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教案

时间:2023-01-21 16:13:42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学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学教案精选15篇

科学教学教案1

  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标

  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科学术语及在生活中的联系掌握比较少。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比较少。组织教学上学生整体素质较差。

  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科学教学教案2

  【设计意图】

  初夏雨水多,阳光烈,伞是幼儿经常接触的物品,他们通常对伞都很感兴趣。借此机会,可以让孩子了解伞面是利用不吸水的布制成的,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布的吸水性,从而理解伞面的制作道理。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掌握的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通过实验检验自己或别人的假设。

  【活动目标】

  1、 通过实验初步感知不同布的吸水性不同。

  2、 发展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心。

  【活动准备】

  1、各种质地的布块若干(棉布、纱布、绒布、尼龙布、麻布、塑料布等)及眼药水瓶若干。

  2、挂图。

  【活动过程】

  1、 幼儿猜猜:换别的布做伞面,行不行?

  2、 幼儿分组观察各种布的区别。引导幼儿用眼睛看(颜色),用手摸一摸(厚薄、软硬、粗细),使劲拉一拉,听听它们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请幼儿说一说自己都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 教师用棉布实验,将水滴在上面。

  (1) 操作之前请幼儿猜猜:水滴上去后会怎样?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

  (2) 教师将水滴上去之后,请幼儿观察,用语言总结变化。(如:水透进布里去了;布把水吸进去了;有水的地方变湿了等。)

  4、 请幼儿猜想一下,如果用眼药水瓶滴水在其他布的表面上,会发生什么变化。有能力的幼儿可以说一说判断的根据。

  5、 幼儿分组动手操作,教师观察、协助、指导。

  将水滴在不同布的表面,看看水滴在不同材料的表面是如何改变的。是停留在一个地方还是散开;是停留在表面还是渗透进去。如果能渗透,比较一下在哪种材料上渗透得快,在哪种材料上渗透得慢。再多滴几滴试一试。滴完水后,可以用手在材料上摸一摸,压一压,比较不同材料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幼儿交流自己操作时观察到的情况和想法。

  6、 讨论:哪一种材料吸水性好?哪一种材料吸水性较差?按其吸水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一下。选出吸水性最好的和最差的材料,比较它们在外观形态、软硬程度和表面的触感上有什么不同。

  7、 想一想:吸水性强的布与吸水性差的布各有什么作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中是否有使用这种材料的布做成的东西?为什么会使用它们?(比如:为什么用软的`吸水性好的布做毛巾、手帕?为什么用结实的不吸水的布做雨棚、雨伞等?)

  8、 出示挂图:(1)小明热得满头大汗,在到处找擦汗的东西;(2)妈妈看到地上很脏,想做一个拖把拖地;(3)外面下雨了,爸爸想买一件雨衣,雨衣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小方总是把桌子上弄得油乎乎的,妈妈想铺一张桌布,应该选什么材料?请幼儿根据不同的情况在材料筐中找出一种最合适的布。

  【活动延伸】

  1、 鼓励孩子们用不同的液体进行实验,如醋、油等。让幼儿观察不同的液体在不同布的表面上有什么变化。

  2、 教师向幼儿介绍几种布的名称、作用和原料。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多变的天气》

  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观察气象的兴趣。

  2.了解常见的天气情况,并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天气情况。

  3.知道气象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尝试设计气象预报表。

  活动准备

  课件、表格

  趣味练习

  活动过程

  一、了解气象与军事的关系。

  1.让幼儿先来欣赏一段小故事“草船借箭”

  故事里有个非常聪明的人叫诸葛亮,他利用天气在3天时间造了10万支箭,是怎么办到的呢?

  2.让幼儿通过故事思考诸葛亮是怎么知道会有雾天呢?

  二、了解常见的和恶劣的天气情况,并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天气。

  1.除了雾天,你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天气?

  2.了解一些恶劣的天气情况。并观看课件。

  3.你们是怎么知道天气情况的?

  (短信、电视、报纸等)

  4. 欣赏一段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天气、温度、穿衣指数等)

  四、了解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1.趣味问答

  教师: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今天我就要考考你们。

  (1)高温天怎样避暑?

