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

时间:2023-07-29 16:43:06 记录 我要投稿

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1

  一、 听课时间:20xx-4-5

  二、 授课老师:王丽红

  三、 授课学校:深圳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四、 授课年级:不详

  五、 授课题目:《岳阳楼记》

  六、 教学过程

  (一)、全班分组收集岳阳楼记对联,利用多煤体展示图片及对联。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并解释对联的涵义。

  (二)、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以往的作家所写的岳阳楼记进行对比。

  (三)、导入

  (四)、齐读课文

  (五)、提问,这首诗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思想内容。

  学生:(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什么意思?

  (六)、自由讨论课文结构划分法。

  文章有几个段落,怎样划分,划分的原因。

  (七)、播放岳阳楼景色片段录像。(对岳阳楼的介绍)。

  (八)、提问:为什么不写岳阳楼的盛况而刻画岳阳楼洞庭的烟波浩荡的景色,为什么这样选材。(选材要为中心服务)

  (九)、解释“以物喜,以已悲”,人生有两种情景,提问“你赞同还是反对”,联系实际,“不为外物所动”表现了哪种品质。

  (十)、忧国忧民之士,古往今来,有哪些人物。

  (十一)、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背诵全文。

  (十二)、作业:学习古人抒发感情的方式,写一点抒情文字。

  七、 教学板书

  岳 叙事作记缘由; 悲——阴 }

  阳 范 描写景色 喜——晴 }以物喜,以已悲

  楼 仲

  记 淹

  八、教学评析

  (一)、是注重朗读感悟和背诵积累。这首词语言简练,节奏感强,感情丰富,教师没有一味的分解剖析,而是设计了充足的朗读。以读会意,以读悟情。同时还注重让学生当堂背诵,积累语言,真正作到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

  (二)、是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感染学生如让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很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教学生动而深刻。

  (三)、是让学生收集课文的图片及对联,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是设疑,突出课文的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中心。

听课记录2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有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我有幸去县实验中学听了“20xx国培计划送教下乡数学优质课听课活动”,现在我把听课后的心得体会向老师们作一个汇报老师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生本的理解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也不具备教学专家那样的水平,还不能把这次听课专家的所有思想内容原封不动告诉大家。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说得不好的地方,请谅解。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这次听课活动中的变化。

  (一) 还数学课堂以安静氛围 听完这次送教下乡数学优质课听课活动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次优质课跟以往不同,以前的大型公开课在我眼里是热闹有加,整堂课如雷贯耳的掌声、赞扬声、小组合作讨论声,游戏高兴地叫喊声,真的声声入耳,还有那变幻莫测能刺激视觉的课件,一个比一个美,让我们可望不可即。而这次的课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武汉来讲课的宋老师和李老师的课。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东西。课堂返璞归真,已经安静了很多,留给学生安静思考时间,回归数学课堂抽象性或逻辑性。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正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二)课堂教学体现数学味道 很多老师心里想,数学课堂肯定体现数学味道,这还用说。老师们都知道,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公开课,老师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充实生动,更加吸引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生活方面知识;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老师又加入了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了丰富课堂语言,有感情,用着诗意一般语调

  讲课;为了节省时间,用了大量画面精致的课件,提前让学生准备好答案,有老师的,有学生的。一节课下来,精彩纷呈,演化缭乱。学生不知这节课到底是什么课,数学课也像,自然科学也像,综合课也像,最终成了“四不像”。但这次的课堂却体现了数学应有的味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次讲课内容贴近生活,源于教材,选材恰当,过度自然,不像以前公开课那样只重形式,淡化实质,只重结果,淡化过程,只讲简单数学认识,对于一些抽象代数知识是避之若骛。二是重视学语言表达和思维的形成过程,教师语言简洁精炼,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话,最大特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注重数学的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的 培养,注意学生语言的严谨性。

  (三)是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间变化的关系 这次听课另外一个感受是:一走进教室,我们发现学生的课桌的摆放跟我们平常教室一样,一排十人,三排,共三十人。不再是五六个生围坐在一起,以前一见到这样的大型公开课,为了方便小组间合作、交流。往往是五六张课桌拼在一起。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老师把合作学习看成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认为课堂上有了小组合作就有了课改意识, 就是一种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把学生独立思考说成是一种封闭的弧军备战,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于是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任课教师把合作学习到了“随手拈来”,“动辙合作”的地步,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次优质课上很好的处理了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间的关系。就是需要讨论的地方采取了同桌间互相讨论。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一律强调学生独立思考。不像以前一节课闹哄哄地多次合作、讨论。事实上,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并不是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我们不能因为盲从合作学习而丢弃独立思考,首先应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独立思考,他还有什么创新呢?

  (四)多媒体的大量运用 最后我简单地说一说有关多媒体的运用,老师们都知道,数学课堂上运用课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时间,二是直观形象展示给学生。这次的课件制作水平相当高,很真实,而且使用效果好,克服以前课件华而不实的现象,学生的专著力只在课件表面的画面上,没有起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课件成了摆设。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为教学服务,不能主次颠倒。 以上是我这次听课后的感受。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已经由当初的不知所措,人云亦云,逐渐成熟起来,冷寂下来。课改教学的思路逐渐清晰,课改的理念逐渐形成,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总之教学必须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模式,依托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习,健康自由的成长。最后,也祝愿老师们在自己的教学园地这块实验田里结出丰硕的果实。

听课记录3

  并让学生说说笔算的时候要主义什么?(教师板书)

  二、 创设迎亚运用鲜花装扮校园的情境。

  板书其中的数学信息:红花56朵,黄花18朵。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整理并提炼问题: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三、 挑战问题并探究问题。

  1、 能很快算出结果吗?(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那么56-18怎么算?

