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的课件

时间:2022-06-18 14:33:53 课件 我要投稿

北京的春节的课件(通用7篇)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京的春节的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的春节的课件(通用7篇)

  北京的春节的课件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关于古今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2、学生假期拍摄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照片。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引导谈话:

  同学们,寒假时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语文生活实践题——“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的拍照,很多同学都完成得不错,都按要求发到了老师的邮箱里,下面我们来展示大家拍摄的照片。(学生欣赏图片)

  那么,根据我们上节课读课文了解的情况,你能说说说说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你印象深的有哪些?

  生交流:我印象深的有腊八,除夕,初一,正月十五。

  2、师为什么你对这些内容印象深刻?

  生交流:因为作者详细的写出了这几天包含的春节的习俗。

  3、教师继续谈话:这长达四十多天的春节被作者称为美好快乐的日子,这节课我们班三个学习小组继续深入的品读课文,了解春节的习俗,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老舍先生对这些日子的描写。

  (设计意图: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根据导学案分小组自学课文

  1、明确学习任务。每四人小组选择一个日子,读读课文,弄明白作者写了哪些民俗,交流你查找的资料,谈一谈感受。

  2、小组交流自学。

  三、汇报学习成果

  (一)第一学习小组汇报读书情况

  1、教师谈话:哪位同学能选择一个日子来介绍?

  2、生交流:我们组选择的是腊八这一天。课文主要讲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样习俗。并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师评价补充:你们查找的资料既让我们了解了知识,又让家乡人民感到自豪。还有谁能补充介绍?我想补充一点,腊八粥谐音腊八祝。在民间有祝福农业生产的意味。能读一读你们喜欢的句子吗?

  4、生读: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5、教师创设情境引读:对,正是由于腊八粥是由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材料丰富品种众多,所以,作者说-----这正是老舍语言的特点,我们再读读-----

  6、男女比赛读、师:请你来读。还有谁想读?男女赛读,师评价。大家一起来读。

  谁能带我们领略其他日子里的春节文化?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默读、朗读能力,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其次教师范读和指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老舍语言的特点。短短几分钟学生体会到老舍语言的幽默风趣,不用说教,不用硬塞,一切都顺其自然。)

  师:谁能带我们领略其他日子里的春节文化?

  (二)第二学习小组汇报

  1、这个小队的代表汇报他们队喜欢的段落是除夕后,并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小队一起朗诵除夕全段。

  2、教师谈话:当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继续体会,谁还能从文中的句子中看出除夕的热闹?

  3、生交流: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4、师引导过度:但是这样的团圆远远不如亲人回家的温馨,所以课文上还说——引读---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5、师播放爆竹声和喜庆的画面课件,此刻你想到哪首诗?你似乎看到什么场景?

  生交流:看到人们放鞭炮、欢庆、品尝美味、玩游戏的场景

  6、师:是啊,这真是“色”“味”“声”“情”齐全的除夕之夜。让我们一起读中体会,师引,生接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有三个环节恰如其分:第一,音像造境、爆竹、音乐将学生很自然的带入情境中;

  第二,古诗连接与校本课程“古诗文”结合,使背诵的古诗和课堂学习紧密结合,不仅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对语言的积累;

  第三展开想象,让学生充分想像场景结合自身的体验拉近与文本、与作者的距离,那份热闹与喜庆不仅看得见、摸得着,更能用心品悟。)

  (三)熬过了除夕夜,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于是正月初一到来了。下面请第三学习小组的队员来介绍介绍。

  1、生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初一的光景,男人拜年,女人招待客人,小孩子逛庙会。通过交流资料,我们发现直到现在初一的过法都差不多。现在人们仍旧是拜年,逛庙会等。

  2、师引导:那么有没有不同呢?虽然还在拜年但是方式有很多创新对不对?

  3、生交流,现在我们可以用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和电子贺卡,发短信,网聊的方式给远方的亲友拜年。

  4、师评价:你们是多么爱我们的节日——春节,是啊,春节的快乐属于海内外每一个龙的子孙。

  四、总结拓展,升华感情

  1、师:大家被春节的魅力吸引,老师也是如此。其实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节日,谁能说一说?

