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教案模板汇编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新生入园时,为了稳定幼儿的情绪,缓解分离焦虑。我们班布置了一个墙饰------列快乐火车。每节车厢里貼的是幼儿与家人的照片,孩子们看见照片后哭闹的现象有所好转,不哭的幼儿还愿意把自己的照片介绍给别人。过了一段日子,照片贴的差不多了,我就带着孩子们一起看,并建议他们把照片装饰得更漂亮些。经过商量,孩子们决定做花。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我们把皱纹纸裁成小张教幼儿搓成小球,贴到照片周围就像花一样。在孩子搓小球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幼儿用手摸皱纹纸,还说“有点剌手”,“像卫生纸”。这是孩子通过自己的感官,对皱纹纸有了最初的认识。我赶紧又拿了两张画纸和糖纸,让他们摸摸是否一样。他们摸完后告诉我:“不一样。”还告诉我他们对纸的质地不同的感受。我问他们:“你们知道这些纸叫什么名字吗?”孩子们都是根据纸的颜色来说的, “白纸”、“彩色纸”。“你们想认识这些纸吗?”“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看到孩子们有这方面的探索需求,又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幼儿发展感知觉的目标,我们决定设计有关纸的活动并做一本纸书,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一些不同质地的纸,通过感官操作活动去感受、比较纸的不同,发展他们的感知觉。
撕纸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通过撕纸感受不同的纸质地不同。
2.让幼儿初步尝试撕纸,练习撕的技能。
材料准备
彩色纸、即时贴、皱纹纸。
活动效果
除了继续提供一些皱纹纸满足幼儿搓纸团做花的需要外,我还在美工区投放了许多用剩下的比较规则的纸,或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曾用过的被丟弃的复印纸、即时贴纸等,让孩子练习撕纸。我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想让孩子自己主动探索找出适合撕的纸,感受纸的不同;另一方面,还有一个长远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学会珍惜身边的资源,发现其新的价值。在操作中我看到,孩子们爱选择鲜艳好看的即时贴纸撕,多次尝试后发现这种纸好看不好撕,于是改用其它纸。有的孩子拿到一张折过的旧纸不太愿意用,这时,我适时引导他们看看能不能撕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并带头撕了起来,孩子们的注意力自然从纸的好坏转移到撕的兴趣上来了。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
2.科学探究
能静心听声音,判断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尝试搜集自然风光图片,尝试向同伴介绍大自然风光。
3.科学态度
感受自然的美丽、神秘,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探究欲;学习达尔文科学考察过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提前搜集自己喜爱的自然风光照片,向大家介绍这是什么地方?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教师准备:蝉鸣、蛙鸣、杜鹃鸣叫、蟋蟀鸣叫、雷鸣等音视频资料。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自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这节课,让我们来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
1.提取对大自然的已有认知并予以丰富
(1)老师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选取带有各种自然之声的声音资料,学生听音判断和想象)。
(2)学生认真听,把听到的声音与对应的物体(现象)画下来。
(3)交流。学生将头脑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画面,用图画和言语表述出来。
(4)出示大自然的声音对应的事物(现象)图片,与之前的交流结果进行印证或纠正。
(5)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自然风景,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6)小结。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动植物,有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雷电)。
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2.了解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实
(1)阅读。学生看图、看拼音自读短文,然后互相讲讲达尔文的故事。
(2)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总结。我们要像科学家达尔文一样,爱自然,多观察、勤整理、记录、善坚持。
(三)下课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⒈知道种子发芽需要阳光、空气和水。
⒉能正确观察和照顾植物,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⒊养成有序取放工具材料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第一次活动中种植的黄豆、绿豆等发芽种子。
2.《怎样让种子发芽》集体记录单、《种子发芽》记录单。
活动过程:
★回顾上次活动
结合集体记录单,展开话题。
教师:小朋友,上次我们一起进行了种植活动,几天过去了,我们来看看,你种的种子有什么变化?它们象记录单里说的那样,发芽了吗?
幼儿1:我种的绿豆发芽了!
幼儿2:我中的黄豆也发芽了!
★观察比较
(1)让幼儿观察对比试验1的种子的变化,感知植物发芽的条件。
教师:没放水的种子有什么变化吗?
幼儿:没有发芽,还是干的、硬的。
教师:这是为什么?
