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时间:2022-08-16 16:42:07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精选10篇)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1

  教学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本次活动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个、筷子、沙子、盐、玉米粒、糖、粘帖纸、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记录材料:水的溶解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环节

  一、认识实验材料。

  二、猜测:

  三、认识活动标志

  四、操作活动

  五、分类活动

  六、交流总结活动

  七、延伸活动

  老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教师介绍所准备的材料。

  幼儿思考:这些东西如果放在水里谁会不见?谁放在水里还存在?

  师:请小朋友先来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四个有水的杯子里,然后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搅拌,想想最后什么东西不见了?什么东西还存在?

  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

  师:如果不见了,我们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还存在呢,我们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 √ )

  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沙子,盐,糖,玉米粒,分别放到这四个杯子里,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他们会怎么样的变化?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请你用标记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师:刚才小朋友都做了实验,都了解了,什么在水里会不见,什么还存在,

  你把会不见的物体与存在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见了我们给他贴上星星,存在的我们给他贴上花朵。

  师: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像沙子和玉米放进水中,通过搅拌还是存在的,盐和糖放进水中,通过搅拌就不见了。像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

  师: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师:这些东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做实验,小朋友们刚刚看到了,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乱猜,要进行实验。刚刚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我和大家。

  猜测活动(指导语:请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溶解,哪些不会溶解?)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为接下来的操作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会溶解与不会溶解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溶解现象有所巩固。

  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延伸活动:(指导语: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中,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中,并说说它们的原因。)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此课设计意图及对课堂环节的反思:

  1、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幼儿对于“水”一向来都是比较热情的,所以我想这节跟“水”有关的内容应该不会出现冷门、不愿参与的现象

  2、从平常科学区情况的观察来看,现在孩子接触实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让幼儿失去了自发探索的欲望。

  所以我选择了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课,从课堂结果来看,我可以肯定幼儿对于课堂内容的选择非常感兴趣,参与也非常积极。通过第一环节的猜测,幼儿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没有一位幼儿游离,能够尽情地猜测。这么好的开头给我对以下的环节有了信心,对于实验任务及规则的讲解对于第一次做实验又要学习记录的幼儿来说是有难度,所以在实验之前,我也详细讲解了实验的步骤,要求5样物质要分别放入5个不同的杯子里,这样幼儿在观察的时候能够一目了然,还便于后面的对比及分类,虽然课堂上还是出现了有幼儿将几种物质放入同一个杯子里,但是在教师的及时发现与提醒下,幼儿能够马上改正。

  对于实验的记录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在设计课程之前,我也思考过很多,应该是能够溶解的画 “√”, 不能溶解的画“×”好呢,还是能够溶解的画“×”,不能溶解的画“√”。按照常理说,肯定是第一种方法才是比较被接受的。但是我考虑到了,孩子在做实验时候根本还不了解物质放入水中是什么反应,而且这些现象叫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跟幼儿这样交流:“当物质放入水中并充分搅拌,物质才存在或者是物质已消失。”幼儿习惯于从显性的角度分析问题,所以能会看到物质还存在或消失的现象。所以对于还不知道知道是溶解,溶解是怎样的现象的时候,我们采用后面的记录方式是比较科学的。同时,从同事的经验那里了解到,中班幼儿还不太会画“√”,所以最后我对实验的记录解说是:如果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物质还存在的请画“O”,物质消失了的话请画“×”,意象表示物质消失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从课堂上来看,幼儿对于这个记录方式还是很容易接受的,面对杯子里的物质一看就一目了然是否消失或存在,记录显得简单很多。

  但是,在幼儿了解了水的溶解的这个特性之后,知道物质消失表示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物质还存在表示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在我们班区域活动中我继续投放了这个实验,幼儿在记录时就发生了跟课堂上截然不同的结果,幼儿习惯在物质放入水中消失的后面画“√”,而在物质放入水中依然存在的物质后面画“×”,其实看到这样的记录方式时我感到很开心,这表明幼儿已经很清楚物质是否能够溶解的秘密。

  从这个看似简单的记录方式来看,科学课不尽需要严密的课堂过程设计,教师严谨的教学语言,还需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方面。

  第二个部分就是实验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孩子们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活动重难点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寻找结果,在整个活动中需要老师帮忙的.孩子很少,大多数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知道如何操作、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惑,同时做好正确的记录。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在这个环节中,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实验结果的讲解对于实验后的幼儿都能容易接受,因为大多数幼儿都从自己的实验中得到结论:红糖和食盐在水里可以溶解,沙子、黄豆、玉米粒在水里是不能溶解的。但是在实验过程和记录结果中,教师发现个别幼儿对于食盐是否能够溶解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有个别幼儿认为食盐放入水中还存在的,不能溶解在水中,也有幼儿发现刚开始时食盐是一日存在的,但是后来发现食盐消失了。在分析结果的时候教师提出介意:请这位小朋友等会再去观察一下放食盐的杯子里有没有什么变化,食盐是否依然存在或者食盐是否比刚才变少了。(遗憾:课后没有请这位幼儿观察,在整理时发现这杯放了食盐的杯子和不能溶解的物质放在一起。在班级区域活动中,后来也有幼儿发现食盐是可以溶解的,但是如果放得很多的话它就会溶解得很慢。所以,更多的秘密还要孩子在课外更多的探索中得到。

  第三部分是延伸活动: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可以讲不同物质放如水中,观察是否能够溶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制作饮料,尝尝不同物质放入水中会变成不同的味道等等。并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孩子发现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怎样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速度……让孩子在持续的活动中保持这种对探索的热忱!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在操作实验中培养幼儿互相谦让、有秩序进行操作的习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

  3、轻柔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用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注意力。

  1、师讲故事:嗨!我是糖宝宝,小朋友们,你们好!

  嗨!我是勺子宝宝,小朋友们,你们好!

  小朋友们,你们想听我们的故事吗?

