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7 11:55:5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颐和园》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颐和园》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颐和园》教学设计(15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1

  《颐和园》这篇课文的重点,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二是引导学生品味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本课可以用欣赏颐和园的图片调动兴趣切入,然后读课文,了解作者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引导交流,输理出全文的条理,接着让学生再来读书,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处景点,为什么;也可以创设带领学生到颐和园游玩的情境,让学生谈谈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并说明理由。这部分主要采取赏析品读的方法。在开放式的互动交流中,教师把握住两个重点长廊和昆明湖,因为这两部分的描写最精彩细致。长廊一节引导学生体会长廊长、美的特点,然后抓住个“神清气爽”体验式美读。昆明湖的交流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水的静和绿,还用一个“滑”字衬托昆明湖的静,意味无穷,颇具匠心,抓住“滑”体会用词的.巧妙,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之后引导发现“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使我们对颐和园了解如此清晰呢?”学生借助立体式板书不难看出是游览顺序,“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样的游览顺序”,引导学生读书勾画,再组织讨论交流。“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从这些语句不仅看出作者的游览顺序,还从“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体会到作者移步换景、过渡的自然,用词的准确。最后通读全文,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熟读能诵。

  二课时教师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学习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小练笔,教师还可以运用学生熟知的劳动公园等统一指导,学习《颐和园》的写法,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过渡的自然,抓住特点描写。

《颐和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颐和园》,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颐和园,那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了颐和园各个景点的美丽景色)

  出示颐和园景点图片,学生欣赏老师简介,师生共同领略颐和园得美。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师: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的景色

  板书:参观游览: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一)学习第二段

  1、师:作者不但把参观游览的顺序介绍得很清楚,而且,描写颐和园的语句也很优美。现在就让我们一处一处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出示第二段)我们先去走长廊,谁带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长廊中?

  指名读第二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长廊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生:长、美(美如果没讲出来,放到后面引导)(板书)

  师:长,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一眼望不到头。怎么说?

  师作解释:作者可能站在那里,望不到头,踮起脚尖看,看不到头,往左看看,看不到,向右看看,还是看见很多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总之不管怎么看,就是——一眼望不到头。谁来读读这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出示长廊图片)

  评价:读得好的:这长廊果真长啊!

  读得不是很好:我觉得就快望到头了。谁能通过读告诉大家,这长廊很长,是望不到头的!

  师: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很长?

  (2)七百多米长,273间。告诉你们,这条长廊的实际长度是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哦!这里用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这长廊怎么样?生:很长。谁能读读

  师:写长廊的长,除了用文字来描写,还用了数字,这种描写方法使我们更形象具体的体会了长廊的长。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以后的习作中。

  师:还从哪看出长廊很长的?

  (3)有几千幅画。

  师:是啊,这条长廊的横槛上雕刻着几千幅画,确实很长,从这几千幅画里,你除了看到长廊的长,还看到长廊的什么?(美)

  师:美在哪儿?(点横线)“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出示图片)横槛在哪里?指出来。每一间是这么长,有多少间?(273间)可想而知,这长廊怎么样?这273间上面有多少幅画?(几千幅)这些画上都画着些什么?你知道吗?引:告诉你们,这上面画得都是些奇花异草,还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物呢!(生想象画上的内容)总之,这几千幅画里,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绘画艺术多么高超啊!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画的美,画的不同!

  指名生读

  (4)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是很长很美的?

  “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生读。读的'不好评价:接的不够快。好象过了一个星期,才接上去开。再读。

  师:这说明花的种类很——多。这么多的花,我谢了,你开,你谢了,它开,总之一年四季都有花儿在——开放。是啊!这怎么能不说明长廊是很长,很美的呢!

  2、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于长廊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们的眼前,你有什么感觉?生说感觉。(神清气爽)

  师:什么意思,练说句子

  学生用神清气爽说话

  3、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评价: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这长廊,更长、更美了!

  4、师:想一想,要建造这样的一条长廊,需要哪些人?

  生可能会说:画师,工匠,设计师、花匠……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当时建造的场景上,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说,师根据说的情况引导。如:你看的真仔细,为什么要重重地刻?