  2、生: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

  3、深化主题,课件出示对联,全班齐诵:

  共赏圆月,不忘骨肉父老;

  喜迎中秋,怀念台湾同胞。

  4、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

  3、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写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的习作。

  2、春节花絮:编春节的传说习俗。

  3、精彩再现:摘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

  4、节日集锦:调查我国传统节日知多少。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提升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课堂学习内容得到拓展和延伸,为学生创造思维拓展积累搭设了阶梯。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可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北京的春节的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学生回忆刚刚过去的寒假里度过的节日——春节。从而引出老北京的春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单了解作者——老舍

  『设计意图』: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旬熬蒜醋饺翡拌榛栗筝鞭麦寺逛

  (1)指名读,评议

  (2)学生找出自己易错的字

  (3)老师强调“熬”字,并用白板演示“熬”的笔顺

  2、出示词语轻声:饺子榛子栗子风筝规矩掺和红火儿化: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多音:万象更新正月间断分外(1)自己读

  (2)指名读,并评议

  (3)强调“间断”的“间”读四声

  『设计意图』: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础,词语教学变得精彩,为阅读教学的创新与精彩夯实基础。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照老北京的规矩”,作者在文中依次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依次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带着要求再大声朗读课文精读要求:

  1、标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反复朗读,理解感悟,并在书的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预设: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4)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课文,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5)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春节序曲加放爆竹声》,听着这喜庆的乐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

  (6)花样读:

  I除夕是普天同庆的快乐,大声读,出示: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II除夕是通宵达旦的热闹,大声读,出示: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III除夕是通宵达旦的热闹,大声读,出示: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抓住四个“有的”,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运用“有的”说一句话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出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这句话,让学生体会并感情朗读。抓住“又”,和前边的课文相联系。设计意图:“默读——思考——讨论——交流——朗读”这一阅读过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祥和的气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默读、朗读能力,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学生之间的读书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之间的评价已经不单纯去评价别人读书的好坏,而是伴随着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和感悟来进行评价,把评价与交流阅读体会结合起来。

  (五)联系实际,深化感受

  师:过年最高兴的就是小朋友们,在过年的时候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呢。『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六)作业设置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感受或希望。

  『设计意图』:作业与生活紧密联系,把书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延伸了课堂

  北京的春节的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二)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三)品读课文,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一)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二)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三、教学难点

  (一)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二)品读课文,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2.梳理文章写作顺序。

  (二)导入

  春节,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百里不通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老北京春节的魅力吧!

  (三)文化常识

  1.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1951年,因为创作了话剧《龙须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他勤于创作,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劫模范。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残雾》《方珍珠》《春华秋实》等,他的作品都收集在《老舍全集》里.我们首学过他的写景抒情散文《草原》。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老舍全集》第十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有删改。本文写于1951年,作者刚从美国回来,当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新中国的新面貌、新气象深深地感染了老舍。他在这段时间写下了好几篇歌颂北京的散文,《北京的春节》就是其中之一,文中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表达了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四)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加点字。

  初旬(xún)翡翠(fěi)展览(lǎn)摆摊(tān)栗子(lì)榛子(zhēn)

  眨眼(zhǎ)通宵(xiāo)燃放(rán)小贩(fàn)娴熟(xián)

  蒜瓣(suànbàn)掺和(chānhuo)

  2.多音字辨析。

  3.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娴熟:熟练。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各形各色:不同形状、不同颜色,形容种类很多。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残灯末庙:指春节快要结束了。

  (五)初读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板书: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清除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六)再读梳理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作者围绕北京的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其写作顺序是什么?自己想好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谈论,并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时间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明确:

  时间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各类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子逛庙会

  初六店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看花灯,小孩子们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那浓浓的“年味”,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老舍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初步感受了北京春节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的春节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默读思考

  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片段,请问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片段?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三)精读体悟

  1.在这些片段中,作者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详略安排得当,主次分明。对于最能表现老北京独特习俗的内容进行了详写。如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至初六、正月十五这几日,作者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们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元宵节,这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作者进行了重点描绘,凸显美好快乐的气氛。在详写部分中,作者也并非面面俱到,而是分别突出描写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腊八,作者选择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两个传统习俗来写;除夕,写了人们穿新衣、贴对联、赶回家吃团圆饭、守岁等习俗:初一至初六,则主要描述了拜年、逛庙会的习俗;初一至初六,则主要描述了拜年、逛庙会的习俗;正月十五,主要写了赏灯的习俗,吃元宵也被提及,但仅用一句话带过。其他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并无特殊性,如采买东西、打扫屋子等,作者没有详细描述,仅用精练的语言简单提及,并把这些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在课文的各部分,使得整篇文章完整流畅。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并说说作者为什么重点描写这一部分。

