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10-11 19:25:17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教案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科学教案汇总十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果可以榨出果汁,对榨果汁有兴趣。

  2、愿意尝试用榨汁器榨果汁,喜欢喝果汁。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榨汁器(事先消毒)、橙子(切成一半)、橙汁、托盘(装橙子)、人手小毛巾一块、一次性桌布、一次性杯子。

  【活动过程】

  一、喝现成果汁。

  (价值取向:在观察交流橙汁的特征的过程中对橙汁有兴趣。)

  1、提问:这是什么果汁?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用亮亮的眼睛看出来橙汁是橙色的。

  2、闻闻、尝尝果汁。

  提问:橙汁闻起来有什么气味,喝起来是什么味道?

  小结:橙汁橙汁香喷喷,橙汁橙汁酸又甜。

  3、小结:你们用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的办法知道这是橙汁。

  二、动手榨果汁。

  (价值取向:对榨果汁有兴趣,愿意尝试用榨汁器榨果汁。)

  1、提问:你们有什么办法把橙子变成橙汁?

  2、介绍榨汁器。

  提问:看看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3、自制橙汁。

  ①幼儿第一次操作。

  提问:你用了什么好办法榨出果汁的?

  小结:橙子橙子放放好,压一压、挤一挤、转一转,哎呦哎呦,橙汁出来了。

  ②幼儿第二次操作。

  要求:试一试刚才我们说到的方法,榨出更多的果汁。

  三、喝自制果汁。

  (价值取向:品尝自己榨出的果汁,激发幼儿喜欢喝自制果汁的兴趣。)

  提问:橙汁榨好了,怎样喝到果汁。

  小结:小手小手真能干,果汁果汁有营养,果汁果汁真好喝。

  活动反思:

  果汁是幼儿非常喜欢吃得饮料,平时他们喝得最多的是牛奶,对于这种水果饮料特别的感兴趣,首先让幼儿根据颜色和味道分辨各种水果饮料,带着这份好奇心幼儿自己调制水果饮料,幼儿知道将水倒进杯子后要用勺子搅拌均匀,这样饮料才能充分溶解,让幼儿体验自己调制水果饮料的乐趣。

  小百科:果汁是以水果为原料经过物理方法如压榨、离心、萃取等得到的汁液产品,一般是指纯果汁或100%果汁。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知道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2、用图示法说明云的种类,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

  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天气现象并记录了天气日历,那么今天是个什么样的天气呢?生答:……

  教师:很好,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什么天气,那么天空中有什么东西出现呢?

  生答:云

  二、观察云

  1、教师板书“云”字,问:看到这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用网状图记录学生的想法(伴随)

  教师:既然大家对云有这么多的想法,我们现在就对云进行探究吧。

  教师:云是怎样形成的呢? 你能不能猜测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出示小结云的组成)

  教师: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根据云量的多少我们能不能知道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么来划分的呢?

  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教师具体说明气象学家如何划分晴天、多云、阴天的。

  2、学以致用:学生根据理解判断云的类型。(出示云的图片)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4)带好文具,将你观察到的天气情况记录到天气日历记录表中。

  注意:如果有太阳注意不要直视太阳。

  4、师生反馈。注重学生对云量、高度、形状的描述。

  三、对云的分类

  教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根据云量的多少对天气状况进行了划分,我们来看一看科学家把云分成了几类吧。

  师根据学生刚才的观察反馈引入云的分类并介绍云的分类。

  学以致用:出示云的图片,学生判断云的类型。最后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气象学家是根据什么对云进行分类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说明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四、了解天气谚语,丰富学生生活常识。

  五、师生小结。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对云的观测的收获,教师提示坚持记录天气日历。

  附:

  板书设计

  云的观测

  卷云

  积云

  层云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重点银河系

  教学难点宇宙的广袤空间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我国及世界宇航事业的最新动态

  教学器材:各种星系图片、相关视频资料、地心说动画、日心说动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认为地球是中心的观点,叫做地心说;认为太阳是中心的观点,叫做日心说。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的“哥白尼与日心说”的材料,了解天文科学发展的历史。

  (媒体展示)播放地心说、日心说动画

  (提问)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太阳系虽然很大,但是也只是银河系中很小的一部分。教师用一组数据说明银河系的特征:银河系的直径、恒星数目、太阳系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

  教师展示银河系的图片,学生认识银河系的形状。

  (设问)银河系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吗?

