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07-31 12:13:45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科学教案模板集合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科学教案模板集合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板书设计:热在固体中主要是通过传导的方式传递热的。

  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后记:学生自己制作温度计有一定的困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教学目标

  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能针对生活中气体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想知道的问题;通过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改善生活。

  3.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会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酒精灯的使用

  教学准备:铜球、塑料球、一个铜球和塑料球刚好穿过的铁圈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1.播放动画,引发思考

  教师播放动画:烈日炎炎,一男生起着自行车在马路上行驶,忽然听到“嘭”的一声,回头一看,车胎爆了。出示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学生思考,猜测自行车胎爆裂的原因,师板书课题——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本,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自由发言,师板书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自行车胎爆裂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气体受热或遇冷会怎么样变化?固体受热或遇冷会怎么样变化?喷泉实验是怎么做的?……)

  2.教师总结,揭示课题

  师总结: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看来同学们离科学家越来越近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吧!

  二、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刚才好几位同学都提到了自行车胎爆裂是因为气体能热胀冷缩,这只是大家的猜想或从资料书上查阅到的信息。科学是要讲究证据的,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你们的猜想呢?

  (各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2.全班交流各种实验方案

  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的设计方案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小组汇报实验设计方案)

  看来同学们的课前查阅了很多资料,找到了这么多好的方法。有些方法老师也不是很了解,你们真是老师的骄傲啊!善于查找资料,发现问题,这也是作为一名科学家应该具备的,恭喜你们,又朝科学家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师竖起拇指对学生给予肯定)

  3.各小组进行实验验证

  下面各小组根据你们的实验方案,来领取你们需要的实验器材。

  (各组组长上台领取实验器材)

  在同学们实验前,请同学们注意几点问题:

  (出示温馨提示)

  A小组内分工合作,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B把你们的发现填写在课本上。

  C实验器材要轻拿轻放,倒热水时要注意安全。

  D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实验是否达到了你希望的结果?

  (不同方案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能得出结论,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自行车胎爆裂是因为车胎内气体膨胀引起的。所以夏天我们在自行车打气的时候,不要打得太满。汽车轮胎夏天一般都建议充氮气,因为氮气化学性能稳定,不容易膨胀,能大大降低爆胎的风险。

  三、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气体跟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固体热胀冷缩现象并不明显,所以很多学生会猜测固体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器材,设计方案验证

  老师这儿有一套实验器材,是专门验证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器材。

  (师展示主要器材:铜球、塑料球、一个铜球和塑料球刚好穿过的铁圈)

  如果让你来设计实验,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你还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设计方案。

  (小组汇报)

  同学们说得不错。我们可以对铜球和塑料球加热,再看看他们是否能穿过铁圈,如果不能穿过,就能说明固体有热胀的性质,再把两个小球放入冷水中进行冷却,如果两个小球能穿过铁圈,说明他们有冷缩的性质。

  3.学生分组实验

  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熄灭酒精灯的时候,直接用酒精灯的盖盖上即可。再用酒精灯加热时,我们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对物体加热,对塑料小球的加热时要防止烫伤。另外记得把你的发现填写到课本上。下面请各小组派代表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验证。

  (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

  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和塑料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圈了。说明铜和塑料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其他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通过刚才几个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小小的科学家了。那是不是所有的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像木块、橡胶等其他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老师相信各位小科学家们,一定能通过设计出好的实验方案。

  (各组选择1—2种固体,设计实验验证它们热胀冷缩的性质)

  同学们真不愧是一位位小小科学家,想到了这么多方法。哪个小组能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和发现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汇报方案和实验现象、结论)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现在我们知道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认为应该怎样说呢?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一般情况下,物体(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不同材料的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在相同情况下,气体受热膨胀的体积最多,液体较多,固体最少。

  四、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只要你仔细看、用心想,大胆做就能解开他们的奥妙。

  (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

  图片一:一个憋了的乒乓球,如何让它回复原样?

  图片二:商店里卖的瓶装啤酒或酱油,为什么不装满?

  图片三:铁轨之间留有缝隙。

  图片四:水泥路面上留有缝隙。

  图片五:夏天架得较松的电线。

  (生思考选择问题回答,解释其中道理)

  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热胀冷缩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生自由发言)

  五、拓展延伸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有的同学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小科学了,有的同学离小科学家的标准越来越近了。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收获不少,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自由发言)

  刚开始上课时很多同学对喷泉实验特别感兴趣,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现在你能自己做这个实验了吗?课后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喷泉实验的方案,把你的设计展示给你的家人,让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你的成果。

  最后,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两句话:

  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我们认真地努力过了,就没有任何遗憾。

  我们坚信:科学,我能行!

  板书设计:一般情况下,物体(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不同材料的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在相同情况下,气体受热膨胀的体积最多,液体较多,固体最少。

  教学后记:本课内容学生掌握的较好。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薄壳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安全帽、拱桥、拱形屋顶等,但这样的知识内容在小学、初中的教材中才会出现,如何让幼儿园的孩子通俗易懂的了解拱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我们用幼儿身边常见的鸡蛋壳、铅笔、纸、积木等,通过幼儿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感知体会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也许不是所有的幼儿实验都能成功,但如果他们在活动中能仔细观察,喜欢探索,这也是我们活动的一个收获。

  活动目标——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个人操作材料:1/2鸡蛋壳4-5个,削好的铅笔

  2、分组操作材料:针筒、卡纸条、书、积木、装水的盆、托盘若干,红色笔一支

  3、有关拱形的多媒体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起幼儿兴趣

  二、幼儿探索力作用于鸡蛋壳的凹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提问: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你们愿意来做个实验吗?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分别戳蛋壳的凹面、凸面。

  3、教师、幼儿共同小结: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因此蛋壳是鸡妹妹先啄破的。

  三、往鸡蛋壳内、壳外做注水实验,明白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

  1、出示针管,演示如何吸水、注水。

  2、幼儿做实验。

  3、幼儿交流实验的结果。

  4、教师讲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针管里的水就象是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当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流掉了,就像是铅笔上的力大部分沿蛋壳表面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拱形桥面也能承受较大的力;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水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探索力作用于平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幼儿用卡纸和积木分组合作搭桥,要求是用两块积木做桥墩固定,卡纸做桥面,桥面至少要承受一块积木的重量不会塌掉。(活动中如果幼儿不能想到拱桥,可提醒幼儿想想还有什么形状的桥。)

  五、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出示拱形积木,提问:这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物品?

  2、教师用多媒体图片做介绍,使幼儿明白物品设计成拱形的原因。

  结束:小朋友们可以再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拱形的,也可以自己设计拱形的物品,并把它们画下来,让其他人了解这些知识。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从小爱科学,学科学。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2.体会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孩子考(kǎo)科学家

  在英国有一对小兄(xiōng)弟,很喜欢捉虫子玩儿。 [①这句话作为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要是抓到了一条虫子,他们心里就甜滋滋的,像吃了蜜糖似的。 [②这个比喻句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爸爸见他们这样喜欢虫子,就给他们讲著名的科学家达尔(ěr)文的故事。 [③爸爸为什么要给他们兄弟俩讲达尔文的故事?]

