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课件(精选9篇)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热爱生命》课件,欢迎大家分享。
《热爱生命》课件 篇1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思路
2、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提出疑问,质疑探究。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阐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情感与态度:
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
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一天傍晚,一个人心烦意乱地走到悬崖边。
他觉得生活平淡而无聊,年轻的心不愿再负担人世间的孤独和艰辛。于是,他把脚轻轻凌空一提。
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独特的声音,他不禁侧耳静听。原来是婴儿的哭声,在这荒山野岭,他能够感到生命依然高高在上。顿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句他袭来,他一把推开诱他自杀的死神,循着啼声和灯光走去。
那是他生命里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闪电。数年后,他的伟大作品如春雨般洒落在俄罗斯及世界各地。
他就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屠格涅夫。
问:是什么使屠格涅夫最终抛弃自杀的念头?
(是生命的呼唤,是屠格涅夫心中尚存的热爱生命的信念。)
二、关于作者
蒙田(1533——1592),是法国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几乎把毕生精力用在对人性种种形态的审视和研究上,撕去一切人为的伪装,揭示人的本来面目。所以,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他的《随笔集》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合作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强调读出声来)并思考:文章的题目是“热爱生命”,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请把能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的语句画出来。
在朗读过程中,如果出现理解不了的句子,也把它画出来。
理清文章思路:
┌坏日子 消磨 ┐
┌面对生│好日子 赏玩 │ 态度
│ │“哲人”:打发 消磨 │
热爱生命│ └“我”: 称颂 乐趣 ┘
│ ┌抓紧时间增加生命的分量 ┐
└面对死│ │ 方法
└利用时间使生命丰盈饱满 ┘
小结:通过合作学习,我们看出了本文作者用他最为诚恳的情感为我们诠释了热爱生命的含义:面对生命,我们不要沉迷于当中的痛苦和不幸,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面对死亡,我们不必畏惧,也不必逃避,抓紧时间,珍惜生命,充分享受生命所赋予我们的所有快乐。——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二)问题探究
(学生找出阅读过程中理解不了的句子,通过合作讨论后,得出结论。)
有可能出现的哲理性句子:
A.“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人的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伟大而神奇的杰作,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既然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上天的厚赐,更值得我们珍惜。)
B.“生之本质在于死。”
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死亡是人人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又是衡量生命价值的起点,俗话说“盖棺定论”,一个人只有到了死亡,才定格了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对每一个想活得有意义的生命而言,走向死亡的过程便是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C.“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对于死亡就不会感到遗憾。
D.“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只有关心生活,才能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品味生活、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虽然生命的长度难以改变,但是只要充分理解生命的意义,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生命的内容和质量就会得到无限地丰富。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小结:通过刚才的的讨论、解答,我们了解了作者在面对死亡时之所以那么从容,是因为他有化死亡为生命的“秘诀”, 即在有限的时间里追求到生命的最大价值。
塞内卡说过:“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我们大家都很幸运地拥有了生命,它的存在与消亡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可是我们能够决定它的价值,那么,就让我们活出最精彩的自我,不要辜负我们所拥有的时光。
四、比较阅读
附:敬畏生命
张晓风
那是一个夏天的长的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象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时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象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的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其实
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主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1、学生讨论,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同:题材都是谈生命;都表达了珍爱生命的情感;都从“我”的认识、感受来写;两文都是文约意丰,内容深邃。
异:①内容不同。前文着重谈对人生的态度,倡导以积极进取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后文着重谈对生命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表现生命繁衍的无私、执着、顽强、令人敬畏。
②“生命”的含义不同。前文中主要指的是自己的生命;后文中指的是世界上所有的生命。
③阐释的方式不同。前文从日常的词语理解入手引发出热爱生命的议论;后文写景抒情引发出敬畏生命的感悟。
④表达方式不同。前文以议论为主,直抒胸臆,朴素深刻;后文以描写抒情为主,写得细腻含蓄。
⑤文风不同。前文是思想家、哲学家风范,大有劝诫世人的大家气度;后文尽显散文家的魅力,轻松中隐含沉重,平凡中见深意。
2、两文中哪一篇对你更有启迪?为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补充材料:
(1)1998年5月20日晚9时,一场山洪将新疆一矿井冲毁,将13个在井底干活的工人冲倒,淹没,只有青年工人杭平抓到一截一米多长的圆木,顺水漂到700米深处的采煤区。在三十四天中,他喝水,啃圆木上的树皮,嚼皮带,吃生骡肉,以顽强的意志活了下来。当救援人员发现杭平还活着的时候,都感到这是一个近似神话的“奇迹”。
(2)在网上有一篇调查报告:有20%的大学生曾有过自杀的念头,37%的自杀未遂者自杀前考虑时间不超过5分钟。他们自杀的原因五花八门,其中最让人不可思议的竟是因为食堂的饭菜不合胃口,父母不能来给他做饭。
(3)前不久,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一只小鸟突然飞进了赛场,被劲飞的网球击毙,击中小鸟的运动员立即停止了赛事,跑到小鸟前双膝跪下……
(4)大庆某银行的女职员面对持枪歹徒,巧妙周旋,以几万元的代价保住了巨款,结果被开除公职党籍,理由是她没有以性命相搏。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篇谈论生命问题的文章,在两位睿智作家精妙文字的启迪下,我们加深了对生命的理解,明白了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重要性。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更加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努力过好每一天,使自己的生命焕发光彩。最后,让我以罗曼罗兰的名言来结束本课的内容——“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热爱生命》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让同学了解生命之可爱,培养同学热爱生命之情;