  明确:对于第一个问题,只要学生能说出大意即可。第二个问题要紧紧围绕着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特点来表述。

  (四)品读赏析

  老舍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的很多作品都富有浓郁的“京味儿”,本文语言也是如此。请大家读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并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语句,加以体会。

  1.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能不能改成“零碎的东西”“玩具”)

  2.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3.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明确:

  1.“零七八碎儿”意思就是零零碎碎,“玩意儿”指玩具。这两个北京人常说的口语词,表现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也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果改用“零碎的东西”“玩具”之类词语,则缺少了这种“京味儿”。

  2.“老年间”指很早以前、古时候,多用在口语中,且带有传统民间习语的色彩。用上这个词,整个句子显得亲切朴实。

  3.“闲在”指清闲自在,带有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色彩,质朴平实。

  (五)拓展阅读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一想其中描写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想好后与同学交流。

  明确:斯妤的《除夕》重点写了“我”对一家人过除夕的一段回忆,表现了闽南老家除夕的习俗,让人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的民俗风情,感受到除夕阖家团圆、其乐融融、温馨快乐的氛围,也感受到作者对亲人的思念、怀念之情。老舍笔下的春节,则像是一幅民俗画卷,表现出传统节日中,人们共同的活动和体验,以及共同的文化心理。

  (六)总结

  这篇散文以时间为顺序,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部“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生活及祖国传统文化的赞美之情!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老舍

  详略得当“京味儿”十足

  北京的春节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把课文读流利,理清文章层次,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重难点:

  能把课文读流利,理清文章层次,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春节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2.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合作填表

  时间风俗习惯

  (3)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三、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分清详略,练习朗读,领悟写法

  1、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2、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那一段,力争读出感情,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好批注。

  3、合作交流。

  4、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三、课内拓展:“阅读链接”

  阅读“阅读链接”中的两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拓展。

  以“郧西人的春节”为主题,借鉴本文的表达方式与写作方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写出郧西人春节的特点。

  2.表达出你对节日的迷恋之情。

  3.要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的课件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情分析:

  虽说是六年级的学生,但由于该班基础极差,只有少部分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本文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德育目标: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喜欢今年的春节你是怎样过的

  2、播放春晚部分精彩场面的录像,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3、播放童谣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北京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4、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去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民族文化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通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自然段序号。

  2、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理清顺序,感受年味

  1、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画表示时间的词。

  2、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汇报交流,在这些日子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你发现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吗

  4、自由读文,品年味。

  5、全班交流汇报,总结年味。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和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的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找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正月初一逛庙会,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灯会,能使我们体会到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情。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各自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课文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了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你能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吗这节课我们着重探究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二、深入阅读,体会写法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画相关句子,和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2、深入研读详写部分,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指导品读“腊八”。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①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②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2)、指导品读“除夕”。联系自己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①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②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③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除夕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把它表现来。

  (3)、指导品读“正月初一”。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①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②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

  (4)、指导品读“元宵”。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课文第11、2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元宵的灯特别的多。

  ①勾画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②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小结:第13自然段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每个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作者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三、提问引导,领悟特点

  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他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北京的春节的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

  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的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的“年味”。其实,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嚼嚼这一独特的味道。提问:我们知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春节的时期的几个重要日子活动。那么,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腊八”这部分,现在大家来回忆一下: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二、深入阅读,体会气氛。

  1、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指导学生感情读文

  2、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们春节拜年吗?说说你拜年的经历。

  (4)引导学生了解庙会时怎么回事?

