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关于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科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科学教案1
一、活动目标
1、积极动手操作,体验探索发现事物规律的成就感。
2、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发现两个部分数的互补规律,并尝试运用规律进行7的分合。
3、通过动手操作,发现7有六种分法。
二、活动准备
花朵图片7个,花瓶两个。
三、活动过程
1、插花,引导幼儿感知7的组成与分解。
(1)幼儿将花分别插在花瓶里,探索7的'分解、组成。
指导语: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看看我们花园里一共开了几朵花?让我们把花儿分给分别插在花瓶里,可以有几种分法。
(2)集体交流、讨论7的分合分法。
并请他们分别说说自己的分法,并请幼儿比较、讨论,哪种分法最好,为什么?
(3)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最简便的方法中的实物递增、递减关系,找出分成的两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2、引导幼儿小结:一个总数分成的两个部分数,其中一个部分数逐次增加1,另一部分数则逐次减少1,但每次分成的两个数合起来总数都一样。用这个方法能将数分得又快又正确,也不会漏掉任何一组分法。
3、幼儿操作,巩固练习7的分解组成。
游戏“分花”
游戏规则:两人拿7朵雪花片,一人将7朵雪花片分放在两只手中,请对方看一只手里的雪花片,猜另外一只手的雪花片数,直到猜完6种分法。换一人拿7朵雪花片,用相同的方法请对方猜一猜。
关于科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和游戏,培养幼儿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2、学会看整点。
【活动准备】
1、实物时钟3个。
2、每人一个自制小时钟,胸卡数字1—12。
【活动进程】
一、猜时钟谜语,激发幼儿关注时钟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猜猜它是谁?仔细听: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
2、提问:你在哪些地方见过钟表?那里为什么要有钟表?
[设计意图:将好听的谜语,作为活动的开始,激发了幼儿关注时钟的兴趣;问题:“你在哪里见过时钟?”直接指向幼儿的相关经验,引导幼儿知道时间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二、认识时钟,学认整点。
1、感知钟面。
引导幼儿回忆:你知道钟面上有什么吗?(请幼儿交流。)
时钟上到底有什么呢?小数字是怎样排队的?指针是怎样跑的'?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每组一个时钟,请幼儿与同伴观察交流,老师每组认真倾听,了解幼儿的观察能力。)
师引导幼儿重点了解:
(1)有1-12个数字,知道数字的排列规律,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如12与6在一条直线上等;引导幼儿扮演时钟12个数字,模仿小时钟站好,体验时钟数字的排列规律。
(2)有两根指针,黑色长针是分针、黑色短针是分针。了解时针与分针的关系,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知道指针是顺时运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安排了回忆钟面、观察钟面、讨论钟面及我做小数字等活动,帮助幼儿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钟表面的直观模型,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孩子们在参加小组讨论、探索过程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孩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自主探究,学认整点。
依次出现表示1点、2点、3点的钟面问:“这是几点?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推理找规律,知道表示整点时,分针指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整。以游戏方式引导幼儿操作练习,如,教师拨出时间,幼儿快速说出时间;教师说出时间,幼儿快速拨出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推理找规律,提供可操作的时钟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认识整点提供活动的条件,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改编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老师与幼儿商讨游戏玩法,鼓励幼儿自主游戏。
规则:老狼说时间,幼儿扮小时钟正确表示。
[设计意图:孩子自主游戏时,需要思考:角色的分配——多少人扮演数字,几个人扮演指针;游戏的组织——数字怎样站,指针怎样站;游戏的玩法——时针与分针怎样运转才能正确表示时间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孩子们需要讨论、尝试、商量、协调才能将问题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组织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对时钟的认识更加深刻,孩子的探索能力、与同伴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体验到独立解决问题及与同伴合作游戏的乐趣。)
关于科学教案3
目标
让幼儿感知沙子的特性,比较干沙与湿沙的不同,学习用沙土造型,充分享受玩沙的乐趣。
准备
小铲、小桶、筛子、模子、水等。
过程
活动(一) 干沙游戏
1、让幼儿在沙地里自由自在地玩沙子。可以光着脚在沙子上走一走、跳一跳;可以用手摸一摸、抓一抓;可以用铲子、小桶、筛子等玩具玩沙子。
教师启发幼儿:
在沙子上跳一跳,有什么感觉?
