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学教案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探索色彩混合发生的变化,初步感知三原色变色规律。
2.尝试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喜欢科学小实验,享受实验成功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探索三原色相互混合后发生的变化规律。
难点:记录并能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记录表(大和小),红色、黄色、蓝色橡皮泥若干,油画棒人手一盒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谈话导入活动教师与幼儿一起回忆故事前半部分。
师:"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故事《红黄蓝,做朋友》,猜猜看,当红色撞上黄色,咣咣咣,有可能变成什么呢?"当黄色撞上蓝色,咣咣咣,有可能变成什么呢?
当红色撞上蓝色,咣咣咣,有可能变成什么呢?
二、探索红黄蓝三原色变色规律。
1.幼儿自主操作探究。
师:"到底会变成什么呢?试一试才知道。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红黄蓝三色橡皮泥,现在小朋友就根据记录表的要求分别去试一试,注意,每做一次实验就用同色蜡笔做一次记录。"幼儿操作探究时,提醒幼儿探索两种颜色变变变时要使劲揉捏,这样变出的新颜色才比较明显、均匀。
2.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请幼儿把做好的记录表送到前面的展板上。
师:"小朋友,你们成功了吗?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你的发现?"请幼儿到前面讲解自己的记录表,分享实验探究过程。教师根据幼儿的操作结果进行点评验证。
如:老师刚刚看了一下,大部分小朋友都认为红色撞上黄色变成橙色,也有小朋友认为红色撞上黄色变成一半红一半黄,这是为什么呢?
请一幼儿到前面操作验证,寻找原因:撞的力气太小了。
小结:红色撞上黄色变成了橙色,黄色撞上蓝色变出了绿色,红色撞上蓝色变成了紫色。那红色、黄色、蓝色撞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呢?
3.拓展实验:红+黄+蓝三、拓展延伸:颜色变变变颜色变化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在我们的科学角里还有许多好看又好玩的颜色,小朋友可以去一玩,变一变。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和指导学生在经历“制定方案——动手制作——不断改进”的制作蜡烛钟的活动过程,意识到科学成果的产生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的过程。
2、经历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活动中,发现科学中的细节问题并加以修正。
3、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对计时工具的探究实践活动,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二、教学准备。
每小组粗细不同的蜡烛、一把尺子、一支黑色的记号笔、一张白纸、一个橡皮泥、一个蜡烛闹钟、一盒火柴、计时表、沙漏。
三、学生分析。
对于小学五年级来说,用蜡烛做一个能够计时的工具,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想到,但是制作起来又不是很难的活动。他们的动手能力强,但是发现问题和思考的能力一般。因此,本课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在“蜡烛钟的设计方案有问题吗”“怎样让你的蜡烛钟计时更准确”“还有哪些因素干扰我们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的关键性的问题,以及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度广度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前后课衔接,引出问题。
1、考考你,古人晚上用什么计时?
2、出示蜡烛。
用蜡烛来做一个蜡烛钟,照明计时两不误,一举两得。今天我们就用蜡烛做一个夜间的计时器。(板书:夜间的计时器———蜡烛钟)
(二)设计方案。
1、设计计时5分钟蜡烛钟。
(1)讨论:先说说怎样用蜡烛做一个能计时的蜡烛钟。
(2)任务:做一个以一分钟为单位计时5分钟的蜡烛钟。
2、讨论并思考:(出示讨论内容)
要求:蜡烛钟计时尽量准确。
①怎样用一根蜡烛制作一个可以计时5分钟的蜡烛钟?
②需要哪些材料?
