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心得美文六篇
篇一
仙居人翁森曾云:“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苹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自小我们就了解到古人读书勤勉,留下了诸如“悬梁刺股,十年寒窗,牛角挂书”等不胜枚举的经典故事,可我们也知道,古人读书大都为的是及第成名、离蔬释蹻,对读书喜爱甚至痴狂的人毕竟少,但仍有一批像朱熹一类的大家,不仅沉醉于书简墨香,更是总结了自己看书的方法。
现代人读书,喜简而厌涩,物质繁荣的背后,透露的是精神文明的虚空,成人往往是追捧潮人传记,而放弃了圣贤经典,青年往往是追求心灵鸡汤,而遗漏哲理箴言,孩童往往是追捧连环漫画,而放下了启蒙教育。在一个历史文化传承了五千年的蔚然国度里,读书之风却每况愈下。
因此,重拾读书之乐应该是我们的重任,而我认为,读书之乐,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深思,这并非读书多少所能比的。泛观泛纵,杂而不精,光了解了书的梗概和内容,不能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不能揣摩作者的意象动机,不能结合历史时代背景的读书都是通往读书之乐路上的障碍。
精读细品一本好书,犹如与作者在沟通,又像是倾听老友的倾诉,知己知彼,俘获乐趣,四时读书,良书亦友。
篇二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大量碎片化信息。但这些信息是我们所需要的吗?也许我们真的需要读一本好书,好好读书。
衡量一本好书的标准见仁见智。好书不一定有华丽的辞藻,但它一定经得起读者的检验。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每次看到它我都惊恐于它的厚度不敢接触。但是真正读进去,我就能感觉出来这是一本好书: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上学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各自和要好的同学蹲成一圈;破毡帽护着脑门,胳膊上挽一筐子土豆或萝卜……小说用平实的语言塑造出了极强的画面感,让读者觉得很有代入感:中年人读了能忆苦思甜,回忆起峥嵘岁月;年青人读了能居安思危,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再比如网络连载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它以一种生动幽默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让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让历史从学术报告大厅的肃穆感脱离出来进入到读者的生活当中,这种对历史全新的解读视角怎么能不受到读者的喜爱呢?
一本好书很难和畅销书产生联系。当下的畅销书多是青年写手写自己走过山南海北,赏过异域风情,最后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大道理;而一本好书不会讲这些,它会完完整整的讲一个故事,让读者诞生出自己的思想。而很多畅销书就是写者把自己的思想硬塞给读者,更可悲读者还觉得有道理,沉醉于书中空洞的内容、绚烂的辞藻和唯美的插图难以自拔。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让我们擦亮眼睛,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以修身,以养浩然正气,以升华精神品质。
篇三
记得有位哲人曾经说过,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除非有书本;所有的书本都是乏味的,除非有知识;所有的知识都是空虚的,除非有热望;所有的热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爱。有爱的阅读才是生命的具体化,那么让我们怀着爱阅读吧!