用脚踩过干沙子后,看看留下的脚印什么样?
用手捏一把干沙子,试试能不能捏成一个球?
用铲子挖洞、挖井、造房子,试一试能不能成功?
用筛子筛过的沙子什么样?摸一摸这些沙子有什么感觉?
2、模仿游戏:让幼儿在沙池里或沙滩上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如乌龟、螃蟹爬,小兔跳等。
活动(二) 湿沙游戏
1、在沙箱或沙池中喷洒适量的水,放上一些玩具和模型。让幼儿自由地玩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
用脚踩一踩,看看湿沙子上留下的'脚印什么样?
用手捏一捏,试试湿沙子能捏成球吗?
用容器、模子扣一扣,看看湿沙子能变成什么样?
用筛子筛一筛,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用小棍或手指在沙子上画画、按手印、按各种图型印,比一比,谁的图案最美?
用湿沙子筑长城、建城堡……比一比谁建的最牢固?谁造的最有趣?
2、讨论:干沙子与湿沙子有什么不同?
活动(三) 小实验
在玻璃杯中放些干沙子,然后往杯子里倒水。让幼儿观察杯子里出现了什么现象。(沙子里会冒出小泡泡,说明里面有空气。)将杯子放到窗台上,过一会再观察,看看杯子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漏斗上铺一块纱布,将杯子里的沙子倒入漏斗,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
建议
活动(一)和(二)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玩沙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教师应创造条件,扩展以上活动内容。
关于科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了解雪, 并学会使用工具来验证。
2、培养幼儿喜欢探索事物,现象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3、教师引导幼儿积极猜想,尝试实验,会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和工具,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4、通过实验让幼儿在观察与比较的过程中细心、专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
活动过程:
最近几天 ,天气老下雪。幼儿对雪 产生了很高兴趣,,有一些不同年龄差异的幼儿有吃雪的现象行为。教师使用语言提示幼儿:雪不干净,请不要吃雪。和给吃雪幼儿讲道理:雪看着白白的、干净的',但是不能吃,有我们看不到的细菌,所以我们小朋友请不要吃雪! 但还是有一部分幼儿有吃雪的行为,措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于是,开展了生成的科学活动,运用科学实验方法证明雪不能吃 ,让幼儿深刻明白不能吃的原因。
于是,我和幼儿进行了讨论,雪到底能不能吃,小朋友很积极的发表自己想法:xx:“我觉得雪不能吃,好像脏。”、大虎:“我妈说,脏吧!”小雨:“能吃,雪白。”、董雨期:“能吃,我吃过。”……最后小朋友分成了两组:一是能吃、二是不能吃。
最后,小朋友决定来动手,作实验来看看那组是正确的。教师之前准备了工具杯子,小朋友开始选择一些认为干净地雪放入杯子中。一起来观察杯子中雪融化后的水,干净不干净,这样的水能喝不能地思考。在过程中,陈西说:“我的杯子里有雪,怎么还不化了啊?”李易洋说:“看,我的在漫漫的化呢?”大虎说:“你放到暖气上,一会儿就化了。”李思萌说:“我的杯子,放在我的手了,来回搓,一热就化了!”水化了后,小朋友纷纷告诉教师实验结果,雪化成水不能喝,雪看着干净,白白的,不能吃,有细菌。殷乐说:“我的化了,真脏啊!” 董雨期说:“不能吃,是脏的,真脏,我在也不吃了。”……
活动点评:
此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人格平等,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商量。课程与幼儿的生活是同一过程,幼儿行为问题同样有实现其他各领域的教育目标的锲机。大班幼儿喜欢自己动手探究事物,教师能尊重、支持和鼓励幼儿,能使幼儿大胆尝试研究。
教师前两个措施,幼儿也相当认真地听取。但还是有一部分幼儿有吃雪的行为,措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后来进行了科学实验课程讨论活动,幼儿有了明显的变化,几乎吃雪的行为没有了。即使,有个别幼儿有吃雪行为,也会有幼儿及时跟吃雪的幼儿讲做的实验结果,这样吃雪的幼儿就会立即停止吃雪。这充分的表明,课程起到的作用。通过自己动手来证明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幼儿就会从心底明白吃雪的行为不好而改正。
关于科学教案5
一、教师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1、师提问:"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
"今天冬姑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吧!"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师提问:"小朋友们,这个故事里都有哪些小动物?"