  (学生讨论回答)

  (讲授)教师讲述星系的概念,宇宙是由许许多多的星系和广袤的空间组成的。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就有10亿个类似银河系的天体。人类可观测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150亿光年。

  (提问)我们看到最远天体发出的光,是在什么时候从那边发出的?

  (学生回答)

  (提问)银河系似乎也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哪里是宇宙的中心呢?或者,宇宙到底有没有中心呢?

  (学生讨论回答)

  (简要)

  (复习反馈)当堂做教材的练习第1、2题。

  教案点评:

  本节紧密衔接上节,使学生的视野由走出地球,变成了走出太阳系,走出银河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注意广阔的宇宙概念和宇宙中星系众多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教师可以通过多组数据的比较,给学生一个空间大小和星系数目的概念。宇宙中未知的事情很多,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科学思辩的能力。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学会猜想与假设,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2)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木块、细线、毛巾、玻璃、长木板钩码、三只圆柱形铅笔、肥皂水。

  教学过程

  一、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小实验:让学生用手压在桌面上拖动,感受一下拖动时桌面作用在手上的阻力(摩擦力)。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接触面之间的压力越大),手拖动就越困难(受到的摩擦力越大)。然后在桌面上铺上毛巾(毛巾要固定在桌面上)手再压在毛巾上拖动,就比手在平滑的桌面上拖动更难一些(说明手所受的摩擦力较大)。

  师:手压在桌面上拖动你有什么感受?

  生甲:手在桌面上滑动时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

  师:这摩擦力起到什么作用?

  生甲:阻碍手运动的作用。

  师: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

  生乙: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拖动越困难,说明所受摩擦阻力越大。

  师:在桌面上铺上毛巾,手再压在毛巾上拖动,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

  生丙:手压在毛巾上拖动比手压在光滑的桌面上拖动更困难,说明受到的摩擦阻力更大。

  师:什么叫滑动摩擦力?

  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师:注意,运动是相对的,所以应加以“相对”两个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摩擦力。

  板书: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二、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师:对滑动摩擦力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生乙: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

  师:你们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摩擦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其产生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

  2.猜想或假论。

  师:你们的猜想是什么?

  生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生乙: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生丙: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生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运动速度有关。

  生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推力、拉力有关。

  生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材料有关。

  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你们作出的猜想有合理的地方,要证明你们的猜想正确,怎么办?

  生:实验验证。

  师:很好,大家都已懂得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只能对前面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

  3.设计实验。

  师:滑动摩擦力是产生在发生相对运动的两个接触面上,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的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接触面材料,接触画大小有关,对这些因素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们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

  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否则,你就无法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变化是由哪个因素的变化引起的,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必须注意的“变量控制”方法。如在研究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时,要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因素不变,而在探究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时,则应控制压力等因素的变化。

  板书:2.滑动摩擦力大小决定因素

  研究方法一—“变量控制”方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2"加油站”内容。

  生:阅读。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下面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计划,并进行全班交流。

  生:讨论后得出:根据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我们制定以下实验计划:

  (1)把玻璃固定在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在玻璃—亡匀速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人课本P93表格中。

  (2)在桌面亡铺一条毛巾,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毛巾上匀速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入课本P93表格中。

  (3)取走毛巾和玻璃,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在桌面上匀速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人课本P93表格中。

  (4)在木块上加放一个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它们在桌面上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人课本P93表格中。

  师:其他小组认为以上的实验计划合理吗?有没有异议?