  2、 学生合作探究,借助小棒动手操作。

  四、 学生展示、集体交流。

  1、 拆开一捆,与个位的6合起来,再减,得到差的个位。

  2、 拆开一捆,减去减数个位8,再将剩下的2根与个位原来的6合并,得到差的个位。

  五、 做和算结合。联系竖式,讲解深化。

  六、 比较异同,建构网络,深化认识。

  师:昨天学的减法和今天学的减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适时板书课题:两位数将两位数)

  师:都要注意什么?------还要注意什么?

  师:如果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可增加一道类似例题的题目,让学生再互相说一说算理、算法。)

  七、 练习与应用。

  1、方格中填上什么数最合适。(我怕麻烦,就用横式表达吧,方格也用括号代替了。) 67-37=(3)0 45-8=(4)7 91-16=(8)5 90-70=(2)0

  (括号内是板演学生的结果。中间两道题都是错误的,其原因是被减数十位退一依然用原数来减。“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得到了强化,但是十位退一后,被减数十位的变化呢?学生的大脑皮层还没有这种记忆。问题就在动手操作中对被减数十位变化的忽略或者对被减数十位变化强调得不够。

  出现了问题也没有关系,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如果能利用这些错误的资源,在评讲中让学生辩论、辨析,增强学生的印象,反而会对学生起到警示的作用。但是,老师把握得不够到位。)

  2、笔算。(也只能用横式表示)

  67-39= 26(×) 32-8= 20(×) 81-15= 76(×) 93-27=66(√)

  (等号后面是板演学生的结果。这个环节教师太“赶”了,应了解学生整体的情况。)

  3、解决问题。书上有32个桃子,摘走了17个,还剩多少个?

  课堂上教师具有以下的意识:

  一、重视培养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重视让学生合作、交流,进行小组学习。

  三、重视行知统一,关注知识建构的过程。体现在舍得花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去做,让学生参与和交流。

  四、重视细节的关注。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完整性方面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

  总体来说,作为一节常态课,我觉得已经很不错。

  仍要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知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的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在现实活动中的经验积淀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许多朴素认识,都构成了学生进行学习的数学现实。

  本节课,学生已有的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呢?仅仅是能够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吗?

  在56-18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基于相同的知识基础,都需要通过摆小棒这一动手操作的形象的动作思维来辅助思考吗?没有学生会通过直觉而猜测?不论这猜想正确与否,倒是可以通过小棒来验证!

  二、关注学生的反应。

  1、关注练习中的错误资源。

  作为计算课,练习的设计一般为基本的练习,即形如例题的练习。还有就是针对学生易错点或者教师根据以往教学或其他教师的教学中出现过的错题资源,让学生辨析,在观察与比较中知错、识错、改错。

  2、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一是学困生的掌握情况;二是算法多样化的体现。在听课中发现有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随想:

  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的教材的加减法都是从高位算起的。书上还有口诀,老师还配上曲谱让我们吟唱。依稀记得加法是什么“算前位,看后位,后位满十进一加补(?)。”

  因为那时我是从外地插班来的,两所学校的教材并不同,短时间要对接,觉得有些不适应。后来,居然居上了!不论是几位数的加减法,随堂批改作业时,老师第一个批改的总是我的。

  我认为很好,这样反而不会漏加进位一或漏减退位的一,而且还能培养人的一种良好的思维的品质---思维的敏捷性和良好的直觉思维习惯。

听课记录4

  1、王少伟老师:

  《我的第一本书》是现代诗人牛汉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叙述了60年前第一本书的故事,由此引出父子之间以及同学之间浓浓的情意,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而又苍凉的生活境况,带给我们的还有诗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感受。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文章内容却值得人们深思。

  上课伊始,徐老师就围绕文题设计了如下内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谁还能清楚地记得读过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呢?现代著名诗人牛汉写过一篇回忆性文章《我的第一本书》,谁能告诉大家,牛汉的第一本书指什么?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何60年后仍然让诗人念念不忘?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一方面以此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快速引出课题。效果不错。

  2、赵雷老师:

  我来重点说说徐老师的第二个教学环节,研读课文深入探究。学生在朗读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简介卜老恩的《父与子》,因为这是一组漫画,围绕慈父与稚子发生的一系列忍俊不禁的小故事,表达善良与爱的主题。之所以简介这组漫画,源于课文“可是这一本却是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老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对此徐老师抓住“酷似”二字,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至第十自然段,同时思索:围绕书写了哪些事?诗人为什么要这么说?

  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牛汉的父亲吗?为什么?同时提前学生注意乔元贞的父亲,在研讨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问题:同是做塾师,为什么乔元贞没跟着父亲去读书呢?这个问题应该是备课前没有注意的问题,此处体现了徐老师的灵活,她于是引导学生读课文,看看文章介绍了几位老师,尤其注意阅读乔元贞父亲肖像描写的那一段,同时思考“弄不成”老师为什么弄不来其他两本教材?

