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2-10-25 09:49:58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大班科学教案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大班科学教案10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在区角活动中, 幼儿在美工区用各色的手工纸进行折叠、用宣纸和图画纸绘画、用纸团装饰,在科学角用各种纸玩吸水实验、用纸浆学做纸的实验等活动,他们通过各种关于纸的活动感受着纸的质地、用途,对纸的探索兴趣越来越浓厚。为了更加深入开展对纸的探索活动,我以幼儿所熟悉的餐巾纸为活动载体,设计“纸宝宝力气大”的教学,试图让幼儿通过实验,进一步感知纸的纤维及纸的承重力,丰富幼儿对纸的认识,激发其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试验,大胆探索,感知餐巾纸的承重力,初步了解纸的纤维。

  2.体验实验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餐巾纸若干,带拎把的、装满水的瓶子若干,记录纸和笔若干;黑板、磁铁或透明胶布。

  2.制作ppt(纸的纤维、纸袋子、纸盒子及绳索的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题

  1.感受餐巾纸:这是什么纸?什么形状的?你们每人拿一张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揉一揉,用各种办法感受餐巾纸是怎样的。

  2.集中交流:你感觉餐巾纸是怎样的?

  (二)教师抛出问题,幼儿第一次试验。

  1.问题:这么一张薄薄的纸能拎起装水的瓶子吗?餐巾纸有没有这个承重力呢?

  2.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并提出操作要求。

  操作要求:每人每次只能用一张餐巾纸尝试;要帮助纸宝宝想办法;用完了的纸要放进篮子里;听到信号要及时坐回位置。

  3.幼儿动手实验。

  4.集中分享实验结果:你用餐巾纸拎起瓶子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鼓励幼儿上台展示自己所使用的方法,并将幼儿的操作方法张贴在黑板上,并用数字、、、标示出来。

  小结:我们通过实验,验证餐巾纸是能拎起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子的,而且方法有很多。

  (三)提出问题,引发探索。

  问题:纸宝宝拎起瓶子的方法可真多,哪一种方法纸宝宝力气最大,能拎起最多的瓶子呢?

  1.幼儿分组实验自己猜测的方法。

  (1)提出要求:选择自己认为能拎起最多瓶子的方法进行实验,每一次尝试完要把拎起的瓶子数量用笔在记录纸上记下来,最后和同桌的小伙伴比一比、讨论一下,看看哪一种方法的纸宝宝拎起的瓶子多。

  (2)幼儿自主选择小组,进行第二次实验,教师巡回观察。

  2.集中交流,根据纸的方法,请幼儿说实验结果,教师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3.和小朋友一起验证,得出最后的结论。

  结论:经过多重折叠的纸和拧绳子的纸拎起的瓶子是最多的,说明它能承受物体的力量最大。

  (四)幼儿了解纸的纤维。

  1.提出问题:为什么这薄薄的纸宝宝经过折、拧的方法,能拎起这么重的物体?为什么这张长方形的餐巾纸,用长边拎瓶子和短边拎瓶子结果会不一样呢?

  2.结合PPT,让幼儿了解纸的纤维。

  小结:我们把纸折叠,就使纤维变多、变密了,把纸拧成绳,就把许多细细的纤维拧成了一根粗绳,这样就能拎起更多的瓶子啦。

  3.生活迁移:生活中,人们增加纸的纤维的密度、厚度做出不同的纸,有牛皮纸、硬纸板等,再用这些纸做成盒子、袋子、箱子用来装东西,方便又环保。还利用拧绳的办法,做出绳索,结实又耐用。

  延伸活动:

  老生活中还有报纸、皱纹纸,欢迎你们课后去用它们做更多的实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在班级“各种各样的纸”主题活动开展的前提下,利用幼儿熟知的餐巾纸作为实验的材料进行探索活动,其设计贴近幼儿的生活、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

