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20 09:03:3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大全1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大全14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待”—“阅读理解”—“阅读反思”三大步骤,其中“阅读理解”是主体。阅读理解又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字面上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内容上的理解是深层次的,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理解则带有欣赏意味。

  教学设计

  1、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2、学情分析:初中是学生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黄金时期。儿童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了现代书面语的语感,初中则应加强文言文的语料积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将语言解读、语料积累放在首位。

  3、课标参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一、教学目标:

  ⑴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⑵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⑶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分析:教学目标为递进式的三个教学层面。“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维度;“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是对文本作深层次的解读,体现了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和对语言方法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是由文本拓展出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使学生从感情上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母语,体现了语文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追求。目标⑶可能显得有些虚泛,但这正体现了语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作用的特点,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联系生活现实,使这一目标虚中有实。)

  二、教法、学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握人物性格,深入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

  3、通过研读体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三、教学步骤

  1、导入:讲故事,引入文章背景。

  “我国古代有一位国君,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不管朝中大臣如何劝说,他依然我行我素,国家也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有一天,来了一位琴师,听说国君爱听音乐,特赶来助兴。国君非常高兴,马上召见了他。可这位琴师,调试好了琴弦,两手抚在琴上,就是不开始弹,而是向国君讲了一大通弹琴的道理。国君一听琴师懂得这么多,更想听他弹奏一首曲子了。琴师却慢吞吞地说:‘我一时半会没弹,您就急成这样,大王,您是治理国家的,国家在您手中就好像琴在我手中,您抚着国家这张大琴,几年来没有弹奏一曲,难道人们就不着急吗?’国君恍然大悟。于是拜琴师为相,勤于治国,终于使国家强盛起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故事中的人物是谁吗?他们就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和丞相——齐威王和邹忌!你们都想知道和你们生活在同一片热土上的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生活情景吧?好,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领略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另一个精彩故事吧!”

  (分析:导语吻合初中学生喜欢了解历史的心理,并且暗扣课文的比喻说理艺术,还附带介绍了课文的时代背景。目前的阅读教学有“理念先入”的倾向,往往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通过预习题、教学目标展示、课文导入语等预读环节,对文章的内容做过多的`暗示,削弱了学生亲身阅读的实践力度,限制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思维空间,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文的导入语主要目的在于制造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但又要保护学生初读文本的个性化阅读的第一印象。)

  2、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把握文意。

  ⑴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字词画记下来,并尝试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大意。

  ⑵ 提名朗读,学生评价,互相正音。

  ⑶ 正音练习(多媒体课件)。

  ⑷ 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

  ⑸ 句读辨析(多媒体课件)。

  ⑹ 疑难句子解读(多媒体课件)。

  ⑺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3、读出思想感情,探究人物性格。

  ⑴ 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探讨人物性格及人物对话的语气)。

  ⑵ 给连环画(根据课文内容制作)配音(多媒体课件)。

  ⑶ 自由评议。

  4、读出智慧,欣赏邹忌的说理艺术。

  ⑴ 课堂讨论:

  邹忌的规劝艺术妙在哪里? 他为什么要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来规劝齐王?总结邹忌说理特点,设喻说理的好处。

  ⑵ 梳理文章结构。

  ⑶ 阅读反思:解题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收获。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分析:借助“分角色朗读”来探究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谈收获”,更顺理成章,符合认知逻辑;学生讨论收获将会从思想内容和说理艺术两个方面展开,思维的空间更大,对文本的利用更充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自我,联系生活实际。)

  5、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分析:本设计的语文学习活动大致有:听故事了解背景、参照注释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推荐朗读并评议、正音练习、同伴互助质疑问难、句读辨析、特殊文言句式翻译、齐读课文、小组讨论揣摩人物语气、分角色朗读、给连环画配音、讨论设喻说理、归纳文章结构、谈收获等,其中朗读是主打项目,贯穿始终。“读”是手段,通过“读”理解文意,借助“读”展开探究,在“读”中提高阅读质量。设计活动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组织合作学习,使同伴互助,相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2.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点:

  1.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2.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3.讨论除蔽、兼听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教学难点:

  1.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2.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阅读、点拨、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个秀才和朋友们一起去一位官员家做客,吃饭的`时候却惟独忘了给秀才盛饭,这时秀才说:-------,主人马上给他盛上了。请问秀才说了什么?(同学们讨论)

  由此可见,在一些场合中,说话是要讲艺术的。那么如何规劝一个有错误的人,并让他认识、欣然改正就有难度了,更何况那人是高高在上的王,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邹忌是如何做到的。(板书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二、了解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

  鼓励学生讲解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和读不通的地方。

  易读错的字有: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教师范读正音,学生听读注音,划出节奏。

  3、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注意一些重要实词、虚词的翻译,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第三、第四题)

  2、全班交流、释疑

  3、在通译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争取能当堂把最后三小节背出来。

  诵读指导:

  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要尽量读出三问三答的不同语气。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既要读出讽谏的委婉,又要读出臣对君的忠诚。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五、精读课文,分析内涵

  研读第一段

  1.文章中首先出场的是哪些人物?(板书:邹忌、妻、妾、客)

  2.邹忌想知道自己与徐公谁美,就分别向妻、妾、客提问,由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揣摩三问三答过程中各人的心态。

  点拨:

  邹忌问妻——亲切自然妻的回答——由衷喜爱(私语气重)

  邹忌问妾——居高临下妾的回答——模仿敷衍(畏语气稍轻)

  邹忌问客——急于了解情况客的回答——应酬奉承(求语气更轻)

  3.讨论总结:邹忌见到徐公后自认为不如徐公美,这说明邹忌并没有被蒙蔽,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板书:私畏求)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并根据情节试背诵。

