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10-10 14:24:19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科学教案汇总7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科学教案汇总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及动手操作,使幼儿掌握理解海绵的性能,知道海绵的用途。

  2、学习词语:软软的、轻轻的、吸水、弹性等。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大型海绵积木一套。

  2、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海绵块若干。

  3、广口瓶子若干与幼儿人数同。

  4、彩色颜料水每组一盘,毛线每组一团。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幼儿随意的拼搭海绵积木。

  2、教师提示幼儿摸一摸这种积木有什么感觉,它和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

  二、展开

  1、教师:刚才大家玩了积木,谁能告诉老师这种积木和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

  2、幼儿相互交谈议论。

  3、教师:你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拉开拉链让幼儿观察)

  告诉幼儿这叫“海绵”。

  4、教师: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海绵,请4—6位幼儿说一说见闻。

  5、通过玩一玩,做一做,看一看,让幼儿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幼儿分组,每组桌面上放有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海绵块、彩色颜料盒,广口瓶子、毛线等。

  教师巡回观察幼儿操作活动,提示幼儿思考,海绵宝宝能干什么?

  6、幼儿活动10分钟后,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怎么玩这些物品的,发现了什么?

  7、教师肯定幼儿的做法和语言表述,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三、结束

  教师小结:

  海绵能把颜料水变少,说明海绵能吸水,具有吸水的功能;

  我们能把海绵捏成一团或扎成蝴蝶,但松开后它又能恢复原样,说明海绵有弹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海绵的用途也很广,如我们做操用的体操垫、睡觉时铺的海绵垫等。

  延伸活动

  让幼儿仔细观察社会上、家庭里还有什么东西是用海绵做的。

科学教案 篇2

  一、设计理念

  大自然是孩子们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好场所。自然界里的电闪雷鸣、刮风下雨等天气变化和各种动物及它们的生活习性都是孩子们值得探索的主题。其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动物,而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天气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在天气变化之前会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并有一定的规律,能起预报天气的作用。为此,我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利用时机,设计了“小小气象员”这一活动,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预报天气的本领,使幼儿懂得一些气象变化和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这不仅能使幼儿在愉悦的气氛下获得科学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提高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和能力,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气象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并预报天气;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表现欲,提高其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去了解动物与气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奥秘。

  难点:能运用新学的知识判断天气变化。

  三、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四、活动流程

  (一)引出课题

  1、师:孩子们昨天是晴天还是阴天?今天呢?(谈话引入)

  那么你们猜一猜明天会是什么天气呢?

幼:晴天、阴天、雨天都有可能。晴天,你门是怎么知道的?

  看天气预报、听广播。

  嗯!真不错,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们人们啊是通过看天气预报,听广播提前知道天气情况的。

  2、农民伯伯不用看天气预报,也知道明后天的天气是怎样的。他们是怎么知道的?是谁告诉他们的呢?有谁知道?请举手!

  (如果孩子回答不出来,老师可以引导说:哦这个问题有点难,还没有想好对么?那么现在王老师来告诉你们。)

  师:很多小动物他们是小小气象员,能预报天气。那我一起来看一看为什么老是说他们是小小气象员。一起听听故事里的小动物是怎么预报天气的?

  (二)观看视频

  让幼儿观看视频,提问幼儿图片上都有哪些小动物呢?

  幼;有小燕子、小青蛙、小鱼、小蚂蚁、鸡妈妈、小蜜蜂。

  师:那你们要先看哪一个小动物来预报天气呢?(点其中一个小动物)

  幼:小蜜蜂(观看视频)

  师:快要下雨的时候,小蜜蜂会怎么做?

  幼:因为快要下雨了,我们的翅膀要是沾上雨水就飞不动了,会有危险的,像这样的天气我们只在家里工作,从来不到外面去。

  师:鼓励幼儿(你听的真仔细、你听的真认真、嗯!不错。你真爱动脑筋等等鼓励性语言)

  师小结;哦!原来小蜜蜂是通过呆在家里工作的方式来提醒农民伯伯快要下雨了。

  接下来呢?你们想看哪一个小动物预报天气?

  幼:小燕子。(观看视频)

  师:我们看一看下雨前,小燕子跟平时飞的有什么区别?

  幼:自由回答。

  原来是快要下雨了,小虫的翅膀上沾上了许多小水珠,飞不高,小燕子飞得低,是为了捉虫子吃。

  师小结:哦!原来小燕子飞的很低是想告诉农民伯伯快要下雨了。

  师:我们再来听听鸡妈妈是怎么说的?

  幼:鸡妈妈。(观看视频)

  师:鸡妈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告诉农民伯伯快要下雨了?

  幼:自由回答,可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小结:原来鸡妈妈是通过感觉气压很低来告诉农民伯伯快要下雨了。

  师:上面还有谁?幼:小蚂蚁。我们一起来看看。(观看视频)

  师:下雨前下蚂蚁会有什么行动?

  幼:搬家。

  师小结:小蚂蚁也是小小气象员,它是用搬家的方法来告诉农民伯伯快要下雨了。

  师:上面还剩下谁了?

  幼:小鱼。

  师:我们来听听小鱼这么说的?幼(观看视频)

  师:小鱼是怎么快要下雨了?

  幼:自由回答

  快要下雨了,水里的空气很少,憋得我实在难受,只好浮到水面上来吸几口气。

  师小结:原来小鱼是因为水里的空气很少,浮到水面上来。告诉农民伯伯快要下雨了。

  师:小青蛙为什么高心地唱歌?

  幼:自由回答

  师小结:青蛙高兴地、大声地唱起歌来,农民伯伯一听就知道快要下雨了。

  最后让孩子用故事里小动物的话说一遍,(分别复述小动物们说的话)小动物们是用什么方式来提醒农民伯伯快要下雨了。

  (三)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气象员,动物们也想考考你们,看你们记住他们的本领没有?

  播放小测验游戏。

  师:可请幼儿上台来指指看。

  五、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这么棒的小动物气象员,也知道了他们是怎么向农民伯伯预报天气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小动物他们也是小小气象员,回家的时候可以问问爸爸妈妈,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上网找找看。下午来的时候告诉王老师和小朋友。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课文写的是英国有一对兄弟特别喜欢捉虫子玩,当他们得知达尔文要来时,临时拼凑了一只虫子想考考达尔文,结果被达尔文识破了,兄弟俩对达尔文更加尊敬了。课文重点写了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这个故事趣味性强,又贴近儿童心理和生活实际,学生喜欢读,从读中体会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和语言特色。二是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只有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设计理念:紧密围绕三维目标,让学生在乐趣中认识生字,学习语文,简单的应用语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知生字能力,训练其表达能力以及培养朗读热情和语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自主积累词语,必须掌握的词语有:兄弟、捉虫、蜜糖、著名、长角须、粘成、标本、鬼脸、盖子、忍不住。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只有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难点是理解达尔文为什么称兄弟俩是“小叫虫”,以及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达乐文的有关资料

  本课我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介绍

  第一课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课题后对课题进行质疑,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并让他们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根据教师提示,把课文分为三部分,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解决“达尔文是怎样考科学家的”,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解决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兄弟俩为考达尔文而做的准备工作。然后指导学习8——17自然段,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让学生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第一课时 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孩子考科学家。

  (2)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生大胆质疑,畅所欲言) 教师梳理问题,加以板书。

  3、教师小结导入读文:我们班的孩子真会动脑筋提问题,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看能否从文中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思维从疑问始,读题质疑,以疑促思。激发学生读的欲望。)

  二、初读识字,读通课文

  1、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感知故事中的人物。将不会读的生字加注拼音。

  2、分段指名读课文。读文中纠正字音,理解生词,学习每段出现的生字,大体了解段意。重点强调 钩与钓 忍 著与着 眨是翘舌音目字旁 多音字模和粘 ( 设计意图: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有层次性地、有目的性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自主识字。)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让学生大体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教师给提示,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每部分大体讲了什么,然后再次将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完整概括。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孩子考科学家的原因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孩子为什么要考科学家呢? 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汇报: 小兄弟俩很喜欢捉虫子玩

  (1)爸爸讲著名科学家达乐文的故事

  (2)兄弟俩对达乐文很感兴趣,想见达乐文,于是想考考达乐文工团是否真像爸爸说的那样有学问。

  2、出示句子,让学生品位作者是怎么把孩子的高兴心情写出来的,让学生仿写高兴心情的句子。

  (设计意图: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读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用语言情的能力)

  五、总结课堂,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

  1、教师总结:酷爱虫子的兄弟俩得知达乐文是个著名的科学家,懂得许多有关虫子的知识,于是,他们就盼望着见见达尔文,并且想考考达尔文。

  2、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兄弟俩接下来是怎么考达尔文的,结果呢?达尔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呢?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去读课文,查资料。 (设计意图 :交流读后感受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参与查找资料的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找资料,了解达尔文 (设计意图 :过恰当的练习,积累语言文字,初步培养收集资料能力)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概括内容

  1、谁来介绍有关达尔问的资料?默读全文,想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 梳理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实现温故知新。)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兄弟俩考前的准备工作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考达尔文的?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兄弟俩表情的语名,引导体会并感情朗读 弟弟向哥哥挤挤眼睛,然后对达尔文说:“爷爷,前几天我们从树上抓到一只虫子,样子怪极了,可就是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哥哥赶紧接着说:“真的,我们翻了好些书,也没有查出它的名字。” 兄弟俩可得意啦!心里说:达尔文爷爷让我们考住了。

  教师质疑:达尔文真的被考信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议一议: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适时点拨引导,理解叫虫的含义,突破难点 小组合作探究

  (1)组织学生小组内表演着部分内容。

  (2)再次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设计意图 在分角色朗读基础上的表演,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每个人物的内心,表现人物的特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这对调皮而聪明的小兄弟一心想用一个拼凑而来的“怪虫“来考倒达尔文爷爷,然而就被博学多才的达尔文爷爷一眼识破,在这之后,他们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2、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把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一些昆虫的知识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会将自读时的感受、课堂学习的感受融为一体,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板书设计 11 孩子考科学家

  兄弟俩 拼凑虫子

  达尔文 识破小计 尊敬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舌头的外形特点和构造。

  2、让幼儿在尝试、比较、讨论中了解舌头的三大作用。

  3、引导幼儿认识在生活中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舌头。

  4、发展幼儿的味觉感官,培养探索自身奥秘的兴趣。

  5、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人镜子一面,调味品一份(包括酸、甜、苦、辣、咸),吸管一根。

  2、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出主题

  1、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舌发出声音。

  2、提问:是谁帮助我们发出这些有趣的声音?

