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忍的关爱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地坛像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荡涤着我的灵魂的,母亲是一个聪慧而坚忍的女子,指引着我的人生。没有地坛我不知道该不该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坛是曾经的母亲,母亲过世后融入地坛,母亲是现在的地坛。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因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地坛的沧桑睿智、宽容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人――我们的母亲,不断包容、理解、支持着作者。
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生命的解读,对母爱的.诠释。
三、吸收迁移
1、阅读《我与地坛》其他部分,体味作者语言风格,填空。
(1)要是以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 )
A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
B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
C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
D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2)以心绪对应四季?( )
A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现A的残忍与渴望;
B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
C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
D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不发出的信;
(3)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 )
A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
B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
C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
D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4)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 )
A是一首短歌或诗,
B是一群雕塑,
C就是一幅画,
D是一部长篇小说。
2、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都有家庭,你的父母是如何以他们深沉情感面对你的呢,而你又感到了其中的几成呢?(根据预习,自由发言,可配乐)
总结:让我们正视生命的客观存在,从容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爱我们的母亲,珍爱我们的拥有,像地坛和母亲那样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宽容广博的胸襟,坚强坚忍的耐力,毫不怨天尤人的心态。
四、巩固探究
作业:
1、抄写第三部分这段文字,并在以后的写作中仿写。
2、总结地坛与母亲的异同,并从传统文化中探究地――母之间联系的根源。
3、推荐阅读史铁生另外的作品《秋天的怀念》加深学生对母亲的理解。
五、板书
6、高中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及解析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目标: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发现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4、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5、区分赋比兴三中表现手法及作用。
6、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解析:本课应该引导学生对《诗经》及《卫风。氓》有所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从韵律、结构去发现诗经之美,并简单了解诗经六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问题诊断及解析
本课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于字音、字义的疏通会有难度,对主题难以把握,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朗读法,边朗读边疏通,在疏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并探索产生这一悲剧的根源,最后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条件支持和
诵读音频、图片音乐
五、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关雎》《蒹葭》
(一)诵读诗歌——说文解韵
一解韵
问题1:音韵之美在何处?
设计意图:通过音频朗诵,引导学生疏通读音,以及发现课文韵律特点,进一步由特殊到一般发现《诗经》之美。
1字音
氓()之嗤嗤()匪()来贸丝愆()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于()嗟鸠兮不可说()也渐()车帏裳()
2讲究节奏和压韵。多以偶句为压韵句。
3注重重章叠句。如第三段与第四段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节奏鲜明,词汇丰富,声韵和谐,极富音乐美。
4采用叠字。如“淇水汤汤”“氓之蚩蚩”“泣涕涟涟”等,使作品极富韵律美。
5韵律贡献:《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二、说文
问题2:文中哪些地方难以理解?(合作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疏通文章中出现的问题。
预想难以理解的字词
1、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你占卜算卦,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男人沉溺于爱情,还可以脱身。)
3、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
4、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女子没有过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了。男子爱情没有准则,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5、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对我逐渐虐待了。)
6、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少年时一起愉快的玩耍,尽情地说笑。)
7、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誓言是诚恳的样子,没料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问题3:文章主要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设计意图:对文章大意进行理解后要能有效把握文章的情节及情感,以便进一步理解文章人物形象及文章主旨。
热恋——————婚变——————决绝
(热情、幸福)(沉痛、怨恨)(清醒、刚强)
目标检测:
v一、通假字
v(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v(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v(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v(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v二、一词多义
v言:?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v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v ?听其言观其行
v将:?将子无怒
v ?出郭相扶将
v ?宫使驱将惜不得
v ?上使外将兵
v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v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v三、古今异义
v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v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v 3、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v 4、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v 5、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v四、词类活用
v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v士贰其行
v二三其德
v三岁食贫
v其黄而陨
第二课时
上节课复习
1字音
匪()愆()将()载()
于()说()徂()汤()
裳()靡()隰()角()
2、通假字
匪来贸丝()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3、实词释义
耽:徂:爽:贰:总角:
(二)、印象诗经
诗经简介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
主题思想: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三)《卫风。氓》课文分析探讨
问题4: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3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爱情悲剧,讲述了一个女子被抛弃的过程。但这个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呢?本问题是对上一个问题与下一个问题进行衔接的,从恋爱阶段的男女举动来看,两个人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不存在不情不愿的因素。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段婚姻的失败呢?由此促使学生思考问题5。
男:抱布贸丝来、谋
女:乘、望、泣涕、笑、言
问题5:女子为何被弃?三四两章有哪些对比、比喻?
设计意图:有感情基础的这段恋情为何会遭遇失败?由此引出女子被弃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进而引发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不是个例?与此同时,为了凸显女子的被弃,这两章有哪些对比和比喻。
被弃原因: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例: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对比)
鸠、桑叶(比喻)
问题6:(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请具体分析以上几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除了有比喻、对比等我们现在熟悉的修辞手法,《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也同样贯穿《氓》这篇课文,这些手法同样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应该对其有所了解。
明确:(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里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换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猾、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以桑叶润泽有光昭示年轻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
(3)(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既“比”又“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假如一位女子贪恋爱情,她就会像斑鸠一样遭到不幸。
问题7:诗中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对情节的把握,文中通过一系列的表现手法,最终想要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以此促使学生思考,并为下一问题文章的主旨做铺垫。
是一位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善良、勤劳、不畏贫苦,却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的劳动妇女。
问题8:《诗经》云:“思无邪”。那么本文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主旨?
设计意图:通过对《卫风。氓》的探讨,结合《诗经》的主题思想,由一般到特殊,分析文章的写作目的。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问题9:◆学习本文之后,谈谈你对爱情婚姻的看法.