2、培养同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
3、让同学体味小说中的心理和行动描写。
【教学重点】
1、通过心理、行动描写表示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同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作品中对主人公觅食过程的心理和行动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主人公力量的来源。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 《热爱生命》全文;
⑵ 作者的有关资料;
⑶ 外国小说赏析方法的资料。
2、同学准备:
⑴ 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⑵ 查找对《热爱生命》的赏析资料;
⑶ 通读全文,试作批注。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拟采用批注式阅读;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课前让同学自主查阅资料,对资料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进行归类整理;课上对文本进行阅读,合作探究,分组对抗,争辩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赏析;课后进一步自主合作探究生命之意义。
3、课前的资料搜集,合作整理拟用2~3天,课堂学习1~2节课,课后拓展1~2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究竟是什么?人,可能无法说清。生命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人,可能也无法说清。
生命有时是极其脆弱的。瞬间,它可能就会化为乌有。可是生命有时又无比强大,让你不能不为之惊叹。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就给我们展示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二、自主合作,整体掌握
1、让同学谈谈本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本文写一位淘金者在与同样病弱的野狼的较量、跟踪中,最终咬死了狼,他吮吸了狼血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生命自身那巨大的潜能,歌颂生命的无比强大。
2、浏览课文,作批注。
教师讲:批注是阅读理解的一大关键手段。在勾画圈点中品读美文,筛选捕获重要信息,概括分析文章内容,发明性地理解文章。批注能协助我们梳理结构、概括主旨、体会写法、品味和锻炼语言(炼字)、考虑并汲取文章的思想内涵等。要做到精心圈划,运用不同的笔色符号和旁批、总批等形式,批与注结合,大胆设疑推理,发表自身的见解。不乱画、不粗心、勤动手。
此法是指在文章正文空白处,即书头、地脚、段尾等空白处,批注的阅读心得、评语、订误和校文等。该法的优点在于:
⑴ 批注所感。如对作者的思想观点、文学赞叹、异议、质疑、评价等感受,顺手利用文章的空白处,加以眉批,方便可取。
⑵ 批注一闪念。采用眉批,能和时将阅读中所发生的一闪即逝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
⑶ 利于理解、记忆。眉批留下的墨迹,有利于读后研究,加深理解、记忆,还有助于发挥独到见解。总之,眉批后,每隔一段时间,要注意翻看、整理,以利引申、发挥,否则,时过境迁,与时俱逝,前功尽弃。
3、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给课文作批注。
⑴ 教师范例:
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心里又发生了一种新的恐惧。这不是害怕他会束手无策地死于断粮的恐惧,而是害怕饥饿还没有耗尽他的最后一点求生力,而他已经给凶残地摧毁了。这地方的狼很多。狼嚎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吓得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仿佛它是给风刮紧了的帐篷。
对狼嚎声音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在孤独无助的状态下,荒野给“他”造成的心理压力。
⑵ 同学快速阅读,对“荒原觅食”局部作阅读批注,然后汇报自身的独特体验。
三、合作学习,自述所得
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谈谈自身自读之所得,听听他人的收获,互相取长补短,扩展知识面。
(交流以个人所得为中国。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同学,但没有无可交流的同学。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可在交流中体验胜利。交流以范围分为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以内容分为全面交流和专题交流。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均兼顾个人交流、汇总交流、专题交流几种形式。)
四、质疑解疑,掌握内容
1、同学提出疑难问题,师生一起解疑。
2、教师在同学质疑的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一些问题。
参考问题:
⑴ 小说的主人公没有名字,加上一个名字是否更好?
作者没有写出“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一切热爱生命的人的代表,它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一类人,只要热爱生命就可以是“他”。加上一个名字,反而使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减弱了。
⑵ 文中一再提到他已不再感到痛苦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不求一致,意合就可。
⑶ 文中的他已伤残、衰弱到了极点,最后是什么支撑着他往前走的?
参考答案:是对生命的热爱。虽然伤残满身,体质极度虚弱,但他的心没死,他对生的渴望之火没有熄灭,所以,他能向着那一点生命的目标不停地、情不自禁的前进。
⑷ 文中写比尔的下场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比尔无视同伴对自身的呼喊,作为一个尚有能力的人,向生命的希望奔去,可生命却与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比尔比“他”走得快却先倒下了。这正是——背弃良知的懦弱人性的悲剧。
⑸ “他”是在同饥饿和死亡抗争,还是同别的什么抗争?
参考答案:“他”与其说是同饥饿和死亡抗争,还不如说是在与恐惧抗争。作者用精湛的文学笔法,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抗争。让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生命自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是无法诋毁的,它会让你活下去。不论你面对的是什么,哪怕是要吞噬你的荒野,是吃掉你的野兽,或是饥饿、疲惫,生命都会协助你战胜它。
⑹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真理?
参考答案: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感受到生命的剽悍与强大。
五、探究讨论,欣赏语言
这是一篇逼真的小说,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没有多余的议论,它只是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若无其事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试对它进行赏析,说说它好在什么地方。
教师先作赏析示例,然后由同学自由发言,充沛发表自身的意见,同学肯定会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示例:
1、“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前还是一头小驯鹿,一面尖叫,一面飞奔,非常活跃。”这是一个残缺的生命的一种对活力、健康的天性的虚构。小驯鹿的死,似乎也预示着他在不久也会有相同的下场,这是一种同病相怜的悲痛。作者在这里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没有用深奥的语言,但朴实的语言中却有很深的言外之意。
2、“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手把狼抓住。”“无力”的狼、“无力”的手,形象地写出了人与狼的当时的境况,而“慢慢地”“一下”却又写出了人的计谋已久,也预示了人的最终获胜。
六、拓展延伸,发散创新
1、你对比尔的独自离去有什么看法?
2、你认为“他”没拿比尔的金子,没吮吸比尔的骨头是不是傻呢?