  爸爸说,达尔文家里有很多很多的虫子。那些虫子有几只脚、几只眼睛,爱吃什么……达尔文都知道。 [④介绍达尔文对虫子的喜欢和了解的程度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兄弟俩可感兴趣了,他们缠着爸爸,非要见见达尔文不可。 [⑤用“缠”字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介绍事情发生的原因,兄弟俩为什么非要见达尔文。

  有一天,爸爸告诉他们,过些日子,达尔文爷爷要来家里做客。[句导读:承接上文,说明兄弟俩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兄弟俩高兴极了。调皮的弟弟眨巴着眼睛,在哥哥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 [⑥这句话从哪些方面对弟弟作了描写,其用意是什么?]哥哥点着头,连声说:“好!好!”[句导读:对弟弟的主意哥哥连声称好,到底是什么好主意呢?文章在此处留下了一个悬念。]

  段导读:交代了兄弟俩已想好了主意。

  第二天清早,兄弟俩拿着竹竿和网兜 (dōu),来到树林里,东奔西跑,忙了整整一天,捉了许多虫子。 [⑦“东奔西跑”“整整一天”说明了什么?]回到家里,他俩悄悄关上房门,忙开了。[句导读:“悄悄关上房门”说明兄弟俩的工作是保密的,可见为了考住达尔文,兄弟俩的确很用心。]他们剪下知了的翅膀和脚,留下了光 光的身体,用花花绿绿的蝴蝶翅膀和带着小钩(gōu)子的蚱蜢(zhà měng)大腿,还有天牛的长角须,拿胶(jiāo)水粘(zhān)成一只怪模[mú]怪样的虫子标(biāo)本。[⑧用一句话概括上面几句话的主要内容。]他们想考考达尔文,看他是不是真的像爸爸说的那样有学问。

  段导读:讲了兄弟俩不盲目相信别人的话,想考考达尔文。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写了兄弟俩为考达尔文所做的准备工作。

  过了几天,达尔文真的来了。弟弟向哥哥挤挤眼睛,然后对达尔文说:“爷爷,前几天我们从树上抓到一只虫子,样子怪极了,可就是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⑨弟弟为什么这样说?]

  哥哥赶忙接着说:“真的,我们翻了好些书,也没有查出它的名字。”[句导读:哥哥想让达尔文确信他们捉到的是一只很怪的虫子,说不能在书中查到它。]

  达尔文一听这两个孩子逮到了怪虫子,可来劲儿了,马上要看看。 [⑩达尔文的行为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兄弟俩互相做了个鬼(guǐ)脸,拿出一只匣(xiá)子,递给达尔文。[ “互相”“鬼脸”两个词表现了什么?]

  达尔文揭(jiē)开盖子。看到那条怪模怪样的“虫子”,差点儿笑起来。[ 这是对达尔文神态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可是,他马上装出惊奇的样子说:“哎(āi) 呀,这条虫子真怪,我也没见过呀!” [ “装出惊奇的样子”意在说明什么?]

  兄弟俩可得意啦!心里说:达尔文爷爷让我们考住了。[ “得意”一词说明了什么?]

  “你们留意没有,”达尔文问,“在捕捉的时候,它会不会叫哇?”[ 达尔文的问话意在说明什么?]

  “会叫,会叫, (qū) ,叫得可好听呢!”[ “ ”是蟋蟀的叫声,叫声说明了什么?]

  这时候,达尔文再也忍(rěn)不住了,笑了起来,说:“那就把它称做‘叫虫’吧。”[ 真的是“叫虫”吗?]接着,达尔文指指他俩的鼻子,笑着说:“你们这两只有趣的小‘叫虫’!”[ 达尔文为什么“笑”?]

  这下子,全家人都笑了起来。[句导读:达尔文的话很委婉地揭穿了兄弟俩的小把戏,全家人都听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所以都笑了起来。]兄弟俩对达尔文爷爷更尊敬了。

  段导读:写了达尔文用风趣的语言识破了兄弟俩的把戏。说明了达尔文的见多识广,这也是“兄弟俩对达尔文爷爷更尊敬了”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8~17自然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是事情发展的经过和结果。

  1.学习本课生字,能规范书写。

  2.理解词语的意思,扩展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生字卡片。

  一 质疑导入

  1.读课文题目,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1)科学家是谁?

  (2)孩子为什么考科学家?

  (3)他们是怎样考科学家的?结果怎样?

  2.谈话:同学们提出的这些疑问都很好,这也说明你们动脑筋去思考了。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共同学习课文,读了课文后,同学们的疑问一定会得到解决的。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说说初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 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左右结构的字:捉 抓 眨 须 粘 标 糖 钩 胶 揭 半包围结构的字:考

  上下结构的字:兄 著 盖 装 忍 弟 独体字:鬼

  3.理解词语意思。

  标本:供学习或研究用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本。

  网兜:口袋或像口袋一样的东西。 揭开:掀去,掀开。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

  “考”,半包围结构,下面的笔顺是“ ”。

  “须”,左右结构,左面的三个“撇”要写匀称。

  “忍”,上下结构,上面不要丢掉点。

  5.认读多音字。

  四 朗读全文,巩固生字、新词

  1.教学本课生字时,可利用字形结构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如“抓”“眨”“粘”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还可以通过旧字加偏旁记忆:示+木=标、占+米=粘、乏+目=眨。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以便于学生记忆。

  2.提出问题:“科学家是谁?孩子为什么考科学家?”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反复地读课文,从课文中获取信息,既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又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3.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的意识。

  投影,课文插图。

  一 板书课文题目,谈话导入

  1.朗读课文题目。

  (1)说说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了解了什么。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共同来解决同学们的问题。

  2.老师简介达尔文。

  (达尔文是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说明了生物界物种的发生和发展,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

  二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是一对怎样的小兄弟?从文中哪儿看出来的?(这对小兄弟很喜欢虫子。从他们抓到虫子,心里就甜滋滋的看出来的。)

  (3)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感情来。

  2.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这部分内容。

  (2)说说读了这段你对达尔文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第五至第七自然段。

  (1)默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3)兄弟俩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考达尔文?

  (用胶水粘成一条怪模怪样的虫子标本来考达尔文。)

  (4)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个标本怪模怪样,找出来读一读。

  (5)朗读句子,体会兄弟俩的顽皮。

  4.学习第八至第十七自然段。

  (1)默读课文。

  (2)说说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结果怎样。

  (3)全班讨论。

  (4)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三 朗读全文,进行总结

  1.朗读全文。

  2.说说学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四 完成课后练习

  读句子,想想标点符号用得对不对,为什么。

  1.投影出示句子:

  兄弟俩高兴极了。调皮的弟弟眨巴着眼睛,在哥哥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哥哥点着头,连声说:“好!好!”

  (“悄悄话”后面应该用句号。因为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的停顿。这句话讲的是弟弟在干什么,表达了完整的意思,下句讲的是哥哥,所以应该用句号。)

  2.朗读句子,体会句号的用法。

  五 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有关达尔文的哪些故事,说给大家听。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各种各样的鸟》

  介绍各种鸟的本领的图书或录象。

  活动目标

  学念儿歌《什么鸟》。

  了解不同的鸟。

  活动过程

  一、了解不同的鸟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让幼儿了解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鸟,重点介绍蜂鸟,鸵鸟,鹦鹉等。

  1、师:看,图片上画了很多什么啊?(鸟),这些鸟长的一样吗?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这只鸟的名字叫“蜂鸟”它的身体很小,就只有蜜蜂这么大,所以叫蜂鸟。

  2、师:再来看看这只鸟,这只鸟的身体看上去怎么样啊?(很大),它的名字叫鸵鸟,那你们知道鸵鸟会不会飞啊?为什么?(因为他身体太大了,所以飞不起来。

  3、师:再来看看这只什么鸟?它的名字叫鹦鹉,你看它身上的毛漂亮吗?都有些什么颜色?鹦鹉有一个很大的本领就是会跟人一样说话,你教它什么话,它就会跟你一起说。。。。

  二、讨论

  师:谁来告诉我什么鸟最小?什么鸟最大?什么鸟会唱歌?

  三、学念儿歌

  1、教师念儿歌《什么鸟》。

  师:老师把刚才的话连起来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看。

  2、幼儿跟随教师念儿歌《什么鸟》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念念看。

  四、小结

  师:你还知道鸟都什么本领?

