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两头美文阅读

时间:2021-06-10 14:20:40 经典美文 我要投稿

生命的两头美文阅读

  生命的两头

生命的两头美文阅读

  我抱着襁褓中的孩子回家的当天晚上,父亲中风倒下了,至今再也没能离开病床。产假的100多天里,我几乎天天都会望见生命的两头:一边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小生命在一点点成长,另一边是一个苍老的但我同样至爱的生命在一点点灯熄油尽……令我终生遗憾的是,我和全家人都是到了老父亲不能说话、不能识人、永远不能再感受亲情的时候,才知道这种比“死别”更残忍的“生离”的方式,叫做“脑退行性改变”,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阿尔茨海默症”。在中国,这种退变一直被叫做“老年痴呆症”,而从生命规律上来说,人过了60岁,这样的退行性变化就已经不可遏止地开始了,男性可能更早一些,一旦开始,也许可以减缓,但不可逆转。

  山一样的父亲倒下了

  “我的父亲母亲”新闻公益行动的想法,在我心里已经酝酿两年。从何说起呢,请大家先耐心听我讲讲老父亲的故事。

  我父亲是一个老军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湘西剿匪,跟着苏联人学过飞机驾驶……我记得大学同学第一次见到爸爸照片的时候,禁不住一阵惊呼:“你爸爸长得真像郭富城!”他的确挺帅气的,年轻时,歌唱得跟李双江似的,写得一手好字,狂草,极其豪放……但是他现在只剩下了不到140厘米的身高,头显得特别大,整个人衰弱到不足80斤重。

  算到今天,他已经瘫痪卧床两年多了。回头看,我回家待产的那十几天,其实是此生我与他最后手拉手散步,最后面对面坐着吃饭,最后一起站在阳光下、木棉花下、紫荆树下……因为我和孩子被分头重症监护了十几天,我们俩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女儿出生的第12天。第二天就是端午节,那晚我爸爸抱着外孙女,特别欣慰,说“杨氏门中,一脉宗亲”,说孩子像他,说我们夫妻俩要在农村都该当爷爷奶奶了……那样一个亲情漾漾的晚上啊,他突然就中风了,倒在床边,几个小时之后才被家人发现,之后的几天他都是昏迷的。医生告诉我们:“如果他这5天能醒过来,就能活过来,如果没醒过来,就永远醒不来了。”那几天全家人除了抱头痛哭就是各自垂泪。

  熬到第5天,父亲终于醒过来了,但是不认识我们,或自言自语,或盲目地盯着人与物,目光是那种冷漠到毫无内容的空洞。又过了一个月,他慢慢地能说话了,逐渐地认得出我们了。

  有一天他突然打电话,把我、哥哥、弟弟全叫过去,他说他一定要站着尿泡尿。哥哥和弟弟把他架到厕所,却完全没办法让他自主地站着,一松手他整个人就往下滑,试了几次还是不行。他此生再也不能站着尿了,曾经那么刚强和要强的一个男人,哭了。从那之后,父亲很配合地插上了尿管,鼻子的一边插着氧气管,一边插着胃管,胳膊上插着输液的套管,就这样度过了两年多。在这个过程中,我知道了什么叫“退行性改变”,才知道这种病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会带来怎样可怕的、摧毁性的打击。

  他苏醒过来的那个月,我们全家人在医院陪他过了一个中秋节。他像过去的每一年一样,让我们轮流念关于月亮的诗。我们和他一起吃一个大月饼,只是他的那一块是用粉碎机打成糊糊,从鼻饲管里灌下去的。这是一个特别凄惨的中秋,因为全家人老老小小都在互相安慰着流泪。但后来我才意识到,这又是多么珍贵的一个中秋,因为那时候父亲还认得我们,还会念诗,还会笑与哭。之后我去看他的时候,他就管我叫“东阳”(妈妈的名字),可能是因为我胖了,他把我当成了妈妈。他不停地说:“你要把3个孩子带大,事情已经这样了,没有办法了。”我说:“爸,我们3个已经长大了。”他就说:“不光带大,要把他们带成好人。”我说:“他们都是好人。”多么悲凉啊,曾经他是那么为我们骄傲,常常跟邻居或同事说:“我女儿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我大儿子是大学老师,我小儿子是个破案能手、刑警队队长……”

