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观察记录方法

时间:2024-07-31 14:40:34 记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野外地质观察记录方法

  一、野外观察方法

  地质野外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观察记录露头,鉴定岩性并分析其相互间的联系;测量岩层产状与厚度,判断其构造类型;观察鉴定岩层和化石,判断其地层时代;观察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推断其地史发展过程;采集矿物、岩石与化石标本;绘制地质剖面图和地质路线草图等。在文字记录时,使用的地质术语要规范,描述要准确、详实。还要学会随时随地作各种地质素描图和信手剖面图,以使文图相互补充,互为佐证。

  (一)露头的观测与描述

  露头是指在地面能够看到的岩石、矿体、地层和地质构造。可见,露头既包括岩石露头,又包括矿体露头、地层露头等等类型。所谓岩石露头,是指直接暴露于地表人们可以看到的岩石部分。换言之,岩石露头是指那些可以显示岩石构造、产状和岩性的观测点。岩石露头常被称作“生根”的岩石,以区别于风化的碎石或经过滚动迁移的石块。根据露头出露原因,又可将其分为天然露头与人工露头。露头是地质情况的真实反映,是野外地质观察的主要对象。露头的清楚与否决定于第四纪覆盖物的厚薄、植被的多少以及地貌状况等。在覆盖物和植被多的地区露头差。山区露头比平原地区要好。利用露头可以追索其他暴露在地表或隐蔽于地下的矿体。露头描述,主要是描述观测点附近露头的好坏,出露哪些地层、出露原因,并说明露头范围、面积大小、延伸情况与风化程度等。

  如何在野外寻找露头呢?首先是确定观测目的。因为,不同的观测目的便有不同的露头找寻方法。其次,依据观测目的在地质图上定点,即确定位置和高程。这里所说的位置,是指该点与附近地物的水平(距离)关系。在地质图上定点时需注意,倘属岩浆岩和变质岩就用区域法;倘属沉积岩可用直线法。接下来是按照图上定点位置到野外找出对应的观测点。找观测点时可采用量距或交会定点法。在寻找天然露头时,要注意选择那些浮土、碎石少和植被覆盖差的地带作观测点。还要注意识别是露头还是滚石,看其是否“生根”,顺着岩层走向观察,看其是否连续出现,与周围岩石性质是否相同等。倘无天然露头可寻,就需借助于人工采石坑、修渠和筑路等剥露出的岩石,或者用地质工具重新剥土、挖糟、掘井等遴选人工露头。

  在野外识别岩石,应首先选择新鲜面观察岩石的宏观特征,弄清它们属于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此三大类岩石各具特征,只要我们认真细致地辨认,注意抓其特征,就不难判别。

  (二)沉积岩的观察与描述

  沉积岩是分布于地表的主要岩类。它种类繁多,岩性变化较大。野外识别沉积岩,其最显著的宏观标志就是成层构造,即层理。据此,很容易与岩浆岩、变质岩相区别。根据沉积岩成因、结构和矿物成分,可进一步区分出次一级的类别。凡具碎屑结构,即碎屑粒径大于2—0.005毫米,被胶结物胶结而成的岩石,是碎屑岩;凡具泥质结构,即粒径小于0.005毫米,质地均匀、较软,有细腻感,常具页理的岩石是粘土岩;凡具化学和生物化学结构,多为单一矿物组成的岩石,是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由于各类沉积岩的岩性差别,因此在鉴定方法上也不相同

  1、碎屑岩的肉眼鉴定

  鉴定碎屑岩时着重观察其岩石结构与主要矿物成分。首要的是看碎屑结构。抓住这一特征,就不会与其他岩石相混淆了。要仔细观察碎屑颗粒大小:粒径大于2毫米是砾岩,2—0.05毫米是砂岩,0.05 —0.005毫米是粉砂岩。粉砂岩颗粒肉眼难以分辩,用手指研磨有轻微砂感。按砂岩的粒径又可定出粗砂岩(2—0.5毫米)中砂岩(0.5—0.25毫米)和细砂岩(0.25—0.05毫米)。对于砾岩,还应注意观察其颗粒形状,颗粒外形呈棱角状者是角砾岩,系圆状或次圆状者为砾岩。其次,看碎屑岩的矿物成分(碎屑颗粒成分和胶结物成分)。砾岩类的碎屑成分复杂,分选较差,颗粒较大,一般不参与定名;砂岩,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和一些岩石碎屑。在碎屑岩中,常见的胶结物有铁质(氧化铁和氢氧化铁)、硅质(二氧化硅)、泥质(粘土质)、钙质(碳酸钙)等。铁质胶结物多呈红色、褐红色或黄色。硅质最硬,小刀刻不动。钙质滴稀HCI起泡。弄清楚了结构和成分,就可为碎屑岩定名。例如,碎屑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其含量超过50%,长石和岩屑含量均小于25%的砂岩,叫做石英砂岩。也可按其胶结物命名,如可称某岩石为铁质石英砂岩。碎屑岩中可见化石,但一般保存较差。

