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2-10-19 11:34:20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汇总八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感知、探索物体的弹性,初步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一些弹性的物品和各种球(皮球、塑料球、石球、沙袋球、弹力球、玻璃球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发现

  1、 师;“小朋友,你喜欢球吗?你都见过哪些球?”

  (幼儿自由回答皮球、弹力球、足球-----)

  2、 师:“你们知道哪些球能拍?哪些球不能拍呢?

  3、幼儿一边回答,教师一边画出各种球类并进行分类。

  二、动手操作

  1、师:“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球,我们一起来玩拍球的游戏。”

  幼儿自愿选择球类来拍。

  2、教师;“小朋友玩的真高兴,那么在玩拍秋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秘密呢?”

  为什么有的球能拍,幼儿球不能拍呢?

  幼儿自己总结:皮球、足球有弹性,能拍起来。玻璃秋、石球没有弹性,不能拍起来。

  3、教师准备一些有弹性的握力,请幼儿玩一玩,拉一拉看看发现了什么,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的物体变化记录下来。

  如有弹性的物体下面画“ ” 没有弹性物体下面画“ ”

  三、幼儿探索中尝试

  师:“小朋友,你试一试、想一想能把大海棉塞进小瓶里吗?为什么?”

  师:“你能把很短的橡皮筋变的很长吗?为什么?”

  幼儿通过动手发现后总结经验:橡皮筋、海绵有弹性,手拉、捏都会变形、松开手后这些东西又恢复原状。

  四、发散幼儿思维,生活中寻找弹性物体。

  1、幼儿寻找幼儿园、家里和生活中那些物体有弹性?

  2、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有弹性?

  五、互相交流

  请小朋友说一说“弹性”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带来哪些好处?

  六、幼儿自制弹性玩具。(弹力球)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对探索顶起纸板感兴趣,体验顶起纸板的成功喜悦。

  2、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并积累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3、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套几何图形纸板、吸管、记号笔,展示板等。

  活动过程:

  一、以介绍材料导入活动,引发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娃娃,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圆形)”

  二、幼儿初步探究圆形顶纸板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点能顶起来。

  1、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教师:“如果用吸管顶圆形纸片,你们猜猜能顶起来吗?”

  2、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的要求。

  (1)教师:“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根吸管和圆形纸片,请你们动手试一试,用吸管怎样能顶起圆形纸片?”

  (2)提出探究要求:“你们看,圆形纸片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一个点上都试一试,能顶起来的那个点用圈圈出来,做个记号,试好了,请你们写上自己的号数。”

  3、幼儿操作探究圆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过程与结果。

  师:你们都试成功了吗?吸管能将圆形纸片顶起来吗?吸管顶在那个点上圆形纸片能顶起来?还有其他的点能将它顶起来吗?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平衡的经验。

  小结:原来,在圆形纸片上只有一个地方能把圆形顶起来,而且这个地方就在纸片的中心位置上。

  三、迁移经验,幼儿探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顶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中心点能顶起来。

  1、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引导语: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如果也用吸管顶,这些纸板有几个地方能被顶起来?在什么位置?请你们猜一猜,试一试吧。

  2、教师提出探究记录的要求:在纸片能顶起来的地方用小圆点做个记号。

  3、幼儿操作探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

  引导语: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你们都试成功了吗?每个图形有几个地方能顶起来呢?在图形的哪个位置上吸管能顶起纸板?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四、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下次活动探究。

  师:刚才小朋友都试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知道他们都有一个点能顶起来。那这些图形能顶起来吗?请你们下次再试试吧!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中,投放几何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继续探究顶纸板。

  2、在后续活动中,继续探究顶纸板物体面的大小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一)巩固对昆虫基本特征的认识。知道萤火虫的外形特征,了解其发光的原因。

  (二)通过电影教学,让幼儿感受故事主人公克服困难刻苦读书的精神。

  (三)欣赏萤火虫的相关歌曲,学会用肢体,表现萤火虫,飞舞闪烁的优美情态。

  (四)探索、发现生活中的萤火虫。

  (五)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二、活动准备

  (一)教师事先设计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

  (二)影片《车胤襄萤》,做好相关处理剪接。

  (三)小电池照明器若干个。

  三、活动过程

  (一)发现萤火虫,认识萤火虫。

  1、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看看大屏幕上投影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在树丛中有许多闪烁的亮点?