  (2)雷雨天怎样维护自身?

  (3)雨天出门准备些什么?

  五、尝试设计气象预报表

  1.教师: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该关心天气情况,根据天气变化学会维护自身。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表格,上面有天气、温度、温馨提示3栏。

  2.请小朋友来当一当气象员,在表格上记录一下天气。

  【实验观察 : 第四阶段】镜子分身术

科学教学教案3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有……有……还有……”的句式进行完整表达。

  2.培养幼儿丰富的想像力,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倾听同伴谈话的习惯。

  4.认识皮鞋、旅游鞋、钉子鞋等鞋子的名称。

  二、活动准备

  1.布置鞋子展览室:钉子鞋、皮鞋、凉鞋、拖鞋等各种鞋子,鞋架4个。

  2.幻灯片:小男孩跑步、溜冰、雨鞋的图片。

  录像带:芭蕾舞表演的片断。

  3.字卡:颜色、种类、皮鞋等各种鞋子及颜色的字卡。

  句卡:有....有....还有....;我想发明....可以.....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进教室自由参观鞋子展览室。

  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鞋子展览室去参观,我们一边看,一边说,你看到了什么颜色和材料的鞋子,并用“有……有……还有……”的句式完整地说出来。

  参观后提问。

  1.展览室的鞋子有很多种,按鞋子的颜色来讲述,请你用“有……有……还有……”句式完整地告诉我。(随机出示字卡)

  2.按鞋子的种类来讲述,请你用“有……有……还有……”的句式完整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随机出示字卡)

  (二)请个别幼儿穿上爸爸、妈妈、自己的鞋,用完整的语言讲出穿鞋子的感受。

  师:小朋友说了这么多的鞋子,它们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平时我们都穿自己的鞋,你们有没有穿过爸爸、妈妈的鞋呢? 我请几位小朋友穿上爸爸的鞋,看走起路来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完整说出:小朋友穿上爸爸的'鞋,一步一步走得慢)。谁来穿上妈妈的高跟鞋,看走起路来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穿上妈妈的鞋,摇摇摆摆要摔跤)我们一起穿上自己的鞋,又是怎么样呀? (蹦蹦跳跳走得快)

  (三)了解特殊功用的鞋子。

  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几双特殊作用的鞋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放录像,幼儿欣赏芭蕾舞片断和溜冰的场面。

  提问:小朋友在干什么?穿了一双什么样的鞋子?

  出示幻灯片,让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说出钉子鞋、雨鞋的用途。

  (四)启发幼儿想像,学习用“我想发明……可以……”的完整句式进行创造性讲述。

  师:这些鞋子都是发明家动脑筋发明出来的,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方便,小朋友,你们见过会长大的鞋子吗?老师想发明一双会长大的鞋子,脚长大了,鞋子也跟着一起长大。

  你们想发明一种什么样的鞋子?这种鞋子有什么特别的功能?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说一说“你想发明……可以……”。 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

  (五)教师总结:我们的小朋友真聪明,能发明出这么多奇特的鞋子。

  可是,想当发明家,从小要怎样做呢?希望将来的人们都能穿上我们小朋友发明的鞋子。

  四、各领域渗透

  科学:认识鞋子。

  艺术:主题绘画《我发明的鞋子》。

  五、生活中渗透 注意观察人们穿的各种鞋子。

  六、环境中渗透 鞋子展览架,请幼儿观察并讲述。

  七、家庭中渗透 带孩子到鞋店观察各种款式的鞋子。

  八、活动评价

  项目

  目标实现程度

  内容适合程度

  活动设计趣味程度

  幼儿的“三性”表现

  存在问题

  等级

  好

  中

  差

  好

  中

  差

  好

  中

  差

  好

  中

  差

  编故事的难度大了一些。

  评价

  √

  √

  √

  √

  注:好:100%―80%,中:79%-60%,差:60%以下。

科学教学教案4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科学教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电池的外形、种类、及简单的功能。

  2、在尝试性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探索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活动准备:

  收集多于幼儿人数的电动玩具;形状、大小不一的电池;电池装配示意图。会发光的花两朵。

  活动过程:

  一、感知电动玩具有电池和没电池时的不同状态。

  1、(幼儿分散自由站立,老师站在一边)师:小朋友,你们看电动玩具城玩具真多呀!想不想去玩一玩?等会把你在玩具城发现的秘密告诉大家,好吗?