  碎屑岩中其中单独列出“粘土岩”的肉眼鉴定方法

  鉴定粘土岩的主要依据是其泥质结构。粘土岩矿物颗粒非常细小,肉眼仅能按其颜色、硬度等物理性质及结构、构造来鉴定。它多具滑腻感,粘重,有可塑性、烧结性等物理性质。若是纯净的粘土岩,一般为浅色的土状岩石。层理是粘土岩中最明显的特征,因此,人们就按粘土岩层理(倘层理厚度小于1毫米称页理)及其固结程度进行分类,将固结程度很高、页理发育,可剥成薄片者称作页岩。页岩常含化石。粘土岩中以页岩为主。将那些固结程度较高、不具页理,遇水不易变软者称泥岩。最后,再根据颜色与混入物的不同进行命名,如可称作紫红色铁质泥岩、灰色钙质页岩等。火山碎屑岩的鉴别比较困难。因为,它在成因上具有火山喷发和沉积的双重性,是一种介于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型岩石。常常是以其成因特点、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胶结物的特征来区别于碎屑岩。

  2、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的肉眼鉴定

  此类岩石中分布最广和最常见的有碳酸盐岩、硅质岩、铁质岩和磷质岩,尤以碳酸盐类岩石分布为广。有无生物遗骸是判断属于生物化学岩或是化学岩的标志。化学岩成分常较单一。它们多为单矿物岩石,故此,可按其矿物的物理性质进行鉴定。化学岩具有化学结构,即结晶粒状结构和鲕状结构等;生物化学岩具生物结构,即全贝壳结构、生物碎屑结构等综合上述,在观察和描述沉积岩时应注意:

  要描述岩石整体的颜色,区分岩石是碎屑结构、泥质结构或结晶结构和生物结构等;

  据其矿物成分、颗粒大小及颜色上的差异,观察岩石的层理,注意层面上波痕、泥裂等构造特征;

  要描述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碎屑物及胶结物等成分。

  对砾石的形状、大小、磨圆度和分选性等特征要描述,并要确定胶结类型,以及胶结程度。

  对沉积岩命名时应遵循“颜色+胶结物+岩石名称”的法则。此外,还需注意沉积岩体形状、岩层厚度及产状、风化程度、化石保存情况及其类属。

  (三)岩层产状与厚度的测量

  岩层产状系指层状岩石的空间位置。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层面的位置与岩层的厚度。广泛分布于地表的沉积岩,其外貌最突出的特征即为层状构造,大部分火山岩和一部分变质岩也显示层状构造,这些岩层产状的变化是构造运动造成岩石变形的具体表现。我们为了研究地质构造、寻找变形构造的依据,就必须在野外测定岩层产状。测定岩层产状是一项最基本的野外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1、岩层产状的测量

  岩层产状既可在野外用罗盘测量,也能在地质图上读出来,但通常是在实地运用地质罗盘直接测定。岩层产状是以岩层层面在空间的延伸方位和倾斜程度确定的,即采用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来表示。

  测量岩层走向时,先找到岩层的岩面,(若层面凹凸不平,可将野外记录薄或图夹等物置于层面上),将罗盘的长边(即标有“南”“北”方向的边)紧贴在倾斜岩层的层面上,然后移动罗盘使其呈水平位置,待水平气泡居中、磁针稳定时,读指北针或指南针所指度数,即为岩层走向(方位角)。走向有两个指向(亦即走向线的两端),两者相差180°,只要记录其中一个即可。测倾向时,以罗盘北端指向岩层倾斜方向,将罗盘南端即东西向短边紧贴在层面的走向线上,水平放置(气泡居中),读取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求倾向(方位角)。倾斜岩层的倾向仅有一个。因倾向与走向二者垂直,故在野外实际工作中,只要测出岩层的倾向或走向,再加上或减去90°,即得岩层走向或倾向。测倾角时,要先将罗盘倾竖,让罗盘长边全部紧贴层面并与走向线垂直,然后,用手指中指搬动底盘上活动扳手使倾斜仪上的水准气泡居中,读取倾斜仪所指底盘上的度数,即为所测倾角。

