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0 16:40:5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观潮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潮教学设计优秀15篇

观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与大海对比让学生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展教师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提供两种分段方法,提倡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

  五、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资料,是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观潮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二、教法与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正是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阅读全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针对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努力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那种平等对话的交流、互动平台。让学生在一种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大胆的交流各自的阅读感悟。

  《语文课堂标准》也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先通过自读、自悟,自己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体验与感悟后,在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才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解读,学生彼此之间在交流之中才会相互启发,才会出现智慧碰撞。我觉得只有这样的'阅读对话,才能真正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感悟解读文本。

  围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素养“这样一个核心,教学中,我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加之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读等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

  在“想一想”中,让他们学会善于思考问题;在“谈一谈”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演一演”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为今后独立运用语言做好了准备。“读一读”中使学生熟读成诵,比较轻松的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用一用”中内化课文语言,达到发展学生语言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知识的获取过程比知识获取的结果更重要,因此,我为本课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问难、引出“奇观”。

  1、谈话引出课题。回忆: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出“天下奇观”)

  2、比较“观潮”和“天下奇观”中“观”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理解词语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便于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奇观”的意思,为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3、围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这一探究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首先来摸清学生的困惑,然后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处处体现“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

  (二)合作交流、感悟奇观

  1、围绕学生们自己提出的“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希奇观?”这一问题,先独立在书上勾画出有关语句。

  2、与组内同学交流,联系书中语句、自己生活经验或课外所查资料来谈感受。

  (三)反馈交流、领略奇观

  重点结合3、4段,谈从哪些词、句能够看出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1)读一读。读出你喜欢的能体现大潮奇特的句子。

  (2)谈一谈。学生结合对所读的句子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或课外所查资料谈钱塘江大潮“奇”在哪。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达成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学习。学生在交流感悟中,彼此互相阐述,互相倾听,在与别人的思想碰撞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感悟,从而促使学生不断的接纳别人的独特感悟和体验,不断扩充自己的视野,最后又回到了自身,成了一个新我。本环节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演一演。对于课文中的“闷雷滚动”“人声鼎沸”这些生词,其意思学生懂了,并感受到了大潮来时的与众不同,这并没有达到目的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以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先创设出具体的情境,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对词语的理解,及生活经验把当时的场面表演出来。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如身临其境大潮来时的情景,更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4)感情朗读。通过指名读、范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大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丰富多彩。同时熟读成诵,比较轻松的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为让学生直观感受画面,在本环节,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了钱塘江大潮来时的情景,学生读文时,脑海中再现当时那壮观的画面,感情诵读自然达成了。

  (四)注重积累、学会运用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对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的用一用。先采用比赛的形式,教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很快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然后出示一段话,让学生填空,启发学生用上今天学过的词语,把它补充完整,使这段话表达的更清楚、更通顺。

  四、总结迁移,拓展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本文作者通过细心的观察、运用丰富的语言,向人们再现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壮丽景色。为此,我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继而,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了综合性的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准备召开“钱塘江大潮”知识交流会。

观潮教学设计3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二是用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王老师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愿意领读,那就不妨自己来作学生。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这段师生共同评价非常精彩。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运用正确的予以肯定,运用错误的加以纠正。既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整个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统习,再指名个别学生交流,然后师生评讲指导,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练习说话。虽然整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训练很扎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总评: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王老师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观潮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教学设计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3、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4、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5、总结写作方法

  1)在写作方法上,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作|潮过后”的顺序记叙,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对潮水到来时的景象,课文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具体地描写了大潮的样子、声音、颜色。从多方面展示了这一“天下奇观”。

  2)恰当地使用连环比喻:连环比喻是指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相接描写事物,使之更加生动形象。本文作者就巧妙地使用了连环比喻。如:“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形成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六、写作小练笔

  仿照《观潮》的写作顺序描写下雨的情景。

观潮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记重点字词;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方面〗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能力方面〗

  1、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难点: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讨论式、启发式、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⑴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①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②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⑵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⑶导入学生自学: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⑷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①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② “横贯”是什么意思?