  认识舌头各部分的名称及部位:

  1、师:对了,是我们的舌头,你有没有仔细的观察过它?今天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面镜子,请你仔细地观察一下自己的舌头,看看它的上面、下面有什么。

  2、幼儿边观察边发言。

  3、教师把自己的手当作舌头演示,幼儿认识各部分名称:舌头后面连着喉咙的部分叫“舌根”,舌根的前面部分叫“舌体”,舌体的最前面叫“舌尖”,舌体的上面叫“舌背”,舌背上有舌苔,舌体的下面叫“舌腹”,舌腹上有舌系带、血管和突起。

  4、师:刚才小朋友说得真好,小舌头自己还想介绍一下自己,我们一起来听听它说什么。(看多媒体软件)

  二、了解舌头的作用

  1、幼儿和教师试试舌头不动,还能不能说话。

  2、师:舌头除了能帮助我们说话,还有什么作用?(幼儿讨论)

  3、幼儿用吸管品尝各种调味品。品尝后教师提问:你尝到了什么味道?是谁帮助你知道这些味道的?舌头为什么能尝出各种味道呢?(教师:因为舌背上有许多小小的味蕾,这些味蕾对味道特别敏感。)什么地方的味蕾对什么味道反映最灵敏?(看多媒体介绍。)

  4、幼儿和同伴互看,比较舌头的异同。 教师指导并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舌苔会特别重?(教师:因为舌头是反映身体状况的一个标志。)

  5、教师:我们的舌头不仅能帮助我们说话、品尝味道,还能反映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舌头的作用真大。

  三、讨论如何保护舌头:

  1、师:如果舌头生病了或受伤了,我们一定会觉得很痛苦,那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舌头呢?

  2、幼儿讨论。

  3、师生共同小结:舌头最怕刺激性强的食物,我们以后吃东西时要小心,不要吃太辣、太烫或太冷的东西,也不要吃得太快,不能边吃边说,以免咬着舌头,还要注意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增强营养,保持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让小细菌无法生长。

  活动延伸:

  1、智力抢答,教师出有关舌头的知识题,幼儿抢答。

  2、回家找资料查查动物的舌头是不是跟人类长得一样,它们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我先让幼儿了解人类舌头的味觉功能,再提问"我们的舌头除了能分辨出各种味道,还有什么作用?"引导幼儿积极讨论,使整个活动气氛都活跃起来,提高幼儿的兴趣,然后再讲述舌头特点和作用。活动中我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摘枇杷,会辨别成熟的枇杷,了解枇杷的品种、用途。

  2、知道枇杷是家乡历来有名的特产之一,增强爱家乡的情感。

  3、体验摘枇杷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探究的能力。

  物质准备:

  幼儿每人一顶太阳帽、竹勾子(摘枇杷工具)、篮子若干、毛巾若干、筐两个。

  知识准备:

  教师事先向果农了解枇杷的品种、了解枇杷在我们家乡的历史,幼儿事先去看过成人摘枇杷一次。

  安全准备:

  事先联系好生态园里的枇杷地、幼儿出发前穿球鞋,戴上太阳帽

  活动过程:

  一、今天,我们来学摘枇杷,可以用工具、可以不用工具、可以几个人合作等。但要注意安全。

  二、幼儿尝试摘枇杷

  教师巡逻观察幼儿是怎样摘的,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三、集中讲评(讨论),共享经验。

  幼儿讲讲摘枇杷的方法和怎样辨别成熟的枇杷以及枇杷的品种。

  幼儿讲后,教师加以小结:

  我们今天摘的枇杷有两个品种,皮红的叫红种枇杷,皮淡黄的叫白沙枇杷,皮青的是不成熟枇杷,我们要摘成熟的枇杷,低的树可以用手直接摘,高的地方用勾子,可以几人合作。

  三、分散:幼儿第二次尝试摘枇杷

  交代要求:幼儿摘后,把枇杷按品种倒入两个筐内

  四、整理东西后回幼儿园

  五、延伸活动

  1、可以用枇杷肉请幼儿做糖水枇杷。

  2、观看枇杷肉和枇杷叶入咳嗽药的录象。

  3、枇杷核可以当数学教具、可以打洞后穿成各种幼儿喜欢的“艺术品”、枇杷叶可以粘贴成树叶画或可以在叶上画画等。(以上活动也可以放在区域活动)

科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喜欢做实验, 进一步探索哪些形状的物体可以滚动。

  初步感知轮子的形状与功能之间的基本关系。

  活动准备

  《神奇的轮子》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 10—11 页。

  实验物品,例如不同形状的积木、不同大小的圆罐、小塑料圈、瓶盖、长方形盒子等。

  活动过程

  形式:集体/小组

  1、 出示各种类型汽车的图片,请幼儿指出轮子在哪里,并问一问幼儿轮子是什么形状的。

  2、出示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 10—11 页,向幼儿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三角形或四方形的轮子吗?

  图中哪一辆车能开动?

  3、 幼儿两人一组,每组有一篮东西,例如不同形状的积木、不同大小的圆罐、小塑料圈、瓶盖、长方形盒子等。

  4、 幼儿面对面坐在地上,轮流选取篮子里的东西滚向对方,对方把东西接住并把能滚动的东西放在一起。

  5、 活动完成后,请幼儿观察能滚动的东西,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圆形的。)

  6、 请幼儿在活动室内找出能滚动的东西。

  活动评价

  喜欢做实验和分享发现。

  能辨别可以滚动的东西。

科学教案 篇7

  第一课 细胞

  教材简析:

  在学生的眼里,身边的小动物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小树在一天天长高,自己的身体也在不断生长变化,这些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个难解的谜。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细胞,了解细胞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息息相关。

  课型:观察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能制作简单的细胞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细胞的信息。

  2.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认识细胞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细胞的理解认识并描述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相关细胞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科学记录表、橡皮泥。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片标本(每组准备一套含洋葱表皮、口腔上皮细胞、叶子细胞)、相关细胞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出示生物相关图片,提出问题:“绝大多数生物是有什么构成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细胞。

  教师出示显微镜,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对于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意义,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科学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教师下发细胞玻片标本、相关资料和科学记录表,指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并利用画图方式做好观察记录。在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描述时,使学生了解正确的方法。

  教师在学生充分观察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观察发现,展示自己小组的观察成果,使学生认识“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同时交流汇报小组合作学习中搜集整理的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搜集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分析。教师出示相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细胞的认识理解。

  2.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橡皮泥进行小组制作细胞模型的学习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制作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多种方法和手段制作模型,对学生大胆创新的想法和做法予以肯定,并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学习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三、拓展延伸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行为方面的评价,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出示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观察教师出示生物相关的图片,思考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2、(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认识细胞。

  学生认识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对于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意义,通过教师讲解,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科学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下发的细胞玻片标本,学习相关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中仔细观察并利用画图方式等方式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交流汇报观察发现,积极展示自己小组的观察成果,认识了解“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同时交流汇报小组合作学习中搜集整理的信息资料,对自己的搜集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分析。观察教师出示相关,加深对细胞的认识理解。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橡皮泥进行小组制作细胞模型的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模型制作活动。并积极对自己和同学的学习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四、拓展延伸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行为方面的评价,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观察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激发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观察教师出示的图片,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各主要部件名称,教学中简单介绍显微镜的基本组件即可。

  启发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将所观察到的细胞的样子予以描绘,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不同生物体细胞结构特点的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对细胞正确的认识。

  通过学生交流活动,扩大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范围,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细胞的兴趣,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埋下伏笔。教师要努力提供、创设学生制作活动开放、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或采用其他研究方法,将对细胞的研究引向深入。

  板书设计 细胞

  显微镜 细胞的样子

  五、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二课 我从哪里来

  教材简析:

  “我从哪里来”这个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但他们对生命起源的知识又了解的少,而且对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也仅仅只是有简单的初步的感性认识, 又许多问题想要解决,“我从哪里来”就是学生常问道的一个问题。这节课就是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胎儿在母体中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际体验,感悟妈妈孕育自己的辛苦,懂得珍爱,感恩父母。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 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情教育。

  4.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体验活动的学习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母亲、专家、医生等访问、上网查询等获得的文字、图片相关资料。学生从小到长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体验活动用)。

  教师准备: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相关。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展示《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导学生互相看看从小到大的照片,猜测“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引入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教师展示图片、,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使学生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因为我们的父母相爱,因此他们结婚了。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充分结合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形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将近十个月的时间,受精卵在这段时间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小宝宝,在医生帮助下,子宫收缩,小宝宝送出体外,我们来到人间。”教师语言结合图片,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易与儿童接受。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方法上指导,引导学生多交流、勤思考,对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查阅资料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引导学生课前了解交流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如吃饭呕吐等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指导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内容涉及从新的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现如今自身的体征变化。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观看《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进行猜测“他是谁”的游戏,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自身求知欲、学习兴趣,了解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学生认识教师展示的图片、,学习教师下发的资料卡片,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