  2、岩层厚度的测量

  岩层厚度是指岩层顶面和底面这两个大致平行的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在野外岩层露头上,有时可用测尺直接量出岩层厚度,但对于厚达几百至几千米,分布于大范围内的地层而言,因地形起伏和覆盖物的影响,就很难直接测量。通常在野外采用实测地层剖面的方法来计算地层厚度。只有在垂直于岩层走向的横剖面上,岩层上下层面间的垂直距离才是岩层真厚度,其他方向的直立剖面上,岩层顶面与底面间的距离均非岩层真厚度。水平岩层厚度,等于其岩层顶面到底面的高程之差;直立岩层厚度,因岩层直立,故出露宽度等于岩层厚度;

  测量岩层产状时务必注意,要在露头上而不能在滚石上量测。这就要求我们对所见露头必须首先判别是否为“生根”基岩,仔细观察它是否受风化、剥蚀、重力(如山崩或滑坡)等作用的影响,而使其空间位置发生变动。如果对岩层层面的最大倾斜方向难以分辩,可在层面上撒些水滴或细砂,借助其下流直线便能迅速、准确地进行量测。所测岩层产状要按规定记录。虽然目前国内各地质单位记录产状所用方式尚未统一,但其一般格式不外乎符号表示法与文字表示法两种。又因地质罗盘存在着标记方向有用方位角和象限角两种刻度之差别,所以,产状要素的书写方法亦有不同:若用方位角表示法,只记倾向与倾角,走向可按倾向±90°推算。例如,岩层倾向南东125°,倾角40°,可记作SE125°∠40°,简记为125°∠40°,推算出走向为N35°E或S215°W。若用象限角表示法,此产状就可记作N35°E/40°SE或35°W/40°SE。在地质图上,产状要素常用“T30°”符号表示,其中长线表示走向,短线代表倾向,数字为倾角。此长短线必须按实际方位用半圆分度仪划在图件上。若岩层直立,应标注箭头,箭头要指向新岩层;岩层倒转,箭头指向倒转后的倾向。凡直立的岩层,倾角为90°,无倾向;凡水平岩层,倾角为0°,无倾向和走向。断层面、接触面等产状要素的测量方法同上。倾斜岩层的厚度,尽管同样是指岩层顶面和底面的垂直距离,但非一言所能尽述,具体说来,可分作以下两类(所测剖面与岩层走向垂直或者斜交)。

  二、野外观察

  地质学是人们在对地表和地下自然资源的长期开发中,不断地积累总结经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因此,地质学的实践性很强。可以这么说,一切地质工作都离不开野外观测。所以,学习和研究地质必须走向大自然,紧密联系实际。进行地质野外观察,不但可以印证、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拓宽知识视野,使我们学会观察与分析一般地质现象,掌握地质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进行野外工作的能力,从而激励我们积极、科学地思考与探索。

  地质野外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观察记录露头,鉴定岩性并分析其相互间的联系;测量岩层产状与厚度,判断其构造类型;观察鉴定岩层和化石,判断其地层时代;观察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推断其地史发展过程;采集矿物、岩石与化石标本;绘制地质剖面图和地质路线草图等。在文字记录时,使用的地质术语要规范,描述要准确、详实。还要学会随时随地作各种地质素描图和信手剖面图,以使文图相互补充,互为佐证。