  活动主要通过猜测结果、验证操作实验的方式推进的。开始时,幼儿通过感官感知餐巾纸的质地,从表面上了解餐巾纸的形态、猜测餐巾纸“有没有承重力?”,这既引出了后面的活动,又与后面要进行的实验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激发了幼儿对实验探索的兴趣,增加了幼儿对纸结构、用途等的深刻认知。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在实验操作中的现象,抓住中心问题,激发幼儿一步一步深入探索操作,比如在幼儿认识了餐巾纸之后,提出“薄薄的餐巾纸能不能拎起瓶子”的问题,激发幼儿尝试餐巾纸拎装满水的瓶子的实验,之后及时帮助幼儿归纳出餐巾纸拎起装满水的瓶子有几种方法,同时提出下一步的探索问题:哪一种方法餐巾纸的力量最大?由此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其次,教师为幼儿提供自主的实验操作环境,如幼儿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实验、自主选择同伴共同合作、自主表达观点等等。该活动有个亮点的地方,就是用幼儿实验得出的不同的结论之间进行验证的环节(用自己所认为的餐巾纸承重力最大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得出最终结论),教师邀请幼儿上台一边展示自己的方法、一边进行实验对比,每个孩子心中都带着疑惑、每个孩子都以热情的方式支持自己认同的一方,教室里充满着紧张而热烈的气氛,用拧绳方法的餐巾纸拎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瓶子,在孩子们一声声的“加油”声中,最终拎起了13个瓶子的高峰,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餐巾纸用“拧绳”、“对折”的方法拎起瓶子的力量之“神奇”,进一步加深了对纸的认识。本次活动从组织形式上看,从最初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到小组同伴合作、观察,到最后请各组代表上台集中对比实验操作,形式设计既满足了幼儿个体探索的需求,又有集体操作对比实验现象的结论需要,组织形式多样而灵活,活动推进从浅入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但活动之后仔细分析与反思,还是存在着一些遗憾,如由于评优课对授课时间的把控比较严格,受其影响,在第二次实验要求方面,没有要求幼儿对每一种方法都要进行实验尝试,从而没能让幼儿获得更详细、更直观的对比认识;我对幼儿第二次的实验结果没有做到更加细致、有条理的分析(就是每个孩子用了几种方法实验、对比出什么结果等),导致幼儿对自己的实验情况不能有更明晰的认识。另外,在组织语言方面,存在反复与啰嗦的现象,语言的精准概括和简要方面做得不够,这方面有待今后加强提高。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孩子们对动物很感兴趣,特别是经过这个主题活动。课后经常有孩子问我,为什么鱼妈妈生出来的鱼宝宝一开始和妈妈张的不一样?为什么小狗和他妈妈就一个样?还有鸡蛋里面为什么会钻出小鸡?——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让孩子对动物的生殖方式有一定的了解,我特别设计了此次活动。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动物的两种生殖方式:胎生和卵生以及其发育过程。

  2、发展幼儿分析、概括能力,丰富幼儿词汇:胎生、卵生。

  3、激发幼儿对动物的探索兴趣,培养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图片(幼儿每组一份) 胎生、卵生字卡 每人一块操作板(贴有胎生、卵生标志)

  2、自定义图片(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教师用图片)

  活动过程:

  1、提出疑问,引出课题出示一组图片 鸡妈妈在下蛋——鸡蛋——鸡妈妈孵蛋——小鸡从蛋壳中出来。问幼儿是不是所有动物妈妈生小宝宝都是这样呀?

  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了解一下。

  2、了解动物的两种基本生殖方式:胎生、卵生通过图片分别以鱼和人为例简单介绍胎生卵生的过程,重点对其区别进行介绍。

  3、幼儿操作进一步巩固胎生与卵生的知识。

  幼儿分组活动,将各种动物图片贴在有胎生、卵生标志的操作板上。(放音乐,教师巡回指导最后集体评价)

  4、幼儿讨论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胎生与卵生的知识总结分享和幼儿一起到饲养角找找,看看有那些动物是胎生的那些动物是卵生的。

  活动评价:

  1、在活动中幼儿能积极参加活动,并对动物的生殖方式(胎生和卵生)有了初步的了解。

  2、通过活动幼儿对小动物产生浓厚兴趣并能积极探索。

  活动延伸:

  回家与父母共同查阅有关胎卵生的资料、图片,在活动室开展“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图片展。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引导幼儿细致观察、迁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进行案情分析。

  2、感受对人物、场景等的细致观察在侦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准备:

  1、已认识各种脚印。

  2、课件:ppt画面

  3、幼儿侦探卡人手一张,笔。

  4、侦探道具(眼镜,放大镜)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事件起因――少了商品。

  1、点击ppt画面一:熊猫开超市。

  师:熊猫开了一个超市,生意可好了,来买东西的顾客非常多。一天的生意忙完了,客人都走了,熊猫要货物,清点商品数量了。

  2、点击ppt画面二:商品清单。

  幼儿对照自己的清单卡,记录数量。

  师:算出来的单子仔细观察一下,发现什么问题?