  经过研讨,加上老师的点拨,最终明确:当时社会经济极端落后,社会上有“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说法,乔元贞的父亲身为塾师,却连自己的孩子的书本都买不起!牛汉的父亲作为一名老师,曾经评价过乔元贞比牛汉有出息,但乔元贞的出息却是一辈子走街串巷卖小食品!这能说明什么?!此时再结合当前“两免一补”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说起,让学生反思,应该珍惜在校期间的学习机会。当然捎带也要说明,导致乔元贞的出息,一方面源于没有再读书,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当地的经济极端落后贫穷。

  3、单梅老师: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写的一篇散文随笔。作者通过对“第一本书”的故事的追叙,写出了自己对20世纪初中国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牛汉对自己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书的情愫也是如此,尽管这只是''''一本简单的一组画'''',曾经凄惨地''''简直是一团纸''''。但沉淀在心底,随着岁月的牵扯却不断地酝酿着。这份体察和感受对人的启发和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远,今天的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蕴含的意义。为了让生活在阳光下的学生能认识这份生活,感悟这份生活,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教益,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徐老师安排了几个教学环节,达到了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和情感教育。①筛选信息,感受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②研读文本,感动温情③认识生活,思考人生

  4、高超老师: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筛选信息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苦难的生活是牛汉心中抹不去的沉重记忆,而在这记忆里有值得牛汉崇敬和赞美的,那就是来自于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人与狗合演“双簧戏”的情趣。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色,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徐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动故事中的温情。

  5、胥明豪老师: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激发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这是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徐老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完成了这个任务。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现实中,缺乏自我体验的能力,抓住阅读权不放。这一点在徐老师的这节课上体现的不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很多。

听课记录5

  (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

  教学过程:

  1、标注字音、词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问: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学生问“氓之蚩蚩”中“之”的何义?取消独立性。)

  3、“载笑载言”——“载欣载奔”

  4、再读——学生读得太快。

  5、解释:蚩蚩、贸丝、愆期、汤汤、不爽

  6、概括故事情节:男子出轨,被压迫等。

  7、问:概括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体现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学生黑板上展示)

  期待——幸福——抱怨——悲伤——妥协

  8、词语分析:载笑载言

  9、问:女子为何变心?学生答:吃不饱,穿不暖;光让干活;抱怨“二三其德”,日子好了,却有二心,无奈心酸。(为何不追根求源?贰行。下课铃响了,主题还没有挖掘呢。)

  过程思索:

  1、声音高,而感情不浓;

  2、教态呆板,课堂语气太直,有些凶,语气不婉转;

  3、学生理解全文了吗?就分析情感变化。

  4、学生不理解,就进行空洞分析,可乎?

  5、课文没讲完啊。

  整体点评:

  1、本课失误有三: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其一也;一个问题:感情变化找其词,简单而浪费时间太多,其二也;框架结构没有,不清不楚,其三也。

  2、教师表情淡漠;

  3、学生理解不到位,就讲不好。

  2、《念奴娇赤壁怀古》

听课记录6

  二、授课教师:王**

  三、授课学校:**附属学校

  四、授课年级:七年级第十课

  五、授课题目:《戏曲》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带着音乐欣常戏曲

  (二)、提问:戏曲的含义,内涵。

  (三)、脸谱鉴赏

  用多谋体来展示脸谱,透过脸谱认识人物的性格,历史事件,个性(蓝勇 红忠 黄智勇 白奸 黑有正义感 绿鲁猛)

  (四)、戏曲中的脸谱有什么作用。

  (五)、观看京剧录像。

  (六)全班分为两个小组进行一次知识竟赛。

  知识竟赛共十道题,分为必答题、抢答题、指定题。

  必答题:

  ① 请说四类戏曲的名称。

  ② 请说出戏曲的四大角色,按什么分类。

  ③ 我国国粹的戏曲是什么,又称为什么。

  ④ 我们的故乡的戏曲是哪一类戏曲。

  ⑤ 20xx年联合国指定哪种戏曲为国际戏曲。

  抢答题:

  ⑥ 该戏曲是哪一部。

  ⑦ 生觉可分哪几类。

  ⑧ 旦觉可分为哪几类。

  指定题:

  ⑨飞虎队派一名队员扮演动作,下面同学猜出是哪个角色。

  ⑩咚咚将队也派一名队员上来扮演戏曲动作,下面同学猜出是哪个角色。

  附加题:

  ① 四大角色中的生是根据什么划分年龄的。(胡须的角色)

  ② 四大行当中的大姐是谁,二妹是谁?

  (七)、总结:戏曲是通过表演来表现的一门综合艺术。

  (八)、欣赏戏曲片断。

  戏曲发生在什么时间,通过什么表现出来。

  (九)、继续欣赏片断,注意人的特技表演。

  听到这音乐,想到是什么场面,舞台上有多少人,运用戏曲知识,来剖析动作的意义。

  (十)、欣赏片断

  唱觉是谁?(曹操)

  票友的意思(业余的戏剧角色)

  (十一)、请几位同学扮为票友

  ①《附马戏》

  ②《帝女花》

  (十二)、提问:

  戏曲包涵了很多内涵

  分组讨论:

  ① 说说你学习这堂戏曲没有什么样的真实感受,对戏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②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底蕴,想想爱它不容易,在戏曲与流行音乐等艺术形式中,你更喜欢哪一个?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你戏曲这样的文化艺术?