  师:从这些美丽的景观中,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能工巧匠的智慧,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长廊。

  师:谁想做一个颐和园的小导游,带我们游览这美丽的长廊。

  学生先练习

  指名做导游,结合图片介绍长廊

  师做评价:你这名小导游真称职,把长廊的美丽景色介绍的真具体

  (二)学习第3、4段

  师:这长而美的长廊,我们走过了。而且走的很尽兴。颐和园里还有其他的景色等着我们去细细游赏!现在该去哪里了。

  生:万寿山

  师:课文的哪几自然段是写万寿山的?(第3、4自然段)

  1、请同学们把这3、4两段读一读,看看万寿山上有哪些景物?(佛香阁,排云殿)出示图片

  (1)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这佛香阁、排云殿是怎么样的?从课文中画出有关它们特点的词语!出示第3自然段

  (2)交流

  师:谁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学生: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琉璃瓦闪闪发光

  师:佛香阁具体的位置在哪?文中用了一个词(耸立)什么意思。(引:像我这样站在这里,能叫耸立吗?)

  那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说明这个佛香阁怎样?高板书

  师:琉璃瓦见过吗?出示图片(边看边解释: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用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一般用来铺设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师:排云殿有什么特点?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是怎么样的,谁来形容一下。(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从“一排排”中体会出什么

  学生:说明面积很大。多,整齐

  3、佛香阁和排云殿一样,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一起读读这段话。

  三、板书概括

  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按照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几处景点,(指着板书)先去走了长廊,长廊的长和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见了高耸的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不知不觉中,这几处景色我们游览完了,也该下课了,还真有点恋恋不舍。不过没关系,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览颐和园的其他几处景色。下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3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乌市第三十小学 杨蓓蓓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会认读“颐、耸、阁”等生字,理解“横槛、堤岸,神清气爽”等词语,初步了解“游览顺序”。

  2.学习“长廊”、“万寿山脚下”两处景点,感受景物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不同的描写方法和观察顺序。

  3.感受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恢弘的气势和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动词掌握“游览顺序”中移步换景的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景物的不同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根据景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1.大家出去游玩过吗?都去过哪?

  2.如果大家出去游玩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叫做“游记”。【板书:游记】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游记。我相信,学完这篇游记,对于大家怎么来写游记会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二、揭题导入:

  1. 这篇游记的题目叫做《颐和园》。(课件1出示课题)伸出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颐”字。【板书:颐和园】。一起来读课题。

  2.析题意,简介颐和园。

  (1)知道这个“颐”字是什么意思吗?(课件2出示字意选项) 颐:①面颊;②养,调养(身心);颐养天年。

  应该选择哪种字意?(第②种)

  (2)谁在这里调养身心,颐养天年呢?(慈禧太后,皇帝)

  (3)这颐和园是北京西郊的一个清代皇家园林。园内湖光山色,相映生辉,令人流连忘返。

  三、初读感知:

  1.那课文到底是怎样将颐和园内的景色描写下来的呢?赶紧打开课本P87.

  2.课文都预习过了吗?谁能告诉我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

  3.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我读1、6自然段,四个小组分别读2、3、4、5自然段。准备好了吗?好!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这一篇游记。

  4.听出来了,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错!在这里,老师有几个生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的。

  (课件3出示字词):横槛

  (1)指名认读,请他当小老师领读。(课件3出示生字):堤

  (1)谁能把这个生字读准确了?指名读,齐读。

  (2)你在哪里看到过堤?堤就是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

  (3)我们一起再来把这两个难读的生字读一读。

  5.咱们一起读过课文了,那作者笔下的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公园?你能从文中找出明确的语句告诉我吗?(引导学生找出第1、6自然段)(课件4出示这两个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6.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开头出现了一句,结尾又出现了一句与开头照应。老师告诉大家,这种写法叫做“首尾呼应”或者“首尾照应”。【板书:首尾照应】同学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习作中采用这种写法。

  四、梳理文脉,学游览顺序:

  1. 同学们都挺会读书的!那接下来,拿起你的笔,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横线划出交代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

  2.指名交流,(课件5出示找出的四个句子):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3.依照作者的旅游路线,你能找到作者游了哪些地方吗?(课件6出示红色突显地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

  昆明湖】

  4.总结规律: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观赏各个景点的写作顺序为游览顺序。【板书:游览顺序】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做好批注。

  5.我们再来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整个游览顺序。

  6.现在,老师再把我们刚才对颐和园总印象的句子分别给他加在首尾。(课件7出示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3)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4)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5)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7. 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男生读首尾句,女生读中间交代游览路线的句子。

  8.好,你看,开头和结尾都有了,中间的游览顺序写得也很清楚了。我们游览的文章就这样写,行不行?

