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10-15 20:15:26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科学教案模板集合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科学教案模板集合8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自定标准将桥梁分类。

  2、知道拱桥、斜拉桥比平板桥的承受力大。

  3、能开展研究不同桥面承受力大小差异的实验。

  4、能用西瓜皮建成“瓜皮桥”。

  教学重点:

  研究三座桥的承受力大小差异。

  教学准备:课件、瓜皮、紫沙泥 、硬纸片、木筷、橡皮泥、纸巾、 木块、胶带、粗绳、胶水、小车、砝码。

  教学过程:

  一、认识桥的特点,给桥分类

  1、请学生说说都知道哪些桥梁。

  2、观看多媒体呈现的各种桥梁图片。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按自定的标准分类。

  4、小结

  桥分为1.梁桥(平板桥) 2.拱桥3.吊桥(斜拉桥)

  二、实验探究三种桥梁的承重能力比较:

  (1) 导入

  老师指着分好的三座桥问:同学们,你能不能猜一猜看,哪一种桥最坚固?

  让学生自由猜测

  师:同学们猜的各不相同,要想知道你猜的对不对就需要做实验来验证一下,想不想?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和欲望。

  师:我为你们准备了实验材料,下面我们分小组实验。

  (2)注意事项 师:在做实验前老师要说几点注意事项。1、做实验要有一个实验记录(师展示记录表),组长负责填写。2、实验要在这张实验纸上做。(师展示实验纸)3、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时,一人汇报其余三人演示。

  (3) 实验 师指导小组实验。

  (4) 汇报演示

  (5)小结

  桥梁的承重力跟桥梁的形状有关。拱桥最结实,最适合将整个桥面上的重量分散开来。斜拉桥比平板桥牢固,平板桥最不牢固,因为它的桥面没有支撑结构。

  三、 搭建“瓜皮桥”

  (1)师:你能用提供的瓜皮和桥墩搭建一座“瓜皮桥”吗? 我们来比一比看那一小组搭建的桥最坚固?

  师: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了五小块切好的西瓜皮、两块紫沙泥的桥墩、四小片纸巾。

  图片出示这些实验材料和搭成的“瓜皮桥”。

  (2)注意事项

  把两块西瓜皮拼在一起的时候,要在它们之间放一片纸巾,这样西

  瓜皮之间就不滑。

  (3)搭建 师巡视。

  有的小组很快搭起“瓜皮桥”,个别小组没搭成功。

  (4)汇报

  师:刚才有的小组搭建成功了,有的没有。不过没关系,下面请搭建成功的说经验、不成功的说失败的原因。

  生:我们小组搭建成功了,我们先把五块瓜皮依次排好放在桌上,然后就是注意两块瓜皮之间一定要放一张纸巾,这样就不滑了。

  生:我们小组没有搭建成功,我们没有配合好。

  师:刚才有的小组搭建成功了,有的小组忙活了半天却没有搭成。不过没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建桥工人建一座桥梁是不是很辛苦?

  生(齐):是。

  四、 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同学不仅认识了桥梁,还亲手搭建了桥,课后我们同学可以分小组出一份关于桥梁知识的手抄报,选出优秀的作品,张贴到班级文化长廊内。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2、能够在多个题目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题目。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对四周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题目。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题目的看法。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四周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能回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预备:按组预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布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教案 篇3

  执教: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美向阳

  时间:20xx年4月6日星期四下午第二节

  内容: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课前谈话:

  中午我到你们教室里面,很多同学很热情,有学生问我贵姓。板书:姜,杭州。看到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出题考考大家。一个啤酒瓶的盖和一个塑料球,请你比较一下,哪个重?哪个轻?

  塑料球重,铁盖轻。

  那我问:塑料和铁比较,哪个重?

  铁。

  哎,那怎么??

  塑料球大,铁小,就塑料球重。

  那同样大小的塑料和铁哪个重?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铁哪个重?

  那谁来猜猜看,今天我们学什么?

  黑板上写着。

  140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你们会观察吗?

  会。

  怎么观察?

  一生上台演示。

  他是怎么观察的?

  生:他是将物体扔下去观察的。

  你认为他这种观察好吗?

  生:不好。

  为什么?

  扔下去可能会将水溅出来,可能打破了玻璃容器。

  1407啤酒瓶盖到底是沉还中浮?

  教师演示:沉,浮。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观察?

  生:竖的让它下去。

  今天我们观察的是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所以我们将物体放下去的时候要让尽可能多的水浸到水里。

  演示:啤酒瓶盖在水中是沉的。

  刚才还有一个塑料块,那怎么来观察?

  完全浸到水里,看看它是沉的还是浮的?