  ③ 戏曲与语文有什么关系?了解戏曲对语文有什么帮助?

  (十三)、齐唱华夏民族的'家乡戏曲,唱词非常优美。

  (十四)、总结

  七、课文评析

  ① 让学生观看录象,很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教学生动而深刻。

  ②学生自由地想,自由地说,没有唯一的答案,没有僵硬的形式。师生民主交流,平等对话,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③ 通过设计竟赛,让学生上台扮演戏曲的角色,使学生能够在运用中加深对戏曲的了解,巩固知识,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④ 在表演中,学习戏曲,生动而形象,容易理解,了解文化内涵,丰富语文知识,开拓视野,同时强调学生应该做一个文明人。这些都说明了这节课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是一节相当成功的课。

听课记录7

  我觉得罗老师的这节课讲得好,让我受益匪浅。罗老师的课堂能以新课标为教学准绳,以学生的学为主线,处处体现教师活用教材,创设性的使用教材,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把数学课上的轻松、愉快、扎实。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放手让学生探究。

  本节课从学的角度安排教学过程、呈现学习内容、提供操作材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因此,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开发。教师联系实际从“超市买东西”创设情境入手,观察课件所示图片,引起学生注意,先让同学们动手计算,然后提问:同学们计算的.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呢?引出课题(加法的验算)。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总结验算方法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如: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教师点拨引导,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突破教学难点。

  2、 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发展。

  由于学生原有认知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解答本课时的题目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同样的题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一定的层次。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提出统一的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在交流时,各种合理的方法教师都给予了肯定。从教学效果上分析,我觉得教学效率较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受益面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体验探究的乐趣。

  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罗老师这节课带给我了很深的启示: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化为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旧的教学方式,才会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实践和探索中丰富和改善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发展!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快乐的事,学会了更是幸福的事“。

  在这次听课活动中汲取的一些好方法,我将其也要尝试到自己的教学中,力争使自己也有一个提高。

  建议:情境导入简单些,可节约时间,这样巩固提高就有时间了。

听课记录8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能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一年有365天 或366天。

  2.在年历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思想教育。

  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观察、操作、游戏、计算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学习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回忆一下,之前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较长的时间单位,认识年、月、日。(板书课题)

  先了解一下年、月、日的由来。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二、找找圈圈,认识年历:

  1.师:认识时分秒要看钟表,认识年月日要看什么呢?(年历)

  这是一张20xx年的年历,(课件圈出老师自己的生日)课件上圈出的这个日子,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来猜一猜,这一天可能是老师的什么日子?是几月几日?

  2.生在年历卡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圈一圈。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能告诉大家吗?指名说。

  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你能在书上的年历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吗?打开数学书P17,圈一圈。

  谁能从大屏幕上找出自己的生日,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师:1到12这些大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每个月里的数字呢?

  3.师:知道祖国母亲的生日是哪一天吗?指名说一说,找一找。

  师: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先说一说什么节日是几月几日,再找一找。

  教师可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4.小结:记录我们每个人的生日、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的日子,都需要用到年、月、日等时间单位。

  三、探究发现,学习大、小月。

  1.观察各年年历,获得年月日的知识。

  师:观察书上的年历卡,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

  学生回答12个月时,师引导:年历卡是哪一年的?一年有几个月?每年都有12个月。(板书:一年有12个月。)

  学生回答每月的天数时,师引导: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板书:31天、30天、28天)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也非常喜欢爱动脑筋的你们。

  2.整理每月天数,认识大小月。

  师: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来整理一下吧。填写表格。

  一起来把整理的结果说一下。集体交流,师把表格填完整。

  师:谁再来看着表格说一说一年有多少个月?

  师:观察表格,每个月最多有多少天?31天的有哪几个月?30天呢?还有呢?

  课件出示:(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2月(28或者29天)

  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课件: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课件:小月)。还有一个2月有28天,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谁再来说说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板书同课件)

  请大家给表格里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

  是这样涂的吗?数一数大月、小月各有多少个?

  师:2月为什么不涂?

  一年中有多少个大月,多少个小月?还有1个二月。总共是12个月。

  3.记忆大、小月。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观察这张涂色的表格,找找规律。同桌商量一下。

  (1)儿歌记忆法:“要找大月你记住,7、8两月挨着数;7月以前找单数,8月以后找双数。”

  生读一读,理解。记住这些大月后,其它除了2月就是小月。

  (2)拳头记忆法:结合课件介绍拳头记忆法,拳头鼓起来的地方是大月,凹进去的地方是小月,2月也在凹进去的地方,但不叫小月。

  师引导学生用拳头记忆;生自己练习一遍。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儿歌边做边念: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

  四.计算一年的天数。

  20xx年的二月有几天?20xx年全年有多少天呢?我们来算一算吧。

  学生计算一年的天数。交流算法,可以连加,可以算出7个大月和4个小月的天数,再加2月的天数。

  五、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思考,在P17用彩笔圈出国际儿童节、国际劳动节和我国的国庆节。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说说下面的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分别是几月几日?再在年历里圈出来。

  六、实践应用,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1 、我会答:

  ( 1 )一年有几个月?

