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

时间:2024-06-11 14:56:41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案15篇(优)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教案15篇(优)

小学科学教案1

  一、游戏导入

  游戏“猜猜我是谁?”

  课前请几位学生用硬纸遮住脸部,由老师带领依次进入教室。请学生猜猜他们是谁?你凭什么判断得这么准?(身材、个头、衣服……)

  儿童参与游戏活动,心情轻松愉快,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发表质疑

  1,请表演的学生下移纸板,露出头发,请学生仔细比较他们的头发有何不同之处?(长短、发型、颜色……)

  2,继续露出眉、眼、耳,请学生再仔细观察比较其各自的特点。(大小、形态、位置……)

  3,再露出鼻、嘴至整张脸,请学生比较每个人鼻、嘴的特点。(长短、大小、肥瘦、形态……)

  4,比较脸型。(胖、瘦、长、短、方、圆……)

  5,请学生谈谈:刚才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谁的特征最明显?为什么?

  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眼、脑去发现物象的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让学生分段、分步寻找脸部特征,符合儿童注意力的广度与深度发展的规律。

  三、深入探究

  1,看一看:用小镜子观察自己的脸部特征。(发型、五官、脸型……)

  2,说一说:请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脸部特征。(喜、怒、哀、乐时的五官变化)

  3,演一演:请几位特征明显的学生上台表演喜怒哀乐的表情。

  通过看、说、演进一步捕捉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及人物表情的无穷变化。

  四、感受实践

  1,讲解演示作画方法:

  请学生说说老师的脸部特征,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在大画纸上分步画自己。边画边讲作画方法:a.根据脸型勾画轮廓;b.添画头发和五官(抓特点、添表情);c.上色(可线描);d.可用夸张手法画自己(教师示范几个被夸张的自画像)

  2,谁想做老师的好朋友?那么就请你把画好的自己剪下来贴在老师画像的旁边,我们共同完成一幅好朋友的大合影,好吗?

  3,作画要求:再仔细观察自己面部的特征,大胆地画出自己的'相貌。(对有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画出自己的喜、怒、哀、乐的表情)

  由学生先找出老师的面部特征,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提示,画出自画像。通过这样的示范,无疑给学生的描绘提供了“拐杖”,进一步帮助学生将脑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具象化。

  五、巡视指导

  1,鼓励学生大胆作画,只要能描绘出自己的某一个特征,就是好的。

  2,让学生避免面面俱到,也就是眉毛、胡子样样都描绘得太细巧,反而增加了难度。

  3,可用些夸张的手法,如:胖脸更胖;瘦脸更瘦;爱笑的嘴更大、更弯;爱哭的没了眼;……-

  学生放假后的第一幅画,难免缩手缩脚,教师的鼓励在此时最管用。

  进行个别针对性辅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六、欣赏评价

  1,作业展示:请大家一起欣赏“大合影”。

  2,自评互评:从“大合影”中你能找到谁?谁的脸部特征最明显?

  3 欣赏大师们的“自画像”:艺术大师们在表现自己时,特别重视面部神情的刻画(课件欣赏徐悲鸿、凡·高等画家的自画像)。透过他们的神情,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互相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通过欣赏名家名作,增加美术文化含量,提高修养。

  七、课后延伸

  1,老师打算将这张“大合影”扫描进电脑,作为你们教室电脑的桌面背景,你们同意吗?

  2,这张“大合影”是由许多长相不一,个性不同,但都聪明、可爱、充满自信的你们组成,老师希望你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一个向上的集体、一个互助的集体。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集体主意识。

小学科学教案2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课时安排:

  1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板书:微小世界)

  2、提问:什么是微小世界?(细菌,细胞,病毒等)。

  3.提问:微小世界是什么样的呢,人类是怎么观察到的?需要借助一些观察工具是吗?用什么呢?

