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开题报告【热门】
在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题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课题开题报告1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1.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与小学相互衔接,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幼升小,家长往往会焦虑,孩子会无助,老师们会盲从。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转折点上,在实现这个转折的过程中,幼儿会有不适应,比如在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等多方面跟上小学的节奏和要求。作为幼儿园充分研究一些准备工作处理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这对于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的连贯性与整体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进行幼小衔接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平稳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 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1. 让幼儿快乐地期盼小学生活---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 向往小学的生活, 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 让幼儿主动地感受小学生活的特点---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 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3. 让幼儿自信地走进小学---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 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4. 在 “幼小衔接”方式上,建立以幼儿为活动主体,以幼儿园、家庭、小学为实施载体的 “多维互动体” ,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无缝衔接。
(三)研究意义
1. 促进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培养。 合理综合组织小学与幼儿园各方面的教育内容, 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提供活动和
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示自我价值。 根据小学一年级在整个教育历程中的特定地位,在开展丰富活动的同时营造幼小衔接的氛围。
2.促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学习适应的衔接。幼小衔接是针对以往新生入学所反映的种种弊端而进行的,是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针对过去一些弊端, 我们应立足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养成珍惜时间和乐于学习的好习惯,用小学生的行为去规范自己,逐步养成自律的能力。
3.充分做好入学前应有的良好心理准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与小学相互衔接,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减缓两学段的坡度,探索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一个不间断的整体,促进幼儿和谐发展,这也是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所在。
二、课题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手段等)
(一)课题研究内容
1.建立“师”与“幼”的互动关系,关注幼小衔接内容的有效性“幼小衔接"”中应怎样构建师幼间的互动, 其关键在于我们到底教什么、如何教。面对今天的幼儿,幼小衔接工作如何才能更有意义、更有成效,以满足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
(1)把幼小衔接与幼儿园新课程的实施有机结合,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把幼小衔接与幼儿发展的特点有机结合, 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2.建立“家”与“园”的互动关系,探索“幼小衔接”资源的整合性“家”与 “园”的衔接,在幼小衔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大手牵着小手,是幼儿迈好入学第一步的力量和源泉。帮助家长更新、端正和树
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是幼小衔接工作成功的保证。携手为家长提供支持和帮助,形成“家”与“园”的资源互动链,提高幼小衔接的实效性,解决“转折点”问题。
3.建立“家”与“园”与“社区”的互动关系,促进幼小衔接体系的连贯性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充分利用社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创建幼儿园与小学间的互动协作环境, 是幼小衔接工作连续性的保证。
4.对幼小衔接工作的不断反思。
(1) 幼小衔接工作的创新更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
(2) 幼小衔接工作的突破在于教研方式的改变。
(3) 幼小衔接工作的长效在于价值取向的拓宽。在幼小衔接的路途中,我们将和幼儿携手共同面对变化、经历过程、体验成长。
(二) 课题研究过程
1.明确研究任务并进行分工,修订课题方案和计划
2.邀请区教委领导和专家进行指导工作
3.加强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
4.举行课题研讨及开放活动
5.组织阶段性评估
6.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结题工作做好资料积累。
(三) 课题研究方法手段
1.积累资料法。每一位教研员结合自己的写作教学和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尽可能地将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学生成长进步的案例积累下来,作为研究的重点参考资料和研究成果。
2.调查法。
(1)跟踪调查法,以园所为单位对于进入小学的孩子进行一年的的跟踪研究,建立好幼儿成长档案,看幼儿的发展提高。
(2)问卷调查法,在不同的阶段设置面对幼儿、家长和学生升入一年的班主任或者社区邻里调查问卷,随时存档,对比。
3.经验总结法。结合课题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点结自己的一些做法,体会,并撰写总结性文章,进行推广。
三、课题研究步骤和时间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11——20xx.12)
1.组织选题,开题,提出课题研究方案,明确任务和分工,各位参加研究的教师自主提出研究目标,写出研究计划。
2.通过年级组根据研究计划,幼儿园、 小学、 家长三方面进行探讨,制定详细的实施规划,讨论、研究后备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1——20xx.11)
1.落实研究内容
2. 资料收集
(1)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能解决的策略。
(2)组织各种互动,及时进行反馈、总结整理。
3.聘请领导和专家进行指导。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升课题研究质量。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xx.12)课题组成员撰写结题报告,出课题研究成果。
四、成果呈现形式
1.经验总结:对教育经验活动及经验认识进行分析、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合乎逻辑的认识。依据的是教育实践经验所提供的事实,深入分析与总结教育实践中的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2.研究日志:教师对生活事件定期的记录,不仅仅罗列生活事件的清单,而是通过聚集这些事件,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自己地假定。记录的是教师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和反思的内容。
3.教育叙事:课题实施中用叙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行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写作的成型的研究成果。
3.经验总结法。结合课题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点结自己的一些做法,体会,并撰写总结性文章,进行推广。
课题开题报告2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课标》对阅读教学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中小学九级英语中的每一级目标都有具体的内容。但是由于中考、高考的压力,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存在不少的缺陷,例如重课内指导轻课外指导;重题型训练轻自主阅读;重精读轻泛读和略读等。这就妨碍了中学生英语素养的有效形成。因此,在中学生英语教学中探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新途径,对贯彻《课标》精神、培养中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英语不是学生的母语,学生缺乏英语环境的熏陶,学生对英语阅读内容的视野不广,对异域文化缺少了解。另外,迫于中考、高考的压力,学习时间紧,学生在阅读能力的方法与策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主要表现:学生知识面窄,语感弱;词汇量少,对所读文章的内容不熟;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技巧掌握的不好,明白文章的大意,拿不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受自身表达习惯、发音标准等多方面的影响羞于开口,渐渐失去对英语阅读的兴趣,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少,主体地位也难于发挥。新课程,新挑战,从教师方面来说,《课标》要求教师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以“我”为中心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树立新的学生观;从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向教学目标的综合性转变,不断学习新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可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主要表现:教师重课内指导轻课外指导,重题型训练轻自主阅读,重精读轻泛读和略读,重视让死记硬背轻技巧培养,大搞语法分析的现象与具体语境割裂,妨碍了中学生英语素养的有效形成,使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了腻烦心理。因此,在中学生英语教学中,探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新途径,对贯彻《课标》、培养中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改的逐步深化,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我校积极响应,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明确提出课堂改革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目标是:“轻负担、浓兴趣、大容量、高效益”;具体要求是“三转”“五让”,“ 三转”即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情并重。“五让”即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实践中,多次的校间联谊、教学观摩探讨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理念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走在了河北省中学课改的前列。伴随着我校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些细节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样对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以及有效策略的研究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二)国内外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交际语言,它的学习与使用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很多专家对这方面都有有关的阐述。比如,陈贤纯 《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对外语阅读与学生的心理关系作了阐述; 胡春洞,戴忠信 《英语阅读论》谈到英语阅读的方方面面;王敬之 《英语快速阅读的策略与技巧》着重从阅读的策略和技巧方面谈都制约阅读的速度;翟立柱 《中学英语教学如何培养阅读兴趣》就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如何教学;付兰;常建宝;于玲玲 《谈谈猜词技巧在英语阅读中的运用》用实例谈到阅读与猜词的关系,熊鹰《谈谈提高英语阅读技能的策略》等等。本课题通过论述吸取他们的经验,补充他们的理论,在实际中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阅读能力既是英语考试的重要内容,也是运用英语的主要能力之一。在目前课改的新理念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探究过程,强调学生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培养他们的科学与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的终身的发展。由于目前课改教学实施时间不长,经验不足,阅读课上,教师一堂言,教师满堂灌,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形式仍然存在,这样对学生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产生了极大的障碍。让人可喜的是有一些开拓性的人物和学校不断出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理论得到传扬。比如,张熊飞教授1995年创立的“以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尝试一些新方法,已经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并受到显著教育效益。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茌平中学等等在课改中都有大家可取之处。
(三)创新点与特色
本课题侧重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通过对阅读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强调学生主体作用,通过积极、主动的课内、课外阅读,扩大信息的摄入量,在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得出有效的阅读方法与策略。另外一方面,展示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阅读指导作用,在新课改实践中不断改进、反思,形成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指导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效结合。