家人教给我静心阅读的习惯,让我变得更加丰富充实。我喜欢在空闲时间里,翻开书本,慢慢品味字里行间的故事。人生的道路很长,我们没有办法去一一尝试,但我们可以去花时间花心思看很多书,每一本书里都有一种人生。
有人会说,买书无用,看过了就没什么价值了,仔细想想,我们也许只是用一餐饭的钱就可以买到别人一生的心血,如此算来,显然是赚到了。不过,真正热爱阅读的人,并不会在意这些,他们更看重那份由阅读带来的乐趣,因此也更加透彻。我们想想古圣先贤,他们把知识当做火炬,照亮黑暗,驱逐阴霾,把自己的思想妥藏在书本之中,和千百年后的我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继续传递真理与革命的伟大光辉,让历史变得厚重,生命变得丰富有趣。阅读,是心灵的相互交融,是民族的内在纽带。
阅读不仅停留在“看”,还在于“思考”。人生何尝不是一本书?需要我们一读再读,一品再品。翻开书本,静心阅读,读得是故事,读得也是人生,那些浅浅淡淡的文字会告诉我们,这世间什么值得我们热爱,什么值得我们享受,什么是感恩,什么是爱……
篇四
书与我,或是一世的缘分,或是一生的伴侣,也或是一辈子的益友。
近年来电子书屋,工地图书室相继建设,在工余,想要读书,不是件难事儿。可在1994年我刚毕业那会儿,在偏远的项目部,工余没书看,真是憋闷难耐。忽一日,发现附近有一小书店,自此每晚都扎在里头,那段时间电视上正上演《红楼梦》,边看电视,边品书,那感觉真好!刚看到贾宝玉要娶薛宝钗那一段,看得入迷,忘了时间,书店仅剩我一人了。书店的主人是一老奶奶,她笑着对我说:“姑娘,你买了那本书吧,我开店是为赚钱的。”我小声说:“我不买。”她却怎么也不让我走。最后我把我身上的口袋都翻给她看:我身上确实没带钱。接下来的几天,我没法再去书店看书了。那时除了还上学欠的债,还得供弟弟上学,每月留给自己的生活费就很微薄了。可我心里总惦着书中描写的事儿:宝玉要娶宝钗,柔弱的黛玉如何承受?痛定思痛我决定去买书。我咬牙掏出我仅有的50元钱。老奶奶一边找钱,一边笑嘻嘻地说:“你以后还是来看书吧。”如今,每每看到书架上的《红楼梦》,庆幸地想,与书有缘得也,也总提醒自己:买书,必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站、手机、电脑等现代化的信息媒介相继出现,电子书、微信、QQ上的文字、图片、音乐等的形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纸质的书一度受到冷落,但是对我来说,对书的热爱日胜一日,渐渐地我开始藏书,从写作的指导书、到生活的百科全书,到育儿的教育丛书,到法律法规的知识用书,现如今四书五经、资治通鉴、史记、古文观止等的历史书、唐诗、宋词、元曲的古诗书,中外的著名小说、英文版的,中文版的……我和爱人都是中国铁建的一员,铁打的营盘,流动的兵,流动的营盘,铁打的兵,搬家就成了我们这支流动大军的常事,就在前些年一次的搬家中,因为装书的纸箱紧挨着没有解冻的冰箱,近十个小时的车程,冰箱解冻的水,把装书的纸箱浸泡湿了,老师送我的一本《CAD制图》的书完全湿透了,尽管我把书阴干,一页一页地慢慢翻动,可是还是有些图形和文字模糊不清了,页与页之间已经有相互印迹,看上去更是皱皱巴巴的。只要是《CAD制图》这本书映入我的眼帘,高兴地想,与书为伴乐也,也总告诫自己:藏书,必惜。
在享受现代片断阅读的同时,常常会在午后暖阳斜照的阳台上,静静地独自一人走进书里,度过属于自己的阅读时光,那是心灵的释放,那是生活的恩赐,那是不知疲倦的,那是悠然自得的。不论读何种类型的书,它不仅能开拓你的思维,塑造你的内心世界。而且总也不知在何时就能用到,前几日,孩子回来做作业,需要找一个法律案例,并且进行分析,孩子来请教我,我猛得想起曾经读过的那本《你不可不知的1000个法律常识》,凭着记忆翻阅,还找到了适合的案例并且有详细的分析,孩子不仅找到了她当时需要的案例,在随后的日子里,她也爱不释手地细细精读起那本书。每每看到那本《你不可不知的1000个法律常识》,欣然地想,与书为友悦也,也总会勉励自己:读书,必用。
书,读你,惜你,用你,用一生来爱你!