幼儿:因为没有水,种子就不能发芽!
(2)让幼儿观察对比试验2的种子的变化情况,感知植物生长需要阳光。
教师:我们再来看看纸盒里的豆芽和窗台上的豆芽有什么变化?
幼儿:窗台上的豆芽还在长,纸盒里的豆芽变黑了,要死了!
教师:这是为什么?
幼儿:因为植物生长要有阳光!
小结: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没有阳光照射,植物就不能茁壮成长。所以,我们通常要把植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还要经常给它们浇水。
★记录
指导幼儿用自己喜欢、别人又能看得懂的记录方式将种子发芽的过程继续记录下来。
教师:看一看,你的种子发出小芽了么?我们把观察到的情况继续记录在《种子发芽》记录单上吧!请你每天注意观察,定期做好自己的发芽记录。
引导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相互交流。
活动延伸:
⒈本次活动历时时间长,教师要重视交流和观察的环节,不断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2.活动结束后,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操作单投放到活动区,指导幼儿完成。
3.教师可以运用几种不恰当的栽培方式和幼儿一起做种子发芽的实验,以便幼儿对比观察,了解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
活动纪实资料:
这是孩子在一段时间里的记录情况: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课前分析及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教学生成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把书翻到P6,这课的标题是“空气是会流动的吗”,又是个问题,先来说 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还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板书课题 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二、自主学习
1、风的形成
(1) 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如果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你有什么感觉?
(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我们这堂课上完了吗?有关空气流动,你还想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体验 板书 流动的空气 风 从学生的提议中选取“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问题
2、空气的流动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 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 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 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 冷空气是下沉的 板书 热空气 演示P6实验二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适当点拨 让学生自我总结板书 上升 板书猜想答案(下沉)
3、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用实物投影展示 把观察结果写在P72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4、热空气的用途
(1) 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风是怎么形成的吗?
(2)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3)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画流动图 板书 热气球孔明灯
三、课外拓展1、 制作热气球、孔明灯
这里学生对热空气会往上流动还不是很理解,从而使学生产生了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演示了“孔明灯”并重点讲解了利用热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会下沉的原理,来正确使用空调的方法。
教学评价及反思
板书设计
空 气 是 流 动 的吗
空气是会流动的 热空气 上升
冷空气 下沉
热气球 孔明灯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研究计划表、教师搜集相关知识并制成资料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结合学生上一节课的猜想谈话导入:我们的猜想与事实相符吗?这就需要我们开展研究进行验证。
板书:《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二、计划与组织。
1、学生分组商议,制定研究计划并填写好“研究计划表”。
研究主题
研究目的
组员分工
研究时间
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
活动要求
2、集体交流评议,修改完善我们的研究计划。
教师强调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重点是安全。
三、事实与证据(课外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搜集证据的方法与途径。(采访、上查询、阅读书籍……)
2、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搜集关于人类祖先生活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
教师指导部分学生开展探究。
3、学生写好。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
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 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科学教案 篇7
目标:
1观察感知不同泡泡器吹出泡泡的形状。
2会用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猜想与实验的结果。
3乐意与大家交流分享
准备:
电线所做的泡泡器肥皂水
过程:
1吹泡泡,引起幼儿兴趣
吹泡泡需要什么?
2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思考:
(1)桌上有哪几种泡泡器?
(2)认识后猜测
3介绍表格记录
4幼儿操作实验
5交流、讨论
(1)记录表
(2)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说说猜想与实验是否一致
(3)提示客观记录、看到什么样的,画什么样的
(泡泡器我们可以提早做好做成有三角形的、圆形的正方形的长方形的并且有柄可以拿的
一般小孩子觉得什么形状的会吹出什么样的泡泡通过实验后就发现都是圆形的)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地说出吃过的早餐名称及味道。
2、初步了解食物的营养知识。
2、体验做点心师的愉快情感。
活动环境及准备:
ppt图片、面团若干、馅料若干、每桌一个盘子、油泥板人手一块、帽子围裙一副。
活动过程:
一、 看ppt图片引出主题
1、 看图片了解天线宝宝们的早餐吃了什么?