(四)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各种技巧,在了解异国文化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英语的激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防止个别学生掉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对本课题的学习、探讨、研究与实践等教研活动,使各位教师努力寻找有效的阅读方式和方法,最终形成探究、合作、民主的科研气氛,促进教师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的提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三)有利于学校课改的有效展开。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只有根据课改的要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号召并大力支持,给师生提供必要的课改环境,激励教师大胆去创新,去实践,推进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要求学生在阅读方面合作、探究,共创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
理论意义: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新的教学理论不断出现。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许多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更细的体现,得到充实和补充,减少对理论的死板硬套,机械使用和使用理论的随意性、盲目性。在正确、有效的理论指导下,更有效地推进阅读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定
(一)什么是阅读
古德曼(K.S.Goodman)指出:“阅读是对阅读、阅读理解及文化背景的内涵三种相关而又互有区别的信息,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形式。”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形式,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对阅读的不同理解决定教师的不同的阅读教学观。现在中学的一些英语教师普遍持这样一种观点:阅读即是按词逐个再认,只要没有生词或语法现象,就算学生理解了。正是由于这种观点,形成了目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大讲词汇知识,大搞语法分析的现象。阅读的定义本身难以界定,各个学者对阅读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众说纷纭。阅读应是读者利用句法、语义、语音线索、篇章知识以及读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想表达的信息
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而信息是以语言为表达形式的,所以它必定受到语言表达形式的影响。
(二)什么是阅读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阅读能力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辨认,加工,处理,获取作者意图的能力。研究表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大致有二个层次。对文章字面意思的理解,把握主要事实和线索,是第一层次;在第一层次基础上,能对作者的意图,态度,观点及寓意有正确的理解,是第二层次。因此,阅读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是积极的, 能动的,是一个人通过眼睛的移动,注视等获取信息,并通过大脑对直观信息进行辨认,识记,联想,分析,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使学生的眼,口,耳,脑并用,所以阅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吸取书面信息及内涵,又能加强记忆,锻炼思维能力,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还能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阅读是掌握语言的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也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方法。它和非语言因素,才能全面提高阅读能力。
(三)阅读策略
是指为了有效地组织和安排阅读活动而采取的行动和步骤。它包括阅读观念和阅读管理两个部分。阅读观念是读者对于如何做好阅读理解的各种认识的总和,它对阅读行为起着无形的支配作用。阅读观念具有稳定性与可变性,它受读者的所处的文化环境、个人经历与传统学习的影响。正确的阅读观念需要培养,更需要长期的锤炼与不断修正。阅读管理是读者调控阅读过程的手段与措施,它包括认知与情感两方面的因素,两者是阅读活动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只有协调得当,阅读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四)课题实施范围界定
河北省临城县临城中学2011届学生,即高一共1373名学生包括各个层次的班,即:奥赛班、实验班、普通班和特长班。七位英语一线教师:国文红、吴玲娜、赵淑敏、周沉茹、米建香、赵娟珍、冯丽华。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各项智能来发展语言智能,同时,英语学习也可以带动学生其他方面智能的发展。智能理论支撑下的英语教学并不强调面面俱到,而是以学生运用多元智能理解文章为目的,让其在规定时间内掌握文本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二) 建构主义理论。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阅读教学实践,对中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建构主义强调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互动的,教育过程既是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学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指学生知识建构的教的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三) 任务型教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任务型教学强调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学生在完成任务活动时,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全面发展教育论。全面发展教育论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达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它要求我们必须确立“主动发展观”,以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发展为宗旨,构建呼唤主体精神,塑造健全人格,开发认得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中学生英语素养的有效形成,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要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阅读,利用自己获得的背景知识,利用词法、句法、语义、篇章知识、方法策略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自主的阅读,培养学生自己的阅读策略、语感并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为目标。
(二)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本身素质。教师通过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学会阅读方法,要指导的有方、有力、有节,从而提高阅读教学与应试的实效性的目标,自己本身素质也是一个提高。
(三) 学校方面,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质整体发展基础上,提高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达到思想情感素质的升华,从而达到学校的育人目的。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探讨掌握词汇技巧对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作用
(二) 语法基本知识对阅读能力的制约
(三) 中学英语阅读方法合理运用的策略研究
(四) 探讨培养中学英语阅读兴趣的途径
毕竟学生正处于学习的过程中,相对来说各方面知识很薄弱,阅读时难免受到词法、句法、语篇结构、语法基本知识的影响。更进一步在考试中要做好阅读,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掌握精读与泛读的规律。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了要各国文化背景,扩大知识面,培养阅读语感能力,同时注意平时词汇积累,在扩大词汇量的基础上,进行快速阅读。只有课堂内外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进一步进行积极、主动、创造性的阅读,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课题研究的对象:
通过对本课题的选择,确定研究对象基本是我们本校的2011届学生,总人数1373人,为了课题组成员方便沟通,确定课题在中学主要是高中阶段学生英语阅读情况的分析,尽可能包括高一各个水平的班,比如:奥赛、实验、普通、特长班等等,涉及面尽可能广,以便各个年龄段和水平的学生都能考虑到。
研究方法:
(一)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阅读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点评,或许用单一的一个片段,或两段阅读的对比,或许一类用一个课时综合讲评,也可以专体讲座的形式归纳整理出相应的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倡导新理念、新策略。
(二)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即师生在阅读教学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研究成果为学生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阅读行为的目的, 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体系。
(三)文献法。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的阅读方面的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分析与研究,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阅读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包括:学习、研究、设计、实践、反思和提高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1.1——2011.6)
达成目标: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填写《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规划项目、申报、评审书》。并进行文献学习、研究,对“中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的目标作初步计划。
阶段成果:完成研究方案的制定及课题申报、评审书的填写。完成《中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开题报告》的撰写。
(二)实施阶段(2011.6——2012.2)
达成目标:进行探讨,制定课题组的研究计划,具体实施课题的研究,完成“探讨掌握词汇技巧对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作用”和“语法基本知识对阅读能力的制约”子课题的研究。
成果形成:课题研究论文和经验总结。
(三)中期论证:(2012.2——2012.10)
达成目标:进行阶段检查、总结和反思,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完成“中学英语阅读方法合理运用的策略研究”和 “探讨培养中学英语阅读兴趣的途径”子课题的研究。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市县专家的中期评估验收。
阶段成果:教学案例和课题研究论文。
(四)总结阶段:(2012.10——2013.3)
达成目标:整理各子课题的终端研究报告,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接受课题鉴定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阶段成果:课题组总的结题报告及各种课题成果形式的出版。
课题研究进度即具体时间安排:
八、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理论成果
1.提高了师生对英语阅读的新认识。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 2011届的教师和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多种理论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七位课题组教师在自己的英语课堂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使很多的理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体现出它们的高效性。在这方面,米建香老师与周沉茹老师在学生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非常成功。课前学生准备,课上学生主动讲解,讨论,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积极性很高涨,每次考试的成绩比较突出。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利用学生的各项智能来发展语言智能,同时,英语学习带动学生其他方面智能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教育过程既是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学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指学生知识建构的教的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任务型教学理论强调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全面发展教育论要求我们必须确立“主动发展观”,以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发展为宗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这些理论使师生对英语阅读深刻理解,有了重新的认识。
2.促使师生对影响学生的阅读因素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2011届学生不同层次班级的阅读研究,我们发现了阻碍学生英语阅读的重要因素:文化背景知识、词汇、语法知识、阅读量、阅读兴趣和阅读技巧。通过分析使学生既能体会成功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阅读行为。通过学习制约学生阅读的英语基本知识,促进了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需要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即所谓的文化背景知识。英语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阅读内容极广,尤其是外国文化方面。比如,有一篇阅读是关于不同国家的人第一次见面时问候的方式。日本人和韩国人在第一次见面时,通常鞠躬;美国、墨西哥和中国人喜欢握手表示友好;而巴西、英国、法国和加拿大人以亲吻脸颊表示友好。学生对这些知识不太熟悉,做题速度明显受到了限制。当教师介绍时,学生表现得非常好奇,体会不同的国家的风俗文化与文化差异好像是一种快乐。阅读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不仅能使学生在校时通过阅读来获得上述知识,而且当他们离开学校以后,能够坦然地面对信息时代广泛而有效地进行阅读,培养终身阅读的能力。通过对我校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我校普通班学生阅读学习能力较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计划,85%以上的学生没有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较薄弱。实验班和奥赛班要好得多。因此本课题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把以教师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完成教材所规定的阅读目标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从而实现自主性阅读。在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立足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效果。阅读的内部动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培养。把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实践成果
