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模板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一、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二、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三、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四、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
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五、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猜想与假设: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2、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
三、制定方案:
1、同学们刚才欣赏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
2、(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
四、实施探究: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其它的因素,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内容来于淘-教_案-网()]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改变。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你们将研究那一个问题?是研究冷热作用的,还是研究水的作用的、或者是两个都想研究。选择好之后,再讨论你们将设计怎样的科学方法验证?(两个模拟实验同时进行)
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3、其他学生修正实验方法。
4、同学们的设计方案真好,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方案再给你们一些小提示。看看有哪些细节是同学们没有注意到的。(出示提示)
5、老师给你们已经准备了一些器材和实验纪录表,请各小组根据你们设计的方案,每组派两位同学来领取。器材领到后,就请同学们开始动手研究吧!(生研究,师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7、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真棒!同时通过同学们的实验研究,的确说明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能使岩石变化。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同学们,植物的根和大气也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展示:长着植物的岩石图片,师简析。)
五、展示交流:
1、同学们,通过我们今天的研究你们能结合一些自然现象解释老师带来的这两个问题吗?(出示问题)能再解释老师送给你们手中的鹅卵石为什么会有大有小吗?(生解释)
2、同学们解释的真棒!(师订正)
3、那么,我们就把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板书:风化)
六、拓展创新:
1、风化不但会改变岩石的模样,对我们的历史文物的破坏也很大。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精美的石雕,(展示:云岗石窟)它们是山西省大同市云岗石窟中的石雕,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可是由于风化的影响,有些地方的破损已经很严重。
2、你们能想出好方法,保护它吗?就请同学们在课后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再作解答吧!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在实验中学生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了解了著名石雕物品额度防风化措施。
科学教案 篇3
一、揭示课题
【设计思想】
目标:布置教学任务。
即以小组为单位,主办一个展示活动,展示的内容以本学期学习过程和成果为主。
【模拟课堂】
师:我们今天来举办一个我们自己的“五下科学探究成果展示会”,展示我们这个学期的学习成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单元、一个实验或一个知识点,可以说收获,也可以谈遗憾,也可以展示学习过程。总之,要用合适的形式将主题很好地表达出来。
生:时间?地点?要不要评比?
师:这节课定主题、写计划、做准备,下节课开始展示,地点就在教室里。我们将按上节课的标准进行评分,分数将进入本学期科学课考核的总成绩。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
二、制订计划、准备展示
【设计思想】
目标:确定展示的内容,撰写行动方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计划的主要结构包括:展示主题、展示形式、小组分工,等等。
如果对学生的计划不放心,可以增加一个教学环节:对各组的行动方案进行互评,及时修正不合理、不可能完成的计划,避免无谓的时间和资源浪费。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前期准备工作可能会延续到课后,有些要回家才能完成,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责任心和荣誉感的教育,并隔天到班级作专门提醒,使学生能认真完成自己制订的计划,保证下节课展示工作的顺利进行。
【模拟课堂】
师:我们首先要确定展示主题,也就是你想告诉别人什么?用什么形式告诉别人?各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主题,然后汇报。)
组1:我们组打算展示本学期制作的那个电磁铁玩具,让观众现场做实验,了解玩具的原理。
组2:我们准备用展板和照片向别人展示天气预报的过程。
组3:我们准备制作一些小发明,展示废物的其他用途,进行环保教育。
……
师:很好,这些都是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下面我们制订这个展示计划(发放《展示活动计划表》),大家特别注意展示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便于观众理解我们的主题思想。对于各组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我会尽可能地提供。同时,同学们也应该考虑计划的可行性,实在不能完成的任务,就得进行更改了。
(学生分组填写《计划表》,填写完毕经教师审核同意,开始准备工作。)
三、展示、评价
【设计思想】
目标:通过亲自举办展示会,巩固学生的展示技能,进一步认识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性。
各组可以同时在座位上展示,也可以先后上台展示,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决定。
在《计划表》的反面设计一个《评审表》,格式与第一节课相同。每个小组将对其他组的展示工作进行评分。
【模拟课堂】
师:准备好了吗?我们的“五下科学探究成果展”即将揭幕。每个小组有部分同学留守展台,担当讲解和宣传任务;其他同学手持《评审表》作为观众,到各组去参观,并评审打分。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同学们分工协作,进行布展与参观活动。展示时间大约20分钟。)
师:同学们回到座位。对各组的展示工作进行回顾,大家对第一小组的“电磁铁玩具”有什么评价?