  浮的。

  像铁盖那样,碰到容器的底部的叫“沉”;像塑料块这样,不接触容器底部的叫“浮”。

  1411如果不给你们提供水,你能观察判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用2分钟时间来观察判断。)

  学生:能。

  为了让大家节省记录的时间,我建议大家用“↓”表示沉,用“↑”表示浮。

  小组长上台领取材料。

  请大家抓紧时间。

  你们都整理好了,请大家把材料整理一下。

  我刚才到各个小组收集一些判断比较快的同学,每个小组选择了一个。

  你刚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生1:根据重量。重的沉下去,轻的浮起来。

  生2:我用手去感觉。

  大多数同学都是用轻重来判断的。只有一种判断大家是一致的,看到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那到底它们在水中到底是沉的还是浮的,看来还是要将它们放入水中,然后分成两堆。(实物投影:把这些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观察,然后把它们按沉浮分为两堆。)

  1419请你们将地下的水拿上来。

  请你们将物体按沉的和浮的分成两堆,然后将水放到到地下。

  1422建议卡A:观察:沉的物体和浮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浮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比较:沉的物体与浮的物体的大小、轻重?思考:怎样的物体沉?怎样的物体浮?

  1425怎样的物体是沉的?怎样的物体是浮的?

  生:比较大的,比较重的都是浮的;比较小的,比较轻的都是沉的。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齐:没有。

  现在有很多同学又举起手来了?

  生1:弹珠也是沉的。

  生2:那如何石头很大很大的也要浮起来了。

  生3:那铁的……

  有人提出疑问了?

  生1:如果木块是很小很小的,它也会浮起来的。

  如果一块很大很大的铁,放在水里也是沉的。

  师:跟轻重有没有关系?

  现在我们又有新的说法了??

  物体的大小跟它的沉浮是没有关系的?物体的轻重跟它的沉浮也是没有关系的?可不能都是有关系的?

  1430比如说,我们撇开物体的轻重,那到底是大的物体沉呢?还是小的物体沉?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是一种好方法。请大家讨论一下。

  投入出示:我们用怎样的物体来继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431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1433同学们,我们先静下来。

  木块是大的,石头是小的,回形针是小的,

  如果我们将回形针做成木块一样大小?那他的沉浮还是一样吗?或者说我们从木块上取下一块跟回形针一样大小的,那它的沉浮还会一样吗?

  一样,不一样争论不休。

  如果老师再为你们提供一套材料,那你们认为会有什么变化吗?

  我这儿正好准备了一套材料,它们的大小都是一样,就是轻重不一样,大家先比较一下,然后再来看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先请大家把桌子上的材料整理好。

  把水拿上来。

  1437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

  1440我们用怎样的物体来继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你们刚才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

  ……(重的是沉的,轻的是浮的)

  根据刚才你们的观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像刚才那样几块一样大的物体在一起,我想看轻重和大小是可以看出他们沉浮的。重一些的物体容易沉,轻一点的物体容易浮。

  生2:一些物体在大小一样的情况下,他们的轻重和沉浮是有关系的。重的是沉,轻的是浮。

  师:根据刚才的材料,我们通过观察以后发现是不是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是在什么情况下?

  生:大小相同的情况下。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球,看上去他们大小是一样,轻重一样不一样呢?

  生:不一样

  师:通过掂说明他们的轻重不一样。我把这些球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呢?

  生:两沉两浮。

  教师演示,两个沉下去了。

  剩下的两个球会怎么样呢?哪个会浮起来一点,哪个会沉下去一点?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下节课再见。

  板书:

  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 ↑

  重 轻

  小 大

  轻 重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是纳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材简析:

  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甜味,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用这样日常生活中经历却不大注意到的活动,导入这一课的内容。

  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进行观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教科书进行了明确的告知。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与碘酒的'颜色变化,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词汇:化学反应 新的物质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方法:体验 推理 验证

  (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核心价值观:培养探索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发生了反应。

  难点:分析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准备 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

  米饭、碘酒、相关米饭、淀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签以及面包、馒头、饼干、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等几种常见的食物另外准备一些水,清洗滴管用。

  教 学 流 程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好吃的东西,谁来尝尝看?不过我是有要求的,等你尝过之后,要告诉大家你吃的是什么?好不好?(蒙上学生眼睛,让他仔细尝吃的食物)适时提问,引导他概括出所吃食物的特点。(软软的,有点香,有点甜,是米饭。)

  米饭我们天天都吃,有没有感觉到它吃起来有点甜?平时大口吃的时候没有感觉,而当我们细细品尝时,却发现米饭会变甜,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

  (2)学生讨论

  (3)我为大家揭开真正的原因,取出一张没有字的纸条,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纸上,纸上写着 淀粉, 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它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发生了变化,从而变得有甜味了。那淀粉是什么样的呢?