"小猫和小狗它们在说什么?那么天上下的是什么?小朋友们你们说说看天上下的是什么呢?"
3、幼儿自由讨论交流
二、出示故事挂图,师讲述故事。
1、在讲到小花狗时,依次找到小花狗、小花猫、老母鸡和小朋友并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2、师重点解释"慢慢地、漫天飞舞"。
3、出示下雪的.flash,让幼儿感受下雪时的情景。
三、请幼儿再次欣赏故事。
1、当出现角色时停下来让幼儿进行模仿对话。
2、故事讲完后,请幼儿想象飘落下来的雪花还像什么?(碎纸片、棉花等)请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示雪花飘落时的样子。
四、教师、幼儿分角色扮演对话。
1、教师旁白,请若干幼儿分角色扮演对话。
2、师评价
关于科学教案6
活动目标:初步理解拱形能承受较大的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建筑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半个鸡蛋壳、铅笔、粗气管(长短相同)、一次性杯子一个、针筒一个(注满有颜色的水)、小量杯(蛋壳)、长条卡纸、小积木若干、记录表、自绘图片“小鸡出壳”、故事录音《小鸡出壳》、有关拱形的建筑物图片。
活动过程:
1、设疑激趣:
出示图片“小鸡出壳”,讲述故事。
——“到底是谁琢破了蛋壳?”
幼儿动手实践操作:把铅笔当做小鸡的嘴巴,分别戳在凹面和凸面上,感受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凹、凸面是出现的不同现象。
2、演示解惑,初知原理:
教师设疑——“为什么凸的一面不容易破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
教师提升幼儿经验:这个蛋壳是拱形的,当力落到蛋壳上就像水一样散开了,所以薄薄的蛋壳是不容易破。拱形的蛋壳能承受较大的力。
3、引导迁移:
教师讲述——“想不到吧,小小蛋壳里藏了这么多秘密,人们根据蛋壳的原理建造了许多建筑物,你们知道有哪些建筑物是拱形的吗?”
幼儿回忆《新房子和老房子》中看到的建筑,展开讨论。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拱形建筑物、隧道、桥梁、屋顶等图片,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拱形能承受更大的.力。
重点介绍拱形桥,引导幼儿理解拱形的桥面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4、激励探索,变通思维:
教师提供材料,幼儿两人一组,尝试建构桥。
——“我们也来当一回建筑师,搭建一座拱形桥,桥造好后,会有很多行人和车辆从桥上通过,所以,桥要造得牢固。”
鼓励幼儿相互合作,大胆地建构。
师生一起验证的承重情况:在幼儿搭建的桥上放上积木,比较哪一组的拱形桥最牢固。
教师提问:为什么同样是拱形桥,可是承受的力却不一样呢?
活动结束:教师小结,结束教学活动。
关于科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知道蜜蜂的外形特征,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
2、知道蜜蜂对人类的贡献,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ppt《蜜蜂》
2、蜂蜜
教学过程
一、认识蜜蜂的外形特征
教师说谜语:一只小小虫,飞到花丛中,又采花粉又采蜜,人人夸它爱劳动。
谁来告诉大家,这只小小虫是什么?
二、课件演示
1、我们来看看小蜜蜂长的什么样呀?
幼儿观察图片并讲述蜜蜂的特征
(1)蜜蜂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头、胸、腹)
(2)蜜蜂的头上有什么?
(眼睛、触角、口器)
(3)蜜蜂身上有几对翅膀?(两对)
(4)蜜蜂的有几对足?看看三对足长的一样吗?
第三对足跟前面两对有什么不一样?(三对足,第三对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5)蜜蜂全身长什么?
小结:蜜蜂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一对大眼睛和口器,
胸部上有两对翅膀、下面有三对足,蜜蜂全身长着细细的毛,可以粘住花粉。
第三对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三、蜜蜂的作用
1、引导幼儿讨论:
(1)蜜蜂是怎样采蜜的?
教师讲解:蜜蜂从植物的'花中采取含水量约为80%的花蜜或分泌物,
存入自己第二个胃中,在体内转化酶的作用下经过30分钟的发酵,
回到蜂巢中吐出,蜂巢内温度经常保持在35℃左右,经过一段时间,水份蒸发,
成为水分含量少于20%的蜂蜜,存贮到巢洞中,用蜂蜡密封。
(2)蜜蜂把身上的花粉抖在哪里?