  (一)露头的观测与描述

  露头是指在地面能够看到的岩石、矿体、地层和地质构造。可见,露头既包括岩石露头,又包括矿体露头、地层露头等等类型。所谓岩石露头,是指直接暴露于地表人们可以看到的岩石部分。换言之,岩石露头是指那些可以显示岩石构造、产状和岩性的观测点。岩石露头常被称作“生根”的岩石,以区别于风化的碎石或经过滚动迁移的石块。根据露头出露原因,又可将其分为天然露头与人工露头。露头是地质情况的真实反映,是野外地质观察的主要对象。露头的清楚与否决定于第四纪覆盖物的厚薄、植被的多少以及地貌状况等。在覆盖物和植被多的地区露头差。山区露头比平原地区要好。利用露头可以追索其他暴露在地表或隐蔽于地下的矿体。露头描述,主要是描述观测点附近露头的好坏,出露哪些地层、出露原因,并说明露头范围、面积大小、延伸情况与风化程度等。如何在野外寻找露头呢?首先是确定观测目的。因为,不同的观测目的便有不同的露头找寻方法。其次,依据观测目的在地质图上定点,即确定位置和高程。这里所说的位置,是指该点与附近地物的水平(距离)关系。在地质图上定点时需注意,倘属岩浆岩和变质岩就用区域法;倘属沉积岩可用直线法。接下来是按照图上定点位置到野外找出对应的观测点。找观测点时可采用量距或交会定点法。在寻找天然露头时,要注意选择那些浮土、碎石少和植被覆盖差的地带作观测点。还要注意识别是露头还是滚石,看其是否“生根”,顺着岩层走向观察,看其是否连续出现,与周围岩石性质是否相同等。倘无天然露头可寻,就需借助于人工采石坑、修渠和筑路等剥露出的岩石,或者用地质工具重新剥土、挖糟、掘井等遴选人工露头。

  在野外识别岩石,应首先选择新鲜面观察岩石的宏观特征,弄清它们属于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此三大类岩石各具特征,只要我们认真细致地辨认,注意抓其特征,就不难判别。

  (二)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

  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

  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假如有大量石英出现,说明是酸性岩;如果有大量橄榄石存在,则表明是超基性岩;如果只有微量或根本没有石英和橄榄石,则属中性岩或基性岩。假如岩石中以正长石为主,同时所含石英又很多,就可判定是酸性岩;倘若以斜长石为主,暗色矿物又多为角闪石,属于中性岩;若暗色矿物多系辉石,则属基性岩。对于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识别的矿物均要进行描述。首要的是描述主要矿物形态、大小及其性质。其次,要对次要矿物作简略描述

  第四步是为岩浆岩定名。在肉眼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确定岩石名称。请注意在岩石名称前面冠以颜色和结构,比如,可将某岩石定名为浅灰色粗粒花岗岩。

  另外,在野外还要注意查明岩浆岩体的产状,即岩体的空间分布位置、规模大小以及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等,结合岩石的结构与构造,以推论岩石的形成环境。也要注意不同侵入体或同一侵入体之间的岩性变化、时间顺序及相互关系。

  (三)沉积岩的观察与描述

  沉积岩是分布于地表的主要岩类。它种类繁多,岩性变化较大。野外识别沉积岩,其最显著的宏观标志就是成层构造,即层理。据此,很容易与岩浆岩、变质岩相区别。根据沉积岩成因、结构和矿物成分,可进一步区分出次一级的类别。凡具碎屑结构,即碎屑粒径大于2—0.005毫米,被胶结物胶结而成的岩石,是碎屑岩;凡具泥质结构,即粒径小于0.005毫米,质地均匀、较软,有细腻感,常具页理的岩石是粘土岩;凡具化学和生物化学结构,多为单一矿物组成的岩石,是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由于各类沉积岩的岩性差别,因此在鉴定方法上也不相同

  1、碎屑岩的肉眼鉴定

  鉴定碎屑岩时着重观察其岩石结构与主要矿物成分。首要的是看碎屑结构。抓住这一特征,就不会与其他岩石相混淆了。要仔细观察碎屑颗粒大小:粒径大于2毫米是砾岩,2—0.05毫米是砂岩,0.05 —0.005毫米是粉砂岩。粉砂岩颗粒肉眼难以分辩,用手指研磨有轻微砂感。按砂岩的粒径又可定出粗砂岩(2—0.5毫米)中砂岩(0.5—0.25毫米)和细砂岩(0.25—0.05毫米)。对于砾岩,还应注意观察其颗粒形状,颗粒外形呈棱角状者是角砾岩,系圆状或次圆状者为砾岩。其次,看碎屑岩的矿物成分(碎屑颗粒成分和胶结物成分)。砾岩类的碎屑成分复杂,分选较差,颗粒较大,一般不参与定名;砂岩,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和一些岩石碎屑。在碎屑岩中,常见的胶结物有铁质(氧化铁和氢氧化铁)、硅质(二氧化硅)、泥质(粘土质)、钙质(碳酸钙)等。铁质胶结物多呈红色、褐红色或黄色。硅质最硬,小刀刻不动。钙质滴稀HCI起泡。弄清楚了结构和成分,就可为碎屑岩定名。例如,碎屑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其含量超过50%,长石和岩屑含量均小于25%的砂岩,叫做石英砂岩。也可按其胶结物命名,如可称某岩石为铁质石英砂岩。碎屑岩中可见化石,但一般保存较差。