注意:
⑴ 设计这些具有多向思维、无限定性的开放式问题,可为同学奔驰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
⑵ 创新的见解经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过早对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评价,势必扼杀其他同学创新与发散的思维火花,这些问题的评价一定要采用延时性评价。
⑶ 探究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教学的完整性,要确立动态、全程学习的观念,使教学结束于问号而非句号。课堂上对问题的探究不求数量而求质量,重视探究的深度与广度,重视探究的过程性和持续性。
[《热爱生命》课件]相关文章:
1.热爱生命的习作课件
2.杰克伦敦热爱生命课件
3.英语课件ppt课件
4.《燕子》课件
5.《山雨》课件
6.《山雨》的课件
7.《画》的课件
8.《假如》课件
9.《马说》的课件
10.《走路》的课件
《热爱生命》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短文三篇》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冲击的力量。它们告诉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要学会思想,学会平等、合作和承担责任,它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同时,三篇短文质朴而富含哲理的语言和以小见大、比喻、对比等技巧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论,为了维系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我采用“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构建“高效课堂”。“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前自学、课中展示、课后反思三段。这种学习模式最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三、说学习目标和重难点预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定教”。学生自学后,根据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我们共同讨论,师生一起预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能说出关键句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摘抄散发思想华彩的语句,品味文章朴实富含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提高个人素养。
学生跟老师一起预设学习目标,将以往的“要我学什么”变成现在的“我要学什么”。
我们还确定学习重点: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学习难点:能说出文章关键句的内涵。预设用1课时完成学习目标。
四、说学习过程
为完成学习目标,我引导如下:
第一段:课前自学。
学生利用课前30分钟左右时间自学,自学内容是教师编制发放的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学生自学基本上能弄懂导学案中50%的问题;余下的对学,即“找学习对子”或小组成员,对余下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弄懂近70%,初步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余下的30%属疑难问题,留待课上展示时师生共同解决。
魏书生说:“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其实课前自学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充分地预习,能激活学生的合作、探究欲望,为课堂展示做好准备。
第二段:高效课堂课中展示。
(这是我们课改后的教室——学生分组对坐,各组都有自己的学习领地,小黑板环绕在教室四周,以便各小组进行课中展示。高效课堂学习小组评价表,方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及时评价。现在教室的任何地方都能成为课中展示的焦点。)
课前8分钟,我让课代表分配好导学案中的学习任务,各小组长抽签明确要展示的内容,组员则抓紧时间板书。上课铃响后,老师带领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后,紧接着用5分钟站立交流。站立交流一是让展示的同学打好腹稿准备发言,二是让其他同学讨论本组答案,并看其他小组的板书,看有没有需要补充、质疑、对抗的内容。这是高效课堂教学中心环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的集中体现。交流结束后,学生开始分组展示,进行学习。
本课的具体学习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我设置为整体把握。主要是看看学生预习得怎么样。我设计问题如下:想想编者为什么以这样的顺序编排三篇短文,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抽到签的小组展示的答案是:“这三篇短文是递进关系,《热爱生命》提出问题,《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和《信条》则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请问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这时有其他的小组提出观点:“我们认为是总分关系。第一篇总写,后两篇分写。”
看到两个小组都没抓住要点,我就提醒:“我设置这道题,是想让你们‘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不行’。它明问三篇短文的内在联系,暗问文章的主旨。能不能围绕主旨来回答这道题呢?”有学生回答:《热爱生命》提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命题,要我们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不会觉得烦恼。《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和《信条》则阐述了具体做法,告诉我们人本身很脆弱,伟大之处在于能思想,人应该‘努力地好好思想’,人们在生活中,要遵守那些在幼儿园里就学过的最基本的规则,如讲究卫生、注意营养、要观察生活、要与人和谐相处等等。接下来,我用课件显示三篇短文的联系和主旨,让学生能整体把握文本。这是本课的重点。
第二环节,我设置为局部探究。三篇短文意味隽永,常读常新,我把她们奉为我精神世界的一弘清泉,正因如此,我希望学生能和我产生共鸣。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深入文本,找出自己深刻领悟了的句子,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展示组的同学站在该组黑板前,“下面由我为大家展示,我们组选择的句子是《热爱生命》里的‘生之本质在于死’,我们认为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一生是极短暂、极有限的,死亡是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终极归宿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该学生谈句子内涵没能紧扣文本,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学生可以用《热爱生命》的最后几句话“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来阐释怎样珍惜生命。同时,我引用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这一段,引导学生弄懂这个句子的意思,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好好地幸福生活。
其他组的同学也踊跃选择句子谈体会,为本组加分。有同学选择了《热爱生命》中 “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这句话,他说,当他看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看到操场上清澈的露珠和草丛中有“二虫斗”时,他都会觉得生活无限美好。这时我点拨一句,“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周遭事物,就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精彩,生活的美好。”
还有同学选择《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中“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信条》中的“不论你们年纪多大——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等等,踊跃发言。
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交流、探究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和情感认知的交流,集思广益,把学习引“深”或拓宽。同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迁移。这个过程是热烈的,很多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的积极展示,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学生的课堂。加之,学生进课堂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有一定的前期生活经验,让学生结合实际谈体会,能较快地使学生入情入境,增强学生说话的自信心,有助于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进入合作展示状态。
当然,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简单地意味着“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其实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功夫”在“展示课之外”。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难点,用时最长,掀起了本课的第一个高潮。其间我也适时“精讲点拨”讲规律、讲方法、讲问题的突破口,一并带出本文的行文技巧,如以小见大、比喻、对比等,让学生有意识地应用到作文中去,最大程度地减少讲授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三环节,我设置为提升训练。这是“有效训练”环节,即根据学习目标,突出基础性,设置合理的问题进行训练。我让学生模仿短文,写自己的信条,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努力让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上升到一种高度。“奇谈天下”小组的同学展示:“行动远比承诺有力量。”“不埋头,哪有机会抬头。”“即使翅膀折断了,心也要飞翔。”“这一秒不失望,下一秒就有希望。” 其他小组同学也争着抢着展示自己思想的光华。所有的“信条”都是同学们原创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同学们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本环节又一次掀起课堂的高潮。
第四环节,我设置为拓展延伸。我采用情境创设法,选取两则让人深思、发人警醒的关于生命话题的材料,一则是马xx临刑前的忏悔,一则今年高考首日湖北一名考生考前两小时自杀身亡的新闻。(详见导学案)我想让学生结合《短文三篇》给人的启示,设想“假如我是他,我会怎么做”,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主旨,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应该“努力地好好思想”,在生活中,只需要遵守那些最基本的规则,就会幸福一生。
以上各个环节的问题讨论成果皆由学生分小组展示,展示后,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对抗,老师及时点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真正意义上成了课堂的主人。
第三段: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的反思”,还是带着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让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说说“我的生活(或生命)需要有哪些具体改变”,希望同学们能够写下来,并付诸实践。
其中“与心飞翔”小组这样展示:“有计划地做事”“提高学习效率,充实地生活,让生命有分量”“用有限的生命去塑造辉煌的人生”。其他小组成员也踊跃发言,学生们的反思都极具个性,见地都很独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分享快乐的热烈的气氛中,伴着第三个课堂高潮,我带领学生完成了学习目标。
《热爱生命》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立
《热爱生命》九年级于文教材中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1906年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记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出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逼真性的高度统一,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寄予着的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和美学追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和情意之间以及知识、能力和情意之间的联系”因此,结合本课的内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并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
2、学习重点、难点:
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二、说教学思想
新时期阅读教学,应体现“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教学思想,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离开了文本,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于文本,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一种理性把握;文本所涵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而学生学习文本,是一个动态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需要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依托、作支撑,超越文本,正是对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种大胆尝试;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适度回归文本,是对课堂起始环节的一种照应,对文本解读的一种强化,对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升华
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也正是本堂课所体现的教学思想
三、说教法
《热爱生命》是杰克.伦敦所创作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其文风干净利落,生气勃勃,健康乐观;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文明的头脑与原始的强力的结合,是科学进化论的喉舌,代表了朝气和勇敢本着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论指导,设计此课为达到以上标准要求,可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我设计了几个主要环节,有困难重重、直面困难、硬汉精神、生存的锦囊等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研讨探究法—— 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激发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四、说学法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是由浅入深、不断积累、不断体验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完成自身的意义建构结合本课特点,就学法而言,主要采用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批注法,等等
学习过程
(一)导入(看逃难片断)
提问:影片已放完,影片中人们争先恐后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活命.