1.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养成了及时进行阅读教学反思、及时经验积累的好习惯。
我们课题组成员过去对英语阅读系统研究不够,创新意识不强,现在随着课题研究活动的逐步深入,课题组老师都能有意识地、积极地寻求自己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自己教学水平不断改进和提高。比如,英语词汇量大,词汇意思多,有引申义,还有言外之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有了难度。比如,有一篇阅读涉及到“attraction”“景点”的意思,不是词的本义“吸引”。吴玲娜老师所带的班是高一普通班,普通班学生基础相对差一点。吴老师讲课时学生有种种表现:不发言的占少数;发言的一半是错的,认为词的意思是“攻击”;另一半说的是本意“吸引”,几乎没有学生说出在文章中“attraction”讲“景点”的意思。同样的内容,在赵淑敏老师的高一实验班,大多数学生都说对了。这说明学生程度不同对词汇的掌握与理解是不同的。问题如何解决?我们评课时在一起商量,在普通班讲课分三步走: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从词的构成上把 attract” 与“attack”区分开;然后讲“attraction”是动词“attract”派生出来的名词,与“attract”只是词性的不同;最后,根据上下文 “attraction” 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景点”。这样,教师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动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指导得条例、清楚,帮助、照顾普通班大多数学生,最终解决了问题。吴玲娜老师所在的高一普通班与赵淑敏老师所在的高一实验班表现很不同。通过相互借鉴,吸取了对方的经验,使自己的课堂有了新的改观。这种做法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教师素质。
2.撰写了研究论文,提高了课题教师科研水平
课题组成员在平时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案例和失误案例,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今后的教学总结了经验和教训。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教师进一步加强了理论学习、更新了教学理念,改善了课堂教学。
通过座谈、上课和个案调查等方式展开研究,从临城中学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撰写研究论文。2011.6—2012.2完成论文《探讨掌握词汇技巧对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作用》和经验总结《语法基本知识对阅读力的制约》2012.2—2012.10完成教学案例《中学英语阅读方法合理运用的策略研究》和论文 《探讨培养中学英语阅读兴趣的途径》。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老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促使课题组老师在研究的同时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了解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的素质,激发了大家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现在,重视并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多了,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老师多了。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次的课题研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但为我们今后继续进行这一类的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一支教科研的队伍。
3.发表教研论文,推广科研成果
本课题组撰写的论文在有关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并在校报和教研交流会上推广,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英语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大家参与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师针对研究论文中提出的英语阅读所存在的问题,对照自己的做法,加以改进,并参考论文中提出的对策应用。在公开课和观摩课中,讲课教师精心设计,改进公开课和观摩课。大家在听课评课活动中积极发言,热烈讨论,都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毫无保留地说出来,全组老师再一起讨论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改进,共同提高。这种课堂模式也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因此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学科研督导处的认可,并把我们英语课题组的这种课型进行推广,要求其它学科向英语组学习,英语教师的公开课要求其它学科老师参加。学校的大力支持促进了我们教研成果的推广,同时也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而细致,使我们的教师不断成长。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激情
本次课题活动,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讨论和总结得出新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充满乐趣,充满激情;能自主的去获取知识,因而知识掌握更为牢固,也就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也推动了课程改革的发展,本课题组的科研成果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改进教学语言主动让学生发言,参与,让学生参与就会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
存在问题:
(一)由于学校实行分层次教学,各个类型的班遇事不能整齐划一,要“因班而教,因人而教”,为达到研究的有效性,教师工作量大了。为每位学生找到适合于自己的阅读方法,不现实。
(二)各位课题组教师本身专业素质有限,尽管大家教学经验不少,但难以形成理论化的东西;新课程、新课本,教师都在探索,上课操作不太熟练;教学模式与课程整合需要进一步研究。
今后设想:
我们对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研究还比较肤浅,需要进一步拓宽相关教学理论和解决中实践存在的诸多矛盾,需要我们今后积极探索更有效、更多样的阅读方法,努力实现理论创新,提升课题意义。今后将继续围绕“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兴趣”展开各种英语教学活动。立足课堂,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应用到课堂中,带动常规课的研究,集大家的智慧,解决重点和疑难问题。要通过反思-实践-反思来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扬成功之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作法;对重点词汇、重要句型反复练习;课堂的随机应变策略;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限时阅读把握;考试得失的分析常等等。反思失误之处:课堂提问是否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流于形式;课堂气氛是否沉闷:课堂检测是否有成效:课堂的学习是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阅读教学对师生共同的好处:学生的独到见解、精彩回答、创新思维都源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独特理解,反过来学生学习中的迷茫和误区,对教师改进和完善今后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也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
十、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元认知策略与英语阅读的关系》,刘慧君,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12期《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学习策略论》,文秋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英语教师》2008年第12期,曹荣苏;葛春生
课题开题报告3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要适应社会、时代的需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以学校发展的眼光对待英语教学。成功的英语教学要依赖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然而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感到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时空受到一定的限制。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在外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阅读课一直是最受重视的科目。阅读是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好方法。然而现行的小学英语并无明确的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和配套的阅读教材,因此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阅读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可见,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技能,阅读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听、说、读、写、译是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心理过程。其中读是中间环节。抓住这个中间环节,从“读”入手是英语学习的良好途径。它能帮助学生增强语感、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具有正确的阅读技巧,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达到促进英语整体水平提高的目的。由此可见,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在语言学习特别是外语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听说为主,读写不足”的误区。课堂教学往往只重视口语和听力,而不重视读与写。受“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把“听说”放在了至高的位置。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成功地进行了课本教学、语言教学,而忽视了体现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读写”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不能不说是目前英语教学的失误。正由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薄弱性和困难性,做为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师,我们不得不去关注它、研究它。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研究的现状
当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已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国外特别是英语母语国家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进行得比较完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在国内中学和大学的英语阅读教学相关研究较多、较成熟,而我国小学的英语阅读教学目前尚无成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或策略。在这领域的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上海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和方法。他们的阅读教学研究从课内到课外都具备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特别是上海的阅读教学研究是在自编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如上海市徐汇区逸夫小学的阅读教学已取得很好的成绩,他们的阅读教学研究从课内到课外都具备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其研究成果从以下几方面显现出来:巩固和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逐步形成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学生善于、乐于了解异国文化,拓展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地区和城乡的差异,教材和教学要求的差异,使得这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只能成为我们很多不同地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的借鉴而不能全盘照抄。
2.研究的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将促使我们不断地思考,逐步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观、师生观、活动观等观念,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锻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逐步形成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乐于了解异国文化,拓展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重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方法的研究,力求达到: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2)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创作兴趣并提高创作能力。
(3)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师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成员都能上好阅读教学课,撰写有关的教案、案例反思及论文,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提高教师的综合英语素养和教学能力,使教师能真正的成为阅读教学的参与者、调控者、引导者、促进者和评判者。
(3)逐步构建实施小学英语阅读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
