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5 11:34:0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干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身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身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考虑: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一起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身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竞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评点】

  该公开课教案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沛体现了语文课程规范的精神。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2

  一、学习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诗句体会傍晚黄河的壮观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小鸟图和象形文字“隹”。同学们“隹”是一个象形字,单人旁就像鸟儿的翅膀,里面就像鸟儿的身体(借助“住”识记)隹指短尾巴的鸟,在隹的都上加上“小”(竖钩变成竖)读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鸟。能给“雀”组个词吗?

  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

  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经常喜欢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示“楼”词,齐读。

  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楼之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

  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初读古诗正音

  1、请同学打开书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识记生字

  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认识吗?你能记住哪个字?(指名说)

  (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指名说)

  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中你理解哪个词语,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交流交流。(指名说)

  预设学生回答1)、白日指夕阳。

  2)、依指挨着。

  3)、尽指消失。

  3、指名说第一行的意思。傍晚,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消失了。

  6、入指流入,这里是入海流,其实应该是流入海。古诗为了押韵和对仗的工整常常这样倒着表达。你能说说这行的意思吗?(指名说)

  7、谁能连起来说说第一行的意思?(指名说)黄河流入了大海。

  8、出示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预设:1)、欲:想要。穷:尽,完。

  2)、目:看。字典中有两个意思(眼睛、看)学生选择。“千里目”和“入海流”一样倒过来理解,应理解为目千里。

  9、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指名说)想要看完远处的景色。

  10、更指再,上指登上。

  11、指名说第四行。(再登上一层楼)

  12、谁能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指名说)想要看完远处的景色,再登上一层楼。

  13、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同学们先跟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三、品读古诗,深化诗意

  1、请同学们在读古诗,想象哪句是写诗人看到的景色?(学生自读,指名说)

  2、诗人首先看到了什么?(夕阳沿着山落下了)你从哪里看出是夕阳呢?(依山尽)同学们你们看(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指名说)太阳沿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的消失。

  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能读好吗?

  4、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出示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说)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黄河?(滔滔不绝的黄河,奔流不息的黄河,雄伟壮丽的黄河。)

  5、你能读出黄河奔流不息的气势吗?

  6、诗人看到如此美丽的落日不禁吟道(白日依山尽)诗人登上黄鹤楼向西望去,只见(引读:白日依山尽)。接着诗人又向东望去,只见黄河之水奔流不息不禁吟道(黄河入海流)

  7、谁能读出诗人眼前壮观的景象?(指名读)

  8、看着这样的`景色,诗人又想到了什么?出示第二句(指名读)为什么想要看得远就得更上一层楼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9、同学们,当诗人站在鹳雀楼的第一层时他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色,如果再上一层楼他会看到什么?(指名说,眼界更开阔,看得景色更多)

  10、是啊,这正是王之涣想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想懂得更多,看得更远,就要更上一层楼,有新的进步,因此“更上一层楼”也成了千古名句。当你有进步时,老师会说祝你更上一层楼,有更大的进步,你会把这句诗送给谁呢?

  四、了解古诗写作特点,背诵并默写古诗

  1、同学们,诗的语言是凝练的,古诗中有对仗的特点,就向对对子,你瞧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千里目对一层楼。这就是对仗,相信你现在读得更好(指名读)能试着背一背吗?能试着默写吗?(学生默写)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其它三个分别是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古诗后很多诗人写过这四座楼,其中李白写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背,齐背

  2、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王勃的《滕王阁序》他这样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图片)这句是说,晚霞中野鸭在水面飞翔,天空和水面浑然一色。

  3、岳阳楼的诗句请大家课后去搜集。

  六、教学生字词

  1、(出示“雀”)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写好这个“雀”字。

  2、“雀”是上下结构,它的偏旁是下面的“隹”。

  3、教师范写说注意点。(短竖,左点,右点略高;瞥连短竖要写长,一竖连瞥往下写,点下四横长短异,最后一横拉拉长)

  4、学生书上描红,作业本上写一个,师生评价后再写一个。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

  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

  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 (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

  (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 “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 “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习第二行诗句

  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 (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三)朗读指导

  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楼入穷目更层登鹳雀依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教

  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

  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

  “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的意思。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会默写。

  教学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及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幻灯片、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自读古诗。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古诗。根据课文的拼音,同学们自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同学们打开书自读古诗。)

  (二)检查预习。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正音:

  dēng guàn quèlóu yīyù

  登鹳雀楼依欲

  2.指名学生朗读《登鹳雀楼》

  3.齐读古诗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登鹳雀楼》写的.是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看到了滚滚东流的黄河。

  5.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

  (1)鹳雀楼在什么地方?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3)“白日依山尽”、“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二、简介作者(知诗人。)

  《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

  王之涣,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诗人。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多是人们喜爱的名篇。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名,气魄雄伟,热情奔放,除这首《登鹳雀楼》外还有《凉州词》等。

  三、解诗题

  鹳雀楼是唐朝河中府的一处名胜,在今山西省永济县。楼高三层,前面可以望见高耸入云的中条山,下面是奔流的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态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取名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登上鹳雀楼的意思。诗中讲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

  四、明诗意

  (一)“白日依山尽”的意思是什么?