  2、幼儿自由选择玩具,老师巡回指导指导语:师:你在玩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它是怎么样玩的?

  3、集合:师:小朋友,电动玩具城好玩吗?

  你刚才玩的什么玩具?发现了什么?

  (多请几位幼儿回答)对幼儿回答作简要小结,如:你的玩具汽车是会动又会响的。

  对不动、不响、不亮的玩具,可说:你的玩具是不能动的。

  小结:刚才小朋友在玩具城里玩得很高兴,发现了许多关于玩具的秘密,有的玩具是会动的,有的会响、会发光,真好玩!你知道是什么东西使你的玩具动起来、响起来、亮起来的?(是电)你玩具里的电在哪里?(请一幼儿找出)可是有的玩具却不会动、不会响、也不会发光,这是怎么回事呢?

  (请一幼儿找出玩具没有电),(如没有不会动的,教师可准备一没装电的玩具)小结:原来电动玩具是要装了电池才会动、会亮、会响的,没有电池就不能玩了,要电动玩具一定要装什么?(电)

  二、认识电池并给玩具们选配合适的电池师:电池的本领真大,你见过电池吗?(幼儿集体回答)你的椅子下面就躲着一位电池朋友,请你等会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告诉大家电池是长的怎么样的,你发现电池上有什么秘密?

  (请个别幼儿回答易说出的:电池是圆柱体的.,有大有小,一头凸出,一头平,师出示,如幼儿找出+、-、师直接把+、-、贴在上)如幼儿找不到,师可提示:电池上有两个数学上学过的符号,找找看在哪里?或是:老师在电池上发现了这两个符号,找找你的电池上有吗?(幼儿找)+在哪一头,-在哪一头?幼儿说出后请一幼儿上来一贴“+、-”

  小结:电池真有趣,今天,我们看到了圆柱体的电池,有大的、小的,电池上还有“+、-”呢?

  电动玩具装上了合适的电池就可以玩了,在桌底下的篮子里有许多电池,下面请你给玩具装上合适的电池,装电池时看看你把电池装在哪里?你是怎样装的?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幼儿尝试给玩具装电池,老师了解幼儿安装情况,引导幼儿观察电池盒中也有“+、-”。

  集合幼儿:

  师:你们给玩具装上电池了吗?(幼儿集体回答)你把电池装在哪里?

  请一幼儿将玩具拿上来,让幼儿认识电池盒。

  你们的玩具上都有电池盒吗?在电池盒里你发现什么秘密吗?(也有“+、-”)如幼儿说不出,则师:请你们再去看一看电池盒里有什么秘密看好了马上回来。

  小结:原来电池盒里也有“+、-”和电池上的一样,把电池装在电池盒里就可以玩了。

  师:谁的玩具刚才装了电池就可以玩了?(幼儿举手)师:你们真能干!(请一幼儿上来给花装上电池)谁把这两节电池装到电池盒里?

  谁的玩具装了电池还不动?

  也请一幼儿装电池,比较分析二朵花,并请不亮的幼儿参照亮的幼儿的示意图在装一遍电池,(教师适当帮助,使其体验成功)。并向他表示祝贺。

  小结:电池上的“+”对着电池盒里的“+”,电池上的“-”对着电池盒里的“-”,“+”对“+”,“-”对“-”。

  三、再次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装电池时要看清楚“+”对“+”,“-”对“-”请另外再选一件玩具再去试一试。

  1、幼儿装电池后玩一玩玩具。(时间短一些)

  2、总结:师:这一次那些小朋友成功了?

  电动玩具装了电池,开关一开就能玩了,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也要安装了电池才能用?玩好了,用好了怎么样?(要关掉)为什么不能一直开着?