  9.对啊,文章要写得生动,不仅要写清楚游览的顺序,还要把景物描写具体。【板书:景物描写】

  五、品味语言,学景物描写:

  (一)走进长廊

  1.那接下来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景物。我们的第一站是——长廊。

  2.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个长廊到底是怎么样的?让你觉得印象深刻的词句,可以做上记号。开始吧。

  3.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长廊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4.学生讨论交流。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A.自由读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长廊的什么特点?(长)

  B.从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这长廊的长?(一眼望不到头)还有呢?这长廊到底有多长啊?(点出数字)找得真准确!七百多米长,咱们这教学楼前面的走廊大概100米长,哪位同学帮老师算一算,得需要多少个这样的走廊啊?对啊!7个!长不长?让我们来读这句话,体会它的长!

  C.教师小结:这句话用了具体的数字:七百多米,273间,把长廊的长形象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以后,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来,再来把这两句话来读一读!

  过渡:你还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A.这句话能让人感受到这个长廊很美!

  B.谁知道横槛是什么意思呀?课件出示“横槛”。

  C.横槛上都画着什么呀?仅仅是这些吗?你从哪里知道并不只有这些的?对啊,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课件出示动画。你从横槛上的画中都看到了什么?

  D.喜欢这些画吗?咱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仅仅喜欢还不够,这长廊可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啊!你们该不该感到自豪呢?那再来读一读!

  过渡:长廊横槛上的画给了我们美的享受,你还觉得长廊哪美?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A.我么一起来读一读。神清气爽什么意思?对啊,站在这里,感觉空气特别清新,顿时身心愉悦。咱们再来读一读。

  5.师总结:这就是又长又美的颐和园长廊。让我们再来把这描写长廊的一段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二)抬头望万寿山

  1.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此时,作者抬头望到了什么?(佛香阁,排云殿)

  2.瞧,这就是颐和园的佛香阁。这跟你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什么很像?(塔)

  3.课文是怎么来描写佛香阁的?课件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

  4.你体会出这是一座怎样的佛香阁?(闪闪发光)这就是闪闪发光的佛香阁。咱们再来读一读。

  5.排云殿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句子: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这又是一座怎样的排云殿啊?(金碧辉煌)瞧,这就是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一起读这个句子。

  7.站在万寿山的脚下,我们看到了闪闪发光的佛香阁,看到了金碧辉煌的排云殿,感觉气势是如此雄伟!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读!

  六、总结:

  (结合板书)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走访了长廊,感受到那是一条又长又美的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我们被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雄伟气势所震撼。那作者笔下的昆明湖又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我们下节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游赏!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游记

  首尾照应

  游览顺序长廊—— 万寿山 —— 昆明湖 景物描写长、美 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教学反思: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的设计意图即是要以课文为载体,用阅读教写作。通过句子的提炼来渗透文章是按“游览顺序”谋篇布局;通过语言的品味来感悟景物描写的不同方法。一课时的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颐和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等词语。

  2、让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描写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激趣释题,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展开想象。

  2、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清文路。

  3、分段精读,质疑探索、组织讨论、总结归纳、边议边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描写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理解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景物特点是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讲读全文,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 情地朗 读全文。

  【数学过程】

  一、情境引导新课,整体感知

  老师: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大家想不想出去散散心啊?那还等什 么呢?我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吧!

  板书课题: 颐和园

  老师:颐和园坐落在北京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好不好?

  (播放录相,全文朗 读)

  老师:看完这段录相,谁来说说:你有什 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板书: 美丽的大花园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老师:刚才我们通过录像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么样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颐和园的美景的。 出 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轻声读或默读课文。学生轻声读或默读思考后,交流讨论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1:课文主要描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这四个地方?

  学生2:课文是按照游览参观顺序写的。

  老师:你是从哪一些词语发现的?

  三、细读课文,感受特点

  (一)通过录相,你觉得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 么?

  我们进入课文,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长廊的'好吗?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2、交流读书所得。

  3、教师随机板书 : 长 美

  4、指导感情朗读:

  (二)老师:从“长廊上每间横槛上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中你又想到了什 么;作画的人是谁?你从中体会到了什 么?

  老师: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么样的语气读这段呢?(对长廊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老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请学生朗 读)。

  四、自主合作,激趣学习

  (一)老师:刚才,老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描写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 情地朗 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 现都十分积极。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好不好?