  ( 2 )哪几个月是 31 天?

  ( 3 )哪几个月是 30 天?

  ( 4 ) 8 月 1 日 的前一天是几月几日?

  ( 5 ) 6 月 30 日 的后一天是几月几日?

  2 、手势判断,并说理由。

  (1) 两年是 23 个月。 ( )

  (2) 一年中有 7 个大月, 5 个小月。 ( )

  (3) 小华说:“我爸爸 4 月 31 日才从北京开会回来。” ( )

  3 、思维训练:

  小丽在奶奶家连续住了两个月,正好是 62 天。她在奶奶家可能住了哪两个月?

听课记录9

  授课教师:余老师

  授课班级:xx班

  师:拿综合本和练习本出来,快点,(打开课件。)

  生拿本子中。

  师:上课。

  生:起立!

  生(站起来鞠躬。):余老师好!

  师(鞠躬。):同学们好!请坐,

  生:下。(纷纷坐下。)

  师:坐姿,

  生:端正。

  师:以往有余数的除法,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用与书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昨天我们有一道题是这样的,38除以5。(板书: )这个列式是对还是错?陈xx。

  生:是错的,它的余数比除数大。

  师:昨天有俩个作业是这样的,一定要注意在除法运算中,余数要比除数小。(读题)有32人跳绳6个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我找四个人上来列竖式,龙xx、姚xx、李xx、周xx,其他人在练习本上列横式。

  生依次上台列式,师巡视课堂。

  师:王x的'字很漂亮,她的字一年级就很漂亮,三年级时字更漂亮!坐姿,

  生:端正。

  三个学生的板书:

  李xx的板书:

  师:他们三个人的列式是一样的,李xx,5乘以6怎么得以6呢?你是不是太粗心了?其他人做的题是不是跟这三位同学做的一样的呢?举手示意。那么接着打开数学书。(读题)甲:我有20元,都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瓶,还剩几元?乙:我有15元,都可以买些什么呢?(打开课件,展示题目及图片,面包:5元,矿泉水:3元,酸奶:4元,豆奶:2元。)我请一个同学来做第一题,张xx,你来。第二题,高琼xx,你来。其他人在练习本上做题。(师巡视。)

  师:李xx,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生走到讲台列式。

  师(巡视。):坐姿,

  生:端正。

  师:小眼睛,

  生:看老师。

  师(捧起生的练习本):李xx是用20除以4,乐xx是用20除以3,(看黑板)张xx是用20除以5,你们看矿泉水是多少钱的?

  生(齐答):三元。

  师:所以应该用20除以,

  生:3。

  师:这里有没有6元的东西?

  生:没有。

  师:那你怎么用20除以六呢?刘xx。

  师(看黑板):张xx用20除以5,应该写上“答买了4(瓶)牛奶。15元可以买些什么?颜xx!

  生:矿泉水。

  师:买矿泉水,剩钱没?

  生:没。

  师:买矿泉水没有剩钱。15元还可以买蛋糕,15除以2,还剩多少钱?何xx。

  生:3块钱。

  师(展示课本练习题):在课本54页,第五题,在你的草稿本上运算,它到底对还是不对?我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我来找个人来判断!

  师(巡视课堂。):杨xx,你在草稿本上运算了吗?动作快。

  生做练习。

  师:这道题做完了吗?

  生(齐回答):做完了!

  师:第一题 48除以9等于9,余数是3,对么?

  生:对。

  师(点击鼠标,在括号了打勾,把这道题移到箱子里。)

  ······

  师:第四题,5乘以6加4等于34,一起说!

  生(齐答):对!

  师:把你们的综合本合上,放在桌角。坐姿,

  生:端正。

  师(板书:有八只小兔):要分一推萝卜。(板书:每只小兔得到3个萝卜,最后还剩下2根,原来有多少根萝卜?)在你的草稿本上做。何xx,你怎么做?

  生:3乘以8加2等于26.

  师:钱xx。

  生:3乘以8等于24,24加2等于26。

  师:何xx和钱xx的答案是一样的,只是分布和综合。为什么都是用3乘以8?求的是什么?竺xx。

  生:3乘以8求的是8只小兔分掉了多少跟萝卜。

  师:还有俩根萝卜,要不要它?

  生:要!

  师:要就加上2。打开课文,看第六题。(读题)有29片片扇叶,每台电扇要装3片,这些扇叶够装多少台电脑?王x,乐xx,这几个同学做的最快!钱xx。

  生:29除以3得9余2。

  师:黄xx。

  生:29除以3得9余2。

  师:觉得29除以3得9余2的同学举手。

  生:举手。

  师板书29÷3=9(台)······2(片)

  生(欢呼):Yes!