  幼:货架上有1块蛋糕,记录单上有3块蛋糕,少了2块蛋糕。

  幼:货架上有3罐蜂蜜,记录单上有4罐蜂蜜,少了1罐蜂蜜。

  二、进行侦破。

  1、猜测。

  师:那少了的1罐蜂蜜,2块蛋糕会到哪里去了呢?

  幼儿猜测,自由交流商店可能发生的情况。引导幼儿说出有人拿走了。

  师:到底可能是谁拿走的呢?让我们来看看今天到过超市的顾客们吧!

  (有熊、猴子、狐狸、小狗等6种动物,动物神情、动作、衣着等各不相同,有利于引导幼儿观察、分析与推理。)幼:是猴子,因为它戴着一副眼镜像坏人。

  幼:可能是小狗,因为狗在流汗,很紧张。

  幼:是熊,因为熊爱吃蜂蜜。

  幼:可能是鸡,因为鸡背着背包上超市,很可疑。

  幼:……。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可是这些都是你们猜出来的,光凭猜行不行,想想侦探破案需要找到什么?

  引导幼儿得出:找线索。

  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侦探,一起去找线索吧!

  2、根据线索,圈定嫌疑人。

  线索一:脚印(点击ppt画面五:脚印)师:在蜂蜜和蛋糕的柜台前,留下什么呢?

  幼:弯弯的月牙形的是马的脚印。

  幼:像竹叶样的是鸡的脚印。

  幼:枫叶样的是鸭的脚印。

  幼:圆圆脚趾的是狗的脚印、尖尖脚趾的是狐狸的脚印。

  师:留下这些脚印的人,很可能就是拿走蜂蜜和蛋糕的嫌疑人。

  师:我们每个小侦探都有一张这样的`侦探卡,请你们把留下脚印的小动物找出来,在第一行里做个记号,表示它是嫌疑人。

  幼儿操作,打勾记录,教师在大侦探卡上记录。幼儿纠错。(教师巡视)

  线索二:黄色格子布。(点击ppt画面五:黄色格子布)师:除了脚印,柜台前还留下了什么?

  幼:一块黄色的格子布。

  师:留下这块黄色格子布的人也可能是嫌疑人。这块布会是谁留下的呢?我们还是看看这些顾客仔细找找看。

  请幼儿找到后自己说说在哪些小动物身上有这块黄色格子布,教师倾听。

  提出观察要求:观察的时候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小动物身上的每个地方都要仔细看,这样才能一个都不漏掉!

  师:请你们把可能留下黄色格子布的嫌疑人也找出来,在第二行里做上记号。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操作,打勾记录,教师在大侦探卡上记录。统计找到了2位嫌疑人。

  线索三:目击者。

  师:除了在柜台前发现的脚印和黄色格子布外,我们还找到了一位目击者。

  (小猪)什么是目击者呢?(看到别人拿东西的这个人就是目击者。)我们一起来仔细听听目击者是怎么说的?

  小猪说:我看见拿走蜂蜜和蛋糕的人穿着一件背心,背心上有数字"58"。(教师体态)幼儿复述目击者的话。

  记录线索。一边听目击者的话一边将这条线索在第三行第一格里记录下来。

  幼儿操作,打勾记录,教师在大侦探卡上记录。

  3、推理、结案。

  (1)、思考:根据线索找到了这么多的嫌疑人,那到底谁最有可能是拿走蜂蜜和蛋糕的人?请幼儿看着自己的侦探卡,思考分析。

  幼儿讨论,引导幼儿从三条线索和对应的嫌疑记号着手,找出最有可能的嫌疑人。

  (2)、幼儿推理:谁是最可能拿走蜂蜜和蛋糕的人。

  师:不能光凭一条线索就能断定谁是嫌疑人!

  幼儿自由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小狗)

  (3)、结案,了解真相。

  师:小狗就是拿走蜂蜜和蛋糕的人。那狗为什么会拿蜂蜜和蛋糕呢?