  (二)出 示学习方式:

  品析问句,朗 读感悟,导游讲解

  1、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2、 汇报交流

  3、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相机板书出各个景点的特点,并随机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学习过渡句

  老师:刚才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学习了“长廊”,小组合作学习了“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感受到了颐和园中这些秀丽的景色,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怎么样把这些不同的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呢?快速地划一划连接上下文的句子。

  (学生朗读)

  老师: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过 渡句,使用过 渡句能使文章更清楚,上下文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恰当地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板书:

  过 渡句

  五、总结全文,布置练习

  老师:我们重点学习了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昆明湖这几部分,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多姿。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只有这几处景点?

  学生:不是

  老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可以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老师:好,我们今天的练习是: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小伙伴作讲解。

  

《颐和园》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4个生字。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

  学情分析

  学生没有去过颐和园,对于颐和园的情况了解不多,但学习兴趣比较高。

  教学构想

  教学中,在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大致了解后,再深入到描写每一景点的部分,通过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感受到祖国的美丽。

  教学准备

  图、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陶冶爱美情趣。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颐和园吧,你们一定会很喜欢这个又大又美丽的公园。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像展开的一幅画卷,把园内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生动地描绘出来。我们随着笔者一同前往中外闻名的颐和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园内的美景?(教师板书课题。)

  二、认真读文,理清脉络。

  (一)学生小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不懂的词语;标出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二)请6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三)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实际上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

  (四)总结全文共分5段。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朗读课文,划句欣赏。同学们,颐和园的风景美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认真看书,注意描写景色的句子。

  (二)自己快速默读,边读边找并划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

  (三)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出示投影。齐读,欣赏颐和园景点之美。

  四、逐段学习,理解内容。

  (一)默读第1段。思考:颐和园的特点是什么?(又大又美)

  (二)指名读第2段。

  1、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儿的?

  2、长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三个意思)

  (l)长是从哪儿看出?从整体和外部介绍。(出示投影片)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一句用翔实的数字,突出长廊的长和间数多的特点。

  长(一眼望不到头),具体数字700多米,273间(说明很长。)

  (2)从内部介绍长廊,横槛上五彩的画。

  (3)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这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学生体会长廊彩画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展开讨论。(内容丰富、体裁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齐读第三段。思考:

  1.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有哪些特色?(出示图)

  佛香阁:八角宝塔形、三层、黄色琉璃瓦。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耸立。

  2.耸立说明什么?(排云殿高)一排排说明什么?(占地面积大)

  3.登上万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划出表示颜色的词)重点讲了昆明湖景色及特点。(出示投影片)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让学生体会:这句抓住了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先用静物“镜子、碧玉”作比喻,说明昆明湖非常静,光洁照人;昆明湖水非常绿,如碧玉一般。然后又以动的画面进一步描述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一个“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名读第4段。

  1.这段都介绍了什么景物?长长的堤岸湖中心小岛十七孔桥

  2.重点介绍了什么?怎样介绍的?(出示投影片)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句让学生体会:句子是抓住桥洞多、石柱多、雕刻的小石狮子多的特点来描述十七孔桥。再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五)齐读第5段。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师生讨论,畅所欲言。(表达了作者赞美的感情,与第1段相呼应。)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听录音

  六.总结全文

  (一)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什么?(指板书)

  (二)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三)文中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爱的句子。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特点:(长、美)(建筑美)(静、绿) 桥洞多

  石柱多

  小石狮子多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课文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会领会表达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再读课文,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听写,检查生字词。

  3、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二、从课文内容入手,领会表达方法

  1、启发学生通过具体词句,回顾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出示投影片:

  (1)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2)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3)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先读一读句子,再说说这些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

  (1)作者用具体翔实的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的多的特点。

  (2)作者从万寿山脚下,取仰视佛香阁的角度,用“八角宝塔形”“耸立”“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等词语,生动描写了佛香阁的高大、富丽和壮观。

  (3)作者抓住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用“镜子”“碧玉”做比喻,把昆明湖水静和绿的特点,生动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再联系下文的“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的动态描写,反衬昆明湖的静。

  2、引导体会写作顺序及每个景点段之间的联系。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三、扩展练习,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课文,重在方法指导。

  2、检查背诵情况(2---4自然段)。

  四、全文总结。

  作业设计

  把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个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2、这节课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好游记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1、下面,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大家仔细看,认真听,想一想录象主要介绍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播放录象)

  2、交流: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作者是怎么描写颐和园的景色的?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具体描写颐和园的?