  介绍:通常我们都是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这样的观察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微小世界的有关知识,本单元我们就重点研究放大镜,显微镜,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放大镜》(板书课题:放大镜)

  二、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师出示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谁能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各种放大镜根据用途不同,所以结构也有所不同。顺便介绍修表用放大镜,鉴定珠宝用放大镜,台式放大镜。)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教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①目、镜、物三者,目、物不动,镜动。

  ②目、镜不动,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四、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五、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小学科学教案3

  一、课程标准: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能通过栽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3.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图画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1.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2.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3.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学习成果评价

  (一)概念发展:

  1.不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2.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3.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探究能力:

  1.能够描述职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3.能用图画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五、教学材料:

  图片、自制“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图”、布置学生收集、阅读植物方面的资料和图片

  六、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师生互动的目的

  教学反馈

  集中话题

  1.前面我们观察了解了土壤。和土壤的联系最密切的要数——?(各种各样的植物)。

  2.这个单元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各样的植物。

  3.板书课题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植物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1.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说一说,感受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教师补充一些学生没有说过的植物并小结:植物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是植物为人们提供营养,那么你们知道各种植物的哪部分能供我们吃吗?

  教师及时点拨学生认识植物的.各个部分名称。

  同学们对植物的各个部分的认识都很准确,如果请你画一株完整的植物,会画吗?

  评价时,引导学生从植物的六个器官方面进行评价。

  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感受植物与人类的和谐。

  认识植物的局部。

  引导学生用图画的方式描述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回顾和解释

  这一课学习的课题是《植物和我们》,植物和我们有哪些关系?

  鼓励学生说出这节课的收获。主要从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的贡献等方面说。

小学科学教案4

  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水滴在不同纸上的结果,能进行简单地实验记录;

  2、能发现由于纸质的不同产生吸水速度和程度不同的现象,并运用此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增强对实验活动及探索事物的兴趣。准备:玻璃缸,纸花,各种纸片,白纸两张;记录纸每人一份,水、布、箩筐每组一份。

  过程:

  (一)发现纸吸水的现象

  1、出示纸花,现在把纸花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花打开了,花瓣湿了)

  2、为什么纸花会在水中开放呢?

  3、小结:因为纸会吸水,纸做的花吸了水以后就会开放了。

  (二)比较水滴在不同纸上的结果

  1、设疑纸都会吸水吗?教师交代实验方法:将水滴在纸上,耐心地观察一会,然后在吸水的纸旁作个记号;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观察;

  3、幼儿讨论实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把幼儿的讨论结果贴到纸上,分成吸水和 不吸水两类;

  4、小结:生活中的各种纸有的吸水、有的不吸水,当水滴到纸的表面上,水马上消失了,或是慢慢地渗透进去了,那这些纸会吸水的;当水一直停在纸的表面上,那这些纸是不吸水的。

  (三)发现纸的吸水速度不同

  1、设疑纸的吸水速度一样吗?

  2、教师操作实验:纸的爬色比赛,幼儿观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发现纸片有什么不同?请个别幼儿摸摸看看(厚薄、光滑粗糙之分);

  3、小结:不同的纸吸水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材料不一样,吸水的速度也不同,比如餐巾纸绉纸很薄又粗糙吸水快而多,白卡纸光滑又厚吸水慢又少。

  (四)选纸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吸水和不吸水的纸,请选一选合适的纸;

  2、天气热擦汗该选哪种纸?画水粉画该用哪种纸?包吃剩的食品如饼干糖果等该用哪种纸?并说明理由。

  延伸:生活中还有一些很特殊的纸,如不怕水的纸等等,在接下去的活动中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托班科学教案:《玩纸——有趣的纸书》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幼儿园的老师都想教学工作能使小朋友们学到知识,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准备教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幼儿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托班科学教案:《玩纸——有趣的纸书》”,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喜欢看书,乐意参加摸书找纸的游戏。

  2.练习分辨不同质地的纸,并找出相应的纸配对。

  材料准备

  一本用皱纹纸、瓦楞纸、电光纸、复印纸等做的纸书及与之相配套的不同颜色的纸。

  活动效果

  在幼儿对部分纸有了初步的感受后,我又根据小小班孩子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喜欢色彩鲜艳的物品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一本色彩鲜艳的纸书,书的每一页是由皱纹纸、瓦楞纸、复印纸、电光纸等组成。为了吸引孩子看、摸这本书,并找出与书中纸一样的纸配对,我特意将书边剪成花边状,让它从外观上看就与其他书不同,并在每一页贴上了从废旧图书、广告画儿上剪下的孩子喜欢的小动物形象。这样,即使孩子说不出电光纸、瓦楞纸的名称,也可以通过说小动物的名称让老师和小朋友都了解他指的是哪一页了。书做好了,我将它放进了感知操作区。