  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身对于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增强问题意识,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结合教师给予的方法指导,多交流、勤思考,学习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体验活动: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交流课前对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的了解,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

  3、学生进一步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激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学习愿望,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通过学生与教师交流谈话,游戏、学生熟悉的电视剧导入课题研究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生命世界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神秘感,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游戏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胎儿的发育、形成过程,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感受母子亲情,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如:人是胎生的,胎儿在母体中是倒立的等。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这样,让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利于培养他们乐于与人交流的态度。通过资料卡,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对“人的生育方式”的认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胎儿的发育过程进一步了解胎儿的形成及发育过程。

  这样通过课前搜集——课上交流——规范认识的过程,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对于神奇的生命世界,学生心中肯定会有很多个“为什么”,这一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把这些问题说出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由此产生对母亲更加感激的情感。通过体验身体负重状态的行动感受,亲身体验到妈妈怀胎的辛苦,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感谢妈妈的情感。

  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让学生将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再度获取的科学知识以及经历游戏体验后的感悟,动手整理下来,形成一份生命手册,以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让生命手册既美观又丰富,这样在培养学生整理资料能力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一步积累材料,丰富自己的生命手册,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外多方面去获取信息,将各种信息及时记录在自己的生命手册里,从而加深学生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好方法。

  板书设计 我从哪里来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大约十个月 婴儿

  卵子

  课堂检测

  第三课 人的一生

  教材简析:

  本课以学生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通过研究人的身体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使学生了解人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人的一生各个时期特别是青春期身体发育的突出特点及变化,知道怎样搞好青春期卫生保健。通过学习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图和条形图培养学生绘制图形并利用图形进行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人的生长发育的兴趣,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出自己的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指导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2.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喜欢大胆想象,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深身体发育的特点;在学习活动中,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并能够关注个人保健。

  学习重点:

  学生认识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深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并能够关注个人保健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认识在认识人的一生生长变化过程中认识学习方法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自己不同时期阶段的照片、婴儿、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身体特征的资料图片、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婴儿、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身体特征的资料图片、学生的体检表、青春期健康卫生保健等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身边小动物、植物生长发生的变化提出问题“人的身体从小到大发生了什么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生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己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活动,提供学生上学期间的体检表,引导学生从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行为的变化,展示课前对年龄比自己大的人们身体发生的变化资料。鼓励学生充分进行表达和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细心分析并认真思考。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学会交流、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予以记录描述。

  教师出示资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一生的过程: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出生到20周岁)、成熟期(20至40周岁)、渐衰期(40至60周岁)、衰老期(60周岁以后)。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检表,表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并参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思考并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去描述自己身体外部、内部发生的变化(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认识,巩固学生对人的一生发生的变化认识。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相关知识。

  教师出示资料讲解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锻炼、饮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结合自身交流讨论,从而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

  4.教师指导学生以“推测未来的我”为主题,激发学生学兴趣,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画图、模仿行为等方式描述未来的自己。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问题:“调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的体貌特征”以及告诉学生山东省科技馆中电脑模拟未来自己的画像的高科技展区,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调查,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生的变化。

  学生交流讨论自己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进行小组学习活动,通过教师提供自己以及身边同学在上学期间的体检表,从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认识变化,讨论交流课前搜集人们身体发生的变化资料。倾听别人的发言,细心分析并认真思考。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小组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予以记录描述。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正确认识人的一生的过程: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出生到20周岁)、成熟期(20至40周岁)、衰老期(60周岁以后)。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结合自己的体检表,表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中充分交流、讨论,并在教师帮助下采取多种形式方法(曲线图、坐标图等)去描述自己身体外部、内部发生的变化(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对人的一生发生的变化认识。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相关知识。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从锻炼、饮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结合自身交流讨论,了解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推测未来的我”为主题,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画图、模仿行为等方式描述未来的自己。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拓展延伸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直接导入本课学习内容。

  (二)学生启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的身体特征。

  给学生提供一种信息,使学生了解人一生的生长发育情况,初步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习活动体现由“扶”到“放”的科学探究思路,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探究空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探究主题,展开充分的交流研讨活动,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可以尝试以资料卡的形式学习,为学生提供知识背景和研究材料。

  让学生围绕自己未来的身体情况自由开展推测活动,以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各种年龄阶段的人在身体、心理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三)拓宽学生对人的一生的身体特征认识的范围,知道人的一生生长发育是有差异的,由于遗传因素、生活环境、从事的劳动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会具有不同的特征。

  板书设计 人的一生

  变化:发育期 青春期卫生:锻炼

  成熟期 饮食

  渐衰期 睡眠

  衰老期 心理

  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四课 我像谁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特点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对生命延续内容的进一步探究。学生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并对部分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形态特征;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员,获取有关遗传和变异的信息资料。

  2.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并尝试对同一种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

  3. 通过研究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能做到珍爱生命。

  4.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学习重点:

  学生感知自然事物,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认识理解。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自己的全家福照片或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妹的照片(如果有父母小时候的照片更好)、镜子、同株带多片叶子的植物、同胎出生的小动物图片、课前对自己家人和自己身体特征的观察、相关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知识资料等。

  教师准备:同株带多片叶子的植物、同胎出生的小动物、双胞胎或多胞胎图片、相关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知识图片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谚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与其家人身体特征比较发现异同点,认识遗传与变异。

  教师指导并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利用镜子、家人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同时下发科学记录表,引导学生多方面进行比较学习活动,积极开展交流讨论,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学习中记录的资料,交流汇报学习发现体会,并对学生的发现予以积极鼓励性评价。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发现动植物其他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汇报,进一步提出问题:“动植物中有没有刚才我们发现的这样现象呢?”,适时出示资料如同胎多仔的小动物、同株植物结出的不同果实,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进行小组探究学习活动。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彼此讨论课前搜集的各种相关资料,认真分析比较,整理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指导学生分析总结,阐述观点,得出结论,最终得出结论“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做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3.教师指导学生以“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为主题,展示双胞胎或多胞胎、同株植物的叶子等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胆质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展研究活动。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活动:“进一步整理完善自己的生命手册”,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相关谚语的背后涵义,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自身与其家人身体特征比较发现异同点,认识遗传与变异。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利用镜子、家人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讨论交流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示学习中记录的资料,交流汇报学习发现体会,并进行相互评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发现动植物其他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观察教师出示的资料,结合自身认识进行的小组交流讨论学习活动,认真分析比较,整理资料。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通过分析总结,阐述观点,并得出自身的结论。

  学生倾听教师讲解,初步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主题活动,通过寻找双胞胎或多胞胎、同株植物的叶子等图片的相同和不同,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产生问题并思考开展研究活动方案。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拓展延伸主题内容,了解珍爱生命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熟悉的谚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内容。

  启发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展开活动。

  让学生交流更多的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尽可能用讨论交流、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一个比较准确的遗传和变异定义,同时引导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由于这两个概念有一定难度,所以定位于让学生初步了解即可。

  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通过本环节比较人、动物、植物异同点,巩固课堂探究成果,加深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中长期观察、记录的习惯,加深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懂得珍爱生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将探究活动延伸课外。

  板书设计 我像谁

  相同点: 遗传

  不同点: 变异

  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五课 让身体热起来

  教材简析:

  教科书内容以“人”为切入点,通过让身体热起来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与途径,探究人体能量的与转化,认识到人维系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生命离不开能量,从而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情趣。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角度对人体能量及其转化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尝试运用从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对现象做出解释,解决问题;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知道让身体热起来的方式及途径。

  学习重点:

  学生知道让身体热起来的方式及途径,了解能量的转化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热量转化的科学认识理解。

  学习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好课前相应的学习准备:搜集有关人体能量吸收、转化的文字、图片资料,并进行初步的整理分类;关于不同食物可供转化的热量、不同活动消耗热量资料等。冬季活动方面的图片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冬季活动相关图片资料,与学生一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感受,引出问题“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怎样使身体热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采取多种方式让身体热起来。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让身体热起来,适时下发科学记录表,提示学生整理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提示学生将找到的方法予以分类。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于食物,以及能量的转化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研究学习内容《食物与营养》,指导学生认识到食物是身体能量的主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充分交流讨论,适时出示人们生产学习、工作娱乐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使学生认识了解人体能量的转化及其途径。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阐述自己的认识、观点。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人体能量的去处:保持体温(热能)、运动(机械能)、生长(储存能)等。

  3.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了解“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教师随机下发相关资料卡,指导学生通过对人体能量转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发现,引导学生倾听、互相评价。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些肥胖人的生活中困难资料,提出拓展延伸活动内容:“了解造成肥胖原因,帮助肥胖人减肥减肥提出方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学生与教师谈话,学习教师出示的冬季活动图片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教师交流感受,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习活动内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多种方式让身体热起来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让身体热起来,并在教师下发的科学记录表记录,整理归纳。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按照活动方法进行分类。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于食物,以及能量的转化学习活动。

  学生回顾以往研究学习内容《食物与营养》,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认识到食物是身体能量的主要。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充分交流讨论,观看学习教师出示人们生产学习、工作娱乐等贴近自身活动的图片,认识了解人体能量的转化及其途径。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阐述自己的认识、观点。倾听教师归纳小结,认识人体能量的去处。

  学生积极思考了解“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自主学习教师随机下发的相关资料卡,通过对人体能量转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实际问题。

  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发现,互相倾听、互相评价。

  3、学生观看教师出示的资料,了解拓展延伸活动内容,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通过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开放、和谐的科学学习氛围。