  (第2~5自然段)

  4、自己读读这个部分,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填空练习: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 )。走完长廊,就到了( )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

  作者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三个景点。

  教师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文哪个自然段写长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长廊的?

  2、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廊内──廊两旁

  3、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长廊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交流明确:

  长廊又长又美。

  ⑴ 感觉到长廊的长,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⑵ 那么,你又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长廊的美?

  ⑶ 长廊不仅又长又美,而且连它周围的环境也怎么样?

  ⑷ 在这么美的长廊游览,游人的心情怎样?

  4、看长廊图片。

  5、出示句子: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指读,思考:

  这句话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画多而美,作者描写具体生动,用词准确。

  6、欣赏着精美的画面,感受着周围美好的`环境,现在我们仿佛就在游览长廊。让我们把长廊又长又美的特点读出来,好吗?

  (齐读第二自然段)

  7、小结:

  长廊真美啊,1990年它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的绘画,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四、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学习写万寿山的这部分内容,请大家默读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万寿山的景色的?

  交流板书:

  山上、山下

  2、那么作者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指读第三自然段,读后交流:

  佛香阁、排云殿。

  3、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和描写排云殿的句子?其他同学想想佛香阁和排云殿有什么特点?

  指读,出示句子,自读谈体会。

  4、谁再来带着感情读读这一自然段,让同学们通过你的朗读,体会到万寿山的雄伟壮丽。

  5、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登上了万寿山,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大家边读边划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读后交流。

  6、这段中还有哪些景物也写得很美?

  ⑴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指导朗读句子。

  ⑵ 出示句子: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7、万寿山的景色特别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受、美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过渡: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2、指读,思考:

  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了哪个景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堤岸──湖心岛──十七孔桥 重点写了十七孔

  3、那么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从文中的语句中体会出它的特点?

  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

  4、出示句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指读,从“姿态不一”体会到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

  齐读句子。

  六、总结全文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2~5自然段,领略了颐和园的秀美风光,请大家找一找课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颐和园的特色?

  第一句。

  板书:

  美丽的大公园

  2、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知春亭、玉带桥、石舫……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

  学生齐读。

  出示最后一节: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板书:

  说也说不尽

  “说也说不尽”是什么意思?

  3、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4、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几处景物的美丽景色,使我们感受到了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七、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生字词.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得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话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文字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了解背景、识字字词、把握大意。

  二、品读体会,学习表达。

  (一)游赏长廊

  1.它为什么叫长廊呢?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请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那些词语有感觉,就把它标出来,也可以旁边写写自己的感悟.

  2.交流讨论

  (1)

  1)长廊的特点?是从哪儿发现的?

  板书:七百多米 273间

  2)出示句子用什么方法描写?

  引导:七百多米,列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七百多米多长呢?相当于100个教室的长度!

  3)看,句子中还有那些词,在告诉我们长廊很长啊!

  (2)美

  1)那些句子中能发现了长廊的特点?

  答:每一间的横栏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

  2)能抓住那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呢?

  答: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很丰富

  补充:五彩-----美丽

  几千幅---两幅----画多 内容丰富

  (3)小结理顺序:

  1)我们再看长廊,好吗?引读,出示投影。

  整体看------看长廊---- 看廊外----

  2)总结写整篇课文有顺序,写某个景点也要有顺序,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游赏万寿山

  1.作者是怎么看它们的?看到什么特点?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

  2.指明说:看到了什么特点?耸立、高大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琉璃瓦,板书: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3.指导它为什么叫排云殿吗?排云二字就出自古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齐读:抬头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游赏昆明湖

  1.点图片、音乐.

  介绍其它景物景点,你想去游赏哪儿呢?

  2.学生找到相关的词语,独立品读.

  3.谁愿意带我们去游赏一番呢?

  读出相关句子.

  4.重点引导品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静得像……..,绿的………………..滑过.

  比较“滑”与:“划”的不同,读一读昆明湖的美!

  5.小结:

  谢谢这些小导游们带我们游赏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看,同学们找到的这些优美的句子,具体的描写就是文章的血肉啊!

  四 总结全文

  游赏到这儿,同学们,颐和园游完了吗?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不尽的`岂止是颐和园,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还可以去游赏长城、兵马俑,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乐山大佛、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

  教学反思:

  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化意味

  《颐和园》编排在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更深的了解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

《颐和园》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读7个生字:颐、耸、阁、舫、眺、堤、态;会写11个生字: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能自如地运用多音字几。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重、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

  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 昆明湖

  5、引导、点拨:

  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

  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四、再读课文

  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五、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六、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

  (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颐和园》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颐和园》的风光图片、课件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游戏激趣

  师:上节课我们初游了颐和园,你觉得那里美吗?为什么?