设计意图:针对有些同学过早步入早恋的现象,通过对文章整体把握,对故事的探讨,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尤其上避免早恋。
婚姻更多的是一种对对方的责任。生活仅有勤劳和必备的物资,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情趣,更需要沟通。
理想爱情的实现至少需要具备这样三个条件:
1相对稳定的人格;
2经济上的独立;
3了解、容纳、关怀他人的能力。
六、课堂检测
1、从诗歌中找出两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作解释。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4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婚前的性格。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附:配餐练习
A组《导学案》课堂预习交流1、2、3
B组《导学案》评估检测1、2、3、4
C组《导学案》模拟训练5、6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5
【教学设想】
《哈姆莱特》的戏剧语言丰富又富有形象性,反复咀嚼,韵味无穷。这种诗意表达既典雅含韵又富有哲理思辨,充分体现了戏剧语言的文学性。因此,以下教学试图多角度探讨戏剧语言之美,领悟戏剧文学的魅力。
【学情分析】
美职设计高职班学生知识面狭窄,很少有人看过此剧本,而且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力较弱,分析人物形象只停留在浅层,需要老师设法吸引他们的兴趣并多加引导,因此要借助视频片段、音乐伴奏和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来吸引学生的眼球,通过细致的品味分析来让他们感受戏剧语言的文学性。
【教学目标】
1.概括情节,了解全剧剧情。
2.朗读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诗意美。
3.品味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
1.用诗意的表达方式朗读、表演戏剧。
2.体会戏剧冲突,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心理。
【难点】
理解悲剧的艺术之美,把握作品表现的主题。
【教学方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2.以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3.用朗读点评法深入鉴赏分析戏剧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作品《哈姆莱特》的有关资料,了解故事梗概,准备课堂上交流。老师也准备一份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清人物关系和了解故事情节。
2.安排两个学生提前排演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老师稍做指导,准备在课堂上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了解整个剧情,便于理清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对于分析人物形象有帮助。排演剧本独白,给学生一种直观的剧场感,感受戏剧语言的魅力。)
一、导语设计
播放《狮子王》动漫片段。简介情节。
辛巴是狮子王国的小王子,他的父亲穆法沙是一个威严的国王。然而叔叔刀疤却对穆法沙的王位觊觎已久。要想坐上王位宝座,刀疤必须除去小王子。于是,刀疤利用种种借口让辛巴外出,然后伺机大开杀戒,无奈被穆法沙即时来救。在反复的算计下,穆法沙惨死在刀疤手下,刀疤别有用心的劝辛巴离开,一方面派人将他赶尽杀绝。辛巴逃亡中遇到了机智的丁满和善良的彭彭,他们抚养辛巴长成雄壮的大狮子,鼓励他回去森林复国。在接下来一场复国救民的斗争中,辛巴真正长成一个坚强的男子汉,领会了责任的真谛。
这一巧妙的情节设置,来源于《哈姆莱特》的剧情。辛巴这一形象也类似于哈姆莱特。但哈姆莱特的性格更加丰富而复杂,加上莎士比亚诗意化的戏剧语言,你会体验到别样的精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哈姆莱特》的选段。
板书课题: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设计意图:选取美职学生喜欢的动漫片段,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剧情的相似性能让学生较快进入主题)
二、剧情梗概(略讲,也可在课前完成)
1.昨天同学们查找了资料,你能给大家说说你了解的故事情节吗?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学生概述故事情节,老师分发印好的资料,补充内容。)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事,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事。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并用借刀杀人法,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密使带去一封信。要英王在哈姆莱特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调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了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哈姆莱特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亚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报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雷特于死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哈姆雷特刺死。
老师提炼要点:
贯穿始终的主线: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复仇经历
主要情节:家国突变鬼魂告白王子装疯试探奸王哈、雷比剑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老师点评、补充情节,给学生整体感知剧情,也便于分析人物形象。)
2.请大家根据老师刚刚介绍的故事情节,理一理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人物之间有着怎样的矛盾)。比如: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迪斯:是叔侄,又因有着杀父之仇,所以又是仇人。
明确:哈姆莱特与王后: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是恋人,又有因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与哈姆莱特: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克劳迪斯的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恋人奥菲利娅的父亲,后被哈姆莱特误杀。
国王克劳迪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迪斯有着毒杀乔鲁特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既是好友,后又因哈姆莱特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3.为什么要设置如此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结论: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亲情、爱情、友情都很难维系,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正是因为有如此复杂的关系,才有了戏剧的重重矛盾冲突,戏剧的故事情节才显得更加曲折而有趣,人物的形象才更加鲜明。
(写法点拨:设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能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板书:矛盾冲突
4.本剧剧情
本课节选自剧本的第三幕第一场,国王和波洛涅斯想通过奥菲利娅来试探哈姆莱特是否真疯。(学生自由畅谈,交流心得)
明确:哈姆莱特继续装疯卖傻,辱骂和挖苦自己曾经深爱的恋人。
板书:装疯卖傻辱骂挖苦
三、品味语言(重点分析)
(学生演读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神秘园之歌》音乐伴奏,欣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老师点评指导)
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揣测一下哈姆莱特此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哈姆莱特“忧郁彷徨”心事重重,陷入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沉思索中。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展示哈姆莱特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体现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哲理性。
2.谢谢你很好很好很好
请你给它加上标点,读出你认为合适的语气。
可以是句号、感叹号、破折号、省略号。
哈姆莱特真的“很好”吗?从文中找出依据。
国王、王后、其他人、奥菲利娅的话中可体现。
3.你贞洁吗?你美丽吗?进尼姑庵去吧!就嫁给一个傻瓜吧。
你觉得曾经深爱着奥菲利娅的哈姆莱特真的变心了吗?
补充台词: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
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哈姆莱特变态的语言体现他心里有真话不能说却要伤害无辜的善良的奥菲利娅的痛苦。
4.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
如果用平常的话语来表达,应该是怎样的?