  研读第二段

  1.自读课文,思考:写邹忌家中闺房琐事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为了向齐威王设喻讽谏,把妻、妾、客与宫妇、朝臣、四境之内进行类比得出结论:王之蔽甚矣(板书)

  提示:设喻——用一种富有机智和幽默情趣、并寄寓深刻哲理的虚构故事来阐明某种道理,用一种道理来说明另外一种道理,设喻贵在用事理打比方。本文就是用家事说国事,两件事在道理上的相同之处就是“受蒙蔽”。运用设喻的方法来阐明齐威王受蒙蔽的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使齐威王易于接受。

  2.学生齐读一二段,边体会设喻的手法边试着背诵。

  研读第三段

  1.齐读课文,然后思考:前面我们提到臣子向君王进谏是非常危险的事情,那么齐威王对邹忌进谏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读后,点拨:“王曰:‘善’。”齐威王不但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还随之颁布了一系列命令,来鼓励进谏。

  2.在自读有关法令之后,由学生讨论总结:齐威王是怎样一位君王?邹忌是怎样一位臣子?

  明确:臣子进谏帝王是批龙鳞、逆圣听,尽管邹忌进谏艺术高超,但是必须有善于纳谏的君王才可以。(板书:纳谏明君善谏良臣)

  六、总结概括

  1.分组再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要求背诵。

  2.学生讨论学习完本文之后的感受。(从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方面去考虑)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言知识卡片;

  2.熟读、背诵全文;

  3.写一篇读后感。

  八、;成型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美甚)妻——私——宫妇

  (何及)妾——畏——朝臣王之蔽甚矣

  (不若)客——求——四境

  邹忌齐威王

  战胜于朝廷

  善谏良臣纳谏明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求全体同学积累重要文言实词,基础较好同学要求能够翻译词类活用、特殊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和小老师的“教”来疏通文言词意;通过学生的各种阅读练习,要求全体同学能够正确朗读;基础较好同学掌握诵读要领,读出文言特点及韵味,逐步形成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重难点分析:

  在文言学习上,已经有了初中学习的基础,因此学习本文存在的知识方面的障碍不大,但是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和单元要求,我们确定文言诵读为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文言实词的学习和各种朗诵突出重点,同时对文言实词的学习也是对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策略分析:

  综合上述各项因素,为了尽量落实“为了每位学生的有效发展”这一教育理念,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课前提供学案,布置学生预习,鼓励学生在教师提供材料基础上自行通过课文注解、翻阅有关资料等方法,对课文重要实词进行初步的学习,扫除生字障碍,要求达到基本会读。

  2、任务驱动教学法

  第一教学模块: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学习,组长充当小教师的角色,按照学案步骤,进行小组内讨论教学。如有学习疑惑,让先学会的学生教学习困难生,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这种“学后教”针对教的同学事后记忆率高达90%以上,大大增强施教同学的学习效益,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教师将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施教。

  3、朗读法

  第二教学模块:用以读带讲的方式,既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修正学生对知识把握的偏颇之处,以及启发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通过朗读(小组内体验式朗读、指明朗读,师生点评指导朗读,录音示范朗读、分角色朗读),即让学生展示第一学习模块的成果,同时加深大家对课文的理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故而本课时的学生学法重点着重放在讨论、合作、学生教、朗读体验上。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对照《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详见附件)事先预习

  正式铃声响后,我以任务驱动法导入新课,通过幻灯片明确了本课时学习目的:

  a、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b、通过学生阅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自主合作探究阶段

  简单的导入新课后,就直接进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阶段:分小组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按照我们课前的分组,全班同学分为6个学习小组,先由各组组长带领大家共同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解决其中问题1——6。

  此时他们的讨论,或坐、或站。结果,学习情况因各组组长和具体搭配成员不同而呈现差异:有的小组成员水平差异不大,他们就能积极开展讨论,甚至出现争论;而课代表那组因为小组内成员语文成绩普遍较差,结果就出现组长在教大家做题目的现象。这时候的我只是巡视各小组学习,时而指导他们开展讨论,充其量是个“剧务”“导演”,有时纯粹就是个“观众”。

  在这一阶段,因为考虑学习进度的问题,我曾在12分钟、15分钟两次想打断学生的学习,结果都因大部分同学的反对而只能任其继续。

  (二)、互助“释疑”阶段

  眼看着时间过半,亦有部分小组渐渐地停了下来,于是我让大家进入“释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当小组的力量确实无法解决问题时,向其他小组寻求帮助,或教师组织大家讨论,必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

  在这一环节,为了激发各小组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提问质量,我们引入比赛机制,设立“最佳学习提问奖”和“最佳释疑奖”,分别奖给提最有价值问题的小组和回答问题最完美的小组。

  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而我还是始终抱着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多说,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说。

  最终我们共用了8分钟来解决大家学习中的困难。

  (三)、“检测”反馈阶段

  结束了释疑阶段,我大声说:“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当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说“没有”时,我们共同进入了这节课的.第三阶段“检测”阶段。

  为了了解大家学习掌握情况,我课前围绕导学案出了一份《学案学习检测》来检查学习效果,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幻灯机显示。

  这一检测结果真如我所期望的,远远好于平时我教文言文时,逐字逐句地解释翻译时的效果。除了个别虚词还有部分学生还是无法掌握外,课文内的重要实词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脱离课文注释来解答。此时,一节课已经过去了35分钟。

  第二学习模块:

  1、自由朗读: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之后每位成员在小组内体验式朗读一个自然段,大家互评。

  2、指名朗读:

  这样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同时指名朗读相关段落也是探讨答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朗读的要求必须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教师和其他同学予以纠正,做到共同提高。

  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语调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