  3、指导品读“元宵”。

  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说说你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景读,结合生活体验,深入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

  二、拓展阅读,领悟表达特点:

  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它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三、延伸谈话,了解风俗。

  1、师: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启发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你觉得现在过年的氛围浓吗?说说你的感想。

  (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如何传承中华民俗文化的思考。]

  四、作业

  小练笔: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北京的春节的课件(通用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北京的春节的课件】相关文章:

《北京的春节》课件04-12

北京的春节课件人教版04-13

北京的春节免费课件04-10

北京的春节老舍课件04-11

北京的春节优秀课件04-11

北京的春节优教课件04-12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课件04-10

北京的春节上课课件04-11

北京的春节课件完美版04-12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北京的春节的课件(通用7篇)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京的春节的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的春节的课件(通用7篇)

  北京的春节的课件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关于古今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2、学生假期拍摄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照片。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引导谈话:

  同学们,寒假时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语文生活实践题——“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的拍照,很多同学都完成得不错,都按要求发到了老师的邮箱里,下面我们来展示大家拍摄的照片。(学生欣赏图片)

  那么,根据我们上节课读课文了解的情况,你能说说说说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你印象深的有哪些?

  生交流:我印象深的有腊八,除夕,初一,正月十五。

  2、师为什么你对这些内容印象深刻?

  生交流:因为作者详细的写出了这几天包含的春节的习俗。

  3、教师继续谈话:这长达四十多天的春节被作者称为美好快乐的日子,这节课我们班三个学习小组继续深入的品读课文,了解春节的习俗,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老舍先生对这些日子的描写。

  (设计意图: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根据导学案分小组自学课文

  1、明确学习任务。每四人小组选择一个日子,读读课文,弄明白作者写了哪些民俗,交流你查找的资料,谈一谈感受。

  2、小组交流自学。

  三、汇报学习成果

  (一)第一学习小组汇报读书情况

  1、教师谈话:哪位同学能选择一个日子来介绍?

  2、生交流:我们组选择的是腊八这一天。课文主要讲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样习俗。并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师评价补充:你们查找的资料既让我们了解了知识,又让家乡人民感到自豪。还有谁能补充介绍?我想补充一点,腊八粥谐音腊八祝。在民间有祝福农业生产的意味。能读一读你们喜欢的句子吗?

  4、生读: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5、教师创设情境引读:对,正是由于腊八粥是由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材料丰富品种众多,所以,作者说-----这正是老舍语言的特点,我们再读读-----

  6、男女比赛读、师:请你来读。还有谁想读?男女赛读,师评价。大家一起来读。

  谁能带我们领略其他日子里的春节文化?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默读、朗读能力,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其次教师范读和指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老舍语言的特点。短短几分钟学生体会到老舍语言的幽默风趣,不用说教,不用硬塞,一切都顺其自然。)

  师:谁能带我们领略其他日子里的春节文化?

  (二)第二学习小组汇报

  1、这个小队的代表汇报他们队喜欢的段落是除夕后,并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小队一起朗诵除夕全段。

  2、教师谈话:当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继续体会,谁还能从文中的句子中看出除夕的热闹?

  3、生交流: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4、师引导过度:但是这样的团圆远远不如亲人回家的温馨,所以课文上还说——引读---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5、师播放爆竹声和喜庆的画面课件,此刻你想到哪首诗?你似乎看到什么场景?

  生交流:看到人们放鞭炮、欢庆、品尝美味、玩游戏的场景

  6、师:是啊,这真是“色”“味”“声”“情”齐全的除夕之夜。让我们一起读中体会,师引,生接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有三个环节恰如其分:第一,音像造境、爆竹、音乐将学生很自然的带入情境中;

  第二,古诗连接与校本课程“古诗文”结合,使背诵的古诗和课堂学习紧密结合,不仅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对语言的积累;

  第三展开想象,让学生充分想像场景结合自身的体验拉近与文本、与作者的距离,那份热闹与喜庆不仅看得见、摸得着,更能用心品悟。)

  (三)熬过了除夕夜,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于是正月初一到来了。下面请第三学习小组的队员来介绍介绍。

  1、生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初一的光景,男人拜年,女人招待客人,小孩子逛庙会。通过交流资料,我们发现直到现在初一的过法都差不多。现在人们仍旧是拜年,逛庙会等。

  2、师引导:那么有没有不同呢?虽然还在拜年但是方式有很多创新对不对?

  3、生交流,现在我们可以用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和电子贺卡,发短信,网聊的方式给远方的亲友拜年。

  4、师评价:你们是多么爱我们的节日——春节,是啊,春节的快乐属于海内外每一个龙的子孙。

  四、总结拓展,升华感情

  1、师:大家被春节的魅力吸引,老师也是如此。其实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节日,谁能说一说?