  请幼儿个别发表意见师:那我们一起去问问小狗,看看小狗会怎么说。

  小狗说:我是小熊家的邻居,熊妈妈生病了,很想吃蜂蜜蛋糕,可是家里的钱都拿去给熊妈妈看病了,小熊哭得很伤心。我舍不得可怜的熊妈妈,所以才到商店里拿了蜂蜜和蛋糕。

  4、案情动机讨论。

  师:真的是小狗拿走了蜂蜜和蛋糕,狗为什么要拿走蜂蜜和蛋糕呢?小狗这样做对吗?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动物是如何过冬的,知道动物如何过冬主要有四种形式:⑴躲藏;⑵冬眠;⑶迁徙;⑷换毛;

  2、理解词汇:冬眠、迁徙等。

  3、对探索动物世界奥秘感兴趣,并具有较细致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动物过冬”的录像带、录像机、电视机、各类动物的磁铁教具、动物胸饰、录音机、磁带等。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人们是如何御寒的”。

  教师用语——今天的天气真冷啊,我们都穿上什么衣服了?人们除了穿上厚衣服以外,还想出什么好办法来过冬呢?

  2、科学教育“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教师用语——人们是这样过冬的,那么你们知道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呢?

  ⑴幼儿根据日常观察进行自由回答,教师不予评论。

  教师用语——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动物过冬的办法,那么究竟小动物们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呢?现在,老师就来请大家看一段录像。

  ⑵幼儿观看录像一遍:

  要求:A录像上有哪些小动物;B这些小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幼儿根据录像内容进行回答,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内容,出示相应的磁铁教具。

  ⑶幼儿再次观看录像,并出规定格画面,进行动行过冬形式的归类。

  教师用语——小动物们也很能干,它们也想出了很多办法来过冬,那么小动们用了哪些好办法呢?我们再看一遍录像。

  要求:A这些是什么小动物;B它们是用什么方式过冬的。

  (根据定格画面,并运用磁铁教具帮助功儿进行归类)

  躲藏——蜜蜂、蚂蚁(老鼠)等;

  (幼儿用动作表示“躲藏”)

  冬眠——青蛙、蛇、熊(蝙蝠、刺猬、蜗牛、蚯蚓)等;

  (解释:眠就是不吃不喝也不动的意思)

  迁徙——燕子、大雁、丹顶鹤等;

  (解释:迁徙就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的意思。)反复练习新词“迁徙”。

  换毛——狮子、狐狸、狗、羊(鸡、鸭、兔)等。

  ⑷巩固动物过冬的四种主要开式:躲藏、冬眠、迁徙、换毛。

  教师用语——现在,我相问问小朋友:小动物想了几个好办法过冬的,又是哪些好办法呢?

  ⑸教师总结:小动物们很聪明,想出好办法来度过寒冷的冬天,它们有的躲藏,有的冬眠,有的迁徙,还有的换毛。它们真是能干的小动物!

  3、结束部分。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知冰的特征,知道冰块是水变的,冰又能变成水,并能用语言表达。

  2、有探索冰变化的兴趣。

  活动准备:

  冰块、毛巾、热水、大盆子、冰花、纸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出示冰)你们看、这是什么?请你猜一猜这块冰是从那里来的?(冰箱)冰箱里的冰是从那里来的?

  :水遇到冷会变成冰。

  二、引导幼儿感知冰的特征

  1、幼儿第一次玩冰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的冰,等一会请每个人拿一块冰,玩一玩,摸一摸然后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有什么感觉?(冷、滑)

  2、再次玩冰(引导幼儿压衣服、压冰两者进行比较)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硬)

  3、(纸和冰进行比较)冰是什么颜色的?(透明)

  4、。

  三、冰的融化

  1、刚才玩冰后你为什么要用毛巾擦手?手里的水是从那里来的?冰拿在手里为什么会变成水?

  2、实验:热水和冰

  “如果有很多冰,有什么办法让它马上变成水?老师给冰请来了好朋友,请小朋友把冰放在大盆子里。管好自己的冰,看看冰碰到好朋友后有什么变化?”老师到热水,引导幼儿观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丰富词:融化)

  3、老师这里有许多冰,请小朋友把它们拿到太阳底下去,看看它是怎么样变化的?