  教师指明第一位学生读完第一段,发现该同学误读“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想当然地读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断句出现偏差,这时我以读带讲,以讲促读。此时下课的铃声想起。

  于是我布置了这节课中没有完成的朗读任务——熟读课文,以及预设的作业

  ——改编本文为课本剧,下一课时进行表演展示。

  很显然,这节课的教学计划没有全部完成,按照我的教学设想,接下来还有听录音示范朗读和分角色朗读两个环节。

  板书:(在检测中体现)

  邹忌讽齐王纳谏

  私

  美(蔽)

  畏求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分析文章的语言、结构特点,培养阅读、欣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自觉诵读的习惯,达到熟读成诵。

  2、掌握并积累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辨析并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喻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教学重点

  1、领会文章设喻说理的写法。

  2、掌握《战国策》的行文特色。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讽喻的手法,体会本文结构安排的精巧之处。

  教学方法

  研讨法、点拨式。

  辅助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圣君,有贤臣,政治稳定,国泰民安的时期被称为“太平盛世”,但是自古忠臣易得,圣君难觅,于是才会出现忠义之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甚至死谏,在《红楼梦》中借助贾宝玉之口道出了封建社会用人的标准,那就是“武死战,文死谏。”然而,忠言逆耳,即使死谏,坐在高高的宝座上的君王也未必愿意听取,怎样使帝王能够听取自己的进谏呢?战国时期齐国的邹忌能够使齐威王察纳雅言,从谏如流,广开言路,用的就是“忠言顺耳”讽谏的办法。下面我们就走近邹忌和齐威王这对被人称颂的贤臣、明君。

  授课:

  (板书课题,解题)

  题目包括两个含义: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掌握“讽”的含义)

  二、通过预习课文,请大家说出邹忌讽谏结果

  “战胜于朝廷”(板书)

  三、齐国为何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得“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齐威王纳谏除蔽(板书)

  四、用课文原句找出齐王纳谏后齐国的变化,分析描写方法,解释重点实词,积累文言知识

  变化:“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赏三变)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同学齐读第三自然段,以“上赏”、“中赏”、“下赏”与“令初下”、“数月”、“期年之后”为纲,把握结构,为背诵作准备。

  五、同学快速从第一、第二自然段中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应积累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的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标出有疑难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

  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文言知识归纳结果。

  六、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君主肯于从谏如流的并不多见,为什么齐威王能够做到呢?这恐怕应该从进谏的人谈起,下面,我们来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

  1、邹忌讽谏的缘起?

  ⑴三问三答,提出问题。

  学生自己揣摩妻、妾、客的语气,朗读。

  ⑵找同学范读,注意体会语言的细微区别,以分析人物的不同心理,为背诵做准备。

  2、邹忌得出怎样的结论?

  妻──私妾──畏客──求(板书)

  3、邹忌是怎样讽谏的?得出怎样的结论?

  巧设比喻,以私事比国事,从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板书)

  揣摩语气,诵读课文,注意区别人物语气与第一自然段中的不同,注意语言的细微差别。

  总结:

  从齐国“令初下,门庭若市”看,足见齐国的积弊,但是,此次齐威王却能够纳谏除蔽,使得内政修明,是由于齐威王的清醒,更是由于他听到了“顺耳忠言”,邹忌巧设比喻,以家事喻国事,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委婉动听。正像《古文观止》中评价的那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

  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七、请同学再次在全文范围内找出自己尚存疑义的文言知识问题,(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等),大家研讨,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解答和归纳总结:

  1、理解11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讽

  ⑵美(我)

  ⑶以(美于徐公)

  ⑷面刺

  ⑸书

  ⑹谤

  ⑺讥

  ⑻闻

  ⑼朝

  ⑽私

  ⑾期

  2、归纳四个实词和虚词的义项:

  实词:修朝

  虚词:孰诚

  3、掌握二个通假字:

  有孰

  4、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

  5、熟悉三个词组的用法:

  孰与地方左右

  6、解释四个文句:

  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⑵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⑶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研究两种文言特殊句式:

  ⑴宾语前置句

  ⑵被动句

  在总结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同学们齐读课文,巩固学过的知识,为背诵做准备。

  八、从内容、结构上看,《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怎样的`特点?这反映了《战国策》行文上有怎样的特点?

  讨论,教师总结。

  1、内容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属于历史寓言,即利用某些真实的历史人物附会以虚拟的情节,从而寄予深刻的道理。因此,从本文的内容安排来看,作者先宕开笔去,从邹忌的家事开始写起,而将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一表而过。这样的主题,显然是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得失

  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这也正是文章思想性上值得肯定的地方。这个主题的设定,恐怕是由当时正处于各国兼并征战的背景决定的。

  我们知道,《战国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间的古书,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它记载了一些历史事实,但历史中又夹杂了一些民间传说,此外还保留了一些如“鹬蚌相争”、“画蛇添足”之类的寓言。因此从文学的角度,它的艺术性是很突出的,从历史的角度

  看,某些故事的真实性是值得研究了。因此,今后我们阅读《战国策》中的作品,要注意这一点。

  2、结构上:

  别致、有序。《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头到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第一段从三问三答到“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再到“朝”、“旦日”“明日”。在第二、三自然段中,从“宫妇左右”到“朝廷之臣”到“四境之内”,从上、中、下三赏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从全文看,整个事件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皆朝于秦”是第三层……等等,我们分明看到了散文的节奏美。文章在结构层次上的对称美,使用排比和层递的手法,是值得借鉴的。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封建统治者,过分夸张渲染策士谋臣的作用,有时是违背历史的真实的。在文学方面,它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章活泼恣肆,有声有色,文采斐然,变化不测,在我国散文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同学们今后阅读《战国策》中的文章,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九、请同学们在理解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阅读《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关于齐威王、邹忌的记载,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人们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这样既能达到利于病、利于行的效果,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婉言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政治清明。这位智者就是邹忌,同学们打开书第17课,让我们一起去拜访邹忌。