  师:糖宝宝和勺子宝宝是一对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做游戏,有一天他们到草地上做迷藏,糖宝宝要藏了,糖宝宝想:我藏到哪儿好了?忽然,糖宝宝看见一杯水,赶紧跳下去。勺子宝宝说:我一定能找到你。勺子宝宝找呀找呀,勺子宝宝找到糖宝宝了吗?

  2、教师出示糖和纯净水。小朋友们猜一猜糖宝宝跳进水中,勺子宝宝能找到吗?

  3、师把幼儿猜想的结果表示出来:找到的用笑脸表示,找不到的用哭脸表示。

  4、我们可不能凭想哟,必须自己试一试才知道。(讨论:你发现了什么?糖去了哪里?)

  二、请幼儿自己动手实验,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实验中的结果。

  1、教师:你们想是吗?

  2、老师提出实验要求后,请幼儿自由地去进行水的溶解实验。

  步骤:一、想:要多少糖(一勺糖)

  二、看:看糖在吗?

  三、搅:用勺子搅一搅

  四、再看:看糖还在吗?

  要求:(1)、慢慢地做实验

  (2)、不要把水和糖弄撒了

  (3)、仔细的看一看

  (4)、说一说你的发现

  3、幼儿自由进行探究实验,教师观察并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孩子做实验记录。

  4、师问:还看得见糖吗?糖哪儿去了?

  5、师幼交流实验结果,根据猜想更换卡片。

  三、总结实验结果。

  1、师告诉幼儿这种现象就叫做“溶解”。

  2、师解释“溶解”。问:糖溶解到水里,水变成什么味道了?

  3、幼儿亲自尝一尝。师:糖真甜,能不能多吃?为什么?

  四、延伸活动

  1、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被水溶解?

  2、请幼儿与客人老师一起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

  师:小朋友们太能干了,要奖励能干的宝宝们,我们来用溶解的现象自己做一杯饮料吧,大胆的宝宝可以把你的饮料送给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3、幼儿随着音乐大胆地将饮料双手送到老师们的手中,并告诉老师们自己的饮料是如何做的,培养幼儿大胆地与人交往及表达的能力。

  4、请孩子们在品尝自己的实验成果中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了解溶解的现象,并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与水。

  2、愿意积极的参加实验,对探索感兴趣。

  活动准备:

  盐、味精、糖、面粉少许、小石头、黄沙、黄豆若干、杯子每人一个,筷子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观察水的颜色

  “在杯子中舀上水,观察水,水有颜色吗?”

  比较白纸与玻璃的颜色的区别,了解水是透明的,丰富词语:透明。

  2、溶解

  在味精、盐、糖、面粉中挑选一样放在你的杯子中,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味精、盐、糖、粉还看得见吗?

  教师实验:将黄豆、黄沙、小石头分别放入水中,看看他们有没有不见了?

  得出结论:有些东西能溶解在水里,有些东西则不能溶解在水里。

  丰富词语:溶解、搅拌。

  3、观察溶解后的颜色

  “味精、盐、糖、粉溶解在水中后,水变成了什么颜色?”

  请幼儿介绍溶解后水的颜色,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味精、盐、糖放入水中溶解后水仍旧是透明的。粉放入水中溶解后变成了白色的。

  活动反馈:

  在一开始的观察水的颜色时,有许多幼儿就把水的颜色说成是白色,我们就比较了白纸与玻璃的区别,白纸手放在后面是看不见的,但玻璃手放在后面是看得见的,这叫透明,经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快就理解了透明与白色的区别。在将黄沙放入水中后,水出现了颜色,幼儿就认为黄沙溶解与水,但在出示了小石头后,幼儿就更容易理解,溶解在水中的是上面的泥,而不是物质本身。幼儿在活动中通过实验,理解了溶解。学会了“溶解”“搅拌”词语。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4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以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幼儿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然而水又有许多特性,比如: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冲击力 、水的沉浮、水的溶解性等。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提出了很多关于水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的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知道水具有溶解性,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目标】

  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并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2、通过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

  3、幼儿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一组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油、方糖、果珍适量。

  小勺、筷子、小网各四个。

  2、被污染的水的若干图片,其他可溶解于水的物质,如:咖啡、奶粉、感冒颗粒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们可以走到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摸一摸,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幼儿活动,教师指导)

  师:请大家轻轻地回座位,谁愿意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材料?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了这四样实验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果珍、冰糖和油。

  (教师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继而引发了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激起了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知实验材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引导幼儿围绕“把这些实验材料放到水中会怎么样?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记录。

  师:老师准备这四样实验材料,是想让小朋友们用它们来做个实验。我们要把这四样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四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谁还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里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小工具,请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发放表格)

  师: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师: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幼:试一试。

  师: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在做实验之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们的记录表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观察完后,请幼儿讲自己看到的现象。)

  (本环节通过发放表格,请幼儿评选出一位小小记录员来进行记录,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幼儿观察万现象之后,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试验中看到的现象,既培养了幼儿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其他幼儿倾听能力。)

  三、交流各自的猜想,再次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1、请幼儿交流一下自己的猜想,通过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儿用实验来验证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师: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对这四样实验材料的猜想,到底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

  2、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猜想并进行交流。

  师:现在我要请你们接着做实验,刚刚介绍了这里有许多小工具,有小勺、筷子、和小网,现在你们要用这些小工具,看看刚才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哪些还能取出来,哪些取不出来,用同样的方式记录下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在本环节中,幼儿积极主动地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也顺应了幼儿的天性,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四、针对幼儿提出的异议,请个别幼儿再次实验,充分理解溶解的概念。

  师:做完的小朋友谁来讲一讲?你想讲四个中的哪一个实验结果?你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是不是一样?(有异议的小朋友单独做试验,使幼儿意见达成统一)

  教师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石头放进水中,沉下去了;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果珍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冰糖放进水中,最后看不见了。冰糖和果珍经过充分的搅拌后,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

  幼:不能。

  师:对,而且它们还改变了水的颜色和味道。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做“溶解”,果珍和冰糖“溶解”在水中了。石头和油 ,我们用工具还可以从水中取出来,它们不能溶解在水中。谁能告诉我,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幼1:白糖

  幼2:咖啡

  幼3:盐

  幼4:醋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小朋友知道,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会有不同,那我们现在再猜一猜,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

  (这一环节,通过让有异议的幼儿再次做试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的概念。幼儿猜想生活中可能会溶解的物质,老师提前准备了一部分,老师做试验,幼儿在观察地过程中,更加充分地理解溶解的概念。)

  五、观看被污染的图片和录像,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师:小朋友看这些图片,看看河流上飘着什么?