  四、延伸活动

  1、幼儿到室外观察冰的变化。

  2、幼儿观察冰花,教师讲解冰花的制作过程。

  3、请幼儿回家制作冰花。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活动中能细致,有序地进行观察,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进行讲述。

  活动准备:

  课件(蚂蚁及其生活习性的短片),歌曲《蚂蚁搬豆》、头饰、录音机、磁带、海洋球若干、放大镜、课前组织幼儿捉蚂蚁并进行初步观察,并放在瓶里供活动时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小客人和小朋友一起玩:"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大家猜猜它是谁?(引导幼儿竞猜,得出谜底蚂蚁。)

  二、说一说。

  你在什么地方发现的蚂蚁?找到它的窝了吗?你是怎么捉的?(捉的时候不要直接用手捏,以免伤害蚂蚁,要用草叶、小树枝等放在蚂蚁的前方,待它爬上草叶、树枝后再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瓶子里。瓶内可以放些潮湿土壤和食物,用盖子盖好,放在阴凉处备用。要注意:一只瓶内只能装同一窝的蚂蚁,因为不同窝的蚂蚁会因"打架"而死伤)。蚂蚁长得什么样?身上有什么?吃什么?怎样走?

  三、看一看。

  我们来观察一下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1、在观察时,我们可以先从整体上观察一下它的大小、颜色,然后看看蚂蚁的身体可以分成几部分,再从前往后按顺序一部分一部分仔细观察蚂蚁。看谁观察的最细致,最准确。(幼儿自由观察后,讨论结果:蚂蚁有大有小,有黑色的,褐色的;有头、胸、腹;在头的下部有一对大"牙",胸部比头部细,长着三对足。)

  2、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

  (1)刚才动画片中的蚂蚁在干什么吗?(蚂蚁在挖洞做窝;搬运食物-稻粒;在搬运死昆虫;在相互传递信息;在"打架")。

  (2)讨论小结:要想知道蚂蚁是怎样生活的?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我们就要仔细观察:

  ①蚂蚁都搬运哪些食物?

  ②找到蚂蚁窝,轻轻把窝挖开,看看里面贮存有哪些食物。

  ③在蚂蚁附近放上各种各样的食物,观察哪种食物上有蚂蚁,哪些食物上没有蚂蚁。

  3、引导幼儿分组观察蚂蚁怎样爬行?

  四、试一试。

  1、倒出瓶中的蚂蚁,给它周围放上食物,观察它喜欢吃什么,并在黑板上的图中打钩。

  2、请一名幼儿示范蚂蚁爬,讨论怎样才能爬得又快又稳。

  五、玩一玩。。

  分角色:教师扮妈妈,幼儿扮小蚂蚁,各戴头饰。放背景音乐《蚂蚁搬豆》,师幼一起玩游戏:蚂蚁搬豆。

  "孩子们,在山坡对面有许多豆豆,我们一起爬过山坡,钻过山洞,去搬豆豆吧!"在妈妈带领下,小蚂蚁分成两组,快速爬过小山坡,钻过山洞,搬起一粒豆豆(海洋球)后跑回来,每只每次搬一粒,直至将豆豆搬完,看哪组搬得最快。

  六、在生活中进一步观察蚂蚁的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在认识倒影的基础上,尝试用对称的方法绘画倒影。

  对对称绘画感兴趣,体验对称作品的美。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有绘画简单对称图形的经验。

  (材料准备)大水盆、绘画用具、绘画底板等。

  重点:认识倒影,理解认知画面的对称 难点:掌握对称画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倒影

  1、讲讲说说:生活中的倒影

  提问:倒影是什么?你在哪里见到过倒影?

  2、请幼儿分组上来在大水盆旁,看看水面中的倒影。

  3、结合图片,欣赏生活中倒影的画面。

  重点讨论:倒影是什么模样的?它和水边的景色有什么一样或不一样的地方重点小结:倒影是水边景色的影子,外形和水边的景色是一样的,但上下方向不一样,和水边的景色上下颠倒了。这样的画面就是对称的画面。二、学画倒影

  1、出示“水中倒影”范例。

  讨论:岸上有什么?什么模样的?屋顶在那里,墙壁在那里?

  倒影中的屋子会是怎么样的?倒影的屋顶在那里,墙壁又在那里,怎样把它画出来?

  2、个别幼儿上前试画。在绘画过程中难点小结:

  (1)先沿着岸边,画出和岸上屋子连接在一起的部位——墙壁;再画墙壁上方的屋顶。两边是对称的画面。

  (2)仔细观察,看看除了大的东西倒过来对称,很多细小的东西也倒过来了——门、窗等。

  三、幼儿绘画

  1、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帮助。

  提醒幼儿观察,看清对称的外形和方位,仔细耐心地绘画。

  2、成功作品展示,感受对称的美。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操作实验材料进行各种探索,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认真态度,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3支蜡烛(一支长、两支短),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张记录纸和一支笔,同时每组桌上放一支主蜡烛和一个打火机。

  2.多媒体课件及展示台。

  3.歌曲磁带一盘,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课件引入

  师:你们看,谁来了(多媒体演示蜡烛宝宝)?