(3)蜜蜂的家族里都有谁?
2、蜜蜂是人类的好朋友?知道它对人类有什么好处吗?
课件演示:蜂产品
四、认识蜂窝
课件演示
1.你们知道蜜蜂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吗?蜜蜂的房子叫什么?
2.蜂窝是什么形状的?
3.蜂窝是蜜蜂用什么造的?
知识讲解:蜜蜂的蜂窝构造非常精巧、适用而且节省材料。
蜂房的房孔都是正六角形,两个房孔之间只隔着一堵蜡制的墙。
房孔的底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圆的,而是尖的。
这个底是由三个完全相同的菱形组成,
两个钝角都是109°而两个锐角都是70°。
五、品尝蜂蜜
关于科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喜欢吃马铃薯。
活动准备
1、图片:食用马铃薯的图片 , 生长的马铃薯,发芽的马铃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
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马铃薯。
二、认识马铃薯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马铃薯
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马铃薯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马铃薯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马铃薯吗?
3、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马铃薯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马铃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
马铃薯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
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马铃薯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马铃薯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马铃薯。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马铃薯了。
4、教师小结马铃薯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马铃薯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
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马铃薯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
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马铃薯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马铃薯的食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马铃薯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教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马铃薯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
2、提问:马铃薯可以怎么吃呢?
幼儿讨论
3、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
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教师:想不想吃马铃薯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马铃薯食品吧!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
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中班科学:大蒜哥哥,葱弟弟和韭菜妹妹
目标:
1.在捡菜的过程中进行分类比较,了解韭菜.大蒜.葱的不同特征。
2.在种植过程中,发现根能吸收营养,帮助植物生长。
准备:
1韭菜 .大蒜 .葱。
2筐若干个(三只以上)。
3小花盆若干。
过程:
一 .谈话
你们在家吃过韭菜 .大蒜 .吗?那认识它们吗?
二 .拣菜
1 .出示一筐菜。
菜场一早送来许多菜,可是粗心的送菜人把好几种菜混在了一起,给厨房的厨师带来了许多麻烦。厨师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把这些菜分开放在各自的筐里。
2 .幼儿一边拣菜一边把菜分别放入不同的筐中。
关于科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有用的绳子”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2、探索绳的各种玩法,体验玩绳的乐趣。
3、提高动作的灵敏性与协调性,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1、 收集各种各样的绳子。
2、教师用绳自制的网兜。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绳子的用途展开讨论。
(1)启发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绳。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绳子,你们认识它们吗?请你们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拉一拉,它们一样吗?”
(2)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3)请幼儿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绳,集体交流。
师:“你喜欢的绳子是什么样的?它可以用来做什么?”(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
(4)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不一样的绳子?它们有什么用?”
2、引导幼儿探索绳子的不同玩法
(1)教师用绳子变魔术,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绳子还可以变魔术呢!”“今天绳子特别高兴,它们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开动小脑筋,可以怎么玩?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商量一下,也可以把你的好办法告诉你的好朋友。”
(2)幼儿自由选择绳子尝试不同的玩法,教师参与其中,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3)幼儿展示自己不同的玩法。
(4)引导幼儿探索合作玩绳。
师“能不能几个小朋友用绳子一起玩游戏?可以怎么玩?”