  幼:塑料袋。

  师:老师经常看到有些河流中有许多的塑料袋,你们说它能溶解在水中吗?那样我们的水就会怎样啊?

  幼:被污染了。

  师:被污染的水都不能用了,地球上可饮用的淡水越来越少了,我们要怎样来保护水资源啊?

  幼1:节约用水

  幼2:不往河流里扔垃圾

  幼3:制作标志,提醒别人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啊,你们真是环保小卫士!那让我们在区角活动时,一起制作环保标志吧!

  (教师通过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来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并把节约用水和幼儿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幼儿知道环保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通过动手做环保标志,使幼儿的想法付诸行动。)

  【活动点评】

  这次活动贴近孩子生活,所用的实验材料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在生活中,孩子们喝过果珍、糖水和各种饮料,也见过石头和油。只不过孩子们从未仔细观察、比较过这些材料在水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用孩子们并不陌生的活动、内容和熟悉的材料,引发孩子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比较和深刻地思考,符合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的思想。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积极主动,有很高的探究热情和交流的愿望。孩子们至始至终都积极投入,积极地进行猜想,主动地投入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并能提出自己与同伴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这一活动向我提出了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关于溶解的概念怎样分成不同的层次,设计有内在逻辑的一系列活动,引导和促进幼儿的概念由低级到高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呢?如:发现有些东西能溶于水中,有些不能;物质溶解后,其外观变了,得到的混合物状况不同—混浊或清澈;初步理解物质守恒的原理。因此,怎样引导幼儿沿着概念的箭头和线索前进,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共同研究和学习的方向。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5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部分的第二课。在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上,安排学习本课内容。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4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搅拌棒、高锰酸钾、一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细沙。

  【教师准备】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表,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六、教法学法

  主要教学方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2、互动式教学法。

  主要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

  2、自主学习。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猜一猜:出示三杯不同物质与水的混合物,让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威力往往能超出人们的想象。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黄金时段的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投入极大的热情。本环节通过创设猜一猜的活动,引出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学生在对旧知复习的基础上,对新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环节二:科学观察园地。

  2、讲解、观察高锰酸钾。

  (1)师拿出高锰酸钾问学生: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2)介绍高锰酸钾。

  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6

  一、设计思路:

  “水的溶解”是一个科学活动,是“有趣的水”这个主题中的内容。水是幼儿物体,幼儿对水很感兴趣。而水是幼儿感兴趣的物体,通过探索“水的溶解”充分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欲望。因此,预设了《水的溶解》这一科学活动。选择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学习特点的活动内容,注重教学问题的提问有效性,来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感知溶解这一现象。

  2、体验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每人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小勺若干个、筷子若干。

  2、认字卡: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溶解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t:小朋友们好!有没有发现今天李老师准备了很多的东西呀?

  你们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有的还可以摸一摸,看看到底这都是些什么

  (幼儿观察讨论)

  有谁愿意来说说这些都是什么材料呢?

  追问:你是如何知道的?

  小结: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

  石头摸起来硬硬的,有点沉;黄沙看上去是黄色的,摸起来细细软软的;芝麻油闻起来有股芝麻的香味;红糖看上去和盐一样是一粒粒的,但是红糖是红色,盐是白色的;咖啡粉是咖啡色的,有咖啡的香味;冰糖像是一粒粒透明的小冰雹。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物质,有的可以用来做菜,有的可以泡茶喝,有的可以玩,但是今天我们要用它们做什么呢?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t:请你猜一猜,如果我们要把这些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几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t: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t: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t: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请一桌上的4位小朋友为一组,一起把桌子上的材料都要一一进行实验,然后由一名小朋友进行实验记录,把最后得到的有趣的现象画出来。现在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

  3、交流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t:你记录的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把这些材料放到水里后,石头沉了下去,芝麻油浮了起来,黄沙也沉在水底,盐、冰糖都经过充分的搅拌后它们在水中溶化不见了。咖啡粉变成了好喝的咖啡,颜色也变成了咖啡色,红糖也把水变成了红褐色,原本透明五味的白开水变成了甜甜地的糖水。

  三)、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猜并进行交流。

  t:现在我请你们用调羹试试,看看刚才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到底哪些能取出来?哪些不能取出来?

  能取出来的我们可以怎么记录?那不能取出来的呢?

  t:这个实验有趣吗?

  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成果啊?

  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石头和黄沙放进水中,沉下去了,芝麻油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但是它们都能用调羹取出来。红糖咖啡粉放进水中,水的颜色和味道发生了变化;盐和冰糖放进水中,虽然颜色没有改变,但是通过充分的搅拌最后看不见了,溶化在水中了,最后调羹取不出来。

  水宝宝把红糖、盐、冰糖、咖啡粉吸收了,而这些物质也溶在水中取不出来,还把水宝宝的颜色、味道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我们叫“溶解”。

  石头、黄沙和芝麻油能取出来吗?