  所以,我们要节约用电,时间长了,电会用完的,没电的电池就变成了废电池,废电池可不能随便乱扔会污染环境的。

  教学反思:

  1、孩子平时参与活动课偏少,导致纪律不太好,但孩子的参与度很高。

  2、幼儿对电池环保的理解还不够。

科学教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水蒸气变水”的现象

  2、观察实验,讲解自己的发现并提问。

  3、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

  2、幼儿收集关于雨、雪、露、冰的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有关常识。

  3、课件《小水滴旅行记》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昨天,我们在活动室内放置了一杯水,并且记录了水的高度,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来观察一下,水有什么变化。

  二、实际操作部分

  (一)、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1、幼儿讨论:水到哪去了? (“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孩子要敢于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去操作,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演示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里的水达到沸腾,请幼儿观察正气上升的现象

  3、提问:发现水有了什么变化?水汽是从哪里来的?到哪去?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烧开水、煮饭等) (“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小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气。

  (二)、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为了让孩子“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 材料的提供是以小组为单位的。)

  1、出示玻璃片,请幼儿摸一摸玻璃片,再摸一摸热水杯,说出哪一个凉。

  2、把玻璃片盖到热水杯上。

  3、引导幼儿观察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的现象?(对着冷玻璃哈气)

  小结: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珠。

  三、欣赏故事课件《小水滴旅行记》,理解“水”的奇妙变化 (增加科学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通过欣赏故事课件《小水滴旅行记》,使幼儿进一步利了解水遇冷时的循环变化过程(水——水蒸气-——水——冰——水)

  四、活动延伸

  (一)、请幼儿继续探究水遇冷又会变成什么? (相互交流展示收集的资料。)

  (二)、了解雨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说说与水的好处和危害 (通过扩展部分,可以丰富幼儿的经验,也使孩子平时注意收集各类资料,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束部分 教师:我们知道了水的本领很大,它能够不断变化,又有那么多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科学教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

  2、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勾玄提要的能力;

  3、激发、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筛选信息,勾玄提要

  教学过程

  导入

  自然科学是是基础科学,科学技术推动着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们必须了解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这一单元,我们就将阅读几篇自然科学的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能够通过勾玄提要从中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做好阅读笔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掌握文章所要传达的信息,才能逐渐积累我们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课时《数学与文化》

  一、简介数学与文化

  简单介绍数学与文化的定义。

  数学: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一门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文化:文化是一个包括人在社会中所习得的知识、信仰、美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其它的能力与习惯的整体。

  二、阅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将文章中的重点语段标注出来。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1、数学文化的几个特点

  2、数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3、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数学中逻辑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关系

  四、总结扩展

  快速阅读《论数学(节选)》或《关于数学和科学的随想》,结合自己学习数学的体会,谈谈对这一学科的认识。

  第二课时《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一、引入“熵”这一名词

  熵

  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

  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

  二、阅读课文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找出作者论述的要点,并作简要分析。

  四、扩展延伸

  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课时

  自读第三、四课,作阅读笔记,写出文章的内容提要。

  第四课时

  教师选取历年高考科技文阅读作为训练题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科学教学教案8

  板书设计:热在固体中主要是通过传导的方式传递热的。

  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后记:学生自己制作温度计有一定的困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教学目标

  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能针对生活中气体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想知道的问题;通过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改善生活。

  3.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会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酒精灯的使用

  教学准备:

  铜球、塑料球、一个铜球和塑料球刚好穿过的铁圈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1.播放动画,引发思考

  教师播放动画:烈日炎炎,一男生起着自行车在马路上行驶,忽然听到“嘭”的一声,回头一看,车胎爆了。出示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学生思考,猜测自行车胎爆裂的原因,师板书课题——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本,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自由发言,师板书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自行车胎爆裂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气体受热或遇冷会怎么样变化?固体受热或遇冷会怎么样变化?喷泉实验是怎么做的?……)

  2.教师总结,揭示课题

  师总结: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看来同学们离科学家越来越近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吧!

  二、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刚才好几位同学都提到了自行车胎爆裂是因为气体能热胀冷缩,这只是大家的猜想或从资料书上查阅到的信息。科学是要讲究证据的,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你们的猜想呢?