  2.了解蜡烛的用途。

  (1)教师:小朋友们好!你们想一想,人们在什么时候需要我呢?

  (2):我的用途确实很大,我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呢!

  (3)幼儿点燃蜡烛,并和蜡烛宝宝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二、操作实验,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1.师:请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2.幼儿讨论并回答

  3.幼儿操作实验,引导幼儿之间交流实验结果。

  4.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瓶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吗?(请3位幼儿自己解释。)

  5.放多媒体,边观看蜡烛熄灭的过程边听蜡烛宝宝解释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1.师:请你们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2.幼儿回答:一支长的蜡烛、两支短的蜡烛、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3.师交代:我们就来学做小小科学家,去找一找蜡烛燃烧的秘密。你们一定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请你们将发现的现象记录在表上

  4.幼儿探索,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

  5.组织幼儿交流

  四、延伸活动

  今天我们做了这么多有趣的实验,回家后你可以让你的爸爸妈妈也猜一猜,和他们一起来做做实验,好吗?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一、活动目标

  1、能细致观察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初步了解叶脉的作用。

  2、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理解词语:主脉、侧脉。

  二、活动准备

  1、《梧桐树叶脉的秘密》记录单(梧桐树叶形状的纸片若干),人手一个放大镜。

  2、叶脉书签、叶脉图片、叶脉PPT、梧桐树叶以及其他园内幼儿常见的树叶等。

  3、幼儿已经观察过落叶的现象,捡拾过落叶,绘画活动中给“梧桐树叶”涂过色。

  三、活动过程

  1、欣赏幼儿绘画作品,引发对叶脉的关注。

  (1)教师:秋天到了,梧桐树的树叶都飘落下来了。昨天,我们用笔把这些美丽的梧桐树叶都画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眼中观察到的梧桐树叶是怎样的。

  (2)(引导幼儿关注画有叶脉的树叶)这幅画好像和别的有点不一样,这些线条是什么?(引出叶脉)小朋友们画的叶脉是什么样的?

  2、观察梧桐树叶的叶脉,探索其结构。

  (1)自由观察实物。

  ●教师:我们仔细看看梧桐树叶的叶脉到底是怎样生长的。请每人拿一片树叶观察,你觉得观察哪一面会把叶脉看得更清楚一些呢?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及时肯定有的小朋友既能观察叶子的正面又能观察叶子的反面。

  (2)细致观察并交流。

  ●教师出示叶脉PPT:我们一起看一看、说一说叶脉是什么样的。

  ●认识主脉和侧脉。

  提问:你发现叶脉了吗?有几根非常明显的叶脉?(引出主脉)主脉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一直长到什么地方?除了主脉,还有其他的叶脉吗?(引出侧脉)侧脉是怎样生长的?

  (3)用放大镜观察细脉。

  教师:除了主脉和侧脉,还有其他的叶脉吗?我们用放大镜来仔细看看,你看到什么啦?你发现了叶脉的什么秘密?(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时,引导幼儿顺着 叶柄向下看,发现叶脉由粗到细、像许多的管子连接 在一起、像一张大网等秘密。)

  (4)幼儿在记录单上绘画自己观察到的叶脉。可 边用放大镜观察边绘画。

  3、讨论叶脉的作用。

  (1)教师:叶脉为什么会长得像一张网?为什么 会粗细连在一起,一直生长到叶片的各个部分?叶脉 有什么用?

  (2)(观看PPT)叶脉输送养分:植物通过根在泥 土里吸收水分和养料,然后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为了传送养料,植物从根的末端开始,经过茎到叶子 的位置,这些管子藏在茎里面,平时是看不见的,但 是到了叶子里面就变成了更细更小的分叉的管子, 它们就是叶脉,我们从外面就能看到。

  (3)支撑叶子:叶脉就像我们身体里的骨头,把 叶子支撑起来。

  4、拓展。

  (1)教师:除了梧桐树叶长有叶脉,其他的树叶 也有叶脉吗?幼儿自己选择不同形态的叶子进行观 察、比较。讨论交流:它们有叶脉吗?它们的叶脉是 怎样生长的?和梧桐树叶的叶脉一样吗?