  2、原来它们是一群小昆虫,它的名字叫萤火虫,我们放大一只仔细看看它长的什么样子?萤火虫有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有翅膀、有三对足。

  提问:萤火虫的特征与昆虫基本特征相符吗?它是不是昆虫?

  (二)扩大知识视野,认识不同种类萤火虫

  1、刚才我们只看到一只萤火虫,其实有许多的萤火虫长得都不一样,就象我们小朋友每个小朋友都不一样,大自然真奇妙。

  2、观看不同的萤火虫,解释有的看上去好象没有发光的原因。

  (三)了解萤火虫发光的原因

  1、萤火虫有这么神奇的本领,小朋友们知道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发光的本领吗?(幼儿展开想象自主讨论)

  2、原来在萤火虫腹部的最后两节长着一个发光器。

  3、有很多人早就发现了萤火虫神奇的本领,把它写进了故事、儿歌、歌曲中,我们来听一首《小小萤火虫》的儿歌。

  (四)观看电影故事《车胤囊萤》

  1、萤火虫还和我们人类是好朋友,老师这里有个故事叫《辄襄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2、幼儿观影。

  3、提问:主人公车胤请萤火虫来做什么呢?

  4、你想到可以请萤火虫来做什么呢?

  (五)表现萤火虫的闪烁的情态、飞舞

  1、教师出示发光器,让幼儿感知发光器可以象萤火虫的腹部一样发光。

  2、幼儿尝试使用发光器。

  3、幼儿在音乐伴奏下使用发光器象萤火虫一样翩翩起舞,飞去寻找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

  自我评价:

  该活动将科学教育与电影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即使幼儿获得丰富知识又发挥了电影教学的优势,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与互动,体会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中主人公刻苦读书的恒心与毅力。生动的影片内容,把幼儿引入了一个饱含人文教育价值和审美的艺术境界,让幼儿体验什么是真、善、美。

  小百科;萤火虫昆虫小至中形,长而扁平,体壁与鞘翅柔软。头小,前胸背板发达,盖住头部。眼半圆球形,雄性的眼常大于雌性。在额的前方,两眼之间具触角1对,触角左右相接近。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情感目标: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认知目标:大胆尝试了解盐溶于水中会增加水的浮力,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并能初步了解死海让人漂浮的成因。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已有经验:知道有些物品在水中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的浅显知识2、物质、材料准备:

  水、葡萄若干、一次性水杯、一次性碗、盘子、糖、盐、味精、抹布、水桶、勺子、小物品若干(核桃、泡沫块、树叶等)、PPT、动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1、谜语《水》

  一种东西清又清,没有味道很透明。

  大家每天都要喝,一天少它都不行。

  2、简单说说水的特点: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特点吗?

  (小结:水不仅没有颜色、没有味道而且还有浮力呢,所以我们可以在水里游泳,东西还可以浮在水面上。)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二、基本部分:

  (一)让幼儿感受物品在水中的"沉"与"浮"。

  1、教师做实验,幼儿观察物体沉浮现象。

  2、教师提问:为什么泡沫、核桃、树叶会浮在水面上,而葡萄会沉在水底呢?

  (小结:因为泡沫、核桃、树叶这几样东西很轻,它们的重量比这杯水的浮力小,所以能浮在水面上,而葡萄的重量大过了这杯水的浮力,所以它会沉在水底。)(二)小魔术"葡萄浮起来了"1、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葡萄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幼儿讨论)2、教师演示(变魔术)我也有办法让葡萄浮起来,我既不用***的方法,也不用***的方法。

  小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葡萄放进去立刻就浮了起来。

  (原来我在水里加了一种神秘的东西,你们猜一猜是什么?)教师出示盐、糖、味精(用不同颜色的碗装着)。

  问:我刚才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其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我放的会是谁呢?我现在先不告诉你们,我请小朋友们都来做一个小科学家,自己动手,去试试,发现我的秘密,你们有兴趣吗?

