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科学教案模板汇编九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从校园植物多种多样性的植物认识,拓展到对自然界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地球上植物种类繁多,教科书以学生熟悉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建立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并且领悟到分类是研究植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课是生物领域的教学内容,是在三年级学习《植物》《植物的生长》以及五年级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本单元知识学习的。
认识植物多样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上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保护地球珍稀的生物。相信通过这课的研究学习,也是环保教育的很好契机,教育孩子友好的对待植物大家族中每一个成员。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他们所熟悉的校园的植物种类。启动学生原有认知,再继续本课的学习,在让学生通过调查后学生又发现很多植物,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研究过周围的植物,再加上多年来通过各种方式积累的对于植物的认识,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许许多多有关植物的知识,但是这样种类繁多的植物到底如何表现为多种多样呢?学生并不清楚。因此学习本课时让学生以已知的植物为基础,让学生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多种多样,从而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分类的方法,领会分类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 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过程与方法
●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 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 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校园里的植物种类,我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植物?生长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在公园,花卉市场等)
二、自主探究:
1、下面这些植物,你们认识吗?说说它们长在哪?有什么特点?幻灯片放映书中11种植物
2、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以上这些植物分一分类
(意图: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不同的类别,在这一类别中再确定新的标准还可以继续往下分,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2、总结:通过共同探究,可把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等
3、观察开花植物:说说它们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预设:开花植物身体分为:根、茎、叶、花、果、种子)
4、看书P76页,说说不开花植物有哪些
(预设:不开花植物有蕨类、藻类、苔藓类、菌类)
三、拓展活动
比一比哪一组认识的植物多,样式奇特。教师可以以组为单位组织竞赛活动: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知道的植物名称,比一比,看哪一组写的多?(意在渗透植物的多样性教育)
四、课外延伸:
找一找校园里常见植物中哪些是常绿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开花植物,哪些是水生植物,哪些是不开花植物?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发现物体的特征》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起始课。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是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小学生需要从发现物体的特征开始认识各种材料,再从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这个过程是符合他们的认知需要和年龄特点的。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描述特征来探究常见的物体,利用感官观察8种常见的物体,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来观察、描述并记录物体的基本特征。
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l.聚焦
这部分内容有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后一个问题既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又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并描述它们。这些问题,即可以帮助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始前调查学生对物体的原有认识,又可以为学生接下来认识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2.探索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一个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对8种常见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教科书首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自己想到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这样可以了解他们已经知道的描述性词汇。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儿童的语言使之发展成为科学词汇。
接着,教科书提示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方法——选择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进行观察、比较。教科书中的4幅图分别提示了4种比较和观察的方法:通过看,比较颜色或形状;通过闻,比较气味;通过看和摸,比较是否透明或光滑;通过掂,比较轻重等等。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较为全面地从各个方面描述物体,并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加以规范和提炼,最后在记录表中呈现科学词汇。必要时,教师要对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汇进行解释。另外,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3.研讨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讨论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回顾自己是如何观察物体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利用感官来观察物体,即看、闻、摸、掂等,也可能会强调是通过对不同物体进行比较来观察的。此时,教师可以进步询问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物体的特征的。第二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反思描述物体特征的角度,从这些角度可以更好地描述物体,比如可以从颜色、形状、轻重、是否粗糙、是否透明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提到的描述物体的角度可能不同于教科书中所提示的,但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可以将其汇总在班级记录表中。另外,这张班级记录表将贯穿整个单元,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科学词汇。在描述物体的特征时,要引导学生使用轻、重、粗糙、光滑等科学词汇。
【学情分析】
学生们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他们对这些物体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比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对于可以从哪些方面全面地描述物体,如何科学地运用词汇,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判断物体是轻还是重,用什么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伊始,学生会产生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