  早饭后,幼儿选择自己喜爱的玩具玩了起来。雨楠拿出了那本纸书,一张一张地翻着,翻一张,用小手摸摸。翻完几遍,她又从旁边筐里的好几种纸条中,拿出皱纹纸的纸条,在书里找了起来。雨楠的举动吸引了旁边几名幼儿的注意力,他们也加入了进来。

  轩轩挑了一张纸站在雨楠的身边有些着急:让我找找我的纸跟哪张一样?等我找完你再找。雨楠继续找。她找到了电光纸,高兴地说:我找到了!我发现雨楠找到的电光纸也是绿色的。你摸摸它们一样吗?我在旁边轻轻地说。几只小手都上来摸。这纸是滑溜的!不是雨楠拿的皱纹纸。轩轩摸完后说。雨楠不服地说:就一样,都是绿色的。雨楠说得也对,她发现纸都是绿色的。那你们再摸摸,看看它们到底一样不一样?我继续引导。他们摸摸电光纸,又摸摸雨楠手中的皱纹纸。月月说:皱纹纸有点剌手。那这种纸呢?这种纸不剌手,是滑溜的。小昂抢着说.那你们知道这种纸叫什么名字吗?我指着电光纸说。叫滑溜纸。叫亮纸。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感受给纸起了名字。你们刚才摸的特滑溜的、还有点亮光的纸,它叫电光纸你们以后再看到它,就认识它了,对不对?对,它叫申光纸。小昂一板一眼地说。那你们再找找筐里的纸还有没有跟书里一样的了?我轻声地询问。于是,孩子们又开始找纸的找纸,翻书的翻书,继续着他们的游戏。

  活动反思

  在上述这些有关纸的游戏中,幼儿在教师有意创设的环境条件中,不断地运用感官来感知纸的特性,尝试去发现问题,井运用已有的经验解释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申,孩子们的感知觉不仅得到了发展,而且还在与同伴诉说自己的想法、交流自己对纸的认识申提高了语言交往能力,同时,幼儿在操作中也了解了纸的不同用途和废纸的再利用价值,增强了环保意识。所以说,游戏是孩子的良师益友,材料是两者间的桥梁。教师如果要让孩子在游戏申成长,就必须随时关注幼儿,在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后,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材料和指导,让孩子在与材料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小学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有关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科学知识: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小学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本单元选择了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昆虫,鱼类四种动物,代表着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下的动物。这些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课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学生对知识概括、整理以及总结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这一个单元中我们大家交了几个动物朋友,大家还记得它们是谁吗?(动物的图片贴到黑板上)想不想知道它们现在在干什么呢?(出示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二、探究新知

  1、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A小组讨论:四种动物有那些共同特点?。

  教师建议:小组探究合作时的注意事项,教师巡视并参与问题的讨论。

  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问题时是否能团结合作的完成讨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B小组汇报

  C出示视频

  D引导学生从动物的这几个方面:运动、反应、食物、繁殖(板书)等方面总结四种动物的共同特点。

  2、总结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A师:我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动物?看看他们是不是也具有以上特点?

  B学生回答

  C师:世界上大约有一百五十多万种动物,动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D生回答

  E教师小结:他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3、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A比较,植物和动物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师:我们的动物朋友,我们的植物邻居他们是怎样在一起和谐相处的?关于他们你都发现了些什么?知道些什么?

  B学生汇报并总结(植物给动物提供食物,动物为植物生长提供肥料,动物为植物除害。他们生长在同一环境,都会生长发育……)

  C用维恩图区别植物和动物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学生板演维恩图)

  D介绍生物概念

  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他们一样会生长发育,都是从小到大长成的,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衰老死亡,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生命的。

  4、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三、归纳小结

  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作业设计

  说一说:假如我是一只小蚂蚁……

  假如我是一棵草……

小学科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教学难点:

  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实验记录表、手表、跳绳、神经系统课件、血液循环系统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健康,那怎样才能做到健康生活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健康快车》。

  二、探究活动。

  1、计划于组织。

  (1)学生完成“脉搏频率与各种运动的关系”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实验设计”研究方案。