切入文本:的确,从影片中,可见生命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其实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当人遇到危险时,生命往往是放在第一位的.面对困境,面对死亡,人们更多考虑的是怎样使自己活下去,延长自己的生命今天我们学习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设计说明:设置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
读书方法指导:在短时间内阅读长篇,我们通常采用快速阅读法,阅读的同时请同学们运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提炼对回答问题有用的信息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小说,完成《热爱生命》基本信息表上的积累任务花15分钟完成(投影4:阅读任务:《热爱生命》小说基本信息)
生:阅读,填写表格
《热爱生命》基本信息积累表
作 者 杰克;伦敦 国 家 美国 体 裁 小说
主人公 “他” 身 份 淘金者
主人公经历
(故 事 情 节) 一位淘金者虽身陷绝境,但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很多困难,终于获得解救(一句话概括)
故事的高潮部分 与病狼殊死搏斗
主题 表现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快速阅读的效果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读
(师生交流答案)
设计说明:同学们通过快速阅读,基本了解了小说故事的情节主人公一位淘金者虽身陷绝境,但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很多困难,终于获得解救.
一、困难重重:
从情节中,大家也可以看到主人公从被同伴抛弃到最终获得成功解救,遇到了许多因难面对困难他没有被屈服,想办法坚持了下来因此,了解这些困难,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主人公是怎样铸就自己生命的奇迹(投影5:主人公所遇困难)下面同学们就以小组讨论地形式,采用圈点勾划的方法,找出主人公所遇到的困难(每种困难都请用一个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生:阅读文本,找出所需内容
师:同学们看一下,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生:(总结)困难:有孤独、寒冷、饥饿、疲劳、病狼.......
设计说明: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之上,再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
(二)直面困难
所幸的是这位硬汉活了下来,更幸运的是不久他暂时失明的眼睛恢复了视力他从此不再去做那虚无飘渺的发财梦,他开始脚踏实地地生活,他爱上了干净的水,爱上了面包,爱上了加州的阳光,而且更加喜爱陪他的母亲徜徉在他的橘树丛和花丛对于那段不堪回首的遭遇,他很少提起,他不愿去回想那不堪的日子,直到有一天……
他的弟弟杰克来到他家,显得有点激动,他大声说:“老兄,听我的哥们说,朗戴克那儿又发现了几个更大的金矿,我们决定明天就出发,去碰碰运气,祝我好运吧!”
他的心猛得往下一沉,想:不行我可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冒失的孩子去送死于是他凝重地注视着杰克说……
根据文意填写哥哥对杰克所说的话
要求:
1.向杰克具体描述一种困难
2.尽量劝说杰克不要去荒原冒险
3.80字左右
建议:先从文中迅速搜索相应的信息,然后你可以用文中的语言直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提醒:把这种困难说得越具体就越能说服杰克
例:“我认为你不应该去冒险原因是:太孤独了,还记得比尔吗?在淘金路上,我没有受伤时,比尔与我结伴同行,一旦我的脚扭伤之后,这家伙就抛下了我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荒原中连走带爬整整半个月,独自承受着恐惧和饥饿如果你能承受这份孤独无助你就去吧”
(三)硬汉精神(如何克服困难)
再大的困难也不能使正在与黄金热恋的杰克清醒过来,哥哥也意识到如果仅为了让弟弟活着,而阻止他独立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是不公平的,他叹了斗气,语重心长地说:“好吧,你可以去,不过你必须向我保证,你得有个男人样”
“难道我还不够男人嘛?”杰克扬了扬他粗壮的胳膊
“不,我指的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你样该有一颗硬汉的心”
杰克陷入了沉思……
请你结合文中句子或情节,说说硬汉应具有哪些品质?
例:硬汉必须(充满希望)我从第3和第5小节中读到,他正是希望可以在狄斯河找到来福枪和子弹,还有钓钩和渔网等打猎钓鱼的一切工具;希望走到赫德森公司,找到许多吃的;希望比尔会在藏东西的地方等他,所以他这样拼命,没有躺下死掉我又在第44小节读到,是对见到母亲和“阳光灿烂的南加利福尼亚,以及橘树和花丛中的他的家园”的希望支撑着他活了下去因此认为一个硬汉必须常怀希望
设计说明:以上三个“写一写”环节,让学生深入文本,同时也体现了尊重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新课程理念]
(四)生存的锦囊(情感升华)
哥哥娓娓叙说当年的经历,说着着硬汉的心,杰克对哥哥的告诫有点不耐烦了,他几次注意了挂在客厅里的钟,最后,他终于忍不住打断了哥哥:“哥哥,你所说的这些品质我想我都有,还是请你祝我好运吧,我必须走了,我得乘着商店没有关门前去买些干粮和子弹”
哥哥叹了口气,“请你再等我几分钟”接着他独自径直朝书房走去,一会儿他又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个锦囊他把锦囊塞到杰克手里,说:
“这一路你会遇到许多挫折,当生死攸关的时候,打开这个它,里面的话将帮助你渡过难关”
哥哥在锦囊里只写了一句话,聪明的同学们,请你猜猜硬汉可能会写了什么?