2、学生目标
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阅读技能,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分级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应达到的阅读目标要求:
1、能看图识字;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词语
2、能看图说句子;
3、能听懂老师讲的英语故事。
4、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小故事。
5、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会进行表演。
四年级的学生应达到的阅读目标要求:
1、能借助图片进行初步的单词认读,
2、通过阅读提高发展学生单词的拼读能力。
3、乐于根据图片进行简单的描述。
4、能听懂老师讲的英语故事。
5、能借助图片简单的读故事或小短文,具有阅读的兴趣;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6、能正确流利地进行朗读,读懂简单的故事情节,能从文中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
7、能有感情地复述故事并配上一定的动作进行表演。
五、六年级的学生应达到的阅读目标要求:
1、能认读所学词语;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2、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所读的语言材料。
3、能借助图片读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能通过自己的阅读,从短文中获取大意;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4、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能通过上下文理解部分生词的含义,正确理解故事大意。
5、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提高理解的准确度和阅读的速度;形成阅读策略。
6、能根据故事情节改编表演。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
(1)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2)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研究将以小学生英语阅读方法与策略的研究为重点。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
1.研究的思路
1)、采用恰当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阅读材料,开展恰当的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设计多样的阅读形式,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题开题报告4
课题界定:
“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不是在其他领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整体性。我们认为,“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指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是指应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方法、活动经验、思维方式等解决实际问题或探索数学规律。我们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为载体,着重研究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课题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按实验、研究、总结、推广的运行模式进行研究。我们将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深入、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个案研究法
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进行个案研究。
2、行动研究法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有效实施的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3、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有效实施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课题研究的对象:
利民路小学一、二、三、六年级学生。
研究阶段划分:(按学期)
(一)准备阶段,xx年第二学期(xx年5月至xx年12月底,)
1、确定课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小学数学学科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开展情况,初步拟定将《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有效实施的研究》作为我校低年级数学组的主攻课题。
2、制定方案
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
3、开题报告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二)实施阶段,xx年第一学期(xx年3月至xx年7月)
1、教学实践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每学期组织教师在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教学中进行尝试。
2、案例分析
分析“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案例,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交流小结
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
4、撰写论文
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三)总结阶段,xx年第二学期(xx年9月至xx年1月底)
1、论文交流
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
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
3、研究结题
召开课题结题报告会,邀请校有关负责课题的行政领导和上级领导部门,对研究课题进行现场评审,鉴定和验收。
4、成果展示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有效实施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等。
主要阶段性成果
20xx年5月至xx年12月,即准备阶段其间,制定出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3月至xx年7月,即实施阶段其间,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20xx年9月至xx年1月,即总结阶段其间,撰写结题报告,撰写由优秀课例构成的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有效实施的论文和创造性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教学设计。
成员分工:
苑兰凤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研究的设计、研究人员的组织协调,研究报告的组织和撰写。
杨永良、杨艳蕊、陈丽、(王芳、陈静、闫爱民此为更改人员)负责撰写实施阶段研究报告或论文。
乔梅、师玲雪、张凤杰、(史艳丽此为更改人员)负责撰写结题报告或论文。
全组人员负责实验执行、研究个案、优秀课例或实践作业资料的收集。
课题开题报告5
课题名称:浅谈莫扎特歌剧艺术特点和演唱技巧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动态,说明选题依据和意义:
沃尔夫冈?阿?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出生于萨尔茨堡,是18世纪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世界音乐史上少有“神童”和多产作曲家。莫扎特一生创作了700多部作品,他著名歌剧作品有《魔笛》、《唐璜》、《费加罗婚礼》等。
《魔笛》是集歌唱剧之大成作品,在安绍石编译《西洋歌剧名作解识》中,其研究动态是从体载上和各个唱段一些风格,比如,帕帕盖诺和帕帕盖娜维也纳风格民谣调和意大利喜歌剧音调,还有塔米诺和帕米娜意大利风格咏叹调和德意志风格等等。《魔笛》是以德奥歌唱剧形式为主干歌唱剧,同时也保留了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因素。其中,夜后花腔、萨拉斯特罗宣叙调,塔米娜动人咏叹调,帕帕善诺排萧和歌声等等,这些艺术特点、演唱风格、技巧等,成为国内音乐专业人士研究方向。作为一个声乐专业学生,选择这个题目有利于自己对歌剧了解,对某个时期,某个作家作品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处理一些了解。
选择这个题目也是为了使大家了解音乐大师莫扎特和其重要歌剧作品,和怎样去欣赏业部歌剧做一个简单了解。
二、研究基本内容,拟解决主要问题:
1、莫扎特歌剧《魔笛》艺术特点、演唱技巧、风格。
2、对夜后花腔、塔米娜动人咏叹调、帕帕善诺排萧和歌声演唱技巧、风格进行分析。
三、研究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1、参考相关资料
2、对谱子一些特点进行分析
3、总结提出个人看法思考
进度安排:
1)11月查询要关资料
2)11月28日确定研究方向,继续查询相关资料
3)12月写开题报告并作好开题答辩
4)20xx年1月开始正文写作
5)20xx年3月中旬接受中期检查
6)20xx年4月修改完善文稿
7)20xx年5月准备参加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音乐笔记》
[2]《青年必知艺术知识》
[3]《西洋歌剧名作解说》
课题开题报告6
课题名称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导课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政治课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学生一直视其为“副科”而长期得不到重视,这给政治课的教学带来了不可预期的挑战。如何让孩子喜欢政治课,课堂导课设计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
德国教育家斯第多惠曾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又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又怎么能鼓舞人呢?”引人入胜的课前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前就能就像一块磁石,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必然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良好效果。
因此,探索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导课的研究很有必要性,也迫在眉睫。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导课即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方法引导进入新课,也有的称为开讲。导课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是它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精心研究导课的方法,是每个教师值得重视的首要问题。
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鉴于要想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要求立足于课堂和学生现状,深入教学实际探索,我们决定在政治课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价这一课题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征集问题设置调查问卷。(XX年9月- 10月)
重点了解学生对导课方式的评价体制。
第二阶段:深入课堂,反馈老师导课方式的意见,获取学生的建议。
教师整理问卷。完善自己信息(XX年11月-XX年12月)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不同内容导课方式的变化,了解学生接受能力、认可度等的变化,着重探索不同导课方式的课堂效果。
第三阶段::反思有效地导课方式(XX年元月-3月)
在实践中总结有效地导课方式,在今后课堂中应用推广有效地导课方式,因课制宜,因生制宜。
第四阶段:建立理论体制(XX年4月—5月)
师生交流完善合适的导课理论,形成切实可行的体制。
整合意见形成合理的有效地导课理论体制。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本课题的成果将以论文、随笔、叙事、调查报告等形式呈现。
课题开题报告7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与意义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时代,它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为贯彻《决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教师培训培养等各方面规定作了定性描述,形成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诸方面的一次大力调整和彻底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其中,教学改革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贯彻《纲要(试行)》精神,达成课改目标,落实课改理念,体现课程功能(课程体现课改理念)的必然途径。
20xx年9月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铺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题旨在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搀一步,挪一步,教师是辛辛苦苦工作,不敢放松一步。学生是“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占据讲台滔滔不绝,充分扮演“演员”的角色,学生则充当忠实的“听众”和“看客”。这种一个教师牵着几十个学生鼻子走,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懂,是否愿意听的“填鸭式”教法,严重忽视了天真活泼的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扼杀了学生智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国内外大量研究说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操练式学习对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非但没有显著效果,有时甚至还有负面效果。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改变,仍然按照老一套教学,“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或者只是换一套教科书,教师的教学理念、角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考试评价制度都不发生改变,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变革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变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课堂教学变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这就是我们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大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逐步有效的推进。