  (3)学生自读“小资料”,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师加以讲解引导。

  2、事实与证据。

  (1)学生搜集证据,对“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的实验加以研究。

  (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研究情况进行交流。

  (3)学生自读“资料卡”,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三、总结。

  第二课时

  一、计划与组织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捍卫‘人体司令部’研究小组”、“探究‘心理奥秘’研究小组”、“‘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四个小组的研究情况。着重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的样张,特别注重数据的积累。教学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研究内容,即使同样在“心”小组的研究,学生研究内容也可能不尽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脏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头进行,以便搜集证据时相互补充完善。同样,“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的研究也会因学生兴趣的不同而出现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二、事实与证据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重点介绍“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的样张,侧重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数据,并采用统计表、折线图、资料图卡等多种表达形式进行分析和表达。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本小组内容的探究中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研究的内容,因而教材也设计了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数据、相互合作解疑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式、方法寻找证据,并及时交流方案。

  【教学后记】

  事实与证据的探究阶段,不拘于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教师可采取课上与课下,分散追踪与适时集中短暂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提醒学生及时修改方案,注重对数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找到相应的表达形式,以便进行全班范围的交流与汇报。

小学科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尊重不同的意见的存在,并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

  科学知识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知道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难点: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学准备】

  1.学生用:地球仪(从支架上取下来,贴小人儿)、手电筒(或蜡烛)、实验记录表。

  2.教师用:模拟傅科摆器木才一套。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

  一、导入课题太阳东升,白天到来;太阳西落,黑夜降临。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昼夜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授:

  (一)昼夜形成的猜想与验证

  1.前人说法与自己的猜想。

  ⑴.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请同学们阅读P24的资料,了解一下前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有条件的可以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⑵.关于昼夜的形成,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说一说自己的理由。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猜测哦!

  ⑶.学生思考后回答。同学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作出了你们的回答,老师梳理一下以后,主要有这几类猜测,我们一起来看。

  (1)地球自转。

  (2)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

  (3)地球绕着太阳转。

  (4)太阳绕着地球转。】

  2.模拟昼夜的形成

  ⑴.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同学们做出了自己的猜测,这些猜测会不会出现昼夜交替?我们有什么办法进一步证明呢?

  ⑵.共同讨论,引入模拟实验,体会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地球————乒乓球(不透明球体)太阳————手电筒(或蜡烛光源)把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⑶.分组实验,模拟验证: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把你的判断记在科学文件夹中。

  3.汇报交流作标记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

  (二)地球自传的实证————傅科摆

  1.导入:通过模拟实验,几种猜测都是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那么究竟哪一种是符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呢?我们来阅读一则科学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后集体交流。

  3.老师利用实验器木才模拟演示讲解,加深理解。

  演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讲解:“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4.形成共识: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传形成的。

  三、拓展延伸:地球是怎样自传的?自传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查阅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地球绕地轴自转,地轴始终倾斜)

  【教学准备】地球仪(或大的中国地图);写有“北京”、“乌鲁木齐”的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了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传形成的。今天我们继续讨论关于地球自转的话题。

  二、新授:

  (一)地球怎样自传

  1.地球是怎样自传的?自传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同学们收集到哪些有关资料?

  2.同组交流后集体交流(注意倾听,避免重复发言)

  3.教师引导加深理解

  ⑴根据学生生活经历,简单牵引,理解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以上这些事实可帮助学生初步体会相对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在运动的物体上观察其他静止的物体时,静止的物体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运动的方向:自西向东或逆时针方向。

  ⑵引导理解:地球绕地轴自转。

  ①引导阅读指南车信箱资料————极昼和极夜

  ②补充资料:“不动”的北极星

  ③学生猜想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演示:“不动”的北极星说明地球的自转是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运动的。什么情形才会出现极昼和极夜呢?(地轴始终是向一个方向倾斜的。为后面理解四季形成作点铺垫)

  ⑶地球自传一周约需要24小时。

  (二)探究谁先看到日出

  1.同一天里,是北京的小朋友和乌鲁木齐的小朋友谁先看到日出?请同学们先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两个地区,确定它们的地理位置关系,再进行预测。

  2.设计好实验方案,填写在P27面,分小组探究。

  3.汇报:哪个地方的人先见到日出?为什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个演示游戏,加深印象:请几个同学背向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其中两人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另请一名同学代表太阳。所有同学一起逆时针转动,“北京”和“乌鲁木齐”见到太阳就叫一声“亮”。

