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课件完美版

时间:2024-03-08 09:37:25 赛赛 课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将相和课件完美版(精选1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准备好课件,开展教学工作,教案是描述如何进行一堂课的教学,通常都是教师书面上的文字,课前备课是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课件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将相和课件完美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将相和课件完美版(精选12篇)

  将相和课件完美版 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之后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设计这个问题,实际是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他们提出一些问题,诸如:我想知道“将”和“相”是谁;我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和好等;教师可以适时激趣。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二)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给他们谈论的时间,然后教师再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读一遍书,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

  本课的生字虽然不多,只有7个,但有好几个都是学生特别容易读错字音。

  允:yun组成词“允许”,不要误读成run。

  颇:po组词“廉颇”,不要误读成bo。

  侮:w(组词“侮辱”,不要误读成wu。

  2.指导认清字形。

  本课有许多生字的字形都容易错,可采用“以熟带生”的方法掌握字形。

  如“璧”与“壁”相近,“壁”是熟字,墙壁,与“土”有关,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种宝玉,是无价宝,所以下面是“玉”。 如“允”与“充”相近,“侮”与“悔”相近,“颇”与“波”相近,教师一定要指导同学进行区分,从而记住字形。

  3.理解词意。

  因为书后有一道题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词意的,所以教师可以提出让同学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意。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谦让不干。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四)三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 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

  “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

  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

  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

  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五)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将相和课件完美版 2

  【教材分析】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2、通过自学研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从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

  【教具准备】

  “完璧归赵”故事的连贯图片、课文磁带、幻灯片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

  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气。)

  2、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

  (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

  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

  1、录音播放2~10自然段内容,实物投影展示2~10段画面:

  思考:你从哪里发现蔺相如还具有什么品质?听好后与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发现。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⑴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

  ①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

  ② “一定”说明什么?

  ③谁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蔺相如,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撞柱画面,体会蔺相如心情。

  ⑵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

  ①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

  ②什么叫“理直气壮”?

  ③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以上是直接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句,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在此基础上再渗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不能从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

  ⑶品味“只好”、“只得”:

  ①理解“只好”、“只得”的意思。

  ②找到并读读“只好”、“只得”所在句子,明白“只好”、“只得”的前因后果,谈谈自己的体会。

  ③朗读所找句子。

  你们说得很好,我相信你能把赵王的没办法(或秦王的无可奈何)读的很好?

  ⑷小结:

  ①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凭的是什么?(板书)若是“就凭一张嘴”是不可能“完璧归赵”的。“完璧归赵”中处处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难怪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②齐读2~10自然段。

  ③方法小结:

  在完璧归赵中,我们通过对个别词语、句子或段落的研究,证明了蔺相如不是凭一张嘴的。这种学习方法很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二个故事。

  三、继续阅读(渑池会见),深入发现

  1、自学“渑池会见”,边看边思考,蔺相如还有什么可贵的品质,完成练习纸:

  研究词句,研究发现。

  2、学生汇报:

  ⑴着重指导:

  出示句子:

  “蔺相如说:你跟我只有五步之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为什么要和秦王“拼了”?

  ②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不惜以死相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这是多大的勇气啊!谁有勇气读好这句话?

  ③能给这句话加个提示语,读一读吗?(如:怒气冲冲)

  指导学生朗读,理解第11自然段的“才”。

  秦王约赵王去渑池会见,赵王有什么顾虑?是谁“才”让他决定动身去渑池?这说明了什么?(侧面反应了蔺相如做事果断)

  ⑵渑池会上秦、赵两国外交之战是谁胜利了?(估计:赵国胜;秦、赵打平。)

  ①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从课文中找到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

  ②教师提示:秦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秦王是一个大国的王,蔺相如是个小国的臣。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是赵国胜了的结论。

  ⑶此时,你心目中的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⑷根据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给第二个故事改题目(板书:“渑池会见”改成“渑池立功”)

  四、回归开头,了解起因

  1、蔺相如在两次立功中都是与谁较量?(秦国)秦王为什么与赵国过不去呢?