因此,进行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我校的现状来看,我校西岗区的薄弱学校,主要表现在,生源差,学生家庭教育薄弱,我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借读的农民工子女,他们大部分都来自于偏远的贫穷地区,教育落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初中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英语,他们的父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教育环境跟不上。他们相对于其他孩子在起点上就落后。如何让这样的学生同样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是高水平的教育,“二等苗同样能结出一等果”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成才,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教学质量来自课堂的高效率。在我们这样的学校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势在必行。
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1、课题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
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我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之际,讨论和研究如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我校申请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并被列为我校的重点工作来抓。
为了了解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虽然,许多学校和教师接爱了课改新理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教和学的有效性还不高。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适合于做这种研究,当然专业人员的参与不可或缺。也需要提炼总结出有效性教学的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即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解决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
有效性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对本课题理念内涵的基本解读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师生既要共同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又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效益。二十世纪西方国家提出的“有效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1.概念界定:
① “有效”:是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
②“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关注的是“教”学生如何“学”。
③策略研究:“策略”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本课题中的“策略”就是根据教材因素,学生实际而采用的艺术和方式方法。“策略研究”就是为创设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由地获取知识而运用的艺术及方式方法的研究。
2.有效教学的具体内容: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要明确“教学”是如何“教”,学生是如何“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
要正确理解时间和效益的关系,教学效益并非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多少内容。
③有效教学要有明确的测量性,即评价目标。
每一时段的学习都要建立评价的目标,要让学生明确我学懂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④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还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⑤有效教学更是一种策略
要求教师对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提出系统具体的问题行为解决方式即教学策略。
3、已有的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的研究成果
(一)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
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按照递进嵌套的层级关系把课堂教学时间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等不同类型,后一变量较之前一变量其时间范围逐渐由宽变窄,其与学习结果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
这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
同时,由于实用时间、学术学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教学目标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同样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既可用于较低认知水平的“题海战术”,也可用于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
因而,还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用和学术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
(三)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
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
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
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2)加强学习策略教学
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以及掌握知识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等元认知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三、课题研究重要性和意义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体验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活动热情,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通过多层次的师生互动,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人本地位,通过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使所有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上最具有意义的地方。
学校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要减负增效,这就触及到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即教学要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感知、理解、记忆与迁移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有效教学,要珍惜学生在教学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认识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是教师最大的失误,让45分钟分分秒秒都产生效益。这要求学校领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掌握最佳的教学方法,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因此,进行历史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原则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初中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3)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4)研究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使之行之有效,构建相应有效教学模式;
(5)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教和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教和学的效率。
2.研究内容:
(1)影响课堂教学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因素分析。
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分析教师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2)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与策略的研究。
针对师生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对学生而言,学生有效主动参与的策略,主要有探究、合作、活动策略。对教师而言,主要有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价策略等。
3.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2)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
(3)对比实验法。在同年级平行班中进行对比实验,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搞好包括分层教学、综合活动、有效测试等实验设计和实施。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随时总结改进提高。
(4)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4.研究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提倡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紧密结合,积极参与。
(2)发展性原则。一切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均以学生积极的终身的发展为前提。
(3)整合性原则。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对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如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进行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等。
(4)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教学策略属性的本质规定。
课题开题报告8
一、开题活动简况 :时间、地点、报告人、评议专家(姓名、单位、职称,不少于3人)、参与人员等
二、开题报告要点: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简况;研究目标、实现目标需研究的问题,针对问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进度、预期成果、组织分工、经费分配等(3000字以内,可加页)。
学科作文:以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为重点,以学科知识、学习情景、学习收获为内容,挖掘学习生活中的素材,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历程,让学生自觉用文字自由表达他们在学习各学科知识过程中的见闻、心得。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为学习而写作——介绍美国的一种写作实验方案》一文中介绍:目前世界上有些国家的教师正在探讨一个新的课题——把写作作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工具。他们认为:写作不但是写作课上的练习,而且是学习其他课程的一种手段。写作应该成为跨课程的学习工具。写作是“书面上的选择”。(作者使用“选择”一词。意在排除像抄书这样的书写活动)包括记录要点、列出纲目、记下观察情况、表达感受,它们和写散文、写故事等的写作行为是一样的。每一个写作者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正在学习的东西,写作练习实际上是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方法。他们认为:语文教师和各科教师相互配合,只要方法得当,就能成功地运用写作这一手段去促进学习。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和聂恰耶娃强调作文训练与各学科教学的联系。他们认为:看图作文和听音乐作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作文形式。同时,他们还要求让学生在各个学科中寻找丰富的写作素材。他们认为:作文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而且应该成为加深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专家评议要点:对开题报告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修改建议(800字以内)
专家组通过审议开题材料、查看相关资料、听取主持人报告、课题组答辩,对课题开题报告进行了可行性评估,形成一致性意见:
小学学科作文教学研究以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为重点,以学科知识、学习情景、学习收获为切入点,开辟了新的写作资源,形成跨学科教学理念,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内涵。该课题的研究开创了教师教、学生学的新路子,是一个颠覆性的新的教学实验,指导学生用另一种视角看世界,了解世界,提升了学生生命的成长素质。课题主持人从20xx年开始思考学科和作文整合,并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实验,取得了丰厚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科作文理念,在国内类似的研究不多,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仅有两篇关于学科作文的论文,其中一篇是莲花小学课题组的文章,该课题从作文的基本特征出发,从学生的作文困惑入手,符合新课改精神。该课题采用个案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恰当适用,课题研究方案切实可行,课题预期研究成果令人期待。为了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确保课题顺利达成课题目标,专家组建议:
1、进一步明确学科作文的内涵,从学生、学科、作文三个层面切入,准确定义学科作文的概念。
2、课题研究目标高了一点,整合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学科整合的方式,形成作文教学的合力这是可行的,但形成大语文、大作文教育思想不是一个实验周期可以做到的。课题需解决的问题不能太多,应该少而精。学科作文教学策略研究可以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放到下一个研究周期进行,学科学习策略和作文策略研究更是理论性强,作为小学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容易。
3、应该加强个案研究,选好个案研究对象,及时收集个案的信息,不断分析总结,确保课题实验数据真实、有效。
四、重要变更:根据评议专家意见,对课题研究所作的重要调整(可加页)
根据专家评议意见,结合课题实际,课题组经过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对课题研究作出适当的调整:
1、关于概念界定:学科作文:以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为重点,以学科知识、学习情景、学习收获为内容,挖掘学习生活中的素材,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历程,结合语文课标要求的年级作文训练点,教会学生自觉用文字自由表达他们在学习各学科知识过程中的见闻、心得。
进一步明确学科作文要结合语文课标的要求,兼顾学生的作文训练要求,把作文训练要求和学科内容结合起来。
2、关于课题研究目标:第一个目标删去“形成大语文、大作文教育思想” 。对应的研究问题删去两个:(4)学科作文教学策略研究;(6)学科学习策略和作文策略研究。
重新调整为:
研究目标:
> 整合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学科整合的方式,形成作文教学的合力;转变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强调作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师作文教学的研究能力。
让学生逐步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积累学科生活素材,善于把握课堂上精彩内容。能在各科的学习中有意识地把作文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能把各科学习中的见闻、感受、思考、想象、困惑、探索、研究用文字如实记录,在快乐作文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实现目标需研究的问题:
(1)作文教学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研究;
(2)学科作文教学的一般流程研究;
(3)各学科作文形式研究;
(4)学科学习和作文关系研究;
3、研究方法突出个案研究、行动研究,把方法顺序重新调整为:个案研究、行动研究、调查问卷、文献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9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大体育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师生紧张的工作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全民健身在我国已深入人心,校园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更是百花开放,但各校在组织竞技性体育运动会的背后,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全民健身活动不经常,活动内容死板老套,参与者有压力等方面不足。而体育大课间活动已经许多城市开展和研究过,但大部分都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
体育大课间活动发展的趋势: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形式设计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大课间活动要力争突出学校的特色,形成自己的活动特色;要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场地,做到 小场地、大课间 ;积极探索把大课间活动作为一种校本课程的新途径,把大课间活动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大课间活动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师生人身安全,让充满活力的大课间、让学生喜爱的大课间、让安全有序的大课间出现在我市的各个校园。
三、课题研究依据
以《关于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意见》、《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牢固树立 健康第一 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体质;满足机体生理需求和变化规律,调整心态,放松精神,陶冶情操;促进骨骼发育,改善运动、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传到功能;降低近视率,减少肥胖症;促进学生的休息与睡眠;科学使用脑力和体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团队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到大风小雨不间断,酷暑严冬照常练,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的健身意识。
1、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积极创新,力求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和谐的发展。
2、优化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及管理,开放场地设施,提高其使用率,发挥其育人效益。
3、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五、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1、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的方法适时向学生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学生和老师对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效果,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结果及时调整课题实施的方式方法。
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加强研究,提出更加合理的大课间活动主题,对每一阶段实施的情况进行反思,不断总结,撰写论文,根据课题研究进行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2、研究措施:
时间保障。调节学校作息时间,明确规定大课间活动,任何教师不得挤占大课间活动时间,若遇阴雨天就改在室内进行,如:室内游戏等活动。
制度保障。制定大课间活动班主任、体育教师的职责,建立了领导督查制、班主任现场督促制、艺体教师指导制、活动评比制。
人力、物力保障。学校要求大课间活动师生全员参与,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保护者,同时也是活动者。
安全保障。加强安全宣传和管理,按类别划定活动区域,师生必须在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所有场地均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活动指导,并督促学生安全。
六、课题研究步骤
XX年5月进行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座谈会,全面启动课题,制定大课间活动方案;
XX年9月-20XX年12月份实施大课间活动方案;
XX年3月份对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进行总结,展示活动成果,并进一步完善。
完成结题报告20XX年3月进行课题后期期调查分析,并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组织课题鉴定,向全市推广大课间活动研究成果。
课题开题报告10
摘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题报告质量不仅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确保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及其问题,提出几点意见,旨在为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1.问题与分析
目前,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题目与撰写内容不符,调查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把握不准,研究重点与选题的依据、意义不明确,研究框架设计不合理等方面。导致这一个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术态度不严谨;另一方面是目前田径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往往在人文社科类领域确立论文选题,由于选题与所学专业脱离,且相关学科知识掌握较薄弱,致使最后诸多问题暴露。为了使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条理更加清晰、阐述更加准确、思路更加透彻,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点意见,希望对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文献综述是完成高质量开题的关键
根据调查得知,近几年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资料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掌握的不全面、不详细,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些研究生甚至没有完全明确撰写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更多的是对前人研究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研究设计介绍得甚少。
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等〔1〕。文献综述不仅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同时,还应具有评论性,因此,作者要以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要想写好开题报告,必须认真研读文献,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深入的了解,明确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人点,因此,文献研读的深度与广度是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内容的涵盖是体现开题细腻程度的重要标志
研究内容的涵盖应力求精简透彻、主次分明。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每个人的报告时间是有规定的,一般在10-15分钟不等。在有效的时间里,既要做到报告内容明确,又要控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这就对报告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借鉴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专业人士的意见,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选题依据,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进行的途径,步骤及设想,课题的创新之处和预期的创造性成果,课题进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准备采取的应变措施等几个方面〔2〕。选题的依据、意义应极具针对性地指向初拟题目,按其研究内容删选代表性较强的文句作为报告的重点,体现条理化与清晰化;在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时应注意,要将其内容层次化,把归纳、总结出来的文献分列为不同的类别,一般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现状性综述及分析对比性研究等三个方面。同时,还应注意文献罗列的规范性,所列的内容都应按相同的格式、按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有序地排列。
课题进行的'途径、步骤及设想是开题报告的重点部分之一,主要包括研究途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初拟的论文框架及可行性分析五个方面,在阐述研究途径时应说明将运用哪些学科知识、以怎样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并将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阐述清楚,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手段应详细说明。研究的步骤一般按课题预期的研究程序,以时间划分阶段,从头到尾进行罗列。至于论文的初拟框架,无论是在开题报告中,还是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都应视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需要仔细的揣摩和反复的斟酌,还应与导师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以确保初拟框架设计得更加周密、更为合理。可行性分析则要抓住其内涵撰写,明确阐述现阶段已具备的研究条件与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等。对课题的创新之处和预期的创造性成果的阐述应重点说明,在课题的相关研究领域中,前人累积了哪些研究成果,研究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本课题与他人研究的侧重点和不同之处,并围绕研究的目标,简要阐述课题的创新点及其成果的形式。
(三)学术态度的严谨与否是制约学术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通过走访相关领域的专家得知,目前,在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着明显的学术不严谨现象,主要表现在,开题报告中的错字与漏字较多、文句表述不通顺和不完整、论述条理不清晰、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不规范、撰写开题的整个思路不明确、研究的重点难点把握不住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术水平的提高。因此,为了使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与写作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进,除了端正学习态度以外,还必须重视研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功的训练。
研究性思维能力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一是思考,思考是研究的前提,假如研读材料时感悟不出它们可以解释的对象,了解某个研究领域时不知道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专研某篇学术文章时找不出其薄弱环节,运用别人的理论观点时不明白其精髓,收集众多资料后却不清楚应从哪个方面入手,高质量的开题报告就写不出来。所以,必须善于怀疑,勤于思考;二是积累,积累是研究的基础,学问是积累出来的,知识储备多了,就容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不善于积累,经常前读后忘,就不能适应日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所以要善于累积,做好读书笔记;三是分析,分析是研究的手段之一,与思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常思考有利于分析能力的提高,但经常思考不等于分析能力就一定强,所以,要学会思考,并把握好思考的方向,否则,思考的结论就会出现反差,就会变成一种低水平的思考。
2.小结
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不是形式,故此,一定要研究实质。为了能使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和开题报告撰写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首先,研究生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加强思路梳理、文句表达等方面基本功的训练,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问题的研究能力。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才能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奠定实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史济彦.论研究生的选题方法及其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3):33-35
〔2〕陈玲.怎样写开题报告〔J〕.中国研究生,20xx,(3):28-30.
〔3〕李艳,董良飞.试论撰写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技巧与方法〔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xx,6(8):
103-105.