  1.指名回答。

  2,猜图游戏。

  3.这些都是颐和园的景色,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4.指名答,师板书。

  二、学习“长廊”,掌握学法

  师:作者首先来到了长廊,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去长廊看看吧。

  1.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长廊“长”的?画出有关词语。“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是用具体数字来表现长廊的长。数字不好理解,可引导学生同自己的教室或操场的长度相比,增强感性认识。

  3.长廊不仅很长,而且很美,课文是怎样写长廊的“美”的?

  4.指导朗读。

  三、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走完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又有些什么雄伟的建筑呢?(学习第3自然段)

  1.出示图片,从屏幕上看图领略建筑物的雄伟壮观。

  2,学生默读写万寿山段落,找出写了哪些主要建筑。(佛香阁、排云殿)

  3.“佛香阁”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知道的?

  “排云殿”又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体会到的?)

  4.指导朗读

  5.出示填空题。

  四、自主学习,体验成功

  师:从万寿山下来,作者来到了昆明湖又看到了什么?

  1.指名学生请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简单说说理由。

  2.出示佳句,品析: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比较滑和划)

  3、昆明湖是这么静,这么绿,让我们再走近些看看水面上的湖周围有哪些景物?

  ⑴女生读第5自然段,男同学边听边找景物:堤岸、垂柳、小岛、十七孔桥

  ⑵指名学生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说说十七孔桥的特点是什么?(狮子多)

  ⑶从屏幕上感受夕阳中十七孔桥的诗意美。

  4.这么美的昆明湖让我们用朗读感悟一下。

  5.顺理成章(句子重组)

  五、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师:其实颐和园的景物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随着镜头再次走进颐和园。

  1.播放图片。

  2.畅所欲言。

  3.这么美的园子,你能不能向大家推介她,帮她设计一条广告语呢?

  4.出示广告词。

  六.作业超市

  1、背一背:颐和园的景美,课文的语言也很美,我要有感情的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写一写: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3.画一画:颐和园很美,我要把她画下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附: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

  1、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在进行小练笔时安排的素材偏重于思想教育,未能很好的结合课文,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2、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来体会长廊的美丽,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感到遗憾的是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精读,但为安排运用方法进行跟进的略读训练,使课堂整体效果显得单薄。

  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但正是有了这些问题,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钻研、虚心请教、及时充实,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陷,少一些遗憾。

《颐和园》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占中间一部分。“廊”属于外形内声类。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

  ⑤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比如“雕”字,我们可以用形近字区别对比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可以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可以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去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可以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可以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起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宫殿 堤岸 掩映 雕刻 长廊 葱郁 杨柳 耸立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 堤岸 雕刻 长廊 葱郁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

  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

  (4)按不同内容分段。

  (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习。(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________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________。

  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第下一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这篇讲读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首先弄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文中所写的几个景色的方位。然后,着重理解几个主要景色的特点,抓住最能表现特点的重点词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习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会本课新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件,你想说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解决生字词。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4、小组代表汇报,集体纠正问题。

  5、自己读课文,要求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检查,要求正确流利。

  三、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轻声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

  3、代表发言,阐明理由:

  第一部分:(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部分:(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清。

《颐和园》教学设计12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出示生字卡认读:指导学生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教师指导学法:默读课文,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

  五、检查交流课文学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情况。

  3、检查学生了解课文记叙顺序。

  ⑴ 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⑵ 从文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法:进入、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

  4、划分段落,理清条理。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全文有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对颐和园的总体印象。

  第二自然段:写长廊的'景色。

  第三、四自然段:写在万寿山下及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

  第五自然段:写在昆明湖畔所见的景色。

  第六自然段:表达作者赞美的感情。

  除首尾两段外,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叙述的。

  六,小结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方法,以游览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连在一起,条理十分清楚。

  本文首尾呼应,从整体上表现颐和园之美。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古代建筑物的赞叹及由此引起的自豪感。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记述了颐和园的美景。二、三、四、五自然段的开头一句都是过渡句,这些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很自然的将读者从一个景点引向另一个景点,使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得非常自然。

  此外,文章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洋溢着民族自豪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颐和园》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1—3自然段,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和课文的优美语言。

  3、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仿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练习有感情读文,从语言文字中想象,体会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生手机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1、出示颐和园风景的图片,问:你知道这是哪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板书课题,注意“颐”字里面是个扁扁的口。

  是的,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又有梦幻神奇的建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颐和园,去领略那里的风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行读,重点提醒“堤、耸、舫”三字的读音。(开火车读)

  3、这些词语你理解了哪个?