  4.让学生自己在地球仪上找出更多的地点,判断不同地点看到日出前后情况的比较。

 三、课外延伸地球是不是只有自转这种运动方式呢?请同学们课外查阅资料了解。

小学科学教案9

  托班科学教案:《纸宝宝朋友》

  活动目标:

  1、看看、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纸。

  2、尝试用团、抛、踢等不同的动作玩纸,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餐巾纸、手工纸(红黄蓝绿)、报纸、超市的广告纸;纸箱等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这是出示纸袋。可以放什么?我在纸袋里放了,宝宝喜欢的纸,猜猜看是什么纸?

  2、看看讲讲。

  (1)餐巾纸(生活)---边出示边说这是---餐巾纸。

  教师提问:餐巾纸帮宝宝擦什么?你是怎么擦的?

  儿歌:餐巾纸,折起来,擦鼻涕,真干净。

  (擦过的餐巾纸放哪里?)(2)我的纸袋里还有出示手工纸(颜色)提问:这是什么颜色的手工纸?(红黄蓝绿)手工纸可以干什么?(可以剪、可以撕)游戏:手工纸变变变,变架飞机飞飞飞(3)超市的广告纸(认说日常用品)---提问:小朋友在广告纸上看到了什么?

  讨论:你想到超市买什么东西?

  (4)我们再看看,纸袋里还有报纸(新闻)提问:报纸是谁看的?报纸上有什么?

  小结:宝宝长大了,也来看新闻、看故事。

  3、玩报纸(1)超级捏捏捏!(团成球)捏捏捏,用力捏。谁的球小?谁的球大?

  (2)抛我的报纸球,飞起来喽!

  踢我的报纸球,踢起来喽!

  滚我的报纸球,滚过来喽!

  4、送纸球宝宝回家。

  托班科学教案纸宝宝朋友

  活动目标:

  1、看看、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纸。

  2、尝试用团、抛、踢等不同的动作玩纸,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餐巾纸、手工纸(红黄蓝绿)、报纸、超市的广告纸;纸箱等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

  这是出示纸袋。可以放什么?我在纸袋里放了,宝宝喜欢的纸,猜猜看是什么纸?

  2、看看讲讲。

  (1)餐巾纸(生活)---边出示边说这是---餐巾纸。

  教师提问:餐巾纸帮宝宝擦什么?你是怎么擦的?

  儿歌:餐巾纸,折起来,擦鼻涕,真干净。

  (擦过的餐巾纸放哪里?)

  (2)我的纸袋里还有出示手工纸(颜色)

  提问:这是什么颜色的手工纸?(红黄蓝绿)手工纸可以干什么?(可以剪、可以撕)

  游戏:手工纸变变变,变架飞机飞飞飞

  (3)超市的广告纸(认说日常用品)---

  提问:小朋友在广告纸上看到了什么?

  讨论:你想到超市买什么东西?

  (4)我们再看看,纸袋里还有报纸(新闻)

  提问:报纸是谁看的?报纸上有什么?

  小结:宝宝长大了,也来看新闻、看故事。

  3、玩报纸

  (1)超级捏捏捏!(团成球)

  捏捏捏,用力捏。谁的球小?谁的球大?

  (2)抛我的'报纸球,飞起来喽!

  踢我的报纸球,踢起来喽!

  滚我的报纸球,滚过来喽!

  4、送纸球宝宝回家。

  托班科学教案:纸孩子伙伴

  教学目标:

  1、瞅瞅、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纸。

  2、尝试用团、抛、踢等不一样的动作玩纸,体会教学的愉快。

  教学预备:

  餐巾纸、手工纸(红黄蓝绿)、杂志、商店的广告纸;纸箱等协助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出教学课题。这就是展示纸袋。可放啥?我在纸袋里放啦,孩子喜爱的纸,猜一猜是啥纸?

  2、瞅瞅讲一讲。

  (1)餐巾纸(日常生活)---边展示边讲这就是---餐巾纸。

  幼儿教师提问:餐巾纸帮孩子擦啥?你是怎样擦的?

  童谣:餐巾纸,折起来,擦鼻涕,真干净。

  (擦过的餐巾纸放哪儿?)