  ③ “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④ “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⑤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⑥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⑸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⑹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学生读。

  2、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3、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4、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观潮教学设计6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

  《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

  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感悟发现法

  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讲讲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哪些内容?

  二、讲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两遍后告诉老师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师适时发问: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大潮雄伟、美丽、壮观呢?

  引导学生说,同时指导朗读。

  3、师小结:这些语句都从声音方面写出了潮的壮观,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潮的壮观来。

  4、师启发:课文除了从声音方面写潮的壮观,还从哪些方面写?怎么写?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可以小组讨论。(生自学)

  5、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6、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些句子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这样写使我们很真实、具体、生动地认识了大潮的壮观。

  7、怎样读好这些句子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特别要读好你喜欢的句子。(学生试读后指名读,并交流。)

  三、讲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写潮壮观的词语,要求标上“”。

  2、交流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丈来高。

  3、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写作方法指导,习惯培养。

  1、学完课文,你觉得文章写得怎样?

  2、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吗?

  3、师小结:是呀,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因此,读了这篇课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有如置身与观潮人群中间一样。

  五、总结。

  1、钱塘江大潮真是雄伟壮观,难怪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相机板书“天下奇观”)

  2、观看录象,领略大潮雄伟壮观的气势。

  六、练习。(略)

  板书设计:

  13

  观潮

  声音

  潮来之时

  颜色

  形状

  天下奇观

  漫天卷地

  潮来之后

  风号浪吼

  两丈来高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文生字新词。

  2、认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感其受、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观察规律,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5、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潮去时”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次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理解一些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

  小黑板、灯片、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带。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落;学习课文1一2自然段。

  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课文3一5自然段,指导朗读背诵。感知作者边看、边听、边看的观察方法,总结深化课文。

  一、导入。

  1、师启发谈话:第一教时,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是按“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并且知道潮来之前的情景:一是目之所及的景物描写,给人以平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二是写前来观潮的人之多,写出了人们焦急等待的心情。这一段从侧面渲染了钱塘江大潮的“奇”。那潮来时,潮来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学生质疑:可围绕文后的“思考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3、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①学习课文3一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小节;

  ③学习作者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文A、学习3、4自然段。

  1、整体感知

  ①师:文章三四小节

  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潮的?

  b、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②自由朗读。

  ③讨论、感知、(板书:声音、样子、情绪;解决a、b)

  ④欣赏钱塘江潮录相。(解决c)

  2、细读理解。

  ①默读3、4自然段,用[]标出表示声音的'词、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用“△△”标出人们情绪变化的词。

  ②师生小结:作者听江潮的声,越来越大;见江潮的形,是越来越状。作者既留心了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人群情绪的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③重点解决开课时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释“水天相接”第3自然段中,讲到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为什么会沸膝?体会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④作者笔下越来越近的浪潮,如此声势浩大,如此雄伟壮观,那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为什么不写人们的表现?(以此作为创造教育的切入点)

  3、细品背诵

  ①师引:这一见,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江潮的“奇”。同学们,这就是祖国山河的一个剪影,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潮深深之受,熟读、背诵3、4小节。

  ②小黑板出示背诵线索。B、学习5自然段

  1、过渡: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单单表现在潮来时非凡的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奇”。

  2、指名读。

  3、同桌互说:潮来后是一番什么景象?你能说说它的“奇”吗?抓“余波涌”--持续时间长,神奇。抓“江水涨”--上涨两丈、水量大、雄伟壮观。

  4、小结:这一段,作者用余波和上涨的江水烘托了江潮的“奇”。

  三、深化总结。

  1、回题读12节,体会“天下奇观”。

  2、师:潮来前,江面依然平静,给人以宁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你说奇不奇?潮来时,声音大,气势壮,奇不奇?潮来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江水上涨两丈来高,你说奇不奇?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在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天下奇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水天相接、沸腾、横卧、横贯

  2、写出带点字词的意思。观潮()观天下奇观()