(五)热爱生命
师:主人公在重重艰难险阻面前,想要放弃生命,选择死亡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他却没有甘心就死,他选择了抗争小说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的某些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有没有发现“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可文中一直没有名字,是作者的失误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明确:“他”其实只是一个符号,他的身上其实寄寓了作者对人类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小说中的“他”
其实每一种职业,每一个人,包括你我,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有自己的困难,该怎么办?
(1)要勇于面对失败
(2)要乐观地面对困难
(3)要敢于与困难斗争
(4)要热爱生命,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
生命,人生,一个永恒的话题!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一首与小说同题的诗歌
诗人汪国真写的《热爱生命》
设计说明:这是对课文的拓展,既从内容上、又从情感上超越文本,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撑
师生齐诵,气氛达到了高潮,还能看出平时积累的丰富与扎实
师:活着,真好,只有活着,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才能体会人生的美好,为此就应该坚强地活着但是生活中有的人他们觉得“活着真累,活着真苦”,于是他们选择了自杀5.12地震中的个别幸存者因为无法承受失去亲人的无助,无法接受家园被毁的现实,无法面对种种精神肉体的痛苦,他们从地震中走出来,却又在地震后倒下去去年10月3日出现了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北川首例政府官员——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自杀身亡
而从刚才大家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学完本文后,你对热爱生命有了一定的理解,思考几分钟,如果现在,你将和我校国家级心理辅导老师——陈宗干老师一起赶赴四川灾区,对灾区人民进行心理帮助,你能否用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来鼓励灾区人民度过这场精神灾害
设计说明:此环节是在活动中“超越文本”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发挥学生以体态语表情达意的才能但是“超越文本,不能忘本”,活动设计要始终建构在研读课文基础上,要紧扣“热爱生命”这个主题
总结:是啊,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热爱生命,就要有所信仰,有所追求!热爱生命,就要学会抗争,并且要敢于胜利!不是吗?人生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洒满阳光、铺满鲜花的道路永远只是人生的一种美好祈愿我们受苦、受累、奋斗、挣扎,我们亦享有诗歌、阳光、自然和亲情人生要有所追求,要活得轰轰烈烈,成就一番事业,在生活中就要学会坚强、学会抗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生命的重托,才能对得起生命的历程.
《热爱生命》课件 篇5
一、 课文分析:
这是美国“硬汉小说”的一篇代表作,表达了对人们永不屈服的生命意志的赞美,是一首有关生命力的赞歌。《中考指导用书》要求学生可以“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说出从中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如何引导学生了解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涵并获得有益启示,就是学习本文的最主要目的。
课文分为三大部分,主体为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为故事的开端与发展,第二段进入了高潮。在这两段中,重点分析的内容应有所区别。
学习本文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种他们并不熟悉的生活,如何让他们体会到人的意志所激发的生命力的可贵。在本文中,应当通过分析环境与人物心理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逐渐认识这种精神的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主人公和我们一样也有过恐惧,有过对前途的茫然,但在与环境的冲突中,他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战胜了恐惧,继续坚持下去,文章接下来进入了高潮,而主人公最终取得了胜利。通过分析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碰撞冲突,来把握人物的主要精神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作者非常细致地展现了“这个人”所遭遇的各种不幸,以及他与之搏斗时所表现出的绝望、恐惧与振作、坚持,这些过程构成了真实的心理历程。而在冲突的最高潮,安排了一只病狼与一艘帆船同时出现。病狼就是周围恶劣环境的缩影,而帆船代表着希望,两者并行中,这个人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此时作者主要结合动作描写,并通过加入了议论表达自己,细致地体现了这个人在希望的感召下,他个人意志不断地强化,从而激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生命力的坚韧与顽强,也发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激发其生命活力的源泉,由此可以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分析相关描写,把握主人公的心理历程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通过学生练习来完成教学过程。在上课前预习是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通过对预习的检查和进一步的教学来展开对课文的学习。而在教学中,重点应让学生通过分析环境、动作描写把握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过程,以此突出文章的主要思想。再通过分析文章中各个形象的象征意义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通过延伸阅读帮助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中心。
二、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描写方法。
2、体会文章表现的人物精神及其意义。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难点:体会文章表现的人物精神及其意义。
三、 课前准备:
参考资料:《坚硬的荒原》(乌拉圭)何塞思里克罗多
