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优秀12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优秀 1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优秀 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就变法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通过学习,认识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
1.指导观察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影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教法过程】
1.学生历来崇敬英雄人物。描述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提问:“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
2.“公车上书”。利用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
指导学生从帝国主义、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等多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
3.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公车上书的影响。
4.“百日维新”,制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逐项设问,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时,为什么不见兴民权、设议院呢?”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多大作用?”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会不会引起思想文化界的剧烈变化?”等等。通过这些设问,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5.关于变法的失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康有为多次上书,显示当时官民向上陈述政治主张渠道畅通”,“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中国最大的维新者和爱国者”,“光绪帝的大力支持使维新派实施变法全无障碍”,“‘举国欢蹈鼓舞’,‘人人皆谈西学’表明变法在全国深得人心”等等。通过这些讨论,引导学生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6.问题探究:①思考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
赋于人的多元化。思路一:从献身精神给后人的激励。思路二:逃脱后继续斗争的作用。
②如果袁世凯支持光绪帝,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陈述理由。
7、巩固小结: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复习与预习下一课《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优秀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公车上书的时间、戊戌变法的时间及内容、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知道维新派创办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和主要刊物《万国公报》;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分析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的相关信息,从而加深学生们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戊戌变法能从一种理论成为一场重大革新运动,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历史事件是历史要求的直接表现。
教学难点:
(一)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变法的最高峰,是维新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尽管这些措施带有不少的局限,但这表明维新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危机,并在积极谋划中国的出路。
(二)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作为资本主义方案的一次尝试,虽告失败,但它体现出的进步性、启蒙性和爱国性,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以今日新闻的形式请同学播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并提出听闻此新闻的感受,借以吸引同学注意力。(《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大转折,对这古老的帝国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正如梁启超所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争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并不代表整个社会也是沉沦的。晚清70余年,中国逐步陷入了一种受侵略、受奴役的境地。中国民众遭受着苦难,但是沉沦仅更多的体现在政治上(特别是政府行为),它也没有阻止帝国的官僚们,开明士大夫和广大的民众却未曾放弃探索中国富强之路。他们的努力也成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马关条约》的签订,人们就自然会想到这一回可真要弄得国将不国,濒临灭亡的边缘了。1895年以前皇帝、官僚、士绅大多数生活在传统的思想世界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历次侵华战争,也都以中国的失败和签订丧权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但随着烽烟的暂平息,朝野上下在受过一阵惊恐和发生一番吵嚷之后,很快就又恢复老样子。依旧是文恬武嬉,歌舞升平。严重的内忧外患,不但未能使这个昏睡的,陷于麻木状态的帝国的大多数统治者们惊醒、振作。他们在自欺欺人的“自强中兴”和所谓“中外和好的”的梦幻中自我陶醉。甲午惨败和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情形已和已往不同了。一则是这次战争败得太惨,日本提出的条款太苛刻。再则是这次战争的'对手是中国人一直看不上眼的小国日本。战后社会各阶层都是极大的震撼和痛心疾首。惨败的结局使光绪皇帝蒙受到难以承受的耻辱与刺激。他痛感国事危艰、危亡在即,“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
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朝霞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张之洞和易顺鼎的奏折指出,“如批准条约,不仅台湾人民反抗闹事,各省军民也‘必致痛哭深怨,断不甘心。’结果会弄得‘民穷财尽,国防解体,海军无归宿,陆军无利器,‘各国侵凌,商人嗟怨,外患迭至,内变将出’,‘地险商利,饷力兵权,一朝夺尽神人共愤。’‘行见奉(天)、锦(州)、登(州)、(蓬)莱一带不复立锥,江浙粤各疆,不复能安忱,海口、海面,皆非我有,饷械无济,而海运即穷;战争无能布置而海防又立穷。中国将来必无可办之洋务。’”)
生:(思考、回答)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模拟:请一位学生做记者现场采访2—3位当时人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
①有的认为必须改革。
②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
③有的认为必须实行革命等。
师: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第七课戊戌变法(注意戊戌的写法)
二、公车上书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看课本29页大字部分,对其中不理解的字词加以勾画,并组建学习小组讨论引发公车上书的原因、领导者、意义。
生:(阅读教材,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生:回答
师: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虽然公车上书最终失败,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时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不屈不挠的维新人士为继续宣传改革思想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插图,总结途径,落实主要的知识点,如《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体会维新运动走向全国并蓬勃开展)
学生表演短剧:
旁白:德国强占胶州湾,内忧外患,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有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荣:(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康(反驳):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呢?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才能富强。
李(拍桌子叫道):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
荣:祖宗之法千真万确,只能遵行不能变更。
康: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拿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法里没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荣禄等一时无言可答,拂袖而去。)
翁: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我会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优秀 4
重点:
康梁的维新思想、及评价
难点: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的评价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
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的背景”。
一、的背景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
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多次上书被轻易地扣压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绪帝极为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②“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③经济方面的举措,无疑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
④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一是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废除八股取土,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这实际是在改变官僚机构的构成,用现代话说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变革的。
五、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这一点可启发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变法的性质、失败原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等方面思考。通过学生分析的背景、变法的内容,评价变法的意义,制作有关表格等,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供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优秀 5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分析