  3、读课文四小节最末句话后填空。

  这段话作者是从和两个方面来写江潮的。作者把比作。着力描写了大潮涌来的动感,使人身临其境,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

  (学校第17届教研会研究课)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能力:

  ①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难点:学习作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网络探究、协作商量

  (一)老师归纳出几个问题:

  1、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

  2、课文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的变化。

  3、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二)分小组协作学习(重点为第二个问题),给出学习方法:

  1。读:找出描写大潮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3。做:小组协作制作电子作品。

  4。讲:自己来作导游按江面平静潮水涌动潮头西去顺序描述出来。

  四、汇报表演,解决问题

  1、教师指导制作步骤:

  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复制图片摘抄文本。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2、小组汇报。

  五、网络阅读、拓宽知识。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5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教学教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

  (板书:声色)

  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字词

  出示卡片:

  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

  (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

  出示卡片:

  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

  (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

  (朗读:“人山人海”。)

  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

  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

  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

  (板书:闷雷滚动)

  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

  (板书:人声鼎沸)

  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⑴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

  (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⑵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

  (地平线。)

  ⑶观潮的人们呢?

  (板书:沸腾)

  (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

  (出示小黑板。)

  ⑴说说“声”、“色”的变化。

  (板书: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⑵拉长到什么程度:

  (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

  (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

  (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

  (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

  (板书:目瞪口呆)

  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

  (屏息凝视。)

  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观潮教学设计7

  一、学习目标

  ⒈过理解钱江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⒉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⒊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学习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壮观景象。观看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资料,并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潮水的样子。

  (二)了解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⒈你在练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了解学情)

  ⒉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从而学习作者是如何将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悟语言,体会写法。

  ⒈读课文,想象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的?画出写潮形和潮声的语句。

  ⒉习写潮声的语言。

  ⑴自由读要求:努力读的精彩些。

  ⑵指读听他读你有什么感受?

  ⑶练习读表现声音的变化与气势

  ⑷汇报读学生评价

  ⑸老师范读

  ⑹齐读大地真的在颤动吗?还有那些词语用的好?

  ⑺分工读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同学们读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受呢?(感悟写法)

  (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声音变化的方法。)

  ⒊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写潮形的语言。

  ⑴组学习交流,根据所学潮声的写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潮形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做些批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a、白线城墙战马(形状变化)

  b、只见很快地再近些越来越近(由远而近变化之快)

  c、出现移来形成飞奔(变化之多动态之美)

  ⑵练习朗读写潮形的语言,想想应该怎样读?

  ⑶汇报读,评读。

  (感悟语言,进一步体会写法)

  2、声形交织,领略潮来之势,回归整体。

  看录像并感情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积累语言。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略读)

  (六)谈感受,运用语言,修改课前练笔。

  (七)作业:

  1、继续修改练笔

  2、推荐相关网站,搜集、积累古今名人咏潮的诗、词、篇章。

  (八)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声

  闷雷

  滚动

  山崩地裂

  按顺序

  天下奇观

  潮来时

  抓特点

  形

  白线

  城墙

  战马

  词语准

  潮过后

观潮教学设计8

  【设计思路】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贺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1、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2、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3、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像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部分生字,学习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

  2、过程与方法:

  在读、想、演、练的中掌握文中词语的运用。在读读议议中感受大潮到来时的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内心为我国有这样壮观的自然奇观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 !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2、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二、解决问题,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2、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潮来时的图片:闷雷滚动、白线。)

  3、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壮观的图片。

  (师点击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5、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师点击课件出示: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请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三、知识拓展,深化教育

  1、师: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

  2、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两名学生边点击课件“钱塘江大潮图片”边配解说词。)

  3、小结: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

观潮教学设计9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1、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⑴ 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⑵ 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 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图片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过潮水吗?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看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图片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⑴ 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我引导学生思考。“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⑵ 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提问:“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①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②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四、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依旧风号浪吼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

  【教学反思】

  “为学生营造充满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面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课文,我们更应该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催生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晤对,享受阅读的快乐!