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更体现了莎士比亚语言的诗意化。
这些戏剧语言对塑造人物、推动剧情,揭示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朗读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诗意美。细读文本,品味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有助于分析人物形象。同时通过比较法让学生感知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魅力。)
四、人物形象分析
诗意的、个性化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个性鲜明的哈姆莱特。恩格斯评价过: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整个剧情,小组讨论: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派小组代表展示本组意见和观点,其他小组可补充或反驳。)
明确:就出身讲,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但是他离开朝廷,在号称新思潮堡垒的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并在那里全面接受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形成了一整套对待人类、人生、爱情、友谊等的人文主义观点。他天资聪颖,为人正直,英俊健康,多才多艺,对世间一切都抱乐观态度,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在情人奥菲利娅的眼里,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实际上,他是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者。
回到丹麦以后,一系列意外事故接踵而来:父王的暴死,母后的匆忙改嫁,叔父的篡位娶母。这使他感到悲痛、耻辱、气愤。父王鬼魂对叔父阴谋诡计的揭露,又给他以沉重的打击。他越接触现实,就越感受到整个丹麦充满了罪恶:宫廷里小人得势;他的好友摇身一变成了新王的帮凶;而恋人又做了敌人的工具。这一切使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化为泡影,产生了精神危机,变成了一个“忧郁的王子”。但是,他内心没有消沉,没有绝望,而是面对现实,深入思考,探索答案,寻找出路。
宫廷内外的乌烟瘴气和全国的混乱局面,使哈姆莱特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报杀父之仇,而且要重整乾坤。他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了。为此,他曾以装疯来试探敌人,以“戏中戏”来揭露敌人,证实了叔叔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的罪行。但是他未能采取果断行动处决敌人,甚至放过了最为有利的时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去实现重整乾坤这一伟大目标,一直处于决心行动百又不知如何行动的矛盾之中,于是哈姆莱特成了一个“延宕的王子”。一直到敌人采取新的阴谋步步紧逼的时候,他才断然反击。他首先处理了送他去英国的两个帮凶,又果敢地迎接决斗的挑战,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报了杀父之仇,而重整乾坤的任务却没有完成。
总结:从语言上看,哈姆莱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从全篇情节看,哈姆莱特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哈姆莱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哈姆莱特勇敢地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有责任心、孝顺、懦弱、可悲的人。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老师补充背景资料。
板书:善良忧郁优柔寡断
有勇有谋敢爱敢恨
学生归纳主题:作者通过王子复仇的故事,对以克劳迪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以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设计意图: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对于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再联系剧情,学生心目中有了自己对哈姆莱特的理解,在小组讨论后,形成较全面的观点。)
五、总结
《哈姆莱特》的戏剧语言丰富又富有形象性,通过对文本的反复咀嚼,我们可以体会到戏剧语言的诗意之美,也赏析到哈姆莱特是一个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艺术典型。
【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板书设计:
哈姆莱特
(英)莎士比亚
矛盾冲突人物形象
装疯卖傻善良忧郁优柔寡断
辱骂挖苦有勇有谋敢爱敢恨何娟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6
【教材】
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一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
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从文本出发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而现实是文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生面对文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一种畏惧的心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大作,更让学生感觉到文本阅读费时费精力;同时文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大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言论,这些言论对学生有着很强的震慑力。于是很多学生放弃了对文本的细致阅读,。而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言论的认同,努力在文本与评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文本,更远离的学生自己的心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xx年5月9日上午,在高一(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一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如下:
〖教学目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哈姆莱特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
把握戏剧的复杂的矛盾冲突,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
〖预习作业〗
利用“五·一”假期阅读《哈姆莱特》全剧,写了一篇关于哈姆莱特的人物评论。
〖教学过程〗
自读课,学生交流阅读心得,评论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教师引导小结。
在课前检查预习作业时,发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没有自己的体会,多是借鉴来的有关哈姆莱特性格的经典评价,如“为了正义而复仇的王子”、“人文主义的英雄”、“思考者”、“忧郁王子”“敏于思考而懦于行动的人”等等。这些结论显然超越了学生可能的阅读高度。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观点如出一辙,没有个性,无须交流;而当我质疑他们的观点时,他们无法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可靠的细节依据──这意味着:学生并没有认真阅读作品,只是了解了故事情节;学生没有解读作品的信心和能力,只好借别人的言论来应付作业,而当他们看了那些经典评论后,越发丧失信心,彻底臣服于这些言论,最终造成强势的解读言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颠覆。
主题的确定经过思考,我认识到教师在指导高一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时,需要细致地引导学生阅读作品,亲近文本,亲近自己的心灵,尊重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正确看待别人的解读言论,避免阅读个性被强势的解读言论所扼杀。
问题的解决认真阅读《哈姆莱特》后,我决定修改教学设计,20xx年5月11日重上这堂课,引导学生贴近文本,贴近自己来阅读。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哈姆莱特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都可以对哈姆莱特提出自己的理解,但“一千个哈姆莱特还是哈姆莱特”,每一种理解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聆听哈姆莱特的心声,理解哈姆莱特的行为,感受哈姆莱特的形象。
二、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哈姆莱特的对白片断
(出自“上译经典”台词忠实于原文,人物表现到位),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体会人物语言,思考问题:
片断:哈姆莱特得知母亲再婚后的独白──
问题1、哈姆莱特在这一场变故中失去了什么?他此时会是什么样心情,他不断强调“还不到一个月”表现了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他想到“自杀”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片断:哈姆莱特见到父亲亡魂后的独白──
问题2、哈姆莱特此时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片断:哈姆莱特装疯后,叔父利用莪菲利亚来试探他,孤立无援的他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
问题3、哪些语句是表现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痛苦?是什么让他又一次思考“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片断:叔叔忏悔时他关于“杀与不杀”的思考──
问题4、哈姆莱特放弃此时复仇是因为懦弱吗?
片断:哈姆莱特在母亲房里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指责母亲的片断──
问题5、哈姆莱特为什么杀波洛涅斯,他是个拖延行动的人吗?哈姆莱特对母亲是什么感情?