《戊戌变法》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6课。近代化是指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戊戌变法上接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是近代化探索中重要的一步。戊戌变法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威胁之际,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维新派掀起的一场变法图强的运动。变法时间虽短,最后也以失败告终,但却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从爱国救亡方面来讲,谭嗣同等人以实际行动激励了国人的民族和爱国意识;维新志士通过学会、报刊、学堂等传播西方变革思想,启发了当时很多的知识分子,同时,维新派提倡断发、易服、改元等,都使之后中国面貌大不同前。戊戌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反映了历史变革的趋势。这些都大大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导入新课】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哪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这场变法运动会改变中国的命运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吴玉章对《马关条约》签订后的回忆。我还记得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哥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前所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某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杂文《少年中国说》。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戊戌变法就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一次尝试,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多媒体展示康有为、梁启超图片]
某年某月某日《申报》所载内容: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
一、变法成天下之治;二、下诏鼓天下之气;三、迁都定天下之本;四、练兵强天下之势。
——康有为《公车上书记》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师: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生: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公车上书。
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请问:公车上书结果是什么?
生: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的一段话和严复的一段话: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
师: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等维新人士又开展了哪些运动?
生: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师: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他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生: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影响最大的报刊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等力行变法的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百日维新
正当维新运动日益高涨之时,德国悍然出兵强占胶州湾,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闻讯后,连续三次向光绪皇帝上书,痛陈时弊,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了康有为,决定支持康有为实行变法,百日维新迅速展开。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什么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
生:某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师强调:某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以自强。
师:请同学们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生:小组形式回答。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梁启超
师总结:内容影响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精简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提高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师过渡:实施变法的某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次追求制度革新的变法,是否取得了成功呢?
生:没有,某年某月某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多媒体展示《谭嗣同殉难图》]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结合下面的材料,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地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师总结:失败的原因:维新变法触及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维新派没有发动群众。
师: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学生们探讨其影响。
师: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发起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补充材料:某年某月某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明定国是”诏的颁布,不仅表现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也拉开了震惊中外的“百日维新”的序幕。
材料一勿去旧衙门,而惟增设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裳以卿衔……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第16页。
材料二要求振兴商务、农务、工业,劝募工艺,奖励创新,开矿筑路,举办邮政,废漕运,裁厘金,保护和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要求废八股、改书院、兴学校、废淫祠、办报馆、禁缠足、废发辫、改制服,开通社会风气。
材料四要求裁旧军,练新军,整顿国防,创办军事学校,实行征兵制,加强边疆地区的防卫能力。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251页
材料一:某年,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他编写的《日本变政考》……宣称“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
材料二: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谕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谕令实行的就有175件。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材料三: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戊戌六君子遗集》
【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优秀 6
教学重点:
光绪帝诏书的主要内容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1.复习提问:
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运动?这活动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2.导入新课:
一千多名举人参加的“公车上书”,使京师哗然,国人震惊,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南北呼应的舆论宣传,使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梁等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维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四处奔走,百折不挠。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的迅速开展,康、梁的“上层路线”也终于感动了深居“大内”的光绪帝,法即将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学习1898年那不寻常的一幕。
3.讲授新课:
一.保国会的成立
1.康有为再次上书
康有为1897年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重要。(让学生阅读P81-P92内容)
2.康、梁组织保国会
1894年产值月,康、梁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制定章程,倡议在和省设立分会,呼吁救国,宣传变法。
二.百日维新
1.光绪帝下诏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
光绪帝
2.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让学生看P82-83表格,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老师通条分析。
三.戊戌政变
1.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
9月21日,慈禧太后和荣禄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亲政”。下令手势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诏令。
2.百日维新失败
去留肝胆两昆仑
康、梁逃走
谭等六人被杀,是为“戊戌六君子”
从变法到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小结:
“戊戌变法为什么那么快就归于失败?”学生讨论发言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势力太小。而他们又只是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相反,当时的封建顽固势力则十分强大。因此,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但这次变法时日虽远,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课后记:
通过让学生讨论发言提高综合能力,通过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向“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优秀 7
【课标要求】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示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收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老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观点的产生。
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
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引导学生察看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局图,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
学习新课: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引导学生看书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实行变法改革社会现状。
请同学们阅读"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思考:康、梁等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请学生试着归纳:上书皇帝、创办报刊、创办新学堂、成立学会、着书讲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是公车上书?有何影响?引导学生回答?冲击了封建社会腐败沉闷的思想文化,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国家命运的热情,启发了人们探索救国救亡之道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百日维新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百日维新",思考:戊戌变法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时间是哪年?为什么称为百日维新?主要内容?结果?性质?影响?