  石头和油 ,我们用工具还可以从水中取出来,它们不能溶解在水中。

  t:谁能告诉我,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白糖、味精、果珍、奶粉……)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

  五、活动自我反思:

  这是一节科常活动,设计活动时候,想给孩子们充分自主探索的机会。这一点在互动进行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

  活动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我的准备的教具中,物品种类过多,造成整节活动有点拖拉,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活动,所以很多环节,都变成了我来“说”,这一点有点背离设计这节活动的本意了。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

  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六、活动点评:

  教研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组人员的积极参加。从说课活动到第二研,组员们每次讨论都非常的积极,从中寻找问题,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效果也是非常的良好。

  李佳老师在前面第一研的基础上上了第二研,活动中针对大家的意见,李佳老师也是做了一定的调整,将第一研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改善。活动中,李佳老师将记录表进行了修改,提问也更加的简练。可以看出,经过大家对提问的推敲,提问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当然活动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活由于李老师的准备的教具中,各种物品种类过多,造成整节活动有点拖拉,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活动,所以很多环节,都变成了老师来“说”,这一点背离了计这节活动的本意了。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5.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板书设计: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8

  目标:

  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使之了儿解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溶解了的物体虽改变了原有模样,但性质不变。

  2、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3、丰富词汇:溶解、结晶体、固体、粉末状、盐、味精、调味品等,促进幼儿逻辑思维与连贯讲述能力的发展。

  准备:

  1、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一只小碗、一只食用匙;每组三只小碗,分别装有结晶体的果珍饮料、方糖、红糖;一盆热开水。

  2、 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一段蜡烛头、六支长蜡烛、一盒火柴、一只塑料桶、几只热水瓶。

  3、 将雨花石、鹅卵石等物浸泡在水中放在自然角。

  过程: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 教师出示一小段蜡烛,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思考:蜡烛在水是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 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3.开始做实验。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小碗中,再加些热水。

  (2)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

  (3)请每组幼儿就以上问题展开议论,请几个幼儿小结,教师补充,同时学习“溶解”一词。

  4.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解后饮用的?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丰富词汇:盐、味精、调味品)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5.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6.观察熔化实验,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 请幼儿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会溶解?(提示浸在水中的蜡烛)

  (2)请幼儿讨论:蜡烛在水是不会变化,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它发生变化呢?

  (3)教师点燃六支蜡烛,分给每组一支,供幼儿观察:蜡烛在点燃后发生什么变化?(启发幼儿观察火焰下熔化了的烛油)

  (4)教师:小朋友做的实验和老师做的实验有什么不同?糖的溶解和蜡烛的熔化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请小朋友活动后自由讨论,老师下次再告诉大家。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9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在观察、比较和探究的过程中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活动目标:

  1.知道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

  2.知道实验的正确方法。

  3.体验动手实验的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

  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

  活动难点:

  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学具:透明量杯、可溶物品和不可溶物品若干;温开水、课件等。

  环境创设:主题墙“保护汉江水资源”。

  知识经验:幼儿有过物质溶入水的粗浅的科学知识。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小马买糖

  二、基础部分:

  1.组织幼儿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请幼儿观察

  2.开始做实验。

  实验:猜想并记录:谁不见了?

  (1)老师:这些材料要和水来作游戏,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幼儿猜想并记录。

  (3)展示幼儿记录,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实验并记录:到底谁不见了?

  (1)老师:小朋友的说法各有不同,到底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呢?我们还是做个实验试试对吧。在做实验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都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的搅拌之后,先别忙着记,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的小记录本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

  (2)让幼儿从上述四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透明杯中。

  (3)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

  (4)指导幼儿做记录。

  (5)幼儿拿记录本讲述自己发现的现象

  (6)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请每组一名幼儿讲解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颗粒小的溶化的越快。

  三、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溶解后饮用的?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四、总结,活动结束。

  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尝试还有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里?在家做实验并把实验结果与同伴交流分享。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10

  1.说教材

  本课是新课标科学四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过程缺乏感性认识。本课教材选用了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 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特征,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溶 解”的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2、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2)能通过比较、整理研究结果,从而概括出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这样的现象叫溶解。

  (3)激发学生对物质能溶解和不溶解的深入探究。

  3、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透明玻璃杯、筷子、高锰酸钾、药匙、食盐、面粉、沙等。

  教师准备:溶解记录表。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难点: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以及对溶解概念的正确性描述。

  二、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实验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说学法:

  1、 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来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1) 食盐和糖可能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

  (2)你想知道高锰酸钾又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吗?

  (3)揭题。

  2、活动一:高锰酸钾的溶解

  (1)为了更清晰地观察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高锰酸钾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

  (2)出示高锰酸钾的粒状物。

  (3)高锰酸钾常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它是什么样子的?

  (4)小组实验:

  在盛水的玻璃杯上方,轻轻地投入几颗高锰酸钾。

  观察并描述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小组交流。

  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再观察、描述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5)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吗?

  (6)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7)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8)小组完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的记录表。

  高锰酸钾 的状态

  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

  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

  活 动有价值: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而溶解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的观察到,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 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想像溶解时的变化过程,能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3、活动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进一步观察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

  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记录表

  面粉 沙 食盐高锰酸钾

  能否看见在水中的微粒

  是否有沉淀出现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在水中的分布是否均匀

  是溶解还是没有溶解

  (3)把自己的记录表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

  (4)讨论怎样描述物质的溶解过程,用什么词汇表述更加正确。

  (5)把自己的记录修正得更加完美。

  表格填写的指导,体现着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展现原有概念及修正过程。

  4、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正确地表述溶解吗?