  二、解释文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了几件事?如何解释“讽”和“谏”?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其中,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通过积累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

  《战国策》由谁整理的?——刘向。

  哪个时代?——西汉。

  内容包括哪些?——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哪些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狐假虎威……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一个成语——门庭若市,查字典积累它的含义。(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是什么?——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出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朗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用来表现齐威王当机立断,马上颁布政令的果断。)

  2、学生放声朗读。教师将学生易读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3、提问两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齐读。

  四、背诵环节。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背诵。课堂上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

  五、课后作业。

  1、继续熟练背诵课文,并用小稿纸抄写一遍。

  2、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理解文意。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黑板左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

  齐王纳谏

  (黑板中间)《战国策》:西汉 刘向 整理

  成语:画蛇添足 南辕北辙 狐假虎威……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黑板右侧)列出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的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背课文。

  二、问题探究。

  1、邹忌讽齐王纳谏,最终取得了巨大成效——“战胜于朝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战胜于朝廷”?(学生发言后一起看课下注释。)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政治清明,不用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2、邹忌是怎样含蓄地劝谏齐威王,以达到“战胜于朝廷”的?

  先由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由一件闺房小事中发现自己受蒙蔽了,这样可以首先博得国君的同情。由此事提醒大王您受到的蒙蔽要比臣更严重。由己事喻国事,委婉含蓄,齐王自然愉快地接受了。

  3、请同学们齐背课文中邹忌含蓄劝谏齐威王的部分。(“于是入朝见威王”一段。)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经历的这件闺房小事。

  是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妻子因为偏爱他,妾因为畏惧他,客因为有求于他,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

  5、他们是如何赞扬邹忌的?语气是否一样?(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老师读旁白,学生读妻、妾、客的话。)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妻子对他的偏爱,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这种赞美是由衷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的心理。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这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6、“皆以美于徐公”,是事实吗?——不是。

  文章中的哪部分体现了?我们齐背。——“明日……”

  7、原来是徐公让他幡然自知,在邹忌身上有让我们学习的品行,是什么?

  自知之明——“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8、就这样,邹忌运用智慧,担当臣责,以他的远见卓识和能言善辩解决了国之难题,使齐国迎来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盛况。我们齐背第三段。

  9、作为一国之君,受蒙蔽是正常的,但当臣子进谏之时,能愉快接受并马上付诸实施,是很难得的。从这个过程中你觉得齐王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明辨是非,胸襟气度,知错能改。

  三、结语。

  正因为有了尽职尽责、婉言讽谏的邹忌,有了广开言路、悬赏纳言的齐王,齐国才会逐渐实现清明之治: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证实了这一点。

  四、课后作业。

  借助图书或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其他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第六单元古文单元,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主,阅读这类文章,可以了解古人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感受他们的智慧与胆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联系学过的文言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养成自觉阅读、及时归纳整理的习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在反复朗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叙事为主的文言文的朗读技巧。并且体会历史散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充分感受这类作品的艺术魅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构思巧妙,剪裁得当,语言精炼,读来生动有趣又耐人深思。而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深入浅出,委婉劝谏的方式又是极其巧妙,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

  . 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篇文章语言浅易,部分重点文言字词曾学过,课文注释也较详细,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不是很难。设计导学案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对学习文言文词的方法予以点拨。

  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诵读为基础,课堂设计三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物的语气及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初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语言技巧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设计了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巧说”的作用与技巧。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

  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四、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诵读,理清文意,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 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五、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两课时

  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3)、朗读中通过重读、停顿及语调变化突出叙事重点。

  2、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

  (2)、体会文章结构精巧、剪裁巧妙、详略得当的特点。

  (3)、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养成阅读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六、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诵读法: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人物,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自主学习法、质疑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3、比较阅读法: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使他们认识到“巧说”的作用,学习到“巧说”的技巧。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导学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设计导学案是为了使学生有更扎实的语言积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谋臣策士是这个时代的宠儿,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智谋与才识登堂入室,出谋划策、巧思妙喻、奔走游说,影响着各国的盛衰及历史的走向。

  感谢那些史学家们,为我们记述了那些精彩的历史故事,展现出那些智者的精神风貌,也给予了我们丰富的人生智慧。今天就通过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来领略一下一位忠臣智士的智慧。

  (设计意图:学生曾经学习过《唐雎不如使命》,因而对战国及《战国策》已有了解,老师的激情导入意在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也明确了学习的重点。)

  (二)品读分析第一部分:

  一读——学生朗读课文,正确流畅。

  1、学生活动:把握字音、停顿、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结合导学案,扫清字词障碍

  2、老师活动: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文言词句积累及答题方法。

  (设计意图:文言文学习要“文言并重”,所以,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课前完成了导学案,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而课堂上的文言词语教学中我针对初三学生的需要,更侧重于对答题技巧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读——理解文意。

  学生活动:老师、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及感情。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 ,妻、妾、客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但他们说话的语气明显不同,试着分析他们的语气及从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感情。

  2、老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出“三问”及“三答”,读一读,将看似相仿的句子读出不同,突出叙事的重点来。

  三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分析,老师点拨:人称变化体现出他问妻应该读得亲切自然,问妾则是简洁中透出了威严,问客语气平缓,显得生疏谨慎。

  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十分肯定,赞美——私(偏爱)“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是“偏爱”之情,所以,重在强调“你”,且不加思考,非常肯定。

  妾:肯定,顺从——畏(畏怯)“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处于畏惧心理,不需要思考,急于表明态度,所以重读突出观点的“何能”。