③画出预计做成的蜡烛钟草图。
④讨论并及时记录在设计方案的表格中。
3、描述自己的设计:
哪个小组上来介绍自己组的方案,请其他小组认真,看他们方案是否科学合理。(要求蜡烛钟设计草图,并讲清设计思路,再介绍选用的材料及各材料作用。)
4、完善自己的设计:
听完汇报小组的介绍后,其他学生参与质疑,重点就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选材加以关注。在汇报小组和师生的讨论辩析中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实验方案。
5、教师关键性问题:
①有小组可能会采用观察蜡烛烧5分钟后长度,再取另一根标上长度。教师则及时引导:要是让这一蜡烛可以计时一个小时或更长呢?这种方案明显存在不足。能不能根据推理方法,先观察某一段时间内蜡烛燃烧的长度,再推算出10分钟或更长的长度?
②一根蜡烛就标一个长度,如果刚好让10分钟可以,要是让计时7分钟或7分30秒?怎么办?
③每一小组根据这几点反思整改自己组设计方案重新作一份设计草图,并领取自己需要的研究材料。
(三)制作计时5分钟的蜡烛钟。
请同学们学生按照讨论完善后的实验方案进行制作蜡烛钟,活动时间为7分钟,(出示沙漏)老师用计时7分钟的沙漏计时,现在开始。
分组制作蜡烛钟。
(四)展示、评议蜡烛钟。
1、哪一小组愿意向大家展示并介绍自己组的得意之做———蜡烛钟?(要说清自己的制作过程,阐述自己的思路。)
2、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
(五)测试蜡烛钟计时是否准确。
1、第一次计时比赛。
(1)要求:
想不想看看大家做的蜡烛钟到底准不准?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计时比赛。计时时间为一分钟。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同时划着火柴后共同倒数3个数,然后点燃我们的蜡烛钟,如果你们认为烧到一分钟了就想办法把它熄灭,然后迅速举起组牌示意,老师在这里用秒表计时。听清楚了吗?(计时比赛)
(2)公布比赛成绩。
①关键问题:什么原因导致你们蜡烛钟计时不准确?
②学生交流人为因素、材料影响、环境因素。
2、两分钟修正蜡烛钟。
3、第二次计时比赛。
4、根据比赛成绩分析修正以后的计时情况,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六)拓展延伸:制作蜡烛闹钟。
我们发现了很多影响蜡烛钟计时准确的因素,经过我们的改进误差缩小了,但是仍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我们的祖先象你们今天这样,在经过了千百年来不断的改进中,才有了今天计时准确的钟表。今天回家后每一位同学可以再仔细做做,可以换种材料做做:比如用流水做一个水钟,用沙子做一个沙漏还可以用点燃的香(盘式蚊香、拜佛的香甚至香烟都可以),然后把自己的体会心得和大家以及老师分享一下,可以吗?
今天,通过同学们的集体智慧,我们让普通的一根蜡烛成为了一个可以计时的计时器,你们多了不起啊!但是老师想提出更高的要求,你们能在今天的蜡烛钟的基础上做出一个能报时的蜡烛闹钟吗?想想怎么做?(看教学时间而定:如时间够展开谈,如时间不够,作为课后延伸活动)
(出示蜡烛闹钟)老师这里有一个做好的蜡烛闹钟,相信你们一定能作一个比我更好的。下课。
五、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准备过程中和在实施课堂教学后,让我对科学课教学中的教师引领作用和点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本节课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谈一些我的教学感悟。
(一)实现学生的辐合型思维发展。
辐合型思维是当认知主体面临一个认知问题的时候,通常注重考虑各种相关因素,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找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的具体方法。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实现学生的辐合型思维发展这一定位。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充分创设了实现学生辐合型思维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有结构实验材料的准备,到“测试蜡烛钟比赛—分析数据发现问题—修正问题——再测试——再分析数据—再发现问题”等教学设计。最终实现了:当学生面临影响蜡烛钟准确的因素的的认知问题的时候,学生通过查找各种相关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材料因素),找出影响蜡烛钟准确与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思考最终得到解决影响蜡烛钟的计时准确的方法(即:刻度要准;多次测量减小误差;观察要认真;及时点燃和及时熄灭等)。