  (三)、第一次探索: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幼儿分成三组,每组6人,幼儿人手一个杯子、一颗葡萄、一把勺子、一杯清水、每桌放置一种调料,幼儿开始试验,把这三种调料各倒进水杯中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葡萄,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

  师幼共同总结:从刚才的探索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原来老师放的那个神秘的东西是盐,盐水能增加水的浮力。

  盐能增加水的浮力,那么盐的多少和浮力有关系吗?(递进的提问引出下次试验)(四)、第二次探索:盐越多浮力就越大幼儿给水中加盐,逐步越加越多,并搅拌完全溶解,看葡萄沉浮情况,教师逐一指导。

  师幼共同总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葡萄才会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五)、扩展经验:观看死海图片及PPT《死海的秘密》。

  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盐含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活动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材料,如玻璃球、鸡蛋、橡皮泥、玩具等等,我们都可以去试一试,加几勺盐能让它们浮起来,同时也可以想一想,我们能让葡萄浮起来,那有什么办法让葡萄沉下去呢?小朋友们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试一试吧,找到办法了带来给我们大家分享吧。

  活动背景:

  在玩水的活动中,常常发现孩子们对"沉浮"的现象非常感兴趣,在游戏中他们了解到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而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我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沉与浮"这一现象不是绝对的,它会因为某些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盐又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也是最为熟悉的东西。也许大家会觉得这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太难了,但我的目的并不是要他们掌握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知识探究的愿望,愿意探索、尝试。因此在本次活动中设计了让孩子尝试实验,亲历探究活动。这样可以使孩子学会主动探索、独立思考,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于水后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能实验操作,并能运用相应的词汇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大小土豆块、碗、勺子若干;盐、味精、糖。

  2.记录纸、笔。

  3.有关死海PPT。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出示一块土豆块,这是一块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沉)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

  2、教师演示。出示两只注满水的杯中(一杯是自来水,一杯是盐水)师先故意将土豆放在自来水中,土豆沉于杯底,再将土豆放于另一杯盐水中,土豆浮于水面。

  二.小组合作,操作探索-实验:盐能使土豆块浮起来。

  1、说明实验规则:出示盐、糖、味精。逐一介绍:红-盐,黄-糖,绿-味精。在这三种东西里有一种可以使土豆块浮起来,请你们来做小科学家,分组合作进行实验。先把碗里的盐、糖、味精分别舀进和它们相同标记的三个杯子中,用筷子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土豆片。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现象用喜欢的图画或符号记录在这张记录表上。比如沉下去可以用(X)浮起来用(√)2、幼儿进行实验,师巡视,发现问题。

  3、汇总幼儿实验情况,请幼儿说说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从刚才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放了一样多的糖、味精和盐,但糖和味精都没能使土豆块浮起来;只有盐溶解在水中让土豆块浮起来。

  为什么盐能让土豆浮起来呢?

  师生共同小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土豆才能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三.扩展经验:死海看一段有关"死海"的介绍。师边给幼儿看边进行解释。

  幼儿边看课件边听老师介绍:刚才我们从实验中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影片:这是大海,我们都知道海水里有盐,如果人躺在海面上一动不动会怎么样?可是有一种神奇的海叫死海,听说过没有?人在死海中躺着一动不动,它也能让你漂浮在海面上,看还能浮在海面上看书看报呢,真神奇。为什么死海能让人漂浮在海面上呢?

  师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科学区继续探索盐的奇妙之处。

  在我们的科学角里,有土豆、盐、玻璃球等材料,游戏的时候你们可以去试一试:让整个的土豆浮起来需要加几勺盐?有什么办法让浮起来的土豆再沉下去?玻璃球、鸡蛋也能浮起来吗?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已经认识了"+"、"-"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和"<"。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和幼儿一起探讨,通过儿歌和身体的感知,让幼儿记住这两个符号开口的方向,这样既能加深幼儿对内容的记忆,也能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内容:《神奇的两条"于"》

  活动目标:

  1.认识">"、"<",理解它们的含义。

  2.根据">"、"<"比较形象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读法和运用。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重点:理解">"、"<"的含义。

  活动难点:大于号、小于号的实际应用。

  活动准备:课件PPT、儿歌、1-10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

  1.带小朋友们去看海,出示PPT课件问:你们看到大海里有什么?(海豚、海龟),海龟、海豚各有几只?幼儿说出数量,教师出示PPT, 5 3,海龟和海豚比,谁多?谁少?那么5和3相比,那个数字大?那个数字小? 教师问:我们可以在5和3之间放一个符号,让别人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我们以前学过"="放到这可以吗?启发幼儿,引出">",让幼儿观察大于号的嘴巴向着前面,对着大数笑,大于号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读5大于3.