  (2)小结:树叶的形状不同,叶脉生长的形状也 会不同,但是它们都会有叶脉,叶脉可以帮助树叶输 送养料和水分,还可以起到支撑树叶的作用。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五、活动延伸

  1、收集更多种类的树叶,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叶脉。

  2、教师记录并组织幼儿讨论他们自己提出的关 于叶脉及植物的问题,引发幼儿对植物的学习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为了使孩子对日常生活中的水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设计的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知道水具有溶解性,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提高温度、改变形状、搅拌)加快物体在水中的溶解。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目标】

  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掌握几种常用的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动脑探索,初步学习多人合作3、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生活中观察过物体的溶解,对物体的溶解感兴趣。

  物质准备:幼儿一组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绿豆、冰糖、醋、盐适量,杯子若干。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请你们走到你们小组的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偿一偿、摸一摸,看看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幼儿活动,教师指导)它们分别是:绿豆、醋、冰糖和盐。

  (自评: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知实验材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继而引发了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激起了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基本部分: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引导幼儿围绕“把这些实验材料放到水中会怎么样?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记录。

  师:老师准备这四样实验材料,是想让小朋友们用它们来做个实验。我们要把这四样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四个杯子中,看一看,谁还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请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发放表格)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幼:试一试。

  师: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们的记录表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观察完后,请幼儿讲自己看到的现象。)

  (自评:本环节通过发放表格,请幼儿评选出一位小小记录员来进行记录,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通过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儿用实验来验证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幼儿观察完现象之后,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试验中看到的现象,既培养了幼儿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其他幼儿倾听能力。)

  3.针对幼儿提出的异议,请个别幼儿再次实验,充分理解溶解的概念。

  师:做完的小朋友谁来讲一讲?你想讲四个中的哪一个实验结果?你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是不是一样?(有异议的小朋友单独做试验,使幼儿意见达成统一)教师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绿豆放进水中,沉下去了;醋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冰糖放进水中,经过充分搅拌后最后看不见了。醋、冰糖、盐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

  幼:不能。

  师:对,而且它们还改变了水的颜色和味道。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做“溶解”。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能在水中溶解呢?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小朋友知道,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会有不同,那我们现在再猜一猜,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

  (自评:这一环节,通过让有异议的幼儿再次做试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的概念。幼儿猜想生活中可能会溶解的物质,最终将课堂带进了幼儿的实际生活,知识探索与实际相联系,具有生活性。)

  4.怎样加快溶解?

  (1)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水的溶解,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速度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就以冰糖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猜想怎样可以加快冰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幼:幼儿猜想,并交流猜想结果

  (2)师:请小朋友自己寻找解决办法,看看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加快溶解?并运用你们自己的方式记录好实验结果(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自评:在本环节中,将知识的难度提高一点,幼儿积极主动地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也顺应了幼儿的天性,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活动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课的开始,运用课件创设富有激情的情境:一个小朋友,早上要喝一杯加冰糖的牛奶去上学,可是冰糖溶解慢,眼看快迟到了,你们听“滴答滴答”,时间在流逝,小朋友已经很着急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创设这样的情境的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励学生自行探究知识。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首先我运用课件向学生介绍提供的实验电器材,然后让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怎样使冰糖加快溶解。最后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的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

  以上,我针对学生现有的科学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各组选择自己的方法进行加快冰糖溶解的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通过加快冰糖溶解方法的探究,使学生有足够多的经验认识加快溶解的方法。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四、整合三种方法,并运用于实验

  小组按规则进行肥皂溶解的快的比赛。只要有一组完成实验,就结束实验,各组上交器材。然后让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总结溶解更快的方法。这是一个科学知识整合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比赛,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并能联系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学用结合

  我首先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让孩子们课后进行食盐溶的快的实验比赛。并让孩子们课后去思考:溶解加快了,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有利的方面,哪些不利的方面?如果有不利的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减慢溶解?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同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并解决问题同样重要。让课堂的结束,成为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起点。并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小百科:溶解,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磁铁_大班科学教案07-05

大班科学教案:好忙的蜘蛛_大班科学教案07-05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力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日历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他们在移动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纸桌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玩斜坡_大班科学教案07-07

大班《电》科学教案10-08

大班科学教案11-07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