经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但是在描述物体特征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将物体特征和用途混淆起来。比如描述铅笔盒,学生较多描述有装文具的长方形盒子,装文具是用途,长方形才是形状特征。所以在这节课中,首要让学生分辨特征的描述不能混入用途;其次,学生在描述物体特征时,往往只关注一两个点,在其他同学描述完以后才能去寻找未被发现的特征,所以本课还需要针对一个物体,让学生从多维度描述特征,并记录下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3.个人:“轻重”两字打印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10分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
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
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探索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18分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
闻一闻:气味
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
掂一掂:轻重
[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轻重”,老师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发给学生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
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比较观察。
扶:抽2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2.机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较厚、较薄,有颜色、无色
闻:有气味、无味
摸:粗糙、光滑
掂:较重、较轻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领域:
中班科学
活动内容:
眼睛变魔术
设计思路:
《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了中班的科学活动《眼睛变魔术》,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体会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活动材料,发现眼睛的错觉现象。
2.能将发现的和看到的错觉现象,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
3.感受错觉游戏的乐趣,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重点:
通过操作发现图像的变化并用语言讲述。
活动难点:
能够通过观察延伸至生活并用语言表达。
活动准备:
1.教具:两组圆环组合图一幅;方格黑白图片一张;直尺一根;各种错觉图片若干;投影仪、电脑。
2.幼儿错觉游戏材料若干:小鸟和笼子、蜜蜂和花、鱼和鱼缸、蝴蝶和花、雨滴和雨伞、刺猬和苹果、青蛙和荷叶、等双面转片;陀螺、滚桶若干;动画小书若干本。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爬呀爬。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爬呀爬的游戏吧!"师:"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了头顶上……"幼儿随指令马上指点相应得不同部位。
二、体会、了解眼睛的用途,感知错觉现象带来的乐趣。
1、师:"眼睛的用途非常大,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睛还看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错觉现象师:刚才小朋友都讲述了自己看到过的有趣的现象,现在我请你们来看一幅有趣的图,请小朋友睁大眼睛仔细瞧,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1)观察两组圆环,请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初步体会错觉现象。
①图上有两组圆环,两组圆环中都有两个紫色的圆环,它们是一样大呢,还是一个大、一个小?(一组圆环是以紫色的圆环为中心,外面的圆环一个比一个大,另一组圆环以紫色的圆环为最大的圆环,里面的圆环一个比一个小)
②将两个紫色的圆环重叠对比,是一个大一个小吗?
教师小结:由许多大圆环围绕着的紫色的圆环看起来比较大,由许多小圆环围绕着的紫色的圆环看起来比较小,通过对比得知,原来两个紫色的圆环是一样大的。这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2)出示黑白格子图,请幼儿观察讲述。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线条有什么不同吗?教师用量尺验证线条,总结:原来线条都是平的,我们看到的线条变斜了,这也是眼睛在和我们变魔术。
(3)出示双面转片玩具。
①发给每位幼儿一个双面转片的玩具,请幼儿观察自己双面转片的图案,操作并观察图案的变化。
②请幼儿讲一讲自己的发现。并和同伴交换玩。
(4)为幼儿发放滚筒、陀螺、转筒等玩具,进一步体会眼睛的错觉现象。
3、出示投影,依次出示不同的错觉图片,请幼儿观察并讲述"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他们像什么?"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总结:这些都是错觉现象,是我们的眼睛在变魔术三、出示教师自制的动画小书。
通过快速翻阅使幼儿体验错觉游戏的快乐,并将其引申至动画片的制作原理,感受错觉游戏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反思:
《眼睛变魔术》是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特点设计的一节科学教育活动。活动中,教师以轻松、愉快的"爬呀爬"游戏引入课题,使孩子自然的进入活动状态,观察眼睛所看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在幼儿操作、观察、讨论的探究环节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给了幼儿很大的空间和动手尝试的机会,并利用动画小书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幼儿充分感受了"眼睛变魔术"的乐趣。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能时时以关怀、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把握好时机,积极地引导,及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为幼儿探究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能有新奇的发现,获得情感和探究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活动各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自始至终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活动中,幼儿能够大胆操作游戏材料,勇于探索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新发现,充分感受眼睛所看到的错觉,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在活动的组织中也存在有不足,如在引导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时激发的还不够,提问的语言不够精练,对幼儿的回应上重复性的语言较多,需要进一步提高,使每位幼儿都能深入体会到错觉游戏带来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观察溶解现象,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激发幼儿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
二:活动准备
1.每人一小杯温水,一把勺子
2.果珍,方糖每桌一份
三:活动过程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东西,你们知道要干什么吗?今天我们要来做个科学实验。
2.现在先请小朋友们尝一尝你们杯子里的水,然后告诉我水是什么味道的?(没有味道)。接着请小朋友每人拿一块白色的东西放进你们的杯子里,看看它有什么变化。幼儿试验,观察,表达,交流。(它变小了,没有了)请幼儿尝尝水变什么味道了。(甜)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放进水里的是方糖,它在水里慢慢地变小,最后没有了,我们说这种现象叫做溶解。溶解就是化了,没有了。(幼儿跟着说两遍:溶解)
4.现在请小朋友每人舀一勺黄色的粉末放进你们的杯子里,再来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幼儿操作,教师巡视。请幼儿观察后讲述发生的变化。(颜色变了,水变成黄色的了)
5.教师再次讲解溶解的含义。果珍溶解时会是水变颜色。
6.教师再用“高乐高”做试验,让幼儿观察讲述,“高乐高”溶解也会使水变颜色。
7.小结:今天我们动手做了实验,发现了方糖,果珍。高了高,放进水里会化掉,这叫做溶解。那么还有哪些东西放进水里也会溶解呢?请你们回家可以在试试,明天来告诉大家,好吗?