  2.大海里除了有海龟和海豚,我们一起看看还有什么,出示PPT,问:大鲨鱼和小海马在生活在这里,找一找, 大鲨鱼有几条?小海马有几只?,说出各自的数量 2 6,引出"<",观察小于号的大嘴巴也是对着数字大的,但是方向是向后边,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读小于号,说出2小于5.

  3.教师:大于号和小于号都有一个大嘴巴,长得也差不多,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引出儿歌《大于号,小于号》。(教案:)大小两条于,名字各不一,嘴巴向 >,它叫大于号。 嘴巴向 <,它叫小于号。陪我一起游戏和学习.

  二、游戏表演:学做">"、"<"

  玩法:请两名幼儿做数字宝宝,戴上数字头饰,一名幼儿站着或者坐着在两个数字中间,用身体姿势表演">"、"<",让小观众们读出所表示的意思。

  延伸活动

  小朋友看了海也累了,就到海边休息一下,玩玩"送符号宝宝回家"游戏,教师出题,进一步复习巩固大于号和小于号,感知数学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活动后:

  通过创设一起去看海,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把幼儿带入海洋世界,看到海里的动物一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调动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由"我要学"变为"我要学"。

  在活动中我用儿歌去引导幼儿用身体去感知大于号和小于号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表演游戏这一环节,幼儿在感受的过程中记住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开口方向,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气象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并预报天气。

  3.提高其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气象仪器图片,气象牌(人手一份)幼儿课前记录的气象预报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教师播放天气预报录像。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一段录像,看的时候想想那位阿姨在干什么?”“她是怎么知道天气的呢?”

  2.教师出示气象仪器图片,引导幼儿讨论。

  师:气象员能根据这些气象仪器测出气温、风速等气象情况。可是一些聪明的农民伯伯不用气象仪器,有时也能知道明天甚至后天的天气如何。他们是怎么知道的?是谁告诉他们的呢?小朋友想想

  3.教师小结:除了用仪器预测气象外,还可以观察一些动物的表现来判断天气的变化,有些动物也是气象预报员噢!我们来看看有谁?

  二、通过展示课件让幼儿了解动物预报天气的方法

  (一)看一看——感知动物在下雨之前的特殊表现

  1.播放课件一:蚂蚁搬家

  师:“它们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谁能告诉老师?”“听听小朋友说的跟小蚂蚁说的是不是一样的。”点击(蚂蚁)“蚂蚁怎么说的?它们为什么要搬家?”

  (二)猜一猜——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以下动物下雨前的表现

  1.猜一猜鱼、蜻蜓、燕子在下雨前的表现

  师:“除了下雨前蚂蚁搬家外,还有一些小动物在天气变化之前也有一些奇怪的表现。我们一起来猜猜这些动物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看,谁来了?下雨前鱼宝宝会怎么做呢?请小朋友猜猜看,猜出来的小朋友举手告诉老师。(幼儿讨论)小朋友猜不出来啊,那我们来看看,听听鱼宝宝说些什么?”(点击鱼儿上浮的课件)。“听了鱼宝宝的话,小朋友知道下雨前鱼宝宝为什么会上浮了吗?谁来告诉老师?”

  教师小结:“原来下雨前水里的空气很闷,所以小鱼们都喜欢浮出水面透透气。”“小朋友,猜猜看,还有谁会在下雨前预报天气?”

  “你们看谁来啦?下雨前蜻蜓宝宝会飞得很高还是飞得很低啊?为什么?”

  “我们一起来听听蜻蜓宝宝是怎么说的”(点击蜻蜓低飞的课件)。

  教师小结:“原来呀,下雨前空气很潮湿,蜻蜓的翅膀又很薄,所以就飞得很低。”

  “老师还知道有一种动物下雨前也会飞得很低,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谁?”“谁知道下雨前燕子为什么会低飞啊?”