听课记录10

  我以前没教过语文课,这也是第一次主评语文课,说实在的还是摸不到门道。本来准备请赵老师拿我们班先试上一下,这样我也能早点准备一下评课稿。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上,我自己上了。这一次我主要就拿赵老师上的课和我上的这一节课,对比着评。不到之处,还请见谅。

  《第八次》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外国历史故事,叙述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了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受到启发,振作精神,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了侵略者,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赵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之处:

  1、在课堂上,始终强调朗读。

  我一般只会在第一课时注重让学生朗读,而且在词语方面可能更注重字义的理解。而赵老师的课堂从始至终始终强调朗读,而且是有感情的朗读。比如一开始的几组词语,赵老师也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上练读,指读。小学生大多喜欢朗读,在喜欢别人声情并茂的朗读的同时,又害怕自己没有机会读,或没有别人读得好,赵老师并没有一味的请好的学生朗读,而是把机会也留给了那些不擅长朗读的学生。这样每个学生完全可以够的着,从而激发了他们读的欲望。照顾了学生间的差异。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如果我们无法创设一种情景让他尽情“散发”,那么无疑会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在本课的教学中,赵老师让学生在课文的情景中,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来思考、来表现。布鲁斯的军队七战七败,他自己负伤后,也几乎失去了信心躺在那里唉声叹气,在体会了几个重点的字词:唉声叹气、几乎等以后,赵老师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布鲁斯会怎么想,充分让学生发言。这样,学生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3、感悟从“补白”中来。

  让学生抓住“空白”进行角色体验。有时为了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课文往往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这些空白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的好材料。课文的最后一段便是如此,让学生想象布鲁斯王子是怎样动员那些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来参加第八次抵抗的。学生进入了角色,也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学生对课文会有比较深刻的领会。角色体验促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的'表演、个性化阅读和理解提供了展示的舞台。那几个学生的演讲确实能让人觉得热血沸腾。我觉得,这样做是符合学生“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思想的。

  4、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我上课时,理解课文要么是一句一句理解,要么就是学生自读课文以后,说说感想。赵老师却采用的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比如蜘蛛结网,一次、两次……一直到七次,让学生在读得过程中体会到“累”了,让蜘蛛结网就更累了(补充句子)。又如把蜘蛛和布鲁斯王子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看听课笔记)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为什么布鲁斯王子感动了。

  5、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赵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思考,获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赵老师在每一段之间的过渡、连接以及课外知识的拓展也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今天能听赵老师的这一节课,真得让我受益匪浅。

听课记录11

  何江燕老师执教的自主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观潮》,引起了热烈反响,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堂课之所以上得如此成功,主要是教者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程序。

  总览何老师教学的全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出五个环节,即创设情景、出示目标、学生自学、师生研讨、练习迁移。学习由创设情景开始,这个教学步骤主要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欲望。出示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指导教学策略选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预期要达到的目标上。创设情景和出示目标是学习的动力过程。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在原有知识的指导下,学生以自己独有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教材,然后师生共同研究讨论,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练习,特别是变式条件下的练习,可以使概念和规则等形式的命题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的储存的技能,一旦条件满足,技能便能自动激活:提供技能运用的情境,可促进迁移。这是技能习得的主要过程。以上“五环式”的教学结构程序,是自主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典型结构程序。因此可以说,何老师执教的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程序。

  二、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精髓。

  结构程序只是模式的外壳,并不是精髓。模式的精髓是其指导思想、自主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充分尊重、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以主体教育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教育思想。对这种指导思想,何老师把握得很准确,在教学中体现得很充分,这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1、创设了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平等、民主。教师总是以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然后完全平等地交流,民主地研讨,教师没有一丝居高临下,课堂里充满着愉悦和谐的气氛。这里没有责骂,这里没有白脸,这里没有批评,有的只是鼓励。这种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主体性得到唤醒和张扬的土壤。

  2、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主体学习活动、活动是人们的主体性生成的源泉,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从根本上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活动赋予,并在活动中发展。何老师深深懂得这一点。因此她设计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主体学习活动,让学生读读、说说、圈圈、划划、议议、演演、写、练练、在活动中“广积粮”,在活动中“学游泳”。听课的老师可以看到,联缀创设情景、出示目标、学生自学、师生研讨、练习迁移这五个环节的不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讲授,而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简直惜言如金,不到非讲不可的时候决不多讲一个字。这样使课堂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表演”。这一点,何老师是做得相当好的。

  3、体现了教法学法化的转化过程。

  “教”和“学”的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具有转化性。“从教到学”的转化,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学的`目的就是求得这种转化。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任何一门课程,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为了使“教”始终保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是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把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教”和“教法”转化为“学”和“学法”,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这一点,何老师也是做得较好的。如“学生自学”这个环节中,教者先把“讲、划、找、品”四步学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领会文章的内涵,然后由点及面让学生去品味,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土地去学习教林,去探索、去辨析、去历练。教者由扶到半扶到放的过程也就是“教”和“教法”向“学”和“学法”转化的过程。这种“教法学法化”的转化过程,在“练习迁移”这个环节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较好地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这一点,恐怕是留给听课者最深的印象,也是引发热烈反响的主要原因。

  课堂上,学生“冬眠”的主体性被何老师充分唤醒了,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在积极思维,回答须举手的规矩己被打破,每个人都抢着发言,而且发言的质量特别高,就连那些平时从不发言的差生也能滔滔个绝,引来听课老师的啧啧称赞。

  目睹此用此景,笔者陷人了深深的思索。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上上演的是“教案剧”。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者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等都是从教师如何教来设计,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而不是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配合学生的学,是所有学生一起跟着教师的步骤走,学生的学习、发展被牵着走。似乎成了他人的事情。学生的学学是被动活动,而不是主动的自主活动。有人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次数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总次数中占93.8%,而学生提问、异议及其它类行为的比重均微乎其微,分别占17%,2 7%与18%。在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言语交往行为基本上是一个非自中的过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是“听师由命”。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学生的主体性一天天萎缩至完全封闭进入“冬眠”,我们学生的自上学习的权利被生硬地剥夺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却在哀叹,我们的学生不会学习、不善学习,这是多么遗增啊!