3、师生互动游戏:“网小鱼”。
关于科学教案10
一、活动目标:
1、自主探索了解伞的名称、特征与作用。
2、能仔细观察并用完整的语言大胆描述伞的明显特征。
3、在师幼互动游戏中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并能迅速作出反映。
二、活动准备:
1、事先布置好“伞店”的场景。
2、常见的伞:长柄伞、折叠伞等;特殊的伞:露天大伞、工艺伞、牙签伞等。
3、几种伞的图片、“售货员”挂牌。
三、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伞店”售货员的身分,组织幼儿参观“伞店”,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自由观察常见的伞,了解伞的构造、特征与作用。
1、教师引导幼儿选取“伞店”里的一顶伞,开始重点观察。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材料等方面观察。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3、根据幼儿的观察反馈师幼共同提炼:伞可以分为伞面、伞架和伞骨。伞有自动伞、手动伞、有直杆伞、有折叠伞……这些伞可以挡雨和遮阳。
(三)观察几种特殊的伞,拓展对伞的认识。
1、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讲述。
教师:除了刚才我们观察的伞以外,你还见过其他的.伞吗?“伞店”里还有许多特殊的伞,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2、幼儿自由观察特殊的伞,教师鼓励幼儿与同伴轻声交流自己的发现。
3、请幼儿讲述观察到的结果。
4、师幼共同小结:这些伞有的很大如露天大伞、有的很小如牙签伞、有的很漂亮如工艺伞。它们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有遮阳用的、有舞蹈时用的、有作为装饰用的。
(四)在游戏中巩固幼儿对伞的不同作用的认识。
1、出示伞的图片,交代游戏要求。
教师:有几位客人也想买伞,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要求,然后一起挑选最合适的伞。
2、根据客人的描述选择相应的伞。
客人1:“我要出去旅游,生怕下雨所以要带顶伞出门。请小朋友帮我挑选一顶适合旅游用的伞。”
客人2:“我要开一个茶楼,需要一些伞撑在门口给客人遮阳用。请帮我选一顶合适的伞。”
客人3:“我要参加一个舞蹈节目,请帮我选一顶适合舞蹈时用的伞。”
(五)玩“买伞”游戏,鼓励幼儿完整清楚地描述伞的明显特征。
1、教师以“售货员”的身份提出游戏的要求:“伞店开张了,欢迎各位顾客前来购买。我们店的规定很特别,买伞不要钱,只要把话说清楚就能买到。说清楚什么呢?要说清楚你买的伞的特点,如颜色、柄是怎样的、伞面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让售货员根据你的描述找出你要的伞。
2、幼儿自由选择售货员和顾客角色,共同讨论游戏语言,玩买伞游戏。
四:活动延伸:
1、美术活动:美丽的伞面。
2、设置“多彩的伞”游戏区,供幼儿自主游戏。
关于科学教案11
活动目标:
1、通过自身探索与实践,感知轮子是圆形的;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它会滚动。
2、引导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生活中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通过尝试、比较,体验轮子能省力,体验发现的乐趣。
3、鼓励幼儿相互合作、积极交流,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带有轮子的玩具、实物;各种积木、物品(书)、相关图片。废旧纸盒、瓶盖、剪刀、双面胶、画笔、画纸
2、活动前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带有轮子的各种东西。
活动过程:
1、导入,第一次探索活动。知道有轮子的东西会滚,感知轮子是圆形的,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会滚动。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好玩的东西,待一会儿要请你们玩一玩,你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两个人玩,还可以几个人玩。玩的时候可以的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分散玩耍、探索,老师参与指导,引导小朋友相互之间交流。请每位小朋友拿两个不一样的东西坐到位置上。
2、谈话:
*组织小朋友和邻座交流一下:两人手上拿的东西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刚才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有什么发现?你现在手上拿的是什么?他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引导幼儿讲述总结,知道轮子是圆形的,会滚动,轮子还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
3、第二次探索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我这儿有许多书,我想请小朋友把这些书从教室的这边送到那边,再从那边送回来。小朋友可以想各种办法把书送过去,看谁想的'、用的办法最多,你们可以自己去找朋友一起想办法送书。
*幼儿分散送书游戏,分别体验用手拎、抱、抬和用车推的方法,感受用车推的舒服,体会轮子能省力的优点。
4、集中交流
*请小朋友相互交流一下刚才自己是如何送书的.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你用了哪些方法送书?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引伸谈话:轮子的作用很大,你还在哪里见过有轮子的东西?它有什么用处?(启发幼儿讲述生活中所见的一些有轮子的东西。教师还可以介绍几种,如大吊车、压路机、挖土机等)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发明一些有轮子的东西呢?
5、发明创造有轮子的东西
*画: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
*做:用多种材料制作。
*说: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伴和其他人听。
关于科学教案12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叶子的各种食用方法。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良好的倾听习惯。
3.体验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教育幼儿多吃蔬菜,不挑食。
活动准备
1.各种可以食用的叶子:大白菜、包菜、生菜、香菜、枇杷叶、鱼腥草等。
2.方篮若干个(标有生吃、熟吃、做药等图形标志)。
3.课件《可以食用的叶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活动
1、师生共同回忆叶子的'用途,许多叶子我们人可以吃。
(1)教师:小朋友们平时吃过那些叶子呢?你是怎么吃的?