  二、观察淀粉

  观察前,我们先用碘酒消毒,用棉签在手上涂下。

  小组活动:观察淀粉

  (1)观察方法:①看(颜色)、摸(光滑程度)、闻(气味)

  (2)观察并记录表格:

  (3)交流汇报:

  淀粉特征:看起来是白色粉末状、摸上去较光滑、无明显气味。

  同学们的手上有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化学

  变化或物理变化)

  手上变颜色了,生成了新的蓝色物质,是化学变化。

  原来,淀粉遇到碘酒会生成蓝色物质。

  三、米饭与淀粉

  我们知道米饭中含有淀粉,那么如果它遇到碘酒,会不会也生成蓝色的物质呢?

  实验:滴一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现象(学生实验)

  交流:米饭遇碘酒也变成了蓝色。

  通过这样的实验,大家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视情况提示:如果某种物质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那说明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来检验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含有淀粉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今天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请同学们好好地判断一下,哪些物质是含有淀粉的,哪些物质是不含淀粉的?怎么判断,会吗?

  请一位同学简单叙述一下实验方法。(滴一滴碘酒在要检验的物体上,如果物体变蓝,则说明该物体含有淀粉,如果该物体没有变蓝,则说明该物体不含淀粉。)

  实验:判断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饼干中哪些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淀粉?(根据实际条件选择物品)

  交流讨论:

  含淀粉的是:马铃薯、饼干、面粉

  不含淀粉的是:黄瓜、白菜、葱、食盐、白糖

  五、总结:

  a.淀粉遇碘酒会变蓝

  b.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c.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来判断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六、延伸、拓展

  大家对于这些还有不理解的吗?如果没有的话,我就要考考大家了。一些地下工作者在传递情报为了防止机密泄露,往往会写一些“无字”密信,(就像刚才的纸条)可以用什么办法将内容显现出来?(滴加碘酒在白纸上)

  课后可以自制一份“无字”密信,寄给我。

  板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

  淀粉 + 碘酒 → 蓝紫色(化学变化)

  ……

  课外活动收集含有淀粉食物的有关信息。

  生成预见1.能够描述米饭(淀粉)遇到碘酒的反应现象。

  2.能够区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课堂评估1.能否正确描述米饭(淀粉)遇到碘酒的反应现象。

  2.能否熟练区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过程:

  1.声音导入法。

  利用各种声音引起幼儿兴趣,请幼儿猜猜看是什么声音?为什么认为是这种声音?

  2. 图片对照法。

  放各种声音请幼儿辨认,请幼儿先闭上双眼,仔细聆听声音,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若幼儿无法分辨声音来源,教师给予简单的提示,最后展示图片让幼儿对照,加深印象。

  3.语言描述法。

  请幼儿描述各种声音的特色或听起来的感觉

  活动延伸:

  带幼儿到户外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带回家的活动:

  家长可与幼儿进行声音辨别的游戏。继续寻找、收集各种声音。

  活动目标:

  1.在幼儿原有基础上帮助幼儿分辨各种声音。

  2. 体验寻找、猜测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声音录音带(日常生活中声音、说话声、水声等)、声音来源图片。

科学教案 篇7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都吃过水果糖,今天我们来做个吃水果糖比赛游戏。把同样大小的两颗水果糖分发给甲、乙两位学生。设定条件是:

  甲同学放在口里含着不许动,让糖果自然溶解后咽下糖水。乙同学把糖果放在口里,允许舌头动,牙齿咬待糖果溶解后再下咽。

  结果是:甲同学吃糖果度较慢,乙同学吃糖果速度较快。

  师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吃糖果慢,一个吃糖果快,大家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的一课。板书课题——《溶解的快与慢》。

  二、探究新知:

  1、实验一:是否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取两片同样的维生素B2片〈黄色,最好是带有颜色易溶于水的药片,便于观察〉放入盛同样多水的玻璃杯中〈透明杯最好〉

  设定条件是:同时放入药片,水温一样,水量一样;不同的是,其中一杯搅拌,另一杯不搅拌。(强调设定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对比公平与公正,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是:经搅拌的那杯药片溶解的快,未搅拌的那杯溶解的慢。

  2、实验二:水的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将温度不同的同样多的水分别倒入两个玻璃杯中,再放入同样规格的维生素B2片各一片。

  注意设定条件是:药片一样,水量一样,都不搅拌或都同时搅拌〈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不同的是: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热水,水温不一样。

  实验结果是:冷水中的药片溶解的慢一些,热水中的药片溶解的快一些。

  3、实验三:是否粉碎溶解物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取两片同样规格的维生素B2片,其中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再同时放入盛同样多水的杯中。