  本活动重在在开口说、动手做,使学生生学习充满兴趣,但活动符合不宜过大,学生不要带着太多任务参与活动。只要学生能说、能做、能调动个体的生活经验即可,重在通过趣味性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探究人体能量及转化做好铺垫。

  本活动教师让学生认识人体能量去向同时,还应认识到:能量是维系生命的核心,没有能量,人就无法工作、学习、娱乐、运动,即使是熟睡的人也需要能量;人体能量消耗的主要去向时变成热能散发(占人体消耗能量的50%。)

  教师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开放的学术研讨氛围,让学生在争论中辨明问题,在研讨中澄清认识。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师灵活掌握。

  (三)进一步拓展学生课后探究的空间,使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六课 摆的秘密

  教材简析:

  本课以摆为切入点,通过对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了解摆的运动规律,意识到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从“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摆提出问题,学会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定量观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志趣和科学精神。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试验,在学习活动中能设计简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学生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在活动中与他人交换意见,愿意合作与交流。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初步认识机械能的转化。

  学习重点:

  学生探究摆摆动快慢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认识理解。

  学习准备:

  资料准备:有关伽利略研究摆的秘密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师为每组学生做好相应准备分组探究合作实验材料:方座支架、塑料封皮书夹附带金属猫眼、长短不一(20CM、40CM、10CM)、粗细相同的线绳三根、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线绳2根、量角器、金属垫片6个、计时秒表、橡皮泥、科学记录表格

  演示实验材料:傅科摆模型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伽利略观察探究教堂大灯的资料,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交流生活中类似摆摆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自由制作一个摆,进而发现摆的秘密探究学习活动。

  教师出示一个单摆,讲解使学生认识摆的基本结构,出示分组实验材料,积极引导学生自由制作一个单摆。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制作。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制作单摆的学习活动,提示学生主动发现不同摆摆动次数不一,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摆摆动次数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出示分组探究实验材料和科学记录卡,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观点。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活动,提示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多次验证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整理分析实验学习活动发现,提示学生互相补充、相互借鉴、资源共享,在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小结归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了解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学习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摆为什么能长时间不停地摆动?过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慢慢地停下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描述摆摆动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摆摆动缩略图,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大胆想象,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从中发现摆摆动时遵循的规律,进而将研究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归纳学生的发现:摆首先在外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并长时间不停地摆动,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然后再到另外一个最高点,这样反复运动,并在一段时间后,又慢慢停下来。从而对摆摆动形成认识:静止的摆在外力的作用下开始摆动,在摆动过程中能量不断转化,一段时间后,摆又在外力的作用下慢慢停下来。

  3.教师指导学生自由制作活动:制作一个“听话”的摆,即制作一个10秒钟摆动10次的摆。教师引导学生也可自己确定摆动时间和摆动次数,引导学生先制订制作方案,小组阐述制作想法后再动手去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傅科摆模型,介绍制作方法(将摆锤做成沙漏),引导学生观察沙迹的路线,认真记录发现,积极思考原因,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结合已有经验交流生活中类似摆摆动的现象,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次课堂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制作一个摆,进而发现摆的秘密探究学习活动。

  学生观察学习教师出示的单摆,倾听教师讲解,认识摆的基本结构,利用教师和自身准备的分组实验材料,进行自由制作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制作单摆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提示下发现不同摆摆动次数不一,进而激发进行探究摆摆动次数学习活动。

  学生大胆猜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利用分组探究实验材料验证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学生交流汇报、整理分析实验学习活动发现,学生间互相补充、相互借鉴、实现资源共享,在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认识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认识了解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学习活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观察并描述摆摆动现象。通过观察学习摆摆动缩略图,认真思考,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大胆想象,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从中发现摆摆动时遵循的规律,进而将研究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学习归纳,描述摆摆动现象,认识摆摆动的科学道理。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制作一个“听话”的摆的自由制作活动。

  学生制订制作方案,阐述制作想法后再动手去做。

  3、学生学习观看教师出示的傅科摆模型,了解制作方法,观察沙迹的路线,认真记录发现,积极思考原因,激发探究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学生从伽利略的故事中感悟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发现于细致的观察、敏锐的思考、严谨的实验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而受到科学精神教育。结合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什么是摆

  (二)教师学生提供创设一个开放的制作活动空间,鼓励学生不局限于准备材料,自己设计、制作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生活经验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能力。

  教师创设开放、自由、多维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方案研究问题从而认识摆的秘密。

  培养学生做科学记录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经历摆从静止到运动,再由运动到静止的过程,通过观察与思考、猜想与假设,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是不断转化的。

  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行创造性的制作活动,充分体现自由活动的自由度,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应用实验探究的结论。

  (三)充分激发兴趣,让学生将摆的问题继续研究下去。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七课 钻木起火

  教材简析:

  钻木取火是最古老的取火方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对弈学生来说,钻木取火的故事可能有所了解,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许多学生并没有亲自进行细致的探究。本课是在上一课探究了机械能转化的基础上,以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研究钻木取火的道理,进一步认识机械能与其它能的转化,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做“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2.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学习活动中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知道钻木起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探究钻木起火道理,认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对机械能转化热能的理解认识。

  学习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好课前相应资料搜集的学习准备: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初步整理、分类;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的现象。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材料:砂纸、木条、粗铁丝、手摇钻、木块、火柴等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与学生一起交流谈话,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情况,引导学生整理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利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钻木起火的道理。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交流展示,提出自己对钻木起火的道理解释。教师积极参与学生交流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尝试利用用能量转化的观点予以解释,进而逐步达成共识,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

  教师指导启发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自由组合、自行验证。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学习,提示学生活动中认真观察,注意安全。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前面的猜想、假设相比较,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到钻木起火的道理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其他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举出实例,阐述观点,作出合理解释。教师适时出示相关资料,触动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生活经验,充分交流讨论摩擦生热在生活中对我们不利的影响。思考交流机械能除了可以转化热能之外,还能转化为电能、光能、声能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拓展延伸问题:“了解人类用火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和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习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次课堂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利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钻木起火的道理。

  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展示资料,提出自己对钻木起火的道理解释。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利用用能量转化的观点予以解释,进而逐步达成共识,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

  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探究实验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前面的猜想、假设相比较,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学生倾听教师归纳小结,认识钻木起火的道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生活中其他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举出实例,阐述观点,作出合理解释。结合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结合生活经验,交流讨论摩擦生热在生活中不利的影响。以及机械能的其他能量转化。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拓展延伸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科学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了解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学习情况,

  (二)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扩大信息占有量,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教师为学生的验证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教科书空间大的特点。学生运用交流与思考、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了解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

  给学生足够时间、自由空间在摩擦生热的认识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学生好奇心。

  为今后《无处不在的能量》学习做好铺垫。

  (三)进一步拓展探究空间,让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从中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八课 通电的线圈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三年级下册“电的本领”单元认识、了解了电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电的另一个作用:电生磁,即电能与磁能的转化。通过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特性、制作电磁起重机的活动,让学生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实验,会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激发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试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报告。

  2.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到知识,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作性的科技作品;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图表或文字)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做到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电磁铁方面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4.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知道电能产生磁;学会制作电磁铁;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探究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科学认识理解。

  学习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电磁铁模型(自制电铃、小马达温控开关等)

  资料准备:教师和学生一起课前搜集有关电磁铁在生活中应用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分组探究实验材料: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号电池2节、导线(漆包线或网线)50CM、100CM两根、铁钉1根、大头针(经退火防磁化处理)20根左右、指南针。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在生活中电磁铁的一些应用如小马达、自制电铃等,与学生一起交流谈话,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习情况,指导学生认识这些物品的共同点:都有铁芯和线圈。使学生认识电磁铁并提出问题:“这些装置的作用是什么?”使学生认识:电磁铁是将电能转换为磁能的装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特性。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思考设计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教师简单归纳学生发言,出示分组探究实验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对学生大胆创新的制作活动及时给予肯定。提示学生制作活动中注意安全,认真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制作学习活动情况,引导学生将制作的电磁铁与以往学习的磁铁的性质相比较,使学生发现电磁铁的磁极,进而发现不同方法制作的电磁铁磁极不同。

  教师指导学生对电磁铁磁极不同的原因大胆想象,充分讨论,相互借鉴补充自己的想法进而动手实验验证。教师下发科学记录表,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细心验证,注意安全,做好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在充分交流汇报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电磁铁磁极可以变化,磁极与电流流动方向、导线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导线缠绕的匝数多少有关。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电磁铁制作活动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制作活动,使电磁铁科学作品具有创新性、精细、美观。公正、客观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活动内容主题:进一步寻找电磁铁在生活、生产的应用;思考电能可以转化磁能,磁能是否可以转化为电能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兴趣,自由选题,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有关在生活中电磁铁的一些应用并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习情况,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这些物品的共同点。认识电磁铁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了解课堂学习活动。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特性。

  学生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思考设计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根据教师和自己准备的分组探究实验材料,进行自由制作电磁铁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制作学习活动情况,将制作的电磁铁与以往学习的磁铁的性质相比较,发现电磁铁的磁极,进而发现不同方法制作的电磁铁磁极不同。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电磁铁磁极不同的原因大胆想象,充分交流讨论,相互借鉴,互相补充各自的想法进而动手实验验证。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细心验证,在学习中互帮互助、注意安全并做好记录。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简单归纳。倾听教师小结。认识电磁铁磁极可以变化,磁极与电流流动方向、导线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导线缠绕的匝数多少有关。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公正、客观评价他人制作的电磁铁,对制作的电磁铁进一步改进,使电磁铁科学作品具有创新性、精细、美观。

《【实用】科学教案汇总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蜗牛09-11

走进科学教案12-08

《气球》科学教案08-27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赛车》04-07

有关科学教案06-12

关于科学教案07-27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实用】科学教案汇总7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科学教案汇总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及动手操作,使幼儿掌握理解海绵的性能,知道海绵的用途。

  2、学习词语:软软的、轻轻的、吸水、弹性等。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大型海绵积木一套。

  2、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海绵块若干。

  3、广口瓶子若干与幼儿人数同。

  4、彩色颜料水每组一盘,毛线每组一团。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幼儿随意的拼搭海绵积木。

  2、教师提示幼儿摸一摸这种积木有什么感觉,它和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

  二、展开

  1、教师:刚才大家玩了积木,谁能告诉老师这种积木和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

  2、幼儿相互交谈议论。

  3、教师:你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拉开拉链让幼儿观察)

  告诉幼儿这叫“海绵”。

  4、教师: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海绵,请4—6位幼儿说一说见闻。

  5、通过玩一玩,做一做,看一看,让幼儿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幼儿分组,每组桌面上放有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海绵块、彩色颜料盒,广口瓶子、毛线等。

  教师巡回观察幼儿操作活动,提示幼儿思考,海绵宝宝能干什么?