预习作业:阅读全文,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列举主人公遇到的种种困难。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对杰克伦敦相关生平经历,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精神。
这里是加拿大落矶山脉中的一个小镇,一八九六年,随着阿拉斯加克朗代克金矿的发现,无数人通过一个名叫道森的小镇奔向自己的希望与梦想。淘金潮裹挟着各色各样的人流过道森,他们来了,又去了。道森收留过他们,又遗忘了他们——只有一个人例外。1897年的秋天,一位21岁的美国青年也曾在道森街头徘徊。他的黄金梦最终破灭了,可是,道森在众多的得意者和失意者之中,独独记住了他。他是美国小说家。曾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淘金者,他曾经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直到他拿起笔,开始创作那些不平凡的故事。
他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在十几年创作生涯中,他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他最终成为了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所创作的文学形象曾经是整个美国社会青年崇拜的偶像。他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平凡绝非平庸,只要你永不放弃。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他用细致的笔调阐述了这个道理。这就是《热爱生命》。
2、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读课文。(教学建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⑴文中的环境描写。(在学生列举环境描写时,可以简单提示一下上下文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
① 以第2节为主,表现了一片荒凉的景象。“到处都是模糊的天际线。小山全是那么低低的,没有树,没有灌木,没有草——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辽阔可怕的荒野,他的眼中迅速地露出恐惧的神色。” 我们从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这片荒原特点的词语——“辽阔可怕”。注意关键字词“荒凉”“模糊”“没有”“辽阔可怕”。这些词语表现这片荒野辽阔到天地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根本看不见尽头,而触目所见的一切都是几乎相同的死气沉沉的东西,没有一丝一毫生命的迹象。而此时此刻,他的脚瘸了,他的同伴抛弃了他,他只能一个人面对这样一个可怕的场面。而此时此刻他想到了什么?联系下文可以看到他想像他可以走到一片湖泊边,获得食物。但实际上他已经迷路,他想到的这些不过是他在恐惧中给自己的一种心理安慰。他将遇到什么?他将面对什么?他是否能够活下去?一系列疑问摆在读者面前,而这仅仅是作品的开端。此时主人公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但他没有丧失希望,至少他还想着美好的事情。
② 以第24节为主,此时他的眼前出现了与周围荒凉死寂的景象截然不同的事物。“下面是一条流得很慢、很宽的河。他觉得这条河很陌生,真使他奇怪。他慢慢地顺着这条奇怪的河流的方向,向天际望去,只看到他注入一片明亮光辉的大海。后来,他又看到光亮的大海上停泊着一艘大船。”“明亮光辉”“光亮”这些词语让这片景象与上文形成对比。经历了上文中他的恐惧与绝望,此时作者指出他的生命“不愿意死”。此时他的心态起了变化?他起先不相信这是真的,并非像上文一样用幻觉来欺骗自己。接下来他冷静地想到他所处的位置,并且决心即使爬也要接近那艘大船。也就在此时他活下来的希望出现了。而与大船同时出现的是一匹病狼,而这只病狼也想要吃掉他,可以直接威胁他生命的东西也出现了,作品进入了高潮,一场为生命而坚持奋斗的传奇也进入了高潮。
③ 以44节为主,是对他家乡和亲人不连贯却极其美好的记忆。“他又含含糊糊地、不连贯地谈到了他的母亲,谈到了阳光灿烂的南加利福尼亚,以及橘树和花丛中的他的花园。”这段描写非常简单,但这一切事物都美好的,温暖的,与前文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他终于获救,即将回来那边温暖中去,作品在这时结束了,“这个人”终于获得了胜利,即将回到那温暖的家乡。
由此我们发现三处环境描写,表现这个人遭遇的不同阶段:(板书)
一、荒原——辽阔可怕(开端)
二、大海——明亮光辉 大船(高潮)
病狼
三、家园——美好温暖 (结局)(42—44)
那么,作品如何具体描述这场生命的冒险呢?我们首先看看大家发现的主人公所遭遇的灾难。
⑵列举主人公所遭遇的种种灾难。(教学建议:归纳整理学生的答案,列举出来,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情节内容,为下文的具体分析作铺垫)
友人背叛(让他一个人面对这片荒漠)
极度饥饿
体力虚弱(他到这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金子,可是最终他扔掉了所有的金子。是什么让他丢掉自己辛苦换来的劳动果实?当他丢掉最后一点金沙时,他感到绝望了吗?对照比尔的行为,他的身上体现出什么样的精神?)
天气寒冷(在此前,他恐惧甚至绝望了。可是他仍然在走,用尽一切方法活下去。从第19节开始,“这个人”开始了他努力求生的过程。为什么?因为他的生命“它不愿意死”。而支撑他走下去的只有生命了,他大部分时间神志都是模糊的,可是当他清醒时,他就开始确定自己的方位。就在此时此刻,希望出现了。)
野兽威胁(在希望出现的时刻,最大的威胁也产生,文章进入了高潮)
伤痛疾病(但生命仍没有放弃)
明确段落:开端(1—18)高潮(19—41)
3、分析心理变化过程,体会这个人精神的伟大。
在文章的'开端,我们发现他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学建议:分析文章中的动作、环境和心理描写,找出刻画其心理的关键词语,归纳出他心理的变化过程)
幻想获救(“苦苦”“尽力”“不得不”等词表现他对于前途命运的执着信念,他以此对抗险恶环境带给他的“恐惧”,使他可以生存下来)——迟疑坚持(“踌躇”“犹豫”既表现出他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惜,也是在怀疑他是否可以活下来。毕竟如果能活下来这些东西都可以得到,但此时他不知未来如何,所以不想放弃自己努力换来的财富。可他仍尽力治疗自己的脚,吃草找青蛙小虫。尽管他清楚这里找不到青蛙和小虫。他已经开始对自己是否能够走下去产生了疑问的前途产生绝望,但他最终没有放弃,他仍想生存下来,所以他还在寻找,还在走。)——绝望恐惧(“轻轻”到“号啕大哭”表现出他此时此刻的绝望。表面上看他是在捞鱼,实际上他是在寻找活下去的机会,鱼走了,他感到了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他不再想吃东西,表现出内心的绝望。)——顽强坚持(他最终没有放弃,仍然在前进。“藏好”“倒在地上”“扔掉”说明他此时此刻已经把求生放在了第一位,他必须坚持下去,其余的一切都可以放弃。后文比尔的事例表现出他精神的伟大,也说明了他能够战胜荒原的根本原因。)
我们看到,这个人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过恐惧,也有过自欺欺人的表现。他和我们一样恐惧死亡,恐惧未知的苦难。每个人在面对苦难时都会犹豫,都会不知所措,但关键在于他是否放弃了努力。这个人继续走下去,他没有放弃。为了一个目标不要放弃,坚持不懈,为此付出自己的一切,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你必然能够取得让别人瞩目的成就。正如《中庸》中所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当文章进入高潮阶段时,他的心理变化又是如何?