(2)集中讨论:你吃过那些叶子,你是怎么吃的?
2、教师小结:原来叶子有这么多的吃法呀,有的可以煮熟了吃,有的可以生吃,有的可以作药吃。
二、分类活动:
1、第一次分类:
教师:今天,林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可以吃的叶子,请小朋友找一找,想一想,
那些叶子你吃过,你是怎么吃的,然后把它放入三个相应的篮子里。
(依次出示三种标志并作解释)。
2、教师检查其中一组幼儿分类情况,指出明显的错误,引导幼儿进入第二次分类。
教师:小朋友分得这么多,老师都检查不过来了,请小朋友也来当当小老师,检查一下别的小朋友分得对不对,好吗?
如果不对,请你把它找出来,放在合适的篮子里。
3、小结,请幼儿说说:你发现哪些叶子分错了,你是怎么分的。
4、教师:其实我们可以食用的叶子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1)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叶子的食用方法。
(2)显示一些可以食用的叶子,请小朋友说说这些叶子叫什么,是怎么吃的。
5、提问: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可以吃的叶子,你们知道它是从那里来的吗?是谁种出来的?
教师鼓励幼儿将平日里看到的农民伯伯及爷爷奶奶种菜的样子大胆的表现出来。
三、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品德教育:
1、知道蔬菜有营养,要多吃蔬菜。
2、知道农民伯伯种菜很辛苦,要尊敬他们。
延伸活动
1、制作叶子拼盘。
2、制作生菜沙拉。
3、继续了解可以食用的叶子的名称、食用方法。
关于科学教案13
《不同形状的拼图形》
教学目的:
1、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并能分辨出三种不同的图形。
2、学习句型“这是由**和**拼成的”。
3、体会操作图形组合的.乐趣,锻炼幼儿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用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图形铺成小路。
2、每人一份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
3、猫头鹰头饰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老师扮演猫头鹰爷爷:小朋友,你们好!我是猫头鹰爷爷,今天我要在森林博物馆开画展,邀请小朋友们去看画展!
2、去画展的路上
1)老师:这条路真有趣,它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啊?
幼儿回答: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2)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圆形。
我们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圆形。
3)接下来我们看到什么形状?三角形。
我们一起数一数共有几个三角形。
4)再接着我们看到什么形状呢?正方形。
我们数一数正方形共有几个。
3、看画展
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太阳、送书、小房子,请幼儿说一说这些画是由什么图形拼贴成的。
4、幼儿用图形拼贴
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从旁指导。
5、欣赏拼贴作品。
关于科学教案14
活动由来:
小班幼儿喜欢鲜艳、艳丽的色彩,在平时的散步等活动中孩子们对花这类美丽的事物分外的注意和喜爱。因此,我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点,设计了“鲜花朵朵开”的科学教案,在运用课件演示和肢体动作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幼儿在有趣、形象的教学环节过程中学习鲜花的开放过程,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目标:
1、认识花的特征,知道花的绽放过程。
2、理解儿歌的内容,会用肢体动作表现花的绽放。
3、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重难点:
1、学习花的绽放过程,用肢体动作表现花的绽放过程。
活动准备:
1、“小蜜蜂采花蜜”和“鲜花朵朵开”的音乐,录音机1台。
2、“鲜花朵朵开”的教学课件,也可用图片来代替,小蜜蜂的`头饰1个。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1、老师播放“小蜜蜂采花蜜”的音乐,引导幼儿玩手指游戏。
老师:老师戴上小蜜蜂的头饰,说:“小朋友,看看谁来了?”让我们和小蜜蜂一起玩手指游戏吧!(双手握拳,伸出小指,使小指自然弯曲,随儿歌节奏做手指游戏——玩法在“小班音乐教案‘小蜜蜂采花蜜’”有详解)
老师:小朋友们真棒!真是勤劳的小蜜蜂。你们知道花是怎样开放的吗?