  6、幼儿活动10分钟后,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怎么玩这些物品的,发现了什么?

  7、教师肯定幼儿的做法和语言表述,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三、结束

  教师小结:

  海绵能把颜料水变少,说明海绵能吸水,具有吸水的功能;

  我们能把海绵捏成一团或扎成蝴蝶,但松开后它又能恢复原样,说明海绵有弹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海绵的用途也很广,如我们做操用的体操垫、睡觉时铺的海绵垫等。

  延伸活动

  让幼儿仔细观察社会上、家庭里还有什么东西是用海绵做的。

科学教案 篇2

  一、设计理念

  大自然是孩子们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好场所。自然界里的电闪雷鸣、刮风下雨等天气变化和各种动物及它们的生活习性都是孩子们值得探索的主题。其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动物,而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天气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在天气变化之前会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并有一定的规律,能起预报天气的作用。为此,我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利用时机,设计了“小小气象员”这一活动,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预报天气的本领,使幼儿懂得一些气象变化和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这不仅能使幼儿在愉悦的气氛下获得科学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提高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和能力,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气象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并预报天气;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表现欲,提高其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去了解动物与气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奥秘。

  难点:能运用新学的知识判断天气变化。

  三、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四、活动流程

  (一)引出课题

  1、师:孩子们昨天是晴天还是阴天?今天呢?(谈话引入)

  那么你们猜一猜明天会是什么天气呢?

幼:晴天、阴天、雨天都有可能。晴天,你门是怎么知道的?

  看天气预报、听广播。

  嗯!真不错,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们人们啊是通过看天气预报,听广播提前知道天气情况的。

  2、农民伯伯不用看天气预报,也知道明后天的天气是怎样的。他们是怎么知道的?是谁告诉他们的呢?有谁知道?请举手!

  (如果孩子回答不出来,老师可以引导说:哦这个问题有点难,还没有想好对么?那么现在王老师来告诉你们。)

  师:很多小动物他们是小小气象员,能预报天气。那我一起来看一看为什么老是说他们是小小气象员。一起听听故事里的小动物是怎么预报天气的?

  (二)观看视频

  让幼儿观看视频,提问幼儿图片上都有哪些小动物呢?

  幼;有小燕子、小青蛙、小鱼、小蚂蚁、鸡妈妈、小蜜蜂。

  师:那你们要先看哪一个小动物来预报天气呢?(点其中一个小动物)

  幼:小蜜蜂(观看视频)

  师:快要下雨的时候,小蜜蜂会怎么做?

  幼:因为快要下雨了,我们的翅膀要是沾上雨水就飞不动了,会有危险的,像这样的天气我们只在家里工作,从来不到外面去。

  师:鼓励幼儿(你听的真仔细、你听的真认真、嗯!不错。你真爱动脑筋等等鼓励性语言)

  师小结;哦!原来小蜜蜂是通过呆在家里工作的方式来提醒农民伯伯快要下雨了。

  接下来呢?你们想看哪一个小动物预报天气?

  幼:小燕子。(观看视频)

  师:我们看一看下雨前,小燕子跟平时飞的有什么区别?

  幼:自由回答。

  原来是快要下雨了,小虫的翅膀上沾上了许多小水珠,飞不高,小燕子飞得低,是为了捉虫子吃。

  师小结:哦!原来小燕子飞的很低是想告诉农民伯伯快要下雨了。

  师:我们再来听听鸡妈妈是怎么说的?

  幼:鸡妈妈。(观看视频)

  师:鸡妈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告诉农民伯伯快要下雨了?

  幼:自由回答,可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小结:原来鸡妈妈是通过感觉气压很低来告诉农民伯伯快要下雨了。

  师:上面还有谁?幼:小蚂蚁。我们一起来看看。(观看视频)

  师:下雨前下蚂蚁会有什么行动?

  幼:搬家。

  师小结:小蚂蚁也是小小气象员,它是用搬家的方法来告诉农民伯伯快要下雨了。

  师:上面还剩下谁了?

  幼:小鱼。

  师:我们来听听小鱼这么说的?幼(观看视频)

  师:小鱼是怎么快要下雨了?

  幼:自由回答

  快要下雨了,水里的空气很少,憋得我实在难受,只好浮到水面上来吸几口气。

  师小结:原来小鱼是因为水里的空气很少,浮到水面上来。告诉农民伯伯快要下雨了。

  师:小青蛙为什么高心地唱歌?

  幼:自由回答

  师小结:青蛙高兴地、大声地唱起歌来,农民伯伯一听就知道快要下雨了。

  最后让孩子用故事里小动物的话说一遍,(分别复述小动物们说的话)小动物们是用什么方式来提醒农民伯伯快要下雨了。

  (三)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气象员,动物们也想考考你们,看你们记住他们的本领没有?

  播放小测验游戏。

  师:可请幼儿上台来指指看。

  五、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这么棒的小动物气象员,也知道了他们是怎么向农民伯伯预报天气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小动物他们也是小小气象员,回家的时候可以问问爸爸妈妈,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上网找找看。下午来的时候告诉王老师和小朋友。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课文写的是英国有一对兄弟特别喜欢捉虫子玩,当他们得知达尔文要来时,临时拼凑了一只虫子想考考达尔文,结果被达尔文识破了,兄弟俩对达尔文更加尊敬了。课文重点写了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这个故事趣味性强,又贴近儿童心理和生活实际,学生喜欢读,从读中体会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和语言特色。二是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只有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设计理念:紧密围绕三维目标,让学生在乐趣中认识生字,学习语文,简单的应用语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知生字能力,训练其表达能力以及培养朗读热情和语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自主积累词语,必须掌握的词语有:兄弟、捉虫、蜜糖、著名、长角须、粘成、标本、鬼脸、盖子、忍不住。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只有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难点是理解达尔文为什么称兄弟俩是“小叫虫”,以及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达乐文的有关资料

  本课我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介绍

  第一课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课题后对课题进行质疑,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并让他们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根据教师提示,把课文分为三部分,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解决“达尔文是怎样考科学家的”,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解决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兄弟俩为考达尔文而做的准备工作。然后指导学习8——17自然段,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让学生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第一课时 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孩子考科学家。

  (2)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生大胆质疑,畅所欲言) 教师梳理问题,加以板书。

  3、教师小结导入读文:我们班的孩子真会动脑筋提问题,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看能否从文中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思维从疑问始,读题质疑,以疑促思。激发学生读的欲望。)

  二、初读识字,读通课文

  1、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感知故事中的人物。将不会读的生字加注拼音。

  2、分段指名读课文。读文中纠正字音,理解生词,学习每段出现的生字,大体了解段意。重点强调 钩与钓 忍 著与着 眨是翘舌音目字旁 多音字模和粘 ( 设计意图: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有层次性地、有目的性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自主识字。)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让学生大体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教师给提示,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每部分大体讲了什么,然后再次将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完整概括。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孩子考科学家的原因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孩子为什么要考科学家呢? 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汇报: 小兄弟俩很喜欢捉虫子玩

  (1)爸爸讲著名科学家达乐文的故事

  (2)兄弟俩对达乐文很感兴趣,想见达乐文,于是想考考达乐文工团是否真像爸爸说的那样有学问。

  2、出示句子,让学生品位作者是怎么把孩子的高兴心情写出来的,让学生仿写高兴心情的句子。

  (设计意图: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读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用语言情的能力)

  五、总结课堂,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

  1、教师总结:酷爱虫子的兄弟俩得知达乐文是个著名的科学家,懂得许多有关虫子的知识,于是,他们就盼望着见见达尔文,并且想考考达尔文。

  2、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兄弟俩接下来是怎么考达尔文的,结果呢?达尔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呢?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去读课文,查资料。 (设计意图 :交流读后感受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参与查找资料的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找资料,了解达尔文 (设计意图 :过恰当的练习,积累语言文字,初步培养收集资料能力)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概括内容

  1、谁来介绍有关达尔问的资料?默读全文,想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 梳理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实现温故知新。)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兄弟俩考前的准备工作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考达尔文的?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兄弟俩表情的语名,引导体会并感情朗读 弟弟向哥哥挤挤眼睛,然后对达尔文说:“爷爷,前几天我们从树上抓到一只虫子,样子怪极了,可就是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哥哥赶紧接着说:“真的,我们翻了好些书,也没有查出它的名字。” 兄弟俩可得意啦!心里说:达尔文爷爷让我们考住了。

  教师质疑:达尔文真的被考信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议一议: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适时点拨引导,理解叫虫的含义,突破难点 小组合作探究

  (1)组织学生小组内表演着部分内容。

  (2)再次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设计意图 在分角色朗读基础上的表演,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每个人物的内心,表现人物的特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这对调皮而聪明的小兄弟一心想用一个拼凑而来的“怪虫“来考倒达尔文爷爷,然而就被博学多才的达尔文爷爷一眼识破,在这之后,他们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2、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把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一些昆虫的知识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会将自读时的感受、课堂学习的感受融为一体,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板书设计 11 孩子考科学家

  兄弟俩 拼凑虫子

  达尔文 识破小计 尊敬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舌头的外形特点和构造。

  2、让幼儿在尝试、比较、讨论中了解舌头的三大作用。

  3、引导幼儿认识在生活中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舌头。

  4、发展幼儿的味觉感官,培养探索自身奥秘的兴趣。

  5、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人镜子一面,调味品一份(包括酸、甜、苦、辣、咸),吸管一根。

  2、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出主题

  1、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舌发出声音。

  2、提问:是谁帮助我们发出这些有趣的声音?

