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教案模板汇编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执教: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美向阳
时间:20xx年4月6日星期四下午第二节
内容: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课前谈话:
中午我到你们教室里面,很多同学很热情,有学生问我贵姓。板书:姜,杭州。看到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出题考考大家。一个啤酒瓶的盖和一个塑料球,请你比较一下,哪个重?哪个轻?
塑料球重,铁盖轻。
那我问:塑料和铁比较,哪个重?
铁。
哎,那怎么??
塑料球大,铁小,就塑料球重。
那同样大小的塑料和铁哪个重?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铁哪个重?
那谁来猜猜看,今天我们学什么?
黑板上写着。
140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你们会观察吗?
会。
怎么观察?
一生上台演示。
他是怎么观察的?
生:他是将物体扔下去观察的。
你认为他这种观察好吗?
生:不好。
为什么?
扔下去可能会将水溅出来,可能打破了玻璃容器。
1407啤酒瓶盖到底是沉还中浮?
教师演示:沉,浮。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观察?
生:竖的让它下去。
今天我们观察的是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所以我们将物体放下去的时候要让尽可能多的水浸到水里。
演示:啤酒瓶盖在水中是沉的。
刚才还有一个塑料块,那怎么来观察?
完全浸到水里,看看它是沉的还是浮的?
浮的。
像铁盖那样,碰到容器的底部的叫“沉”;像塑料块这样,不接触容器底部的叫“浮”。
1411如果不给你们提供水,你能观察判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用2分钟时间来观察判断。)
学生:能。
为了让大家节省记录的时间,我建议大家用“↓”表示沉,用“↑”表示浮。
小组长上台领取材料。
请大家抓紧时间。
你们都整理好了,请大家把材料整理一下。
我刚才到各个小组收集一些判断比较快的同学,每个小组选择了一个。
你刚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生1:根据重量。重的沉下去,轻的浮起来。
生2:我用手去感觉。
大多数同学都是用轻重来判断的。只有一种判断大家是一致的,看到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那到底它们在水中到底是沉的还是浮的,看来还是要将它们放入水中,然后分成两堆。(实物投影:把这些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观察,然后把它们按沉浮分为两堆。)
1419请你们将地下的水拿上来。
请你们将物体按沉的和浮的分成两堆,然后将水放到到地下。
1422建议卡A:观察:沉的物体和浮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浮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比较:沉的物体与浮的物体的大小、轻重?思考:怎样的物体沉?怎样的物体浮?
1425怎样的物体是沉的?怎样的物体是浮的?
生:比较大的,比较重的都是浮的;比较小的,比较轻的都是沉的。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齐:没有。
现在有很多同学又举起手来了?
生1:弹珠也是沉的。
生2:那如何石头很大很大的也要浮起来了。
生3:那铁的……
有人提出疑问了?
生1:如果木块是很小很小的,它也会浮起来的。
如果一块很大很大的铁,放在水里也是沉的。
师:跟轻重有没有关系?
现在我们又有新的说法了??
物体的大小跟它的沉浮是没有关系的?物体的轻重跟它的沉浮也是没有关系的?可不能都是有关系的?
1430比如说,我们撇开物体的轻重,那到底是大的物体沉呢?还是小的物体沉?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是一种好方法。请大家讨论一下。
投入出示:我们用怎样的物体来继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431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1433同学们,我们先静下来。
木块是大的,石头是小的,回形针是小的,
如果我们将回形针做成木块一样大小?那他的沉浮还是一样吗?或者说我们从木块上取下一块跟回形针一样大小的,那它的沉浮还会一样吗?
一样,不一样争论不休。
如果老师再为你们提供一套材料,那你们认为会有什么变化吗?
我这儿正好准备了一套材料,它们的大小都是一样,就是轻重不一样,大家先比较一下,然后再来看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先请大家把桌子上的材料整理好。
把水拿上来。
1437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
1440我们用怎样的物体来继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你们刚才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
……(重的是沉的,轻的是浮的)
根据刚才你们的观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像刚才那样几块一样大的物体在一起,我想看轻重和大小是可以看出他们沉浮的。重一些的物体容易沉,轻一点的物体容易浮。
生2:一些物体在大小一样的情况下,他们的轻重和沉浮是有关系的。重的是沉,轻的是浮。
师:根据刚才的材料,我们通过观察以后发现是不是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是在什么情况下?
