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课件

时间:2021-03-18 14:54:04 课件 我要投稿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中药药理学课件

  药理学pharmacology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德国人施米德贝尔(O.schmiedeberg,1838—1921)首创的实验药理学成为近代药理学的基础。药物同毒物有时也难于严密区分,药理学实际上也以毒物为研究对象,因此把药理学中特别关于医药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为药物学(原意为药饵学),与以毒物为对象的毒物学(toxicology)相区别。

  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防治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 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附:中药药理学研究

  (一)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的发展

  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以来,单味药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旺盛时期,研究中药达500种以上。按传统中药分类或现代分类进行了药理学筛选及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发现了大批有效的中草药,如毛冬青、牡荆、满山红、山楂叶、穿心莲、四季青等,大大丰富了祖国医药学宝库,对单味药的研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复方研究及活性成分的研究紧密地联系起来。中药化学成分是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近年来从250余种中草药中分离出很多有效成分。

  中药(特别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相当困难,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制剂,可以一种或几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代表性成分进行研究,1949年以来先后对86种中草药成分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而有效成分不明或缺乏定量分析方法的中药制剂,则采用了(1)药理指标法,(2)药物体内积累法,(3)微生物指标法进行。

  据初步统计约有114种单味药,77个复方和42种中草药注射剂报道有各种毒副反应或过敏反应。引起的因素有:药量过大、蓄积中毒、个体差异、过敏素质、配伍反应、制剂粗糙、炮制失宜等。目前,对各种中草药制剂必须按“新药审批办法”进行毒理学研究,正日益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

  (二)药性理论研究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集中反映中药理论研究的成就:1953年版仅收载少数中药,但基本是西药的形式和内容,没有中药的特色;1963年版分为一、二两部,一部以中药为主体,第一次收载中药的炮制工艺、品种,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十八反、十九畏、妊娠药忌和部分服药禁忌;1977年版一部开始收载民族药,改变十八反、十九畏的称法,规定中药的毒剧药;1985年版第一次记载中药的归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已经有了鲜明的中药特色。

  1、归经、引经和升降浮沉的研究

  关于归经的研究。六十年代初,开始进行实验探索。归经理论的研究,于八十年代才逐步开展。1984年全国第一次中药归经理论专题学术会议上提出了32篇论文,超过这以前归经论文总和的三倍。内容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的基本情况,归经、引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以及应用经验等。

  有的提出以经络理论为基础的穴位半导全器件特性是归经现象的主要实质;有的通过对口服生大黄家兔体表及器官多种物理信息的计算机分析或冷光测定计算机处理,绘制各种“地形图”探索归经的'实质,证明药物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是归经的基础。有的曾以某些中药成分在脏器中选择性富集,作为归经的指证;有的则主张有效成分的选择性分布是归经的依据,而不完全取决于分布量的多少;有的认为药物所含微量元素及其配位化合物对组织器官的亲合、富集是归经的主要实质。

  2、十八反、十九畏的药理研究

  十八反、十九畏是特殊的药性理论,近年来从文献、临床到实验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这些中药配伍禁忌的药理正在从正常机体上的研究,转向深入到病态条件下的观察,许多的中兽医学临床和基础工作者参加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十八反的实验研究报告,累计已经超过50篇,也是药性理论实验研究中最多的。在十八反歌诀中,所有的相反的组成药物对都有两篇以上研究报告,甚至还有葱与蜂蜜、藜芦与党参,已超出传统十八反歌诀的范围。十九畏的研究比十八反要少一些。最为突出的是十八反的研究报告中,研究结论互不一致,没有一个组对是绝对的配伍禁忌,许多学者注意到,十八反实验研究的结果与制剂方法、种类、配伍比例、给药途径、动物种类、机体状况等有关,在没有深入研究之前,十八反还不能轻易否定。

  3、妊娠禁忌药的药理研究

  已有不少实验报告:半夏、冰片、穿心莲、丹皮酚、甘遂、贯众、姜黄、雷公藤、骆驼蓬、莪术、麝香、水蛭、雪莲、寻骨风等多种中草药或其提取物可以中止实验动物妊娠,其中许多是传统的妊娠禁忌药。然而除少数例外,许多都在临床用于妊娠而不致流产、堕胎的报告。争议最多的是半夏,由于大量的临床应用不碍胎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列为妊娠慎用,1977年版、1985年版已经取消限制,但有关半夏蛋白终止小鼠早期妊娠、半夏影响小鼠胚胎发育和诱致胎鼠畸形的研究报告,尚待进一步研究,才能最后作出结论。

  早期,对于妊娠禁忌药的研究主要是以是否流产、堕胎为指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注意到终止妊娠以外的生物效应,染色体畸变,姊妹染色体互换、微核试验以及致突变试验等方法、技术都用来研究妊娠禁忌药的意义,预期会在较短时间内对妊娠禁忌药有较完整、全面的了解。

  古代对于妊娠禁忌药没有明确区别,五十年代,有人就提出禁用、忌用、慎用的3个等级,大致禁用药包括剧毒药、峻泻药和子宫收缩药:忌用药包括一般祛瘀通经药和激惹药;慎用药包括一些香窜药、消导药和利尿药,这样区别的等级和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也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以后各版。

  (三)配伍药理研究

  七十年代,采用现代药理学的指标研究中药配伍原则,提示了七情的本质。

  协同与拮抗作用:以离体家兔子宫的收缩频率、收缩幅度和张力改变为指标,观察了各药配伍水煎剂的作用,水蛭配虻虫、乳香配没药、三棱配莪术、蒲黄配五灵脂、升麻配柴胡、杜仲配续断都呈一定程度的协同作用,但并不全是,而附子配甘草、白芍配甘草则显桔抗作用。

  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变化:熟附片经口给药LD50为17.42g/kg、与甘草、干姜配伍后,乙酰基含量减少,LD50为71.78g/kg,毒性明显降低。有人观察四逆汤对低血压麻醉家兔影响,与单味药相比较,4个主要血液流动力学指标中,只有降低心率作用呈协同作用,而增高颈动脉压增大脉压差方面则是相加作用;对心脏收缩幅度,甘草、干姜都使之略减,附子则使之增加,3药配伍后,较附子作用又有增加,对于附子的作用来讲是增效作用,对于甘草、二姜的作用来讲,则是拮抗作用。

  (四)功能和治法的药理学研究

  五十年代以来,逐渐发展为解表、清热、泻下、祛风湿、温里、活血祛瘀、补虚药等《中药学》的分类内容。《中药方剂学》也按功能和治法分为解表、清热、祛寒、泻下、表里双解、祛湿、利水渗湿、治风、消导、理气、理血、补益、固涩、安神、开窍、驱虫、催吐等门。功能和治法,事物的两个方面。药的功能是药性的特点,是药性应用的具体化;治法是中医基础理论思维的具体化。功能和治法都以具体药物为衔接点。根据中药传统分类的功能和治法的药理研究,自六十年代初对肾的研究开始,开展了补肾研究。随而对脾、气、血、阴、阳等补法都进行了大量探索,特别是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以及骨伤科疾病等的防治,取得可观的成就,影响所及几乎囊括了临床各科。围绕着大量补剂的药物和方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药理学研究,并对扶正固本、滋阴、益气等功能和治法也开展了多方面的药理学探索。七十年代以来,有了较大的进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七十年代以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以及攻里通下等治法,以药理学为主体的研究相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