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兰美文欣赏

时间:2022-04-18 11:16:25 经典美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季兰美文欣赏

  李季兰是中唐时期重要的一位女诗人,历代文学家对于她的诗歌创作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季兰美文欣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季兰美文欣赏

  李季兰美文欣赏 篇1

  雷响了几声,雨如下秋,就像一个人静坐在佛前,默念禅语,素手不停地转动着珠子,或是轻敲木鱼。庭院深深,梧桐叶落了一地,偶尔下一阵细雨,天显得那么的高深,蔚蓝,泛不起一点点涟漪!

  深山古寺,参禅悟道,两掌轻放,闭目忘却世间烦扰事,本是一个闲淡清风的高雅。可是对于一个还未经世事,花期未过,含苞待放的李冶,那是多么的残忍。即使古院清幽,双手合十,隔却世事的熙熙嚷嚷,凡尘俗世!

  暖风吹过时,还会在打开禅门的那一刻,偶尔,紧闭的眼眸也会一瞥,霎那的山花飘逸着的古铜色味道,也会将一颗心紧紧的吸附着。或许命运总是在刻意的安排着····

  天有些灰蒙蒙的,下了一场江南雨,她就在江南多情的烟雨里生的睿智,眉目清秀。《咏蔷薇》一出,一边我们感叹着女子多才情,一边我们愕然于禅房深深。“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或许是这吴地的山水也多么多情罢了,惹得心儿心绪也茫然。然后是青灯黄冠,只等叶落一重又一重,春归了,柳还扬!

  每日作诗、弹琴倒也清净自在。时光,在下过一场秋雨后,已经过了多年,或许我们不能不原谅一个青春年华的少女的放任于溪湖,荡着轻舟。朱放匆匆的融入她的每日的诗句里,在那些天里,纵是“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也或是“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那样的至情至性,但是短暂的相遇,有心对无心总会难以持久。他走了,似那云朵飘逝!

  听惯了相思之词,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辨别感情的能力,是友是情,深深浅浅,那就几行诗句来任由他人去领悟去吧!“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鲫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是懂得文字的`唯美呢还是情之所至?“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久花归”。不起意者,那就仅仅是文字的美吧!彼此相慕最好,远远地看花人何尝不是一个美。

  香炉烧时,缕缕丝丝,三两知己,围炉品茶,谈经论道,那是多么闲逸时光啊!忘不了,或许是因为相似的太多,彼此知道得更多,然后就更懂得。两人对坐清谈,煮雪烹茶,日子久了,任其有意无意,也许女子比男子更感性,也更容易入戏入情入深。久了,哪管走进没走进人的心扉,不见时日《相思怨》恨。“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畔。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楼,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弦音穿过空山澈,不闻听取帐外卷帘人,曲断肠断,神情萧索,黯然似那无涯之相思。

  几经风雨,邂逅天边无数人,终舍不下心底的那一分的闲暇空灵。原来时间是可以疗伤的,或是可以让人忘却一些事,烟雨飘飞的总是红尘滚滚,看惯了分分离离,尝尽了相思苦之后。挥毫泼墨也似琰溪平静,“至进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尝尽世间沧桑,终究不负古寺禅院静静了悟几十载!

  对于一个经久世事的女子,思也好,念也罢,终究还是归于寺院深深,抵不过禅音琴声的空灵与美妙,那么世间的荣华又怎能入得了她的心呢?“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境理衰容。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桂凤;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逢”。美人迟暮,又怎能拿得了岁月流逝的主!

  沙鸥起落,犹记溪舟泛舟之音容,哪能挥之即去静坐煮雪烹茶!女子去兮!雨息人也伫!

  李季兰美文欣赏 篇2

  李季兰是中唐时期重要的一位女诗人,历代文学家对于她的诗歌创作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文章通过对李季兰诗歌文本的解读,并参考历代文学家的相关评述,旨在尽可能真实地还原李季兰在诗歌之中蕴含的真情实感,并对她诗歌中蕴含的审美情感以及审美体验进行详细的阐述。