  但现在他没有意识了,所有人都不认得了,掐他他也不痛了,只在有特别大声响的时候他才会扭头看一下,只剩下最基本的身体本能反应。看着他的时候,我经常会想起《地藏经》里的那句话:“不知魂神当至何趣?”

  要为更多的人点一盏灯

  小时候,我父亲会骑一辆自行车,前杠上坐着哥哥和我,后座妈妈抱着弟弟坐上去,一辆车就这么载着全家人,骑到一个河边去游泳,捉小鱼小虾……这几乎是我记忆最深的童年周末印象,我的父亲是那么强大!

  有一次我问爸爸:“为什么大家都睡觉了,路灯还亮着?”爸爸没有回答我,到了晚上他带着我,到家附近一个特别荒凉的桥头上坐着,数路过的行人。一直数啊数,困得我都打瞌睡了,他还让我数。那天晚上,我和爸爸一直数到11点多,我记得有30多个人走过了那座桥。爸爸说:“你记住,没有一盏灯是白白亮着的,总有人在你不知道的时候需要它。”

  这就是我心目中善良、坚强、最最亲爱的爸爸。可是到后来,他病了以后,就看不见光了,医生用特别刺眼的强光手电照他的眼睛,他也没有光感。为什么会这样呢,医生给我看他的脑电图,像一个干核桃一样,只有中间的格,旁边是没有肉的。医生告诉我们:“他的眼睛是好的,角膜什么的都是好的。他没有光感反应,是因为负责这一部分的脑神经已经萎缩,没有了,所以他看不见光了。”为什么我会想起来他带着我在桥头数人这件事,我觉得我们几个孩子,可能最值得我们自信的优点就是善良,那种根深蒂固的对人的善意来自这样的教育。

  时光里的30年

  一部“电影”拍了30年,而且将继续无限期地拍下去……电影里演员只有两个人,导演与摄像也只有一个人。30年,半个甲子。两名演员,一成不变的姿势,只不过一个是越长越高,而另一个却是越变越老,任再多的化妆技巧也掩盖不了。令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无情。

  然而还好,年轻的帅气、儿时的天真都被一一记录在了胶片上。

  2012年父亲节前,一个女孩突然想送给父亲一件特殊的礼物。她花了两天的时间把自己和父亲每年的合照找了出来,然后扫描、排版、制作,每张照片上除了注明拍摄时间地点外,她还花了好多小心思在每张图片上写下当年的小故事,演绎成自己与父亲的一场时光电影。因为图片有点多,直到18日凌晨才发出来。

  她做这个的初衷也只是想给自己的父母看,所以尽管图片已在网上放了两个多月,这个网名叫“大萌子”的微博依旧很沉寂。然而两个月后的一天,微博里所蕴含的那种亲情的正能量偶然戳中了“微博女王”姚晨的泪点后,瞬间“大萌子”和“萌爸”火了。

  21日晚11点32分,“微博女王”姚晨转发了一条微博,内容是:“一个女孩从1岁到30岁和爸爸的30张合影,每张照片都讲述了那年她和父母的故事。”姚晨写下:“一点点,我们长大;一年年,父母变老”,这条微博立刻被转发十多万次。

  照片中的女孩网名叫“大萌子”,本名叫赵萌萌,生于1981年,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编辑工作。