生:大小相同的情况下。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球,看上去他们大小是一样,轻重一样不一样呢?
生:不一样
师:通过掂说明他们的轻重不一样。我把这些球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呢?
生:两沉两浮。
教师演示,两个沉下去了。
剩下的两个球会怎么样呢?哪个会浮起来一点,哪个会沉下去一点?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下节课再见。
板书:
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 ↑
重 轻
小 大
轻 重
科学教案 篇2
一、 活动背景:
最近,幼儿园开始喝豆浆了,但经常有小朋友不爱喝,针对这种现象,我就设计了这次教学活动。
二、 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 知道黄豆可以制作豆浆、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
2。 通过观察比较黄豆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 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 每人一筐干黄豆,一盆湿黄豆,一杯豆浆、一盆豆制品(用牙签插好的黄山豆腐干和卤汁豆腐干),一块毛巾。
2。 电视机、录象机、豆浆机、电火锅、一大玻璃杯水,一只空玻璃杯,一锅事先煮好的豆浆,抹布、录音机、磁带。
3。 黄豆宝宝胸饰一只,豆腐、素鸡、百叶、油豆腐、豆腐干实物各一盆。
4。 小朋友隔天浸泡黄豆。
5。 参观菜场上的豆制品。
(三)。活动过程:
1。 初步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
(1) 师:(教师头戴黄豆头饰)小朋友,我是黄豆宝宝,我还把我的好朋友都请来了。今天,大家就来和他们一起玩。让我们先来看看黄豆宝宝长什么样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里的黄豆宝宝,等会告诉大家。
(2) 师:“黄豆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形状的?”
(3) 师:小结:黄豆宝宝是一粒粒黄颜色的圆溜溜的小豆豆。
(评析:在组织幼儿玩的过程当中,运用多种感官对黄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幼儿十分感兴趣,有的说,黄豆宝宝是黄色的,有的说我摸上去黄豆宝宝是圆圆的。)
2。 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
师:我们的本领可大了,会变许多魔术,小朋友每天喝的豆浆也是我们变出来的。
(1) 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干湿不同的黄豆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
① 师:“做豆浆前首先得把‘我’放在水里泡上一天,所以,小朋友昨天也在自然角把‘我’泡一天,请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过的‘我’和没泡过的‘我’有什么不一样?你可以把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②幼儿观察干湿不同的黄豆。
③师:“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有什么不一样?”
(有的幼儿说:“泡过的黄豆大,没泡过的黄豆小。”有的幼儿说:“泡过的黄豆的颜色有点淡,没泡过的黄豆的颜色有点深。”有的幼儿说:“我摸摸泡过的黄豆是软的,没泡过的黄豆是硬的。”)
> ④师:小结 :黄豆宝宝只要在水里泡上一天,就会比原来的大一些,软一些,颜色浅一些。
(2) 观察做豆浆的过程,了解制作豆浆的方法。
①请小朋友睁大眼睛,看看黄豆宝宝是怎么变成豆浆的?(教师操作,幼儿一起说:“变变变。”)
②师:倒出豆浆后提问:“黄豆宝宝呢?它没有了,变成什么了?豆浆是什么颜色的?”
③师:“豆浆是生的,还不能吃,应该怎么?”