  李冶,字季兰,中唐女冠诗人。季兰诗现存18首,全唐诗收录16首,补遗2首。刘长卿称她为“女中诗豪”;陆昶赞赏她的诗:“笔力矫亢,词气清洒,落落名士之风,不似出女人手,此其所以为女冠欤!”季兰虽为女性,但在她的诗歌中却不乏男子的豪情气概。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也收录了李季兰的作品,这从侧面反映出他对于季兰之诗持肯定的态度,甚至认为其可与男儿比肩。沈善宝在《名媛诗话·自序》中提到:“窃思闺秀之学与文士不同,而闺秀之传又较文士不易……闺秀则既无文士之师承,又不能专习诗文,故非聪慧绝伦者,万不能诗。”季兰身为一名女子,她的诗能够与当时的闺怨之作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甚至超出许多同时代的男子,可见她的艺术造诣非常人所能及,这与她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她所处的时代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唐代的统治者对文化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李季兰就在这种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女冠的身份使得她更注重现实的享乐,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约束也更加宽松。她出家为道使她有更多的机会能够与鸿儒交往、诗酒唱和,女冠的身份也使她不必拘泥于传统理法的约束,亦可率性而为。在当时,与季兰交往的名士众多,有刘禹锡、刘长卿、陆羽等。《太平广记》中载:“秀兰尝与诸贤会乌程县开元寺。知河间刘长卿有阴疾。谓之曰:山气日夕佳。长卿对曰。众鸟欣有托。举坐大笑。论者两美之。”那个时代大胆至此的女性中,李季兰当属第一人。她同各个阶层的名士交往,借此排遣自己精神上的孤独与生活中的寂寞,可惜她生不逢时,这种恣意放纵的态度常常被看作“失行妇人”的代表。

  李季兰生活在一个开放、宽松、活跃的时代,使得她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才能,是她的幸运;但传统意识给予女性的种种桎梏,也造成了她命运的曲折与不幸。《太平广记》载:“李秀兰以女子有才名。初五六岁时,其父抱于庭。作诗咏蔷薇,其末句云:‘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父恚曰:‘此女子将来富有文章,然必为失行妇人矣。竟如其言。”这样一则闲话揭开了她这一生的坎坷,年纪轻轻的季兰被送入道观一生与青灯古佛为伴。从她的父亲开始,大家都以传统礼教捍卫者的身份去反驳、曲解她,以“失行妇人”的眼光去看待她,哪怕是她中意的知己也以可有可无的友人身份去定义她,终其一生也未能改变。季兰得不到知音,只能在泛爱中求偶,故而她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与众位友人的深情厚谊,呈现出情意真挚、洗练流畅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季兰的具体诗歌对于她诗中特有的审美倾向进行探讨。

  一、审美情感的纤细与隐秘

  刘勰认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审美的情感一方面受到审美对象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审美主体的影响。人所先天拥有的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都会影响到审美情感的表达,最终反映在诗歌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偏好。我们可以从季兰具体的诗歌创作进行分析,探讨季兰诗歌形成这种独特审美情感的原因。

  李季兰以五言诗独擅一时,“如《寄校书七兄》詩、《送韩揆之江西》诗、《送阎二十六赴剡县》诗,置之大历十子之中,不复可辨。其风格又远在涛上,未可以篇什之少弃之矣”。这里讲季兰诗可与大历十才子比肩,并认为二者创作的差异“不复可辨”,虽有抬高之意,但正是作者看到了二者的创作之间的关联。二者关联之处在于都喜欢借助凄凉、衰飒的意象去传达自己难以直言的隐秘情绪。如在《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诗中开篇说道:“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借“繁霜”“苦雾”之极寒烘托作者抱病的可怜情状以及孤苦无依的心理状态。题目中作者与友人重逢虽说是“喜”,实则悲喜交加。“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一个“仍”字点出了作者抱恙已久,仿佛责怪友人姗姗来迟的情状。时隔多年再与友人重逢,作者满腔的委屈、愤懑、孤独之情一时间冲上心头,连话语都无法勾连成一句,只有满目伤心泪能够传达出作者此刻无法诉说的复杂情绪。钟惺在《名媛诗归》中评价此诗:“微情细语,渐有飞鸟依人之意矣。”正是看到了季兰诗中“蓄”的一面,《说文解字》中注:“蓄,积也。”我们既可以把“蓄”看作是审美感情表现一种方法,也可以看作是在诗歌中委婉的'表达。她婉转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能够领略季兰心中对于陆鸿渐的那份少女柔软娇憨的情态。作者以女性细腻的感官更容易体察到时节气候的变换,对于“寒冷”“孤苦”的处境比起男人更觉敏感、悲凉,所以她在诗歌中借用了这些隐秘的意象将她难以直言的倾慕之情含蓄地表达出来。

