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科学教案汇编八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
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电流热效应跟电阻、电流大小以及通电时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所教的学生是普通学生,思维反应比较慢,需要逐步引导,又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习常常是“只听不动手,听了又忘记”的怪圈中重复。所以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改变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焦耳定律。
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电流的热效应跟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阻、电流、通电时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焦耳定律。
【教学准备】
学生电源、导线、开关、电阻丝、烧杯、温度计、水、焦耳定律演示器、焦耳定律演示课件(flash课件)
【板书设计】
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能。
2、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热呢?
3、演示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
4、焦耳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即焦耳定律。
内容:电流流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
公式:q=i2rt
符号的意义和单位:i—电流—安(a) r—电阻—欧(ω)t—通电时间—秒(s) q—热量—焦(j)
5、电热的利用、危害和防止。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课前活动
播放关于电能应用的录像
·引入新课:
介绍生活中的电热器。
提出问题:热量是从哪里来的?
设疑:电炉丝通过导线连入电路里,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是为什么?
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科学观。
一、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慨叹于西方科学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知识经济的巨大发展,让我们总觉得,东方科学要好好学习西方科学文明来加快发展,缩小与西方科学文明之间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文明的呢?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乔治萨顿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相信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生于比利时的根特。在大学期间学过哲学、化学、数学、结晶学等专业,1911年获博士学位。1912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担任该杂志主编近40年,并发起成立国际科学史学会。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作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在萨顿身后,科学史已经成为一个得到公认的学科。萨顿则被公认为科学史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也经常被称为“科学史之父”。国际科学史界的最高荣誉“萨顿奖章”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三、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四、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五、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说明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也可分出“三段论”来。本论第4段,直截了当:态度粗暴、“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观点鲜明。接着5、6、7段反复论述“必须谦虚”“不应傲慢”,第8、9段小结:要“以谦虚的态度从事这一切(科学工作)”。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用了美国的历史记载短暂来强调必须谦虚,同时也与上文提到的古希腊的例证对照。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骇人听闻”,除了二战时美国为了逼迫日本投降而在广岛、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外,还能指什么呢?这不正是“科学方法”“被错误地应用”吗?第7段的比喻其实也是暗指这一点。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5、试举事实例子说明“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①西方的科技至上,生物克隆陷入伦理悖论;②经济高速发展,大量消费有限的能源,时时爆发能源危机;③经济上每隔一定时间就爆发危机,陷入瘫痪。
天人合一 齐生死、等万物
6、指出下列各句的论证方法。
①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
②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 )
③热爱真理——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的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 ( )
④科学的应用常常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 ( )
①对比论证;②比喻(不是拟人。所谓“拟人”,必须写出人的特性)论证;③演绎论证;④比喻论证。
科学教案 篇3
小班科学活动:
好吃的花生
活动目标:
1、探索剥花生的方法,感知花生的特征。
2、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3、体验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花生若干盘、人手一只小碗内置花生一颗。
2、各种积木、剪刀。
3、花生统计表、每人身上贴好一个标记、小旗标记。
4、花生做的作品一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今天呀,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你们高兴吗?礼物就放在椅子下,请你们把礼物拿出来,这个礼物是什么呀?
二、观察花生外壳。(运用投影仪)
师:那小朋友来看看花生长什么样呀?(引导幼儿观察花生的外壳特征)
出示“花生统计表”。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在相应数量的圆点表格下贴上自己的标记。
教师轻轻地打开花生。幼儿集体点数。并在相应的点子下做标记。
三、探索剥花生的方法。
师:你想不想也看看你手里的花生妈妈里面有几个花生宝宝呢?那我们就一起自己动手吧!