片断:比剑(高潮及结局,也是课文内容)──
问题6、哈姆莱特接受比剑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弱点?他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这一结局哈姆莱特能否避免?
三、讨论交流,回答以上问题
要求:
1、换位思考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人物的心,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2、在语境中理解人物的语言,从哈姆莱特的身份、地位的变化中去体会语言的涵义。
3、将思考得出的结论和你所借鉴的评论进行对比,看哪些观点一致那些观点不一致,为什么?(这个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白阅读原则: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重要的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而不是结论。)
四、将讨论中形成的对哈姆莱特的评价整理成文,要求观点清晰明确,言之有据,论据充分
主要观点如下:
哈姆莱特无非就是一个不幸的青年,陷入了命运的陷阱。
哈姆莱特是个善良的人,有应付问题的心机却无复仇的'计划,他注定要失败。
哈姆莱特的忧郁的性格是他的致命弱点。
哈姆莱特曾经的优越决定他的懦弱,他是一朵温室里的花。
哈姆莱特长于思考,但绝非懦弱。
哈姆莱特是一介书生,绝非英雄。
哈姆莱特是一个迷信命运的人,这让他难有作为。
【教学反思】
经过对戏剧的鉴赏,对语言的品味以及交流讨论,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人物性格的评价,或许有些失之偏颇甚至肤浅,但在阐述的过程中大都理直气壮且言之有据。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个性有别,对人物性格的分析的深度和褒贬也就不同,写出来的文章不再是千文一面,而是各有千秋,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学生的个性,摆脱了强势的解读言论对他们个性的颠覆。但由于课堂上老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难免会带出自己的阅读体会来,所以还不可能真正实现学生的独立阅读。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对经典名著的导读采取放羊式的做法,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参照文学评论来理解作品也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对高一的学生,更需要具体实在的引导,在学生通读作品,了解情节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思考题等方法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精华部分尤其是精彩细节进行细读鉴赏,有利于学生贴近文本感受体会。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感受,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人物,有利于培养学生解读经典的自信。哪怕学生的理解并不深刻或全面,但学生只有拥有了自我,理解能力才有成长的空间,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培养其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的目标。
11、《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立体化教学实施一得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立体化教学实施一得
河北保定定州市姓名:车兴泽电话:13730213472
适应时势,转变观念,加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论体系,摆脱应试教育的全然羁绊,尊重规律,以人为本,加强学校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创造高中语文教学崭新的艺术境界,为时代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有用之材。
近一个世纪以来,语文教学经过了几次巨大变革,整个教学观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方式方法有了较大改进,启发式教学法、因材施教教学法、单元教学法、自学导读法等曾被广大语文教师普遍接受,现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又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时代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但不难看出,高中语文教学在高考的重压之下,步履维艰,改革的步子喊了几十年,变化不是很大,一些旧观念仍在束缚着人们的手脚,满堂灌,机械填鸭、死学死记还常有所见。为高考而教学,整天讲练,还普遍存在。如此高中语文教学,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怎能适应时代社会的需要。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挣脱精神的窒梏,走向一条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新路,这样就必须建立语文立体化教学的新格局。
所谓语文立体化,就是课内课外相连通,书内书外相交融,立体化,多元式,大语文。高中语文教学立体化的提出是时代的挑战,它要求语文教学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较为封闭的教学模式,使语文的教学形势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内容具有人文性、时代性和实用性。为此,我认为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学习去充实,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便是难于超越的语文教科书。我在课型安排和内容方面作了点滴尝试,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将故事情节编成话剧的形式。
操作过程:
地点:高二、3班。
听课人员:学生和老师。
教学模式:课堂由学生控制,学生自编自演,老师只作课前和幕后指导。
演员:刘兰芝—吴兴徽焦仲卿—刘宁焦母—刘聪刘母—郑红霞
刘兄—赵晓庆媒婆—刘蓉三少爷—赵少宗旁白—郭欣刘二羽
旁白: (汉末建安年中,庐江县柳树村村口住着刘氏一家,刘家小女儿天生丽质、貌若天仙,十七岁嫁给同县府吏焦仲卿,因此引起后文……)
刘兰芝:大家好!我就是传说中美貌与智慧并重、温柔与体贴的化身----刘兰芝我十三能织布,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焦母: (拄拐上场,吼道)你死哪去了!还不赶紧去做饭!
兰芝: (低眉顺眼并给婆婆行礼)婆婆……我这就去给您做饭?今天咱们吃面汤,行么?
焦母: (面朝天,生气状)面条……面条,太滑!
兰芝: (委曲求全)那……那……咱们吃包子?
焦母: (顿了顿拐)包子……包子,太腻!
兰芝: (声音哽咽)那……吃饼成不?
焦母: (白了兰芝一眼)不行!不行!烙饼太硬!
兰芝: (泪水溢满眼眶,强忍不流)那婆婆,你想吃什么,我去给您做。
焦母: (怒斥)算了吧!你这个笨婆娘!我们焦家怎么娶了你?连饭都做不好!下去吧!算了,快下去……真烦死人了!
(兰芝黯然转身,坐在椅子上哭,焦母下场,兰芝转身坐在椅子上哭,仲卿上)
仲卿:(远行刚回家,看见兰芝在哭,急忙放下行李作揖到她面前安慰道)娘子,你这是怎么了?(急切)
兰芝:相公几日不见,你又消瘦了!
仲卿:娘子更堪憔悴,母亲又说你来吧!娘子受苦了!
兰芝: (兰芝低头沉默接着说)只怕……只怕……母亲是不会留我了!
仲卿:娘子莫担心,我不会让你离开我的!待我再向母亲求情!(焦下)
(仲卿一边走一边犹豫,经过一番思考,他终于来到母亲的房门,焦母正襟危坐于前焦上前去一鞠躬)
仲卿:母亲啊!你看兰芝她温柔体贴,对您恭敬孝顺,你为什么总是不满意呢?