  认识舌头各部分的名称及部位:

  1、师:对了,是我们的舌头,你有没有仔细的观察过它?今天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面镜子,请你仔细地观察一下自己的舌头,看看它的上面、下面有什么。

  2、幼儿边观察边发言。

  3、教师把自己的手当作舌头演示,幼儿认识各部分名称:舌头后面连着喉咙的部分叫“舌根”,舌根的前面部分叫“舌体”,舌体的最前面叫“舌尖”,舌体的上面叫“舌背”,舌背上有舌苔,舌体的下面叫“舌腹”,舌腹上有舌系带、血管和突起。

  4、师:刚才小朋友说得真好,小舌头自己还想介绍一下自己,我们一起来听听它说什么。(看多媒体软件)

  二、了解舌头的作用

  1、幼儿和教师试试舌头不动,还能不能说话。

  2、师:舌头除了能帮助我们说话,还有什么作用?(幼儿讨论)

  3、幼儿用吸管品尝各种调味品。品尝后教师提问:你尝到了什么味道?是谁帮助你知道这些味道的?舌头为什么能尝出各种味道呢?(教师:因为舌背上有许多小小的味蕾,这些味蕾对味道特别敏感。)什么地方的味蕾对什么味道反映最灵敏?(看多媒体介绍。)

  4、幼儿和同伴互看,比较舌头的异同。 教师指导并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舌苔会特别重?(教师:因为舌头是反映身体状况的一个标志。)

  5、教师:我们的舌头不仅能帮助我们说话、品尝味道,还能反映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舌头的作用真大。

  三、讨论如何保护舌头:

  1、师:如果舌头生病了或受伤了,我们一定会觉得很痛苦,那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舌头呢?

  2、幼儿讨论。

  3、师生共同小结:舌头最怕刺激性强的食物,我们以后吃东西时要小心,不要吃太辣、太烫或太冷的东西,也不要吃得太快,不能边吃边说,以免咬着舌头,还要注意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增强营养,保持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让小细菌无法生长。

  活动延伸:

  1、智力抢答,教师出有关舌头的知识题,幼儿抢答。

  2、回家找资料查查动物的舌头是不是跟人类长得一样,它们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我先让幼儿了解人类舌头的味觉功能,再提问"我们的舌头除了能分辨出各种味道,还有什么作用?"引导幼儿积极讨论,使整个活动气氛都活跃起来,提高幼儿的兴趣,然后再讲述舌头特点和作用。活动中我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摘枇杷,会辨别成熟的枇杷,了解枇杷的品种、用途。

  2、知道枇杷是家乡历来有名的特产之一,增强爱家乡的情感。

  3、体验摘枇杷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探究的能力。

  物质准备:

  幼儿每人一顶太阳帽、竹勾子(摘枇杷工具)、篮子若干、毛巾若干、筐两个。

  知识准备:

  教师事先向果农了解枇杷的品种、了解枇杷在我们家乡的历史,幼儿事先去看过成人摘枇杷一次。

  安全准备:

  事先联系好生态园里的枇杷地、幼儿出发前穿球鞋,戴上太阳帽

  活动过程:

  一、今天,我们来学摘枇杷,可以用工具、可以不用工具、可以几个人合作等。但要注意安全。

  二、幼儿尝试摘枇杷

  教师巡逻观察幼儿是怎样摘的,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三、集中讲评(讨论),共享经验。

  幼儿讲讲摘枇杷的方法和怎样辨别成熟的枇杷以及枇杷的品种。

  幼儿讲后,教师加以小结:

  我们今天摘的枇杷有两个品种,皮红的叫红种枇杷,皮淡黄的叫白沙枇杷,皮青的是不成熟枇杷,我们要摘成熟的枇杷,低的树可以用手直接摘,高的地方用勾子,可以几人合作。

  三、分散:幼儿第二次尝试摘枇杷

  交代要求:幼儿摘后,把枇杷按品种倒入两个筐内

  四、整理东西后回幼儿园

  五、延伸活动

  1、可以用枇杷肉请幼儿做糖水枇杷。

  2、观看枇杷肉和枇杷叶入咳嗽药的录象。

  3、枇杷核可以当数学教具、可以打洞后穿成各种幼儿喜欢的“艺术品”、枇杷叶可以粘贴成树叶画或可以在叶上画画等。(以上活动也可以放在区域活动)

科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喜欢做实验, 进一步探索哪些形状的物体可以滚动。

  初步感知轮子的形状与功能之间的基本关系。

  活动准备

  《神奇的轮子》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 10—11 页。

  实验物品,例如不同形状的积木、不同大小的圆罐、小塑料圈、瓶盖、长方形盒子等。

  活动过程

  形式:集体/小组

  1、 出示各种类型汽车的图片,请幼儿指出轮子在哪里,并问一问幼儿轮子是什么形状的。

  2、出示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 10—11 页,向幼儿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三角形或四方形的轮子吗?

  图中哪一辆车能开动?

  3、 幼儿两人一组,每组有一篮东西,例如不同形状的积木、不同大小的圆罐、小塑料圈、瓶盖、长方形盒子等。

  4、 幼儿面对面坐在地上,轮流选取篮子里的东西滚向对方,对方把东西接住并把能滚动的东西放在一起。

  5、 活动完成后,请幼儿观察能滚动的东西,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圆形的。)

  6、 请幼儿在活动室内找出能滚动的东西。

  活动评价

  喜欢做实验和分享发现。

  能辨别可以滚动的东西。

科学教案 篇7

  第一课 细胞

  教材简析:

  在学生的眼里,身边的小动物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小树在一天天长高,自己的身体也在不断生长变化,这些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个难解的谜。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细胞,了解细胞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息息相关。

  课型:观察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能制作简单的细胞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细胞的信息。

  2.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认识细胞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细胞的理解认识并描述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相关细胞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科学记录表、橡皮泥。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片标本(每组准备一套含洋葱表皮、口腔上皮细胞、叶子细胞)、相关细胞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出示生物相关图片,提出问题:“绝大多数生物是有什么构成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细胞。

  教师出示显微镜,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对于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意义,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科学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教师下发细胞玻片标本、相关资料和科学记录表,指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并利用画图方式做好观察记录。在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描述时,使学生了解正确的方法。

  教师在学生充分观察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观察发现,展示自己小组的观察成果,使学生认识“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同时交流汇报小组合作学习中搜集整理的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搜集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分析。教师出示相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细胞的认识理解。

  2.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橡皮泥进行小组制作细胞模型的学习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制作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多种方法和手段制作模型,对学生大胆创新的想法和做法予以肯定,并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学习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三、拓展延伸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行为方面的评价,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出示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观察教师出示生物相关的图片,思考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2、(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认识细胞。

  学生认识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对于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意义,通过教师讲解,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科学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下发的细胞玻片标本,学习相关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中仔细观察并利用画图方式等方式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交流汇报观察发现,积极展示自己小组的观察成果,认识了解“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同时交流汇报小组合作学习中搜集整理的信息资料,对自己的搜集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分析。观察教师出示相关,加深对细胞的认识理解。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橡皮泥进行小组制作细胞模型的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模型制作活动。并积极对自己和同学的学习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四、拓展延伸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行为方面的评价,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观察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激发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观察教师出示的图片,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各主要部件名称,教学中简单介绍显微镜的基本组件即可。

  启发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将所观察到的细胞的样子予以描绘,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不同生物体细胞结构特点的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对细胞正确的认识。

  通过学生交流活动,扩大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范围,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细胞的兴趣,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埋下伏笔。教师要努力提供、创设学生制作活动开放、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或采用其他研究方法,将对细胞的研究引向深入。

  板书设计 细胞

  显微镜 细胞的样子

  五、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二课 我从哪里来

  教材简析:

  “我从哪里来”这个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但他们对生命起源的知识又了解的少,而且对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也仅仅只是有简单的初步的感性认识, 又许多问题想要解决,“我从哪里来”就是学生常问道的一个问题。这节课就是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胎儿在母体中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际体验,感悟妈妈孕育自己的辛苦,懂得珍爱,感恩父母。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 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情教育。

  4.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体验活动的学习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母亲、专家、医生等访问、上网查询等获得的文字、图片相关资料。学生从小到长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体验活动用)。

  教师准备: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相关。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展示《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导学生互相看看从小到大的照片,猜测“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引入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教师展示图片、,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使学生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因为我们的父母相爱,因此他们结婚了。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充分结合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形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将近十个月的时间,受精卵在这段时间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小宝宝,在医生帮助下,子宫收缩,小宝宝送出体外,我们来到人间。”教师语言结合图片,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易与儿童接受。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方法上指导,引导学生多交流、勤思考,对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查阅资料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引导学生课前了解交流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如吃饭呕吐等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指导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内容涉及从新的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现如今自身的体征变化。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观看《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进行猜测“他是谁”的游戏,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自身求知欲、学习兴趣,了解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学生认识教师展示的图片、,学习教师下发的资料卡片,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