(二)关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有效率的探究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本解课可分为五大版块:设计方案;制作;验证活动;查找影响因素;修正活动。其中在讨论设计方案和验证活动后的查找影响因素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怎么知道蜡烛一分钟烧多长;刻度怎么标;还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关键性的语言让学生在茫然中在教师引领下一步步的迈上科学的阶梯。又如学生在第一次测试蜡烛钟的准确度以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查找干扰因素中,学生只是在蜡烛刻度上和计量准确上找原因,总是在材料因素的“圈子”里转,“除了材料因素,还有没有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接下来的活动不用说都可想而知当时的课堂场景。
(三)取舍之间的课堂。
科学课的教学是有计划的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个性差异等都会给教学带来不确定性,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将制作蜡烛钟作为取舍之间的教学环节。其实制作蜡烛闹钟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富挑战的活动,用简短有限的时间来实现对它的设计和制作,我想不会在孩子脑中留下多深的印记。莫不如在教学的尾声用富有挑战性的语言,吊起学生们足够的胃口,让他们在课后的大量时间淋漓尽致发挥想象力完成这个活动。我想这样的“舍”是为了“得”到学生更宽泛的思维发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2、仔细观察,积极动手探索,学习简单记录实验结果。
3、愿意参加科学活动,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白砂糖 糖块 透明玻璃杯 搅拌棒 冷热水 小锤子 点心盘等。
2、记录表 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初步感知溶解的现象。
1、直接出示砂糖,并认识砂糖。
师:(出示砂糖)孩子们,认识这个是什么吗?(砂糖)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白白的、细细的、小小的……)
2、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以游戏的形式感知溶解的现象。
师:这些砂糖要和我们来捉迷藏,请你们帮砂糖找个地方藏藏好,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砂糖,瞧这里就是玩捉迷藏的地方,藏的时候把糖要倒出来。记住地方只能藏一次哦!
3、幼儿自由选择地方藏糖。
师:好,每人拿一份砂糖轻轻地去藏吧,看谁藏的我找不到。(幼儿藏糖)
4、带领幼儿一起找糖。
师:小朋友好了吗,把盖子放到旁边的空篓子上,我们一起来找着吧。
还有谁的糖我没有找到呢?(藏到了水里)(带领幼儿一起回座位坐下)师:哪里有啊,我怎么看不见呢?(原来砂糖溶解到了水里了)
5、示范操作。
师:你们藏得真好,我也想来做做这个实验,看看是不是你们说的那样。
二、实验观察,了解不同的物质溶解的速度有快慢之分。
1、猜测砂糖与块糖的溶解速度是不是一样的。
师:哇,这个游戏真好玩,瞧,还有谁也想来玩呢?(方糖)方糖是什么样子的(白白的,正方形的,是一块一块的)它也想藏到水里去,它要和砂糖来比一比谁溶解的比较快?你们说说看砂糖和块糖,哪个会溶得快一点呢,为什么?
2、幼儿实验操作并观察记录。
师:究竟会是谁溶解得快呢,就来比一比吧,我们两人一组,一人拿方糖一人拿砂糖,我数123同时放入杯中,仔细观察糖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瞧我这里还有一张记录表,(拿出记录表)知道这是代表什么吗?哪个先溶解就在哪个下面打钩。准备好了吗?123放!(幼儿操作,仔细观察并记录)
3、小结。
(1)请小朋友说说观察到的现象:你看到糖在水里有了什么变化?再拿出记录表说说谁溶得快(砂糖)
(2)小结:砂糖的颗粒小,溶解的快,方糖颗粒大,溶解的慢。
三、动手探索,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1、发挥想象并回答可以怎样加快溶解的速度
师:瞧!砂糖早就溶解完了,方糖还有呢,可是方糖想玩这个捉迷藏的游戏就必须让自己溶解的快一些,怎样就能让块糖溶得快点了呢?谁愿意来帮它想想。(幼儿回答)(搅拌、捣碎、加热)
2、尝试操作并记录
(1)师:你们说的.这些方法管不管用呢,我们把方糖放到水里用你们想到的方法来试一试,和我的方糖糖比一比是不是的确比我的快,准备好后我说“123开始”一起放。
(2)幼儿选择方法并做准备师:工具都拿好了吗?123开始!