  为此,笔者要大声疾呼,要相信每位学生,没有激发不出主体性的学生,只有不会激发主体性的教师。要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地学习,这必将会开创语文教学新的境界!

  当然,何老师执教的这堂语文课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何老师的脾气急躁了些,教学节奏没有控制好,教学目标有一部分没有达成,等等。但是这些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相比仅仅是白壁微暇,瑞不掩瑜。

听课记录12

  一、【构建动场】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而又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去领略雨的美、领略散文的美。

  播放四季之雨的配乐图片。

  学生说观感

  (二)拜访作者

  刘湛秋,男,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61爱情61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共22种。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听雨篇

  1、师生共同诵读文本。感受作者的优美文采。

  2.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春雨的特点:美丽、娇媚 ;

  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

  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

  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设计意图】 达成目标2,初步感知文本。概括事物特点。

  三、【合作交流】

  活动一品雨篇

  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式: “ 这句运用了 (感官、写作手法或修辞、特点.)” 表述出来。

  作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拟人句子: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表达作用:“化妆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 “ 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向我们展示出雨后春景;”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的给我们展示了对雨的热爱。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绿茵茵的波浪““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整棵树,以及她的每一个部分拟人化,形象化,使之整体富有人的形态,“明亮的眼睛”“手臂顿时柔软”“萌发的叶子像绿荫的波浪”更加替下了书的生动,形象,也给了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活动二:悟雨篇

  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2、作者说:“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

  3、 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把《雨的四季》写得美轮美奂,打动人心?

  调动感官显色彩

  巧用修辞绘神韵

  按照顺序层次清

  融情入景巧抒情

  活动三:炫雨篇

  雨使你想到什么?

  提示:有关雨的诗词、歌曲、谚语、文学作品、电影… …

  美文四读

  音韵美正确读

  意蕴美理解读

  境界美品味读

  人性美感情读

  【设计意图】达成目标4,学会分析,善于联想想象。

  四、【综合建模】

  课外拓展

  没体验过那么柔软的阳光

  刘湛秋

  没体验过那么柔软的阳光

  像飘落的羽毛

  像一阵爱的抚摸

  秋天,异样的恬静

  苹果神秘地挂上白霜

  没体验过那么柔软的阳光

  像一只解缆的船

  像滚动的绒线球

  西风扬起蓝透了的云帆

  枫叶在偷偷地把你张望

  也许追求比秋天更多寥阔

  也许幸福会不期而降

  大自然

  你的美每搅动一次

  心灵便有一千种和谐的音响

  教师小结:岁月像一条长河从我们的生命中缓缓流过,总会有一些东西触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件事,也许是一处风景。只要你热爱生活,就能在孤单时享受寂寞的美丽,在黑暗中看到黎明的曙光,在风雨中想见七色的彩虹!让我们一起睁开慧眼去书写美好的生活吧!

  【设计意图】达成目标5.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珍爱生命。

听课记录13

  一、创设选择的空间,唤起“主角”意识

  师:同学们的精神状态真好!看来平常的饮食不错。你们喜欢吃鱼还是喜欢吃肉?我们现场调查一下。哪个小组愿意接受老师的调查呢?

  (选择一个热情高的小组进行现场调查)

  师:在调查之前,老师要请同学们听清要求:每人有两张写有姓名的纸条,喜欢吃鱼的把纸条贴到“喜欢吃鱼”一栏,喜欢吃肉的把纸条贴到“喜欢吃肉”一栏,既喜欢吃鱼又喜欢吃肉的可以两边都贴,都不喜欢的把纸条贴在右下角。明白了吗?(学生清楚要求后就让学生作选择)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1、收集、分析、整理数据

  师:这一小组的同学把自己的喜好通过贴姓名条的方法告诉了大家,那现在你能根据选择的情况,分别说出这几中选项的人数吗?你怎么知道的?(生:数纸条就能知道!)那黑板上一共有几张姓名条?这么说,这个小组一共有13人了?(生质疑:这个小组只有10人!)

  师:假装数一数,咦,真的是10人,那多出来的3人是哪来的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如果还是找不到原因就再和同桌讨论。交流反馈,得出原因为有3个同学两样都喜欢。

  师:那谁能说说这组同学的选择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是几类?(生1:两类,喜欢吃鱼,喜欢吃肉。生2:三类,两样都喜欢,只喜欢吃鱼,只喜欢吃肉。)教师板书。

  2、重新排列

  是: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我们再请一个同学上来说说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人?(学生上台指。)教师在一边继续问:你能把他们的名字找出来,重新放在合适的地方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放的位置,如果没有放在中间,则将让学生展开讨论。)

  3、引出集合图,加深理解

  师:刚才这位同学真能干,通过他的重新排列,大家看这些数据是不是更清楚了呢?好,我们再请一个同学上来点一下“两样都喜欢的同学”,并说出有几人。老师怎么数数有6(学生说的人数的2倍)人?(生:每人有两张名字,重叠了,应该是3个人)

  师:哦,原来有3个人名字重叠了,那这3张姓名条我们如何处理?(生:把相同的名字拿掉一张)

  师:好,我们请一个同学上来拿!(学生上来拿走3张重复的.。)

  4、画集合图

  师:同学们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人数会多出来吗?

