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语文

时间:2024-08-10 14:08:34 记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语文(精)

  卢老师还是沿用了上半年的方式,让我一天半的时间全程参与学员的培训。上午听苍南县的两位老师的此课说课做出设计点评。下午是这两位老师的《我的早年生活》的教学观摩,做出教学点评。明天上午由我再一次执教这课,再做讲座。这样的培训要求其实是很高的,我不仅要点评他们的教学,而且还要进入课堂,参与同课异构。说好说,课难上,上半年的《春酒》就是这样逼出来的,只是不知道丘吉尔的自传我是否也能拿捏准确?唉,我就是在折腾自己,逼迫自己。殊不知两鬓已是星星点点白发醒目了。

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语文(精)

  “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热身小游戏,猜猜他是谁?”话音刚落,就有学生跳出“丘”字,老师还在说着他的人谜。朱老师是想活跃一下课堂氛围,激趣后导入课文。可是,学生早已经知道要上这课,老师的这套教学把戏学生已经识破,悬念没有,有必要这样“热身”吗?这个“猜猜”还能提起多少的兴趣?倒不如直接进入文本,多点时间读读书来得更实在。

  “自传,要求写出真实的自我,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PPT展示了自传的特点。自传的特点为什么要先提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得出是不是更符合认知心理?

  “那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段毫无意义和毫无乐趣的时期,……生活中尽是不舒适,限制和漫无目的的单调”又一张PPT。

  果然,老师问学生“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丘吉尔的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学生回答得很“尴尬”。没有时间去沉浸文章,不在文字中去发现去咀嚼,慌张窘迫都是因为那一分钟仓促的读书。

  我记下了这样一段师生对话。

  生:“总是占上风的”,“总是”这些词。

  师:考试的结果怎么样?

  生:场场考试,失败。

  师:还有哪些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

  生:第三段。

  生:第四段,第五段的第一句。

  师:真的是倒数第三吗?

  生:倒数第一。

  师:为什么不说我就是倒数第一?

  生:不清楚。

  师:没关系,再想想。

  生:说明他乐观向上

  生:不诚实。

  生:风趣幽默。

  师:怎么体现?

  生:语言。

  师:读读看。

  你觉得幽默要在哪个句子中体现出来?

  生:“最遗憾的”这句话。

  师:我觉得你读得还有个表情动作。

  生:无奈的表情。

  大致的对话我极了下来,再复原一下,感觉这个时候的教学老师有点纠缠在内容梳理和语言品析间。朱老师此时的教学不够干净,本来问的是“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丘吉尔的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而在教学过程中他既要讲“不舒适”又要说语言意味,也就是内容的梳理还没说清,又要把语言的特色全部融入,这样的分析,容易让学生绕道。

  “丘吉尔毫不避讳自己的尴尬处境,体现了自传的真实。”

  再来找文章当中能够反映丘吉尔优秀品质的句子。小组讨论。

  生:好,她把“光荣”读出重音,爱国。

  师:他们不爱国吗?

  生:谦虚的表现。

  师:英语是国语,还有哪些地方读得好?一起读读。

  这应该是课堂的第二个主问题,也就是奔着丘吉尔的精神气质来的。但老师的“优秀品质”之说,让学生有点高大上的感觉。老师是想引导学生挖掘丘吉尔成功的因素,如自信、乐观、坚持、有毅力等等,但学生受“优秀品质”影响,一开始就说出“爱国”。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只把“爱国”作为优秀品质,我觉得也是教育走极端的一个侧影。当然,朱老师可以问问,丘吉尔成功的背后是什么,或者,是什么推动他走向了成功,这样问得更明确,避免学生在大空套的思维情绪里酝酿。

  师:还有哪些优秀品质?

  生:第六自然段。背诵特别好。记忆力好。(你看,记忆力好,也成了优秀品质)

  师:那么好的记忆力为什么前面逢考必败?(这个反应很机智。赞一下。)

  生:感兴趣。对自己喜欢的科目很认真。

  课堂还是杂乱,学生的梳理很勉强,这就是读书的功夫不到。也就是教师有效指导示范不够,学生朝向问题的角度就偏颇。

  师:运气?

  师:除了真实外,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

  生:只要付出才有收获。萤火虫。

  生:语言幽默,洒脱。

  师:还有吗?

  生:谦虚,没有以自我为中心,服务于人民。(这样的思考还是失之偏颇,瞎蒙)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怎么读。

  既谦虚又自豪。最后在萤火虫中结束。

  课堂一直处在在交织状。教师要求找“闪光点“,学生则是游离“闪光”,逃了一会,老师又想起把他们拉回来。本来这个题目,教师是想形成课堂教学的主问题,来支撑,教师引导和总结的不够到位,如果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他的优秀品质,学生就有了概括的理念。

  课堂缺乏清晰感。整堂课其实就是两个问题,但每个问题都是枝枝蔓蔓,牵牵连连,课堂多少搅糊了。朱老师的教学思路在备课中是很清晰的,内容到品质,课堂预想的架构很是简洁,这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的设计思路。但具体操作的时候,搅拌成糊状,线性的推进就揉为一团,模糊难分。他注意到传记的文体概念,课堂教学有文体意识,但执行的时候不够干净,这还是教学思路没有理顺,没把这文章完全想透。“真实性”“清醒的认识”,这“清醒的认识”是不是传记的最主要特征?我觉得还是“真实性”“文学性”更明白,选材典型也是很重要的。

【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语文】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语文05-07

部编版小学语文上册听课记录08-07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12-15

语文听课记录评语集锦03-12

语文听课记录评语(精选6篇)02-23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14篇03-21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记录05-12

听课记录07-29

听课记录听课心得05-16

小学三年级语文听课记录范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