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教案范文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有主动交流和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体验恐龙的有趣和成功的喜悦。
2、能运用有关恐龙的已有经验,按意愿绘画出不同动态和表情的恐龙形象。
3、能大胆的与人交往,有序的操作。
重点:1、2难点:2
环境材料:
绘画工具:白纸、水彩笔、油画棒
辅助材料:各种恐龙玩具、图书
组织形式:集体
活动情景
儿童活动状态
教师教育策略
反思
一、游戏活动——“我和恐龙交朋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不同的恐龙玩具玩耍。
1、幼儿仔细观察活动室中的各种恐龙玩具、图书。
2、幼儿自选恐龙玩具玩耍。
(1)部分幼儿缺少活动的目的性,随意成分大。
(2)个别幼儿对恐龙的外形特征感知较差,把握不准。
(3)部分幼儿联系恐龙的动态和表情想象不够丰富。
1、以与恐龙交朋友引起幼儿
活动的兴趣。
“今天,我们幼儿园里来了许多的恐龙朋友,你们想和它们交恐龙吗?”
2、引导幼儿通过大胆动手操作和模仿表演,感知不同恐龙的外形特点并大胆塑造恐龙的动态。
(1)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喜欢的恐龙朋友的样子有什么特别?它有些什么本领?
(2)它能做些什么不同的动作和表情?表演给我们看看。
3、激发幼儿绘画创作的愿望。
“和这么多的恐龙交了朋友,你们想不想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你们的恐龙朋友呢?用什么方法?”
活动情景
儿童活动状态
教师教育策略
反思
二、幼儿绘画活动。
1、幼儿按意愿确定绘画目标。
(1)部分幼儿画的恐龙形象不够鲜明,特征不突出,不同的动态、表情表现不充分。
(2)个别幼儿的绘画作品形象单一,与别人相同,缺乏创造性。
2、个别幼儿在操作时较无序,习惯较差。
1、鼓励幼儿大胆的、有目的的操作;观察幼儿参与活动时的情绪、兴趣、积极性的表现。
①你想画什么恐龙?请把它们不同的表情、动作和特点画出来。
2、对幼儿绘画的情况,给予不同层次的帮助和指导:
①外形上:体态、五官、颜色、随身的标记性物品……
②动态及表情变化上:站、跑、走、跳、滚、爬、哭、笑、生气、睡觉、做游戏……
③鼓励幼儿大胆的与同伴交流、相互帮助。
色彩:注意色彩的搭配。
布局:引导幼儿添加不同的地点和背景,丰富画面。
形象:引导鼓励幼儿与别人画不相同的或创造新的恐龙形象。
要求:保持场地和手、脸、衣服的干净,按顺序使用材料。
3、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相互观察、交流、扩散不同绘画经验。关注活动中个别在原有水平上发展较显著的幼儿,给予积极的鼓励。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陀螺的构造,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2、引发幼儿对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能尝试说出自己的发现。
3、幼儿在了解陀螺构造的基础上自制陀螺,锻炼幼儿的动脑、动手的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制作陀螺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出圆的中心点。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陀螺若干个;
2、各种纸片、彩笔、剪刀、圆形瓶盖(供画圆用)、短尺、小木棒、火柴棍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玩具?(出示陀螺)你们玩过什么样的陀螺?
幼儿争着说自己玩过的陀螺。
(玩过木陀螺 、玩过铁陀螺 、玩过塑料陀螺和纸陀螺)
二、基本环节
1、幼儿分组玩转陀螺,教师引导幼儿注意观察陀螺的构造以及转动起来是什么样子的;
2、引导幼儿讨论:陀螺是用一个纸片和一根小木棒制作成的,涂上颜色的陀螺转动起来后变成了一圈圈色环,很漂亮!
3、幼儿动手制作陀螺(向幼儿介绍材料,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幼儿展示作品,玩自己制作的陀螺。(幼儿玩,教师细心观察)
幼儿甲:咦,我的陀螺怎么转不起来?
幼儿乙:我的怎么歪歪斜斜转几下就倒了?
幼儿丙:我的刚做好的时候就能转,现在有不能转了?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做的陀螺与老师带来的陀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教师与幼儿共同寻找原因、修改:制作陀螺的纸片太薄;圆孔不在纸片中心;小木棒转轴太长……。)
三、结束环节
教师引导幼儿欣赏作品。
四、活动延伸
今天,小朋友们都懂得了怎样制作陀螺。下面请小朋友再去用其他材料制作陀螺,想一想怎样才能使陀螺转得又稳又快,并选出转动得时间最长的一个准备参加幼儿园组织的转陀螺比赛。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是孩子们开动脑筋,自己的发现创造,他们很感兴趣。在活动中,幼儿才是真正的活动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辅助者。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制作陀螺,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会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以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小百科:陀螺指的是绕一个支点高速转动的刚体。陀螺是中国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也作陀罗,闽南语称作“干乐”,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提高细致观察能力。
2、初步了解叶脉的作用,知道树叶都有叶脉。
3、通过观察,发现,感受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幼儿已经观察过落叶的现象,捡拾过落叶。
(2)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已经进行过树叶的拓印画。
2、物质准备:绘画操作单(见幼儿用书)、签字笔人手一份,梧桐树叶及其他园内幼儿常见的树叶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幼儿的'树叶拓印画,引出叶脉。
师:这两天小朋友们在美工角给树叶拍了好看的照片,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许多细线呢?这些细线是什么?(叶脉)是否每片树叶都有这样的细线呢?