师:吃完早饭宝宝来到草地上,宝宝们边锻炼边告诉小伙伴们早饭的时候自己吃了什么……
2、 通过看图片幼儿了解天线宝宝们的早餐。
二、 幼儿讨论自己的早餐和味道
1、 回忆早上吃的早餐
提问为什么每天要吃早餐?
师:我们宝宝们为什么要每天吃早饭。
幼:……
师:早饭富含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是我们身体必需的营养。吃了吃饭,我们就有了营养,就会长个子,变得强壮。玩玩具有力气。
2、说一说吃的是什么早餐?味道怎样
师:那我们小朋友们早上吃的是什么早饭啊?味道怎么样?
幼儿自由回答
三、资源介入
1、这些丰富的早餐是谁做的?
师:这些营养的早餐是谁做的呢?(激发幼儿做点心师的愿望)
幼:……
师:哦,点心师阿姨做的'。宝宝们,我们来学点心师阿姨做早餐吧。
2、点心师阿姨做早餐点心。(师充当点心师阿姨,头戴带厨师帽。)
四、行为操练
1、提供好面团、盘子、面板(油泥版替代)馅料若干
2、师充当点心师阿姨做早餐。
3、幼儿学习做点心。
4、幼儿自由操练,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赏析幼儿的作品
1、通过视频展示仪器展示幼儿有创意作品,师幼共同赏析作品。
2、通过象形词描述结束活动
圆圆的饼干 弯弯的饺子 大大的馒头 小小的鸡蛋
六、活动反思
幼儿的游戏充满了教育的契机,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游戏,并努力捕捉有价值的教育因素生成教育活动。教师要支持和推进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
这个活动充分体现了从幼儿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尝试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教师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幼儿对品种丰富的早餐非常感兴趣,于是就针对吃早餐这个生活环节的内容预设了一次集体学习的活动。
在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早餐材料,给了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从活动的效果可以看出,幼儿基本能说出早餐的名称和味道。初步了解营养知识。
在快乐的点心制作活动中,利用了家长资源介入活动,满足了幼儿做点心师的愿望,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主动获得了生活的经验。了解了营养常识。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
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 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略
科学教案 篇10
一、教材简析:
《鲁滨孙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孙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喜欢航海和冒险,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小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
本课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重点写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二、教学要求:
1、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3、引导学生学习鲁滨孙面对困难,自强图存的精神,学会自立,学会竞争,学会生存。
三、教学重点:
1、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
2、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五、课前准备:
1、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原著
2、观看《鲁滨孙漂流记》电影
3、学习《生存手册》(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情景导入:
1、导入:a)当突发事件把你抛入险恶的环境,你能否战胜困难,生存下去?
b)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在严酷的环境里生存下去?
(出示灯片1)
突发事件出现时,许多人将面临怎样生存的问题。你可能被独自隔绝在地球的任一地点——北极冰地或茫茫沙漠,热带雨林或浩瀚大海。山川、密林、莽原、沼泽随时都有可能给你带来致命的威胁,但同时又提供了相应的生存机会。作为个人来说,意志越坚韧,身体越健康,知识技能越丰富,则生存的机会就越大。
——摘自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前言》
2、师:这是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的前言。
(出示灯片2)今天我们学习的《鲁滨孙漂流记》讲的就是鲁滨孙在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的途中,因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
师:这是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的前言。今天我们学习的21课《鲁滨孙漂流记》写的就是鲁滨孙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以后所发生的事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齐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出示灯片三)
简介鲁滨孙遇险上岛
建房
安居
养牧
种植
救
星期五
回到英国
师:这篇课文为长篇小说的缩写。所谓缩写,即略去具体情节及细节描写。
三、观看影片,讨论问题(出示灯片四)
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不但能够生存下来,而且日子越过越舒服,一住就是二十七年两个月零十九天。为什么他能有这样超强的生存能力?他具有哪些非同寻常的素质?