观潮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九册。

  【教学设计理念】

  “教师应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健康自主的发展”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打开语文课堂的天窗,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语文学习的资源,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点。通过课前观察。课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指导朗读。课后实践延伸。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夕照》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二课。同第一课《海上日出》一样。都是描写大自然美丽壮观的景象。文章通过对夕阳西下整个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夕照热爱、赞美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想象,感受自然景观的秀丽,体会作者tf.发的情感;二是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教学重点应放在感受日落的景象上。难点是理解最后两段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主要通过对比讨论的方式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这是本组第二篇写景的课文。学生己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即“借助读课文,想象画面”和“了解叙述的顺序”。学习本篇课文是在此基础上的巩固延仲。夕照的景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现成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学生通过观察即可获得,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渗透于课文的字里行间的,要使学生入情入境,情景交融,有一定的难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多读、美读。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感受夕照的秀丽壮美;通过自主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自主学习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录音、夕照的系列图片、抒情音乐。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观察夕照。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观夕照课前布置学生自主预习。观察夕照的景色。

  课上教师提问:“你是怎样预习《夕照》一课的。观察到了日落时怎样的景象?”

  学生谈自己的预习方法、收获以及观察到的日落时的景象。

  学生的'预习方法、观察所得因人而异,不应千篇一律,教师应根据情况及时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交流生活中观察所得。将学生的生活与课堂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同时。有助于学生掌握好的预习方法。】

  二、初读质疑感夕照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小组内交流读课文后的感受,并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组内其他同学听。教师随时了解情况。

  3.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描写了夕照的哪些景色?从而整体感悟夕照的迷人。

  4.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方案一:学生可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词语的意思,“为什么说夕阳像石榴”等。这时可请其他同学帮忙解答。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深层次的问题。

  方案二: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如“我为什么感慨和激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等。可留待下面教学环节进行。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读,使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悟夕照的美丽。通过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能力。同时便于“以学定教”。】

  三、细读解疑赏夕照

  1.怎样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慷呢?请学生商议可行办法。学生提出建议:可以读课文,可以讨论。可以听录音··…2.播放配乐课文录音。

  3.请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反复地有滋有味地读读。拿起笔画画。看看夕阳美在哪儿、神奇在哪儿。

  4.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解决不明白的问题。如。“为什么说夕阳调皮”、“我为什么会有一种感慨和激动”等。

  5.欣赏夕照的系列图片(配乐),进一步欣赏夕照的辉煌。

  【设计意图: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互帮互学,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读代讲”、‘。听中想象”、“读议结合”,将语言文字和生活观察相结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夕照的美,避免了教师串讲串问。】

  四、实践体验

  画夕阳对课文中把“夕阳化作什么”的理解可作这样的指导:

  1.作者把夕照的景色写得如诗如画。看看作者把夕阳都比作了什么?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说一说。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想象一下画出来,然后在全班内评一评:好在哪里。为什么?

  3.积累句子:把自己认为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或文中的比喻句摘抄到积累词句的本子上。

  【设计意图:动口、动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作画表达自己真切感受。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素养。】

  五、朗读成诵赞夕照

  (一)配乐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出夕照的美景。可以是表演读。可以是小组、同位、班级读。

  (二)赞美夕阳学生说几句话或作几句诗。也可以是搜集到的有关描写夕阳的词语、诗句。

  【设计意图:反复加强读。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以声传情。以情感人。通过赞美夕阳。进一步明白“如诗、迷人的夕照”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这样把语言教育和情感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

  六、对比读书谈感受

  灵活运用课文思考题:“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推荐代表汇报(学生的感受可以是对景色的感受。可以是作者的感情。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感受)。

  七、迁移运用写夕照

  (一)欣赏写法之妙投影出示三个思考题:作者站在什么地方观察夕阳?是按什么顺序观察?是抓住夕阳的什么特点观察?