  时光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法师令人转瞬回到了从前。1岁时的“大萌子”,黑白照片上,一位年轻英俊的爸爸牵着一个可爱的小宝宝,“爸爸当时管我叫小米豆,因为我眼睛太小”。第4张照片开始变成彩色,4岁的“大萌子”已经很调皮,奔跑时经常惊起外语学院操场上的一大群野鸟。8岁的“大萌子”穿着校服和爸爸一起拍照时,从前的小不点身高已经快到爸爸胸口了。“大萌子”9岁时北京正好开亚运会,12岁时戴了牙套,她“郁闷”地说道:“帅哥爸爸和牙套妹大萌子,当时除了老爸没有男生喜欢我。”这些照片全是“大萌子”的妈妈拍摄的。

  30张照片记录了“大萌子”30年来和父母生活的点滴:16岁花季“发胖”、18岁高考、20岁吾家有女初长成,第一次涂口红、相亲,23岁大学毕业求职,27岁搬出家独立,29岁拍婚纱照。

  每张照片中都有萌爸的身影,岁月在萌爸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从年轻英俊的帅爸逐渐变成“老大爷”。在微博中“大萌子”写道:“我有一个好爸爸,30年成长之路,从小到大,我的每步都有爸爸陪伴,从来不曾错过。谢谢爸爸!放一下我和爸爸30年的合影,老爸年轻时很帅很帅。”

  是的,萌爸很帅,好多人都见证了。不过更令“大萌子”意外的是照片的爆红,她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多人转发,还有点蒙。至今该条微博转发量达百万次,无数网友被这种时光变迁下真挚的父女情感动得一塌糊涂。

  “大萌子”把照片爆红的事告诉爸妈后,两位老人家特意注册了微博来看留言,爸爸高兴得一晚上没睡好,一直念叨“咱闺女真好,咱闺女多知道感恩啊”。在看到其中一条评论时也忍不住感叹:“用3分钟看完了30年,好像时光一下子就过来了。”

  其实最寻常的情感往往是最能打动人的,平凡简单的事情因坚持和累积在岁月的催化下变得珍贵且动人。这条微博也触动了人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湖南卫视主持人何炅说:“这个爱的故事好像就在我身边上演,其实我想我们都在这样的爱的故事里。”

  父女间的一部时光电影,是女儿成长的喜悦和父辈的付出与欣慰。在网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感动”。网友“sherry非鱼”说,看着照片由黑白渐渐到彩色,好感动。网友“宁安妮0”则连续用“目不转睛、热泪盈眶、潸然泪下”三个词形容自己的感受。

  在感动之余,好多人也进行了“忏悔”,这组照片使他们认识到,当自己逐渐长大后,和父母的交流却在慢慢变少。网友“Aimee夏小熙”在微博中写道:“很惭愧,至今和爸爸妈妈的合影只有寥寥几张”。

  的确,岁月如梭,世事无常,我们也总是容易把眼睛盯到别处,而忽视眼前的、身边的所有美好,于是也就容易失去弥足珍贵的东西。而发生在“大萌子”身上的故事其实也同样在你我以及所有人的身上发生着。

  这场爱的回忆让我们认识到了微博的美丽,更唤起了大家对亲情的感知,人生有太多的遗憾,停下脚步,珍惜现在,也许最美好的感情往往就在生活的最平实处。

  女儿与父亲的时光电影还将继续拍下去,而人们心中的那根心弦也在轻轻拨动着,生活或许这样才是最美。

  矿难

  在一场矿难中,根柱爹为救根柱受伤昏迷。医生说:“再难苏醒。”

  这天,窗外“咚”的一声响,接着有人叫:“矿难!矿难!”又有人惊呼:“不好,根柱还在矿下!”根柱爹身子一颤,“忽”一下坐起,大叫:“儿啊!”