  生:按课本上图5—30(a)、(b)、(c)、(d)。在改变粗糙程度时,实际上也改变了相互摩擦的材料,摩擦力的改变是否是因为相互摩擦的材料的改变而引起的?

  师:你能发现这个问题很了不起,你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希望你继续努力。这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改变(因为粗糙程度的改变更为显著),而我们探讨的问题仅仅是看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没有关系,所以这个实验还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

  生: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时,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你很善于思考问题,注重理解,将来肯定很有前途的,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在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这个拉力的大小与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相等。有关此知识点要在第六章才学,现在先把它作为一个问题储存起来吧。记录实验数据时,就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作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操作时,还请大家注意:如何做到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呢?

  ①是沿直线水平拉动木块;

  ②是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保持不变。

  好,如果没有问题了,下面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吧。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4.分析论证。

  师:请各小组互相交流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的体会。

  生:交流。

  师:请3个小组将实验数据公布在黑板上,比比看哪个小组数据准确。

  师:在(如课本P92图5—30)实验步骤(a)、(b)、(c)中,接触面之间的压力保持不变,你发现摩擦力变了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在实验步骤(a)、(b)、(c),接触面之间压力保持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改变时,摩擦力大小发生改变。我的结论是:当接触面之间压力保持不变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结论吗?没有。好,大家做实验都很认真,得出的结论也是正确的,掌声祝贺。

  师:在(如课本P92图5—30)实验步骤(c)、(d)中,接触面粗糙程度保持不变,压力发生变化,摩擦力变了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在实验步骤(c)、(d)中,接触面粗糙程度保持不变,接触面间的压力改变,摩擦力也发生了改变。我的结论是:当接触面粗糙程度保持不变时,接触面间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结论吗?没有。好,大家都得出了正确结论,同样,掌声祝贺。

  以上是关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与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定性探究,有兴趣的同学町在课外继续探究,摩擦力是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三、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存在摩擦?这些摩擦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足球场亡,摩擦力可以帮助守门员抓稳足球,这个摩擦是有益的。

  生乙: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间存在摩擦,这个摩擦是有益的。

  生丙: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桌面对木块有摩擦力,这个摩擦力是有害的。

  生丁:机器转动时,零件间存在摩擦,这个摩擦也是有害的。

  师:同学们发言很踊跃,说明大家平时生活

  中很注意观察,这是一个好习惯,希望今后保持。如何增大有益的摩擦。

  举例说明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是: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增大压力,如北方冬天下雪路滑摩擦力小,常在路面上撒些灰渣,增大摩擦力。

  生乙:自行车刹车也是利用摩擦力,刹车时,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

  生丙:皮带传动也是利用摩擦力,它也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的,演奏二胡时,弓弦与琴弦的摩擦使琴弦振动发声,用增大压力的办法来增大弓弦与琴弦间的摩擦力。

  生丁:鞋底、汽车的轮胎做得凹凸不平时,都是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的。

  板书:3.增大有害摩擦方法: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增大压力

  师:以上大家讲得都很好,一部机器工作时,有些部件要转动,有些部件要滑动,这时都要产生摩擦,这种摩擦不但使机器发热,白白消耗动力,而且使机器磨损,性能变坏,这些情况下的摩擦要设法减小它。下面再来考虑:如何减小有害摩擦呢?

  生甲: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是:

  1.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减小压力大小。

  师:在理论上,以上方法是对的,不过,用这样的办法还往往不能把有害的摩擦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你们还知道哪些更好的方法吗?

  小实验:先让学生用手掌压紧桌面拖动,感受桌面作用在手上的摩擦力;然后在手和桌面之间垫上二三支圆柱形铅笔,再压紧拖动,体会这时作用在手掌上的摩擦力是不是比滑动时小得多。

  师:做以上小实验,你有什么感受?