四、认识花生米。
师:我们来看看花生宝宝长什么样?(穿着一件红衣服)我们帮它脱掉红衣服,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白白的肉)你们知道吗?花生宝宝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花生米。
五、再次巩固剥花生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剥花生的?(引导小朋友自己说出方法,并做示范。)请你来剥给大家看看。
四、结束活动
出示花生作品,宝宝们,花生好吃吗?你们知道吗?花生还会变魔术呢?看,花生变成了什么呀?(小桥),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变,那我们一起去变一变吧!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三角形,知道它有三条边,三个角。
2、能用三角形组合,变化出新形象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
重点难点
1、认识三角形,知道它有三条边,三个角。
2、 能用三角形组合,变化出新形象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让幼儿认识三角形,知道它有三条边,三个角,能用三角形组合,变化出新形象,这次活动我注重了幼儿的操作,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拼图,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也提高了幼儿对图形的认知能力。
活动准备:
1、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卡片、头饰若干,红领巾、三角形彩旗等
2、 用三角形拼成的热带鱼画面一幅、拟人的三角形图片、展台、
活动过程:
一、认识三角形。
1、教师利用展台出示拟人的三角形娃娃,边出示边以拟人的口吻说:“我是三角形娃娃,我有三条边,三个角,大家都叫我带角的朋友,很多地方都离不开我。
2、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的厚纸片,让幼儿数一数,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幼儿回答正确后,告诉他们:这是三角形纸片。并教幼儿学说几遍“三角形”
3、再出示红领巾、三角形彩旗,让幼儿数一数他们的边数、角数,并说出它们都是三角形的。
二、复习巩固
1、教师出示拼好的图,让幼儿进行观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
(1)、出示热带鱼图片,请幼儿观察它们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2)、请幼儿找出一个三角形,看一看、摸一摸,进一步感受三角形
特点。
2、
游戏
“图形娃娃”找家。
(1)、教师讲述
游戏
的玩法:“游戏开始,幼儿戴头饰边听音乐边做动作。音乐一停,幼儿迅速跑进与头饰相同的图形内,每个图形内的幼儿互相检查是否走错,然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什么图形娃娃。然后交换头饰,游戏重新开始。
(2)、让幼儿做游戏。
3、让幼儿利用三角形自由拼图:启发幼儿拼出多种物
三、展评幼儿的作品,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分享作品。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活动导入:
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活动指导:
1、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2、师: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
3、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
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师: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板书设计】:
4.种子变成了幼苗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科学教案 篇6
工具——人类的帮手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分析某一类工具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计一种标准对知道的工具进行分类。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发现技术的发展对工具发展的影响。
3、能对某种工具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或方案。
4、能根据生活或学习的某种具体需要,独立或与其他同学合作设计一种工具。
5、能从不同的角度设计调查问卷,考察自己设计工具的市场效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说明自己在做同一件事情是,使用与不使用工具的体会。
2、能把调查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
ST-SE
1、能从效率、省力、效果等方面说明使用工具的好处。
1、 能说明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工具的发展——结构日益复杂化、功能得到了极大加强;同时工具的发展也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教学准备:
开瓶器、钳子、剪刀、铁丝、未打开盖的瓶子、白纸、投影仪、绳子、布条或纸条、分类结果记录表、不同类工具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师:人的身体不如大象强壮,力量不如牛马强大,牙齿不如猛虎雄狮锋利……但人的智慧却比其它动物高得多,人们发明和使用工具。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能够做许多其它动物不能做的事情。你知道哪些常用工具?它们对人类有哪些帮助?把你知道得写下来。
每组一张白纸,小学生分组统计各种工具及对人类的帮助。(3分钟)
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统计结果,师把各种工具用统计大表展示出来,
评价并表扬优胜小组
二、体验工具对我们的帮助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切断铁丝、撕开布条、观察细小物,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使用和不使用工具有什么不同吗?让我们动手试一试。
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体会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区别。
师提示:
1、注意安全
2、确保在比较过程中所用的材料相同,只是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这组变量。
生分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不同感受
课上练习
所做事情 是否需要工具 所需工具的名称
开铁罐头盒
冷冻食品
去远方旅游
观看星空
随时了解国外
小朋友的信息
做健康检查
师生交流答案,并说说自己选择这一工具的原因。(从所需要的工作时间,用力大小,工作效果等方面说一说工具能给我们带来那些便利?)
三、给工具分类
师出示写有各种工具的统计大表
师:工具有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工具作用也不一样。例如望远镜能帮助我们望得更远,飞机能帮助我们飞得更快更高,让我们试着把这张表中的工具分分类好吗?