  2、生: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

  3、深化主题,课件出示对联,全班齐诵:

  共赏圆月,不忘骨肉父老;

  喜迎中秋,怀念台湾同胞。

  4、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

  3、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写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的习作。

  2、春节花絮:编春节的传说习俗。

  3、精彩再现:摘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

  4、节日集锦:调查我国传统节日知多少。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提升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课堂学习内容得到拓展和延伸,为学生创造思维拓展积累搭设了阶梯。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可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北京的春节的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学生回忆刚刚过去的寒假里度过的节日——春节。从而引出老北京的春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单了解作者——老舍

  『设计意图』: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旬熬蒜醋饺翡拌榛栗筝鞭麦寺逛

  (1)指名读,评议

  (2)学生找出自己易错的字

  (3)老师强调“熬”字,并用白板演示“熬”的笔顺

  2、出示词语轻声:饺子榛子栗子风筝规矩掺和红火儿化: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多音:万象更新正月间断分外(1)自己读

  (2)指名读,并评议

  (3)强调“间断”的“间”读四声

  『设计意图』: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础,词语教学变得精彩,为阅读教学的创新与精彩夯实基础。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照老北京的规矩”,作者在文中依次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依次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带着要求再大声朗读课文精读要求:

  1、标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反复朗读,理解感悟,并在书的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预设: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4)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课文,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5)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春节序曲加放爆竹声》,听着这喜庆的乐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

  (6)花样读:

  I除夕是普天同庆的快乐,大声读,出示: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II除夕是通宵达旦的热闹,大声读,出示: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III除夕是通宵达旦的热闹,大声读,出示: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抓住四个“有的”,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运用“有的”说一句话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出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这句话,让学生体会并感情朗读。抓住“又”,和前边的课文相联系。设计意图:“默读——思考——讨论——交流——朗读”这一阅读过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祥和的气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默读、朗读能力,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学生之间的读书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之间的评价已经不单纯去评价别人读书的好坏,而是伴随着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和感悟来进行评价,把评价与交流阅读体会结合起来。

  (五)联系实际,深化感受

  师:过年最高兴的就是小朋友们,在过年的时候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呢。『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六)作业设置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感受或希望。

  『设计意图』:作业与生活紧密联系,把书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延伸了课堂

  北京的春节的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二)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三)品读课文,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一)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二)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三、教学难点

  (一)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二)品读课文,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2.梳理文章写作顺序。

  (二)导入

  春节,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百里不通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老北京春节的魅力吧!

  (三)文化常识

  1.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1951年,因为创作了话剧《龙须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他勤于创作,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劫模范。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残雾》《方珍珠》《春华秋实》等,他的作品都收集在《老舍全集》里.我们首学过他的写景抒情散文《草原》。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老舍全集》第十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有删改。本文写于1951年,作者刚从美国回来,当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新中国的新面貌、新气象深深地感染了老舍。他在这段时间写下了好几篇歌颂北京的散文,《北京的春节》就是其中之一,文中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表达了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四)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加点字。

  初旬(xún)翡翠(fěi)展览(lǎn)摆摊(tān)栗子(lì)榛子(zhēn)

  眨眼(zhǎ)通宵(xiāo)燃放(rán)小贩(fàn)娴熟(xián)

  蒜瓣(suànbàn)掺和(chānhuo)

  2.多音字辨析。

  3.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娴熟:熟练。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各形各色:不同形状、不同颜色,形容种类很多。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残灯末庙:指春节快要结束了。

  (五)初读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板书: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清除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六)再读梳理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作者围绕北京的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其写作顺序是什么?自己想好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谈论,并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时间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明确:

  时间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各类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子逛庙会

  初六店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看花灯,小孩子们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那浓浓的“年味”,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老舍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初步感受了北京春节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的春节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默读思考

  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片段,请问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片段?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三)精读体悟

  1.在这些片段中,作者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详略安排得当,主次分明。对于最能表现老北京独特习俗的内容进行了详写。如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至初六、正月十五这几日,作者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们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元宵节,这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作者进行了重点描绘,凸显美好快乐的气氛。在详写部分中,作者也并非面面俱到,而是分别突出描写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腊八,作者选择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两个传统习俗来写;除夕,写了人们穿新衣、贴对联、赶回家吃团圆饭、守岁等习俗:初一至初六,则主要描述了拜年、逛庙会的习俗;初一至初六,则主要描述了拜年、逛庙会的习俗;正月十五,主要写了赏灯的习俗,吃元宵也被提及,但仅用一句话带过。其他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并无特殊性,如采买东西、打扫屋子等,作者没有详细描述,仅用精练的语言简单提及,并把这些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在课文的各部分,使得整篇文章完整流畅。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并说说作者为什么重点描写这一部分。