(讨论)(出示灯片五)
1、这里要让学生明确:(鲁滨孙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丰富的知识技能。
接着分点讨论丰富之。
2、讨论一:哪些事例体现出鲁滨孙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出示灯片六)
(课文内的):
(1)面对现实,勇于行动,自己动手创造生存条件;
(2)*十几粒麦种反复收种,经过四年才吃到自己种的粮食;
(3)发现野人后,克服恐惧,勇敢地与之周旋并救出星期五。
这些说明(鲁滨孙)不等不*,自己动手走出困境。
3、再请同学讲原著中的有关故事:(出示灯片七)
(1)鲁滨孙造船的故事
二十二天砍倒大树,十四天砍去枝桠,一个月削出船的外形,三个月将船的内部镂空,然后又为掘出一个向下的斜坡而吃尽苦头,最后发现挖一条运河让船下水工程浩大而不得不放弃。
(2)鲁滨孙刚到海岛时的沮丧绝望以及他是如何战胜沮丧的故事
(出示灯片八)要使自己绝处逢生,当然需要个人的知识能力和足智多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渴望生存的意志。男人和女人都曾证明他们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他们之所以能活下来首先是因为他们有活下去的勇气。
——摘自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前言》
4、此为“坚韧不拔的意志乃成功生存的第一要着”之小结。
(1)一人造船,工程浩大,非意志坚强者不能为。
(2)第二个小故事说明英雄不是天生的,
(出示灯片九)讨论二:哪些事例可以看出鲁滨孙有丰富的生存知识和技能?
(1)赶在大风将大船打得粉碎之前把一切有用的东西抢运上岛。(知道工具的重要性)
(2)选址建房: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阴、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自我保护意识、建筑的知识和能力)
(出示灯片十)(3)打猎、种养畜牧(狩猎的技能、时令节气的知识、动植物养殖的知识和技能)
(4)烤面包、烤肉、晒葡萄干(食品加工的知识和技能)
(5)造船、制子弹、鞣制皮革、缝衣帽裤袜(造船工程师、兵器专家、皮匠、裁缝)
(6)打退野人的进攻,平定大船上的叛乱(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一人而兼多任。)
5、提示:鲁滨孙在岛上如何处理吃、住、穿、医病等难题的
(出示灯片十一)讨论三:鲁滨孙虽然被抛上荒岛,但不幸中有万幸:他从大船上运下了枪、火药、刀、斧、罗盘(指南针)、帆布、面包、酒等许多有用的东西;而且他所在的岛物产富饶水源充足。假如他没有枪、火药、罗盘,岛上又没有水源,他将碰到哪些困难?你能帮他出主意解决这些困难吗?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聚焦到三个问题:
如何打猎获取食物?如何辨别方向?如何获得水?
(1)如何获得水?(出示灯片十二)
收集雨水融化冰雪
收集植物茎干中的水用透明塑料袋收集植物蒸发的水
掘大土坑用塑料薄膜收集土地蒸发的水
(2)如何打猎获取食物?(出示灯片十三)
钓鱼采野果爬树掏鸟窝
挖陷阱逮野生动物海滩上拾贝类、捉螃蟹、海龟
(3)如何辨别方向?(出示灯片十四)
儿歌:《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请几个学生背其中的诗句)
1、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可千万别慌张,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会帮助你辨别方向。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北极星是盏指路灯,要是碰上阴雨天,它永远高挂在北方。大树也会来帮忙。
要是你能认出它,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雪特别怕太阳,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沟渠里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可千万别慌张,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化的慢,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需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小结)利用北极星、利用太阳和时表、利用地物特征、利用指南针
(出示灯片十五)突发事件出现时,许多人将面临怎样生存的问题。你可能被独自隔绝在地球的任一地点——北极冰地或茫茫沙漠,热带雨林或浩瀚大海。山川、密林、莽原、沼泽随时都有可能给你带来致命的威胁,但同时又提供了相应的生存机会。作为个人来说,意志越坚韧,身体越健康,知识技能越丰富,则生存的机会就越大。
——摘自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教程《生存手册·前言》
四、深化课文,谈体会:
1、(出示灯片十六)学习鲁滨孙,我们怎么办?(学习小组讨论)
2、(出示灯片十七)(请大家大声地读这一段话)
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我们应该抓紧在校学习的这一段黄金时光,强健我们的身体,锻炼我们的意志,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技能,从而大大增强我们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3、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认真地学习了《鲁滨孙漂流记》,我相信今后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有办法、有能力解决,因为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我们正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赛车》04-07
科学教案范文04-06
有关科学教案06-12
科学教案:蜗牛09-11
春天科学教案03-09
走进科学教案12-08
关于科学教案07-27
关于科学教案07-24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