焦母:乖儿子,听话?那种女人不要也罢!娘再给你找一个好媳妇。喏……东家有个芙蓉姐姐,娘看他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那和你,真是龙配龙,凤配凤,老鼠配臭虫!
仲卿:啊!
焦母:青蛙配恐龙!
仲卿:啊!
焦母:奥……不对!美女配英雄!
仲卿:不,孩儿已和兰芝立下山盟海誓、相伴终生,我是风儿,她是沙,我是叶儿她是花,我是……
焦母:够了,你放了肆了,大了胆了,有能耐了是不是,我的话也不听,说不行!就不行!你们俩立马断交,立刻!马上发!(发疯状)
(焦抱着头,仲卿被母亲赶了出来,满脸沮丧的来到兰芝屋里)
仲卿:(深情的)娘子
兰芝:相公无须多言,小女子什么都明白了。
仲卿:兰芝你先放心回家,等我把母亲搞定了,就来接你!
旁白:(唱舍不得你的人是我……)
兰芝:相公……
仲卿:(感动有感而发)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我有一千万么?没有!所以我没有买。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么?没有!所以我不会飞。如果我能等一个人,!是的!我能!如果要在这个时间上加一个期限的话,我愿意是一万年!
旁白:(唱爱你一万年……)
兰芝:(感动流泪状)啥也别说了,感情都在酒里了!
旁白: (唱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
旁白: (分别依依不舍,兰芝带着仲卿的希望回到家中,可是!到了家门口,她想到自己被休,不禁又感到害怕)
兰芝: (害怕状)母亲……母亲!我回来了!
兰芝母: (十分生气,十分吃惊)你真是放了肆了!大了胆了!有能耐了!是不是!被人休了!还好意思回来!说!为什么被休呀!
兰芝:我没做错什么?是仲卿她娘看我不顺眼,就把我赶回来了!(同情状并轻轻挽着女儿的手)
兰芝母: (理解状)原来是这样呀!女儿呀!你真是命苦呀!你先回房休息吧!别太伤心!
兰芝: (应答)那娘我先回房休息了。
旁白:(兰芝被休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几天后的一个月明高照的晚上,县令家的三公子出来赏月,不知不觉来到了刘府)
三少爷:哼哼!不知道我是谁!哼!开扇,上写“帅哥”二字,唱:今夜我又来到你的窗前!
大伯: (一个大伯从窗子抬出头来)小子都半夜三点了!你唱什么唱!(说完就扔出一物体)
三少爷: (君用扇子一档)幸好我拼命护住我的脸,我英俊的相貌才得以保全。
大伯:(大伯又扔出一物体)小子都几点了!还不睡觉!
三少爷:老人家!注意素质!
三少爷: (君望月)今天的月亮真圆呀!就像烧饼,就是芝麻少了点?呀!兰芝家的灯还开着,难道她也在赏月?正好!趁现在!……唱:今夜我又来到你的窗前,窗帘上你的影子多么可爱,默默的爱了你这么多年,今夜我要向你……表白……
兰芝:仲卿……仲卿!是你么?
三少爷: (痛苦状)不!我是府君!
兰芝: (变色冷冷地说)是你呀!你来做什么!
三少爷:兰芝,有一句话很早就想对你说了,其实……其实……我很……
兰芝:你还是走吧!我的心今生今世只属于一个人!奥!仲卿……(抬头望着天空表示天真)我的爱人!你在哪里?
三少爷:兰芝……兰芝!我一定会让你嫁给我的!
旁白: (第二天,县令派媒人到刘府提亲)(穿红衣服的媒婆上场)
媒婆:终于轮到我了,各位观众!我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驰名中外的跨世纪金牌媒人----铁尺铜牙“小甜甜”创业数十年来,凭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能起死回生的三寸不烂之舌,促成了多少美好姻缘,连月老前天还说,要拜俺为师呢?哈!哈!哈!哈!哎吆!……到了!(走到门前敲门)叮咚……
刘母:谁呀!谁呀!来了!来了!(开门)你找谁呀!阿婆?
媒婆:哎吆!看你说的!人家可是黄花大闺女?(同时做手势)
刘母:奥!对不起!那你有事么?姑娘!
媒婆:是这样的D,县令家的三公子,看上你们家的刘姑娘了,他对她是一见钟情、越陷越深、茶饭不思、水米不进,叶县令特意派我来提亲的!唱:刘家溜溜的姑娘,人才溜溜的好哟,叶家溜溜的公子,看上溜溜的她哟……月亮弯弯,看上溜溜的她哟!
刘母:兰芝……兰芝!她……
媒婆:你还犹豫什么?这可是叶家的三公子呀!那人长得绝了!才十八岁!正当壮年!尤其是!那张嘴,特能白白。
刘母:不是这个问题呀!是……
媒婆:那是什么问题!你们家不就是想嫁个有钱人吗?这不是你们想要的有钱人吗?
刘母:那我去问问兰芝吧!兰芝……
兰芝:娘,有事吗?
刘母:闺女呀!叶家来提亲了,你意见如何呀?
兰芝:娘呀!我不想嫁给三少爷,我和仲卿分开的时候,约定好了!我不嫁呀!
刘母:我看人家条件不错!就嫁了吧!那个焦仲卿还不一定回来接你呢?
兰芝:我曾与仲卿许下诺言,除非海水变黄金,满天掉馅饼,不然永不相弃的,还是算了罢。
刘母:唉!
媒婆:说什么呢?真是彪死人了!不嫁算了!可别后悔!(转身拿出手机给三公子打电话)
媒婆:哈罗呀!三公子呀!
三少爷:怎么样?搞定了没有呀?