  4、指名读文,想: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大、美)课文中有两处直接点明颐和园很美,在哪儿呢?(提示文章总分总的写法)

  5、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交流资料,了解历史

  1、课文的.第一句话点明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那么,你对颐和园有什么了解?(交流资料)

  2、课件出示图片,师小结。

  3、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四、研读课文,领略美景

  这么美的地方,我们赶快去瞧一瞧吧!

  1、了解游览顺序

  ① 默读2-4自然段,划出表现游览顺序的句子。

  ② 指名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

  2、领略长廊之美

  ① 自由读文,同桌说说你感觉到长廊有什么特点?是从书中的哪些句子中知道的?

  长 一眼望不到头(颜色美、形状美)

  七百多米长273间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说明长廊的长?

  读句子

  美画 (内容多、题材多样)

  花(品种多、数量多)

  ② 那么,文中的佛香阁和排云殿景色如何?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观自学,写批注。

  3、领略建筑之美

  ①佛香阁高 耸立

  美形状美八角宝塔形三层

  颜色美 闪闪发光

  ②排云殿大一排排

  亮金碧辉煌

  ③小结,练习背诵。

  五、练习写话

  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回忆当时的游览顺序,写一段话。

  六、颐和园的美景还有很多,让我们继续期待下节课昆明湖和十七孔桥之旅吧!

《颐和园》教学设计14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⑶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⑷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质疑──讨论自主、合作的了解课文的内容。

  ⑵通过体会句子,学会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关键

  1、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粗知文章内容,学习头尾两段。

  3、了解游览顺序。

  教具准备

  放大的颐和园插图。

  教学过程

  一、揭题,简介颐和园

  1、生自由介绍颐和园:

  最好由游览过此园的学生上台介绍,可出示图片、相片,不管去过的,可凭见过的图片或想象讲一讲。

  2、师归纳:

  北京西郊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古典园林名叫颐和园。它原名“好山园”,后又名“清漪园”,是古代皇帝寻欢作乐的行宫。清朝的慈僖太后执政后,为把它作为避暑游乐之地,竞移用海军费用,重加修建并改称“颐和园”。国内各种园林建筑300余间。该园善用地形,构造巧妙,形成“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布局结构,是我国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晶。

  解放以后,这个园成了旅游胜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主识字。

  2、出示词语进行速记。

  3、了解疑难词语的意思:

  画肪: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琉璃瓦: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宇宙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肪形栏板。

  三、理清全文思路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人、事、景、物。

  写景的文章开头与结尾一般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写,大家说说:

  总分总。

  看书,找出头尾两段,看看主要讲什么?

  开头主要讲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结尾主要讲颐和园到处都是美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这开头与结尾是什么关系?

  首尾呼应。

  剩下的自然段围绕着颐和园的美丽来写呢?

  四、理清2~5自然段的思路

  自由读2~5自然段完成练习:

  2~5自然段是按照──的顺序写的。

  (方位)

  画出表示方位顺序的语句。生自由画后汇报。

  生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生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生3:登上万寿山。

  生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引导:到了昆明湖还游览了什么?

  (十七孔桥)

  现在完成练习: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五、总结

  我们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者是怎样把处处景点写具体的,下一节课再读。

  六、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

  宫殿长廊油漆栽满昆明湖清爽阁楼

  2、复习昨天学过的2~5自然段的游览顺序:

  (方位)顺序,游览了(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二、讲读课文

  大家自由读课文。

  最喜欢读哪一段就先说哪一段:

  采用的方法与以前的一样,先找喜欢的段、句、词,再说好在哪,最后再感情朗读。

  生自学5分钟。

  听取汇报。

  生1、生2、生3各说一段,师为了结合方位顺序讲,故意选取最后一段──昆明湖。

  1、精讲昆明湖第5自然段:

  方法同上:

  找、说、读。

  自由读。

  自由汇报。

  师以小调形式询问阅读情况。

  ⑴昆明湖的美丽景物有哪些?

  (堤岸、石桥、小岛、石桥)

  ⑵大家当当导游介绍这些景物:

  生1讲堤岸:以他自己的语言讲,注意不能忽略长、式样不同、倒垂的这些特点。

  师适时予以提示,同时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词汇、诗词、修辞来讲具体景物。

  请一生上台画堤岸,大家想象:

  长长的堤岸像什么?