  (2)我的纸袋里另外还有展示手工纸(色彩)

  提问:这就是啥色彩的手工纸?(红黄蓝绿)手工纸可干啥?(可剪、可撕)

  游戏:手工纸变变变,变架飞机飞飞飞

  (3)商店的广告纸(认讲平时用品)---

  提问:孩子在广告纸上看见了啥?

  探讨:你想到商店买啥物品?

  (4)我们再瞅瞅,纸袋里另外还有杂志(新闻)

  提问:杂志是哪个看的?杂志上有何?

  总结:孩子长大啦,也来看新闻、看小故事。

  3、玩杂志

  (1)超捏捏捏!(团成球)

  捏捏捏,使劲捏。哪个的球小?哪个的球大?

  (2)抛我的杂志球,飞起来喽!

  踢我的杂志球,踢起来喽!

  滚我的杂志球,滚过来喽!

  4、送纸球孩子回家。

小学科学教案10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习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平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

  小组活动。

  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的特点

  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活动一 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

  活动二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

  活动三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总结:

  (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 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

  三、巩固运用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小学科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小学科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观察、描述西红柿幼苗的形态特征,了解幼苗成长的过程。

  2.知道植物的根一般生活在地下,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等的作用。

  科学探究:

  1.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并描述植物幼苗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整理幼苗生长过程中每部分的样子。

  3.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根的作用。

  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植物幼苗、研究根的作用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研究根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研究根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常见的盆栽绿植。

  学生材料:番茄或黄瓜幼苗生长记录,自己种植的番茄幼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呱呱坠地的婴儿经过幼儿、儿童时期会长成一位翩翩少年。种下一粒种子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幼苗长大了》来学习一下植物幼苗成长的过程及根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人的一生中早期的成长过程,抛出问题引发思考,点明主题。]

  二、认识幼苗

  1.师:寒假中,老师指导同学们种植西红柿种子,要求同学们观察记录西红柿幼苗的形态、高度等变化,同学们做的怎么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家的成果吧。(展示学生记录的番茄成长的数据和照片)

  2.师:你能说一下这些幼苗有什么变化吗?

  3.生:幼苗长出了叶,叶子变大了,幼苗长高了,变得健壮了… …

  4.师:是的,幼苗长出了茎和叶,幼苗长高变大了。同学们认真观察一周龄幼苗和两周龄幼苗新长出的叶子形态,你有什么发现?

  5.生:幼苗刚开始长出的两片叶子的边缘是平滑的,后来长出的叶子边缘不平滑。

  6.师:这位同学观察的非常认真!番茄幼苗最初的两片叶子是子叶,之后长出的叶子是真叶,我们生活中所见所说的都是真叶。观察一下你种的番茄幼叶长大后的形状像什么呢?

  7.生:像一片片羽(这些语言的意义何在?)

  8.师:非常棒,番茄的像羽毛一样的叶称为羽状叶,杨树的叶像心形,枫树的叶像手掌,每种植物的叶都有特定的形状,叶的形状是植物的重要特征。幼苗长大过程中,地上部分枝和叶生长的同时,根也在努力的生长。根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什么作用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植株生长过程的照片和幼苗生长记录表,让学生直观感知幼苗长大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番茄叶的特征。设疑问引出根的作用。]

  三、根的作用

  1.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栽小葱》,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葱的生长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如土壤、水分、阳光等。同时我们还做过一个“小葱喝水的实验”,每天记录小葱喝多少水。同学们你还记得这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吗?(这个有何意义?)

  2.生:小葱的根要发达,水要没过根… …

  3.师:不难发现“小葱喝水”与植物的哪个器官息息相关呢?

  4.生:“小葱喝水”与根有关。

  5.师:没错,“小葱喝水”靠的是根,这个实验说明根有什么作用呢?

  6.生:“小葱喝水的实验”说明根能吸收水分。

  7.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小葱喝水的实验”说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时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被根一起吸收。所以说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根吸收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能够维持植物的生命,使幼苗不断长大,根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8.师:你印象中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哪里?

  9.生: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的土壤中。

  10.师:这是玉米的不定根,不定根属于根的一种类型,同学们观察一下玉米的不定根生长部位和特点什么?

  11.生:玉米的不定根从茎的下部长出,数量很多,像一个个铁钉将玉米的茎牢牢的固定在土壤里。

  12.师:小组内讨论一下这样的根会有什么作用?