  学生默默读课文后。同位讨论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二)体验写作之乐1.用一个片断描写一处景物。可以用刚学到的写法写。也可用其他方法写。

  2.写完后互相欣赏交流。

  (三)课后练习课后继续搜集阅读描写夕照的文章图片。

  【设计意图:一环节是课内学习的延仲,引导学生在练笔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反思】

  在《夕照》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效果比较好。但在合作交流时。因学生以前对这样的学习方式不熟悉,小组交流流于形式。预期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观潮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一)、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初步认识什么是涨潮)

  二、教学过程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设计意图: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从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图: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设计意图: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课前的交流不能满足学生,而利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

  (5)播放录像。(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这种视觉的冲击会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设计意图: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录像)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j=-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三)布置作业

  1、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

  2、选作题

  a 编写广告语。

  b 通过网上图书馆搜集一些图片或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文本后,从读中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并能够熟记心中,对于精彩词句的积累必不可少,能够学有用。学习本篇课文后,相信孩子们一定兴趣极浓可以让学生继续搜集更多的资料以满足求知欲)

  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平静

  声 形 色

  远 像闷雷 一条 白线

  稍远 长 粗 横贯

  潮来时: 近 白色城墙

  再近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来后: 平静

  (设计意图: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

观潮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直奔“潮”,整体感知

  1、 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着而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 入文理解“观潮”

  (1) 导入:钱塘江 ……此处隐藏14225个字……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

  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

  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

观潮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64——6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百分数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收集、整理有关百分数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体验百分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相关信息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体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用具:

  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提问:今天,老师穿的这件衣服漂亮吗?知道是什么面料的吗?猜一猜?学生猜后,师出示自己身上穿的衣服翻出标签告诉学生引出标签上的百分数,并板书这个百分数,让学生也翻翻自己的衣服标签上的百分数对其进行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它叫百分数。(板书课题)

  在探究新知之前,问大家一个问题,对于百分数,你还想了解它哪些方面的知识呢?(学生自由发言)

  接下来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问题作为学习目标来深入认识和研究百分数。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一)百分数的意义

  1、师述:全乡数学计算大赛就要开始了,本班准备推荐一名计算能力强,正确率高的同学参加这次必须赛,请看大屏幕,2、出示本班三位同学的计算成绩让学生读,游诗源曾经做了20道数学题,对了18道;唐顺曾经做了10道数学题,对了7道;游冰伟曾经做了25道数学题,对了21道。你认为应该排谁去参加这次的比赛?(点名学生答)

  3、师提问:就这样看看得出结果吗?争得出结果吗?怎么办呢?(生答算一算)

  4、让学生拿出答题卡,先填做对了几分之几,在进行同分。同时,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答题卡。

  5、展示学生答题卡,并让学生回报结果。

  6、让学生比较通分后这一栏分数的分母都是多少?(生答100)教师指着这3个分母为100的分数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百分数。

  7、提问:这3个百分数是哪两个量比较后得到的结果,(生答:对的道数和做题总数)师板书这两个量。

  8、提问:如果我们把对的道数改称为一个数,做做题总数改称为另一个数,请问同学们,百分数是个怎样的数?(生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9、分别让学生说这3个百分数谁是谁的几分之几,10、师述:由于百分数容易比较与分析,所以又叫百分比和百分率,板书百分数的意义

  (二)百分数的读法及写法

  1、让学生继续观察这几个百分数,师告诉学生它们还有另一种写法,师边示范边讲解保留分子,把分母改写成百分号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草稿纸上练习写百分数。

  2、让学生试着读这些百分数。

  (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生活中见过百分数吗?在哪里见过?(充分让学生说)提问:我们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百分数,那我就在想,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使用百分数呢?它有什么优点?(学生说)

  师小结:百分数是把总数看做100份,分母固定,所以特别便于人们去比较和分析。

  (四)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除此之外,百分数与分数也有很大的区别,请看大屏幕,下面哪个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哪个不能?为什么?(学生分辨后说出理由)

  师小结: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倍比关系,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后面不能带单位。分数既可以表示一种关系,也可以表示具体数量。虽然它们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区别还是很大的,使用的时候要注意!