  师: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鸟,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

  儿歌《什么鸟》

  什么鸟小?

  什么鸟大?

  什么鸟儿会说话?

  蜂鸟小,

  鸵鸟大,

  鹦鹉会说话。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水果是幼儿十分熟悉的食物,但他们不一定了解水果的切面形态。在该活动中,我紧扣“水果切面”这个点,以问题引路,带领幼儿进行探索,使幼儿获得相关的认知经验。培养幼儿细心观察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整个探索过程包括观察感知、猜想验证、游戏拓展三个环节。“观察感知”环节重在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梨的两种切面形态,初步理解“切面”的概念;“猜想验证”环节则通过让幼儿探索苹果、猕猴桃、香蕉的切面形态,感受水果切面形态的多样性;在最后的“游戏拓展”环节中,让幼儿两两合作,根据六种不同的水果切面进行配对游戏,既为幼儿创设了交流、合作的机会,也对幼儿的认知、思维能力提出了挑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发现水果横切、竖切时会呈现不同的形态。

  2、能细心观察、大胆猜想,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教学准备:

  1、教具:三块展示板(见图1、2、3),各种水果,实物投影仪,背景音乐。

  2、学具:人手一张记录表,若干水果的切面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水果,看看都有些什么?(苹果、香蕉、猕猴桃、梨……)

  师:如果我要把梨分成两半,可以怎么切?切开后会是什么样子呢?(根据幼儿回答,教师在展示板的表格内记录“|”标记表示竖切,见图1。)

  二、基本部分

  (一)观察感知:比较梨的两种切面形态,理解“切面”的概念。

  1、观察梨的竖切面。

  师:“|”这个符号表示把梨竖起来切。你们看看切开后的梨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教师将切开的梨放在投影仪上让幼儿观察。)

  师:仔细看看里面还藏着什么?(种子。)数数有几粒种子?它们是怎么排列的?种子长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说出梨核,并观察梨核的形状。)

  师:我们看到切开后的梨面上有梨核和种子,这个面可叫作水果的切面。

  (以“竖切”引入主题,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关注水果的切面形态,同时形象地理解了“切面”的概念。)

  2、观察梨的横切面。

  师:除了从上到下竖切,还有什么不同的切法吗?(引导幼儿说出横切的方法,同时在展示板的表格内记录“一”标记。)

  师:如果把梨横着切会出现什么样的切面呢?会和刚才竖着切一样吗?(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想用简笔画的形式记录切面的形态。)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横切的方法,激发了幼儿探索水果横切面的兴趣。幼儿通过观察与比较,大胆推测和假设,产生了探索和验证自己想法的愿望,这为后面的探索活动作了铺垫。)

  师:究竟谁猜对了呢?我们还是切开来看一看吧!(教师操作演示,并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画出相应的简笔图。如:看,变成什么形状了?<圆形。>再仔细看看里面的梨核像什么呀?<小花。>数数有几片“花瓣”?每片“花瓣”里藏着什么?<种子。>比比种子的数量和“花瓣”的数量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一样多>)

  (在对水果横切面的观察感知中较为自然地整合了形、数量、空间等方面的数学知识。)

  3、比较竖切面和横切面的不同。

  师:竖切和横切出来的切面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从外形轮廓、梨核、种子三方面寻找不同。)

  (二)猜想验证:分组探索不同水果的切面形态。

  1、明确操作要求。

  师:今天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水果,有苹果、猕猴桃、香蕉,等会儿请你们每人选择一样水果,猜猜把它竖切和横切后会是什么样子,然后把你的猜想用画画的方式记录在表格里。[

  (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水果,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入,让幼儿大胆猜想,这是对幼儿现有知识经验的挑战、幼儿的求知欲就在这种寻根究底的情境中被激发出来。)

  2、幼儿猜想并记录猜想结果,教师观察指导(见图2)。

  3、交流猜想结果。

  教师根据不同小组的猜想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如,(香蕉组侧重从外形进行猜想)香蕉竖切后是什么样子的?横切呢?(猕猴桃组侧重从种子的排列进行猜想)看看猕猴桃组的记录,你同意谁的猜想?(苹果组侧重从苹果核的形状进行猜想)你们觉得什么地方最难猜?

  (这种提问方式既避免了拖沓,又突出了重点。)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十月中下旬是托班孩子由“适应阶段”逐步向 “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投放有趣的材料,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不仅能满足托班孩子身体动作发展的需要,欢乐的游戏氛围还能引发孩子的愉悦情绪。玩具“拉拉”是此阶段非常适宜投放的游戏材料,它具有色泽鲜艳、质地柔软又富于变化的特点,多变的玩法吸引着孩子的参与兴趣,同时也能丰富孩子的认知体验。

  活动目标:

  乐意模仿教师的动作,参与游戏,感受和教师、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并从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准备:

  1.用松紧带和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丝绒布缝制玩具“拉拉”,每个孩子人手一个。

  2.“拉拉树”两棵。

  活动过程:

  一、环节一:发现“拉拉”、找找“拉拉”

  1.教师和孩子围坐在“拉拉树”边,教师示范如何将树上的“拉拉”找出来,向孩子介绍新玩具。

  ●重点提问:看,它是谁?这个“拉拉”是什么颜色的?

  ●观察要点:孩子的视线是否被“拉拉”吸引。

  2.引导孩子一起找找、看看,动手拉出“拉拉”。

  ●重点引导:鼓励孩子动手,找到藏在树洞里的“拉拉”,并用力拉出来。

  ●观察要点:孩子是否愿意和同伴一起去找“拉拉”。

  3.说说自己手中“拉拉”的颜色、特征等,为“拉拉”取名字,如红拉拉、绿拉拉等。

  ●重点提问:你的“拉拉”是什么颜色的?叫什么名字?

  ●观察要点:孩子是否能开口回应教师,是否有亲近“拉拉”的表情、动作或语言。

  4.小结:对“拉拉”说一句话,如×ד拉拉”,我喜欢你,我要亲亲你(鼓励每个孩子开口表达)。

  二、环节二:模仿教师玩“拉拉”

  教师利用“拉拉”的弹性,配以情境性的语言,引导孩子模仿教师的动作玩“拉拉”,感受“拉拉”可以变长变短的特性,体会模仿游戏的乐趣。

  1.游戏:“拉拉”变变变——“拉拉拉,用力拉,拉拉变长了;变变变,拉拉变短了;变变变,拉拉变长了,拉拉亲亲孩子小脸蛋;变变变,拉拉变长了,拉拉亲亲孩子小手手”(要及时鼓励与回应和教师一起做动作的孩子:你真棒,“拉拉”喜欢你)。

  ●观察要点:孩子能否模仿教师玩“拉拉”的动作,能否听懂教师的情境性语言,是否会用“拉拉”来碰触身体的各个部位。

  2.游戏:套“拉拉”——“变变变,拉拉变成圆拉拉”(指导孩子自己动手将松紧带的套环套在大纽扣上,变成一个圆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手臂上,亲亲小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小脚上,亲亲小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脖子上,亲亲小拉拉”。

  ●观察要点:孩子套的动作是否正确,关注个别有困难的孩子,给予帮助。

  三、环节三:和同伴一起玩“拉拉”

  1.游戏:开火车

  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拉拉”和同伴的“拉拉”套在一起,变成一个大“拉拉”,两组孩子手握大“拉拉”,玩开火车的游戏。

  ●观察要点:孩子和同伴共同游戏时的情绪是否愉悦,注意调控游戏节奏,由慢到快。

  2.游戏:做小“饼饼”、大“饼饼”

  将两根长“拉拉”分别变成两个圆“拉拉”,将孩子团团围住,变成一个小“饼饼”。将所有的“拉拉”合并成一个最大的圆“拉拉”,将所有的孩子围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饼饼”。