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分类标准,并设计记录表
生汇报各组的分类标准,师相机指导以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分类标准。
学生在小组内分类
交流展示分类结果,并试着说明理由。(不需要统一或唯一的答案,只要学生的标准结果有一定道理就行)
四、小结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类工具,搜集准备一些不同时期工具的图片或资料,了解这类工具的发展过程。
第二课时
一、工具的发展历程
课前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类工具,搜集准备一些不同时期工具的图片或资料,了解这类工具的发展过程。
师生交流各种工具的发展史并讨论工具的发展趋势。
师:工具的发展如此之迅速,式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以自己选的工具为例,谈谈技术是怎样促进工具发展的。
师生交流
二、工具的改进
师:工具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但生活中使用工具时总会有些不方便的地方,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哪些优点和不足,把你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
学生用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列举各种工具的优点和缺陷
鼓励学生得质疑精神,(列举一些科学家的发明就是从找缺点找问题开始的,引导学生向科学家学习)
生完成自己的改进方案
师生交流改进意见
三、布置作业
1、继续完善自己的改进方案
2、市场调查,了解自己的改进工具是否受到欢迎。
科学教案 篇7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
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科学教案 篇8
本次活动借助有趣又神秘的大纸箱,以“小猫”和“猫妈妈”开心地玩“躲猫猫”的游戏贯穿始终。 “猫妈妈”和“小猫”间的互动问答让孩子有了主动开口的机会,丰富了孩子的语言。
“小猫躲猫猫”是托班新教材中的一个内容,在新教材原有素材的基础上,我们依据托班孩子容易被多变、好玩的情景吸引的特点,增添了简单但能引发孩子参与互动的多媒体场景,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将他们一下子引入到活动情景中,为其顺利进入游戏活动作好铺垫。
对托班新教材中孩子们躲藏的大纸箱,我们重新设计并将其装饰成红、黄、蓝三种颜色和大小不同的房子,这样增加了“躲猫猫”游戏的趣味性,使孩子们更加投入游戏。孩子们在颜色、大小不同的房子中躲藏,自然地进行应答,初步积累了分辨颜色和大小的经验。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尝试区分颜色和大小。
2.喜欢参与活动,并能在游戏中自然应答。
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房子各一幢(大小不同)、猫妈妈胸饰、多媒体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环节一:看看、说说,激发兴趣
多媒体课件导入游戏情景:晴朗的天气,大大的绿色草地,还有可以和孩子打招呼的太阳、蝴蝶、小鸟等。
●重点提问:宝宝们,你们看这里有什么?(观察要点:孩子是否愿意与多媒体课件进行语言、动作上的互动。)
●小结:这里真漂亮,有太阳公公、美丽的蝴蝶,还有小鸟!
(二)环节二:玩玩、躲躲,体验快乐
教师和幼儿分别扮演“猫妈妈”和“小猫”,开始玩“躲猫猫”游戏,在游戏中注意区分房子的不同颜色和大小。
1.参与游戏,发现房子有颜色和大小的区别。
●重点提问:告诉猫妈妈,你们躲在哪里?(观察要点:孩子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房子有颜色、大小的不同。)
●小结:宝宝们看得真仔细,三幢房子的颜色、大小都不一样。
2.自然应答,能够区分不同颜色的房子。
●重点提问:你们躲在什么颜色的房子里?(观察要点:孩子能否自然应答,并清楚地说出自己躲藏的房子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小猫们都能说清楚自己躲在什么颜色的房子里,这样猫妈妈很快就能找到小猫啦!
3.按照指令,找到相应的房子躲起来。
●重点提问:请小猫们听仔细了,要按照猫妈妈说的要求去躲。(观察要点:孩子能否听清教师的指令,找到颜色或大小符合要求的房子躲起来。)
●小结:小耳朵听仔细,一定就能找到小猫要躲的房子啦!
活动建议:
第一,本活动可反复进行,但活动开展时首先要以满足托班孩子的情感需要为主,在开心、开口的同时引导其初步尝试区分颜色和大小的不同。
第二,本活动可和托班新教材中的“小乌龟和妈妈”以及“宝宝自己走”等活动内容链接起来,如小动物们一个跟着一个走,和动物妈妈一起到草地上做游戏等。在区域活动中可创设“摸箱““找礼物”等相关的活动内容。
第三,还可以邀请父母一起在室外进行“躲猫猫”游戏,如鼓励父母和孩子一起参与躲藏游戏,可以孩子躲、父母找,也可以父母躲、孩子找,并各自说说躲在哪里等,在互相寻找、应答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进情感。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赛车》04-07
科学教案:蜗牛09-11
春天科学教案03-09
有关科学教案06-12
科学教案:泡泡09-18
科学教案:刷子09-20
科学教案《病毒》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