  (各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2.全班交流各种实验方案

  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的设计方案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小组汇报实验设计方案)

  看来同学们的课前查阅了很多资料,找到了这么多好的方法。有些方法老师也不是很了解,你们真是老师的骄傲啊!善于查找资料,发现问题,这也是作为一名科学家应该具备的,恭喜你们,又朝科学家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师竖起拇指对学生给予肯定)

  3.各小组进行实验验证

  下面各小组根据你们的实验方案,来领取你们需要的实验器材。

  (各组组长上台领取实验器材)

  在同学们实验前,请同学们注意几点问题:

  (出示温馨提示)

  A小组内分工合作,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B把你们的发现填写在课本上。

  C实验器材要轻拿轻放,倒热水时要注意安全。

  D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实验是否达到了你希望的结果?

  (不同方案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能得出结论,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自行车胎爆裂是因为车胎内气体膨胀引起的。所以夏天我们在自行车打气的时候,不要打得太满。汽车轮胎夏天一般都建议充氮气,因为氮气化学性能稳定,不容易膨胀,能大大降低爆胎的风险。

  三、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气体跟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固体热胀冷缩现象并不明显,所以很多学生会猜测固体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器材,设计方案验证

  老师这儿有一套实验器材,是专门验证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器材。

  (师展示主要器材:铜球、塑料球、一个铜球和塑料球刚好穿过的铁圈)

  如果让你来设计实验,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你还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设计方案。

  (小组汇报)

  同学们说得不错。我们可以对铜球和塑料球加热,再看看他们是否能穿过铁圈,如果不能穿过,就能说明固体有热胀的性质,再把两个小球放入冷水中进行冷却,如果两个小球能穿过铁圈,说明他们有冷缩的性质。

  3.学生分组实验

  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熄灭酒精灯的`时候,直接用酒精灯的盖盖上即可。再用酒精灯加热时,我们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对物体加热,对塑料小球的加热时要防止烫伤。另外记得把你的发现填写到课本上。下面请各小组派代表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验证。

  (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

  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和塑料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圈了。说明铜和塑料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其他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通过刚才几个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小小的科学家了。那是不是所有的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像木块、橡胶等其他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老师相信各位小科学家们,一定能通过设计出好的实验方案。

  (各组选择1—2种固体,设计实验验证它们热胀冷缩的性质)

  同学们真不愧是一位位小小科学家,想到了这么多方法。哪个小组能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和发现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汇报方案和实验现象、结论)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现在我们知道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认为应该怎样说呢?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一般情况下,物体(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不同材料的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在相同情况下,气体受热膨胀的体积最多,液体较多,固体最少。

  四、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只要你仔细看、用心想,大胆做就能解开他们的奥妙。

  (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

  图片一:一个憋了的乒乓球,如何让它回复原样?

  图片二:商店里卖的瓶装啤酒或酱油,为什么不装满?

  图片三:铁轨之间留有缝隙。

  图片四:水泥路面上留有缝隙。

  图片五:夏天架得较松的电线。

  (生思考选择问题回答,解释其中道理)

  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热胀冷缩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生自由发言)

  五、拓展延伸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有的同学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小科学了,有的同学离小科学家的标准越来越近了。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收获不少,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自由发言)

  刚开始上课时很多同学对喷泉实验特别感兴趣,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现在你能自己做这个实验了吗?课后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喷泉实验的方案,把你的设计展示给你的家人,让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你的成果。

  最后,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两句话:

  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我们认真地努力过了,就没有任何遗憾。

  我们坚信:科学,我能行!

  板书设计:

  一般情况下,物体(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不同材料的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在相同情况下,气体受热膨胀的体积最多,液体较多,固体最少。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学生掌握的较好。

科学教学教案9

  预设目标:

  1、发现动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几种自我保护方法。

  2、萌发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3、通过身体表演进一步加深对动物自我保护方式的认识。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

  2、小动物头饰,用绉纸编成的“尾巴”,吸吸果冻瓶4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捉迷藏。

  1、我们一起来玩个捉迷藏的游戏,我数1、2、3小朋友躲起来。

  2、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我找到了,有的小朋友我找不到?