  ●观察要点:关注孩子和同伴身体接触时的情绪反应,注意控制人数,逐渐增加人数。

  3.小结:“拉拉”玩得有点累了,我们把“拉拉”送回家吧,跟“拉拉”说再见。

  活动建议:

  第一,模仿和重复是托班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但这种模仿和重复不能是单调的、乏味的,而是要在富有变化的游戏情境中,在快乐的情绪感染下,不断地在模仿和重复中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利用富有节奏感的情境性语言,营造不同的游戏情境,让孩子充分感受玩具“拉拉”的“多变”和“好玩”,吸引孩子围在教师身边,模仿教师的动作玩“拉拉”,同时初步建立小群体活动的经验。当孩子们发现“拉拉”在自己的把玩、操作中发生种种变化时,这种满足感、成就感会给他们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

  第二,在活动中,教师应该先充分地和孩子一起玩,满足孩子对教师的依恋,建立“和教师一起玩真开心”的情感。然后,教师可以组织身边2~3名孩子一起玩,再逐渐扩大到5~6名孩子共同玩一个游戏,让孩子们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欢乐,对处于从适应期向发展期过渡阶段的托班孩子来说,建立与同伴交往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托班教师要有非常明确的“每一个”的意识,即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反应和活动情况,然后及时作出调整。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科学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自己或小组合作用绘画或工艺制作等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科学对我们人类生活的贡献。

  3、并用绘画、工艺制作等多种形式表现科学创造这一学习过程,培养其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探索科学对生活发展的作用,并以绘画、工艺制作等形式加以展示。

  三、教学难点:

  思考与体会科学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绘画材料或制作材料、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古代,去看一看那时候人们的生活状态,如建筑、交通、通讯等。

  (2)想一想现在人们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

  (3)是什么力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学生讨论并回答。

  3、讲授新课:

  (1)学生分组,从建筑、交通、通讯、医学、日常用品等方面,将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进行交流,探究科学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变化。

  (2)学生可对现在的科学发明或生活进行幻想。

  4、启发创作:

  (1)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学生作品,了解体现学科功能的表现方法。

  (2)欣赏一些运用科学技术设计的生活用品。

  5、作业要求:

  用绘画或制作的方法,表现一副体现科学性并具有一定功能的主题作品。

  6、展示作品:科技产品发布会,设计师展示自己小组的设计作品,并进行讲解。

  7、小结。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举生物的形态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

  2、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

  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教学难点:

  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找出图中的动物。

  1、找动物,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2、交流我们的发现。

  3、资料卡。

  (1)保护色:生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越相似,就越容易隐蔽自己,有些动物,如变色龙,能改变身体的颜色,适应不同的环境。

  特点:不易被发现。

  作用: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

  例子:北极熊 雷鸟 变色龙 比目鱼

  (2)警戒色:毒箭蛙用鲜艳的颜色来警告掠食者——不要吃它。

  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作用:对敌害起预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黄蜂 有毒毛的蛾类 银环蛇 瓢虫

  (3)拟态:枯叶蝶借助与枯叶相似的外表保护自己免遭其他捕食者的侵袭,这是一种昆虫对另一种昆虫或植物形态的模仿。

  特点:酷似他物,不易识别。

  作用:利于避敌,捕食。

  例子:竹节虫 枯叶蝶 螳螂 蜂兰

  活动二: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还有哪些呢?

  1、了解其他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

  青蛙冬眠 乌贼释放墨汁 壁虎断尾

  2、整理研究结果。

  给处在丛林、沙漠等不同环境中的士兵设计服装。

  板书设计:

  1、保护色:

  特点:不易被发现。

  作用: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

  例子:北极熊 雷鸟 变色龙 比目鱼

  2、警戒色

  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作用:对敌害起预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黄蜂 有毒毛的蛾类 银环蛇 瓢虫

  3、拟态

  特点:酷似他物,不易识别。

  作用:利于避敌,捕食。

  例子:竹节虫 枯叶蝶 螳螂 蜂兰

  教学后记:学生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科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玩具。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上科学课,它将把我们带进科学的大门,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先从玩玩具开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学。(板书课题)

  2、玩玩具、说特点。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同学们可以先玩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学们交换着玩,还可以上来挑选老师带来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组为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怎样玩有趣味性,怎样玩有创造性?在玩得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

  (2)学生玩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介绍玩具的特点。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有哪些趣味玩法和创新玩法?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在玩玩具的同时学会了观察。

  3、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师:这么多“为什么”,怎么去解决呢?我想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勤于研究,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得到解决。

  4、设计或改进玩具

  提出活动要求:

  同学们发现了那么多问题,你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一点儿也不比科学家差,老师真佩服你们!在研究过程中,你们对现在的玩具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现在,就让你们当一回“小科学家”、“小设计师”,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创造力,设计或改进一种玩具,可以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也可以把它画出来,小组成员要团结协作,开动脑筋。看哪个小组设计或改进的玩具最具科学性,最新颖!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

  师:哪些小组愿意把你们的作品介绍给同学们?

  学生展示、介绍作品。

  师:同学们认为他们的作品怎么样?

  学生评价作品。

  师:同学们的设计都很有创意,你们已经迈出了创造发明的第一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玩具店的橱窗里一定会摆上你们的作品!

  5、课堂评价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提问:谁来说说你得了几颗星?为什么这样评价自己?

  6、拓展活动

  师:40 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的科学研究才刚刚开始,课下,请同学们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一玩,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科学教案 篇10

  教材简析: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经历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引导学生学会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学生自己探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2. 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4. 通过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通过观察分析月球上的环形山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

  学习重点:

  学生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观察分析月球上的环形山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月球环形山从而对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探究学习活动认识。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地球大气层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地球大气层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直接导入新课学习内容:认识地球的面纱——大气层。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对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交流、汇总整理。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形成统一意见,达成共识,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补充,适时出示一些图片、文字资料,从而逐步使学生对大气层形成初步整体认识。

  指导学生小组思考讨论“假如没有了大气层,地球会怎样”。

  教师出示资料,下发研究记录卡片,引导学生从大气层对地球、动物、植物、人等几个方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使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组织学生加强交流,相互借鉴,达成共识;引导学生通过“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的讨论,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气污染的危害,引导学生小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大气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从而对大气污染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交流提出治理大气污染的建议或方案。

  三、拓展延伸: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搜集关于大气臭氧层污染的资料,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制作科普手抄报、黑板报、警示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了解本课学习活动:认识地球的面纱——大气层。

  2、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对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交流、汇总整理。并在教师引导下形成统一意见,达成共识,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加强交流活动,相互完善、相互补充,学习认知图片、文字资料,对大气层形成初步整体认识。

  学生小组思考讨论“假如没有了大气层,地球会怎样”。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记录研究卡片,从大气层对地球、动物、植物、人等几个方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学习,学生加强交流,相互借鉴,达成共识;通过“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的讨论,深刻认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学生认识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小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思考大气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动,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从而对大气污染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交流提出治理大气污染的建议或方案。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小结,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布置课后延伸学习活动内容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引领学生从资料搜集的途经与资料内容两方面展开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地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观察示意图,了解大气层的概貌,从而意识到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义,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做好铺垫。通过学生的资料交流与研讨活动,使学生认识地球大气层概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应用资料的能力及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搜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对大气层的认识,通过分析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的环形山,了解大气层对地球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从而意识到大气层存在的重要性,为下一步研究“大气污染和保护”作好铺垫。

  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科技的发展能够带给人类便利,也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大气污染就是一个鲜活的实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的两面性,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通过主题宣传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地球的面纱

  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研究成果

  大气层对动物的意义

  大气层对植物的意义

  大气层对人的意义

《精选科学教案模板集合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蜗牛09-11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赛车》04-07

有关科学教案06-12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关于科学教案07-27

关于科学教案07-24

走进科学教案12-08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精选科学教案模板集合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科学教案模板集合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板书设计:热在固体中主要是通过传导的方式传递热的。

  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后记:学生自己制作温度计有一定的困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教学目标

  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能针对生活中气体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想知道的问题;通过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改善生活。

  3.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会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酒精灯的使用

  教学准备:铜球、塑料球、一个铜球和塑料球刚好穿过的铁圈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1.播放动画,引发思考

  教师播放动画:烈日炎炎,一男生起着自行车在马路上行驶,忽然听到“嘭”的一声,回头一看,车胎爆了。出示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学生思考,猜测自行车胎爆裂的原因,师板书课题——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本,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自由发言,师板书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自行车胎爆裂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气体受热或遇冷会怎么样变化?固体受热或遇冷会怎么样变化?喷泉实验是怎么做的?……)

  2.教师总结,揭示课题

  师总结: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看来同学们离科学家越来越近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吧!