  1.“白日”是什么意思?查字典并联系诗句理解:“依”、“尽”。

  白日:指傍晚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

  依山:挨着山的意思。

  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

  2.诗句的意思: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

  (二)“黄河入海流”的意思是什么?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它发源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北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

  入海流:向东河流去。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其实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黄河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

  诗句的意思: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三)“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1.查字典并联系诗句理解“欲”、“穷”的意思。

  欲:想要。

  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

  2.在正确的解释后面画“√”

  “千里目”的意思是:

  ①眼睛能够看到一千里远的地方( )。

  ②眼睛能够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目:原指眼睛,这里是看的意思。

  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

  3.诗句的意思: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四)“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1.查字典理解“更”字的意思。

  更:再的意思。

  2.诗句的意思:再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

  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

  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4、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5、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

  (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

  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

  (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

  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人 欲 穷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欲:

  楼: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层楼。( )

  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

  景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读:

  1、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读中想象画面,读出意境。

  说:

  3、联系生活和画面说说“依”、“尽”、“欲”、“穷”的意思。

  4、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任务一:读准题目

  1、板题,读题,认读写好“楼”字。

  2、用“登”字说话:登泰山、黄山……登沭滨大厦、东方明珠……

  任务二:读准节奏和韵味

  1、范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任务三:读想象画面

  读一句

  1、诗人等鹳雀楼看到什么景物?(看:白日、黄河)

  2、自由读,想象画面。

  3、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相机点拨理解“依、尽”。

  4、加上动作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二句

  1、诗人想到什么?(想:)

  2、自由读。

  3、说说诗人想到什么?相机点拨理解:欲、穷。(板书:欲穷、上)

  4、加上动作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加上动作感情背诵全诗。

  任务四:拓展运用

  新年,收到表格短信,他祝我新的`一年,学习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还可以祝福什么?工作、生意、研究、成绩……给你的亲戚朋友送上一句祝福?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9

  教材说明: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廓、气象雄浑的意境,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设计思路:

  对于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主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不需要太多的讲解,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我先带领孩子们认真反复的朗读这首诗,使他们对这首诗有个大概的了解,并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诗人。然后主要是识字教学,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将这些生字记住并会正确书写,最后将这些生字放入古诗中,体味它们各自在这首诗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看,(出示挂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游玩的地方,这座楼坐落在山西,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那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2、对,你们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3、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指名拼读“鹳”(guàn).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指导学生读准课题)

  二、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谁登上鹳雀楼?(作者)作者是谁?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从青少年时起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写的.诗深受人们喜爱。

  过渡: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那先小声的跟着老师将这首诗读一读。

  2、自己再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

  3、这次我们再大声地跟着老师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画出来的字的读音。

  (先听老师范读,再跟着老师读,可以把握住对这首古诗的朗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找出不认识的字,为下一步的识字教学做一个铺垫。)

  四、识字教学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2,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3、你们的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下面我们再来个读字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读的最好。(分小组读)

  4、你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朋友吗?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字的记忆。)

  五、写字教学

  1、过渡:我们在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后,如果会写它们那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12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

  导学步骤:

  老师

  学生

  导课

  授新

  读诗

  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

  《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 古诗

  指导读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8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楼(楼房)(高楼)

  依(依靠)(依然)

  尽(尽头)(尽力)

  欲(欲望)(欲念)

  穷(贫穷)(穷人)

  层(云层)(层次)

  瀑(瀑布)(飞瀑)

  布(一匹布)(瀑布)

  炉(火炉)(炉子)

  烟(烟雾)(烟气)

  遥(遥远)(遥望)

  川(山川)(四川)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

  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

  “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

  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

  引出——所以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播放歌曲)

  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

  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编的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

  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

  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小朋友们,你知道】这些动物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鹳鹊图片,师:它叫什么你知道吗?(板书:鹳鹊)

  师:这座楼上面因常有鹳鹊休息,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名字鹳鹊楼。(补充板书:鹳鹊楼)

  2.师: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位诗人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要学这首古诗。(学生读题)

  二.初读指导

  1.师:这首诗是怎样的呢?(播放古诗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韵律。

  3.指名读

  4.齐读

  三.结合图片,理解诗意

  师: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王之涣)那让咱们跟着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鹊楼去看看吧。

  多媒体出示鹳鹊楼上远望黄河图

  1、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

  2、学习三、四两行。

  (1)师:你觉得从鹳鹊楼上看到的太阳群山黄河怎样?(很壮观)但诗人还不满足,他还想怎样?(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那怎么办?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6)教者指出“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名句,人们常用来指奔向更新的高度。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敝傅佳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蓖卣剐孕×繁剩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14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2、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

  PPT、Flash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吟唱古诗。

  活动难点: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

  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的古诗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

  二、理解古诗大意

  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阳是怎样落下去的呢?