  3、师小结。

  二、隐身妙招

  1、了解小动物的隐身妙招。

  师:小动物们也在捉迷藏,请小朋友仔细找一找,然后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动物,它躲在了哪里?

  (观看课件:枯叶蝶飞到树枝上,蜥蜴趴在土堆上,青蛙钻到草丛中的动画。)

  2、 身体表演:枯叶蝶飞到树枝上。

  蜥蜴趴在土堆上。

  青蛙钻到草丛中。

  3、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保护自己的本领?

  小结:隐身。在大自然中有些动物为了保护自己更好生存,它们身体的颜色与斑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十分相近,用来隐蔽自己不被敌人发现。

  4、启发幼儿讲述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隐身的本领?

  三、讨论动物的防身绝招。

  1、你知道动物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2、观看课件。在观看前提出要求“注意里面都有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提问:你看到了哪个动物,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讲出一种)

  盔甲:乌龟

  硬刺:刺猬

  快跑:鹿

  自切:壁虎

  臭气:黄鼠狼

  装死:狐狸

  3、讨论:还有哪些动物也用同样的方法保护自己的?

  小结:小动物们很聪明的,想了许多办法来保护自己,有的----有的---- 等。它们真是能干的小动物。

  四、表演防身术。

  教师出示各种动物头饰,幼儿回答是谁?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

  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小朋友可以变成任何一种小动物,戴上头饰跟着音乐玩一玩,咦!怎么了?老虎出来了,怎么办呢?你就要用你变的小动物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看谁模仿得最像!

  科学活动:绳子的用途

  温州第四幼儿园:金笛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各种绳子及其用途。

  2、乐意开展创造活动,喜欢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1、汉字卡片:挂、系、扎、串(已认识过这四个汉字)。

  2、将衣服、毛巾、图画;没穿鞋带的鞋子;各种有孔的珠子;包装盒分四组摆放。

  3、收集一些关于绳的照片。

  4、宝物筐:各种材质不同、粗细不同、长短不同的绳子、衣架、夹子、剪刀等。

  活动过程: 一、了解材料,引出绳子的主题

  (出示各种材料包括各种绳子)师:你们瞧,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出示四个汉字)师:这几个字能用绳子和桌子上什么东西做好朋友?

  二、分组试一试,绳子的用途

  1、师:老师把它们分成了四组,每组的中间有一个字,看了这个字后,你们四人为一组就要动脑筋把桌子上的东西变一变!

  2、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师:你们桌子上的是什么字?怎么变了?

  三、说一说用过的绳子

  师:刚才你们干什么了?

  你们都用到了哪些绳子?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绳子的用途,让幼儿了解各种绳子的特性。

  如:棉绳很软,打在脸上也不痛:尼龙绳比较坚固,可以用来挂重的东西;塑料绳用来做跳绳…

  四、合作玩绳子

  师:绳子还可以用来玩呢,我这里就有一些绳子,带得太少了,不能每个人一根,你们可以几个好朋友一起玩一条绳子,看看哪几个小朋友绳子能玩出新花样。

  玩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的玩法,引导幼儿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绳子

  师:小朋友真棒!刚才我们用不同的绳子进行了扎、串、系、挂的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在哪里发现了绳子?

  1、幼儿自由讨论

  2、播放各种绳子的照片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绳子可调皮了,躲起来很难发现,金老师就把这些绳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绳子藏在哪里了?有什么用呢?

  六、结束

  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有用的绳子,那楼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们把今天看到学到玩到的赶快去告诉他们吧!

科学教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探究活动:测量和获取实验数据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这是说的变异现象。

  学生举例,踊跃发言。

  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学生整理数据、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平均数。

  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大小不同的花生应该是基因不同导致的。

  大花生(小花生)中有大有小,可能是环境引起的。

  看书上第44页的图片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应尽量减少误差。

  与学生一起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

  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得出结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引导学生分析性状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差异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环境不同引起。

  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变异。

  引导学生分析高产奶牛的选择繁育、小麦的杂交育种、甜椒的太空育种的原理。

  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学生:这说的是变异现象。

  教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物变异的知识。(板书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学生:比如金鱼有许多种,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狗有很多品种。

  教师: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板书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教师: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同时作好记录。

  学生: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教师:把你数据进行整理,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却有大有小。

  教师:是的,这下你就认识到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有长有短,为什么?