  二、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刚才好几位同学都提到了自行车胎爆裂是因为气体能热胀冷缩,这只是大家的猜想或从资料书上查阅到的信息。科学是要讲究证据的,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你们的猜想呢?

  (各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2.全班交流各种实验方案

  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的设计方案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小组汇报实验设计方案)

  看来同学们的课前查阅了很多资料,找到了这么多好的方法。有些方法老师也不是很了解,你们真是老师的骄傲啊!善于查找资料,发现问题,这也是作为一名科学家应该具备的,恭喜你们,又朝科学家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师竖起拇指对学生给予肯定)

  3.各小组进行实验验证

  下面各小组根据你们的实验方案,来领取你们需要的实验器材。

  (各组组长上台领取实验器材)

  在同学们实验前,请同学们注意几点问题:

  (出示温馨提示)

  A小组内分工合作,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B把你们的发现填写在课本上。

  C实验器材要轻拿轻放,倒热水时要注意安全。

  D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实验是否达到了你希望的结果?

  (不同方案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能得出结论,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自行车胎爆裂是因为车胎内气体膨胀引起的。所以夏天我们在自行车打气的时候,不要打得太满。汽车轮胎夏天一般都建议充氮气,因为氮气化学性能稳定,不容易膨胀,能大大降低爆胎的风险。

  三、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气体跟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固体热胀冷缩现象并不明显,所以很多学生会猜测固体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器材,设计方案验证

  老师这儿有一套实验器材,是专门验证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器材。

  (师展示主要器材:铜球、塑料球、一个铜球和塑料球刚好穿过的铁圈)

  如果让你来设计实验,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你还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设计方案。

  (小组汇报)

  同学们说得不错。我们可以对铜球和塑料球加热,再看看他们是否能穿过铁圈,如果不能穿过,就能说明固体有热胀的性质,再把两个小球放入冷水中进行冷却,如果两个小球能穿过铁圈,说明他们有冷缩的性质。

  3.学生分组实验

  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熄灭酒精灯的时候,直接用酒精灯的盖盖上即可。再用酒精灯加热时,我们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对物体加热,对塑料小球的加热时要防止烫伤。另外记得把你的发现填写到课本上。下面请各小组派代表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验证。

  (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

  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和塑料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圈了。说明铜和塑料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其他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通过刚才几个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小小的科学家了。那是不是所有的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像木块、橡胶等其他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老师相信各位小科学家们,一定能通过设计出好的实验方案。

  (各组选择1—2种固体,设计实验验证它们热胀冷缩的性质)

  同学们真不愧是一位位小小科学家,想到了这么多方法。哪个小组能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和发现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汇报方案和实验现象、结论)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现在我们知道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认为应该怎样说呢?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一般情况下,物体(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不同材料的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在相同情况下,气体受热膨胀的体积最多,液体较多,固体最少。

  四、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只要你仔细看、用心想,大胆做就能解开他们的奥妙。

  (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

  图片一:一个憋了的乒乓球,如何让它回复原样?

  图片二:商店里卖的瓶装啤酒或酱油,为什么不装满?

  图片三:铁轨之间留有缝隙。

  图片四:水泥路面上留有缝隙。

  图片五:夏天架得较松的电线。

  (生思考选择问题回答,解释其中道理)

  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热胀冷缩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生自由发言)

  五、拓展延伸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有的同学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小科学了,有的同学离小科学家的标准越来越近了。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收获不少,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自由发言)

  刚开始上课时很多同学对喷泉实验特别感兴趣,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现在你能自己做这个实验了吗?课后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喷泉实验的方案,把你的设计展示给你的家人,让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你的成果。

  最后,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两句话:

  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我们认真地努力过了,就没有任何遗憾。

  我们坚信:科学,我能行!

  板书设计:一般情况下,物体(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不同材料的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在相同情况下,气体受热膨胀的体积最多,液体较多,固体最少。

  教学后记:本课内容学生掌握的较好。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薄壳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安全帽、拱桥、拱形屋顶等,但这样的知识内容在小学、初中的教材中才会出现,如何让幼儿园的孩子通俗易懂的了解拱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我们用幼儿身边常见的鸡蛋壳、铅笔、纸、积木等,通过幼儿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感知体会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也许不是所有的幼儿实验都能成功,但如果他们在活动中能仔细观察,喜欢探索,这也是我们活动的一个收获。

  活动目标——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个人操作材料:1/2鸡蛋壳4-5个,削好的铅笔

  2、分组操作材料:针筒、卡纸条、书、积木、装水的盆、托盘若干,红色笔一支

  3、有关拱形的多媒体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起幼儿兴趣

  二、幼儿探索力作用于鸡蛋壳的凹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提问: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你们愿意来做个实验吗?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分别戳蛋壳的凹面、凸面。

  3、教师、幼儿共同小结: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因此蛋壳是鸡妹妹先啄破的。

  三、往鸡蛋壳内、壳外做注水实验,明白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

  1、出示针管,演示如何吸水、注水。

  2、幼儿做实验。

  3、幼儿交流实验的结果。

  4、教师讲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针管里的水就象是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当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流掉了,就像是铅笔上的力大部分沿蛋壳表面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拱形桥面也能承受较大的力;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水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探索力作用于平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幼儿用卡纸和积木分组合作搭桥,要求是用两块积木做桥墩固定,卡纸做桥面,桥面至少要承受一块积木的重量不会塌掉。(活动中如果幼儿不能想到拱桥,可提醒幼儿想想还有什么形状的桥。)

  五、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出示拱形积木,提问:这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物品?

  2、教师用多媒体图片做介绍,使幼儿明白物品设计成拱形的原因。

  结束:小朋友们可以再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拱形的,也可以自己设计拱形的物品,并把它们画下来,让其他人了解这些知识。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从小爱科学,学科学。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2.体会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孩子考(kǎo)科学家

  在英国有一对小兄(xiōng)弟,很喜欢捉虫子玩儿。 [①这句话作为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要是抓到了一条虫子,他们心里就甜滋滋的,像吃了蜜糖似的。 [②这个比喻句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爸爸见他们这样喜欢虫子,就给他们讲著名的科学家达尔(ěr)文的故事。 [③爸爸为什么要给他们兄弟俩讲达尔文的故事?]