  六、课外延伸

  找一找身边那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那些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

  七、教学建议及注意点:

  (1)取放高锰酸钾要规范。

  (2)插图中的高锰酸钾颗粒有点多,三四颗高锰酸钾效果就很好。

  (3)记录表中的“颗粒大小是怎样变化的”不易填写且与表格中其它项目不统一,建议改为“能否看见在水中的颗粒”。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精选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3篇07-14

水的溶解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02-02

中班科学教案:溶解01-05

中班科学教案:溶解07-02

中班科学教案溶解06-21

中班科学水的溶解教案03-28

中班科学教案溶解12篇06-21

中班科学教案溶解(12篇)06-21

《水的溶解》教案10-28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精选10篇)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1

  教学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本次活动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个、筷子、沙子、盐、玉米粒、糖、粘帖纸、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记录材料:水的溶解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环节

  一、认识实验材料。

  二、猜测:

  三、认识活动标志

  四、操作活动

  五、分类活动

  六、交流总结活动

  七、延伸活动

  老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教师介绍所准备的材料。

  幼儿思考:这些东西如果放在水里谁会不见?谁放在水里还存在?

  师:请小朋友先来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四个有水的杯子里,然后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搅拌,想想最后什么东西不见了?什么东西还存在?

  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

  师:如果不见了,我们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还存在呢,我们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 √ )

  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沙子,盐,糖,玉米粒,分别放到这四个杯子里,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他们会怎么样的变化?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请你用标记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师:刚才小朋友都做了实验,都了解了,什么在水里会不见,什么还存在,

  你把会不见的物体与存在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见了我们给他贴上星星,存在的我们给他贴上花朵。

  师: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像沙子和玉米放进水中,通过搅拌还是存在的,盐和糖放进水中,通过搅拌就不见了。像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

  师: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师:这些东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做实验,小朋友们刚刚看到了,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乱猜,要进行实验。刚刚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我和大家。

  猜测活动(指导语:请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溶解,哪些不会溶解?)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为接下来的操作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会溶解与不会溶解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溶解现象有所巩固。

  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延伸活动:(指导语: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中,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中,并说说它们的原因。)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此课设计意图及对课堂环节的反思:

  1、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幼儿对于“水”一向来都是比较热情的,所以我想这节跟“水”有关的内容应该不会出现冷门、不愿参与的现象

  2、从平常科学区情况的观察来看,现在孩子接触实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让幼儿失去了自发探索的欲望。

  所以我选择了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课,从课堂结果来看,我可以肯定幼儿对于课堂内容的选择非常感兴趣,参与也非常积极。通过第一环节的猜测,幼儿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没有一位幼儿游离,能够尽情地猜测。这么好的开头给我对以下的环节有了信心,对于实验任务及规则的讲解对于第一次做实验又要学习记录的幼儿来说是有难度,所以在实验之前,我也详细讲解了实验的步骤,要求5样物质要分别放入5个不同的杯子里,这样幼儿在观察的时候能够一目了然,还便于后面的对比及分类,虽然课堂上还是出现了有幼儿将几种物质放入同一个杯子里,但是在教师的及时发现与提醒下,幼儿能够马上改正。

  对于实验的记录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在设计课程之前,我也思考过很多,应该是能够溶解的画 “√”, 不能溶解的画“×”好呢,还是能够溶解的画“×”,不能溶解的画“√”。按照常理说,肯定是第一种方法才是比较被接受的。但是我考虑到了,孩子在做实验时候根本还不了解物质放入水中是什么反应,而且这些现象叫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跟幼儿这样交流:“当物质放入水中并充分搅拌,物质才存在或者是物质已消失。”幼儿习惯于从显性的角度分析问题,所以能会看到物质还存在或消失的现象。所以对于还不知道知道是溶解,溶解是怎样的现象的时候,我们采用后面的记录方式是比较科学的。同时,从同事的经验那里了解到,中班幼儿还不太会画“√”,所以最后我对实验的记录解说是:如果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物质还存在的请画“O”,物质消失了的话请画“×”,意象表示物质消失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从课堂上来看,幼儿对于这个记录方式还是很容易接受的,面对杯子里的物质一看就一目了然是否消失或存在,记录显得简单很多。

  但是,在幼儿了解了水的溶解的这个特性之后,知道物质消失表示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物质还存在表示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在我们班区域活动中我继续投放了这个实验,幼儿在记录时就发生了跟课堂上截然不同的结果,幼儿习惯在物质放入水中消失的后面画“√”,而在物质放入水中依然存在的物质后面画“×”,其实看到这样的记录方式时我感到很开心,这表明幼儿已经很清楚物质是否能够溶解的秘密。

  从这个看似简单的记录方式来看,科学课不尽需要严密的课堂过程设计,教师严谨的教学语言,还需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方面。

  第二个部分就是实验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孩子们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活动重难点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寻找结果,在整个活动中需要老师帮忙的.孩子很少,大多数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知道如何操作、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惑,同时做好正确的记录。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在这个环节中,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实验结果的讲解对于实验后的幼儿都能容易接受,因为大多数幼儿都从自己的实验中得到结论:红糖和食盐在水里可以溶解,沙子、黄豆、玉米粒在水里是不能溶解的。但是在实验过程和记录结果中,教师发现个别幼儿对于食盐是否能够溶解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有个别幼儿认为食盐放入水中还存在的,不能溶解在水中,也有幼儿发现刚开始时食盐是一日存在的,但是后来发现食盐消失了。在分析结果的时候教师提出介意:请这位小朋友等会再去观察一下放食盐的杯子里有没有什么变化,食盐是否依然存在或者食盐是否比刚才变少了。(遗憾:课后没有请这位幼儿观察,在整理时发现这杯放了食盐的杯子和不能溶解的物质放在一起。在班级区域活动中,后来也有幼儿发现食盐是可以溶解的,但是如果放得很多的话它就会溶解得很慢。所以,更多的秘密还要孩子在课外更多的探索中得到。

  第三部分是延伸活动: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可以讲不同物质放如水中,观察是否能够溶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制作饮料,尝尝不同物质放入水中会变成不同的味道等等。并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孩子发现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怎样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速度……让孩子在持续的活动中保持这种对探索的热忱!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在操作实验中培养幼儿互相谦让、有秩序进行操作的习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

  3、轻柔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用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注意力。

  1、师讲故事:嗨!我是糖宝宝,小朋友们,你们好!