  学生: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教师:生物的一些相对性状表现出的是数量差异(如大小花生的果实大小)。由于任何性状都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实的长度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环境引起的变异。但环境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学生:哦,是的,我画的曲线图就显示了这种情况。比较这类相对性状的差异,应该比较它们的数量的平均值。你们计算的平均值有什么差异?

  学生:大花生的大,小花生的小。

  教师:正常情况下,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讨论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教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两种变异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应该可以遗传,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教师:是的。(板书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教师:人们在了解了遗传变异的原理后可以把它应用在培育新品种上,请同学们来看书上的例子。(板书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学生:看图片,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师: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教师:大家再来看看小麦的杂交育种是怎么回事?

  学生:通过杂交,把好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即后代既高产又抗倒伏。

  教师:同学们判断正确。那太空椒又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教师: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学生:就是基因突变吧?

  教师:对,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生物的变异。还有染色体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变异。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一起交流。

  教师: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学教案1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块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耻,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1.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夺取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休养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厅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凸不平的)

  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透镜、凸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科学教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

  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

  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 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科学教学教案13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

  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Т拥诙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科学教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叶是多种多样,同一种树叶具有共同基本功特征。

  植物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树叶数量和树叶种数;根据一定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是呀,树木是我们朋友,他们是有生命,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新鲜叶与落叶最大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叶是活,而落叶是死。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叶、老叶、将枯叶等)能从几张叶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它从叶芽长成小小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完整过程。

科学教学教案15

  一、案例背景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科学新课程实施已经有几年了,我们可喜地看到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可是在听了许多节公开课后,我又慢慢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发现现在的科学课堂越来越模式化,甚至一些老师不顾实际,对“流行”的教学模式生搬硬套,机械模仿。下面,是我对几种模式化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反思。

  二、案例描述

  【情境1】

  这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新课导入方式:

  教师:关于**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

  学生:我知道……

  师:关于**你还想知道它的哪些方面问题呢?

  生:我想知道……

  生:我还想知道……

  师: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你们真棒!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问题,好不好?

  生(齐说):好!

  我们在听课时发现,老师问“大家愿意不愿意?”学生一般都会毫不犹豫、茫然而顺从地回答“愿意”,然后教师根据自己预先的设计进行教学。也有些老师,面对学生的回答,会是或否地表面应付着,如果学生最终还是没有提出教师预设的那个问题,教师便干脆把学生提出的一堆问题放在一边,仍回到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

  【反思】

  其实以上的这种导入能重视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并且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体现了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是,在太多的老师无论什么课型都这样导入时,就值得我们去深思了:

  1、都这样导入,对实现课堂教学目的一定有帮助吗?我想科学课应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上,导入毕竟就只是个开头的引子,不能主次不分,在猜测探究目标上盲目花太多时间。有些课,完全可以开门见山地引入正题的,就不需要太多的前缀。

  2、这样的导入多了,不一定是件好事。学生在提出了一堆迫切想探究的问题后,他们却不能真的去研究,要探究什么最后还是老师说了算,这样能说是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吗?这个提出问题的环节真的能使他们有好奇心,能产生探究的欲望吗?我有点担心,如果某个老师老是这样导入,还可能会打击学生探究的热情呢!

  【情境2】

  现在的公开课上,我们能一直听到老师对学生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和肯定的评价。例如:“你真棒!”“你很聪明!”“这个办法好,大家为他鼓掌!”等等,一节课下来,好像就没有一个学生有犯错误,也听不见老师有指出错误的。

  一次,听一位老师上七年级科学《质量的测量》中天平的使用。某实验小组的学生在汇报实验时,测量结果明显比别人大了许多,老师听了后,仍然微笑地对学生说“没关系,请坐下”,然后请别组同学继续汇报了。我留心了一下,刚才的学生原来把物体放右盘,砝码放左盘了!为什么老师不敢指出学生的错误呢?