  爸爸说,达尔文家里有很多很多的虫子。那些虫子有几只脚、几只眼睛,爱吃什么……达尔文都知道。 [④介绍达尔文对虫子的喜欢和了解的程度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兄弟俩可感兴趣了,他们缠着爸爸,非要见见达尔文不可。 [⑤用“缠”字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介绍事情发生的原因,兄弟俩为什么非要见达尔文。

  有一天,爸爸告诉他们,过些日子,达尔文爷爷要来家里做客。[句导读:承接上文,说明兄弟俩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兄弟俩高兴极了。调皮的弟弟眨巴着眼睛,在哥哥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 [⑥这句话从哪些方面对弟弟作了描写,其用意是什么?]哥哥点着头,连声说:“好!好!”[句导读:对弟弟的主意哥哥连声称好,到底是什么好主意呢?文章在此处留下了一个悬念。]

  段导读:交代了兄弟俩已想好了主意。

  第二天清早,兄弟俩拿着竹竿和网兜 (dōu),来到树林里,东奔西跑,忙了整整一天,捉了许多虫子。 [⑦“东奔西跑”“整整一天”说明了什么?]回到家里,他俩悄悄关上房门,忙开了。[句导读:“悄悄关上房门”说明兄弟俩的工作是保密的,可见为了考住达尔文,兄弟俩的确很用心。]他们剪下知了的翅膀和脚,留下了光 光的身体,用花花绿绿的蝴蝶翅膀和带着小钩(gōu)子的蚱蜢(zhà měng)大腿,还有天牛的长角须,拿胶(jiāo)水粘(zhān)成一只怪模[mú]怪样的虫子标(biāo)本。[⑧用一句话概括上面几句话的主要内容。]他们想考考达尔文,看他是不是真的像爸爸说的那样有学问。

  段导读:讲了兄弟俩不盲目相信别人的话,想考考达尔文。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写了兄弟俩为考达尔文所做的准备工作。

  过了几天,达尔文真的来了。弟弟向哥哥挤挤眼睛,然后对达尔文说:“爷爷,前几天我们从树上抓到一只虫子,样子怪极了,可就是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⑨弟弟为什么这样说?]

  哥哥赶忙接着说:“真的,我们翻了好些书,也没有查出它的名字。”[句导读:哥哥想让达尔文确信他们捉到的是一只很怪的虫子,说不能在书中查到它。]

  达尔文一听这两个孩子逮到了怪虫子,可来劲儿了,马上要看看。 [⑩达尔文的行为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兄弟俩互相做了个鬼(guǐ)脸,拿出一只匣(xiá)子,递给达尔文。[ “互相”“鬼脸”两个词表现了什么?]

  达尔文揭(jiē)开盖子。看到那条怪模怪样的“虫子”,差点儿笑起来。[ 这是对达尔文神态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可是,他马上装出惊奇的样子说:“哎(āi) 呀,这条虫子真怪,我也没见过呀!” [ “装出惊奇的样子”意在说明什么?]

  兄弟俩可得意啦!心里说:达尔文爷爷让我们考住了。[ “得意”一词说明了什么?]

  “你们留意没有,”达尔文问,“在捕捉的时候,它会不会叫哇?”[ 达尔文的问话意在说明什么?]

  “会叫,会叫, (qū) ,叫得可好听呢!”[ “ ”是蟋蟀的叫声,叫声说明了什么?]

  这时候,达尔文再也忍(rěn)不住了,笑了起来,说:“那就把它称做‘叫虫’吧。”[ 真的是“叫虫”吗?]接着,达尔文指指他俩的鼻子,笑着说:“你们这两只有趣的小‘叫虫’!”[ 达尔文为什么“笑”?]

  这下子,全家人都笑了起来。[句导读:达尔文的话很委婉地揭穿了兄弟俩的小把戏,全家人都听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所以都笑了起来。]兄弟俩对达尔文爷爷更尊敬了。

  段导读:写了达尔文用风趣的语言识破了兄弟俩的把戏。说明了达尔文的见多识广,这也是“兄弟俩对达尔文爷爷更尊敬了”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8~17自然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是事情发展的经过和结果。

  1.学习本课生字,能规范书写。

  2.理解词语的意思,扩展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生字卡片。

  一 质疑导入

  1.读课文题目,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1)科学家是谁?

  (2)孩子为什么考科学家?

  (3)他们是怎样考科学家的?结果怎样?

  2.谈话:同学们提出的这些疑问都很好,这也说明你们动脑筋去思考了。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共同学习课文,读了课文后,同学们的疑问一定会得到解决的。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说说初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 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左右结构的字:捉 抓 眨 须 粘 标 糖 钩 胶 揭 半包围结构的字:考

  上下结构的字:兄 著 盖 装 忍 弟 独体字:鬼

  3.理解词语意思。

  标本:供学习或研究用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本。

  网兜:口袋或像口袋一样的东西。 揭开:掀去,掀开。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

  “考”,半包围结构,下面的笔顺是“ ”。

  “须”,左右结构,左面的三个“撇”要写匀称。

  “忍”,上下结构,上面不要丢掉点。

  5.认读多音字。

  四 朗读全文,巩固生字、新词

  1.教学本课生字时,可利用字形结构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如“抓”“眨”“粘”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还可以通过旧字加偏旁记忆:示+木=标、占+米=粘、乏+目=眨。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以便于学生记忆。

  2.提出问题:“科学家是谁?孩子为什么考科学家?”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反复地读课文,从课文中获取信息,既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又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3.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的意识。

  投影,课文插图。

  一 板书课文题目,谈话导入

  1.朗读课文题目。

  (1)说说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了解了什么。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共同来解决同学们的问题。

  2.老师简介达尔文。

  (达尔文是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说明了生物界物种的发生和发展,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

  二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是一对怎样的小兄弟?从文中哪儿看出来的?(这对小兄弟很喜欢虫子。从他们抓到虫子,心里就甜滋滋的看出来的。)

  (3)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感情来。

  2.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这部分内容。

  (2)说说读了这段你对达尔文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第五至第七自然段。

  (1)默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3)兄弟俩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考达尔文?

  (用胶水粘成一条怪模怪样的虫子标本来考达尔文。)

  (4)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个标本怪模怪样,找出来读一读。

  (5)朗读句子,体会兄弟俩的顽皮。

  4.学习第八至第十七自然段。

  (1)默读课文。

  (2)说说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结果怎样。

  (3)全班讨论。

  (4)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三 朗读全文,进行总结

  1.朗读全文。

  2.说说学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四 完成课后练习

  读句子,想想标点符号用得对不对,为什么。

  1.投影出示句子:

  兄弟俩高兴极了。调皮的弟弟眨巴着眼睛,在哥哥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哥哥点着头,连声说:“好!好!”

  (“悄悄话”后面应该用句号。因为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的停顿。这句话讲的是弟弟在干什么,表达了完整的意思,下句讲的是哥哥,所以应该用句号。)

  2.朗读句子,体会句号的用法。

  五 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有关达尔文的哪些故事,说给大家听。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各种各样的鸟》

  介绍各种鸟的本领的图书或录象。

  活动目标

  学念儿歌《什么鸟》。

  了解不同的鸟。

  活动过程

  一、了解不同的鸟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让幼儿了解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鸟,重点介绍蜂鸟,鸵鸟,鹦鹉等。

  1、师:看,图片上画了很多什么啊?(鸟),这些鸟长的一样吗?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这只鸟的名字叫“蜂鸟”它的身体很小,就只有蜜蜂这么大,所以叫蜂鸟。

  2、师:再来看看这只鸟,这只鸟的身体看上去怎么样啊?(很大),它的名字叫鸵鸟,那你们知道鸵鸟会不会飞啊?为什么?(因为他身体太大了,所以飞不起来。

  3、师:再来看看这只什么鸟?它的名字叫鹦鹉,你看它身上的毛漂亮吗?都有些什么颜色?鹦鹉有一个很大的本领就是会跟人一样说话,你教它什么话,它就会跟你一起说。。。。

  二、讨论

  师:谁来告诉我什么鸟最小?什么鸟最大?什么鸟会唱歌?

  三、学念儿歌

  1、教师念儿歌《什么鸟》。

  师:老师把刚才的话连起来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看。

  2、幼儿跟随教师念儿歌《什么鸟》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念念看。

  四、小结

  师:你还知道鸟都什么本领?