  客:平淡,敷衍——求(逢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很平淡,没有特别重的音,均速。

  老师总结:从文字上看,语言很相近,但读出来就有了不同的情感,突出了叙事的重点,读出的“私”“畏”“求”的不同情感,下文邹忌的悟就很自然了,可谓水到渠成。

  (设计意图:这部分要突出诵读。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妻、妾、客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情感,也彰显出作品语言的魅力。因此,要通过诵读,揣摩字句,比较、分析,通晓文意,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三读——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之高。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体会语言特色。

  老师总结:这样的语言极简洁、朴实,却能切中要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点,可谓“简而不陋”。

  (设计意图:这一次的读,是对上面分析、指导效果的一个反馈,也使学生在“看出门道”之后有一个加深理解与体会的过程。)

  (三)阅读第二部分

  1、老师活动:用问题导学,这只是邹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它何以载入史册?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具体分析邹忌的劝谏技巧。

  类比,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深入浅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学生朗读,体会与叙事的文字读法的不同,“叙”看似平和却要读出起伏,“议”则重在读出排比句的气势来。

  2、补充历史上谏臣的故事,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

  保护自己,并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达到劝谏的目的。

  3、老师活动: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委婉劝说的技巧。

  学生活动:比较阅读,分析总结委婉劝说的技巧。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及时创设问题情境,补充比较阅读的资料,把预设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不仅要认识到“委婉规劝”的好处,更要学习“委婉劝说”的技巧。)

  (四)课堂回顾: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从文言词汇、课文内容、劝说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中主动思考、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二段,预习第三段。

  2、查找资料,补充一个古人成功劝谏的小故事,并将它拟成一道文言文阅读题。

  (设计意图:因为是初三学生,所以设计中不仅考虑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量,而且要培养学生研究试题,把握学习重点的意识。)

  八、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比美 : —— 三问、三答 —— 三思

  悟理:直言不易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7

  [开场白]

  话说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某臣策士周旋其间, 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邹忌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检查作业 ]

  一.首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作业

  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疏通文章的 字,词,句。大家给老师推荐一位嗓门较大的同学,请他为我们读一下课文,(同学推荐,朗读课文)

  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语句流畅,看来是有备而来,但在某些字的读音上还稍欠准确,其他同学能否帮他更正?(谤,bang读第四声;燕,yan读第一声)

  二.很好,更正得既完整又准确。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练习,检验一下自己课前预习得怎么样(预习2):

  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_______

  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_______________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

  燕王私握臣手曰__________________

  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_______________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

  上述这样同一个字根据不同的情况,其解释不同,通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一词多义现象。)

  翻译以下各句,特别注意黑体的词与划线处的译法。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一词在《廉》中已经学过,温故而知新)

  2.忌不自信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交流体会]

  相信通过预习,我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4

  人一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2位同学进行了阐述)

  [小结与引导]

  刚才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我们课后还有时间。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一多方面的启示与感受,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商讨:本书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二单元,而不是高二,高三,同样也没作为课外读物,我想并不是很随意的,你们同意吗?(深思片刻后点头)

  好,那么你们想想编者究竟要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什么?(互相讨论,在座位上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让我们学会品味语言)

  非常正确,把书翻到单元主旨(打幻灯):

  品味语言,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外,还要重

  视句子的品味.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理解句子,

  才能进而理解篇章的含义。

  品味句子,对于看似平常但含义丰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要细

  心体会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

  [示范阅读]

  史老师先来体会,把我在这方面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部分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番: 有感于邹忌的三问

  三问,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可千万别小看这三问,先来体会

  第一问: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轶丽-------修引申为身高;

  1,八尺请问有多高?

  (同学可互相讨论)

  八尺:1尺=10寸,但古代的尺寸比现代短(古代尺寸小),

  1尺=7寸;1寸 ≈1.33厘米

  所以,八尺=1.86米左右

  形貌轶丽指容貌与体形光艳照人。由此可知邹忌是个美男子

  2,朝服衣冠,窥镜。

  试问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并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

  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的。(模仿)

  第二问: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问此句的时候,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

  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

  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模仿)

  第三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

  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到。(模仿)

  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美,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细细品位这些语言,人物的'形象更鲜明,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文章。

  老师就体会到这里,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文章中还有那些语言可供我们品味的。(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时间10-15分钟,按情况而定)

  分别请同学发言:

  学生1:既然刚才说的是三问,那么我来说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就像妈妈一样,有哪个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即使孩子是最丑的,她也会说他是最好

  看的。和丈夫待的时间长了,会有一种关爱。(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妾,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直接就用反问的语句加强肯定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

  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否定句的语气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以,这三句话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

  态也就有差别。(言为心声)

  老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并且能运用日常生活的点滴体会进行论证,有理有据。为了进一

  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不妨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下,品味品味这些看似平常的语句所

  体现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四人一组投入朗读

  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旁白。

  学生2: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的。2句整句3个对照

  邹 忌 齐 王

  妻------ ( )------宫妇左右

  妾------ ( )------朝廷之臣

  客------ ( )-- ---四境之内

  老师: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2:一一对照。都是由于私,畏,有求。

  老师:这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2:受蒙蔽。

  老师:很好。其实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谏国事,由小及大的设喻令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们称为

  学生齐声回答:讽

  老师:书本上对讽字的解释是什么?读出声来,

  学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

  老师:很好。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进谏的方式,我们对此了解有多少?(请同学交流)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⑵了解《战国策》。

  ⑶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⑷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

  ⑵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⑶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刺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⑵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来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⑴帙丽朝服衣冠窥镜

  ⑵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朝服衣冠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⑶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⑷闻寡人之耳者