生:他们的展品又少又小,我们根本没机会玩。
生:他们组设计了现场实验的形式,对认识电磁玩具的原理还是有帮助的。
生:讲解员声音小,不够大胆,准备还不充分。
师:请学习委员收集各组的评分,计算出平均分。下面我们针对第二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
(……师生按同样的流程开展讨论和评比。)
师:我很荣幸地宣布,经过评比,本次展示会的“最佳表达奖”将授予××小组,同学们对他们的评价主要有:展示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形式活泼、表达流畅,很好地完成了展示的任务。希望同学们学习他们的优点,克服自己的弱点,不断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下课。
科学教案 篇4
一、复习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共同度过这难忘的40分钟。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好不好?游戏规则是:根据我不断地提示,看谁最先猜出谜底。(课件出示提示)(师板书:地球)
地球有一个大家庭,是什么呢?(板书:太阳系)地球只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如果让我们乘坐宇宙飞船来到太阳系,就会看到太阳系的其他成员。(让学生说说太阳系的其他成员: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如果让我们继续乘坐宇宙飞船飞出太阳系,就会来到------?(板书:银河系)太阳系只是银河系的一部分,我们的地球也只是银河系普通的一员。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银河系。
二、深入探知
那么关于银河系大家想知道一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形状、组成、大小)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课前搜集的资料(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
1、认识银河系的形状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银河系的形状,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你认为银河系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现银河系不同形状的图片)
师:关于银河系的形状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银河系的形状为什么有时候像是铁饼?有时候像是织布的梭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你介绍的真详细,银河系不管是像一个不断旋转地大铁饼,还是像一个织布的梭子,这都是科学家们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做出的模拟或猜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只有我们有一天真正的走出银河系,才能一窥银河系的全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我们站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时,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真所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以后在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认识。
2、认识银河系的组成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银河系的形状,那么银河系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课件500多亿颗恒星,20xx多亿颗行星)
500亿,我们来想象一下500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现在全世界大约有65亿人口,如果把一颗恒星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银河系恒星的数量将是全世界人口数量的近8倍,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
3、认识银河系的大小:
那么拥有这么多恒星的银河系有多大呢?根据你的资料谁能说一说?(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课件直径10万光年,中心厚度20xx光年)
(教师强调:由于银河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所以数据会出现一些差异)提问:光年是什么单位?(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什么是光年,计算出1光
年大约等于10万亿千米)
以神7的速度作比较:神7的速度大约8千米每秒,大约需要4万年!我们所处的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厚约20xx光年。(出示图片)也就是说光沿银河系直径要走10万年,光穿过银河系中心的厚度也要走20xx年。如果我们从地球上以光速飞行的话,到银河系的中心还需要约2.8万年呢。多么遥远的距离啊
看到这些,你感到银河系怎么样?(学生汇报)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银河系。
教师描述(同时课件出示背景音乐),在晴朗的夏夜,当我们仰望星空,你会看见一条淡淡的光带横贯苍穹,那就是银河。现在我们坐上光速飞船飞离地球,穿过太阳系,置身于茫茫宇宙中。我们从银河系的“上”方看下去,银河系就像一个不断旋转的大铁饼,我们又来到它的“侧”面,看过去它又像是一只织布的梭子。银河系是由500多亿颗恒星、20xx多亿颗行星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集团,这么庞大的集团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而我们所能观测到的所有的星系也只是宇宙中极小的一部分。
4、认识宇宙
教师:银河系之庞大已经令我们震撼,但相对于宇宙来讲,这么庞大的银河系还只是宇宙中极普通的一个成员,那么宇宙是什么?宇宙中除了银河系还有哪些成员呢?(板书:宇宙)(课件出示问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1)宇宙是什么
2)认识宇宙的组成
3)认识宇宙的大小
4)宇宙既然是无限空间,那么宇宙是什么形状的呢?