  注意实验设定条件是:①药片同样;②水同样多;③水温一样;④都不搅拌或同时搅拌。不同条件只是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

  实验结果是:粉碎了的药片溶解的快些,未粉碎的药片溶解的慢些。

  三、师生共同总结

  老师引导: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你们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学生1:我知道了溶解时搅拌就溶解的快一些;不搅拌就溶解的慢一些。

  学生2:热水中溶解的快一些,冷水中溶解的慢一些。

  学生3:我知道把溶解物粉碎的颗粒越小溶解的越快,颗粒越大溶解的越慢。

  教师启发:谁能全面总结一下,溶解的快慢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4:我来总结:溶解的快慢与是否搅拌,溶解物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有关系。

  学生5:我今后在溶解时,要想溶解的快一些,具体做法是把溶解物粉碎后放入热水中再快速搅拌,就可加快溶解;要想溶解的慢就不粉碎放入冷水中不搅拌就可减慢溶解的速度。

  老师激励学生:同学们这节课学习兴趣真高,不但能积极参与实验,而且能积极思考问题,认真总结所学知识,还能与现实生活联系,科学学习就需要这种学习精神,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努力,一定能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目的是及时肯定评价,给学生以表扬和激励,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巩固教学效果,首尾呼应

  老师:现在你对吃水果糖快慢的原因弄明白了吗?谁能说说。

  学生6:我知道了。牙齿咬就是粉碎糖块,舌头动相当与搅拌功能,口腔里的唾液相当于热水。所以溶解快的几个因素:粉碎颗粒变小、搅拌、热水,都具备了,这样一来吃糖果就快;反之,含在口里不许动就缺少了粉碎、搅拌的作用,则溶解的慢即吃水果糖就慢。

  老师:你回答的很棒。不但对书本知识学的好,还与实际生活小事联系,理由谈的很充分。

  五、课后反思

  1、把原教材中的食盐溶解替换成维生素B2片来溶解,因为是黄色药片,观察效果更明显,增强了直观感。

  2、把课文中最后的加快水果糖溶解的内容调整到开始进行吃糖果比赛游戏,使授课导入顺畅,又节省教学时间。从学生最熟悉又喜欢的情景入手,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设疑吃水果糖快与慢的因素有哪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兴趣,为学生实验的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回答理由提前埋下了伏笔。

  3、反复强调实验的设定条件,就是要保证实验两种对比的公平与公正,确保实验结论的准确性。科学实验结论不能出现误导和偏差,一定要事实求是,这是从小培养学生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这一点很重要。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摆弄电动玩具,让幼儿对电池有初步的了解。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乐意用短句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个电动玩具,内有电池;另备电池若干。

  活动流程:玩玩具——找电池——了解电池——延伸

  重点提问:

  电池宝宝藏在什么地方? 电池宝宝长得怎么样 ?

  游戏

  一、 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阶段的游戏,在“超市”游戏中幼儿已有了“收银员”、“理货员”的角色意识,并能和顾客进行简单的对话。如:“欢迎光临”、“再见”及介绍优惠产品。这些表明D#锥的角色意识逐步加强,游戏中的主动性越发明显? “娃娃家”是

  小班

  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在游戏中得到表现。现阶段常见幼儿自语“我去买菜”、“宝宝来洗澡”。但常出现“一窝蜂”现象,一个幼儿去买菜,一家子都跟着一起去;一个幼儿买饮料,一家子都去买;有时人人在烧菜,有时人人围者娃娃转…… 上周我和一幼儿都理了一个新发型,幼儿们围着我们

  议论

  纷纷,有的还给“娃娃”剪头发。幼儿对理发有了一定的兴趣,我班的角色游戏又生成了一个新主题“理发店”。

  二、 游戏目标:

  1、 让幼儿知道自己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会在游戏中做一些和角色相关的事。

  2、 引发幼儿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

  三、 游戏准备:

  1、 材料提供 (1)、增加娃娃家及其他主题的物品投放,如:娃娃家的电视机、遥控器等;理发店的剪刀、梳子、吹风机、剃刀及洗发水等。 (2)、观察、捕捉幼儿游戏动向,根据幼儿游戏行为、发展和需要提供材料。

  2、 知识准备 带领幼儿参观理发店,了解相关的人、事、物,并取得家长的配合,帮助幼儿积累相关主题的语言、行为。以“做客”、“理发”等内容展开讨论,启发幼儿分清不同角色、不同职责,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角色用语、角色行为。