  13.生:根具有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14.师:有一种食物物美价廉被称为“小人参”,你知道是谁吗?

  不错,它就是萝卜。我们常吃的萝卜、胡萝卜、甘薯都属于根。有句俗语说的好: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潍坊萝卜脆甜爽口、美味多汁。同学们想一想这说明根有什么作用呢?

  15.生: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16.师:谁能总结一下根的主要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的思考,让学生感知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四、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2.生1:我知道了幼苗的生长过程,观察到西红柿的叶是羽状叶,不同植物的叶形态上有稳定的差异。

  生2: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生3: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的土壤里。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能维持植物的生命。

小学科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2.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基于所学知识,从太阳光的组成、彩虹的成因等方面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作出假设。

  2.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并尝试制造彩虹。

  难点 指导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推想彩虹的.成因。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平面镜、喷水壶、泡泡液、透明的塑料尺、装满水的塑料瓶、光盘、记录单。

  教师准备:三棱镜、水槽、纸屏、平行光源等、课件。

  [PPT 2 出示]三棱镜、平面镜、水槽、纸屏、喷水壶、装满水的塑料瓶、透明的塑料尺、光盘、泡泡液、平行光源图片,及课前活动要求:思考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3 出示]美丽的彩虹图片导入新课。

  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彩虹的哪些秘密?关于彩虹,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3.学生交流:彩虹有七种颜色,彩虹在雨后产生……

  3.师生总结。板书课题:4.彩虹的秘密。

  二、活动过程

  [PPT 4 出示]活动一: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1.猜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PPT 5 出示]雨后彩虹图片及喷泉上形成彩虹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想彩虹的成因。

  2.学生交流。

  3.师生总结:与阳光有关、与水汽有关、雨过天晴、有雾气等等。

  4.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猜想。

  [PPT 6 出示]彩虹模拟实验活动场景图片:学生利用阳光、三棱镜和纸屏做彩虹模拟实验,及利用阳光、水槽、平面镜和纸屏做彩虹模拟实验。

  5. [PPT 7 出示]实验提示:阳光不足时,可以用平行光源代替阳光进行上述两种实验。也可以利用光的色散与合成演示器进行彩虹模拟实验。

  6.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7.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PPT 8 出示]三棱镜把阳光分散为七种色光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8.[PPT 10 出示]水槽中的平面镜与水形成“三棱镜”示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中的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9.师生总结。

  [PPT 11 出示]水与三棱镜都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并且七种色光的排列顺序是不变的。

  10.获得科学结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11.[PPT 12 出示]教科书介绍的太阳光组成、光的色散现象的资料。

  10.师生总结归纳彩虹的成因,认识彩虹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PPT 13 出示]活动二:制造“彩虹”。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制造“彩虹”的方法。

  2.[PPT 14 出示]制造“彩虹”活动场景图片:学生在阳光下用喷壶喷水制造“彩虹”。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更多的制造“彩虹”的方法。

  [PPT 15 出示]阳光下吹泡泡制造“彩虹”图片,及更多的制造彩虹的方法:阳光透过塑料尺、阳光透过装满水的塑料瓶、阳光照在光盘上……

  4.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制造“彩虹”的感想,交流发现。

  三、拓展活动-----思考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

  1.[PPT 16 出示]思考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

  2.学生交流。

  3.师生总结:在阳光下,小水滴受热蒸发,彩虹就消失了。

小学科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1、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发现丝巾的特征。

  2、能愉快的参加活动,体验丝巾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丝巾、箱子一只(魔术箱)。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活动。(手指箱子)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

  老师告诉你们,这个箱子和一般的箱子不一样,这是个魔术箱,它会变魔术。

  今天这个魔术箱给小朋友变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箱子里有东西吗?

  2、老师盖上盖子,我们一起来说变变变看老师变出了什么?

  丝巾漂亮吗?是什么颜色的?这么漂亮的丝巾有什么用呢?漂亮的丝巾戴在脖子上,怎么样?

  你想不想戴漂亮的丝巾,没有了怎么办?我们一起说丝巾丝巾快出来。

  二、了解丝巾的各种特征

  1、丝巾的颜色:

  教师:你们手里的丝巾是什么颜色的?