刚才我们在讲银河系的时候,有同学用“庞大”来形容,你能不能也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宇宙呢?(板书:浩瀚的)
5)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了解一下现在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5、认识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银河系和宇宙的知识,那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呢?
或者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教师:关于宇宙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提宇宙的起源?宇宙中还有没有生命?宇宙是怎么诞生的?宇宙中的黑洞是怎么回事?宇宙将来会怎么样等问题,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如宇宙中还有没有生命进行争论)
四、结束语
看来同学们都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希望大家课下继续查找资料,让我们共同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我们敬爱的温总理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做一个关心民族和国家命运的人。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区分红、簧、蓝三种颜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学习简单的颜色分类。
活动准备:
1、红、簧蓝小筐各一只,筐的一边贴上哭宝宝,另一边贴上笑宝宝。
2、三色积木、积塑若干。
3、苹果、香蕉、蓝色糖果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苹果、香蕉、蓝色糖果图片,让幼儿辨认颜色。
2、幼儿操作。
在场地一边放上三种颜色的积木、积塑,幼儿和教师站在场地另一边。
3、教师指着红色小筐上的哭脸说:“红筐里面原来有很多红色宝宝,现在全丢了,红筐妈妈好伤心,请小朋友快把红色积木找回来。”
幼儿快跑至场地另一端,找到红色积木后,跑回将其放回筐中。如此反复,直至找完为止。这时,教师指着筐上的笑脸,告诉幼儿:“红筐妈妈高兴极了,她谢谢小朋友”。
4、同样的方法找回黄色和蓝色积木。结束。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复习法、阅读法、科学探究法、讨沦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二、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生:阅读。
师: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师: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间较短,测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难度较大,能否用另一种方法?
生:讨论得出:让小球、木块通过相等的路程,测所用的时间。求出通过各段路
程的速度,就可判断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了。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1)
提出问题: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
让小球从斜面顶端A下滑,通过相同的路程(距离)sAB、sBC、sCD所用的时间为tAB、tBC、tCD,根据v=,算出小球通过AB、BC、CD段路程时速度vAB、vBC、vCD,就可以知道小球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了。为了便于准
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用金属片(金属档板)分别固定在B、C、D三个位置。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小球、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
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并作记号B、C、D,让sAB=sBC=sCD=10m
2.将金属片固定在B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1,tAB=t1,记在下表中。
3.将金属片固定在C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2,tBC=t2-t1,记在下表中。
4.将金属片固定在D处,用停表测邮时间t3,tCD=t3-t2,记在下表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1)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小球在斜面上下滑运动,速度发生变化,越来越快)
实验评估:(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实验交流:(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或者把这个探究记录给他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既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又要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辩护。把交流情况写在这里。)
师:实验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1、组装斜面,调整斜面的高度,使小球刚好从斜面上滑下,小球下滑太快,不易计时,让学生反复练习几次,使得每次小球从斜面顶端放开后都得沿斜面滑下。
2.学生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回表、读数,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倒数“3、2、l、0”,当读到“0”时,将小球从斜面顶端放下,另一个同学同时启动停表。当小球滑到斜面底端撞击金属片发出响声时立即停表。回表,重复几次这样的练习。两个学生交换进行同样的练习,作到比较熟练计时。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2)
提出问题: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
(同上略)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粗糙的木块、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2)
(同上略)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同上略)
实验交流(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同上略)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3)
提出问题: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假设或猜想: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发生变化,可能是越跑越快。
设计的实验:
先在百米跑道上每隔20m作出记号A、B、C、D、E、F,用停表测出某同学通过B、C、D、E、F位置的时间;tB、tC、tE、tF,算出tAB=tA,tBC=tC-tB,tCD=tD-tC,tDE=tE-tD,tEF=tF-tD,据v=,算出vAB、vBC、vCD、vDE、vEF就可知道某同跑100m速度变化的情况了。
实验器材
卷尺、停表、白石灰、100m的跑道
实验步骤
1.在l00m跑道上从起点开始用卷尺量每隔20m,用白石灰画一条线。
2、用停表测出某同学在通过B、C、D、E、F处白线时的时间。
3.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算出对应的速度。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3)
路程s/m
20m
20m
20m
时间t/s
速度v/m/s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要求同上略)
实验交流(要求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学生先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停表、回表、渎数。
2.喊起跑口令的同学以——定的时间间隔倒数“5、4、3,2、l、0”,当读到“0”时跑步的同学起跑,计时的同学启动秒表,三个人反复练习几次,做到起跑、计时都准确,配合默契。
教师检查后,认为实验安全、可靠、可行、批准学生分小组动手探究。
学生交流实验结论,教师给予肯定、表扬、鼓励。最后要求学生好实验器材。
三、归纳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物体运动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师:实验探究过程要注意什么?
生甲: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不随意涂改实验测量数据。
生乙: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坚持实验。
生丙:要注意合作、交流。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实验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实践活动设计
1.课本P30作业1.2。
2.课本P30实践活动1。2。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设计的实验(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六、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
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 内 容 结 束 ]
科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2、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1、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
2、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学生回答。
4、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5、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1、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2、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3、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1、讲述:
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2、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外调查
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科学教案 篇9
幼儿科学教案:有趣的两面镜
【设计思路】
朋友出差回来,送我一面精致的两面镜,我带到教室里,引发班上孩子的浓厚兴趣。单面镜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孩子们非常熟悉它、喜欢它;而对两面镜孩子们则见得较少,但它非常有趣,它所照的物体成像有不少的变化,有趣、易观察又好操作,是科学活动的好素材。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鉴于此,我生成并设计了《有趣的两面镜》这一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对两面镜的成像操作,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发展探索、观察、思维以及表达的能力。
【活动目标】
1、观察两面镜夹角的变化所带来的物体成像数量的变化。
2、尝试记录两面镜成像的现象。
3、乐意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一面大的两面镜;每人一面单面镜、两面镜、各种立体小玩具。
2、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1、幼儿了解单面镜的成像现象。
(1)教师组织幼儿自由地照小镜子。
师:“小朋友们长得真可爱!老师今天特意为每一位小朋友准备了一面小镜子,让朋友照一照自己可爱的样子。看一看,你在小镜子里面能看到你自己的什么呢?”
(2)幼儿同伴间相互交流。
师:“你发现镜子里有几个自己?”
2、探索两面镜有趣的物体成像现象。
(1)认识两面镜,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师:“今天老师除了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外,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另一种镜子,你们看,它像什么?它是怎样做成的?”(出示特大的两面镜)
(2)师:“这种镜子就叫两面镜。它非常好玩!可以慢慢地打开,还可以。慢慢地合起来。”(老师边讲边演示)接着老师边看边作惊讶状说:“咦!这两面镜真好玩!还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我在两面镜里看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3)师:“那我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吗?请小朋友把你们桌子上的两面镜拿起来玩一玩,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3、幼儿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两面镜成像的有趣现象。
(1)幼儿照两面镜,老师观察指导。
(2)组织幼儿相互交流。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在两面镜里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和一面镜子里照出来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4、幼儿第二次探索,进一步感知两面镜有趣的物体成像现象。
(1)幼儿用各种立方体小玩具和两面镜玩一玩,进行探索,教师注意观察和指导,并鼓励幼儿相互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发现了这么多有趣在现象。其实,两面镜还会变更多的戏法呢!看,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小玩具,请小朋友用这些小玩具和你的两面镜一起玩一玩,看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更有趣的现象?”