  火山碎屑岩的鉴别比较困难。因为,它在成因上具有火山喷发和沉积的双重性,是一种介于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型岩石。常常是以其成因特点、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胶结物的特征来区别于碎屑岩。

  2、粘土岩的肉眼鉴定

  鉴定粘土岩的主要依据是其泥质结构。粘土岩矿物颗粒非常细小,肉眼仅能按其颜色、硬度等物理性质及结构、构造来鉴定。它多具滑腻感,粘重,有可塑性、烧结性等物理性质。若是纯净的粘土岩,一般为浅色的土状岩石。层理是粘土岩中最明显的特征,因此,人们就按粘土岩层理(倘层理厚度小于1毫米称页理)及其固结程度进行分类,将固结程度很高、页理发育,可剥成薄片者称作页岩。页岩常含化石。粘土岩中以页岩为主。将那些固结程度较高、不具页理,遇水不易变软者称泥岩。最后,再根据颜色与混入物的不同进行命名,如可称作紫红色铁质泥岩、灰色钙质页岩等。

  3、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的肉眼鉴定

  此类岩石中分布最广和最常见的有碳酸盐岩、硅质岩、铁质岩和磷质岩,尤以碳酸盐类岩石分布为广。有无生物遗骸是判断属于生物化学岩或是化学岩的标志。化学岩成分常较单一。它们多为单矿物岩石,故此,可按其矿物的物理性质进行鉴定。

  化学岩具有化学结构,即结晶粒状结构和鲕状结构等;生物化学岩具生物结构,即全贝壳结构、生物碎屑结构等

  综合上述,在观察和描述沉积岩时应注意:

  要描述岩石整体的颜色,区分岩石是碎屑结构、泥质结构或结晶结构和生物结构等;

  据其矿物成分、颗粒大小及颜色上的差异,观察岩石的层理,注意层面上波痕、泥裂等构造特征;要描述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碎屑物及胶结物等成分。

  对砾石的形状、大小、磨圆度和分选性等特征要描述,并要确定胶结类型,以及胶结程度。

  对沉积岩命名时应遵循“颜色+胶结物+岩石名称”的法则。此外,还需注意沉积岩体形状、岩层厚度及产状、风化程度、化石保存情况及其类属。

  (四)变质岩的观察与描述

  我国区域变质岩系十分发育,时代自太古宙到期中生代均有出露。其变质岩石类型十分复杂,主要有片麻岩、粒状岩石(变粒岩、浅粒岩)、片岩、千枚岩、变质硅铁质岩、大理岩、变质铁镁质岩及区域混合岩等。有关原岩建造主要有超基性到酸性喷出岩(包括熔岩、凝灰岩)、硬砂岩、各种沉积岩及不同性质的侵入岩。上述变质岩类均属不同的原岩建成造经受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区域变质作用的结果。区域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大致可分为地壳演化早期造盾阶段的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及造盾阶段之后与造山运动有关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和埋深变质作用。不同成分的原岩经受不同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在一定的温高压力条件下,形成各具特征的矿物和常见矿物共生组合,并因之分别构成不同温压条件的麻粒岩相、角闪岩相(高角闪岩、低角闪岩相)、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蓝闪石片岩相(蓝闪绿片岩相、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及次绿片岩相(浊沸石相和葡萄石—绿纤石相)。我国区域层状变质岩系按大地构造运动可分为12期,从太古宙迁西期—新生代喜马拉期变质岩系均有。所以,变质岩系的发生和发展与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有密切的关系。在全球构造位置上,我国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度板块的结合部位,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发展历史很不相同,因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造成变质岩石类型复杂,岩石相对难以识别