篇五
受父亲影响,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小小年纪时常捧着一本厚厚的书,津津有味的靠在窗边,一坐就是一下午。等到斑驳的阳光落在脸颊、飘在地上,继而零零星星的散去时,我也差不多快读完了故事的最后几个章节。
读书就像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一点一滴的积累,像年轮一样一圈一圈的向外扩展,可能有的年份雨水充足,花的时间多,汲取到的营养多,那么这一年的收获也就多。
随着书龄的增长,逐渐的,我由小时候的被动接受,变成如今的主动追寻心中对于诸多事物的'答案。思考的越多越深入,越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对知识的匮乏,愈加有想要努力学习的心。我想,这大概就是书籍赋予我的力量吧。
在阅读时常常思考,知识才能变成源头活水,潺潺流动,奔流不息。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有这么一段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问。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读书与行路,二者之间究竟孰轻孰重,在没读到这段话之前,我也时常有这种困惑,听闻这种说法,有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不再有那种无谓的纠结了,书即是路,路更是书。
倘若没有知识文化的润养,即使走遍万水千山,也只能算是个匆匆过客,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旅行家,反之经受过真知洗礼的阅世者定不会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总会留下些许东西,或飘进镜头里,或落在纸上,供后世人观赏,抑或是留在心中,暗自回味。
身体和思想总有一样要走在路上,或许我们没有时间去走过雄奇壮阔的深林大海,但是我们可以在浩瀚书海里恣意畅游。《培根随笔》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是一场修行,修心也修身,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不断成长,才能遇见最好的自己。
对于书籍我都是来者不拒的,各种类型的书都喜欢。能汲取到营养,对自己思想、看法有所提升的书都值得花时间、精力去阅读。每读一本书,就仿佛认识一位境界高深的朋友,书是作者本身智慧的结晶,精气神的凝聚。每部作品都是大师倾尽毕生所学,才完成的一本大作,我们有幸拜读,真是有种站在巨人肩上仰望高山的感觉,这不失为一种飞速奔跑的成长。
而最神奇的地方是在这一本书里读到作者对于另一位大师的解读、欣赏,彼时会有一种老街喜逢故友的感觉,有幸能与著作等身的文学大亨平地相识,敞开心扉的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碰撞,实属每位读者的心之所念。
读书大可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上的束缚,最高境界是化无形为有形,不困于形,方可腐朽变神奇,只管用心去感受其中的乐趣,到了一定境界,你的思想自然会上升到一种无法言说的高度,便可看的比一般人更高更远更深更广。读书如品茗,历久才弥香,文化积淀之后,经过不断升温发酵,才能醇香、深厚。
篇六
每次打开书,扑鼻而来的总是墨韵的香味。我爱这香味,在我心中,它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因为它不仅让我知人性、明事理、辨是非,更滋养了我的灵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琅琅上口、家喻户晓的《三字经》,陪伴了我之后又成了儿子书包里的常客。这本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的书籍,不仅是我和儿子玩背书接龙游戏的工具,也是我们共同的国学启蒙老师,更是增强我和儿子母子情感的纽带。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草与水同色的春日,我循着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在悠悠东风中漫步。感谢朱自清先生的《春》,不仅让我欣赏到一幅幅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的画卷,更激起了我内心对自然、对生活充满生命希望的感受。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炎炎夏日,诵读周敦颐先生笔下这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感觉字里行间仿佛有暗香浮动,先生笔下那些亭亭玉立的莲花跃然于心,成为无数人和我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榜样。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对所有经受着别离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在那些因为工作背井离乡,上不能孝敬父母,下不能陪伴幼子的日子里,是这首《水调歌头》一直陪伴着我,慰藉了我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没有谁的人生之路是一帆风顺的,生活和工作中总会遇到挫折与困难。每当遇上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我总会找一个僻静的角落,捧一本书静静翻阅,让浮燥的心情沉淀下来之后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感谢我所看过的每一本书籍,它们无声的伴我一路前行。在我茫然无措、心浮气燥的时候是它们让我冷静下来,正确的去对待和解决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书籍是我的良师益友,它不仅赋予我智慧与快乐,教会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更让我在文字的熏陶下逐渐向一个完美的自己靠拢。
读国学,让人明理,读历史,让人明智。一本书一种墨韵,文化的精髓与传承就在这不同的墨韵中散发开去。阅读这些诗词文章,仿佛能感受到古往今来那些诗词文学大家的心跳和呼吸,以及他们笔下尘封千年的灵感和墨韵。
时间在变,思绪在变,连接着过去未来的书香墨韵不会变,我对墨韵的喜爱也不变。不管时光匆匆来去,我欣喜,每时每刻都有一种墨韵相伴,就在那些字里行间,散发着香味的墨韵正无声地滋润着我的灵魂。
【读书的心得美文】相关文章:
读书美文12-03
读书的乐趣美文04-12
关于读书的美文05-13
读书的哲理美文05-08
美文:读书的乐趣06-04
论读书美文10-05
描写读书的美文03-25
关于读书的主题美文04-12
我的读书故事美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