  四、 重点观察

  “娃娃家”、“理发店”中幼儿游戏情况。

《【热门】科学教案模板集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蜗牛09-11

走进科学教案12-08

《气球》科学教案08-27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赛车》04-07

有关科学教案06-12

关于科学教案07-27

【热门】科学教案模板集合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科学教案模板集合8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自定标准将桥梁分类。

  2、知道拱桥、斜拉桥比平板桥的承受力大。

  3、能开展研究不同桥面承受力大小差异的实验。

  4、能用西瓜皮建成“瓜皮桥”。

  教学重点:

  研究三座桥的承受力大小差异。

  教学准备:课件、瓜皮、紫沙泥 、硬纸片、木筷、橡皮泥、纸巾、 木块、胶带、粗绳、胶水、小车、砝码。

  教学过程:

  一、认识桥的特点,给桥分类

  1、请学生说说都知道哪些桥梁。

  2、观看多媒体呈现的各种桥梁图片。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按自定的标准分类。

  4、小结

  桥分为1.梁桥(平板桥) 2.拱桥3.吊桥(斜拉桥)

  二、实验探究三种桥梁的承重能力比较:

  (1) 导入

  老师指着分好的三座桥问:同学们,你能不能猜一猜看,哪一种桥最坚固?

  让学生自由猜测

  师:同学们猜的各不相同,要想知道你猜的对不对就需要做实验来验证一下,想不想?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和欲望。

  师:我为你们准备了实验材料,下面我们分小组实验。

  (2)注意事项 师:在做实验前老师要说几点注意事项。1、做实验要有一个实验记录(师展示记录表),组长负责填写。2、实验要在这张实验纸上做。(师展示实验纸)3、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时,一人汇报其余三人演示。

  (3) 实验 师指导小组实验。

  (4) 汇报演示

  (5)小结

  桥梁的承重力跟桥梁的形状有关。拱桥最结实,最适合将整个桥面上的重量分散开来。斜拉桥比平板桥牢固,平板桥最不牢固,因为它的桥面没有支撑结构。

  三、 搭建“瓜皮桥”

  (1)师:你能用提供的瓜皮和桥墩搭建一座“瓜皮桥”吗? 我们来比一比看那一小组搭建的桥最坚固?

  师: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了五小块切好的西瓜皮、两块紫沙泥的桥墩、四小片纸巾。

  图片出示这些实验材料和搭成的“瓜皮桥”。

  (2)注意事项

  把两块西瓜皮拼在一起的时候,要在它们之间放一片纸巾,这样西

  瓜皮之间就不滑。

  (3)搭建 师巡视。

  有的小组很快搭起“瓜皮桥”,个别小组没搭成功。

  (4)汇报

  师:刚才有的小组搭建成功了,有的没有。不过没关系,下面请搭建成功的说经验、不成功的说失败的原因。

  生:我们小组搭建成功了,我们先把五块瓜皮依次排好放在桌上,然后就是注意两块瓜皮之间一定要放一张纸巾,这样就不滑了。

  生:我们小组没有搭建成功,我们没有配合好。

  师:刚才有的小组搭建成功了,有的小组忙活了半天却没有搭成。不过没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建桥工人建一座桥梁是不是很辛苦?

  生(齐):是。

  四、 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同学不仅认识了桥梁,还亲手搭建了桥,课后我们同学可以分小组出一份关于桥梁知识的手抄报,选出优秀的作品,张贴到班级文化长廊内。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2、能够在多个题目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题目。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对四周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题目。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题目的看法。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四周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能回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预备:按组预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布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教案 篇3

  执教: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美向阳

  时间:20xx年4月6日星期四下午第二节

  内容: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课前谈话:

  中午我到你们教室里面,很多同学很热情,有学生问我贵姓。板书:姜,杭州。看到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出题考考大家。一个啤酒瓶的盖和一个塑料球,请你比较一下,哪个重?哪个轻?

  塑料球重,铁盖轻。

  那我问:塑料和铁比较,哪个重?

  铁。

  哎,那怎么??

  塑料球大,铁小,就塑料球重。

  那同样大小的塑料和铁哪个重?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铁哪个重?

  那谁来猜猜看,今天我们学什么?

  黑板上写着。

  140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你们会观察吗?

  会。

  怎么观察?

  一生上台演示。

  他是怎么观察的?

  生:他是将物体扔下去观察的。

  你认为他这种观察好吗?

  生:不好。

  为什么?

  扔下去可能会将水溅出来,可能打破了玻璃容器。

  1407啤酒瓶盖到底是沉还中浮?

  教师演示:沉,浮。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观察?

  生:竖的让它下去。

  今天我们观察的是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所以我们将物体放下去的时候要让尽可能多的水浸到水里。

  演示:啤酒瓶盖在水中是沉的。

  刚才还有一个塑料块,那怎么来观察?