媒婆: A呀!……小女子对不住您啊!俺把公子您的风流潇洒都说尽了,可那小娘子竟然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啊,她要和那个那个什么焦的永不相弃啊……
三少爷:我晕!就这样你还铁齿铜牙呢?饭桶,一群饭桶!还是待本公子亲自出马!(挂机)
兰芝: (兰芝一个人在家里,对着墙壁不禁又想起了仲卿)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思念状)山无棱天地和,才敢与君决。仲卿你知道我在想你吗?
刘兄:哎呀,哎呀!喜事呀,天大的喜事呀!兰芝,太守府今日来提亲了,这可是天大的喜讯呀!
兰芝:哥,我不嫁!
刘兄:什么!(大怒)你傻了不是,这么好的婚事你还要拒绝,人家没嫌你,就是你这儿辈子修来的福了,你还……
兰芝:哥,你甭说了,我死也不同意!
刘兄:你……你,你怎么就这么不开窍呀!你想啊!你若嫁给府君!就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我还可以弄个官来做做,可你……
兰芝:我不在乎这些!
三少爷: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思娇之情,度日如年啊!我虽不是高大威猛,风流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加强劲的臂膀。(路上遇见兰芝)哇噻!美女!(激动上前拥抱,兰芝躲开,三公子抱住刘兄,急忙松开)
刘兄:哎呀!这不是三公子吗?兰芝还不来拜见三公子!(兰芝不安,上前作揖)
三少爷:兰芝美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你让我等的好苦啊!
兰芝:三公子请自重,奴家已有意中人,我与仲卿立下山盟海誓,终生相伴。我是风儿,他是沙。我是牙膏,他是刷。我是乌龟,他是青蛙。
三少爷:你是天鹅,他是癞蛤蟆!那个焦什么卿的,啊!有我帅吗?有我有钱吗?有我这么有品味吗?有当县令的老爹罩着吗?
刘兄:就是,就是!想我们三公子!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打喷嚏)高大威猛(突然蹲下做动作)英俊潇洒,号称一颗青松压海棠……三公子不要着急,是我们家兰芝糊涂,这门亲事咱们做定了!
兰芝:我不嫁!
刘兄:闭嘴,你嫁也得嫁,不嫁也得嫁!
兰芝:你……(无奈)
三少爷:如此最好了!娘子,小生就待择日来迎娶你了。(唱)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哈哈…
旁白: (兰芝想到自己将要嫁给府君,就坐立不安,不知不觉走出家门,却正好看到闻讯赶来的仲卿)
旁白: (背景音乐《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
兰芝:仲卿!
仲卿:兰芝!
兰芝:你……来晚了,明天我将成为别人的新娘了!
仲卿:真是可喜可贺呀,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做旦夕间。你就要做叶家少奶奶了,还说什么诺言呀!(生气)
兰芝:唉!你又何必如此呢!同样是被逼的,这世道不容我们,那我们来世再见。
仲卿: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深情状)
兰芝: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深情状)
仲卿与兰芝:我们来世再见!
旁白: (背景音乐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持续到结束)
旁白:(天亮了母亲又来催了,叶家的花轿已经来了,兰芝终于下定决心)
兰芝: (痛苦状)为什么我的命这么苦!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唉!仲卿我去了。(于是服毒自杀)
旁白:(仲卿听到兰芝自杀的消息后,急忙跑出房门)
仲卿:兰芝,你真的自杀了,好!我们地下相见吧!等我!(自刎)
旁白:(就这样相爱的人被分开,甜蜜的家被撤散,美满的幸福被冲淡……焦刘两家丧子之痛无法挽回,他们将仲卿与兰芝的尸体和葬在华山之上,在坟墓的东西种上松柏,南北种上梧桐,枝叶相互交错,异常茂盛,在树丛中栖生着一对飞鸟,名叫鸳鸯。白天,行人听了他们的叫声驻足静听;夜晚,寡妇听了他们的叫声,起床彷徨。再三警告后人,要从这件事中取得教训,万万不能忘!!!(全体演员行礼)
实验反思:实验结果表明,在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个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张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积极性很高。据参与讲课的学生介绍:这种新课型,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尽管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们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但我们觉得很有意义,把学习参与的过程完全当作自己的学习需求,我们很快乐。据没有参与的学生反映:我们真的没有想到我的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居然又如此演艺人才华,枯燥的知识在他们的讲解下竟是那样的轻松自如、诙谐幽默,我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原来知识还可以这样掌握。这节课我们学的轻松,掌握的愉快,记得牢,这种学习真是一种享受。
事实证明:还学生一片自主的蓝天,学生就会创造出令人惊异知识的沃土。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给学生积极创造自主学习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当前创新教育实施新课程该改革的需要。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我们把大海、蓝天真正的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尽情翱翔吧。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的有力支撑下,才有活力,才有生机。学生课外个体语文学习的总量,如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等,大大超过课内语文学习的总量;如果能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经常参加诸如辩论会、演讲会、办个人手抄报、读书竞赛、专题讲座、文学夏(冬)令营、游艺宫、书评影评、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活动,必能使学生增知长识,养成感悟语文的能力。这个作用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课内得法,课外练功;书上学理,书外学人,相辅相成,其乐无穷。
为了培养我国现代化跨世纪人才,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面向新世纪,努力学习,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克服高考束缚,做到课内课外相连通,书内书外相交融,推进立体化教学,才能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愿所有语文教学工作者和祖国一同前进,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12、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语文百花园六:庆祝六一联欢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准备、表演、评价、练写四个环节,达到课内外的沟通及学科间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运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
2.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精神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师生商量活动内容。
1.孩子们,你们知道再过几天是什么日子吗?(“六一”儿童节)
2.“六一”儿童节是我们的节日,我们举办一个联欢会好吗?