  事后,根柱感谢老中医,巧施办法救醒他爹。老中医道:“应感谢父爱。”

  父亲的一九四二

  1942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省闹了大饥荒,陪都重庆遭到轰炸。就在这一年,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支学生军远赴滇缅战场。

  在这些投笔从戎的青年学子中,很多都是名门之后,邓述义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父亲是中国裕华纱厂的老板张松樵(另一个名字为邓旋宗),人称“棉纱大王”。

  抗战时期,邓述义有太多机会到国外留学深造或者明哲保身地远离战场,“但是在战火之下,人人都无安全可言”。邓述义记得有一回日机来了好久也没回去,防空洞里闷死了好多人。听拉车人说,收拾尸体时,光是金表之类的金银细软就装了好几大箩筐。

  最终,邓述义不顾父母的劝阻投笔从戎,成为重庆参军第一人,把自己从高中生变成一名特种兵,与10万中国学生一起组成了学生军。

  最近刚刚出版的《父亲在一九四二》的作者邓贤,即邓述义之子,历时3年,以父亲和他的战友为原型,塑造了一群征战印缅的学生兵形象。可以说,《父亲在一九四二》真实还原了那段父亲经历的特殊历史。

  抗战后期,后方兵源几近枯竭,南京政府派遣远征军出征缅甸遭遇惨败,日军趁机攻占缅甸,切断了中国通往外部的最后一条生命线——滇缅公路。当时在校生可免服兵役,但是在国家最艰难的时候,以邓述义为代表的学生兵选择了上前线。

  邓述义不断获悉前线的消息。“去杀日本鬼子”的念头始终在起作用,最终他走进了重庆兵役署。那一年,邓述义只有17岁。临别时,母亲送给他一块欧米茄金表,为的是让他在吃不了苦或后悔时,能换一张回程的机票。

  邓述义所在的部队从重庆步行到昆明,从昆明飞越喜马拉雅山到印度。他们接受了英美盟军的现代化装备,学习盟军提供的现代化作战理念,掌握先进武器的使用方法,与盟军互相配合、并肩作战。

  学生军面对的最凶的敌人是号称“王牌中的王牌”的日军师团。这支部队曾经发动过“卢沟桥事变”,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他们都曾参与。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他们从马来西亚登陆,一个师团迫使新加坡7万多英军投降。他们曾大败英美盟军和第一次入缅的中国远征军。他们是中国军队的“老冤家”。

  然而,它败给了年轻的中国驻印军。八年抗战,敌强我弱,正面战场历次重大战役,多以中国军队失利和国土沦陷而告终,唯有反攻印缅之战成为日本人的噩梦。除了现代化的装备,这支年轻的军队靠什么战胜强敌?邓贤相信,历史之谜就隐藏在一个个学生兵身上。

  统计数字表明,在远赴印缅作战的学生兵中,大学文化程度的约占2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0%以上,粗通英文或者具有较高英文水平者约占1/4。这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邓贤认为:“这样一支高学历的军队,相信即使‘二战’时期的英美盟军也无出其右。”

  这些年轻人在军队中体验到训练的艰苦,受过窝囊气,被打过板子,他们“原以为到印度从军只是个决心问题”,后来才发现,现实与理想相去甚远。战争的残酷改变了他们。邓述义身边的战友越来越少,不断有人在战争中阵亡。他们被装进一只只黑色的裹尸袋,被大卡车运走。但这些学生兵在磨砺中也找到了重挫敌人的信心,他们没有忘记自己弃笔从戎的初衷。

  抗战终于胜利了,远征军即将回国。但这支队伍回国后又遇到了解放战争。一时间,队伍土崩瓦解,所谓的王者之师名存实亡。后来,邓述义和他的战友大多重返校园继续念书,走上了知识精英科学救国的道路。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特殊历史岁月里,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那段慷慨悲壮的从军经历,居然变成他们需要反复洗刷的“历史污点”,直至改革开放才予以改正。

  邓贤想通过这本书表现两点:第一,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论处于什么处境,“官二代”也好,“富二代”也罢,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候,都会以行动来做国家的脊梁。他们都知道战场的凶险,但他们义无反顾。第二,要善于学习和武装自己。要打败强大的敌人,自己一定要强大。当年我们是借助美国人的装备,这算是知识分子第一次走向海外,以“当兵”的特殊方式接受先进的战术、先进的思想、先进的装备,一下子使中国军队变成世界一流的军队,横扫日军王牌。