(3)和老师同时把糖放入水中观察实验结果。
(4)师:你们的方法真好,真的比我的快。
3、了解加热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
(1)师:瞧我这里还有两块方糖,不用你们刚才用的方法,同时把它们放到两杯水中,猜猜它们溶解的速度会一样吗?
(2)仔细观察两个杯子中的变化。
(3)师:为什么同样的方糖在水里溶解的速度不一样呢,你们知道有什么秘密吗?我们摸一摸这两个杯子。
(4)小结:原来水的温度高了,溶解的速度也会变快呢。
四、小结,品尝糖水
1、师:孩子们,今天我们用了几种方法让溶解的速度变快的呢!
是的,我们用了搅拌、捣碎、加热三种方法使溶解的速度变快了,糖溶到了水里,水会变成什么味道呢?我们一起来尝尝吧!
2、师:除了今天这三种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呢,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想一想、试一试。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教学过程
(一)出示指纹印画,引起幼儿对指纹的兴趣。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啊?你知道这是用什么来画的吗?(手指 印的)真有趣,手指也能画出这么好看的图画,我们也来印一个手指 印好吗?
让幼儿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并给幼儿发放大镜)
分析:通过一幅漂亮的指纹画来引出了今天的课题,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
(二)认识指纹,观察指纹。
1、认识指纹。
师:请你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纹理,有线条,像一个一个 的圈 )
师: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
那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指纹”。
2、引导幼儿观察指纹,
(1)比较自己和同伴的指纹有何不同;
师:大家互相看一看,其他小朋友的指纹和自己的一样吗?
总结:同伴的指纹和我们的是不一样的。(2)比较自己和父母的指纹是不是相同; 师:(让幼儿拿出自己父母的指纹图,并和自己的进行比较)小伙伴的指纹原来和我们自己的是不一样的,我们和爸爸妈妈长得很像,他们的指纹和我们的一样吗?
总结:爸爸妈妈的指纹和我们的也不一样。(3)比较双胞胎的指纹是否一样; 师:(拿出双胞胎的指纹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朋友们都知道双
胞胎长得特别像,基本一模一样,那么他(她)们的指纹是不是一样 呢?
总结:双胞胎的指纹也是不一样的。
(4)教师小结:
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
分析:在“认识指纹,观察指纹”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分层比较的方法,首先从身边的小朋友开始做比较,接着引申到自己的父母, 继而还有一个比较吸引人注意力的
双胞胎”身上,因为不能立即找到活生生的双胞胎,所以我在活动之前先准备好了双胞胎指纹的图片。通过几个层次的对比与观察,这样可以使幼儿更加形象地认识指纹的“异样性”。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愿意积极想办法,让纸张站起来。
2、通过实践,了解纸的承载力。
活动准备:
操作卡若干、小筐、卡纸、记号笔、若干本同样的书、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有几位纸家族成员要来我们班做客,我们来看看它们是谁。它们想考考小朋友们,怎么样让它们站起来。
二、引导幼儿积极动脑,想各种办法让纸站起来。
1、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
2、幼儿自由操作。
3、请小朋友介绍自己的方法。
三、幼儿猜测,实验站起来的纸能否承载书本。
1、教师出示记录纸。
2、猜一猜哪种折法放的书最多。
3、教师提出要求。
4、幼儿分组操作并记录。
四、集体交流。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蜗牛09-11
走进科学教案12-08
有关科学教案06-12
科学教案《赛车》04-07
科学教案范文04-06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关于科学教案07-24
关于科学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