重新振作(作者反复强调“生命”不让他死,在第22和第32节都在强调。人的生命本身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此时此刻体现了出来。生命的活力可以让这片毫无生机的荒原也不再充满死亡的气息。这个人开始仔细思考他的位置,开始冷静地看待面前的大海和大船,从而找到让自己活下去的方向所在。生命内在的活力是他重新振作的动力所在,此时出现的大船对于他来说象征着希望。)——顽强拼搏(伴随着希望出现的是一只病狼。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他与病狼之间的搏斗。狼紧跟着他,而不去跟踪那些驯鹿,是因为狼希望他先死。狼在舔他的血迹。狼一点点地逼近他。狼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想咬破他的手。这是人和狼之间最后的搏斗。他尽管气力耗尽,但仍然在等待着,绝不屈服。最终胜利了,他也欣慰地睡着了。出现这只病狼意味着他的生命受到了直接的威胁,而战胜了病狼他也就赢得了这场搏斗的胜利。病狼在这里象征着险恶的环境,或者说是险恶环境的缩影,表现出了“残酷的求生悲剧”)
(教学建议:学生朗读相关段落,作者用“狼的耐心真是可怕。人的耐心也同样可怕”来表现这场搏斗的过程。分析作者所描绘的振作与拼搏的细节,围绕“耐心”一词找出关键词语。归纳出病狼的形象。如“喘着气”“慢慢地”“轻轻”“尽最后一点力量”“无力地”,狼病弱但不放弃,如影随形地望着他,用最后的力气企图毁灭他。对应的词语是“静静地等着”“一下子伸了出来”“静静地等着”“无力地”“慢慢地”“紧紧地”。体会这个人表现出顽强的耐心与毅力,他在感到了狼的舌头在“摩擦着他的两腮”才“一下子伸出手”,尽管落空但他毫不气馁,而是“躺着不动”,养精蓄锐,准备那最后一击。尽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来消灭自己的敌人。这是与环境的最后一战。他没有放弃,而是用尽所有的力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此时的他,心理已经变得平静而坚定。“耐心”一词体现出他此时顽强拼搏的心理状态。)
最可贵的是,他在这时还保持着人的良知,没有吮吸比尔的骨头,没有拿走他的金沙。那么他获救的动力,生命不让他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最后一段中找。)对故乡,对亲人的爱。这正是支撑他走出死亡的原因。只要心中保持一种美好的情感,保持着一种向上的决心,就能战胜一切,走向胜利。
4、分析形象象征意义及其精神。
这个人:人类的代表。(作者不写他的名字,就是把人类共有的情感赋予了他,他就是全人类。)
让学生归纳其品质:顽强不屈,冷静坚韧,坚守良知。(这些品质帮助他战胜了环境)
大海,大船:希望和对于美好的事物的向往。(对照文末他对于家乡的回忆,可以发现无论是大海、大船还是家乡,都是明亮的,说明两者是有着共同点的,象征着他心中最美好的事物。这种追求帮助他最终战胜了困难,得以获救。)
病狼:险恶环境的缩影(狼病了,但不放弃,这正是困难的象征,作者刻画其病弱是为了表现其实质虚弱,但却紧跟不放,说明困难的本质)
5、拓展练习(阅读《坚硬的荒原》一文,说出两篇文章中的相似点)
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也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那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驰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颤栗的身躯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光秃秃、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
“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回答;他抬起一只脚,放在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一个骷髅头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呀,啃呀,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痛心的,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旁,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前面的全部经过。
“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
“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咽喉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不焦不躁,更不心慈手软,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的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抖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呀?”“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吮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为了挤出那些疲惫不堪的泪水,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坚硬的荒原上。
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摩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了几个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枝头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他已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老人抓住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儿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到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
一杯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杯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杯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答案围绕下面三点归纳:人的生命中所包涵的巨大能量;最大限度地体现生命价值;表现生命力的顽强不屈。(教学建议:结合课文内容中的相关部分回答,可以比较两者不同的内容。)
《热爱生命》课件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理解诗歌主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领悟语言的含蓄美——难点
3、情感目标领悟文章的哲理美,感悟生命、热爱生命——重点
二、教学方法
诵读与讨论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入,人应该怎样活着。“人最宝贵是的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么宝贵的一生该怎样度过呢?
介绍随笔: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随笔的表现形式灵活自由,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综合议论,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
介绍作者:蒙田,(1533年2月28日~1592年9月13日)法国思想家、散文家。曾当过15年文官,后辞官回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他也喜欢出游,曾游历瑞士、意大利等地,留意各地人情风俗。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随笔集》(或译《随感录》)2卷,于1580年出版。
他的散文对英国培根、莎士比亚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文学家和戏剧家的影响颇大。蒙田以博学著称,他的语言平易通畅,不加雕饰,文章亲切活泼,妙趣横生,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开创了近代法国随笔式散文之先河。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范读
教师提出要求: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画出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然后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2师生共同点评该生的朗读后用投影仪呈现知识目标
3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畅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三)引导学生赏析课文
(1)第一段中,作者对度日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坏日子,天色不佳,令人不快,“度日”是“消磨光阴”,要飞快地度;好日子,风和日丽,要慢慢赏玩,细细品尝,领略美好时光
(2)第一、二段中,“哲人”、“我”和“糊涂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案:对生命的理解不同,“哲人”认为是苦事、贱物。“我”认为是优越无比,糊涂人认为是寄托来世,
对比论证:不同的生活态度
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将希望寄于来世
聪明的人:享受生活充实
作者引用了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格言:“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却对这句话没有作任何评论,是说明认为生命是一件苦事,随便打发时光的人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哲人”,而是真正的“糊涂人”。真正的希望不在于来世,不在于任何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在于生命本身,取决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这也是作者对生命的态度。
(3)第三段:“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题目是“热爱生命”,为什么在文章的第三段作者要谈到死亡?
答案:史铁生《我与地坛》: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把死亡当做一个节日去看待,正是体现作者乐观豁达心胸和战胜死神、战胜困难的勇气
(4)作者认为要用什么样的方法享受生活?