  对于这段历史,邓贤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得知,父亲那一代人竟有如此惊天动地的壮举,这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他眼中唯唯诺诺的形象。

  如今,当年的学生兵垂垂老矣,相继离世,很多人甚至没能看到记录他们人生的新书出版。2009年,邓贤的父亲邓述义也告别人世,到天堂与他的战友们会合。成都地区那一代金戈铁马的学生兵存世者仅寥寥数人。但邓贤仍记得父亲说的那句话:“打仗不是演戏,死神大手一挥,成千上万的生命灰飞烟灭,何来雄壮而言!”

  在邓贤心目中,“父亲是一个真正的兵,哪怕他的胸前没有勋章”。

  父亲的树

  记得的,1978年,是这个时代中印记最深的,如同冬后的春来乍到时,万物恍恍惚惚苏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蓝得唐突和猛烈,让人以为天蓝是掺杂了一些假——忽然的,农民分地了。政府又都把地分还给了农民,宛如把固若金汤的城墙砸碎替农民制成了吃饭的碗,让人不敢相信,让人以为这是政策翻烧饼、做游戏中新一次的捉迷藏。农民们一边站在田头灿烂地笑,另一边有人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树木都给砍掉了。

  田是我的了,物随地走,那树自然也该是我家的私有财产。于是,大的和小的,泡桐或杨树就都被砍了。先把树伐掉,抬到家里去,如果有一天政策变了,又把田地收回到政府的账册和手里,至少家里还留有一棵、几棵树。就这样,大家相互学习,相互攀比,几天间,田野里、山坡上那些稍大的可做檩梁的树木就都不在了。

  我家的地是分在村外路边的一块平壤间,和别家的田头都有树一样,也笔直地立着一棵比碗粗的箭杨树。在春天,箭杨树叶“哗哗”响。当别家田头的树都只有白茬树桩时,那棵杨树还孤零零地立着,像广场上的旗杆一样。为砍不砍那棵树,一家人是有过争论的。父亲也是有过思忖的,他曾经用手和目光几次去丈量树的粗细和高矮,知道把树伐下来,是盖房做檩的绝好材料,就是把它卖了去,也可以卖上几十近百元。

  几十近百元,是那个年代里很壮的一笔钱。

  可最终,父亲没有砍那树。

  邻居说:“不砍呀?”

  父亲在田头笑着回人家:“让它再长长。”

  路人说:“不砍呀?”

  父亲说:“它还没真正长成呢。”

  就没砍。就让那原是路边田头长长一排中的一棵箭杨树,孤傲挺拔地竖在路边上、田野间,仿佛是竖在乡村人心的一杆旗。小盆一样粗,两丈多高,有许多“杨眼”妩媚明快地闪在树身上,望着这世界,读着世界的变幻和人心。然而在3年后,乡村的土地政策果不其然变化了。各家与各家的土地需要调整和更换,并且政府还要重新收回,分给那些新出生的孩子。于是,我家的地就是别家的田地了,那棵已经远比盆粗的箭杨树也成了人家的树。

  成了人家的地,也成了人家的树。可在成了人家田地后的第三天,父亲、母亲和二姐从那田头上过,忽然发现那远比盆粗的树已经不在了,路边只有紧随地面白着的树桩。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一家人立在那树桩边,仿佛忽然立在了悬崖旁,面面相觑。不知二姐和母亲说了啥,懊悔、抱怨了父亲一些什么话。父亲没接话,只看了一会儿那树桩,就领着母亲、二姐朝远处我家新分的田地去了。