  三、练习

  1、在规定时间内任意写10个百分数,要写得规范。(请一个学生上来板书,其他学生在纸上练习)

  2、你会读百分数吗?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下面不仅要考考你们的数学知识,还要考考你们的语文能力。这些成语能用哪个百分数表示?(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半壁江山、一箭双雕、百发百中、九死一生)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这节课百分之几的知识?(学生自由答)师述:一个人的收获不仅来自于1%的灵感,更重要的是来自于99%的`汗水。如果每节课都能有一点收获,日积月累,相信你们100%都能获得成功。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成功=1%的灵感+99%的汗水,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作为获取成功的动力!

  教学反思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组织学生讨论几个男生罚球命中率的问题,在比一比谁点球水平最高的过程中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 100 的分数,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我直接把学生调查到的数据和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学生是在理解和解释自己及同学调查得来的数据的过程中认识百分数的。

  三,设计练习,巩固新知

  趣味数学,猜成语中的百分数,学生对这道题特别感兴趣。

  这一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1 、在学生已经认识到了百分数的意义时,对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没有让学生讨论加以鉴别,是教师说出的,练习时学生考虑的时间也少了些。

  2 、练习量太少了,百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还是较抽象的,当学生已认识到了百分数的意义时,可多让学生做一些练习,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3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但思考的时间不足,主动探究不够。

  今后还是要注意教学的一些环节的处理,比如百分数的读写法涉及到教学的规范性,最好还是教师示范给学生看比较好。此外,还要注意尽可能地放开学生,让学生更多地主

观潮教学设计14

  教学设想

  钱塘江大潮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大潮也成为古今盛事,本文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将场面描写写的精彩引人。八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比如借助注释了解文意,积累重点词句提高阅读能力等,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促讲,重在养成学生积累习惯,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由读到思再到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情感价值观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通过品读赏析,感受其自然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的认识,树立人类必定能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2、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并学习进行改写。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钱塘江大潮,是闻名世界的奇观,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江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录象,看后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我们课前布置预习本课时,要求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有关钱塘江大潮成因的知识,谁来说说自己找到的知识要点,让我们资源共享。

  [说明]要求学生说作者和钱塘江大潮成因知识,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养成不懂就查的好习惯。

  教师简介背景: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南宋词人周密走进《观潮》,领略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吧。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ùlìn)

  罗绮(qǐ)鲸波(jīnɡ)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观潮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记叙了在农历八月十八日观钱塘江大潮时所见到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8个生词,认读3个字。

  2、通过句子比较,能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4.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受到热爱祖国自然景观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难点:通过句子比较,能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你对钱塘江大潮有哪些了解?

  2.针对学生的资料进行补充。出示地图向学生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位置及出海口的特殊地形等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哪些词不理解?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同桌讨论。

  ②找小组说词义,还有问题的师指导。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找生在黑板上书写。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用实物投影展示,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引导学生鉴赏。

  (四)轻声读课文,想想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的。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板题。

  2.“观潮”的“观”什么意思?课文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4、5自然段。划出表现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三、抓重点句,理解壮观。

  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小组内练习感情朗读。找生读感受深的句子,师随机出示重点句。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大潮的雄伟与壮观的?(形状、声音、颜色)

  5.找二生有感情地配乐读4、5自然段,其他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哪些词看出的?

  6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余下的几段,先合作读,再说体会。小组汇报自学成果,师生对读第二、六自然段。

  如果你现在就是站在江边观潮的游客,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四、创设情境,积累词语。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能想个办法把重点段落快速背下来吗?生说方法。

  大屏幕出示提示词语,找三生试背诵4、5、6自然段。

【观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观潮教学设计12-04

《观潮》教学设计11-11

观潮的教学设计05-28

观潮教学设计12-04

《观潮》教学设计04-06

《观潮》教学设计11-11

《观潮》的教学设计01-13

《观潮》教学设计04-06

观潮教学设计12-16

《观潮》教学设计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