3.请你们自己准备节目,可以自由组合。都想准备哪些节目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指点)
二、课外学生自由组合准备节目。
三、庆祝“六一”联欢会。
1.表演节目:
(1)合唱《快乐的节日》(学生伴奏、伴舞)。
(2)讲故事《一个字》。
(3)讲笑话《写万字》。
(4)配乐古诗联诵。
朗读《早发白帝城》、《华山》;齐唱《春晓》、《风》;
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行》;齐唱《出塞》。
(5)配乐诗朗读《雨后》(并展示配画)。
(6)课本剧《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2.重点评价。
参加了今天的联欢会,我觉得同学们真是多才多艺呀!那我们来评一评,那些同学的节目演得好?你最喜欢哪个节目啊?(自由发言)
一会儿回到教室,我们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四、指导写话。
刚才同学们的节目表演得很精彩,大家看得也都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就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课件出示要求:*什么时间?我们在什么地方开了庆祝“六一”联欢会?
*在联欢会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节目?
*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学生写完以后,指名2—3名学生朗读自己的写话,大家点评。
五、展示交流。
将学生的写话展示在“学习园地”中,大家观看、交流。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7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
二、作家作品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出生了,默默无闻。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1564年4月26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岁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莱特》、《错误的喜剧》。
三、剧情梗概和人物简介
1、剧情梗概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第二课时
一、情节结构
1、节选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2、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莱特之友)
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奥斯克里(宫廷大臣)
二、欣赏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
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尖锐的矛盾冲突
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3、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莱特(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
(哈姆莱特:得意,纳闷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
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奥斯里克两边都没有中。
(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国王我怕你击不中他。
(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哈姆莱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4、个性化的语言(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哈姆莱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三、品评人物形象
1、品评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2、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讨论)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莱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莱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莱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从情节分析,哈姆莱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莱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莱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从“戏中戏”可见,哈姆莱特的聪明机智。
哈姆莱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从他的话可见,哈姆莱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
福丁布拉斯与哈姆莱特复仇之比较,两点相同,三点不同,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行动上的消极。
从他的语言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
3、名家观点
哈姆莱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
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阿尼克斯特)
哈姆莱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歌德)
教师试评:哈姆莱特具有远大的理想,他最终的目标不是复仇,而是扭转乾坤。
四、总结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与创作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1)《哈姆莱特》的现实性:
《哈姆莱特》取材于《丹麦史》中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剧情写的是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
(2)哈姆莱特的形象特征:
①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莱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莱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他的母亲。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莱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
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奥菲丽娅的父亲。奸王有所察觉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后用“哈姆莱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②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写作特色
1.个性化的语言
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的一些语言,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2.恰到好处的独白和旁白
为了更好地塑造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每当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他的怀疑。而这些独白和旁白又都恰如其分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反过来又对塑造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有些大段的独白往往会增强剧情的抒情性和浪漫色彩,这有助于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3.生动的比喻
《哈姆莱特》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得剧作充满了妙趣和才智,使观众享受到了他卓越的语言才华。
五、作业
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试用语言描绘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200字左右)
读你,齿颊留香。仿佛花瓣飘落到水的唇上。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8
【教材说明】
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从文本出发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而现实是文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生面对文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一种畏惧的心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大作,更让学生感觉到文本阅读费时费精力;同时文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大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言论,这些言论对学生有着很强的震慑力。于是很多学生放弃了对文本的细致阅读,。而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言论的认同,努力在文本与评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文本,更远离的学生自己的心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xx年5月9日上午,在高一(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一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如下:
〖教学目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哈姆莱特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
把握戏剧的复杂的矛盾冲突,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
〖预习作业〗
利用五一假期阅读《哈姆莱特》全剧,写了一篇关于哈姆莱特的人物评论。
〖教学过程〗
自读课,学生交流阅读心得,评论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教师引导小结。
在课前检查预习作业时,发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没有自己的体会,多是借鉴来的有关哈姆莱特性格的经典评价,如为了正义而复仇的王子、人文主义的英雄、思考者、忧郁王子敏于思考而懦于行动的人等等。这些结论显然超越了学生可能的阅读高度。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观点如出一辙,没有个性,无须交流;而当我质疑他们的观点时,他们无法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可靠的细节依据──这意味着:学生并没有认真阅读作品,只是了解了故事情节;学生没有解读作品的信心和能力,只好借别人的言论来应付作业,而当他们看了那些经典评论后,越发丧失信心,彻底臣服于这些言论,最终造成强势的解读言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颠覆。
主题的确定经过思考,我认识到教师在指导高一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时,需要细致地引导学生阅读作品,亲近文本,亲近自己的心灵,尊重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正确看待别人的解读言论,避免阅读个性被强势的解读言论所扼杀。
问题的解决认真阅读《哈姆莱特》后,我决定修改教学设计,20xx年5月11日重上这堂课,引导学生贴近文本,贴近自己来阅读。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哈姆莱特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都可以对哈姆莱特提出自己的理解,但一千个哈姆莱特还是哈姆莱特,每一种理解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聆听哈姆莱特的心声,理解哈姆莱特的行为,感受哈姆莱特的形象。
二、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哈姆莱特的对白片断
(出自上译经典台词忠实于原文,人物表现到位),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体会人物语言,思考问题:
片断:哈姆莱特得知母亲再婚后的独白──
问题1、哈姆莱特在这一场变故中失去了什么?他此时会是什么样心情,他不断强调还不到一个月表现了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他想到自杀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片断:哈姆莱特见到父亲亡魂后的独白──
问题2、哈姆莱特此时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片断:哈姆莱特装疯后,叔父利用莪菲利亚来试探他,孤立无援的他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
问题3、哪些语句是表现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痛苦?是什么让他又一次思考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片断:叔叔忏悔时他关于杀与不杀的思考──
问题4、哈姆莱特放弃此时复仇是因为懦弱吗?
片断:哈姆莱特在母亲房里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指责母亲的片断──
问题5、哈姆莱特为什么杀波洛涅斯,他是个拖延行动的人吗?哈姆莱特对母亲是什么感情?
片断:比剑(高潮及结局,也是课文内容)──
问题6、哈姆莱特接受比剑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弱点?他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这一结局哈姆莱特能否避免?