  季兰诗中表达情感最为隐秘曲折的还属《感兴》,唐代处在皇权社会最为繁荣的时期,对于女性的压迫虽然有所减轻,但是当时社会思想传统的一面依然根深蒂固挤压着女性的生存空间。她深受这种制度的残酷禁锢和束缚,在诗歌中把自己不为世俗所容的爱憎、恩怨都大胆地借助她独有的意象含蓄地表达出来。“玉枕只知长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是作者长伴青灯古佛之时内心对于爱情、世俗向往的映照。道教以清规戒律限制俗世之人,作者虽身处道观,但内心仍与红尘有万般纠葛,对于爱情的追求更是狂热和迷恋。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不禁潸然泪下,回忆起与爱人之间的美好过往,自己此时此刻的孤寂思念更加痛切。“玉枕”“银灯”都是女子闺阁中的常见陈设,它们见证了作者喜怒哀乐的心路历程。“长下泪”“不眠时”更是极言思念之痛苦。末句“却忆初闻凤楼曲,教人寂寞复相思”中季兰所抒发的应该更近于李白《凤凰曲》中的题旨,而非《凤台曲》原本所述的游仙之意,诗人仰慕箫史、弄玉双双成仙而去,又为他们离开人间而感到哀伤。想起自己初闻《凤台曲》之时,良人还陪伴左右,如今只剩她一人与寂寞为伴,又勾起了缠绵无尽的相思之情。在《感兴》一诗中,诗人表面上平淡地叙写自己的相思之苦,却将分别之煎熬、思念之痛苦、相思之绵长表达得淋漓尽致。季兰身处的环境与她纤细的情感造成了她无法纾解的痛苦,因而在她的诗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她在情与礼、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无法消解的矛盾与痛苦。季兰与名士交际甚广,他们之间的知己之情既不似爱情奔放,也不似友情直率,将这种复杂的情谊反映在她的诗里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隐秘、幽曲的情绪,借助她纤细的感知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她特有的审美情感。

  李季兰美文欣赏 篇3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唐 李季兰《相思怨》

  很同情她的遭遇,可是除了同情,又能怎么样?怪只怪她生在那个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

  她自幼聪明伶俐,生得妩媚可人。六岁的时候做了一首《咏蔷薇》的诗,只因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被父亲誉为不详之兆,“此女富于文采,然必为失行妇人!”正因家人有这样的顾虑,所以在她十一岁时,便被送入玉真观中做女道士。家人想藉助青灯黄冠的清修,来消除她生命中的孽障。

  她就是唐时的才女李季兰,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原名冶。女道士,善弹琴,与陆羽、刘长卿、释皎然等交往。曾被召入宫中,后因上诗叛将朱此,为德宗所扑杀。诗今存十余首,多赠人及遣怀之作,后人曾辑录她与薛涛的诗为《薛涛李冶诗集》二卷。

  《唐才子传》记载李季兰:“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这短短几个字,刻画出李冶自然、纯净、清新、健康、而又张扬的美。这让我想到《红楼梦》里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妙玉。这样的美,是举手投足之间,浑然天成的风情无限;是淡雅到极致,刻在骨子里的美。不要说男人喜欢,就是女人见了也会怜爱三分。一身诗意,而又多才多艺的李冶,注定一生将是多情多思,虽身处清净之门,终难逃一个“情”字。

  一个豆蔻年华女子,只因一身才情而被送进道观清修。寺庙厚重的大门,关得住满园春色,怎能关得住一颗荡漾的春心。就如大观园中的妙玉,遇到多情公子时,天性所然,又怎能不情窦初开。

  据说,有一天她偷偷跑到剡溪中荡舟,遇到了隐居在此的名士朱放,言谈投机,一见如故。以后朱放常到溪边与她相会,游山玩水。不久朱放去了江西为官,两人挥泪而别,从此李冶陷入相思的泥淖。男人就是男人,终舍不得功名利禄,情只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当情和功名冲突时,他最终会选择功名,而不是情。也许,对朱放的情,是李冶最初的恋情,只是朱放舍弃了这段情,投身了功名。

  就在李季兰日思暮想,难舍旧情的时候,又有一个才华横溢的男子拜访了她,这人就是著名的“茶圣”陆羽。陆羽的到来恰好弥补了李季兰的失落情绪,二人经常煮雪烹茶,对坐清谈,情感日渐深厚。陆羽还有一个朋友--僧人皎然,他们三人经常在一起谈论诗词,志趣相投。

  陆羽是个弃儿,被山中僧人捡到养大。也许是长期在佛门进修的原因,也许是陆羽不敢冲破世俗偏见,他与李冶的感情始终是挚友之情,从未雷池一步。尽管,李冶对陆羽情深意重,陆羽就是不为所动。陆羽是个细心热情的人,在李季兰重病之时,他一直日夜守候在她身边,悉心照料,让李季兰感动不已。