  到后来,父亲离开人世后,我念念不忘他人生中的许多事,也总是常常想起那棵属于父亲的树。再后来,父亲入土为安了,他的坟头因为幡枝生成,又长起了一棵树。不是箭杨树,而是一棵并不成材的弯柳树。柳树由芽到枝,由胳膊的粗细到了碗状粗。山坡地,不似平壤的土肥与水足,那棵柳树竟也能在岁月中坚韧地长,卓绝地与风雨相处和厮守。天旱了,它把柳叶卷起来;天涝了,它把满树的枝叶蓬成伞。在酷夏,烈日如火时,那树罩着父亲的坟,也凉爽着我们一家人的心。

  至今乡村的人多还有迷信,以为幡枝发芽长成材,皆是很好很好的一桩事。那是因为人生在世有许多厚德,上天和大地才让你的荒野坟前长起一棵树,寂时伴你说话和私语,闹时你可躲在树下寻出一片寂静。以此说来,那坟前的柳树也正是父亲生前做人的延续和回报,也正是上天和大地对人生因果的理解、写照和诠释。我为父亲坟头有那棵树感到安慰和自足。每年上坟时,哥哥、姐姐也都会为那弯树修整一下枝叶,让它虽然弯,却一样可以在山野荒寂中,把枝叶像旗一样扬起来。虽然寂,却更能寂出乡村的因果道理来。就这样,过了二十几年后,那树原来弓弯的腰身竟然也被天空和生长拉得直起来,竟然也有一丈多高,和二十多年前我家田头的箭杨树一样粗,完全可以成材使用了。

  我家祖坟上有许多树,而属于父亲的那一棵,却是最大最粗的。这大概一是因为父亲下世早,那树生长的年头多;二是因为乡村伦理中的人品与德行,原是可以为树木提供给养的。我相信这一点。我敬仰那属于父亲的树。可是就在今年正月十五,我80岁的三叔去世后,我们悲恸地把他送往坟地时,忽然看见父亲坟前的树没了,被人砍去了。树桩呈着岁月的灰黑色,显出无尽的沉默和蔑视。再看别的坟头的树,大的和小的也都一律不在了,被人伐光了。再看远处、更远处别家坟地的树,原来都是一片林似的密和绿,现在也都荡然无存、光秃秃的了。

  想到今天乡村世界的繁华和烦扰;想到今天各村村头都有昼夜不息的电锯轰鸣声,与公路边上的几家木材加工厂和木器制造厂的发达;想到那每天都往城市运输的大车小车上的三合板、五合板和胶合板;想到路边一年四季都赫然竖着的大量收购各样木材的文明华丽的广告牌;想到我几年前回家就看到村头路边早已没了树木的空荡洁净,也就忽然明白了父亲和他人坟头被人砍树的原委和因果,也就只有沉默再沉默,无言再无言。

  弯腰捡一张废纸

  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美国年轻人,到一家汽车公司应聘,一同应聘的几个人学历都比他高,在其他人面试时,他对这次应聘不抱多大希望。当他敲门走进董事长办公室时,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就很自然地弯腰把它捡了起来,看了看,原来是一张废纸,就顺手把它扔进了垃圾篓。

  董事长对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年轻人刚说了一句话:“我是来应聘的。”董事长就发出了邀请:“很好,年轻人,你已经被我们录用了。”年轻人感到非常惊讶。董事长说:“实际上,这张纸已经在门口很长时间了,在你之前没有人把它捡起来。连一张纸都不愿意弯腰捡起来的人,对工作是不会积极的。”

  年轻人那个不经意弯下腰捡纸的动作成就了他。从那以后,年轻人开始了自己事业的辉煌之路,直到把公司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让这种汽车闻名全世界。

  这个年轻人就是美国汽车大王福特。

【生命的两头美文阅读】相关文章:

时间即生命-阅读美文04-02

给生命两头同等的爱散文06-19

生命之坚持优美文章双语阅读03-18

生命美文06-29

生命的美文01-30

生命生命美文赏析06-14

经典美文阅读03-11

生命的觉悟美文06-19

生命的遇见美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