  嗨!我是勺子宝宝,小朋友们,你们好!

  小朋友们,你们想听我们的故事吗?

  师:糖宝宝和勺子宝宝是一对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做游戏,有一天他们到草地上做迷藏,糖宝宝要藏了,糖宝宝想:我藏到哪儿好了?忽然,糖宝宝看见一杯水,赶紧跳下去。勺子宝宝说:我一定能找到你。勺子宝宝找呀找呀,勺子宝宝找到糖宝宝了吗?

  2、教师出示糖和纯净水。小朋友们猜一猜糖宝宝跳进水中,勺子宝宝能找到吗?

  3、师把幼儿猜想的结果表示出来:找到的用笑脸表示,找不到的用哭脸表示。

  4、我们可不能凭想哟,必须自己试一试才知道。(讨论:你发现了什么?糖去了哪里?)

  二、请幼儿自己动手实验,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实验中的结果。

  1、教师:你们想是吗?

  2、老师提出实验要求后,请幼儿自由地去进行水的溶解实验。

  步骤:一、想:要多少糖(一勺糖)

  二、看:看糖在吗?

  三、搅:用勺子搅一搅

  四、再看:看糖还在吗?

  要求:(1)、慢慢地做实验

  (2)、不要把水和糖弄撒了

  (3)、仔细的看一看

  (4)、说一说你的发现

  3、幼儿自由进行探究实验,教师观察并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孩子做实验记录。

  4、师问:还看得见糖吗?糖哪儿去了?

  5、师幼交流实验结果,根据猜想更换卡片。

  三、总结实验结果。

  1、师告诉幼儿这种现象就叫做“溶解”。

  2、师解释“溶解”。问:糖溶解到水里,水变成什么味道了?

  3、幼儿亲自尝一尝。师:糖真甜,能不能多吃?为什么?

  四、延伸活动

  1、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被水溶解?

  2、请幼儿与客人老师一起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

  师:小朋友们太能干了,要奖励能干的宝宝们,我们来用溶解的现象自己做一杯饮料吧,大胆的宝宝可以把你的饮料送给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3、幼儿随着音乐大胆地将饮料双手送到老师们的手中,并告诉老师们自己的饮料是如何做的,培养幼儿大胆地与人交往及表达的能力。

  4、请孩子们在品尝自己的实验成果中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了解溶解的现象,并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与水。

  2、愿意积极的参加实验,对探索感兴趣。

  活动准备:

  盐、味精、糖、面粉少许、小石头、黄沙、黄豆若干、杯子每人一个,筷子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观察水的颜色

  “在杯子中舀上水,观察水,水有颜色吗?”

  比较白纸与玻璃的颜色的区别,了解水是透明的,丰富词语:透明。

  2、溶解

  在味精、盐、糖、面粉中挑选一样放在你的杯子中,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味精、盐、糖、粉还看得见吗?

  教师实验:将黄豆、黄沙、小石头分别放入水中,看看他们有没有不见了?

  得出结论:有些东西能溶解在水里,有些东西则不能溶解在水里。

  丰富词语:溶解、搅拌。

  3、观察溶解后的颜色

  “味精、盐、糖、粉溶解在水中后,水变成了什么颜色?”

  请幼儿介绍溶解后水的颜色,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味精、盐、糖放入水中溶解后水仍旧是透明的。粉放入水中溶解后变成了白色的。

  活动反馈:

  在一开始的观察水的颜色时,有许多幼儿就把水的颜色说成是白色,我们就比较了白纸与玻璃的区别,白纸手放在后面是看不见的,但玻璃手放在后面是看得见的,这叫透明,经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快就理解了透明与白色的区别。在将黄沙放入水中后,水出现了颜色,幼儿就认为黄沙溶解与水,但在出示了小石头后,幼儿就更容易理解,溶解在水中的是上面的泥,而不是物质本身。幼儿在活动中通过实验,理解了溶解。学会了“溶解”“搅拌”词语。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4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以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幼儿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然而水又有许多特性,比如: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冲击力 、水的沉浮、水的溶解性等。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提出了很多关于水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的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知道水具有溶解性,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目标】

  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并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2、通过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

  3、幼儿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一组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油、方糖、果珍适量。

  小勺、筷子、小网各四个。

  2、被污染的水的若干图片,其他可溶解于水的物质,如:咖啡、奶粉、感冒颗粒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们可以走到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摸一摸,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幼儿活动,教师指导)

  师:请大家轻轻地回座位,谁愿意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材料?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了这四样实验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果珍、冰糖和油。

  (教师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继而引发了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激起了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知实验材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引导幼儿围绕“把这些实验材料放到水中会怎么样?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记录。

  师:老师准备这四样实验材料,是想让小朋友们用它们来做个实验。我们要把这四样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四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谁还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里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小工具,请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发放表格)

  师: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师: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幼:试一试。

  师: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在做实验之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们的记录表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观察完后,请幼儿讲自己看到的现象。)

  (本环节通过发放表格,请幼儿评选出一位小小记录员来进行记录,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幼儿观察万现象之后,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试验中看到的现象,既培养了幼儿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其他幼儿倾听能力。)

  三、交流各自的猜想,再次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1、请幼儿交流一下自己的猜想,通过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儿用实验来验证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师: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对这四样实验材料的猜想,到底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

  2、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猜想并进行交流。

  师:现在我要请你们接着做实验,刚刚介绍了这里有许多小工具,有小勺、筷子、和小网,现在你们要用这些小工具,看看刚才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哪些还能取出来,哪些取不出来,用同样的方式记录下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在本环节中,幼儿积极主动地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也顺应了幼儿的天性,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四、针对幼儿提出的异议,请个别幼儿再次实验,充分理解溶解的概念。

  师:做完的小朋友谁来讲一讲?你想讲四个中的哪一个实验结果?你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是不是一样?(有异议的小朋友单独做试验,使幼儿意见达成统一)