〔4〕马胜钢,黄韬等.硕士研究生选拔培养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2(4):57-59
课题开题报告11
论文题目: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业一直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用来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巩固和深化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现代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而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作业的形式基本以机械抄袭和死记硬背为主,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探究潜能,甚至有很多时候作业流于形式。因此,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作业的形式和作用也应发生相应的变革。
历史是活的,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以史为鉴,指导未来,所以通过教学和作业方式的改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按自己的独特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对权力,将教科书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创设多点“历史机会”,在布置作业时竭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评价、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学会整理、归纳、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真正完成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中学历史、作业、创新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是对反思现在历史教学中作业布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作业的实效性和创新性进行思考和优化改进,以期达到使作业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作业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效果”为研究的重点。
这次研究主要立足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的研究实际,结合我所带班级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进行研究,通过尝试性的改进历史作业的形式等实践,观察实施效果,同时结合一些教育专家的相关教学理论与经验,进行实践、探索和思考。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目标:通过对历史作业创新的实践,以期探究实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思考历史”的能力,力求通过科学的引导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优化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以期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思想。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反思优化等方法。
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了解国内外已有的关于本课题的相关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月)。通过自我教学实践,并与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教师相互合作,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待历史作业的态度、设想、建议等,
根据学生的建议和教学内容设计新的作业类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总结梳理历史作业的类型,并在研究过程中以多样方式呈现研究成果。20xx年1月30日前,及时上传研究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20xx年3月至6月)。将实践中的结论和思考进行整合,将实践过程进行整理、修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反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如期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同时应形成:
1. 关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2.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教育随笔、教学叙事等;
3. 部分改进后的学生各种形式的作业成果展示;
课题开题报告12
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处于分娩前后的初产妇更是心情复杂,不良的情绪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使分娩不能按正常的机理进行,从而导致难产、手术产等。作为一名专业的助产人员,我们有责任使产妇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顺利渡过分娩的全过程。在产科临床整个分娩过程中,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 临产前孕妇的心理分析
1.1心理分析 由于孕妇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孕产史的不同,孕妇的心理状态及各方面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1. 1.1恐惧,紧张,兴奋 由于从媒体和亲戚朋友那里得来的片面的分娩知识,对分娩时将会出现的阵痛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1.1.2焦虑、烦躁 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对自己既要承受分娩的痛苦又要担心自己能否生一个满意的孩子。另外社会因素,例如本次分娩以初孕或者初产住院,对以往自己的孕产史如果说出来怕家人知道,不说又怕对本次分娩有影响。
1.2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着装整洁大方,表情和蔼可亲。接触到孕妇后首先要与其亲切的交谈,掌握其第一手生理及心理资料,根据其不同的文化程度,给予孕妇不同语言方式的沟通,总之要让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另外对一些特殊的孕妇,要在沟通中巧妙的让其领会到医院会对她的隐私做好充分的保密工作。要耐心倾听孕妇的陈述,解答要热情自信,作各项检查一定要动作轻柔,准确无误。只有让孕妇对自己充分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2. 临产后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分娩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孕产妇情况,给其以持续的生理,心理和感情上的支持。
2.1第一产程从规律官缩到官口开全这段时间,是孕妇最痛苦也是决定产程能否顺利最重要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要做好胎心、宫口情况的检测及其它一些医疗检测外,生活和心理护理尤为重要。这时,孕妇阵痛加剧,表现出异常紧张和焦虑,渴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得到关怀。紧张和焦虑能增加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使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根据调查显示,98%的产妇在分娩中有恐惧感,根据这样的情况,我院十年以来一直开展一对一陪产工作,效果很好,得到了家属和产妇的一致好评。
这个过程我们会有一个比较有经验的助产土一直陪着产妇,为产妇做产程观察,心理护理和帮助指导家属做好生活护理。我们所做的一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产妇尽量减轻疼痛,缩短产程。要尽量在宫缩间歇时给产妇聊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例如孩子的名字,怎样带孩子或者别的产妇比较感兴趣的),宫缩时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帮助产妇按摩腰骶部,教会产妇吸气呼气的方法,或者根据需要采取一些药物阵痛措施。鼓励产妇进食(尽量是一些营养丰富利于消化的事物),及时排小便,提倡自由体位,尽量满足产妇的各种合理需要。使产妇对你产生信赖感,鼓励其说出除阵痛外一切不舒服的问题,以便及时发现产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鼓励产妇使用分娩镇痛,会大大减轻产妇第一产程的痛苦,这就需要助产士更加严密的观察产程。
2.2第二产程 宫口开全进入第二产程,产妇被送上产床,疼痛较前减轻,也由于之前已经把很多注意事项和产妇沟通的差不多了,这时产妇一般情绪比较镇定,但是不会配合用力,另外这时由于胎头的下降,脐带受压等原因胎心经常出现异常情况。这段时间助产人员更应该和颜悦色,忙而不乱,熟练果断,给产妇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出现异常情况要报告上级医师,一定要回避产妇,免得为其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以增加腹压.促进胎儿下降及娩出。宫缩间歇时,全身肌肉放松,安静休息,等待下次宫缩时再作屏气。鼓励产妇喝水,吃高热量的食物(巧克力等),为其擦汗等。要尽量一直陪在产妇身边,即使是写记录,也尽量要在产妇视野范围内,让她感觉到你一直在关心着她,给她信心,这样相互密切配合,保证胎儿顺利娩出。
2. 3第三产程 胎儿娩出后要及时抱给产妇看,尽量做好早期皮肤接触工作。产妇触摸新生儿,使其享受阵痛后的喜悦,并对其分娩过程中的配合作出肯定和表扬,是对产妇的极大精神安慰。同时要求她尽量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不可以太激动,利于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对于新生儿性别不理想的产妇,首先要向她输入正确的性别关(第一产程应该作好的),另外可以告诉她 家属特别满意,特别高兴,一家人都很感谢她。帮助产妇做好早期母乳喂养。
3. 体会
精神因素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分娩,如何给予产妇安定情绪,精力充沛地完成分娩。作为一名专业的助产士,必须深刻地了解产妇的心理,用美好的语言,文雅的风仪,委婉的谈吐,轻而敏捷的动作去关怀、爱护产妇,从而取得产妇对我们的信赖和配合,顺利结束分娩。
只要我们能全心全意的为产妇作好各项工作,满足她们的心理生理各方面的合理需要,即使遇到产科某些不可预见的问题需要及时手术来结束分娩,产妇和家属也会体量和满意我们的工作。工作时间越久越感到自己知识面的狭窄,一个优秀的助产士不光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还需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药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和提高自己判断,评价事物的能力。
课题开题报告13
一、论文题目: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专心于未来。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三、课题的界定:
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
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课题的界定般物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
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xx市人民路小学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队工作方面积极探索。鉴于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重智轻德较为普遍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
(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城区、矿区、农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
(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小班化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五、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理论方面,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实践方面美国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引导孩子“自我成长”。
我国心理学界有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近期不少专家从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少年儿童德育,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如由中国科学院的王极盛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主持的,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实践方面,北京怀柔区、大兴区开展了文明礼仪调查研究、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研究,山东潍坊市探索了网络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研究等等,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总的来看,在寄宿制学校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
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
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
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是:密切结合我校寄宿制办学实际,通过个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途径。
六、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
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
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6万册图书的电子阅览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论着作,又有新颖生动的光盘资料,还有时效性较强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队工作》、《辅导员》等刊物杂志,使课题研究的展开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我们课题组拟推荐筛选专题学习材料,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
参研12位教师中有五位小学高级教师,两位为市教坛新星,4位参加全国十一五或相关课题研究,成绩突出。年轻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教研后劲足。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路线:
1、行动研究法。
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2、个案研究法。
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
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问卷法。
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 坚持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三结合的研究办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氛围。
七、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本课题由我校一批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青年教师组成。
1、本课题研究指导专家。
xxx(xx市教科所课题主任)、xxx(xx市教研室)、 xxx (xx市教研室)、 xxx(xx市教研室)。
2、课题研究实验小组。