  2、齐读第一小节。

  3、强大的秦国是一个虎狼之国,它早对自己的邻邦──赵国虎视眈眈,无论是换璧,还是渑池会面都是一种挑衅行为,想找借口吞并赵国,蔺相如在这种严峻的时刻,接受任务以自己过人的机智和胆识挫败了秦王的阴谋,从一介平民升为上卿,你说他的官该不该升?

  五、把握层次,分清因果

  蔺相如的官越当越大,导致了将相的不和,经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了,那三个故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

  幻灯片出示:

  ⑴词语搭配:

  总因秦王骗璧

  故事一起因想占赵国的便宜

  故事二起因秦国最强大

  故事三起因职位比廉颇高

  ⑵根据三个故事之间联系填空: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的——,前两个故事的——又是第三个故事的——,三个故事构成了——这一有名的历史故事。

  六、课外延伸,开放课堂

  课外阅读有关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或人物辩论会。

  将相和课件完美版 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三、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 学生演练,加深理解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演一演自己喜欢的故事。

  2、表演时,着重体会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讨论故事中的人物。

  将相和课件完美版 4

  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

  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xx。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

  3、出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指导字音、字形。随机展示图片“鼓瑟”“击缶”。指导书写“荆”,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们先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上卿,(指名读,正音、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更高吗?(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宰相。)

  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

  (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

  (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 侮辱 拒绝 击缶;(指名读,正音、齐读)第二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之会(板书:渑池之会或渑池立功)

  (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理解“负”(背着)(板书:负荆请罪)

  (4)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请大家把这3个小标题端端正正地写在相应的故事旁边,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照,写整齐,写美观。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师小结。

  (起因——发展——结果)

  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将相和课件完美版 5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师:通过课前预习,你都了解到了哪些相关资料,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知道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师出示背景资料补充。)

  生2:我知道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好是和好。

  生3:……

  二、合作交流

  师: 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三个事件中,有一位贯穿始终的灵魂人物,他是谁?(生交流)对,卿相蔺相如。

  师: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是否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士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职位比廉颇还高。(出示古代大夫和上卿的有关规定,帮助学生理解廉颇对蔺相如的不满)

  师: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抽生读书)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三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廉将军在你的面前?(预设交流:耿直畅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相机板书)

  师:作为一员武将,廉颇之所以这样率直地表达不满,是因为他一直站在谁的角度?题目是将相和,此时的将相之间是和还是不和?引导学生用“将相之所以不和,是因为蔺相如__________,还因为廉颇__________”来从表象和实质两个层面感悟:将相之所以不和,表面看是因为蔺相如的官位比廉颇高,实际是因为廉颇的错误认识:蔺相如没有本事,只靠说嘴皮子就作了比自己还高的'官。

  三、品读体验

  师:你觉得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那样就靠一张嘴,没有什么能耐呢?生:不是。

  师:老师给你们布置一个任务,赶快从文中找事实来说服廉颇吧!

  出示学习任务:

  (1)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语揣摩人物特点,并有感情的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示: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勾画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的句子。

  师:好,来,按课文叙述顺序交流你画出的内容。(抽生交流)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他在想什么?

  (2)文中用假设句式说明什么?

  生:蔺相如早就把计策相好了,可以说是胸有成竹。

  师:指导学生朗读。

  2.“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怎么样地)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和氏璧既然已经回到自己手中,蔺相如再说话可就——理直气壮了。谁能读出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来?(抽生同时提醒余生:现在,我们就是秦王,听听蔺相如的话。)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3.到了举行点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自读这段话体会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4.“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维护赵国的尊严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学生总结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无畏的上卿,面对廉颇的这些片面评价时却说出了怎样的话?(抽生读)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你听出了什么?(预设交流:蔺相如回避廉颇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6.同学们,我们尚且听出了蔺相如的识大体、顾大局,更何况是大将军廉颇呢!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来看插图,廉颇与蔺相如共同的爱国情怀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两人见面会是怎样的情景,他们会说些什么。

  7.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为人坦率)

  8.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是呀,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9.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

  四、巩固延伸

  同学们,我们平常在写作文描写人物时,要想表达人物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呢?(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师:那么我们对廉颇和蔺相如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人物的什么知道的?(语言)你能通过一段话来表达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吗?