  完全浸到水里,看看它是沉的还是浮的?

  浮的。

  像铁盖那样,碰到容器的底部的叫“沉”;像塑料块这样,不接触容器底部的叫“浮”。

  1411如果不给你们提供水,你能观察判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用2分钟时间来观察判断。)

  学生:能。

  为了让大家节省记录的时间,我建议大家用“↓”表示沉,用“↑”表示浮。

  小组长上台领取材料。

  请大家抓紧时间。

  你们都整理好了,请大家把材料整理一下。

  我刚才到各个小组收集一些判断比较快的同学,每个小组选择了一个。

  你刚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生1:根据重量。重的沉下去,轻的浮起来。

  生2:我用手去感觉。

  大多数同学都是用轻重来判断的。只有一种判断大家是一致的,看到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那到底它们在水中到底是沉的还是浮的,看来还是要将它们放入水中,然后分成两堆。(实物投影:把这些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观察,然后把它们按沉浮分为两堆。)

  1419请你们将地下的水拿上来。

  请你们将物体按沉的和浮的分成两堆,然后将水放到到地下。

  1422建议卡A:观察:沉的物体和浮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浮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比较:沉的物体与浮的物体的大小、轻重?思考:怎样的物体沉?怎样的物体浮?

  1425怎样的物体是沉的?怎样的物体是浮的?

  生:比较大的,比较重的都是浮的;比较小的,比较轻的都是沉的。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齐:没有。

  现在有很多同学又举起手来了?

  生1:弹珠也是沉的。

  生2:那如何石头很大很大的也要浮起来了。

  生3:那铁的……

  有人提出疑问了?

  生1:如果木块是很小很小的,它也会浮起来的。

  如果一块很大很大的铁,放在水里也是沉的。

  师:跟轻重有没有关系?

  现在我们又有新的说法了??

  物体的大小跟它的沉浮是没有关系的?物体的轻重跟它的沉浮也是没有关系的?可不能都是有关系的?

  1430比如说,我们撇开物体的轻重,那到底是大的物体沉呢?还是小的物体沉?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是一种好方法。请大家讨论一下。

  投入出示:我们用怎样的物体来继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431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1433同学们,我们先静下来。

  木块是大的,石头是小的,回形针是小的,

  如果我们将回形针做成木块一样大小?那他的沉浮还是一样吗?或者说我们从木块上取下一块跟回形针一样大小的,那它的沉浮还会一样吗?

  一样,不一样争论不休。

  如果老师再为你们提供一套材料,那你们认为会有什么变化吗?

  我这儿正好准备了一套材料,它们的大小都是一样,就是轻重不一样,大家先比较一下,然后再来看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先请大家把桌子上的材料整理好。

  把水拿上来。

  1437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

  1440我们用怎样的物体来继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你们刚才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

  ……(重的是沉的,轻的是浮的)

  根据刚才你们的观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像刚才那样几块一样大的物体在一起,我想看轻重和大小是可以看出他们沉浮的。重一些的物体容易沉,轻一点的物体容易浮。

  生2:一些物体在大小一样的情况下,他们的轻重和沉浮是有关系的。重的是沉,轻的是浮。

  师:根据刚才的材料,我们通过观察以后发现是不是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是在什么情况下?

  生:大小相同的情况下。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球,看上去他们大小是一样,轻重一样不一样呢?

  生:不一样

  师:通过掂说明他们的轻重不一样。我把这些球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呢?

  生:两沉两浮。

  教师演示,两个沉下去了。

  剩下的两个球会怎么样呢?哪个会浮起来一点,哪个会沉下去一点?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下节课再见。

  板书:

  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 ↑

  重 轻

  小 大

  轻 重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是纳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材简析:

  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甜味,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用这样日常生活中经历却不大注意到的活动,导入这一课的内容。

  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进行观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教科书进行了明确的告知。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与碘酒的'颜色变化,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词汇:化学反应 新的物质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方法:体验 推理 验证

  (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核心价值观:培养探索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发生了反应。

  难点:分析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准备 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

  米饭、碘酒、相关米饭、淀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签以及面包、馒头、饼干、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等几种常见的食物另外准备一些水,清洗滴管用。

  教 学 流 程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好吃的东西,谁来尝尝看?不过我是有要求的,等你尝过之后,要告诉大家你吃的是什么?好不好?(蒙上学生眼睛,让他仔细尝吃的食物)适时提问,引导他概括出所吃食物的特点。(软软的,有点香,有点甜,是米饭。)

  米饭我们天天都吃,有没有感觉到它吃起来有点甜?平时大口吃的时候没有感觉,而当我们细细品尝时,却发现米饭会变甜,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

  (2)学生讨论

  (3)我为大家揭开真正的原因,取出一张没有字的纸条,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纸上,纸上写着 淀粉, 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它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发生了变化,从而变得有甜味了。那淀粉是什么样的呢?