  不知道李季兰的这首诗,到底是写给朱放还是写给陆羽的,但这简单的诗行,却倾注了她最真挚的情感。没有任何的功利因素,而是完全地表达她内心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在这一过程中感情的起伏,及彻骨的相思。充满了纯粹真切的动人艺术魅力。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初涉爱情,心里种下了太多希冀,却品尝了相思苦味。诗句浅白,但寓意深刻。这两句以海水作对比,凸显相思之深超过茫茫海水,一个半字使得两者距离相差更远。只有经过相思苦的`人,才会懂得相思的潮水,足可以将一个人淹没,让你的世界从此沦陷。任你在其中怎么苦苦挣扎,也永远无法抵达相思的彼岸。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世间一切皆有边际,海水再宽也有边际,而相思却一片茫茫,渺无涯畔。心有多广,相思就有多宽。心被相思的洪水溢得满满的,顷刻间相思的浪涛汹涌,一个浪潮接着一个浪潮,让人立不稳脚跟,几乎会在瞬间窒息而亡。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相思的洪水泛滥,只有寻得一个泄洪的缺口,心才能容得片刻的喘息。于是夜不能寐时,她抱着古琴独自登上高楼,希望借登高望远来解除相思之苦。谁知人去楼空一片寂寥,昔日的欢愉恩爱不在,而月亮此时却正圆。正所谓月圆之夜人不团圆,这更增加了无名的寂寞和惆怅。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琴弦之中说相思。相思苦,相思累,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坠入情网,越是挣扎,陷得越深,最终只能在相思的泥淖中沉沦、沉沦。琴心相通,蚀骨相思,流淌过指尖,化作琴弦上一声裂帛。肠断心碎,弦也断。

  琴弦断裂,周围一片死寂。

  也许有一首歌更能表现李冶当时的心情:

  谁把心儿藏在梨花下/暗落泪你的笑/青丝红绣画在你心上/人已走不回头/剪断情丝望穿这心涯/忽然来映红的家/梨花开在你窗下/一曲相思何处女人花/十里长亭谁的家/爱难求风飞沙/……

  一个女人一生中,若不能得到一个知心男人的爱,就宛如一朵娇媚的花儿,没有蜂蝶的相伴一样无奈,更何况是李季兰这样一位才貌双全、柔情万种的女人呢!

  其实,当时李季兰所交往的朋友并不在少数,《全唐诗》中就收录有大量与诸友互相酬赠的诗作。这群朋友中,有诗人、有和尚、有官员、有名士,他们多因与李季兰谈诗论道而成为朋友的。但若讲到知心密友,就非陆羽莫属了,李季兰与他除了以诗相交外,更有以心相交。

  所谓朋友千千万,知心一二三。陆羽除了是她的密友,更是她心灵的知己。酒不自醉人自醉,蝴蝶恋花花恋谁?谁曾想这个门庭若市的女子,内心却是一片寂寥呢?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她的《八至》诗,道出多少人情冷暖,世间百态。没有深刻的生活情感体验,没有超凡的悟性,又怎能总结出这样的人生至理?

  一个具有怎样才情的女子,才能在盛极一时,才俊辈出的唐朝留下一笔?一个到底经历了多少生活磨砺的女子,才能把生活感悟得如此透切,看得如此明白,然后生活得如此坦然?

  那首《咏蔷薇》一语成谶。纷纷情事过后,却发现孤独和寂寞从未和自己分离。李季兰一路追寻,一路期待,终没有一个男人能冲破世俗,与她相随相守。

  倘若,她当初不做女道士,会如何?至少会和寻常女子一样,能相夫教子,享受一份简单的幸福吧。只是,谁又能猜透命运的玄机?

  拓展延伸:

  人物介绍

  李季兰(713年-784年)原名李冶,字季兰,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唐代女诗人、女道士。生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幼时住在四川三峡。

  李季兰别有《送阎伯均往江州》《登山望阎子不至》《送阎二十六赴剡县》《得阎伯均书》等诗,语意亲密缠绵,且多写送行不舍和别后相思之情,但不能确定他就是她的故夫。阎伯均名士和,以字行,是著名文士萧颖士的门人,尝著《兰陵先生诔》,于其师推崇备至,以为“闻萧氏风者,五尺童子羞称曹、陆”。在大历、贞元间很活跃,与许多文人都有交往,可惜本人诗仅存几首联句。