(1)组长:xxx。国家级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子课题负责人,省级课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主要成员。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级获奖;区级学科带头人。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现从事小学德育工作,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教育有较高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学习、内容安排,活动召集、组织等。
(2)组长:xxx。全国十一五中央电教馆信息技术整合专项课题主要成员兼执笔人。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获省三等奖。论文、教学设计、课题报告等获国家级奖项十余篇次,并部分发表;获省级奖项8篇次。从事小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xx省骨干教师,xx市教坛新星,校本培训指导教师。
分工: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协助开展课题研究各项工作。收集材料,撰写报告并上传。
(3)主要成员:
①xx,淮北市教坛新星,骨干教师。
②xx,青年骨干教师,大队部辅导员。
分工:负责收集课题研究资料,整理归档。
(4)参研教师:xx、xx 、xx。
分工:负责会议内容记录整理,活动宣传。
(5)参研教师:xx、xx、xx、xx、xx、xx。
分工:负责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实施,并做好材料的积累、分析、总结等。
八、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20xx年xx月——20xx年xx月分三个阶段完成。为期二年。
(一)准备阶段:(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做好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启动、课题分工、理论学习工作,培训参研教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开题启动研究。 研究呈现形式: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组织交流、研讨等活动。主要是理论实践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论文,优秀班会课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对典型案例加以积累分析。
1、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坚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学习交流相关理论。
2、实验教师、班主任探索养成教育实施途径,精心设计上好班会课,及时总结实验体会,积累、整理好相关资料。
3、每月一次专题研讨,与全校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交流体会。
阶段成果呈现方式:
①教师研究案例。
②阶段研究报告。
③班主任工作论文。
④班队会及活动案例。
⑤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结论。
⑥班级日志样本。
(三)总结评定、成果发布阶段:(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行为习惯研究经验论文,将成功班会课例刻录光盘,论文编辑成册,总结、发布和推广研究成果。
20xx年xx月迎接上级领导对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评估验收。
成果呈现方式:
结题报告、相关研究的论文集和其它相应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论文汇编 、班队会等活动案例汇编及光盘、教师研究案例汇编等)
课题开题报告14
沧县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
开 题 报 告
立项编号
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
课题名称 的研究有效途径
课题类别 心理健康
课题负责人 许键
沧县杜林乡代营小学
(盖章) 所在单位
沧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xx年 5月
课题开题报告15
一、本课题的依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学科体系的构建已经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已发展成为一门有着完备的理论体系,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的运作方式与方法的独立学科。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毕竟又是一门与多个学科在培养目标、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共同与相似点,并以多学科为载体和实施途径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所以,综合实践与不同区域,不同教学资源条件下的多学科实践活动的整合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体育是全日制大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体育课及与其相关的体育活动为大多数中小学生所喜爱,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这些相关的体育活动又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户外的群体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群体性和社会性。事实上,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广大体育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与体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已占据学生个体实践活动的重大份额,特别是后奥运时代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和广泛参与更是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实践的舞台。体育学科教学与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已经呈现出一种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我们又不能否认学生们的体育实践活动毕竟处于一种自发的盲目的状态,作为一种有着完备的系统的理论为依据,有科学合理的运作模式为依托,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具体的操作方式与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活动形式尚不够成熟,尚待进一步深入实践和系统研究。《综合实践与体育课整合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两学科在培养目标、学科性质、特点、方式方法方面的共同和相近点达成两学科的有机融合,使体育课与社会综合实践课课程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达成两学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整合目标:一方面使综合实践课借助体育实践活动这个载体实现综合实践课相关的课程目标;另一方面又使广大中小学生借助社会综合实践这个平台,把有限的体育课教学,向广泛的校园群体活动领域和无限的体育社会实践领域延伸,使广大学生获得更多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在达成强身健体益智目标的同时,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得到培养,以创新精神、合作和竞争意识为主导的体育实践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一整套为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体育教育教学与实践的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解决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实践活动开展所遇到的难点问题,使之更好的为新课程改革服务,以成为当前学校体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本课研究的条件
课题的保障条件(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的学术水平、完成课题的条件等)
1、本课题得到白山市教育研修院杨国华(体育教研员)、贺永军(综合实践教研员)两位学科专家的大力支持,他们将为课题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持。
2、近年来,我县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长足发展,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为学科整合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课题研究占据大量内容详实的文献资料;课题组的绝大部分成员,来自体育及综合实践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相应的课题研究经验,他们熟悉课题运作方式方法,能够很好的把握研究的方向和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本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条件。
3、课题组长,中学高级教师,师大体育、政治双本科学历,曾于2007年在长春接受过省级综合实践活动培训。该同志是我县省级骨干教师,我市中学体育学科带头人,省、市体育“十佳”教师和我县教师进修学校体育教研员。他曾任实验小学、靖宇三中体育教研组长,具有二十余年的体育教学、校内外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学生课余运动训练的经验和主持(或参与)多个省市体育教科研课题研究的经历,他的教学论述和文章有十余篇在《中国学校体育》、《吉林教育科学》、《吉林体育科学》、《白山教育》等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4、进修学校对课题研究极为重视,校领导亲自参与课题研究,他们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资金,设备、人员和时间保证,提供充分的科研指导和财力物力支持。
三、本课题研究的问题
(一)对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必然性研究;
(二)对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可行性研究;
(三)对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策略即整合的方式方法的研究;
(四)对整合效果评价的研究。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方法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形成关于农村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丰富体育综合实践课的课程内容和结构。
2、形成体育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纲要,形成关于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方法的系统表述。
3、指导中小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是:
(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论证体育与综合实践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探索综合实践与农村学校体育学科整合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3)运用实验的方法论证和检验学科整合的效果得出最后的结论。
(三)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站在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高度,以开放的胸襟,前瞻的眼光,积极的态度,立足于本地区体育教学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以两学科所具有的共性为切入点,谋求两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使之实现最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发挥整合优势,最终达成两学科共同具有的学科教育目标。
突破学校体育重体育课教学轻学生体育实践活动的现状力图通过与综合实践学科的整合,构建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体系,引领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体育实践行为,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提升活动质量,使之真正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发挥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学科教育目标。
五、本课题的研究阶段
本课题计划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
(1)深入学习总课题相关文件,确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子课题,完成课题申报工作;明确课题研究基本方向和重点内容,制定课题研究的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人员分工。成员包括,学校相关领导、综合实践教研员、体育教研员、实验校综合实践课教师、体育教师以及其他相关统计和信息技术人员;组织开题会议。
(3)组织实验教师的培训,使参加课题研究的领导和实验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
(4)搜集和整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文献资料。筹措课题研究必须的资金,购置必备的体育实践活动所需器材,印制各种调查表格。
(二)实施阶段
(1)确定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和实验基地,对实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和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实验班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及体育实践活动原始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2)组织各实验学校、实验班级和学生的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对实践过程获得的理论认识、方法和经验进行整理归纳,在科学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得出初步结论。
(3)通过实验的方式论证和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与体育课整合的策略,形成相关理论。
(三)总结阶段
(1)系统归纳和总结综合实践与体育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撰写出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
(2)整理有关实验的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的迎检、验收和结题工作。
(3)进行课题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和转化。
六、本课题拟定研究成果
1、形成关于农村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丰富综合实践课的课程内容和结构。
2、指导中小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3、形成体育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纲要,形成关于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方法的系统表述。
【课题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课题开题报告06-21
课题的开题报告06-22
课题开题报告09-01
学校课题开题报告04-26
课题开题报告格式07-28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07-21
开题报告课题来源10-26
护理课题开题报告11-06
小课题开题报告11-04
课题开题学生报告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