④师:煮豆浆。
(评析: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其次,运用变魔术的口吻,请幼儿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幼儿身临其境,具有极大的兴趣,幼儿恨不得马上吃到“变出来”的豆浆,有的幼儿看到老师做出来的豆浆就说:“老师,豆浆能不能吃了呢?”还有的幼儿说:“什么时候能吃豆浆呀?”可见,将幼儿爱吃豆浆的兴致调动起来了。)
3。在煮豆浆的同时让幼儿观看录象,了解黄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①师:“我们黄豆宝宝本领可大了,除了能做豆浆,还能做许多东西呢,现在请小朋友看录象,录象里的东西都是用黄豆宝宝做的,到底是什么呢?请大家睁大眼睛看仔细,等会告诉大家。”(看录象)
②师“录象里的东西都是黄豆宝宝做成的,今天它们也来了,哪些东西你是吃过的”
(幼儿边讲,边指。)
③师:小结:豆腐、百叶、素鸡、豆腐干、油豆腐、都是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
(评析:通过电化手段--看录象,进一步唤起幼儿的回忆,丰富幼儿的认知,知道黄豆还能做出各种豆制品。)
4。知道黄豆营养丰富,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1) 师:“什么东西这么香?”
(2) 请小朋友一起品尝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东西。并教育幼儿它们不光味道好,而且还很有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
(3) 听优美的音乐,幼儿吃豆浆、豆腐干、卤汁豆腐干。并提醒幼儿吃好豆腐干后,牙签放在盆子里,擦干净嘴巴。
(四)。
活动延伸:
去自然角观察黄豆宝宝的又一个魔术(黄豆发芽)。
三、 活动评价: 豆浆、豆制品,是幼儿园经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爱吃豆制品,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运用拟人化的口吻,用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育孩子爱吃豆制品,一点都没有说教的痕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能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发展。如:在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时,教师运用了观察的方法,接着又比较和观察,使幼儿了解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又运用电教手段丰富了幼儿的认知;最后,通过品尝豆制品,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小鸡的`生活习性。
2、初步感知儿歌。
教学准备:
母鸡、小鸡头饰,有口袋的围兜,自制鸡食(米、虫子),草坪、小河,音乐、录音机。
教学过程:
1、学小鸡走路。(适当的放音乐)
鸡妈妈带着母鸡的头饰、围兜,幼儿带着小鸡的头饰、围兜,学小鸡走路。
可以先让幼儿说一说,学一学小鸡是怎样走路的,然后大家一起学。
老师:玩得好累呀,去找点吃的吧。(老师做出很累的样子。)
2、鸡妈妈带小鸡去找食物。
(在找食物的路上可以设置一些障碍物,如小河之类的,让幼儿进行跳跃。)
母鸡带领小鸡跨过一条小河到草坪上去找食物,并让小鸡把啄到的食物放到自己围兜的口袋里。
(注意在过小河时,老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法过去。)
在吃饱后,鸡妈妈带着小鸡坐在草坪上休息,并让小鸡说一说自己吃到了一些什么食物,并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在幼儿介绍的时候,可以引导幼儿讲一下自己吃的食物是什么颜色的。对于个别幼儿还可以引导他们讲自己吃了几条小虫。)
3、带小鸡回家。
休息好之后,带小鸡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老师可以边念儿歌《吃成一个大肚皮》边回家。(注意念儿歌时可以配有一定的动作、音乐,增强活动的游戏性,从而再次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教学延伸:
1、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儿歌《吃成一个大肚皮》的学习、巩固。
2、说一说小鸭子、小猫咪、小狗喜欢吃什么,并模仿他们的动作。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既可以造福于我们,也可以毁坏我们的家园。一般来说人们总认为风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通过一系列的听风、体验感觉风、画风、说风的活动,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风。使孩子们更亲近大自然,主动观察、探索风起时自然现象的变化,初步了解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什么是风?风从哪里来?空气流动而成风。我们感觉到风,其实是我们感到附近的空气在流动。我们用扇子使空气流动,会感到阵阵凉风。刮风时,是什么使空气流动而产生风呢?由于不同地方受热情况不一样使空气温度有分别,较热的空气膨胀,空气密度及气压减低,周围的较凉空气就会流过去填补空缺,而形成风。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2. 指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风的成因模拟实验,提高动手能力,通过探究实验,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进而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学习重点:
学生用简单的器材作风的成因模拟实验,从而风的成因;
学习难点:
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用简单器材设计操作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风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大可乐瓶、小刀、火柴、抹布、纸条、蚊香、蜡烛等物品。