  生: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大大减小摩擦力。

  师: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有害摩擦的例子?

  生甲:各种车轴的轮子做成圆的,就是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的。

  生乙:旱冰鞋下的小轮,也是用滚动代替平底鞋的滑动,从而大大减小了与地面间摩擦。

  师:你还知道哪些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吗?

  生甲:在机器零件间涂上润滑油,使摩擦面不接触,大大减小摩擦。

  生乙:汽垫船向下喷出强气流,在船底和水之间形成一层空气垫,可以大大减小摩擦。

  生丙:磁悬浮列车是靠强磁场把列车从轨道上微微托起,在列车和轨道间出现一层薄空气,使摩擦力大大减小,车速可达500km/h。

  ……

  师:以上大家都说得很好,说明大家平时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国内外大事。

  板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用滚动代替滑动

  2.使接触面脱离直接接触:涂润滑油、充气垫等

  师: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你的生活会出现什么问题?发生什么变化?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我就寸步难行。

  生乙: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我就无法用手拿任何东西。

  生丙: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运动的汽车将永远停不下来。

  四、归纳与学习过程评忙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决定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增大有害摩擦的方法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与学习实践活动

  1.课本P95作业1、2、3。

  2.实践活动:课本P96,活动1、活动2。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2、滑动摩擦力大小决定因素:

  3、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

  七、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生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物质放入水中是否会发生变化做好了铺垫。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

  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

  (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做好准备。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

  (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行操作打下基础。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和指导。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质充分混合。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

  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播放课件)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同时,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在学生交流环节,继续强调落实说和听的习惯养成。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

  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

  (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教学首尾呼应,扩展延伸,巩固所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科学教案 篇7

  电路出了什么故障

  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学会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并学会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方法。

  3、让学生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的原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生经历分析电路故障原因和检测电路故障原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注重实是,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小组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带有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坏的小灯泡、1根没有剥绝缘皮的电线,1节废电池),制作电路检测器的材料(电线若干根、电池盒1个、小灯泡1个、灯座1个)。

  2、教师准备:

  有1个小灯泡的无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展示台下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的串联电路:

  提问:大家请看,这是一个以前我们连接过的能使两只小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谁能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

  讲解: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环路,灯泡就会亮起来。这个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有电流通过的环路就叫做电路。

  2、小组连接一个有故障的串联电路

  谈话:老师为各组也准备了一个这样的电路,请你们把断开的电线连上。

  提问:小灯泡亮了吗?小灯泡没亮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电路出故障了)

  (二)各小组分析出故障的原因:

  1、讨论、分析:

  请大家分组讨论、分析,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可能出故障了?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表一”中。

  2、交流:

  你们认为,可能有哪些原因导致电路出故障了?(板书学生分析的结果)

  3、整理记录:

  请大家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的记录补充完整。

  (三)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1、讨论: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2、学习用一个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1)学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展台展示“电路检测器”) 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做的电路检测器,然后自己也试着动手做一个。

  注意:

  ① 做好后一定要先试试小灯泡亮不亮;

  ② 要注意安全,不准用它来检测人的身体或220V的电路。

  (2)学习使用电路检测器:

  教师演示检测一根电线;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和一根电线的两端相连接,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电线没有故障;如果结果相反,则说明这根电线有故障。

   3、分组讨论制定检测计划: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一个检测计划(也就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把计划写在“表二”中。

  交流、汇报:你们组制定的检测计划是怎样的?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原因:

  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自己订的计划,用电路检测器故障原因。

  要求:

  ① 边查故障,边记录(可以把结果记录在“表三”中);

  ② 数数本组的电路共出现了几个故障。

  5、交流、汇报:

  (1)你们组检测到了哪些故障?请你上台来和大家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检测的?

  (2)大家认为他们小组的检测怎么样?

  (四)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故障已经找到了,你能排除这些故障,使这些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吗?请动手试试看。

  (五)总结:

  今天我们遇到的电路故障有:电池没电了、电线的外皮没有剥掉、小灯泡坏了。如果今后遇到了其它故障,你会怎么办?