四: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
科学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师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储的能源是有限的,面对日益枯竭的矿物能源问题,人们正竭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二、新课
1、节约能源
师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学生举例。
出示P50三幅图,师讲解生活中浪费能源的例子
如:在使用空调时设定的间谍过高或过低,造成浪费电的现象。
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造成汽油的紧张。
在白天的时候,路灯一然大开。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常见的现象,不仅仅这三种情况,还有更多。
2、做实验:比较白炽灯和荧灯哪个效率更高。
此实验以教师的演示为主,以免学生出现伤害。
3、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出示P51页的未来的住宅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哪些是利用了自然能源?
学生观察并讨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阅读P51的资料,了解太阳能的作用。
4、介绍几种新能源的开发。
海洋潮汐能、沼气能、地热能
当堂检测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 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 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 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 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 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 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 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 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 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 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 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 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 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科学教案 篇7
教师展示部分动物图片,让学生对图进行观察并引导它们对下面问题进行回答:
它们分别是什么动物?
它们生活在哪里?
它们能否自己运动?
师:同学们想知道它们是如何运动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师板书课题。
学生能较为准确的判断图片的动物的名称,并知道它们分别生活在陆地、空中、水中。而且它们都能自己运动。激发学生去思考的兴趣,同时回忆不同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
借用
教师搜集好三个动物的图片,并且他们分别生活在水中,陆地上,空中
教师引导进行小组探究
师:同学们对动物的运动方式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或搜集到的动物的运动方式方面的信息,开始我们的信息交流活动。
师:同学们对各种动物的运动都有所了解了,那么我出几道小题考考你们!
1.举例说明水生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2.举例说明陆地上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3.举例说明空中飞行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动物的运动方式可以分为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归纳的很好,那么动物这些运动方式对其自身有什么意义?你能举例谈谈么?
师: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即将过去了,通过我们一起对动物运动方式的探讨之后,你有什么问题么?请把你的问题提出来。
生交流。
(生1:我给大家讲讲蛇是怎样爬行的?蛇腹部有鳞片……
生2:谁知道哪种鱼能上树?是弹涂鱼,它的胸鳍可以左右靠拢,……
生3:我知道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它是以足部肌肉深长的部分固定在物体表面,组的其余部分伸展而前进,运动时…
生4:…………)
生1:水生动物主要是游泳。
生2:陆地上动物的运动方式有爬行、跳跃等。
生3:空中飞行动物的运动方式有飞行。
生1:行走、奔跑
生2:跳跃、飞行
……
生:具有多样性!
生:大雁迁飞是为了寻找栖息地,寻找食物……
生:猎豹的奔跑速度快适应它猎杀羚羊的生活习性……
…………
生:动物能主动的适应环境。
生提出问题。
(生1:能飞上树的鱼是用什么呼吸的?
生2:动物运动是依靠什么器官做运动的呢?
生3:动物运动消耗的能量来自哪里?)