  教师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石头放进水中,沉下去了;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果珍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冰糖放进水中,最后看不见了。冰糖和果珍经过充分的搅拌后,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

  幼:不能。

  师:对,而且它们还改变了水的颜色和味道。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做“溶解”,果珍和冰糖“溶解”在水中了。石头和油 ,我们用工具还可以从水中取出来,它们不能溶解在水中。谁能告诉我,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幼1:白糖

  幼2:咖啡

  幼3:盐

  幼4:醋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小朋友知道,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会有不同,那我们现在再猜一猜,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

  (这一环节,通过让有异议的幼儿再次做试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的概念。幼儿猜想生活中可能会溶解的物质,老师提前准备了一部分,老师做试验,幼儿在观察地过程中,更加充分地理解溶解的概念。)

  五、观看被污染的图片和录像,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师:小朋友看这些图片,看看河流上飘着什么?

  幼:塑料袋。

  师:老师经常看到有些河流中有许多的塑料袋,你们说它能溶解在水中吗?那样我们的水就会怎样啊?

  幼:被污染了。

  师:被污染的水都不能用了,地球上可饮用的淡水越来越少了,我们要怎样来保护水资源啊?

  幼1:节约用水

  幼2:不往河流里扔垃圾

  幼3:制作标志,提醒别人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啊,你们真是环保小卫士!那让我们在区角活动时,一起制作环保标志吧!

  (教师通过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来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并把节约用水和幼儿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幼儿知道环保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通过动手做环保标志,使幼儿的想法付诸行动。)

  【活动点评】

  这次活动贴近孩子生活,所用的实验材料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在生活中,孩子们喝过果珍、糖水和各种饮料,也见过石头和油。只不过孩子们从未仔细观察、比较过这些材料在水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用孩子们并不陌生的活动、内容和熟悉的材料,引发孩子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比较和深刻地思考,符合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的思想。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积极主动,有很高的探究热情和交流的愿望。孩子们至始至终都积极投入,积极地进行猜想,主动地投入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并能提出自己与同伴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这一活动向我提出了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关于溶解的概念怎样分成不同的层次,设计有内在逻辑的一系列活动,引导和促进幼儿的概念由低级到高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呢?如:发现有些东西能溶于水中,有些不能;物质溶解后,其外观变了,得到的混合物状况不同—混浊或清澈;初步理解物质守恒的原理。因此,怎样引导幼儿沿着概念的箭头和线索前进,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共同研究和学习的方向。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5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部分的第二课。在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上,安排学习本课内容。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4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搅拌棒、高锰酸钾、一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细沙。

  【教师准备】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表,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六、教法学法

  主要教学方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2、互动式教学法。

  主要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

  2、自主学习。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猜一猜:出示三杯不同物质与水的混合物,让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威力往往能超出人们的想象。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黄金时段的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投入极大的热情。本环节通过创设猜一猜的活动,引出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学生在对旧知复习的基础上,对新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环节二:科学观察园地。

  2、讲解、观察高锰酸钾。

  (1)师拿出高锰酸钾问学生: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2)介绍高锰酸钾。

  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6

  一、设计思路:

  “水的溶解”是一个科学活动,是“有趣的水”这个主题中的内容。水是幼儿物体,幼儿对水很感兴趣。而水是幼儿感兴趣的物体,通过探索“水的溶解”充分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欲望。因此,预设了《水的溶解》这一科学活动。选择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学习特点的活动内容,注重教学问题的提问有效性,来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感知溶解这一现象。

  2、体验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每人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小勺若干个、筷子若干。

  2、认字卡: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溶解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t:小朋友们好!有没有发现今天李老师准备了很多的东西呀?

  你们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有的还可以摸一摸,看看到底这都是些什么

  (幼儿观察讨论)

  有谁愿意来说说这些都是什么材料呢?

  追问:你是如何知道的?

  小结: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

  石头摸起来硬硬的,有点沉;黄沙看上去是黄色的,摸起来细细软软的;芝麻油闻起来有股芝麻的香味;红糖看上去和盐一样是一粒粒的,但是红糖是红色,盐是白色的;咖啡粉是咖啡色的,有咖啡的香味;冰糖像是一粒粒透明的小冰雹。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物质,有的可以用来做菜,有的可以泡茶喝,有的可以玩,但是今天我们要用它们做什么呢?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t:请你猜一猜,如果我们要把这些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几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t: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t: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t: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请一桌上的4位小朋友为一组,一起把桌子上的材料都要一一进行实验,然后由一名小朋友进行实验记录,把最后得到的有趣的现象画出来。现在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

  3、交流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t:你记录的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把这些材料放到水里后,石头沉了下去,芝麻油浮了起来,黄沙也沉在水底,盐、冰糖都经过充分的搅拌后它们在水中溶化不见了。咖啡粉变成了好喝的咖啡,颜色也变成了咖啡色,红糖也把水变成了红褐色,原本透明五味的白开水变成了甜甜地的糖水。

  三)、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猜并进行交流。

  t:现在我请你们用调羹试试,看看刚才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到底哪些能取出来?哪些不能取出来?

  能取出来的我们可以怎么记录?那不能取出来的呢?

  t:这个实验有趣吗?

  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成果啊?

  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石头和黄沙放进水中,沉下去了,芝麻油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但是它们都能用调羹取出来。红糖咖啡粉放进水中,水的颜色和味道发生了变化;盐和冰糖放进水中,虽然颜色没有改变,但是通过充分的搅拌最后看不见了,溶化在水中了,最后调羹取不出来。

  水宝宝把红糖、盐、冰糖、咖啡粉吸收了,而这些物质也溶在水中取不出来,还把水宝宝的颜色、味道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我们叫“溶解”。

  石头、黄沙和芝麻油能取出来吗?