  因诗而亡

  唐代三位著名女诗人,最早也是死得最不幸的是李季兰。据说她五六岁时,父亲带她到处显摆。一日庭中蔷薇花开,父亲要她当场写诗,她写的最后两句是:“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尽管蔷薇架的故事是后出的,但她看到蔷薇而引起“心绪乱纵横”,显然与一般女训要求太远了。其父颇失颜面,有些恼怒,下断语说:“此女子将来富有文章,然必为失行妇人矣。”(《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玉堂闲话》)居然都给他说中了。她长成后,父亲或已不在,至少管不了她,就做失行妇人又何如,索性去做道姑。失行的事,记载并不多,一次是恶谑刘长卿:“尝与诸贤集乌程县开元寺,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季兰)乃诮之曰:‘山气日夕佳。’长卿对曰:‘众鸟欣有托。’举座大笑,论者两美之。”(《中兴间气集》卷下)所引皆陶渊明诗,大约刘长卿有疝气,虽然用语巧妙,实在也轮不到女冠多言。另一次则因附逆丢了性命。唐赵元一撰《奉天录》卷一载:“时有风情女子李季兰,上泚诗,言多悖逆,故阙而不录。皇帝再克京师,召季兰而责之,曰:‘汝何不学严巨川有诗云:“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遂令扑杀之。”事情的原委是在建中四年(783)秋,即将开赴河南前线的泾原军经过长安时哗变,拥立赋闲的河北旧将朱泚称帝,唐德宗仓皇逃至奉天避难。李季兰与严巨川都失身贼廷。德宗收复京城后,追究从叛者。严巨川诗全篇为:“烟尘忽起犯中原,自古临危贵道存。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落日胡笳吟上苑,通宵虏将醉西园。传烽万里无师至,累代何人受汉恩。”据说太常少卿樊系之陷伪后被逼起草朱泚即位册文,文成,服药而卒。严巨川感其事,追念唐之旧恩,写迫于叛军凶焰之无奈,“心忆明君不敢言”。李季兰不仅从逆,而且毫无自悔,于是扑杀。

  近十几年来唐代新见文献极其可观。先是徐俊纂《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华书局2000年),从俄藏敦煌文书Дх.3865号发现李季兰上朱泚诗:“故朝何事谢承朝,木德□天火□消。九有徒□归夏禹,八方神气助神尧。紫云捧入团霄汉,赤雀衔书渡雁桥。闻道乾坤再含育,生灵何处不逍遥。”估计她困留长安,朱泚认为她有诗名,让她写诗歌颂新朝。诗意是以五德终始的一般说法歌颂新朝,说天下归心,祥瑞频现,天地含育,生民逍遥。内容是歌功颂德的习惯套路,估计当时流传很广,乃至敦煌也有传本,以至传入德宗耳中,必要加以追究。

  接着徐俊、荣新江又发现俄藏敦煌文书中有唐蔡省风《瑶池新咏》残卷,李季兰居首,居然有多篇佚诗,其中最重要的是《陷贼后寄故夫》:“日日青山上,何曾见故夫。古诗浑漫语,教妾采蘼芜。鼙鼓喧城下,旌旗拂座隅。苍黄未得死,不是惜微躯。”可以断定作于身陷长安期间。诗首两句说自己每天登山远望,都见不到故夫的身影。再借古诗说“上山采蘼芜,下山遇故夫”之意,说自己照着办了,何曾有机会与故夫相见,古诗似乎骗了自己。《上山采蘼芜》讲弃女,采蘼芜下山途中,遇到前夫,询问新人情况,从前夫口中得知新妻的生活细节,最后得出“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的结论。这里可以视为借喻,借对故夫思念表达对旧朝眷恋。当时身处伪朝,无法直言,借此说新不如故,正是严巨川诗的同样意思。后四句说自己失身战地,生命轻贱,本来也没有特别要珍惜的理由,然叛乱仓促发生,长安沦陷和德宗出逃都瞬间发生,根本来不及做出选择,只能身不由己地苟且存生。

  在时代的剧变前,任何个人都很渺小,每一个微小的个人,都无法如事变平定后的结论般选择自己的人生,由此或被认定叛逆,就要以你的生命来偿还本该由时代承担的罪责。很不幸,李季兰就此走完了一生,大唐王朝继续展示它的辉煌与伟大。

【李季兰美文欣赏】相关文章:

经典美文欣赏07-24

美文欣赏美文作文05-22

水美文欣赏06-01

美文故事欣赏11-24

好诗美文欣赏12-26

经典情感美文欣赏12-01

美文欣赏:乡情12-17

情感的美文欣赏01-21

经典美文欣赏实用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