  在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方法、步骤与前述岩浆岩类似,但主要根据是其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这是因为,变质岩的构造和结构是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第一步可先根据构造和结构特征,初步鉴定变质岩的类别。譬如,具有板状构造者称板岩;具有千枚构造者称千枚岩等。具有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重要结构特征。例如,变质岩中的石英岩与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尽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变晶结构,而后者却是碎屑结构。第二步再根据矿物成分含量和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进一步详细定名。一般来讲,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比例,以及浅色矿物中长石和石英的比例,因这些比例关系与岩石的鉴定有着极大关系。例如,某岩石以浅色矿物为主,而浅色矿物中又以石英居多且不含或含有较少长石,就是片岩;若某岩石成分以暗色矿物为主,且含长石较多,则属片麻岩。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如蓝晶石、石榴子石、蛇纹石、石墨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能反映出变质前原岩以及变质作用的条件,故也是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有力证据。关于板岩和千枚岩,因其矿物成分较难识辩,板岩可按“颜色+所含杂质”方式命名,如可称黑色板岩、炭质板岩;千枚岩可据其“颜色+特征矿物”命名,如可称银灰色千枚岩、硬绿泥石千枚岩等。在野外,还要观察地质体产状、变质作用的成因。比如,石英岩与大理岩两者在区域变质与接触变质岩中均有,就只能根据野外产状和共生的岩石类型来确定。假如此类岩石围绕侵入体分布,并和板岩共生,则为接触变质形成;假如此类岩石呈区域带状分布,并和具片状或片麻状构造的岩石共生,则为区域变质所形成。

  对变质岩我们也应描述岩石总体颜色,注意其岩石结构。若为变晶结构,则要对矿物形态进行描述。注意观察岩石中矿物成分是否定向排列,以便描述其构造。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可见的矿物成分应进行描述。若无变斑晶,就按矿物含量多少依次描述;若有变斑晶,则应先描述变斑晶成分,后描述基质成分。至于其它方面,如小型褶皱、细脉穿插、风化情况等,亦应作简略描述。在为变质岩定名时,应本着“特征矿物+片状(或柱状)矿物+基本岩石名称”的原则。如,可将某岩石定名为蓝晶石黑云母片岩。

  (五)岩层产状与厚度的测量

  岩层产状系指层状岩石的空间位置。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层面的位置与岩层的厚度。广泛分布于地表的沉积岩,其外貌最突出的特征即为层状构造,大部分火山岩和一部分变质岩也显示层状构造,这些岩层产状的变化是构造运动造成岩石变形的具体表现。我们为了研究地质构造、寻找变形构造的依据,就必须在野外测定岩层产状。测定岩层产状是一项最基本的野外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1、岩层产状的测量

  岩层产状既可在野外用罗盘测量,也能在地质图上读出来,但通常是在实地运用地质罗盘直接测定。岩层产状是以岩层层面在空间的延伸方位和倾斜程度确定的,即采用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来表示。

  测量岩层走向时,先找到岩层的岩面,(若层面凹凸不平,可将野外记录薄或图夹等物置于层面上),将罗盘的长边(即标有“南”“北”方向的边)紧贴在倾斜岩层的层面上,然后移动罗盘使其呈水平位置,待水平气泡居中、磁针稳定时,读指北针或指南针所指度数,即为岩层走向(方位角)。走向有两个指向(亦即走向线的两端),两者相差180°,只要记录其中一个即可。测倾向时,以罗盘北端指向岩层倾斜方向,将罗盘南端即东西向短边紧贴在层面的走向线上,水平放置(气泡居中),读取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求倾向(方位角)。倾斜岩层的倾向仅有一个。因倾向与走向二者垂直,故在野外实际工作中,只要测出岩层的

  倾向或走向,再加上或减去90°,即得岩层走向或倾向。测倾角时,要先将罗盘倾竖,让罗盘长边全部紧贴层面并与走向线垂直,然后,用手指中指搬动底盘上活动扳手使倾斜仪上的水准气泡居中,读取倾斜仪所指底盘上的度数,即为所测倾角。

  2、岩层厚度的测量

  岩层厚度是指岩层顶面和底面这两个大致平行的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在野外岩层露头上,有时可用测尺直接量出岩层厚度,但对于厚达几百至几千米,分布于大范围内的地层而言,因地形起伏和覆盖物的影响,就很难直接测量。通常在野外采用实测地层剖面的方法来计算地层厚度。只有在垂直于岩层走向的横剖面上,岩层上下层面间的垂直距离才是岩层真厚度,其他方向的直立剖面上,岩层顶面与底面间的距离均非岩层真厚度。水平岩层厚度,等于其岩层顶面到底面的高程之差;直立岩层厚度,因岩层直立,故出露宽度等于岩层厚度;