  石头和油 ,我们用工具还可以从水中取出来,它们不能溶解在水中。

  t:谁能告诉我,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白糖、味精、果珍、奶粉……)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

  五、活动自我反思:

  这是一节科常活动,设计活动时候,想给孩子们充分自主探索的机会。这一点在互动进行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

  活动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我的准备的教具中,物品种类过多,造成整节活动有点拖拉,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活动,所以很多环节,都变成了我来“说”,这一点有点背离设计这节活动的本意了。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

  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六、活动点评:

  教研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组人员的积极参加。从说课活动到第二研,组员们每次讨论都非常的积极,从中寻找问题,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效果也是非常的良好。

  李佳老师在前面第一研的基础上上了第二研,活动中针对大家的意见,李佳老师也是做了一定的调整,将第一研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改善。活动中,李佳老师将记录表进行了修改,提问也更加的简练。可以看出,经过大家对提问的推敲,提问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当然活动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活由于李老师的准备的教具中,各种物品种类过多,造成整节活动有点拖拉,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活动,所以很多环节,都变成了老师来“说”,这一点背离了计这节活动的本意了。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5.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板书设计: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8

  目标:

  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使之了儿解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溶解了的物体虽改变了原有模样,但性质不变。

  2、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3、丰富词汇:溶解、结晶体、固体、粉末状、盐、味精、调味品等,促进幼儿逻辑思维与连贯讲述能力的发展。

  准备:

  1、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一只小碗、一只食用匙;每组三只小碗,分别装有结晶体的果珍饮料、方糖、红糖;一盆热开水。

  2、 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一段蜡烛头、六支长蜡烛、一盒火柴、一只塑料桶、几只热水瓶。

  3、 将雨花石、鹅卵石等物浸泡在水中放在自然角。

  过程: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 教师出示一小段蜡烛,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思考:蜡烛在水是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 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3.开始做实验。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小碗中,再加些热水。

  (2)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

  (3)请每组幼儿就以上问题展开议论,请几个幼儿小结,教师补充,同时学习“溶解”一词。

  4.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解后饮用的?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丰富词汇:盐、味精、调味品)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5.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6.观察熔化实验,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 请幼儿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会溶解?(提示浸在水中的蜡烛)

  (2)请幼儿讨论:蜡烛在水是不会变化,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它发生变化呢?

  (3)教师点燃六支蜡烛,分给每组一支,供幼儿观察:蜡烛在点燃后发生什么变化?(启发幼儿观察火焰下熔化了的烛油)

  (4)教师:小朋友做的实验和老师做的实验有什么不同?糖的溶解和蜡烛的熔化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请小朋友活动后自由讨论,老师下次再告诉大家。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9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在观察、比较和探究的过程中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活动目标:

  1.知道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

  2.知道实验的正确方法。

  3.体验动手实验的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

  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

  活动难点:

  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学具:透明量杯、可溶物品和不可溶物品若干;温开水、课件等。

  环境创设:主题墙“保护汉江水资源”。

  知识经验:幼儿有过物质溶入水的粗浅的科学知识。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小马买糖

  二、基础部分:

  1.组织幼儿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请幼儿观察

  2.开始做实验。

  实验:猜想并记录:谁不见了?

  (1)老师:这些材料要和水来作游戏,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幼儿猜想并记录。

  (3)展示幼儿记录,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实验并记录:到底谁不见了?

  (1)老师:小朋友的说法各有不同,到底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呢?我们还是做个实验试试对吧。在做实验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都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的搅拌之后,先别忙着记,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的小记录本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

  (2)让幼儿从上述四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透明杯中。

  (3)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

  (4)指导幼儿做记录。

  (5)幼儿拿记录本讲述自己发现的现象

  (6)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请每组一名幼儿讲解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颗粒小的溶化的越快。

  三、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溶解后饮用的?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四、总结,活动结束。

  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尝试还有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里?在家做实验并把实验结果与同伴交流分享。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10

  1.说教材

  本课是新课标科学四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过程缺乏感性认识。本课教材选用了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 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特征,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溶 解”的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2、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2)能通过比较、整理研究结果,从而概括出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这样的现象叫溶解。

  (3)激发学生对物质能溶解和不溶解的深入探究。

  3、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透明玻璃杯、筷子、高锰酸钾、药匙、食盐、面粉、沙等。

  教师准备:溶解记录表。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难点: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以及对溶解概念的正确性描述。

  二、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实验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说学法:

  1、 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来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1) 食盐和糖可能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

  (2)你想知道高锰酸钾又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吗?

  (3)揭题。

  2、活动一:高锰酸钾的溶解

  (1)为了更清晰地观察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高锰酸钾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

  (2)出示高锰酸钾的粒状物。

  (3)高锰酸钾常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它是什么样子的?

  (4)小组实验:

  在盛水的玻璃杯上方,轻轻地投入几颗高锰酸钾。

  观察并描述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小组交流。

  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再观察、描述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5)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吗?

  (6)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7)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8)小组完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的记录表。

  高锰酸钾 的状态

  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

  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

  活 动有价值: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而溶解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的观察到,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 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想像溶解时的变化过程,能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3、活动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进一步观察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

  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记录表

  面粉 沙 食盐高锰酸钾

  能否看见在水中的微粒

  是否有沉淀出现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在水中的分布是否均匀

  是溶解还是没有溶解

  (3)把自己的记录表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

  (4)讨论怎样描述物质的溶解过程,用什么词汇表述更加正确。

  (5)把自己的记录修正得更加完美。

  表格填写的指导,体现着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展现原有概念及修正过程。

  4、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正确地表述溶解吗?

  六、课外延伸

  找一找身边那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那些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

  七、教学建议及注意点:

  (1)取放高锰酸钾要规范。

  (2)插图中的高锰酸钾颗粒有点多,三四颗高锰酸钾效果就很好。

  (3)记录表中的“颗粒大小是怎样变化的”不易填写且与表格中其它项目不统一,建议改为“能否看见在水中的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