教师准备:关于风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大可乐瓶、小刀、火柴、抹布、纸条、蚊香、蜡烛等物品。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交流风从哪儿来这一科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加强交流,做一做、摆事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内容。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交流对风的认识,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探讨,并将交流讨论后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填写到科学记录卡上,进而积极思考产生探究性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认识风的形成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学习,引导学生充分猜想、假设,通过交流初步达成共识,根据准备的实验材料设计方案验证猜想。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按照事先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加强交流、相互合作,从模拟实验结果推想到自然界里风是如何形成的。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实验结果,汇总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三、拓展延伸: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关于风的科学探究问题。以“地球高层大气中有没有风”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课后学习活动:进一步思考问题,搜集关于风的科学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风从哪儿来这一科学问题。学生之间相互说一说、,做一做、摆事实,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交流对风的认识,小组内交流探讨,并将交流讨论后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填写到科学记录卡上,积极思考产生探究性问题。
学生思考认识风的形成原因,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猜想、假设,通过交流初步达成共识并根据准备的实验材料设计方案验证猜想。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按照事先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小组学习活动中交流、讨论并从模拟实验结果推想到自然界里风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实验结果,进一步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3、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交流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关于风的科学探究问题。以“地球高层大气中有没有风”为切入点,积极进行课后延伸拓展学习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开放的活动空间,自由展开制造风、描述风的活动,使学生在说一说、做一做、摆事实、讲道理、提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科学课的无限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动机和热情。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养成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课标要求中“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这一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善于思考的科学品质。
学生在对风的成因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本活动的设计充分强调每个学生都应是学习的主人、问题的主人,只要有充足的、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生生互动的效果。
板书设计 风从哪里来
科学教案 篇5
导学目标:
1、对“魔力”小针出现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想。
2、能动手制作指南针,在实验中观察现象,猜想其原因。
3、培养学生喜欢大胆想象、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指南针的发展史,培养爱国情感。
导学重点:对“魔力”小针出现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想
导学难点:能动手制作指南针,在实验中观察现象,猜想其原因
教具准备:磁铁 缝衣针(或大头针) 支架 细线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引目标
1、出示缝衣针与曲别针,师问:同学们,你们能用针吸起曲别针吗?(试试看、不能)
2、师:老师能,你们相信吗?
(演示,用磁铁摩擦针,吸起曲别针)怎么样,老师能让小针吸住曲别针吧。
3、师:其实老师是有秘密的,现在老师就把秘密告诉你们,你们按照老师要求自己动手,就能制作“魔力”小针,你们想试试吗?
4、板书课题:神奇的小针
二、活动1制作“魔力”小针
(1)实验用具准备:缝衣针、具有较强磁力的磁铁、曲别针。
(2)温馨提示:把缝衣针放在桌面上,用磁力较强的磁铁慢慢从缝衣针的一端划向另一端,至少划20次,注意磁铁不要来回摩擦,应始终按一定的方向摩擦,同时还要小心别扎手。
(4)同学们开始做实验,实验结束后,把实验结果告诉老师或同学。(自己制作的“魔力”小针能吸引曲别针。)
三、研究“魔力”小针
1、活动2
师:用细线把摩擦过的小针水平悬起,使它轻轻转动。待其静止后:
同学们再看看小针,记住它所指的方向。几次转动小针,待其静止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把自己发现的现象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2、活动3
把你们做好的“魔力”小针放在泡沫塑料板上,然后放在水面上,轻轻转动泡沫塑料板。
(静止后)小针所指的方向是什么?把自己发现的现象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3活动 4
拿你的“魔力”小针和其他同学一起玩一玩,看看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猜想与交流
1、我们发现“小魔针”具有哪些“魔力”? 能对“魔力”产生的原因做出猜想或解释吗?
生 :猜想(根据记录下来的情况)
2、各小组汇报。
我敢于猜想,对 原因的猜想是:
五、拓展:看书28面的“指南针的家史”
六、作业:先看视频,自己再动手做一个指南针。
科学教案 篇6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玩具,想不想一起玩一下?