  师: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鸟,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

  儿歌《什么鸟》

  什么鸟小?

  什么鸟大?

  什么鸟儿会说话?

  蜂鸟小,

  鸵鸟大,

  鹦鹉会说话。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水果是幼儿十分熟悉的食物,但他们不一定了解水果的切面形态。在该活动中,我紧扣“水果切面”这个点,以问题引路,带领幼儿进行探索,使幼儿获得相关的认知经验。培养幼儿细心观察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整个探索过程包括观察感知、猜想验证、游戏拓展三个环节。“观察感知”环节重在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梨的两种切面形态,初步理解“切面”的概念;“猜想验证”环节则通过让幼儿探索苹果、猕猴桃、香蕉的切面形态,感受水果切面形态的多样性;在最后的“游戏拓展”环节中,让幼儿两两合作,根据六种不同的水果切面进行配对游戏,既为幼儿创设了交流、合作的机会,也对幼儿的认知、思维能力提出了挑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发现水果横切、竖切时会呈现不同的形态。

  2、能细心观察、大胆猜想,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教学准备:

  1、教具:三块展示板(见图1、2、3),各种水果,实物投影仪,背景音乐。

  2、学具:人手一张记录表,若干水果的切面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水果,看看都有些什么?(苹果、香蕉、猕猴桃、梨……)

  师:如果我要把梨分成两半,可以怎么切?切开后会是什么样子呢?(根据幼儿回答,教师在展示板的表格内记录“|”标记表示竖切,见图1。)

  二、基本部分

  (一)观察感知:比较梨的两种切面形态,理解“切面”的概念。

  1、观察梨的竖切面。

  师:“|”这个符号表示把梨竖起来切。你们看看切开后的梨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教师将切开的梨放在投影仪上让幼儿观察。)

  师:仔细看看里面还藏着什么?(种子。)数数有几粒种子?它们是怎么排列的?种子长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说出梨核,并观察梨核的形状。)

  师:我们看到切开后的梨面上有梨核和种子,这个面可叫作水果的切面。

  (以“竖切”引入主题,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关注水果的切面形态,同时形象地理解了“切面”的概念。)

  2、观察梨的横切面。

  师:除了从上到下竖切,还有什么不同的切法吗?(引导幼儿说出横切的方法,同时在展示板的表格内记录“一”标记。)

  师:如果把梨横着切会出现什么样的切面呢?会和刚才竖着切一样吗?(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想用简笔画的形式记录切面的形态。)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横切的方法,激发了幼儿探索水果横切面的兴趣。幼儿通过观察与比较,大胆推测和假设,产生了探索和验证自己想法的愿望,这为后面的探索活动作了铺垫。)

  师:究竟谁猜对了呢?我们还是切开来看一看吧!(教师操作演示,并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画出相应的简笔图。如:看,变成什么形状了?<圆形。>再仔细看看里面的梨核像什么呀?<小花。>数数有几片“花瓣”?每片“花瓣”里藏着什么?<种子。>比比种子的数量和“花瓣”的数量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一样多>)

  (在对水果横切面的观察感知中较为自然地整合了形、数量、空间等方面的数学知识。)

  3、比较竖切面和横切面的不同。

  师:竖切和横切出来的切面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从外形轮廓、梨核、种子三方面寻找不同。)

  (二)猜想验证:分组探索不同水果的切面形态。

  1、明确操作要求。

  师:今天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水果,有苹果、猕猴桃、香蕉,等会儿请你们每人选择一样水果,猜猜把它竖切和横切后会是什么样子,然后把你的猜想用画画的方式记录在表格里。[

  (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水果,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入,让幼儿大胆猜想,这是对幼儿现有知识经验的挑战、幼儿的求知欲就在这种寻根究底的情境中被激发出来。)

  2、幼儿猜想并记录猜想结果,教师观察指导(见图2)。

  3、交流猜想结果。

  教师根据不同小组的猜想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如,(香蕉组侧重从外形进行猜想)香蕉竖切后是什么样子的?横切呢?(猕猴桃组侧重从种子的排列进行猜想)看看猕猴桃组的记录,你同意谁的猜想?(苹果组侧重从苹果核的形状进行猜想)你们觉得什么地方最难猜?

  (这种提问方式既避免了拖沓,又突出了重点。)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十月中下旬是托班孩子由“适应阶段”逐步向 “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投放有趣的材料,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不仅能满足托班孩子身体动作发展的需要,欢乐的游戏氛围还能引发孩子的愉悦情绪。玩具“拉拉”是此阶段非常适宜投放的游戏材料,它具有色泽鲜艳、质地柔软又富于变化的特点,多变的玩法吸引着孩子的参与兴趣,同时也能丰富孩子的认知体验。

  活动目标:

  乐意模仿教师的动作,参与游戏,感受和教师、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并从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准备:

  1.用松紧带和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丝绒布缝制玩具“拉拉”,每个孩子人手一个。

  2.“拉拉树”两棵。

  活动过程:

  一、环节一:发现“拉拉”、找找“拉拉”

  1.教师和孩子围坐在“拉拉树”边,教师示范如何将树上的“拉拉”找出来,向孩子介绍新玩具。

  ●重点提问:看,它是谁?这个“拉拉”是什么颜色的?

  ●观察要点:孩子的视线是否被“拉拉”吸引。

  2.引导孩子一起找找、看看,动手拉出“拉拉”。

  ●重点引导:鼓励孩子动手,找到藏在树洞里的“拉拉”,并用力拉出来。

  ●观察要点:孩子是否愿意和同伴一起去找“拉拉”。

  3.说说自己手中“拉拉”的颜色、特征等,为“拉拉”取名字,如红拉拉、绿拉拉等。

  ●重点提问:你的“拉拉”是什么颜色的?叫什么名字?

  ●观察要点:孩子是否能开口回应教师,是否有亲近“拉拉”的表情、动作或语言。

  4.小结:对“拉拉”说一句话,如×ד拉拉”,我喜欢你,我要亲亲你(鼓励每个孩子开口表达)。

  二、环节二:模仿教师玩“拉拉”

  教师利用“拉拉”的弹性,配以情境性的语言,引导孩子模仿教师的动作玩“拉拉”,感受“拉拉”可以变长变短的特性,体会模仿游戏的乐趣。

  1.游戏:“拉拉”变变变——“拉拉拉,用力拉,拉拉变长了;变变变,拉拉变短了;变变变,拉拉变长了,拉拉亲亲孩子小脸蛋;变变变,拉拉变长了,拉拉亲亲孩子小手手”(要及时鼓励与回应和教师一起做动作的孩子:你真棒,“拉拉”喜欢你)。

  ●观察要点:孩子能否模仿教师玩“拉拉”的动作,能否听懂教师的情境性语言,是否会用“拉拉”来碰触身体的各个部位。

  2.游戏:套“拉拉”——“变变变,拉拉变成圆拉拉”(指导孩子自己动手将松紧带的套环套在大纽扣上,变成一个圆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手臂上,亲亲小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小脚上,亲亲小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脖子上,亲亲小拉拉”。

  ●观察要点:孩子套的动作是否正确,关注个别有困难的孩子,给予帮助。

  三、环节三:和同伴一起玩“拉拉”

  1.游戏:开火车

  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拉拉”和同伴的“拉拉”套在一起,变成一个大“拉拉”,两组孩子手握大“拉拉”,玩开火车的游戏。

  ●观察要点:孩子和同伴共同游戏时的情绪是否愉悦,注意调控游戏节奏,由慢到快。

  2.游戏:做小“饼饼”、大“饼饼”

  将两根长“拉拉”分别变成两个圆“拉拉”,将孩子团团围住,变成一个小“饼饼”。将所有的“拉拉”合并成一个最大的圆“拉拉”,将所有的孩子围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饼饼”。