  将相和课件完美版 6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

  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

  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渑池之会

  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

  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理解句子:

  句一:“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结合学生的交流,随即联系前文秦王的话和第二节蔺相如劝赵王赴渑池会的内容。)=

  句二:“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补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

  (能从蔺相如的话中知道他这么说、这么做的原因,感受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

  指导朗读

  5、小结:蔺相如是不是没有能耐,就凭一张嘴呢?看来廉颇说错了。

  负荆请罪

  1、齐读廉颇的.话,并指名转述。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提示学生在这里转述要有称呼,用敬语。)

  2、自由读10——14小节,找找:蔺相如听到这话怎么做?怎么说的?

  3、理解蔺相如说的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正确转述

  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是就有机可乘了吗?”

  4、过渡:原来蔺相如对外不甘示弱;对内却处处示弱。不是因为怕,而是以国

  为重。

  5、联系上下文说说:廉颇“不应该”什么?于是他怎么做?

  6、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出示句子: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

  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负荆请罪。“负”的意思就是:背。

  7、想象说话

  廉颇二人见面会说什么?展开合理想象。

  三、总结全文、合为一体。

  从此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你、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教学效果反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在教学中,我注意渗透“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特点”的学法指导,因此,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品读,如能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进行朗读、理解、体会,感悟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与爱国之心。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对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较为熟悉,因此,让学生以“我非常喜欢(或敬佩)蔺相如(或廉颇)”为开头,联系课文内容写一段话时,学生写得内容较为丰富,语言也较生动。

  将相和课件完美版 7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预习提示

  本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情节并不难懂,语句也不难读,历史故事也为学生喜闻乐见,预习时要能理解字词,熟练地读通课文,并考虑课后作业问题。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要重点用于概括人物特点和搞清联系上。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形成的板书:

  22.将相和

  5.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将相和课件完美版 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用具:

  鹏博士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

  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将相和课件完美版 9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同学们,“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板题,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合作交流

  1、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2、自由读文,思考刚才的问题。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小组学习。

  三、品读体验

  1、读课后问题二,知道本课由三个故事组成。

  2、带着课后问题二默读课文,找找这三个故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3、学生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找出能归纳小标题的语句,指导归纳。如:

  A、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小标题《完璧归赵》。

  B、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小标题《渑池会见》。

  C、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小标题《负荆请罪》。

  将相和课件完美版 10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2.初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导入新课,边听边想:

  (1)“将、相”分别指谁?

  (2)这篇文章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呢?

  2.自由小声读课文,看看是分哪几个小故事来写的.?

  完璧归赵(1一10自然段)

  渑池之会(11一15自然段)

  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地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3.小组学习

  (1)分别朗读每一部分,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互相纠正其中的错误。

  (2)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生字新词。

  (3)质疑。

  二、了解时代背景

  1.齐读第一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四、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并用具体事例来说明。

  将相和课件完美版 1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揭课题,晓背景。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聊聊一本书《史记》,把书翻到95页的“资料袋”。史记是由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其中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而秦国又数七雄之中最强悍,常常侵犯别的国家,被其他诸国称为“虎狼之国”。我们来看看春秋战国的形势图。大家可以看到,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当时秦国全力进攻楚国,不能集中兵力对付赵国,主要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始于较强势的'秦国和较弱势的赵国之间。(课件:战国形势图)

  2、出示课题:(课件:课题)将相和(板书),齐读课题,解释课题:“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现在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2、老师这有几个词语,在我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觉得有几个字比较容易读错,你们能正确地读出来吗?(课件:生字新词)允诺胆怯拒绝乘机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

  3、词语会读了,课文你们读懂了吗?课文有几个故事组成?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止,并用适当的小标题概括每个故事的内容。(指名说一说)

  4、其实这篇课文有个特点,每个故事结束之后,都有个小结段,快速地浏览课文,这出这几个小结段。(指名说,出示课件)

  5、同学们把这几个小结段齐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能不能从中找出关键词以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这几个故事吗?(齐读句子)好,谁能来说一说?(指名说)

  (渑池之会:这是一次在渑池的会见,文言文中“之”有“的”的意思,你可以把“之”加进去再说一说吗?)