(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打开玩具盒子)
师:咦,怎么跳出来了呢?谁能解释一下?
师:(翻转盒子)果真有个弹簧!课前布置大家收集各种各样的弹簧玩具,大家带来了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弹簧里的学问,板书课题:弹簧里的学问
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打开玩具盒子
(学生解释原因。)
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要研究的内容上,同时为后面学生自己设计弹力玩具提供一个范本。
利用弹簧做游戏,有什么发现?
师:各小组把收集到的各种弹簧玩具放在一起,玩一玩,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师: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师:弹簧有力量吗?弹簧在什么情况下有力量呢?
师:当我们把弹簧压缩或拉长时,它就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就是弹力。
我们周围的物体,除了弹簧能产生弹力外,还有那些物体也能产生弹力?试着找一找。
师:很多物体都能产生弹力,弹力有没有大小呢?弹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你能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动手试一试吧!
师:弹力的大小与用力的大小有关,那弹力有没有方向呢?他的方向朝哪呢?请大家体会一下。
了解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弹力?
引导学生交流时着重分析这些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产生了弹力。
二、自由活动
1、我们来设计利用弹力原理的玩具。
师:弹力可以帮助人们做很多的事情,大家想利用弹力,设计一个小玩具吗?
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玩具?
2、自我评价
组织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探究从“我的实验,我的发现,我的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小组内的评价。学生玩弹簧,老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游戏方式,让学生尽情体验游戏与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并从中有所发现。
学生分组交流本组玩弹簧玩具或游戏的名称、玩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根据试验现象及生活经验交流
学生自由研究、讨论,发现产生了弹力的物体。
学生猜测。
学生利用试验桌上的材料进行分组试验。实验结束汇报结论。
学生自由研究,体会弹力的方向与用力的方向相反。
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弹力应用。
学生小组交流设计计划、并交流展示设计成果,教师给以相应的评价。
在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兴趣指向,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有所发现,并对所提出的和弹性、弹力有关的问题进行思考、假设;然后再让学生去有目的地玩游戏,以此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使学生对弹性、弹力有所感悟,再通过在表达交流中阐述自己的发现、体会与收获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是弹力”。在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善于表达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意识到玩中有科学。
根据学生的爱好及手中准备的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利用弹力工作的玩具,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及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学教案 篇7
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自己对矿产的认识进行简单观察研究和分类,并进一步了解科学上的分类和初步了解矿产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初步认识矿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与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欲望。
教学方法:
本课以感性认知为主,对矿产进行一些定性的观察、实验测量和比较分类的探究活动。学习浅显的矿产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观察及使用简单的工具初步认识矿产,并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准备:
1、教师:矿产标本、实验表格、铁钉、放大镜。
2、学生:采集各种矿产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矿产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在生活中应用的矿产。
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答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课题,学生更感兴趣。
2、认识过程
①感受大自然的矿产
教师:多媒体放“生活中的矿产”片子。
学生:观察:哪些地方有矿产;哪些地方矿产最多?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实际,加强学生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
②小组内展览并讨论岩石的内容
教师:分小组展览矿石,引导学生往哪些方面研究矿产。
学生:把课前收集了一些矿产标本,在小组内展览。小组讨论:要研究矿产的什么?怎样去研究?
设计意图:老师在这里只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让学生自提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③观察研究矿产
教师:安排小组实验,提供实验工具。
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研究并作好记录、汇报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总结,学会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
3、深入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给矿产分类
学生:小组分类并汇报、评价。
设计意图:这是对观察研究的一个总结。
4、引伸
教师:多媒体展示科学家的分类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矿产的用途
学生:学生观看学习体会,通过说和看,初步了解矿产的用途。
设计意图:对学生知识的一处拓展。由自然界到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研究矿产的作用。
5、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学生对学习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发展。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赛车》04-07
有关科学教案06-12
关于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蜗牛09-11
《气球》科学教案08-27
关于科学教案07-24
走进科学教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