  请拿红色丝巾的小朋友到前面来,我们一起数数红色丝巾有几条?

  (继续引导幼儿给其他颜色的丝巾分类)

  教师结:丝巾有这么多漂亮的颜色,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多种的颜色。

  (引导幼儿说出五颜六色)

  2、丝巾的柔软、光滑

  教师:小朋友用手摸摸你手上的丝巾,摸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丝巾摸在手上软软的,滑滑的。

  3、丝巾的透明与不透明

  4、游戏躲猫猫

  教师:你们想不想用丝巾玩躲猫猫的游戏,我们一起说躲猫猫,躲猫猫,快快躲好,谁也找不到。

  (教师和幼儿一起躲到自己的丝巾下)都躲好了吗?

  怎么有的小朋友我可以看见,有的.看不见啊?

  教师总结:看得见的是透明的,看不见的是不透明的。

  5、丝巾的大、小

  教师:想不想再玩躲猫猫的游戏?

  老师要和一个小朋友躲在一起,谁愿意和老师躲在一起的?

  为什么这条丝巾遮得住老师,就遮不住小朋友,遮得住小朋友就遮不住老师?

  原来是丝巾太小的缘故,谁的丝巾大?

  三、结束活动

  教师:这些丝巾真漂亮,我们一起来戴一戴。(幼儿相互帮助扎丝巾)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司机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集体游戏。

  2.辨别一个许多,感知两者的关系。

  3.能按指挥行动。

  活动准备:

  玩具方向盘,每个幼儿一个。皮球,每个幼儿一个。

  活动过程:

  1.布置停车场。

  出示一个玩具汽车,说说汽车要休息了,停在哪里?知道集中停汽车的地方叫停车场。

  教师带领幼儿布置停车场,教师当停车场指挥,幼儿各拿一个方向盘当小司机,做开汽车的动作,玩一玩。要求汽车要听指挥行动。

  2.停车场有许多车。

  汽车都停在停车场内,一个幼儿代表一辆汽车,指挥问:停车场里的汽车多不多?让幼儿感知有许多辆汽车。

  3.一辆一辆开走了。

  指挥发出信号,让小司机将汽车开出停车场,每辆汽车出场时,要让小司机说:我开走了一辆车。汽车都开走了后,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停车场的许多汽车到哪里去了?知道许多分成了一辆、一辆。

  4.一辆一辆开回来。

  指挥发出信号,让小司机都把车开回停车场,进场时要说:回来一辆车。汽车都进场后,看一看,停车场里怎么又有许多车了?知道一辆、一辆合起来是许多。

小学科学教案15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

  1、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曾安排的观察动物的任务,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个观察情况吧

  2、汇报交流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3、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4、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5、教师提示:我们已经研究了鸟、昆虫、一些哺乳动物,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其他类型的动物,你还了解哪一类动物呢?

  6、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

  学生交流

  学生代表汇报

  学生纷纷发言

  课前提前安排学生观察动物,对学生学习这节课作了重要铺垫。

  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

  适时评价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活动二:认识动物的特征

  1、布置探究任务:观察昆虫、鸟、哺乳动物之外的其它动物

  2、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动物进行观察,观察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观察后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3、布置学生讨论交流,分组探究

  (鱼一个小组,两栖动物一个小组,爬行动物一个小组,共三个小组)

  4、根据观察讨论的结果,分组填写观察记录(各个小组填写各自的记录表,动物类别不同表不同)

  5、组织学生汇报小组填写的记录

  6、教师提问:你能按照特征给他们分类吗?

  7、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类交流

  活动三:

  1、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这类动物的特征相似?你还了解这类动物的哪些知识?

  2、组织学生交流

  3、你还了解哪些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它们为什么属于这类动物呢?

  学生纷纷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分组探究

  小组填写观察记录(适当引导)

  学生汇报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分类

  学生交流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让学生重视观察的注意事项,也让学生学好科学养成良好得习惯。

  在让学生记录汇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小学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案12-21

小学科学教案12-08

(精选)小学科学教案05-22

【热门】小学科学教案03-13

小学科学教案【精】03-07

小学科学教案【热】03-04

小学科学教案【推荐】03-02

【荐】小学科学教案03-03

小学科学教案【热门】03-02

【推荐】小学科学教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