关于变法法令内容,试让学生制作一个表格,来归纳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讲述中可对每一项内容设问,如政治方面:广开言路是什么意思?为那些人开了路;裁撤冗官,是那些官,他们会支持吗?经济方面的措施,则有什么作用?文化方面的措施,又会有什么作用?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优秀 8
重点:
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
难点: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
教学用具:
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范文,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优秀 9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解释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培养我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导入框谭嗣同的事迹导入
【自学指导】
一、公车上书
1、什么是公车上书?
2、此事件的意义:
3、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的报刊:
组织的团体:
强学会的机关报:
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
二、百日维新
1、表示不做"亡国之君"并颁布变法令的`皇帝是:
2、百日维新的时间:
3、内容:
4、为什么此次变法被称为"戊戌变法"?
5、变法的结果:
6、变法失败的原因:
7、维新人士的结局:
8、列举"戊戌六君子":
9、这次变法为何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优秀 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
(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二、新课讲授:
出示图片《黄海激战》,出示视频《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全国人民感到耻辱,义愤填膺,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呼吁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
假设:我们都生活在19世纪末这个动荡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总结:和同学们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今天我们就学习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优秀 11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戊戌变法这一爱国救亡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选播优秀影视剧的有关片段,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学难点:
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与方法: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
为了挽救国家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倡导了一场什么运动?它是否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洋务运动;否;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导入:
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后,指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的变法运动。
【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一、公车上书——揭开了运动的序幕:
1、背景: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公车上书”的背景——即发起的原因。在谈到《马关条约》时,组织学生一起回忆它的内容和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们体验当时“公车上书”时的时代背景和举人们担心国家兴亡的爱国激情。
指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促使一部分仁人志士认识到,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还必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这里将“维新派”和“洋务派”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比较
(1)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特点
2、经过:指导学生识记“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和上书的主要内容。(时间—1895年春;地点—北京;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主要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3、影响:“公车上书”虽未达到拒和和即刻变法等目的,但冲破了长期以来清朝黑暗统治下政治舆论沉闷的局面,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
4、提问思考:“公车上书”后,维新派为了进一步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开展了哪些活动?创办的报刊有哪些?成立的组织是什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创办的报刊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等,以此进行思想宣传,为维新变法做好舆论方面的准备;通过创办强学会等团体,进行组织发动,为变法的开展准备人才。)
二、百日维新
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的贪欲,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康有为再次上书力陈变法的迫切性,言辞恳切打动了光绪帝,使之痛下决心变法图强。变法开始的标志,即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内容:经济上,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政治上,准许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裁撤冗官,人用维新派人士;军事上,编练新式陆海军;教育上,开办学堂,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等。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优秀 12
目标知识与技能:
掌握公车上书的内容及意义,百日维新的内容及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通过对百日维新的内容及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既具有进步性又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了解到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采用问题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时,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难点:
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难点: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准备教材(教具、学具、资料等):多媒体课件
流程设计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
出示视频“甲午中日战争”,谈感悟。
公车上书
播放“公车上书”的录像片断。
阅读教材,找出“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上书内容及结果。
思考:
①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②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又进行了哪些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谈感悟。
学生看书并结合视频找出答案
学生思考后回答。
1.创办《万国公报》
2.组织强学会
3.形成维新派政治是团体。激发学生情绪,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流程设计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
【教师点拨】百日维新
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这引起了顽固派的不满,因此双方围绕“要不要变法”发生了激烈的论战。
讨论:光绪帝对变法的态度怎样?为什么支持变法?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方面归纳百日维新主要内容,并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讲述戊戌政变的经过以及“戊戌六君子”的英雄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07-17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06-01
初二上册历史《戊戌变法》教学设计09-29
戊戌变法的教学反思03-09
《戊戌变法》教学反思优秀 公车上书09-26
《戊戌变法》历史教学反思(精选5篇)09-21
戊戌变法说课稿03-10
戊戌变法说课稿09-13
优秀教学设计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