  二、观察淀粉

  观察前,我们先用碘酒消毒,用棉签在手上涂下。

  小组活动:观察淀粉

  (1)观察方法:①看(颜色)、摸(光滑程度)、闻(气味)

  (2)观察并记录表格:

  (3)交流汇报:

  淀粉特征:看起来是白色粉末状、摸上去较光滑、无明显气味。

  同学们的手上有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化学

  变化或物理变化)

  手上变颜色了,生成了新的蓝色物质,是化学变化。

  原来,淀粉遇到碘酒会生成蓝色物质。

  三、米饭与淀粉

  我们知道米饭中含有淀粉,那么如果它遇到碘酒,会不会也生成蓝色的物质呢?

  实验:滴一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现象(学生实验)

  交流:米饭遇碘酒也变成了蓝色。

  通过这样的实验,大家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视情况提示:如果某种物质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那说明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来检验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含有淀粉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今天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请同学们好好地判断一下,哪些物质是含有淀粉的,哪些物质是不含淀粉的?怎么判断,会吗?

  请一位同学简单叙述一下实验方法。(滴一滴碘酒在要检验的物体上,如果物体变蓝,则说明该物体含有淀粉,如果该物体没有变蓝,则说明该物体不含淀粉。)

  实验:判断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饼干中哪些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淀粉?(根据实际条件选择物品)

  交流讨论:

  含淀粉的是:马铃薯、饼干、面粉

  不含淀粉的是:黄瓜、白菜、葱、食盐、白糖

  五、总结:

  a.淀粉遇碘酒会变蓝

  b.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c.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来判断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六、延伸、拓展

  大家对于这些还有不理解的吗?如果没有的话,我就要考考大家了。一些地下工作者在传递情报为了防止机密泄露,往往会写一些“无字”密信,(就像刚才的纸条)可以用什么办法将内容显现出来?(滴加碘酒在白纸上)

  课后可以自制一份“无字”密信,寄给我。

  板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

  淀粉 + 碘酒 → 蓝紫色(化学变化)

  ……

  课外活动收集含有淀粉食物的有关信息。

  生成预见1.能够描述米饭(淀粉)遇到碘酒的反应现象。

  2.能够区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课堂评估1.能否正确描述米饭(淀粉)遇到碘酒的反应现象。

  2.能否熟练区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过程:

  1.声音导入法。

  利用各种声音引起幼儿兴趣,请幼儿猜猜看是什么声音?为什么认为是这种声音?

  2. 图片对照法。

  放各种声音请幼儿辨认,请幼儿先闭上双眼,仔细聆听声音,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若幼儿无法分辨声音来源,教师给予简单的提示,最后展示图片让幼儿对照,加深印象。

  3.语言描述法。

  请幼儿描述各种声音的特色或听起来的感觉

  活动延伸:

  带幼儿到户外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带回家的活动:

  家长可与幼儿进行声音辨别的游戏。继续寻找、收集各种声音。

  活动目标:

  1.在幼儿原有基础上帮助幼儿分辨各种声音。

  2. 体验寻找、猜测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声音录音带(日常生活中声音、说话声、水声等)、声音来源图片。

科学教案 篇7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都吃过水果糖,今天我们来做个吃水果糖比赛游戏。把同样大小的两颗水果糖分发给甲、乙两位学生。设定条件是:

  甲同学放在口里含着不许动,让糖果自然溶解后咽下糖水。乙同学把糖果放在口里,允许舌头动,牙齿咬待糖果溶解后再下咽。

  结果是:甲同学吃糖果度较慢,乙同学吃糖果速度较快。

  师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吃糖果慢,一个吃糖果快,大家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的一课。板书课题——《溶解的快与慢》。

  二、探究新知:

  1、实验一:是否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取两片同样的维生素B2片〈黄色,最好是带有颜色易溶于水的药片,便于观察〉放入盛同样多水的玻璃杯中〈透明杯最好〉

  设定条件是:同时放入药片,水温一样,水量一样;不同的是,其中一杯搅拌,另一杯不搅拌。(强调设定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对比公平与公正,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是:经搅拌的那杯药片溶解的快,未搅拌的那杯溶解的慢。

  2、实验二:水的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将温度不同的同样多的水分别倒入两个玻璃杯中,再放入同样规格的维生素B2片各一片。

  注意设定条件是:药片一样,水量一样,都不搅拌或都同时搅拌〈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不同的是: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热水,水温不一样。