  ●观察要点:关注孩子和同伴身体接触时的情绪反应,注意控制人数,逐渐增加人数。

  3.小结:“拉拉”玩得有点累了,我们把“拉拉”送回家吧,跟“拉拉”说再见。

  活动建议:

  第一,模仿和重复是托班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但这种模仿和重复不能是单调的、乏味的,而是要在富有变化的游戏情境中,在快乐的情绪感染下,不断地在模仿和重复中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利用富有节奏感的情境性语言,营造不同的游戏情境,让孩子充分感受玩具“拉拉”的“多变”和“好玩”,吸引孩子围在教师身边,模仿教师的动作玩“拉拉”,同时初步建立小群体活动的经验。当孩子们发现“拉拉”在自己的把玩、操作中发生种种变化时,这种满足感、成就感会给他们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

  第二,在活动中,教师应该先充分地和孩子一起玩,满足孩子对教师的依恋,建立“和教师一起玩真开心”的情感。然后,教师可以组织身边2~3名孩子一起玩,再逐渐扩大到5~6名孩子共同玩一个游戏,让孩子们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欢乐,对处于从适应期向发展期过渡阶段的托班孩子来说,建立与同伴交往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托班教师要有非常明确的“每一个”的意识,即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反应和活动情况,然后及时作出调整。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科学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自己或小组合作用绘画或工艺制作等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科学对我们人类生活的贡献。

  3、并用绘画、工艺制作等多种形式表现科学创造这一学习过程,培养其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探索科学对生活发展的作用,并以绘画、工艺制作等形式加以展示。

  三、教学难点:

  思考与体会科学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绘画材料或制作材料、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古代,去看一看那时候人们的生活状态,如建筑、交通、通讯等。

  (2)想一想现在人们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

  (3)是什么力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学生讨论并回答。

  3、讲授新课:

  (1)学生分组,从建筑、交通、通讯、医学、日常用品等方面,将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进行交流,探究科学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变化。

  (2)学生可对现在的科学发明或生活进行幻想。

  4、启发创作:

  (1)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学生作品,了解体现学科功能的表现方法。

  (2)欣赏一些运用科学技术设计的生活用品。

  5、作业要求:

  用绘画或制作的方法,表现一副体现科学性并具有一定功能的主题作品。

  6、展示作品:科技产品发布会,设计师展示自己小组的设计作品,并进行讲解。

  7、小结。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举生物的形态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

  2、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

  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教学难点:

  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找出图中的动物。

  1、找动物,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2、交流我们的发现。

  3、资料卡。

  (1)保护色:生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越相似,就越容易隐蔽自己,有些动物,如变色龙,能改变身体的颜色,适应不同的环境。

  特点:不易被发现。

  作用: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

  例子:北极熊 雷鸟 变色龙 比目鱼

  (2)警戒色:毒箭蛙用鲜艳的颜色来警告掠食者——不要吃它。

  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作用:对敌害起预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黄蜂 有毒毛的蛾类 银环蛇 瓢虫

  (3)拟态:枯叶蝶借助与枯叶相似的外表保护自己免遭其他捕食者的侵袭,这是一种昆虫对另一种昆虫或植物形态的模仿。

  特点:酷似他物,不易识别。

  作用:利于避敌,捕食。

  例子:竹节虫 枯叶蝶 螳螂 蜂兰

  活动二: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还有哪些呢?

  1、了解其他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

  青蛙冬眠 乌贼释放墨汁 壁虎断尾

  2、整理研究结果。

  给处在丛林、沙漠等不同环境中的士兵设计服装。

  板书设计:

  1、保护色:

  特点:不易被发现。

  作用: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

  例子:北极熊 雷鸟 变色龙 比目鱼

  2、警戒色

  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作用:对敌害起预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黄蜂 有毒毛的蛾类 银环蛇 瓢虫

  3、拟态

  特点:酷似他物,不易识别。

  作用:利于避敌,捕食。

  例子:竹节虫 枯叶蝶 螳螂 蜂兰

  教学后记:学生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科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玩具。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上科学课,它将把我们带进科学的大门,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先从玩玩具开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学。(板书课题)

  2、玩玩具、说特点。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同学们可以先玩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学们交换着玩,还可以上来挑选老师带来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组为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怎样玩有趣味性,怎样玩有创造性?在玩得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

  (2)学生玩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介绍玩具的特点。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有哪些趣味玩法和创新玩法?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在玩玩具的同时学会了观察。

  3、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师:这么多“为什么”,怎么去解决呢?我想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勤于研究,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得到解决。

  4、设计或改进玩具

  提出活动要求:

  同学们发现了那么多问题,你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一点儿也不比科学家差,老师真佩服你们!在研究过程中,你们对现在的玩具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现在,就让你们当一回“小科学家”、“小设计师”,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创造力,设计或改进一种玩具,可以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也可以把它画出来,小组成员要团结协作,开动脑筋。看哪个小组设计或改进的玩具最具科学性,最新颖!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

  师:哪些小组愿意把你们的作品介绍给同学们?

  学生展示、介绍作品。

  师:同学们认为他们的作品怎么样?

  学生评价作品。

  师:同学们的设计都很有创意,你们已经迈出了创造发明的第一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玩具店的橱窗里一定会摆上你们的作品!

  5、课堂评价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提问:谁来说说你得了几颗星?为什么这样评价自己?

  6、拓展活动

  师:40 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的科学研究才刚刚开始,课下,请同学们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一玩,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科学教案 篇10

  教材简析: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经历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引导学生学会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学生自己探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2. 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4. 通过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通过观察分析月球上的环形山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

  学习重点:

  学生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观察分析月球上的环形山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月球环形山从而对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探究学习活动认识。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地球大气层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地球大气层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直接导入新课学习内容:认识地球的面纱——大气层。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对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交流、汇总整理。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形成统一意见,达成共识,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补充,适时出示一些图片、文字资料,从而逐步使学生对大气层形成初步整体认识。

  指导学生小组思考讨论“假如没有了大气层,地球会怎样”。

  教师出示资料,下发研究记录卡片,引导学生从大气层对地球、动物、植物、人等几个方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使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组织学生加强交流,相互借鉴,达成共识;引导学生通过“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的讨论,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气污染的危害,引导学生小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大气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从而对大气污染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交流提出治理大气污染的建议或方案。

  三、拓展延伸: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搜集关于大气臭氧层污染的资料,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制作科普手抄报、黑板报、警示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了解本课学习活动:认识地球的面纱——大气层。

  2、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对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交流、汇总整理。并在教师引导下形成统一意见,达成共识,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加强交流活动,相互完善、相互补充,学习认知图片、文字资料,对大气层形成初步整体认识。

  学生小组思考讨论“假如没有了大气层,地球会怎样”。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记录研究卡片,从大气层对地球、动物、植物、人等几个方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学习,学生加强交流,相互借鉴,达成共识;通过“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的讨论,深刻认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学生认识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小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思考大气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动,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从而对大气污染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交流提出治理大气污染的建议或方案。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小结,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布置课后延伸学习活动内容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引领学生从资料搜集的途经与资料内容两方面展开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地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观察示意图,了解大气层的概貌,从而意识到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义,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做好铺垫。通过学生的资料交流与研讨活动,使学生认识地球大气层概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应用资料的能力及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搜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对大气层的认识,通过分析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的环形山,了解大气层对地球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从而意识到大气层存在的重要性,为下一步研究“大气污染和保护”作好铺垫。

  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科技的发展能够带给人类便利,也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大气污染就是一个鲜活的实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的两面性,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通过主题宣传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地球的面纱

  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研究成果

  大气层对动物的意义

  大气层对植物的意义

  大气层对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