  (龙)

  师想象创设:

  婉蜒的龙,正腾游上岸,伏在岸边,翘头欲向天空飞去,却迷恋这美丽的昆明湖水,久久不肯离去。

  问生:美不美啊!

  (美)

  大家一起把这么美的景物读一读。

  再请一生上台画杨柳,请大家齐诵《咏柳》等课外学过的有关柳的诗、词或由生想象自己补充。

  想象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千条万枝笑春风;长腰柔摆舞春风。

  (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说)

  现在一起读两处景物,要求读出美来,读出对景物的'爱来。

  湖心岛、十七孔桥一样讲法,注意强调十七孔桥的特点:

  上百根石柱、上百只小狮子,姿态不一。

  要求读出趣味:

  齐读,抽几个记性好的学生找几句优美的来背一背。

  2、讲万寿山及山脚:

  我们已经游览过了昆明湖现在向万寿山迸发。

  ⑴大家知道文章的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都交代了地点,我们由昆明湖去万寿山也应该怎样交代于句呢?

  生自由说后归纳:

  走过昆明湖,就来到万寿山。

  昆明湖的水,倒映着万寿山,我们向万寿山走去。

  绕过昆明湖,就是万寿山。

  师启发,那我们不看山底,直接登山了,同意么,不同意,就从山脚看起。

  走过昆明湖,来到万寿山脚下。

  ⑵自由读第3自然段:

  把看到的景物用“ ”画出来。

  汇报景物: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佛香阁。

  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要读出大殿的美。

  ⑶自由读第4自然段:

  来到了山脚,想不想往上走,想,就先讲一句介绍方位的话。

  (“登上万寿山”)

  方法同上:

  找、说、读。

  师注意:

  由“掩映”一词挖掘山的神秘美,出示简笔画讲词义:景物一半被绿树所遮只露出一半。由“耸立”一词讲建筑物的高大。

  再注意:由“镜子”“碧玉”讲比喻的好处,使所描写的景物变得生动、具体。方式可飞用比较句对比着讲、体会。

  师归纳:

  万寿山这一段先写近的景物,再写远的景物,从“向东远眺”这一语句可以看出这一方位顾序。

  出示练习:

  要求读出美。

  接下来该去哪里?

  (长廊)

  怎么交代顺序?

  (下了万寿山,来到长廊)

  3、讲长廊要求生自学此段:

  注意点:

  ⑴方位顺序要讲到:

  长廊──长廊两旁。

  ⑵景物有柱子、栏杆、长度、间数(这里采用了数字的方式,具体地交代了长廊的长)、横槛、花木。

  4、归纳出“美”后齐读长廊这一段。

  三、总结

  今天我们先学( )再学( )和( ),最后学( ),每一段开头都介绍了方位:来到昆明湖;绕过昆明湖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下了万寿山来到长廊。

  如果你去游颐和园你能这样游览?不能还得按一定的方位顺序,还得从大门进入,先游长廊,再游万寿山脚和万寿山,最后游昆明湖。这说明写作也得按一定的顺序写。这一切景物都是美丽的,这几个白然段都围绕着1和6自然段写,这头尾两段各起什么作用:总述与总结,这叫首尾呼应。

《颐和园》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

  (在北京西郊。)

  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

  指导读准:

  平舌音(栽zāi葱cōng)

  翘舌音(朱zhū)

  前鼻音(殿diàn)

  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

  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明确:

  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⑴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

  (颐和园)

  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

  (又大又美)

  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

  颐和园

  二、讲授新课

  1、讲读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⑴长廊的颜色美: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⑵长廊的形状美:

  “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⑶长廊上的画美:

  “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⑷长廓周围的风景美:

  “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⑸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

  “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

  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⑴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⑵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

  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

  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

  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⑴“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⑵“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⑶“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⑷“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

  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⑴“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⑵“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⑶“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⑷“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⑸“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⑴指名读:

  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⑵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⑶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

  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

  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

  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颐和园》的教学设计10-08

颐和园教学设计03-03

颐和园教学设计11-11

《颐和园》教学设计12-03

《颐和园》教学设计02-15

《颐和园》教学设计10-18

《颐和园 》教学设计06-15

颐和园教学设计模板08-04

《颐和园》的教学设计范文07-04

颐和园教案教学设计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