2、观察梧桐树叶的叶脉,探索其结构。
(1)师:梧桐树叶有叶脉吗?它的叶脉是怎样生长的?请你画一画。
(2)幼儿猜测叶脉的结构并绘画,画好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梧桐树叶的叶脉结构——粗细,走向,分布等特点。
提问:梧桐树叶的叶脉都是一样粗细吗?哪些地方是粗的?哪些地方是细的?
师:这根在叶片中间的最粗的叶脉叫做主脉,在主脉的两侧稍微细一点儿的叫做侧脉,而在侧脉周围最细的叫做细脉。
提问:梧桐树叶的叶脉长得像什么?你能发现这些叶脉都是向什么方向长的吗?
师:梧桐树叶叶脉的主脉和侧脉都是向叶片的尖端长的,而细脉是交错在一起长的,一直生长到叶片的各个部分,就像一张网。
师:我们仔细观察了梧桐树叶的叶脉,现在你知道梧桐树叶的叶脉是什么样子了吗?请你再来画一画。
3、讨论叶脉的作用。
师:为什么梧桐树叶的叶脉长得像一张网?为什么会粗细连在一起?为什么一直生长到叶片的各个部分?叶脉有什么用?
(1)看小视频,了解叶脉的用途。
师:树叶都有叶脉,不同的树叶有不同的叶脉。叶脉可以帮助树叶输送养料和水分,还有支撑树叶的作用。
4、我们再去外面找找树叶看看它们的叶脉吧!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菊花由花、茎、叶组成。(重点)
2、能说出不同品种的菊花的颜色、花瓣的大致形状。(重点)
3、能在拓展活动中给自己喜欢的菊花按照花、茎、叶三部分涂色。(难点)
【活动准备】
各种品种的菊花图片(ppt)、油画棒、涂色操作纸。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
秋天到,菊花开,红的红,白的白,像面条,像烟花,还像妈妈的卷头发。
二、基本部分。
1、赏菊、说菊:逐一播放PPT:说说看到的菊花颜色、(屈老师)花瓣的样子、花朵像什么?教师介绍菊花的名称。
2、观察、小结:不同的菊花都长在哪里?都有什么?(离不开土壤,花、茎、叶)茎和叶是什么颜色?
3、教师介绍:茎和叶的作用。
4、再次说儿歌,巩固对菊花的认知。
三、拓展活动。
1、认知操作纸:出示没有颜色的菊花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花朵在哪?茎在哪?叶子在哪?分别指一指。
2、介绍要求:小朋友用油画棒帮忙给菊花穿上漂亮的衣服,给花朵、茎、叶子涂上漂亮的颜色。
3、师幼一起操作:
幼儿独立涂色,教师在前台选用油画棒安静涂色,用实际动作提示幼儿换油画棒的颜色,在轮廓线里涂色,涂色顺序是从上到下:花朵——茎——叶。
反思:
师幼一起边看图边说菊花的颜色、花瓣的样子,幼儿有欣赏的兴趣,并且能准确说出几种颜色的名称,能说出“像桔子一样的颜色”等句子。通过看图得出:菊花由花朵、茎、叶组成,能在观察中说出茎和叶子的颜色是绿色。操作活动中给菊花分花、茎、叶涂色,大部分幼儿知道换油画棒,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也知道在轮廓线里涂色,有的幼儿涂色慢,最后组成一组在美工区一起涂色。
科学教案 篇5
不同的物体在水里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些是上浮而有些是下沉的,下面这节课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大家了解下物体的沉浮现象,从而培养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一、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活动重、难点:
1、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二、活动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三、活动过程:
1、猜测活动(指导语: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3、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4、记录活动(指导语: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5、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沉与浮的物体分类放在两个篮子里。)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6、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7、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并说说它们沉、浮的原因。)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用鼻子闻出气味,发展嗅觉能力。
2.学习用鼻子闻气味的方法,会用简短的语言表达感受。
活动准备:
1.密封但有气孔的果奶瓶若干,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风油精、醋、酱油、麻油等。
2.吹塑纸做成的"家"、小喷壶。
活动过程:
1.进入弥漫着香气的教室,引出课题。
(1)提问:你闻到了什么气味?你是怎样闻出来的?
(2)提问:你的小鼻子在哪里?请指一指。
(3)幼儿说说自己鼻子的形状和用处。
2.闻气味瓶,感知鼻子的用处。
(1)提问:这是气味瓶,怎么才能闻出里面的气味呢?
(2)幼儿闻气味。老师引导幼儿尝试用鼻子闻,注意不让瓶子贴紧鼻子,也可对着瓶子用手轻轻扇动气味进入鼻子。
(3)提问:桌上有什么?这些气味瓶里装的事什么?怎么才能知道?
(4)幼儿闻气味,并同老师、同伴交流闻到的气味。
3、玩游戏:气味瓶找"家"
(1)认识气味瓶的"家"。
(2)请幼儿问出气味后,将气味瓶送回"家"中。
(3)师幼一起验证:气味瓶找到自己的家了吗?
:
我们的鼻子用处很大,能闻到很多气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春天科学教案03-09
有关科学教案06-12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蜗牛09-11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赛车》04-07
科学教案《病毒》10-16
科学教案:刷子09-20
科学教案:泡泡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