三、讨论交流,回答以上问题
要求:
1、换位思考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人物的心,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2、在语境中理解人物的语言,从哈姆莱特的身份、地位的变化中去体会语言的涵义。
3、将思考得出的结论和你所借鉴的评论进行对比,看哪些观点一致那些观点不一致,为什么?(这个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白阅读原则: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重要的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而不是结论。)
四、将讨论中形成的对哈姆莱特的评价整理成文,要求观点清晰明确,言之有据,论据充分
主要观点如下:
哈姆莱特无非就是一个不幸的青年,陷入了命运的陷阱。
哈姆莱特是个善良的人,有应付问题的心机却无复仇的计划,他注定要失败。
哈姆莱特的忧郁的`性格是他的致命弱点。
哈姆莱特曾经的优越决定他的懦弱,他是一朵温室里的花。
哈姆莱特长于思考,但绝非懦弱。
哈姆莱特是一介书生,绝非英雄。
哈姆莱特是一个迷信命运的人,这让他难有作为。
【教学反思】
经过对戏剧的鉴赏,对语言的品味以及交流讨论,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人物性格的评价,或许有些失之偏颇甚至肤浅,但在阐述的过程中大都理直气壮且言之有据。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个性有别,对人物性格的分析的深度和褒贬也就不同,写出来的文章不再是千文一面,而是各有千秋,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学生的个性,摆脱了强势的解读言论对他们个性的颠覆。但由于课堂上老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难免会带出自己的阅读体会来,所以还不可能真正实现学生的独立阅读。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对经典名著的导读采取放羊式的做法,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参照文学评论来理解作品也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对高一的学生,更需要具体实在的引导,在学生通读作品,了解情节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思考题等方法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精华部分尤其是精彩细节进行细读鉴赏,有利于学生贴近文本感受体会。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感受,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人物,有利于培养学生解读经典的自信。哪怕学生的理解并不深刻或全面,但学生只有拥有了自我,理解能力才有成长的空间,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培养其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的目标。
3、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名著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探究梳理情节,使学生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问题反推法把握情节与矛盾冲突;讨论、总结品读人物与鉴赏语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悲剧实质,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性与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性。
2、难点:《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课堂上教师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以问题引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2、以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分析人物性格。
3、用朗读点评法深入鉴赏分析戏剧语言。
4、四个组进行回答评比,回答组加分,辩论加分。评最佳答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师课前准备
1、准备问题卡片和PPT课件。
2、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做成小卡片用便利贴粘在书上,卡片内容为以下四项:
A、莎士比亚简介及其主要作品
B、《哈姆莱特》内容简介
C、本课生字、生词
D、悲剧的定义
3、布置学生通读全剧和本课,在课文中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旁边作简要评注。
学生课前准备
1、课外找资料通读《哈姆莱特》全剧剧本。
2、搜集资料完成小卡片内容整理粘贴在书上。
3、朗读课文节选部分,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书上做评注。
教师课中活动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2、导入
3、分发问题卡片
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剧情,理解悲剧的实质之一。
问题一:哈姆莱特最后是怎样死的?请为哈姆莱特寻找杀人凶手?
问题二:节选部分还有没有杀害哈姆莱特的阴谋?有没有成功?举例
问题三:如果比剑杀害哈姆莱特也没有成功,克劳迪斯会怎么办?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问题四:哈姆莱特之死的悲剧有没有不发生的可能性?
师生互动总结:悲剧的实质之一,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
学生课中活动
1、学生互查资料卡片及课文句段评注情况,做简要汇报和评比。
2、选择问题卡片上的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全部或者部分问题,推选代表准备发言。
3、推选代表回答自己小组讨论的问题,并评价是否同意别人的观点,说明理由。
教师课中活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矛盾的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以帮助理解悲剧的实质。
问题一:新王克劳迪斯为什么一定要让哈姆莱特死?
问题二:新王克劳迪斯采用了哪些手段让哈姆莱特死?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课中活动
1、思考提出的问题,自由组合进行讨论。
2、选代表回答或自主回答。
师生互动总结:
总结一:从新王克劳迪斯的角度看冲突——悲剧就意味着冲突,冲突就意味着矛盾无法调和甚至是制造死亡。
总结二:从哈姆莱特的角度看冲突——不断的应对冲突不让死亡的悲剧发生,而悲剧最终发生。
总结三:悲剧的实质之二: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甚至是制造死亡。
教师课中活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戏剧人物性格。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问题: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例证来说明?可畅所欲言。(提示:从——何处——可见,哈姆莱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课中活动
学生思考,自由讨论后各抒己见,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点评
师生互动总结:品读人物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
教师课中活动
1、指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预习时划出的感受深刻的句段。
2、点名让其他同学对其朗读进行点评。
3、让学生评析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学生课中活动
1、朗读自己划线的句子,并读出写的评注。
2、评价同学的朗读,说明理由
3、齐读指定的句段,鉴赏评析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师生互动总结:鉴赏戏剧语言应立足于什么?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小练笔、四周时间读完《罗密欧与朱丽叶》
教师课后活动
1、整理学生的问题回馈卡片。
2、针对本课教学中的兴奋点和不尽人意点做教学笔记。
学生课后活动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思考问题:哈姆莱特既知杀父凶手是谁,为什么不去做复仇这件事?围绕这一问题探讨《哈姆莱特》的写作意图和艺术价值,写出400字的剧评。
3、四周时间读完《罗密欧与朱丽叶》
学生问题反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负责收集整理本课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和见解。写在小卡片上交给课代表统一上交,留在下节课讨论解决。评最佳问题组。
4、高二语文《哈姆莱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12-19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03-07
《哈姆莱特》教案02-19
《哈姆莱特》的说课稿07-06
哈姆莱特教学反思11-23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通用6篇)06-01
《哈姆莱特》的经典台词06-13
《哈姆莱特》读书笔记10-22
哈姆莱特读书笔记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