  【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多使用正面和积极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取得的进步和改变,从而不断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那么,是否说好不说差就是对学生的激励呢?是否一味的肯定、表扬和激励就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呢?

  我想上例的那个老师完全可以告诉学生:“这次实验,你们失败了!但是别灰心”,还可以让其他同学帮助他们找出错误的地方并加以纠正。这样对失败和错误的评价,适当的时候就必须出现,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长处和进步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他们提出努力的方向,让学生从失败中获取新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心理品质。

  【情境3】

  在一个科学老师上七年级科学《生物与非生物》第一课时,让2个学生为一个实验小组进行合作,用一个放大镜观察蜗牛……

  【反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像上例一样,有些老师不管什么问题、什么时候一律都只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探究、谈体会、说小结,哪个地方不用就怕别人说他教学理念不先进,走入了“重视讨论,忽略思考”“重群体,轻个体”的死胡同,根本忘记了对学生个体独立思考、探究能力的培养。。那么“合作学习”是不是科学课堂上唯一的学习方式呢?是否什么问题什么时候都适合“合作学习”呢?

  我认为“合作学习”并不排斥其他的学习方法,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教师的演示、讲解等集体教学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学习相结合。搞好集体教学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二者可以形成互补,相辅相成。教师的精讲,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和探究活动有关的知识背景,而且还使学生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目的、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另外,对于较浅显的问题,能让学生靠自己能力去解决的问题,就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进行个体的思考或探究,没有必要为了“合作学习”而搞“合作学习”的形式。例如上例中,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单独使用放大镜去观察蜗牛的形态结构,再让他们与其他同学交流观察结果。

  【情境4】

  这是一节科学公开课的.结尾,又是采用同样的结尾。

  老师:“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还有什么困惑呢?”

  学生:通过这节,我知道了……

  学生:今天,我学会了……

  老师:同学们讲的真棒!

  【反思】

  说实话,在新课程一开始的时候,我也很喜欢这样的课堂小结。在课结束的时候,学生需要小结,借助这样师生问答式的小结,能较全面地回顾整个课堂学习的认知过程,梳理、升华有关的知识、原理和方法,这是非常必要的。可是,如果老师无论什么类型课都采用这样模式化的小结,学生对科学课堂还有什么新鲜感和期待呢?另外,我认为,在课尾,除了学生,教师更需要小结,需要思考学生到底学到什么程度?采用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需求吗?有多少学生还没有达到教学的最低要求?所以,最好的总结应该是师生对应教学目标的相互评价,学生对应教学目标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发现共同存在的问题,当堂反馈,学生个别的问题,可以在作业辅导中关注。

  三、案例反思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只有师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才会产生激情的火花;只有师生的情感不断交流,才会激发人性的快乐。课堂教学只有回归到人性、回归到生活才会真正达到时效。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只有通过我们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以上的几个案例中,几个老师都很想体现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启发性原则”“积极的评价”等科学理念,但又没有真正体会这些理念的真谛,而是对流行的教学模式照搬照抄,简单模仿,结果适得其反。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必须的,它能使教师们走一条有章可循的道路,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而不用浪费时间去走弯路。但我们又要注意防止出现课堂教学的模式化。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是有依据的。教师要根据自身特长、学生水平、学校课利用的教学资源、教材内容要求等实际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有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学式学习等方式,具体方法的搭配要灵活选用,设计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结构和程序,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最后,我特别希望每一位科学教师都能努力做一个个性化的教师,抛开模式化,开创个性化的科学课堂。“成为你自己”这句镌刻在奥林匹斯山石上的名言,应该是每个科学教师努力的方向。让个性在教育教学中变成你与众不同的特色和优势,让你的课堂个性飞扬!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

  2、石光才《新课程谨防合作学习流与形式》《中学生物教学》,20xx.11

  3、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4、陈万勇《个性化教师与个性化教学》《四川教育》,20xx.08.22

【科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学教案06-20

科学教学教案01-21

科学教学教案01-19

科学教案教学反思03-31

科学教学教案15篇01-13

科学教学教案(精选28篇)08-04

科学教学教案14篇06-23

科学教学教案(15篇)01-20

科学教学教案15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