学生们的信息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各种各样动物的运动方式被他们描述的淋漓尽致分小组让学生讨论三种环境中的动物他们是如何运动的?看哪个小组讨论的最全面,最多。
小组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概括。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开发:
课题出自国标本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第二课,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固体在水中的表现,了解固体的更多的性质:沉浮性质、溶解性质等。本课在此基础上,作了调整,为学生准备了两组材料:大小不同的蜡烛,苹果、苹果片,土豆、土豆片;方糖、砂糖,粉笔、粉笔头,长短不同的塑料棒。通过这些材料,让学生发现物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等,也通过不同的材料对比让学生发现:改变物体的大小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但会改变物体的溶解快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仔细观察物体,发现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物体会有大小不同;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这些物体在水中的不同现象;
学生能够通过实做,验证自己的想法;
能够通过整理数据发现物体沉浮现象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没有关系;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在水中会有溶解现象、沉浮现象等;
知道物体的大小不影响物体沉浮,会影响物体的溶解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经验往往会靠不住;
整理数据会得到有价值的发现。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提醒学生在新的环境里,发言和大声汇报
学生做什么? | 教学流程 | 教师做什么? |
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经验和想法,也听别人的经验, 能够觉察物体的不同,能够发现两组材料在大小上会有显著区别。 | 观察与比较 | 「主题」的提出: 出示材料,提出观察要求 1、认识这些物品。 2、比较两组物品的不同和相同。 |
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物体在水中的表现。 提出物体在水中不同表现在记录纸上如何表现。 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并提出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 [提出我们的实验要求] 了解实验的性质、研究的范围?知道我们可以做什么?要做什么? [着手来探究] 我们打算怎么做:规划一下流程,做什么?谁来做?需要多少时间? 怎么取得资料?实验怎么做?怎么记录? 汇报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哪些是自己原先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些实验现象对自己会有什么启发? | 假设与验证
汇报与交流 | 提出问题:将两组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两组材料在水中的表现会一样吗? 指导学生做记录,归纳学生的各种经验和想法,将学生的一些想法整理在黑板上,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 [协助学生确定实验方法] 问题让学生讨论:打算如何做实验,如何收拾材料,如何记录。理清各实验的过程,确定实验的观察内容。 [协助学生实验] [实验结束鼓励学生就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想法] |
综合整理两次实验的资料、报告,发表自己的实验心得,也听取别人报告 [我们的发现] 这些数据显示什么意义? 依据数据我们可得到什么结论? [检讨与建议] 获得对整个实验的理解。 | 整理记录
分享经验 | 提出整理实验资料的任务:对2、3两页的实验记录进行整理,形成总结 安排机会和情境,各组发表心得,并促进各组间互相学习,使每个人都能汇集到别组的经验。 提出综合性的想法、检讨实验得失、提出新的问题。 |
科学教案 篇9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黄豆与豆制品关系的欲望和兴趣。
2、引导幼儿初步认识黄豆及其制品,并了解其营养价值。
3、培养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辨别黄豆并区分豆制品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帮助幼儿了解黄豆及其制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2、难点: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方式辨别黄豆,区分豆制品。
三、活动准备:
黄豆、红豆、绿豆等各种豆子,各种豆制品若干,蔬菜、水果若干,图片“黄豆爷爷”。
四、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1、请幼儿品尝豆制品,引出认识黄豆的课题。
2、教师与幼儿边品尝边互相交流。
3、教师提问:这些食物都是用什么做的?
(二)基本部分:(重点、难点部分)
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及讨论辨别出黄豆,掌握其外形特征,了解其营养价值,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区分豆制品。
1、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尝试性地寻找出黄豆。(教师提供黄豆、绿豆……请幼儿看、摸,并运用经验找出黄豆。)
2、认识黄豆外形特征。
(1)幼儿相互交流,掌握黄豆外形。
(2)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出黄豆外形特征。
教师提问:
a.黄豆是什么颜色的?
b.黄豆是什么形状的?
c.黄豆上有什么?
d.黄豆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3. 认识豆制品,了解它们的营养价值。
(1)幼儿利用已有经验,理解黄豆与豆制品的关系。(教师讲解什么是豆制品。)
(2)引导幼儿通过生活经验,说出豆制品。
(3)教师提问:你还吃过哪些豆制品?
(4)帮助幼儿了解豆制品具有的丰富营养价值。
4、引导幼儿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区分出豆制品。
(1)出示各种豆制品及非豆制品食物。
(2)通过游戏“豆宝宝找爷爷”让幼儿在众多食物中找出豆制品。
(三)结束部分:
1、观察豆芽,激发幼儿探索豆芽生长过程的兴趣。
2、引导幼儿观察豆芽。
3、引起幼儿探究黄豆变豆芽的欲望。
(四)延伸活动:《发豆芽》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蜗牛09-11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范文04-06
有关科学教案06-12
关于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赛车》04-07
《种子》科学教案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