  师:人数是弄清楚了,谁愿意向老师和同学们指一指哪些人是喜欢吃鱼的?如果学生是一个一个指的,就要求他:你能一下就找出喜欢吃鱼的是哪些人吗?学生再指。老师在一边用黄颜色的笔把喜欢吃鱼的纸条圈起来。

  师:老师用黄圈把喜欢吃鱼的人圈起来,这样大家是不是一眼就能看清楚呢?那谁能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喜欢吃肉的有哪些同学吗?

  5、各部分的意义

  师:在红色圈里的是表示喜欢吃什么的同学?在黄色圈里的呢?生:略

  师:有了这两个圈和原来对比一下,你觉得怎么样?生:略

  师:中间部分表示什么?除了这种两样都喜欢的情况,还有一些同学呢?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看图说,然后再说给同桌听。

  6、掌握算法

  师:现在,你能看着这张图,利用上面这些数据,能列式计算这一小组的人数吗?生:列式计算师生反馈交流,理解各计算方法的意义(略)

听课记录14

  一、游戏导入

  1.通过问一个得奖游戏让孩子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游戏中的秘密。

  2.学生交流。

  3.教师导入。你喜欢玩吗?玩什么?玩的高兴时爸爸妈妈会怎么说?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4.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5.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如:

  a.什么是“名堂”?

  b.谁玩出了名堂?

  c.他玩的是什么?

  d.怎么玩的?

  e.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体会,即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另外,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也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一会儿的读文打好基础。]

  二、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a.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遇到生字、新词想办法读准。

  b.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交流。通过自读,你知道谁玩出了名堂?

  [放手让学生自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他们,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并且,充分的交流阅读收获是一个实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

  逐段朗读,探究发现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这一段。

  b.议一议。玩耍通常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c.语言引述: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就是在玩中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他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好吗?

  [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以自主学习成果激励成功学习的自信。目的是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读一读。指名多人次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教师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子的读音。

  b.说一说。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

  c.想一想。从他玩镜片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列文虎克玩镜片的特点:在做中玩,在玩中做。

  d.联系自己的“玩”,谈谈你对他的这种玩法的看法。

  e.带着赞赏的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扎实有效途径,真正做到在读中感悟。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很简单凤玲老师采取了以读代讲的方式。而第4自然段是难点,她递进式的提出几个问题:怎样玩放大镜?有什么新发现,后来又有什么新玩法?结果发现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资料袋,了解微生物。总结课文时,让学生体会他为什么会玩出名堂?带着赞叹的语气读文后的泡泡,最后对学生温馨提示:玩可要节制哟,否则的话就是浪费时间的行为哦。

  总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尊重个性,那又如何照顾全体呢?该如何去把握?

  而云凤玲老师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点做得很好,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的讨论,有效的评价,课文教学成功。通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懂得了在生活中去发现,在万中去收获。在理解课文时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的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云老师没有轻易否定,而是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

  总之在这堂课,云老师抓住了重点词“想”“试”“做”等让学生体会列文虎克发明时的思考、好奇、观察等特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理解,从而教育学生以后应该知道怎么玩了。

听课记录15

  听课记录是听课者为评估或听取他人上课所作的记录。这种己录区别于学生的课堂笔记。一般来说,学生听课笔记主要是详细、清楚记录讲课内容。而评估者听课除了记录讲课者讲课的内外,还要记录听课时产生的对讲课的评价等。

  听课记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照相型

  这种记录方式主要是记录讲课者的活动,注重直观感受。听课者如出于借鉴、仿效他人的教学,常用这种方式。细分起来,这种记录方式又包含了三个层次:最初,记录知识内容多,保留着学生做课堂笔记的痕迹;接着,注意记录教师的教法;最后,还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和反映。这三个层次的侧重点不一样,但

  这类听课记录还是以学为主要目的。

  2、能动型

  随着自身教学经验的丰富和听课次数的增加,脑子里多了一些参照系数,于是就从“看热闹"进入到“看门道”的阶段。这时候的听课记录,能辨得出好在哪里,差在何处。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记录,是一种感性把握上升到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记录

  3、评课型

  评课型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常规性的,一种是重点评课。常规性的听课记录是按学校规定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的记录,一般都有印制好了的听课记录卡供填写,主要项目包括:教学内容和形式(包括教材、章节、课题和课型),教学过程及要点,体会和建议等。这种记录方式内容精炼,不必面面俱到。重点评

  屎式的听课记录,主要是体现听课者对讲课的全面评价,通常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等方面入手,列出若干条指标,分项记分作定量评估。如“教学方法"方面,指标通常为:是否运用启发式?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能否完成教学计划?等等。

【听课记录】相关文章:

听课记录07-20

听课记录听课心得05-16

小班听课记录08-26

物理听课记录01-03

听课记录的评语05-25

关于听课记录02-17

听课记录评语02-17

大班听课记录04-04

小学听课记录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