  实验结果是:冷水中的药片溶解的慢一些,热水中的药片溶解的快一些。

  3、实验三:是否粉碎溶解物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取两片同样规格的维生素B2片,其中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再同时放入盛同样多水的杯中。

  注意实验设定条件是:①药片同样;②水同样多;③水温一样;④都不搅拌或同时搅拌。不同条件只是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

  实验结果是:粉碎了的药片溶解的快些,未粉碎的药片溶解的慢些。

  三、师生共同总结

  老师引导: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你们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学生1:我知道了溶解时搅拌就溶解的快一些;不搅拌就溶解的慢一些。

  学生2:热水中溶解的快一些,冷水中溶解的慢一些。

  学生3:我知道把溶解物粉碎的颗粒越小溶解的越快,颗粒越大溶解的越慢。

  教师启发:谁能全面总结一下,溶解的快慢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4:我来总结:溶解的快慢与是否搅拌,溶解物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有关系。

  学生5:我今后在溶解时,要想溶解的快一些,具体做法是把溶解物粉碎后放入热水中再快速搅拌,就可加快溶解;要想溶解的慢就不粉碎放入冷水中不搅拌就可减慢溶解的速度。

  老师激励学生:同学们这节课学习兴趣真高,不但能积极参与实验,而且能积极思考问题,认真总结所学知识,还能与现实生活联系,科学学习就需要这种学习精神,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努力,一定能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目的是及时肯定评价,给学生以表扬和激励,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巩固教学效果,首尾呼应

  老师:现在你对吃水果糖快慢的原因弄明白了吗?谁能说说。

  学生6:我知道了。牙齿咬就是粉碎糖块,舌头动相当与搅拌功能,口腔里的唾液相当于热水。所以溶解快的几个因素:粉碎颗粒变小、搅拌、热水,都具备了,这样一来吃糖果就快;反之,含在口里不许动就缺少了粉碎、搅拌的作用,则溶解的慢即吃水果糖就慢。

  老师:你回答的很棒。不但对书本知识学的好,还与实际生活小事联系,理由谈的很充分。

  五、课后反思

  1、把原教材中的食盐溶解替换成维生素B2片来溶解,因为是黄色药片,观察效果更明显,增强了直观感。

  2、把课文中最后的加快水果糖溶解的内容调整到开始进行吃糖果比赛游戏,使授课导入顺畅,又节省教学时间。从学生最熟悉又喜欢的情景入手,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设疑吃水果糖快与慢的因素有哪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兴趣,为学生实验的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回答理由提前埋下了伏笔。

  3、反复强调实验的设定条件,就是要保证实验两种对比的公平与公正,确保实验结论的准确性。科学实验结论不能出现误导和偏差,一定要事实求是,这是从小培养学生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这一点很重要。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摆弄电动玩具,让幼儿对电池有初步的了解。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乐意用短句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个电动玩具,内有电池;另备电池若干。

  活动流程:玩玩具——找电池——了解电池——延伸

  重点提问:

  电池宝宝藏在什么地方? 电池宝宝长得怎么样 ?

  游戏

  一、 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阶段的游戏,在“超市”游戏中幼儿已有了“收银员”、“理货员”的角色意识,并能和顾客进行简单的对话。如:“欢迎光临”、“再见”及介绍优惠产品。这些表明D#锥的角色意识逐步加强,游戏中的主动性越发明显? “娃娃家”是

  小班

  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在游戏中得到表现。现阶段常见幼儿自语“我去买菜”、“宝宝来洗澡”。但常出现“一窝蜂”现象,一个幼儿去买菜,一家子都跟着一起去;一个幼儿买饮料,一家子都去买;有时人人在烧菜,有时人人围者娃娃转…… 上周我和一幼儿都理了一个新发型,幼儿们围着我们

  议论

  纷纷,有的还给“娃娃”剪头发。幼儿对理发有了一定的兴趣,我班的角色游戏又生成了一个新主题“理发店”。

  二、 游戏目标:

  1、 让幼儿知道自己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会在游戏中做一些和角色相关的事。

  2、 引发幼儿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

  三、 游戏准备:

  1、 材料提供 (1)、增加娃娃家及其他主题的物品投放,如:娃娃家的电视机、遥控器等;理发店的剪刀、梳子、吹风机、剃刀及洗发水等。 (2)、观察、捕捉幼儿游戏动向,根据幼儿游戏行为、发展和需要提供材料。

  2、 知识准备 带领幼儿参观理发店,了解相关的人、事、物,并取得家长的配合,帮助幼儿积累相关主题的语言、行为。以“做客”、“理发”等内容展开讨论,启发幼儿分清不同角色、不同职责,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角色用语、角色行为。

  四、 重点观察

  “娃娃家”、“理发店”中幼儿游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