  教师小结:“原来下雨前空气很潮湿,小虫子们都飞不高,燕子只能低飞才能捉到虫子。”

  出示蜜蜂采蜜,鸡不进窝的图片,与幼儿讨论(蜜蜂只有在晴天才会出来采蜜,下雨天是不会出来的,鸡下雨了不进窝,因为笼里面太热,鸡是最怕热的,它没有汗腺不会排汗)

  2.教师小结:“刚刚看了那么多小动物的表现,我们知道了下雨之前气候总有一些变化,有哪些变化呢?(幼儿回答,如空气中水分很多、非常潮湿、空气很闷等)。对了,一些动物感受到这些变化,就会表现出一些反常的现象,比如鱼儿会上浮、蜻蜓、燕子会低飞,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预知天气的变化了。

  (三)听一听——知道从动物的叫声判断天气的变化

  1.播放青蛙声音课件,引导幼儿知道动物的叫声也能判断天气的变化

  师:“刚才小朋友听到什么小动物的叫声”“那下雨前它会有哪些表现呢?”

  2.出示知了图片,提问那么下雨前知了会叫吗?

  教师小结:对了,雨天,塘边青蛙呱呱叫,因为青蛙喜欢干躁的天所,下雨天很湿,把它皮肤都弄湿了,所以青蛙很讨厌就叫的很大声。知了,不喜欢把水气吸到肚子里所以不会发出叫声。

  3.教师以儿歌的形式动物在下雨前的现象。

  下雨前蚂蚁搬新家,水里鱼儿浮上来,蜻蜓、燕子飞得低,树上知了无声响,塘边青蛙呱呱叫,下雨蜜蜂不出门,小鸡下雨不进窝,不进窝。”

  四、玩一玩——会根据课件图片玩气象牌

  1.介绍气象牌的用法。

  师:刚刚小朋友都知道动物是怎么预报天气的,现在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玩一个天气预报的游戏,这里有两个气象牌,一个画着太阳的表示晴天,一个画着雨点的表示下雨天。”

  2.教师快速口述,幼儿翻牌。

  师: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两张牌,请小朋友听老师的口令,拿出相应的气象牌,看看哪个小朋友又快又准确。

  五.学一学——根据图片报天气,学做播音员

  游戏“小小播音员”,请个别幼儿将自己前晚记录的气象预报,给其小朋友进行播报。

  六、 活动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真棒!都知道动物是怎么播报天气,也学了怎样播报天气,请你们回去仔细观察或者跟爸爸妈妈查查,看还有哪些动物在天气变化以前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现,明天告诉老师。”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帮助小蚂蚁点点的过程中,有兴趣地探索使物体变长的方法。

  2、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重点:

  有兴趣地运用材料探索使物体变长的各种方法。

  活动难点:

  发现单种物体之间不能连接时,借用其它材料变长。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第一组:扭扭棒、鞋带、纸条(包括胶棒)第二组:夹子、吸管、回形针第三组:树枝、叶子、扭扭棒字:扣、扭、插、夹、粘、扎

  环境创设:树形背景下为一条小河,小黑蚂蚁、点点蚂蚁。

  活动过程:

  一、寻找春天。

  故事引子:听说春天来了,小黑和点点想一起爬到树上去找找春天。"嘿哟嘿哟"终于爬到了树上,春天真美呀!

  二、寻求帮助。

  故事引子:正看得真起劲呢,"啊呀!"点点一不小心脚一滑,跌到了下面的小河里。点点大声呼喊:"救命呀!救命呀!我不会游泳,谁来帮帮我!小黑快来救我呀!"小黑说:"点点别害怕,我来救你!"(师将小黑转了90度,头朝"河")

  1、小黑赶紧把手伸下去,可它能救到点点吗?为什么?

  幼:手太短了。师追问:够不着,怎么办?

  预设一:用绳子。(师拿出短绳)师追问1:这样的绳子行吗?(不行,要长长的绳子)师追问2:除了绳子还有什么是长长的可以救点点?

  预设二:叫爸爸妈妈。

  师追问:可是点点是小蚂蚁啊,爸爸妈妈的身体也是那么小,可以用什么办法呢?

  2、如果你是一只小蚂蚁你会用什么办法救点点呢?找找小河旁边什么东西是长长的可以救点点?(师带领幼儿到操作区介绍各种材料)①这里有什么?②能不能救点点?可以吗?