  测量岩层产状时务必注意,要在露头上而不能在滚石上量测。这就要求我们对所见露头必须首先判别是否为“生根”基岩,仔细观察它是否受风化、剥蚀、重力(如山崩或滑坡)等作用的影响,而使其空间位置发生变动。如果对岩层层面的最大倾斜方向难以分辩,可在层面上撒些水滴或细砂,借助其下流直线便能迅速、准确地进行量测。所测岩层产状要按规定记录。虽然目前国内各地质单位记录产状所用方式尚未统一,但其一般格式不外乎符号表示法与文字表示法两种。又因地质罗盘存在着标记方向有用方位角和象限角两种刻度之差别,所以,产状要素的书写方法亦有不同:若用方位角表示法,只记倾向与倾角,走向可按倾向±90°推算。例如,岩层倾向南东125°,倾角40°,可记作SE125°∠40°,简记为125°∠40°,推算出走向为N35°E或S215°W。若用象限角表示法,此产状就可记作N35°E/40°SE或35°W/40°SE。在地质图上,产状要素常用“T30°”符号表示,其中长线表示走向,短线代表倾向,数字为倾角。此长短线必须按实际方位用半圆分度仪划在图件上。若岩层直立,应标注箭头,箭头要指向新岩层;岩层倒转,箭头指向倒转后的倾向。凡直立的岩层,倾角为90°,无倾向;凡水平岩层,倾角为0°,无倾向和走向。断层面、接触面等产状要素的测量方法同上。

  倾斜岩层的厚度,尽管同样是指岩层顶面和底面的垂直距离,但非一言所能尽述,具体说来,可分作以下两类(所测剖面与岩层走向垂直或者斜交):

  当测剖面(导线方向)与岩层走向垂直或二者夹角大于80°

  ①当地面水平时,H=L*Sinθ。

  ②当地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

  H= L*Sin(θ+α)

  ③当地面坡向与岩层倾向一致,且∠α>∠θ时

  H= L*Sin(α—θ)

  ④当地面坡向与岩层倾向一致,∠α

  H= L*Sin(θ-α)

  当测剖面(导线方向)与岩层走向斜交时

  岩层真厚、水平厚、铅垂厚度计算公式如下:

  m=L×(SinαCoaβCoaγ±CoaαSinβ)

  m1=m/Sinα

  m2=m/Coaα

  式中:m、m1、m2—分别为真厚、水平厚、铅垂厚度

  L—导线斜距(m)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形坡度角(±°)

  γ—剖面导线与地层走向线的锐夹角(°)

  (注:当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时,公式中用“+”,相同时用“-”)

  三、区域地质填图的记录要点

  野薄记录(常用)格式

  点号:N01896

  座标:X3005 Y28530

  GPS:经度纬度高程

  位置:村(或高地)NE350460M处小路旁东侧

  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出露范围

  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矿化点、岩性控制点

  描述:点E:

  点W:

  接触关系:(类型、依据、性质、可靠程度)

  构造:

  矿化、蚀变:

  标本:薄片b1896-1,手标本B1896-1

  照相:(目的物描述、时间、方位)数码相机编号

  点间:①N01896SE+150m150m(详细描述)

  ②150MNW+200m转SE150mN01897(详细描述)

  于NW200m处采岩b 1896-1 GP 1896-1、B 1896-1

  野薄记录格式说明

  地质观察点布置一般为300-800米就可定点(500米上下),应以地质点的有效控制为依据,不是机械地生搬硬套。在各填图单位之间的接触界线(如地层界线、特殊岩性层的界线)、断裂、褶皱、化石层、矿化层、矿体等均应定点观察、详细记录。我们定的很多点都要改,以大于300米为限,中间300米以下的点要删掉,并处理好相应的点号、线号等配套内容。尽量每个点定在界限附近,不要为定点而定点。

  描述时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规律,从已知到未知。

  岩性宏观描述时,从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含量、特殊矿物或地质体(如化石、生物、矿化、蚀变、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等等);

  岩性组合有什么规律,主体、夹层、韵律层,比例,厚度,纵横向变化等都要仔细观察和描述,迅速估计,快速总结,准确描述;