  ⑸今齐地方千里

  ⑹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⑺邹忌讽齐王纳谏

  ⑻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⑵忌不自信。

  ⑶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⑷王之蔽甚矣。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明确:

  1、读准字音:

  ⑴ yì zhāo guān kuī

  ⑵ jī cháo jiàn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⑵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⑶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⑷闻:使……闻。

  ⑸地方:土地方圆。

  ⑹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⑺讽:委婉劝说。

  ⑻谤讥:公开指责。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⑵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⑷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板书:私畏求妻妾客

  2、研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板书:

  私宫妇

  畏朝廷之臣

  求四境之内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

  “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学生齐读,教师加以指导。)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

  小大

  家事国事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

  ⑴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

  ⑵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

  ⑶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板书:三赏三变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渎课文。)

  4、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9

  知识和能力: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3、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4、根据文章层次,背诵全文。

  过程和方法: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探究故事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2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关照人们的内心世界,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高明的琴师,他就用不逆耳的忠言来规劝齐王,齐王不但虚心接受了他的批评,还任用他做了国相,来辅佐自己。同学们知道,这位琴师是谁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邹忌讽齐王纳谏》,去拜访这位奇人吧。

  二、我们先来看文章的题目,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那位同学能简单解释一下?

  明确: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评价:回答的很到位,预习很充分,简单的说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板书)

  三、本文选自《战国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谁来接介绍一下。

  评价:很全面,除此之外,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狐假虎威、惊弓之鸟都出自《战国策》。

  四、文言文的学习贵在读,只有读好才能学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五、检查一下大家读的情况,全班齐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评价:同学们读的很整齐,流畅,声音洪亮,很激情,有一点细节问题。“有、燕”的读音不准确,两个句子的节奏连读的有写模糊。“忌/不自信,今齐地/方千里。”划分节奏重要根据意思。

  六、文言文学习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课文同学们在课下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又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老是想考考大家。

  (1)、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编两组“词义辨析”习题。

  评价:这种学习态度和精神要继续保持,做好预习工作。

  七、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一个小故事,读的时候要读出故事味,趣味性。该怎么去读呢?——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很多,要揣摩人物的心理和他们说话的语气。

  我们来看第一段,邹忌问了三个人,每次问的心理和语气一样吗?

  三问:

  妻:自信,骄傲。

  妾:疑惑。

  客:试探,客气。

  三个人的回答也不一样。

  三答:

  妻:读出爱意,赞美。

  妾:畏惧,顺从。

  客:逢迎,奉承。

  (分角色朗读,五位同学自己挑角色)评价。

  八、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想到了齐王受蒙蔽很深,于是入朝齐王进谏,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九、文中有几个关键字既能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按先后顺序)又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大家发现了吗?

  思——由家中小事想到国家大事,进而就入朝向威王进谏。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反思自己,有责任心,说话有技巧,很有胆识,敢于进谏。

  有智慧——智者(板书)

  善——虚心纳谏,广开言路,齐国政治严明,日益强大,进谏的目的也达到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从善如流,心胸开阔。

  善于纳谏——明君(板书)

  十、学习了全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以“由邹忌(齐威王)的,我学会了、懂得了的道理”的句式,谈体会。

  十一、小结:两位人物的确留给大家许多启示。“多读古人文,学做今世人。”相信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将收获很多。当然,最重要的是: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十二、布置作业:邹忌虽是古人,但身处现代的.我们是可以借鉴的讽谏技巧的。假如我们的一位好友沉溺于网络,整天以电脑为友,无所事事。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劝导他?如何使他走上正途!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十三、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思善

  智者明君

  教学反思:

  一、思考教学目标实现程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有明确而又切合实际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这三个目标全部实现:通过自由朗读、齐读和译读三个环节实现了目标(一);通过思度、研读和品读环节实现了目标(二)和(三)。

  二、思考教学设计和理念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融进了以下几种新的教学理念:

  1、语文教学坚持整体感知在前,细致分析在后的原则,这样才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中并没有将文言字词教学单独进行,而是只对于特殊用法的词语加以强调,其他部分词语随文解译。对于在书下注解中明确解释的词语,则由学生自学完成。

  2、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文言文特有的含蓄深刻之美。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各种方式的读,例如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复品读、思考研读。既关注“言”也增加对“文”的感悟。

  3、语文教学要民主而有效。

  所谓民主,就是在课堂上把话语权、思考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学法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这节课学生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特点,谈自己的感悟都体现出了民主和有效。

  4、关注学生学法的指导。

  比如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自己归纳整理一词多义,还有指导学生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思考教学过程

  这节课教学过程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环节衔接顺畅,问题的设计具有梯度,照顾了大多同学的认识水平,我基本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课堂氛围。多媒体课件较好的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四、不足之处

  1、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完整清晰,但是由于面面俱到,难免会使有些环节落实得还不够到位,探究的还不够深刻。比如在读邹忌的“三问”的语气上时间太短。

  2、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充分。

  3、时间地安排不够紧凑,还有一个感悟的环节没有实施。

  4、对学生预习地情况把握地不够。

  以上就是我执教这节课的几点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将会一如既往地去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反思,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的:

  1、弄清全文结构。

  2、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3、弄清全文的中心(道理)。

  重点难点:

  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教学手段: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复述文章大意(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二、课文分析

  1、从第一自然段知道实际上徐公比邹忌美,那么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美呢?

  妻私我也,妾畏我也,客有求于我也。

  2、徐公美于邹忌,那么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便与事实不相符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了?

  被蒙蔽了。

  3、从比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邹忌悟出了什么?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齐王同邹忌情况一样即: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结论:齐王受蔽更甚。

  4、邹忌入朝讽谏齐王,当邹忌说到齐王受蔽时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想指出齐王受蔽这个事实?