  预设:如果幼儿没跟着走。

  师:快跟我一起找找看有些什么材料可以帮助点点爬上来。

  小结:这些材料都太短了。

  三、营救行动。

  (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连接,教师巡回指导并提出要求,以小黑的口气回应,粗粗的声音)故事引子:时间不多了,点点不会游泳,我们要赶快要把这些短短的变成长长的,不仅长而且还要牢固噢,这样才好去救点点,小蚂蚁们赶快行动吧。

  指导要点:

  1、不仅要长而且要牢固噢。

  2、小蚂蚁们别忘了和我一样,安慰一下点点,跟点点说些好听的话,让它别害怕。

  3、第一种方法用好了的小蚂蚁,可以尝试第二种方法;你想到几种方法呢?

  4、这里的材料宝宝没有帮到点点,你们快来试试吧。

  四、交流方法。

  故事引子:快点过来,点点的身体又沉下去了一点,我想我们想了这么多办法一定可以把点点救上来了。点点需要我们全体一起来帮忙,我们帮点点加加油吧!"嘿哟嘿哟"点点终于爬上来了。

  点点:小黑,谢谢你。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小黑:不用谢我,办法不是我一个人想的,是我和这些小蚂蚁一起想的。

  点点:小蚂蚁们,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救我的呀?(以点点的口气回应,细细的声音)点点:小蚂蚁们,你们真会动脑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把我救出来。谢谢你们了!(全体幼儿说:不用谢)五、互相帮助:当朋友遇到困难时,不要着急,我们可以怎么帮助他呢?(幼儿自由回答,师根据幼儿回答进行提升)六、一起游戏:今天我又认识了这么多好朋友,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玩吗?那我们一起去外面做游戏吧?

  活动反思:

  虽说这是一个科常活动,但用了一根情感的主线--营救点点,使整个活动充满了故事化的情节。因此自始自终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动脑,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情境的开展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推动着幼儿想了一个方法又一个方法,而把点点救上来更似一个幼儿看得见的目标,给了幼儿动手动脑和努力的方向,激励他们圆满地完成任务救起点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达到活动目标的过程。

  本次活动就是在情境中,激发了幼儿的关爱情感和探索欲望。为幼儿提供的.丰富操作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这种结论不是老师传授,而是幼儿的直接经验。因此幼儿的学习就显得十分积极、主动。这种由兴趣引发的自主探索活动,可以使幼儿感受到探索过程的成功,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

  宽松自由的环境,丰富的材料、极少的限制,能激起孩子探索的积极性和欲望;宽大的背景更易于中班孩子敢于和乐于尝试,这就给我一个启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

  当然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特别需要改进的有3点:

  1、内化迁移过程中"落水现象"的发生与"由短变长"的目标好像联系不大,有些牵强,案例中我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尝试与本主题接近的讨论。

  2、自己融入角色的意识还不够。时常会忘记情境中的角色,当想起来时就会补充一句,

  小黑说,点点说,这样大可不必,既然有情境,就用情境中的角色去提问回应效果更佳,需继续巩固自己本身对角色的认识。

  3、科常活动知识点"连接"的两面性讨论不够。没有很好地诠释"不能连接"的问题,需加强深入探究,激发幼儿求知欲和扩展幼儿的知识面,以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

  以上需改进之处为我完善和改进活动提供了帮助,将在下一次分组活动中去实施和组织,去观察幼儿的具体行为和实施效果。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教材简析:

  本活动是大班主题活动“秋天的畅想”中“好吃的种子”生成的子活动。开展本主题活动我带领小朋友走进田野,去认识多彩的秋天。他们看到了红红的野枸杞,飘飞的蒲公英……小朋友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老师,枸杞为什么会长在这里?”“蒲公英要飞到哪里去呢,是飞到很远的地方去玩吗?”“明年它们会在长出来吗?”……可见幼儿对种子传播产生了探索的兴趣,《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知识是在幼儿的探究之后,在幼儿交流讨论中形成的。所以教师应通过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有效的互动,鼓励幼儿交流发现。由此我设计了《种子宝宝有办法》这一活动,让幼儿探究种子是如何进行传播的。

  活动预设:

  1、使幼儿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能与同伴共同探究,用适当的方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

  3、培养幼儿喜爱大自然的感情,产生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了解种子不同的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难点:引导幼儿在提问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讨论交流,在合作中探究。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我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关于种子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带领幼儿到野外实地观察体验,收集种子,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

  2。实物准备:蒲公英,苍耳,莲蓬、放大镜,脸盆,水,这些实物可以让幼儿形象直观的了解探究的对象3。课件准备:自己提前制作设计理念:

  《纲要》指出: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本活动来源于幼儿兴趣发现,根据大班幼儿年龄发展特点,我引导幼儿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和讨论交流来进行学习的,为幼儿提供乡土生活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动手摆弄,去操作去寻找种子的各种传播途径。三个平行的小实验也将不断扩展幼儿对种子传播的认识,教师在引导幼儿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操作法和交流讨论法,进一步帮幼儿梳理思路,提升经验。

  设计思路

  儿歌导入,激发兴趣——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苍耳的传播方式——莲子的传播方式——经验升华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活动开始

  以《蒲公英》这首歌曲导入,歌词和优美的背景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同时声像结合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活动。教师引导,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蒲公英吧:“小朋友们,请你轻轻地拿起桌上的蒲公英。”

  二、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

  1、外形:仔细观察蒲公英的外形,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目的是让幼儿对蒲公英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种子特点:取一粒种子观察、讨论:蒲公英的种子有几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什么颜色的?捏一捏,什么感觉?吹一吹这粒种子,想一想为什么它可以随风飘扬?师生一起交流总结出,种子长着白色的羽翼,这是它飞翔的工具。

  3、风力与远近:做实验,请一部分小朋友静静地拿好蒲公英,另一部分小朋友充当风的角色,分两次吹动蒲公英,第吹的时候,用力小一点,第二次吹的时候,用力使劲大一点,让幼儿观察蒲公英两次飘落的位置,在远近上的差别。教师在充分引导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风越小,种子飞的越近。风越大,种子飞的越远。幼儿在实验中,形象的感知了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传播的,并且传播的远近与风力有关。

  三、苍耳的传播方式

  1、苍耳的形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幼儿分发一些苍耳种子实物,让幼儿用眼睛看,用手摸去感知苍耳,教师提问,当你摸苍耳时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发现“有好多刺”。

  2、苍耳的刺: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苍耳的刺。放大镜下,苍耳的刺是什么样子?引导幼儿主动交流,对苍耳的刺能做关键性性的描述——有个弯弯的钩。在看清楚小钩钩后,让幼儿快快动手,“把苍耳放到你的衣服上吧,别让它掉下来呀。”接下来问问幼儿“它们为什么能够牢牢得黏在你们的衣服上呀?”从而总结出:苍耳的刺像弯弯的小钩子一样紧紧抓在动物的毛上。

  3、苍耳的传播:以此为基础,思维拓展,种子依靠动物传播需要的条件。

  四、莲子的传播方式

  1、漂浮的莲蓬:教师设疑:你见过莲蓬吗,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启发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小朋友动手进行操作和观察,将莲蓬放到水盆里,看看它是怎样的?用你的小手指把它按到水里,当你的手指再次离开的时候,它还在水底吗?在试验中得出结论:莲蓬能漂浮在水中。

  2、莲子的传播:教师与幼儿一同想象莲子在水中漂啊漂,漂到到哪里就在那里安家。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与其他小朋友合作交流。最后启发幼儿思考:还有哪些植物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种子靠水传播。可以出示课件,也可以根据幼儿经验帮助幼儿提取知识。

  五、经验升华

  《蒲公英的种子》这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易懂,语言凝练,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关于种子传播途径的知识,而且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延伸活动:

  游戏:超级大变身(变蒲公英、苍耳、莲蓬。。。。。。)幼儿扮成种子去旅行,听音乐做相应的动作(如教师出示蒲公英幼儿根据蒲公英的传播方式做飘的动作)让幼儿想象还可以变什么?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玩斜坡_大班科学教案07-07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力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日历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他们在移动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纸桌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磁铁_大班科学教案07-05

大班科学教案:好忙的蜘蛛_大班科学教案07-05

大班科学教案11-07

大班《电》科学教案10-08

大班《地球》科学教案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