(2)组织幼儿交流探索的结果。
师:“刚才,小朋友用小玩具和两面镜一起玩了玩,又发现了什么更有趣的现象呢?”
5、幼儿第三次探索,感知两面镜夹角的变化所带来的物体成像数量的变化并记录结果。
(1)教师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并记录,教师注意观察和指导。
师:“我们的小朋友可真能干,又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把这些有趣的发现给记录下来。那么,该怎么记,记在哪呢?请小朋友看黑板上的这张记录表。”
(2)教师介绍记录表格:“第一行是两面镜的标记。第一个图是两面镜完全打开时的标记(边讲边演示);第二个图是两面镜合拢时,张口大一点儿的标记;第三个图是两面镜再慢慢合拢,张口小一点儿的标记。这第二行、第三行是空格,是给小朋友记录用的。如果,你是用小鱼跟两面镜玩的,你就在第二行的第一个空格里面画上小鱼的标记,然后根据上面的标记,看看小鱼在这种情况下(指第一标记)小鱼像的数量是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分别指第二、第三标记)小鱼像的数量又是多少?然后,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以用数字表示,也可以用画图来表示。下面,请小朋友去试一试,边玩边记录吧。”
(3)展示个别幼儿的记录单,组织幼儿讲述记录结果。
师:“你是用什么跟两面镜玩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6、将幼儿作业记录装订成册,结束活动。
师:“今天,小朋友玩两面镜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探索出当两面镜完全打开的时候,物体像的数量最少,只有一个,当两面镜慢慢合拢的时候,物体像的数量就越来越多,并把它记录下来。现在,老师把小朋友的记录装订成一本书,取名叫“我们的发现”,在教室挂起来,好吗?”
【活动评析】
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有着天生的好奇和探究欲望,《有趣的两面镜》就是因幼儿的兴趣生发出来的。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诱发幼儿的认知冲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和猜想。幼儿有了猜想和问题,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究才会进入真正的准备状态。接着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我指导他们通过自身的探索,对两面镜进行感知、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其间,我尊重接纳每个幼儿的观点,积极正确评价每一个幼儿的探究行为,对认真探索、积极动脑的幼儿加以肯定和表扬;对能力差的、依赖性较强的幼儿总是给予鼓励的支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从而进一步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探究活动真正做到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在探索中得以充分发挥,目标大成度高。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
活动准备:
1、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2、准备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
探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植物的茎。师随机板书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讨论:根吸收的水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叶制造的养料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供它们生长?
你认为茎会有什么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如果茎确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养料走的一条道路还是两条路?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将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另一种管子将叶制造养料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验证我们的猜想
谈话:如果自来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那么切断植物的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这颗植物上选择一嫩枝,剪下。观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讨论:嫩枝截面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茎推放在红水中,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会么叶子变红?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把浸泡过的茎、横切、纵切、观察。
提问:在茎的横切面上看到了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又看到什么?说明茎内有什么?茎有什么作用?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
三、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自由活动:
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什么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运输养料的细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筛管,使学生知道茎里还有一条运输养料的管子,它在导管的外面。
教师小结并板书:在植物体内,茎担负运输作用。在茎内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的叶制造的养料。
四、实践应用
在两棵小树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捡钢丝的树皮上方会形成瘤状突起,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植物的营养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如果破坏了树皮,叶子制造的养料向下运输的通道就被切断了,养料通不过去便积存在破坏的树皮处,形成瘤状物。)
有的小朋友爱剥小树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拓展活动
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茎叶,扎紧袋口,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春天科学教案03-09
有关科学教案06-12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关于科学教案07-27
关于科学教案07-24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蜗牛09-11
科学教案《赛车》04-07
科学教案范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