  明确:对于第一个问题,只要学生能说出大意即可。第二个问题要紧紧围绕着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特点来表述。

  (四)品读赏析

  老舍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的很多作品都富有浓郁的“京味儿”,本文语言也是如此。请大家读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并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语句,加以体会。

  1.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能不能改成“零碎的东西”“玩具”)

  2.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3.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明确:

  1.“零七八碎儿”意思就是零零碎碎,“玩意儿”指玩具。这两个北京人常说的口语词,表现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也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果改用“零碎的东西”“玩具”之类词语,则缺少了这种“京味儿”。

  2.“老年间”指很早以前、古时候,多用在口语中,且带有传统民间习语的色彩。用上这个词,整个句子显得亲切朴实。

  3.“闲在”指清闲自在,带有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色彩,质朴平实。

  (五)拓展阅读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一想其中描写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想好后与同学交流。

  明确:斯妤的《除夕》重点写了“我”对一家人过除夕的一段回忆,表现了闽南老家除夕的习俗,让人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的民俗风情,感受到除夕阖家团圆、其乐融融、温馨快乐的氛围,也感受到作者对亲人的思念、怀念之情。老舍笔下的春节,则像是一幅民俗画卷,表现出传统节日中,人们共同的活动和体验,以及共同的文化心理。

  (六)总结

  这篇散文以时间为顺序,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部“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生活及祖国传统文化的赞美之情!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老舍

  详略得当“京味儿”十足

  北京的春节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把课文读流利,理清文章层次,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重难点:

  能把课文读流利,理清文章层次,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春节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2.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合作填表

  时间风俗习惯

  (3)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三、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分清详略,练习朗读,领悟写法

  1、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2、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那一段,力争读出感情,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好批注。

  3、合作交流。

  4、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三、课内拓展:“阅读链接”

  阅读“阅读链接”中的两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拓展。

  以“郧西人的春节”为主题,借鉴本文的表达方式与写作方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写出郧西人春节的特点。

  2.表达出你对节日的迷恋之情。

  3.要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的课件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情分析:

  虽说是六年级的学生,但由于该班基础极差,只有少部分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本文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德育目标: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喜欢今年的春节你是怎样过的

  2、播放春晚部分精彩场面的录像,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3、播放童谣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北京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4、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去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民族文化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通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自然段序号。

  2、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理清顺序,感受年味

  1、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画表示时间的词。

  2、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汇报交流,在这些日子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你发现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吗

  4、自由读文,品年味。

  5、全班交流汇报,总结年味。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和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的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找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正月初一逛庙会,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灯会,能使我们体会到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情。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各自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课文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了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你能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吗这节课我们着重探究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二、深入阅读,体会写法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画相关句子,和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2、深入研读详写部分,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指导品读“腊八”。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①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②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2)、指导品读“除夕”。联系自己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①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②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③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除夕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把它表现来。

  (3)、指导品读“正月初一”。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①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②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

  (4)、指导品读“元宵”。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课文第11、2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元宵的灯特别的多。

  ①勾画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②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小结:第13自然段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每个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作者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三、提问引导,领悟特点

  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他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北京的春节的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

  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的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的“年味”。其实,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嚼嚼这一独特的味道。提问:我们知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春节的时期的几个重要日子活动。那么,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腊八”这部分,现在大家来回忆一下: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二、深入阅读,体会气氛。

  1、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指导学生感情读文

  2、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们春节拜年吗?说说你拜年的经历。

  (4)引导学生了解庙会时怎么回事?

  3、指导品读“元宵”。

  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说说你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景读,结合生活体验,深入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

  二、拓展阅读,领悟表达特点:

  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它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三、延伸谈话,了解风俗。

  1、师: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启发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你觉得现在过年的氛围浓吗?说说你的感想。

  (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如何传承中华民俗文化的思考。]

  四、作业

  小练笔: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