  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2、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现在诗人站在鹳雀楼的底楼,但是他想要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那他该怎么办呢?(走到更高的楼层上,就能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了。)出示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幼儿吟唱古诗

  1、欣赏吟唱

  师:这么好听的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

  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诗

  3、动作表现

  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的内容。(请个别幼儿演示)

  四、结束总结

  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今天回家有一个任务请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这句话的好吗。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体会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诗意的星空

  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个中国人都是诗的传人,让我们一起在诗意的星空回顾课本中学过的古诗,看图画猜古诗。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今天老师要带你跟着唐诗去旅游,你看,咱们要去的地方叫——鹳雀楼。

  介绍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省的永济市,前面可望连绵起伏的青山,往下可见奔腾不息的黄河,远望过去是著名的中条山。

  为什么叫鹳雀楼呢?据说呀,在那有一种水鸟,长得像鹤,但是它的腿很短,这就是——鹳雀,这些鹳雀特别喜欢聚集在鹳雀楼上,所以人们给这座楼命名为——鹳雀楼。瞧,这就是鹳雀楼。(出示图片)

  2.楼在古代是指两层以上的房屋。那你看看黄鹤楼有几层呢?

  鹳雀楼只有三层,可是,每一层都有十米高,就连下面的楼台都有十米高,所以这座楼高达四十多米,所以我们又叫三层的鹳雀楼也是——高楼

  3.这楼不仅高,而且因为一个人的一首诗,让鹳雀楼名扬四海,成为四大名楼之一,这个人是谁呢?引出唐代诗人王之涣。(介绍写作背景)

  4.谁能读好题目?(指导朗读题目)

  二、诵读古诗,感受古诗之美

  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读古诗,要读准字音。(注意读的声调)

  指名读、齐读。

  2.请你轻轻地把书放在桌面上,古人把读诗称作吟诗,吟诗时光读正确还不够,还要讲求节奏美和音韵美,你听老师是怎么读这首诗的,跟你们有什么不一样?(教师范读)

  图片

  你听出来我的朗读有什么不一样?

  (1)找出停顿,指导五言古诗的读法,做好标记。

  (2)刚才老师读的时候是不是有些字音特别长?指导:特别长的字你就在下面点个小黑点。老师再告诉你一个读五言诗的秘密:第一声第二声长一点,第三声第四声短一点。(带手势指导朗读)

  三、想象画面,感悟古诗

  (一)学习前两句

  1.你已经像古人一样读诗了,诗呀,越读会越明白的,接下来我们走进诗,去看一看这诗讲的是什么意思?

  2.第一二句谁来读?读完你好像看见了什么?

  3.请你说一说,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他看见了什么景物呢?

  自己读前两句,把看到的景物圈出来:黄河/白日

  生一起读。

  指导说话: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

  4.看到了怎样的黄河?(往大海流的黄河。)

  它是怎样流的?指导朗读,读出黄河入海的气势

  5.你还看到了什么?太阳靠着山落下来。理解“依”,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来。(指导朗读)

  6.来,到老师旁边,老师就是大山,你就是小太阳,来,怎么落下去?靠着我,慢慢地落下去。还看得见它吗?哪个词告诉你最后看不见太阳了?尽

  出示尽的字典含义,学生选本诗中的意思。

  7.指导学生完整地说说前两句看到的画面。

  8.指导做手势朗读前两句。

  (二)学习后两句

  1.但是看到这王之涣还不满意,你看下面的这句,谁来读?

  2.这里面哪个词不懂?

  (1)指名说:欲穷。哪个同学帮他解答?

  理解欲:右边欠就像是一个人在叹着气,为什么叹气,原来他张着嘴想吃东西,所以欲就是想要的意思。王之涣想要干什么呢?

  预设:要是再爬高一点,会不会看得更远?

  欲穷的意思就是——想要把眼前的看得……看得有多远?

  (2)理解千里目。我们能不能看到一千里之外?不能。这里是作者写的时候非常夸张,这里的千里是指很远很远的意思。

  指导把夸张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男女生朗读、带手势读、配视频齐读

  3.一首诗带动了一座楼,这首诗为什么能传千年呢,那是因为后面两句给人很多的思考。

  说话练习:

  如果你想要看……就要……

  你只有……才能……

  就是人们常说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这句话如果应用到生活中,我们该怎么用?

  当你取得好成绩时,妈妈会提醒你——

  当你希望好朋友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可以说——

  当你遇到失败,想要放弃时,对自己说——

  现在的你与刚刚上课的你,又上了一层楼,一起说——

  5.同学们,读古诗更上一层楼,写字也要更上一层楼。

  四、观察发现,学写生字

  尽 层

  1.观察谈发现:(1)尽是前鼻音,层是后鼻音。(2)都是尸字头。

  2.指导:尽的书写

  3.层:尸字头下一个云,这个字与房屋有关,房子一层一层就像是云层一样。

  4.和老师一起写字(板书 尽 层 )

  指导书写,坐姿、握笔等。

  五、配乐诵读,背诵积累

  现在考考你,这首诗你会背吗?学生配乐读。图片

  图片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把《登鹳雀楼》的'意思说一说。

  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对于第一学段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景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方法来初读古诗。

  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02-15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04-07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1-27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12-19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01-07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经典)07-06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1-19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04-19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推荐】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