  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身对于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增强问题意识,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结合教师给予的方法指导,多交流、勤思考,学习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体验活动: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交流课前对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的了解,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

  3、学生进一步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激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学习愿望,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通过学生与教师交流谈话,游戏、学生熟悉的电视剧导入课题研究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生命世界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神秘感,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游戏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胎儿的发育、形成过程,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感受母子亲情,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如:人是胎生的,胎儿在母体中是倒立的等。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这样,让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利于培养他们乐于与人交流的态度。通过资料卡,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对“人的生育方式”的认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胎儿的发育过程进一步了解胎儿的形成及发育过程。

  这样通过课前搜集——课上交流——规范认识的过程,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对于神奇的生命世界,学生心中肯定会有很多个“为什么”,这一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把这些问题说出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由此产生对母亲更加感激的情感。通过体验身体负重状态的行动感受,亲身体验到妈妈怀胎的辛苦,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感谢妈妈的情感。

  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让学生将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再度获取的科学知识以及经历游戏体验后的感悟,动手整理下来,形成一份生命手册,以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让生命手册既美观又丰富,这样在培养学生整理资料能力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一步积累材料,丰富自己的生命手册,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外多方面去获取信息,将各种信息及时记录在自己的生命手册里,从而加深学生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好方法。

  板书设计 我从哪里来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大约十个月 婴儿

  卵子

  课堂检测

  第三课 人的一生

  教材简析:

  本课以学生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通过研究人的身体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使学生了解人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人的一生各个时期特别是青春期身体发育的突出特点及变化,知道怎样搞好青春期卫生保健。通过学习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图和条形图培养学生绘制图形并利用图形进行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人的生长发育的兴趣,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出自己的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指导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2.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喜欢大胆想象,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深身体发育的特点;在学习活动中,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并能够关注个人保健。

  学习重点:

  学生认识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深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并能够关注个人保健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认识在认识人的一生生长变化过程中认识学习方法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自己不同时期阶段的照片、婴儿、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身体特征的资料图片、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婴儿、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身体特征的资料图片、学生的体检表、青春期健康卫生保健等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身边小动物、植物生长发生的变化提出问题“人的身体从小到大发生了什么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生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己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活动,提供学生上学期间的体检表,引导学生从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行为的变化,展示课前对年龄比自己大的人们身体发生的变化资料。鼓励学生充分进行表达和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细心分析并认真思考。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学会交流、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予以记录描述。

  教师出示资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一生的过程: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出生到20周岁)、成熟期(20至40周岁)、渐衰期(40至60周岁)、衰老期(60周岁以后)。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检表,表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并参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思考并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去描述自己身体外部、内部发生的变化(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认识,巩固学生对人的一生发生的变化认识。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相关知识。

  教师出示资料讲解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锻炼、饮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结合自身交流讨论,从而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

  4.教师指导学生以“推测未来的我”为主题,激发学生学兴趣,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画图、模仿行为等方式描述未来的自己。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问题:“调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的体貌特征”以及告诉学生山东省科技馆中电脑模拟未来自己的画像的高科技展区,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调查,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生的变化。

  学生交流讨论自己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进行小组学习活动,通过教师提供自己以及身边同学在上学期间的体检表,从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认识变化,讨论交流课前搜集人们身体发生的变化资料。倾听别人的发言,细心分析并认真思考。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小组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予以记录描述。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正确认识人的一生的过程: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出生到20周岁)、成熟期(20至40周岁)、衰老期(60周岁以后)。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结合自己的体检表,表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中充分交流、讨论,并在教师帮助下采取多种形式方法(曲线图、坐标图等)去描述自己身体外部、内部发生的变化(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对人的一生发生的变化认识。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相关知识。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从锻炼、饮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结合自身交流讨论,了解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推测未来的我”为主题,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画图、模仿行为等方式描述未来的自己。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拓展延伸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直接导入本课学习内容。

  (二)学生启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的身体特征。

  给学生提供一种信息,使学生了解人一生的生长发育情况,初步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习活动体现由“扶”到“放”的科学探究思路,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探究空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探究主题,展开充分的交流研讨活动,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可以尝试以资料卡的形式学习,为学生提供知识背景和研究材料。

  让学生围绕自己未来的身体情况自由开展推测活动,以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各种年龄阶段的人在身体、心理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三)拓宽学生对人的一生的身体特征认识的范围,知道人的一生生长发育是有差异的,由于遗传因素、生活环境、从事的劳动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会具有不同的特征。

  板书设计 人的一生

  变化:发育期 青春期卫生:锻炼

  成熟期 饮食

  渐衰期 睡眠

  衰老期 心理

  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四课 我像谁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特点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对生命延续内容的进一步探究。学生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并对部分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形态特征;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员,获取有关遗传和变异的信息资料。

  2.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并尝试对同一种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

  3. 通过研究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能做到珍爱生命。

  4.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学习重点:

  学生感知自然事物,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认识理解。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自己的全家福照片或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妹的照片(如果有父母小时候的照片更好)、镜子、同株带多片叶子的植物、同胎出生的小动物图片、课前对自己家人和自己身体特征的观察、相关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知识资料等。

  教师准备:同株带多片叶子的植物、同胎出生的小动物、双胞胎或多胞胎图片、相关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知识图片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谚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与其家人身体特征比较发现异同点,认识遗传与变异。

  教师指导并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利用镜子、家人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同时下发科学记录表,引导学生多方面进行比较学习活动,积极开展交流讨论,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学习中记录的资料,交流汇报学习发现体会,并对学生的发现予以积极鼓励性评价。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发现动植物其他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汇报,进一步提出问题:“动植物中有没有刚才我们发现的这样现象呢?”,适时出示资料如同胎多仔的小动物、同株植物结出的不同果实,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进行小组探究学习活动。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彼此讨论课前搜集的各种相关资料,认真分析比较,整理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指导学生分析总结,阐述观点,得出结论,最终得出结论“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做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3.教师指导学生以“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为主题,展示双胞胎或多胞胎、同株植物的叶子等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胆质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展研究活动。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活动:“进一步整理完善自己的生命手册”,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相关谚语的背后涵义,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自身与其家人身体特征比较发现异同点,认识遗传与变异。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利用镜子、家人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讨论交流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示学习中记录的资料,交流汇报学习发现体会,并进行相互评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发现动植物其他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观察教师出示的资料,结合自身认识进行的小组交流讨论学习活动,认真分析比较,整理资料。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通过分析总结,阐述观点,并得出自身的结论。

  学生倾听教师讲解,初步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主题活动,通过寻找双胞胎或多胞胎、同株植物的叶子等图片的相同和不同,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产生问题并思考开展研究活动方案。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拓展延伸主题内容,了解珍爱生命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熟悉的谚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内容。

  启发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展开活动。

  让学生交流更多的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尽可能用讨论交流、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一个比较准确的遗传和变异定义,同时引导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由于这两个概念有一定难度,所以定位于让学生初步了解即可。

  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通过本环节比较人、动物、植物异同点,巩固课堂探究成果,加深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中长期观察、记录的习惯,加深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懂得珍爱生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将探究活动延伸课外。

  板书设计 我像谁

  相同点: 遗传

  不同点: 变异

  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五课 让身体热起来

  教材简析:

  教科书内容以“人”为切入点,通过让身体热起来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与途径,探究人体能量的与转化,认识到人维系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生命离不开能量,从而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情趣。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角度对人体能量及其转化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尝试运用从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对现象做出解释,解决问题;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知道让身体热起来的方式及途径。

  学习重点:

  学生知道让身体热起来的方式及途径,了解能量的转化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热量转化的科学认识理解。

  学习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好课前相应的学习准备:搜集有关人体能量吸收、转化的文字、图片资料,并进行初步的整理分类;关于不同食物可供转化的热量、不同活动消耗热量资料等。冬季活动方面的图片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冬季活动相关图片资料,与学生一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感受,引出问题“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怎样使身体热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采取多种方式让身体热起来。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让身体热起来,适时下发科学记录表,提示学生整理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提示学生将找到的方法予以分类。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于食物,以及能量的转化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研究学习内容《食物与营养》,指导学生认识到食物是身体能量的主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充分交流讨论,适时出示人们生产学习、工作娱乐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使学生认识了解人体能量的转化及其途径。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阐述自己的认识、观点。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人体能量的去处:保持体温(热能)、运动(机械能)、生长(储存能)等。

  3.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了解“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教师随机下发相关资料卡,指导学生通过对人体能量转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发现,引导学生倾听、互相评价。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些肥胖人的生活中困难资料,提出拓展延伸活动内容:“了解造成肥胖原因,帮助肥胖人减肥减肥提出方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学生与教师谈话,学习教师出示的冬季活动图片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教师交流感受,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习活动内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多种方式让身体热起来学习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让身体热起来,并在教师下发的科学记录表记录,整理归纳。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按照活动方法进行分类。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于食物,以及能量的转化学习活动。

  学生回顾以往研究学习内容《食物与营养》,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认识到食物是身体能量的主要。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充分交流讨论,观看学习教师出示人们生产学习、工作娱乐等贴近自身活动的图片,认识了解人体能量的转化及其途径。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阐述自己的认识、观点。倾听教师归纳小结,认识人体能量的去处。

  学生积极思考了解“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自主学习教师随机下发的相关资料卡,通过对人体能量转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实际问题。

  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发现,互相倾听、互相评价。

  3、学生观看教师出示的资料,了解拓展延伸活动内容,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通过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开放、和谐的科学学习氛围。