  不是,他是想让齐王纳谏。

  5、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劝谏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并收到什么效果?

  课文第三、四段。

  6、邹忌劝谏非常成功,那么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设喻说理。

  7、从文中看,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邹忌: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

  齐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虚怀纳谏,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邹忌巧妙的说理方法,使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劝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1、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2、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3、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四、作业

  以“朋友,我想对您说”为题运用今天所学说理方法,说服朋友改正缺点。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妻私宫妇左右①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

  妾畏朝廷之臣设喻说理启发:②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客有求四境之内③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受蔽受蔽(更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3、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2.能谤讥于市朝(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

  论、嘀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指责)

  4.期年之后(期年:满一年)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 (zhāo) )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等。)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偏爱。今义:自私。)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分析课文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

  2、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

  相同点:赞扬邹忌比徐公美;

  不同点:妻子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的偏爱(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回答比较敷衍(如“徐公何能及君也”);客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所以回答用了一个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4、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

  一是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美我的不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 二是把家事同国事类比.拿齐王的地位同自己做比较,指出”宫妇左右……有求于王”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齐王接受纳谏.)

  5、“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在表达上的有什么作用?

  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

  6、“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

  7、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9、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10、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邹忌:

  (1)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并分析思索;

  (2)在政治上有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坚持真理;

  (3)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

  齐威王: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

  11、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采取了哪些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1)细节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2)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品读课文,理解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一)、学生分角色朗诵课文,品味人物精彩对话。

  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齐王,其余同学扮演旁白,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仔细揣摩人物语气,想像其神态、心理,有感情的朗诵。

  教师指导:给予不同人物语气提示。

  邹忌三问妻、妾、客三答

  一问:充满自信、沾沾自喜妻答:自然、肯定、赞美

  二问:严肃、疑虑、急切妾答:肯定、讨好、畏惧

  三问:不好意思、试探客答:平淡、敷衍、恭维

  邹忌劝说齐王:诚恳、忧虑、恭敬

  齐王下令纳谏:急切、真诚、诚恳

  教师小结:这些对话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文中的人物各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二)、再读课文,品味邹忌的劝谏技巧。

  思考:为什么邹忌劝谏齐王能取得成功?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a)把邹忌劝谏齐王的段落找出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劝谏的过程。

  b)用诚恳、担忧的语气读一读这些句子。

  c)想一想:邹忌是由什么想到齐王受蒙蔽的?邹忌在劝说齐王时是不是单刀直入?他先说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与齐王治国有什么关系吗

  小结:邹忌的劝谏技巧:

  1.以小见大。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

  2.类比推理。将自己的地位、处境与齐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人易于接受。

  3.设喻说理。自己比美听不到真话,设喻让齐王明白,以他的身份,直言不易更甚。

  4.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由于尊卑关系,下级劝上级不宜直言,且邹忌巧用攻心术,站在齐王角度巧劝,使齐王欣然接受。

  三、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小结:这篇文章篇幅短小,采用了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形式;文章结构紧凑,详略得当,祥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语言朴实,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很值得大家在写作中借鉴。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邹忌的劝谏技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推荐自己、了解别人非常重要,而这些又离不开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要学习邹忌的劝谏技巧,劝说别人时要注意方式,言语要把握分寸,态度要礼貌诚恳、不卑不亢,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2、写一写:运用邹忌的劝说技巧,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劝谏方式。

  话题一:劝谏父母不要抽烟。

  话题二、劝谏长辈不要沉迷麻将。

  话题三: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五、总结。

  同学们,邹忌的巧妙讽谏,齐王的虚怀若谷,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这篇文章精巧的结构,朴实的语言,鲜明的人物也让你赞叹。希望同学们认真领会邹忌劝谏的艺术和本文写作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生活中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

  板书: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设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也较浅显,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完全可以自行翻译。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短的时间内熟读成诵。因此,我设计了一条明晰的教学思路:朗读—编写课本剧—表演,以达到以读代讲、以编代译、以演代练的效果。

  教学目的

  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1.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

  易读错的字有: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

  2.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三、把握特点,帮助记忆文本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三时:令初下 中赏 数月之后 下赏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朗读时应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简单的课本剧。为下节课的分角色表演做准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小组讨论、指导修改剧本

  明确:1.场次(同时理清了思路):第一场,问美比美,反思感悟;第二场,邹忌劝谏,齐王纳谏;第三场,门庭若市,战胜朝廷。

  2.人物(人物外貌的语言):邹忌(修长,形貌),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3.语言(学习语言与人物身份的关系):妻、妾、客语言的细微变化。(体会语言)邹忌思考的语言语气;邹忌上奏的语气;齐王下令的语气。

  4.文章中哪些地方在表演时还需要注意,如何理解?

  比如:“孰视之”“暮寝而思之”“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如何表演?邹忌反思的内容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语气如何把握?哪些地方需要增加内容?等等。

  三、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优秀剧本,上台表演

  四、可组织几个学生评委,当场评出表演最优秀的一个小组

  五、作业

  1.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安排学习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老师只讲解较难的字词和句式。

  (2)以改编、表演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方式,拉动学生对原文的认识、理解、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包括课文本身体现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全文。理清文章逻辑脉络。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逻辑关系,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教学方法:朗读、质疑、讨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宰相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国家从此富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讲了邹忌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齐国成为战国时代霸主的故事,那么其中原委究竟如何呢?我们先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疏通语言障碍;

  2、听读:音频朗读,掌握节奏;

  3、带读课文,熟悉课文大意;

  4、齐读课文,检查朗读效果。

  三、多媒体显示字音:

  1、作者作品介绍:

  ①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事》《国策》,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其体列为国别体,由西汉刘向编订,反映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共12策。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楚辞》等。他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②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因素。失去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得到“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2、注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四、课文翻译

  1、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第二教时

  复习导入新课

  五、文言常识

  1、通假字

  邹忌修八尺有余(“有”同“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孰视之(同“熟”,仔细)

  2、一词多义

  朝服衣冠(早晨)入朝见威王(朝廷)皆朝于齐(朝见)时时间进(间或,偶尔)又何间焉(参与)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不宜偏私(私情)

  3、词性活用

  (1)朝服衣冠(早晨,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偏爱,形容词作动词)。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名词作状语)。

  (4)受上赏(头等的,方位名词作形容词)。

  (5)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动词使动用法。)

  4、词的古今异

  (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规劝;今义:委婉的言辞或指责(规劝))

  (2)修八尺有余(古义:长,高;今义:修理)

  (3)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地域)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公开指责、议论;今义: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坏话)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偏爱;今义:私情)

  5、句式

  ⅰ、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与徐公孰美?

  -----其中(1)是(2)的倒装

  ⅱ、倒装句(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ⅲ、倒装句(状语后置)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ⅳ、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ⅴ、省略句

  与坐谈-----(邹忌)与(客)坐谈。

  ⅵ、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六、课文分析

  (一)理清脉络,了解大意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二)重点问题:“三分”思想与逻辑关联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三”的思想?

  邹忌三问美、亲朋三答美、邹忌三反思、归纳三原因、劝谏王三蔽、齐王三行赏、成效三阶段

  2、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项“三”?

  劝谏王三蔽——本文的中心,所有“三”的指向

  3、理清各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邹忌讽谏的方法。

  劝谏前的三问、三答、三反思、三归因是步步推进指向齐王的三蔽的,劝谏后的三行赏、三阶段是齐王认为“三蔽”的劝谏的“善”的结果。

  齐王的“三蔽”是文章的中心,把文章贯穿了起来,即使邹忌实际上经历的是两问或者四问五问,为了有针对性地劝谏齐王的“三蔽”,他也会改为“三问”

  4、文中的“三”有的是三方面,有的是三角度,有的是三阶段,作用各不相同,分别分析文中各处作者从三个方面写的好处

  结构更清晰,层次更鲜明,角度更多样,想象更丰富。

  5、明确:不是要求写文章刻意追求凑成“三”,而是从本文的对“三”的归纳中形成写文章的层次意识。

  七、拓展延伸

  1、请尝试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情景一.你乘车时,有一个空座,只见一位老人赶紧让自己的孙子坐下,自己背着孙子的书包,手握扶手,摇摇晃晃,很难暂稳,还满脸幸福的望着孙子,而孙子却心安理得的坐在座位上。请你们用类比的方法告诉老人,他这样溺爱还是不好的。

  情景二.你的好朋友小美非常爱美,每天都要化妆,而且自我感觉非常漂亮。你如何告诉她,自然纯朴才是最美的。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本文中受到的启发。

  八、作业

  1、翻译全文。抄一遍翻译一遍。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李南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清文章思路,识记文章情节、内容。

  二、重难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夯实考点,借助书后习题优质处理知识。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在古代社会,如何利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得到君主的重用是一门艺术。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邹忌劝谏精彩场面。

  (二)回顾文意,梳理知识

  1、首先请同学速度课文,回顾一下本篇文章围绕这对君臣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2、邹忌是如何想到要向齐王进谏的?

  由与徐公比美一事悟出的道理。

  3、邹忌是如何与徐公比美的?问了哪些人?回答如何?邹忌自己怎样认为的?

  翻译句子(组一):

  A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B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D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E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F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分别向妻、妾、客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三人回答有和不同,邹忌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6、邹忌悟出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了自己受到了蒙蔽,怎样进谏给当时歌舞升平、疏于朝政的齐王呢?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同来回顾第二段的内容。

  7、邹忌的进谏分为几个步骤?邹忌对秦王说什么道理?

  翻译句子(组二)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分两个步骤。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想说明王之弊甚矣。这种以自身经历来劝说别人的方法可以理解为一种暗喻。即可理解为运用了比喻论证。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8、进谏得到采纳了吗?是怎样实行的?

  翻译句子(组三)

  A王曰:善。B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C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E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将赏赐分为三个等级,也写出了邹忌讽谏的阶段性成功。

  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9、纵观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三)人物赏析

  复习过本篇文章同学们认为邹忌和齐王格式什么样的人?

  邹忌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一个进谏中讲求技巧的臣子;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实事求是;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齐王上算一个明君,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四、习题

  (一)(1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A、形貌B、衣冠,C、窥D、弗如远甚

  2、下面句子中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徐公何能及君也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C、暮寝而思之D、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3、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2分)

  A、吾孰与徐公美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D、皆以美于徐公

  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5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方法,并写出其意思。(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闻寡人之耳者

  2、下面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B、群臣进谏臣之妻私臣

  C、乃下令令初下D、门庭若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最大的是()(2分)

  A、门庭若市B、犹不失下曹从事C、毕礼而归之D、忌不自信

  4、下面句子中的之跟闻寡人之耳者中的之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A、吾妻之美我者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5、下列句子中的者跟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虽欲言,无可进者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三)13分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谓其妻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

  (3)皆以美于徐公()必以情()

  (4)时时而间进()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指出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3分)

  (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4分)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古义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古义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今义

  五、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美徐公)(讽谏)(行动)(结果)

  妻私宫妇左右上等国内

  妾畏朝廷之臣中等国外

  客有求四境之内下等

  受蔽受蔽(甚矣)

  六、附明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08-19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0-12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0-19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设计08-24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07-27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06-30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08-04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08-22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06-25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范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