二、学习新课
1、老师播放“鲜花朵朵开”的教学课件,幼儿仔细观看课件。
老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花是怎样开放的!(播放课件)
2、老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花开的过程。
老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花……)
老师:花是一开始就开放了吗?(不是,先是长出一个小小的花苞)
老师:花苞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有的花苞是粉色的,有的花苞是黄色的,小花苞顶上有点尖,就像尖尖的嘴巴……)
老师:花开了以后是什么样的?(花开了以后,能看到花蕊,还能看到一片片的花瓣,就像张开了大嘴巴……)
3、老师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花开的过程。
老师:小朋友,你们看,小花苞就像这样——双手并拢,掌心相对,使两掌掌心呈空心状。
老师:春风来了,小花苞,慢慢长大了(双手指尖朝下压,使两掌掌心呈最大的空心状),最后,花慢慢地开放了(双手指尖往外张开,托起下巴,做花朵状),好看吗?
附儿歌:鲜花朵朵开
小花苞,尖尖嘴,春风吹,笑开了;
鲜花开,张着嘴,一朵朵,真好看!
4、幼儿用肢体动作感受花开的过程。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的鲜花开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鲜花开成什么样了?跟着老师一起做!(老师念儿歌,随着儿歌节奏带领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理解花开的过程)
老师:小朋友们的鲜花开得真好看!让我们笑一笑!
三、巩固新知
1、幼儿玩游戏巩固新知识。
幼儿围成圆圈坐在地板上,随儿歌节奏做花开放的过程,请一名幼儿扮演小蜜蜂,在圆圈外转圈飞,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唱儿歌,游戏开始,当唱到最后一句时,扮演小蜜蜂的幼儿拍到谁的背,谁就起来追小蜜蜂,如果小蜜蜂跑回被拍到幼儿的座位,则轮到被拍的幼儿扮演小蜜蜂。
四、结束活动
1、好了,小蜜蜂采了很多花蜜,它该回家吃饭了,让我们到教室外玩玩吧!
活动延伸:
1、如果有条件的话,幼儿园可组织幼儿到郊外或花园参观各色各样的鲜花,加深对花的认识,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老师可在语言区提供有关花的阅读材料或图片,供幼儿欣赏,也可让幼儿给花苞和绽放的花朵排序,加深对花开放的认识过程,培养幼儿对花的热爱之情。
3、在美工区,可给幼儿提供一些操作材料,如供幼儿折的彩纸,并在墙壁上贴上郁金香等花的折纸步骤,供幼儿参照,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温馨提示:
1、幼儿在观看完课件后,老师要引导幼儿开口说花的开放过程,多给幼儿视觉上的感知。
2、如果老师没有课件,可以用图片来代替课件,但是,图片要有明显的变化过程——从一点点的小花苞,到长大的花苞,最后到绽放的花朵。
关于科学教案15
一、主题名称:小司机
二、活动内容:车轮骨碌骨碌转
三、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类型的车辆发出不同的铃声,模仿他们发出的不同声音。
2、尝试体验儿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四、活动准备: 各种玩具车辆
五、过程与指导:
1、说说自己上幼儿园的方式
(1)、介绍每天早上自己是怎么来幼儿园的。
(2)、如果是坐车来,说说坐的什么车。
(3)、谈论车子怎样跑得快,车身下都装着什么。
2、学念儿歌
(1)、欣赏儿歌
(2)、说一说儿歌里出现的是什么车,发出怎样的.声音。
(3)教师扮演司机,幼儿扮演乘客,一起边念儿歌边模仿开汽车的动作; “小汽车呀嘀嘀嘀,嘀嘀嘀,嘀嘀嘀,带着我呀向前跑。车轮骨碌骨碌转,转呀转,转呀转,一直转到幼儿园。”
(4)谈谈说说:自行车有没有车轮?它会发出怎样的铃声?
(5)将儿歌中的汽车改编为自行车,听听老师怎样念: “自行车呀丁零零,丁零零,丁零零,带着我呀向前跑。车轮骨碌骨碌转,转呀转,转呀转,一直转到幼儿园。”
3、做做玩玩“车轮骨碌骨碌转”
(1)听教师的信号变换车辆,边念儿歌边开车。
(2)按自己意愿选择玩具车辆,边念儿歌,边模仿车轮转动的状态。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托班科学教案认识红色绿色11-03
中班科学教案:放屁_中班科学教案07-05
科学教案:蜗牛09-11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赛车》04-07
有关科学教案06-12
关于科学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