  本活动重在在开口说、动手做,使学生生学习充满兴趣,但活动符合不宜过大,学生不要带着太多任务参与活动。只要学生能说、能做、能调动个体的生活经验即可,重在通过趣味性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探究人体能量及转化做好铺垫。

  本活动教师让学生认识人体能量去向同时,还应认识到:能量是维系生命的核心,没有能量,人就无法工作、学习、娱乐、运动,即使是熟睡的人也需要能量;人体能量消耗的主要去向时变成热能散发(占人体消耗能量的50%。)

  教师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开放的学术研讨氛围,让学生在争论中辨明问题,在研讨中澄清认识。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师灵活掌握。

  (三)进一步拓展学生课后探究的空间,使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六课 摆的秘密

  教材简析:

  本课以摆为切入点,通过对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了解摆的运动规律,意识到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从“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摆提出问题,学会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定量观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志趣和科学精神。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试验,在学习活动中能设计简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学生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在活动中与他人交换意见,愿意合作与交流。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初步认识机械能的转化。

  学习重点:

  学生探究摆摆动快慢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认识理解。

  学习准备:

  资料准备:有关伽利略研究摆的秘密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师为每组学生做好相应准备分组探究合作实验材料:方座支架、塑料封皮书夹附带金属猫眼、长短不一(20CM、40CM、10CM)、粗细相同的线绳三根、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线绳2根、量角器、金属垫片6个、计时秒表、橡皮泥、科学记录表格

  演示实验材料:傅科摆模型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伽利略观察探究教堂大灯的资料,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交流生活中类似摆摆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自由制作一个摆,进而发现摆的秘密探究学习活动。

  教师出示一个单摆,讲解使学生认识摆的基本结构,出示分组实验材料,积极引导学生自由制作一个单摆。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制作。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制作单摆的学习活动,提示学生主动发现不同摆摆动次数不一,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摆摆动次数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出示分组探究实验材料和科学记录卡,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观点。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活动,提示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多次验证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整理分析实验学习活动发现,提示学生互相补充、相互借鉴、资源共享,在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小结归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了解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学习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摆为什么能长时间不停地摆动?过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慢慢地停下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描述摆摆动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摆摆动缩略图,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大胆想象,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从中发现摆摆动时遵循的规律,进而将研究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归纳学生的发现:摆首先在外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并长时间不停地摆动,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然后再到另外一个最高点,这样反复运动,并在一段时间后,又慢慢停下来。从而对摆摆动形成认识:静止的摆在外力的作用下开始摆动,在摆动过程中能量不断转化,一段时间后,摆又在外力的作用下慢慢停下来。

  3.教师指导学生自由制作活动:制作一个“听话”的摆,即制作一个10秒钟摆动10次的摆。教师引导学生也可自己确定摆动时间和摆动次数,引导学生先制订制作方案,小组阐述制作想法后再动手去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傅科摆模型,介绍制作方法(将摆锤做成沙漏),引导学生观察沙迹的路线,认真记录发现,积极思考原因,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结合已有经验交流生活中类似摆摆动的现象,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次课堂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制作一个摆,进而发现摆的秘密探究学习活动。

  学生观察学习教师出示的单摆,倾听教师讲解,认识摆的基本结构,利用教师和自身准备的分组实验材料,进行自由制作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制作单摆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提示下发现不同摆摆动次数不一,进而激发进行探究摆摆动次数学习活动。

  学生大胆猜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利用分组探究实验材料验证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学生交流汇报、整理分析实验学习活动发现,学生间互相补充、相互借鉴、实现资源共享,在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认识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认识了解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学习活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观察并描述摆摆动现象。通过观察学习摆摆动缩略图,认真思考,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大胆想象,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从中发现摆摆动时遵循的规律,进而将研究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学习归纳,描述摆摆动现象,认识摆摆动的科学道理。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制作一个“听话”的摆的自由制作活动。

  学生制订制作方案,阐述制作想法后再动手去做。

  3、学生学习观看教师出示的傅科摆模型,了解制作方法,观察沙迹的路线,认真记录发现,积极思考原因,激发探究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学生从伽利略的故事中感悟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发现于细致的观察、敏锐的思考、严谨的实验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而受到科学精神教育。结合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什么是摆

  (二)教师学生提供创设一个开放的制作活动空间,鼓励学生不局限于准备材料,自己设计、制作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生活经验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能力。

  教师创设开放、自由、多维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方案研究问题从而认识摆的秘密。

  培养学生做科学记录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经历摆从静止到运动,再由运动到静止的过程,通过观察与思考、猜想与假设,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是不断转化的。

  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行创造性的制作活动,充分体现自由活动的自由度,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应用实验探究的结论。

  (三)充分激发兴趣,让学生将摆的问题继续研究下去。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七课 钻木起火

  教材简析:

  钻木取火是最古老的取火方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对弈学生来说,钻木取火的故事可能有所了解,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许多学生并没有亲自进行细致的探究。本课是在上一课探究了机械能转化的基础上,以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研究钻木取火的道理,进一步认识机械能与其它能的转化,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做“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2.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学习活动中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知道钻木起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探究钻木起火道理,认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对机械能转化热能的理解认识。

  学习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好课前相应资料搜集的学习准备: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初步整理、分类;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的现象。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材料:砂纸、木条、粗铁丝、手摇钻、木块、火柴等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与学生一起交流谈话,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情况,引导学生整理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利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钻木起火的道理。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交流展示,提出自己对钻木起火的道理解释。教师积极参与学生交流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尝试利用用能量转化的观点予以解释,进而逐步达成共识,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

  教师指导启发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自由组合、自行验证。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学习,提示学生活动中认真观察,注意安全。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前面的猜想、假设相比较,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到钻木起火的道理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其他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举出实例,阐述观点,作出合理解释。教师适时出示相关资料,触动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生活经验,充分交流讨论摩擦生热在生活中对我们不利的影响。思考交流机械能除了可以转化热能之外,还能转化为电能、光能、声能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拓展延伸问题:“了解人类用火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和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习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次课堂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利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钻木起火的道理。

  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展示资料,提出自己对钻木起火的道理解释。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利用用能量转化的观点予以解释,进而逐步达成共识,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

  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探究实验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前面的猜想、假设相比较,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学生倾听教师归纳小结,认识钻木起火的道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生活中其他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举出实例,阐述观点,作出合理解释。结合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结合生活经验,交流讨论摩擦生热在生活中不利的影响。以及机械能的其他能量转化。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拓展延伸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科学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了解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学习情况,

  (二)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扩大信息占有量,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教师为学生的验证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教科书空间大的特点。学生运用交流与思考、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了解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

  给学生足够时间、自由空间在摩擦生热的认识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学生好奇心。

  为今后《无处不在的能量》学习做好铺垫。

  (三)进一步拓展探究空间,让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从中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习小结:

  第八课 通电的线圈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三年级下册“电的本领”单元认识、了解了电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电的另一个作用:电生磁,即电能与磁能的转化。通过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特性、制作电磁起重机的活动,让学生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实验,会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激发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试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报告。

  2.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到知识,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作性的科技作品;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图表或文字)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做到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电磁铁方面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4.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知道电能产生磁;学会制作电磁铁;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探究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科学认识理解。

  学习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电磁铁模型(自制电铃、小马达温控开关等)

  资料准备:教师和学生一起课前搜集有关电磁铁在生活中应用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分组探究实验材料: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号电池2节、导线(漆包线或网线)50CM、100CM两根、铁钉1根、大头针(经退火防磁化处理)20根左右、指南针。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在生活中电磁铁的一些应用如小马达、自制电铃等,与学生一起交流谈话,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习情况,指导学生认识这些物品的共同点:都有铁芯和线圈。使学生认识电磁铁并提出问题:“这些装置的作用是什么?”使学生认识:电磁铁是将电能转换为磁能的装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特性。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思考设计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教师简单归纳学生发言,出示分组探究实验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对学生大胆创新的制作活动及时给予肯定。提示学生制作活动中注意安全,认真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制作学习活动情况,引导学生将制作的电磁铁与以往学习的磁铁的性质相比较,使学生发现电磁铁的磁极,进而发现不同方法制作的电磁铁磁极不同。

  教师指导学生对电磁铁磁极不同的原因大胆想象,充分讨论,相互借鉴补充自己的想法进而动手实验验证。教师下发科学记录表,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细心验证,注意安全,做好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在充分交流汇报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电磁铁磁极可以变化,磁极与电流流动方向、导线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导线缠绕的匝数多少有关。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电磁铁制作活动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制作活动,使电磁铁科学作品具有创新性、精细、美观。公正、客观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活动内容主题:进一步寻找电磁铁在生活、生产的应用;思考电能可以转化磁能,磁能是否可以转化为电能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兴趣,自由选题,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有关在生活中电磁铁的一些应用并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习情况,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这些物品的共同点。认识电磁铁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了解课堂学习活动。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特性。

  学生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思考设计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根据教师和自己准备的分组探究实验材料,进行自由制作电磁铁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制作学习活动情况,将制作的电磁铁与以往学习的磁铁的性质相比较,发现电磁铁的磁极,进而发现不同方法制作的电磁铁磁极不同。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电磁铁磁极不同的原因大胆想象,充分交流讨论,相互借鉴,互相补充各自的想法进而动手实验验证。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细心验证,在学习中互帮互助、注意安全并做好记录。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简单归纳。倾听教师小结。认识电磁铁磁极可以变化,磁极与电流流动方向、导线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导线缠绕的匝数多少有关。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公正、客观评价他人制作的电磁铁,对制作的电磁铁进一步改进,使电磁铁科学作品具有创新性、精细、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