  请大家注意,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的电路,绝不能用来检测家用220V电器电路,否则会出危险。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会根据线索从起点走到终点

  重点难点:

  按着路线捡香蕉走到终点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玩过简单的走迷宫游戏

  物质准备:教学大书,认知游戏《小猴收香蕉》,宝宝用手,彩色笔人手一支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学大书,请宝宝观察画面,引导宝宝说说画面上有什么。

  --可用手依次指着路上的香蕉,帮助宝宝感知香蕉摆成的路线。

  --提醒宝宝不要去捡苹果。

  二、引导宝宝在宝宝用书上帮助小猴子将路上的香蕉都捡起来。

  --如宝宝用手去捡苹果,可提示小猴只捡香蕉。

  --如宝宝要捡苹果,可让他按苹果的路线走走,看看能否走得通。

  --提醒宝宝要在路线依次捡香蕉,不要随意跳到别的路上去。

  三、可让宝宝拿出笔,将捡到的香蕉一个一个连起来。

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薄壳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安全帽、拱桥、拱形屋顶等,但这样的知识内容在小学、初中的教材中才会出现,如何让幼儿园的孩子通俗易懂的了解拱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我们用幼儿身边常见的鸡蛋壳、铅笔、纸、积木等,通过幼儿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感知体会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也许不是所有的幼儿实验都能成功,但如果他们在活动中能仔细观察,喜欢探索,这也是我们活动的一个收获。

  活动目标——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个人操作材料:1/2鸡蛋壳4-5个,削好的铅笔

  2、分组操作材料:针筒、卡纸条、书、积木、装水的盆、托盘若干,红色笔一支

  3、有关拱形的多媒体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起幼儿兴趣

  二、幼儿探索力作用于鸡蛋壳的凹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提问: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你们愿意来做个实验吗?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分别戳蛋壳的凹面、凸面。

  3、教师、幼儿共同小结: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因此蛋壳是鸡妹妹先啄破的。

  三、往鸡蛋壳内、壳外做注水实验,明白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

  1、出示针管,演示如何吸水、注水。

  2、幼儿做实验。

  3、幼儿交流实验的结果。

  4、教师讲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针管里的水就象是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当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流掉了,就像是铅笔上的力大部分沿蛋壳表面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拱形桥面也能承受较大的力;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水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探索力作用于平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幼儿用卡纸和积木分组合作搭桥,要求是用两块积木做桥墩固定,卡纸做桥面,桥面至少要承受一块积木的重量不会塌掉。(活动中如果幼儿不能想到拱桥,可提醒幼儿想想还有什么形状的桥。)

  五、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出示拱形积木,提问:这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物品?

  2、教师用多媒体图片做介绍,使幼儿明白物品设计成拱形的原因。

  结束:小朋友们可以再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拱形的,也可以自己设计拱形的物品,并把它们画下来,让其他人了解这些知识。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动物有不同食性。

  2.有探索小动物食性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实物:小鸡、小鸭、小兔,小米、小鱼、小虾、玉米面、菜叶。

  教具:小动物图片,食物图片。

  过程建议

  1.带幼儿分别参观小鸡、小鸭、小兔的家,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外形、动作,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模仿几种动物的叫声。

  2.小动物吃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试一试:提供各种食物,幼儿依自已意愿选择食物喂小动物。

  4.交流:我喂小动物吃了什么食物。

  5.汇报:将动物爱吃的食物图片,粘贴在小动物图片下:小鸡爱吃玉米面和菜叶,小鸭爱吃小鱼、小虾和菜叶,小兔爱吃菜叶。

  延伸提示

  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兴趣继续让他们探究其他小动物的食性。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走进科学教案12-08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赛车》04-07

科学教案:蜗牛09-11

有关科学教案06-12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关于科学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