  6、板书小标题,强调“璧”的写法。

  7、我们再来看前两个小结段,前一句话总结了上文的故事,后一句话引出了下面的故事,我们把这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段叫做——过渡段。对,过渡段能更便于我们了解课文内容。

  8、再读故事,明晰每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1、弄清将相和的前因后果。通过课题我们就能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后和好了,这也说明他们之前不和。不和的原因是由什么引起来的?和的原因又是什么?(也可以用小故事的标题来回答)

  2、你觉得赵王应该升蔺相如为上卿吗?蔺相如是靠什么升为上卿的?再读三个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A、抓住”骗”完成完璧归赵。

  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讨论,演一演。

  总结: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

  B、抓住”逼”完成渑池之会。完璧归赵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下,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是什么?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蔺相如何反应的?为什么逼?如何逼?结果怎样?,(抓住蔺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C、抓住”避”完成负荆请罪。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的态度又怎样?

  (1)如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

  (2)手下如何看待?

  (3)怎样说明原因的?

  你这一事件中,你又读出了蔺相如身上怎样的品质?

  总结: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以后在描写人物时,必须体会人物的个性。

  三、总结

  (一)、这三个小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二)理清文章条理: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是怎样的?最后咱们想一想:蔺相如为什么能机智勇敢,胸怀开阔?廉颇为什么勇于改过?因为爱国。

  四、结尾。

  最终,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如此说来,赵国本应更加强大,可是最后还是秦国统一了六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史记》中写的清清楚楚,同学们可以详细地读一读《龙门灵秀》中《廉颇》。而且《史记》中写人的艺术课远不止“品其言,知其人”而已,(出示课件)希望同学们能在历史长河中尽情遨游,在《史记》中认识更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

  拓展:读《硬脖子的洛阳令》,思考《硬脖子的洛阳令》:硬脖子指的是什么性格特点?本文是通过哪几件事写出了他的这个性格特征?这几件事是什么关系?

  将相和课件完美版 1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4)轻声读第八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②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请大家找找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这儿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

  ③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④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的很被动呢?

  ⑤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6)复述完璧归赵(提示: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梗概进行。)

  ⒋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幻灯出示学习方法)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观看录像剪辑,学习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2.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3)秦王又没占到赵王的便宜,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样?

  (4)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5)同学们,渑池会上,秦王与赵王是打成平局,还是分出胜负?为什么?

  3.小结过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从中能体会他的什么品质呢?

  五、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

  2.检查自学情况。

  (1)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2)读一读: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当时是怎样说这段话的?读一读,体会他的语气。(读出廉颇的.满腔怒气和对蔺不服、不敬。)

  (3)想一想: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吗?

  (4)廉颇忽然醒悟,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那这儿为什么要用罪?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

  (5)这个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你想想他们当时都说了些什么话?(出示负荆请罪图片)请同学演演。

  (6)想象说话

  ①如果当时老百姓看到这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

  ②这件事传到秦王或赵王耳朵里,他们可能说些什么?

  ③廉颇的手下看到他负荆请罪,又有什么感想?

  ④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有什么想说的吗?

  (7)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3.小结: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并从课文中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2.在读书笔记上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将相和课件完美版】相关文章:

课件《将相和》(精选6篇)06-17

将相和人教版的课件(精选9篇)07-26

将相和的课件(通用11篇)07-13

人教版将相和课件(精选6篇)07-08

将相和的说课课件(精选14篇)08-22

常住证明范本完美版01-13

实习报告范文完美版05-26

生日答谢词完美版06-01

幼儿园小班教案完美版03-09

《太阳》课件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