  另外要著实描述,哪一段能看到,有多宽,有什么规律,哪一段被覆盖看不到,有多宽,能确定的和不能确定的都要记录下来,不要回避。

  这里强调的是做任何判断都要根据整体、和现场的具体情况来把握,不要错失了真正的现象。比如定点时假如点东有露头,点西被覆盖,要据整体情况来判断,是整体被覆盖,还是局部,如果点西整体看,还是有露头——旁边可以延伸过来的露头,那就要以旁边的露头来描述,其他情况以此类推。

  点间描述,就是路线描述,对一些小的地质体及矿化、蚀变现象均应有所反映。要著实描述,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回避,不要因为看不到,不确定就不描述;点间记录,从大段大套是什么,到互层夹层变化等有主次顺序的描述,点间岩性的组合规律,岩性的变化,从定性到定量,能判断多少确定多少都要描述出来,经常我们会忽视一些现象,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比如岩性是渐变的还是突变的,是互层的还是主体和夹层的关系,占主体的岩性几种,各自都有什么特征,层厚有什么特征,夹层也是如此描述。

  各类填图单位代号、各类岩石、矿物名称(或代码)、各种样品图型,均以设计和测区电子字典统一规定为准,不足部分可自行创建暂用。

  所有主干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作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作野外素描或照相。信手剖面方位统一规定:NE和SW象限(0—180°)放右边,NW和SW象限(181—359°)放左边,并标注相应数据。素描图和照相,以露头出露面为基准,需说明其性质(平或剖面、立体等),并标定其方位角或视角方位等。样图附后。

  野外工作手图标记内容,必须与野外记录薄记录内容相吻合,地质界线应实地勾绘。地质点用直径1mm的小圆标定,地质路线用绿色虚线,实测剖面线用黑色实线标绘。各种产状标记方法统一规定为:层理:140°∠30°;次生面理:50°∠40°,可在产状前注明S0、S1、S2或片理、糜棱片理等;断层、节理:120°

  ∠45°;轴面A:40°∠50°;枢纽Fh:30°∠60°;线理H:300°∠10°等。各种样品标定统一规定为:除同位素样品采用直径5mm外,其它样品直径(或长径)均为2-3mm。

  路线整理时,多余的十字丝要删除掉,如果是为了点间界限采集的十字丝可以保留,其他多余的都要删除;另外定点时两条routing在此必然相交,交点定在十字丝中心,boundary,routing,十字丝,点

  圆圈四合一,除了少数不能到达的位置(飞点情况),点可以偏离十字丝,原则上boundary,routing都要过点。

  当日路线必须撰写小结,小结主要有三项基本内容: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路线长度、地质点个数、素描图和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等);二是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或下步填图工作的建议)。

  1.野外地质记录质量

  (1).记录格式、描写内容和顺序、记量单位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精炼、概念清楚、字迹清晰。

  (3).岩石定名基本准确,岩性描述详细且与定名相符。

  (4).蚀变与矿化、岩(矿)脉、构造和化石等特征描述详尽。

  (5).各种产状数据齐全、准确,有代表性。

  (6).接触关系等重要地质现象绘制必要的素描图,并作详细记录。有50%以上露头点的路线应作信手剖面。文图相符,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7).路线地质记录连续,界线点控制准确,重要地质现象有详细记录。

  2.野外手图质量

  (1).内容齐全、准确,并与文字记录相符。

  (2).图面整洁、字迹清楚。

  3.采样质量

  (1).岩、矿石和化石标本及其鉴定样品齐全,专门样品采取的种类、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2)采样方法和样品重量、标本规格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3)按有关标准要求完成采样编录,标本、样品位置和编号在文字记录和有关图、表中注记清晰,无误无漏。

  4.实际材料图质量

  (1)比例尺和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图面整洁,字迹清晰。

  (2)图面表示内容齐全,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实际材料图与手图相符,与文字记录一致。

  (3)图面地质体间结构合理,代号齐全正确,地质体和地质界线控制程度达到有关标准或设计的要求。

  5.室内整理情况

  (1)逐日整理野外现场编录资料(含标本和样品),及时编写路线地质小结和转绘实际材料图。

  (2)收到各类实验结果后,及时完成样品登记,并注记、补正文字记录。

  (3)文、图按有关规定要求整饰着墨,野外工作结束后及时提交有关原始资料。

【野外地质观察记录方法】相关文章: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02-20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03-28

实用的地质野外实习报告09-19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04-04

有关地质野外实习报告03-24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集锦06-08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通用06-07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报告09-01

关于野外地质实习报告04-26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锦集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