抓紧时间,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有效的利用时间,弥补流逝的光阴。
文章主旨: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不会感到苦恼。无论是作为常规生命形态的活者还是特殊生命形态的死亡,作者都在昭示人们一个深刻而朴素的道理:热爱生命。而同学们刚才提出的享受生活乐趣的方法如此之多,只因为生命诚可贵。
(5)举例谈谈该如何热爱生命。
黄美廉,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会时常乱动,口里也会经常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医生判定她活不过6岁。但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在一次讲演会上,一位学生贸然地这样提问:“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有过怨恨吗?”黄美廉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一、我好可爱;二、我的腿很长很美;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最后,她以一句话作
天津塘沽爆炸: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
截止13日12时,此次爆炸事故已造成44人死亡,其中包括12名消防官兵;住院治疗520人,其中重症伤员66人。
在所有人惊慌失措地逃离事发现场时,有一群人,他们义无反顾地冲进仍在爆炸的火场中,用命去浇灭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灭火过程中又不断有新的爆炸发生,一起冲进火场的战友们,很快就有一些人被烧焦然后被抬出,直接送到了太平间。另外还有一些战士,他们在冲天的火光与硝烟中失踪了。他们的消防车,也一并被炸毁。消防战士们知道队友遇难后,边哭边继续灭火。那些牺牲了的人的对讲机里,还不断传来其他队员的声音。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逆行。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四、结束语
许许多多的人用尽毕生的精力在诠释着生命领悟着生命发掘着生命的真谛,不同的人因不同的经历而对生命有着不同的思考,生命永远是一曲值得称颂的歌。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热爱生命!
推荐读物: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
史铁生《我与地坛》
张晓风《敬畏生命》
陆幼青《生命的留言》
张海迪《生命的追问》
板书设计:
理解“度日”特殊生命形态
诠释生命(死亡)
热爱生命
常规生命形态抓紧并有效利用时间
(活着)使生命丰盈而饱满
《热爱生命》课件 篇7
教学设计:
《雷雨》这篇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送来蛙鸣,是多么令人舒畅。本文用字精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出现的不同景象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习惯、能力。
2、能揣摩人和动物在一定环境下的心理感受,学习用不同的语调朗读表达自己不同的感受,内化语言,以及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特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准确地表达感受并且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
教学准备:
动画朗读、收集下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出现的不同景象。
前置学习:
1.熟读课文,认识本文生字,并给每个字扩词。
2.边读课文边思考,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各什么样子?
3.查找有关下雨的资料。
4.自己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5.积累本文中的好词好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昨天晚上和今天早上都下雨了。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雨吗?喜欢什么样的雨?(生回答)下雨时,你们仔细倾听过雨声吗?(学生模仿不同的雨声)
师小结:下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声音不一样,给我们的感受也不一样。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雷雨》,体会雷雨带给我们的感受。
二、朗读感悟
(一)感悟朗读“雨前”景象
1、 学生自由朗读1—3节,想一想:雨前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2、学生谈感受,教师随机引导归纳出“恐惧”、“闷热”、“害怕”。
3、为什么“害怕”?围绕“害怕”指导学生体会、朗读1—3节。重点朗读第一节。
4、归纳表现动物害怕的词语。
(二)、感悟朗读“雨中”景象
1、自由读3——6节,想一想:读完这一部分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2、学生谈读文后的感受。引导学生说一说:从哪儿看出雨下得大?
3、指导学生从雨声、雨密集两方面说雨大。有感情地朗读3-——6节。 “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这一节在朗读时,作为重点指导。
(三)朗读感悟“雨后”景象
1、小声读7——8节,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说感受。结合生活体验理解“空气清新”。
3、看到这样的美景,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4、带着愉悦、惊喜的心情朗诵最后两段。
5、一起欣赏雨后的景色。
三、扩展探究
1、播放全文动画,一边欣赏一边思考:下雷雨时,有哪些小动物在活动?
2、除了书上告诉我们的,你还知道下雷雨时哪些小动物在活动?
3、分小组交流,集体反馈评价。
4、师小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是不同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会有更多的发现。
四、角色体验
现在,我们一起朗读全文,边朗读边在脑子里放电影 ,回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
五、小结质疑
大自然真是奇妙无比,一场雷雨让我们领略了自然的神奇瑰丽。学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六、课外作业
1、向自己的爸爸妈妈描述下雷雨的景象。
2、观察下雷雨还有哪些景象。
板书设计:
雷 雨
雷雨前:乌云 叶子 蝉 大风 树枝 蜘蛛 闪电 雷声
雷雨中:下雨 雨大 雨小 树 房子
雷雨后:太阳 彩虹 蝉 蜘蛛 池塘 青蛙
《热爱生命》课件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立
《热爱生命》九年级于文教材中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19XX年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记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出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逼真性的高度统一,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寄予着的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和美学追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和情意之间以及知识、能力和情意之间的联系”。因此,结合本课的内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并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
2、学习重点、难点:
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二、说教学思想
新时期阅读教学,应体现“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教学思想,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离开了文本,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于文本,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一种理性把握;文本所涵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而学生学习文本,是一个动态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需要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依托、作支撑,超越文本,正是对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种大胆尝试;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适度回归文本,是对课堂起始环节的一种照应,对文本解读的一种强化,对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升华。
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也正是本堂课所体现的教学思想。
三、说教法
《热爱生命》是杰克.伦敦所创作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其文风干净利落,生气勃勃,健康乐观;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文明的头脑与原始的强力的结合,是科学进化论的喉舌,代表了朝气和勇敢。本着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论指导,设计此课。为达到以上标准要求,可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我设计了几个主要环节,有困难重重、直面困难、硬汉精神、生存的锦囊等。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 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热爱生命》课件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
2、了解杰克·伦敦的人生及创作经历。
3、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二)能力目标。
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2、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三)德育目标。
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
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高尔基语),描写细致是课文的突出特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2、研讨探究法 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激发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3、引申比较法 引导学生将课文与七年级下册中的《伟大的悲剧》(茨威格)、《荒岛余生》(笛福)进行联系引申,在对照中更为深刻地体会主人公的拼搏精神。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诵读,感知情节结构,梳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研读探究,理解作品的象征意味。
(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演播美国西部风情及淘金图片)
同学们,说起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我们自然会想到他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拼搏中蕴蓄生命的北方小说。北极地带严寒自然情境中毅力坚强的人们,传递着的是撼人心魄的力量。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热爱生命》,去了解一个美国西部淘金者绝境求生的艰难历程。(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热爱生命》课件】相关文章:
热爱生命的习作课件03-31
《热爱生命》教学课件03-31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课件03-29
热爱读书课件04-11
生命的热爱05-20
生命生命教学课件04-01
生命生命课件设计05-08
生命生命的课件设计05-10
关于生命生命课件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