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24 12:25:58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野外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通过给岩石分类,让孩子经历一个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解释问题的能力。

  4、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

  还应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盛水的烧杯、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或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探究过程

  1、开个石头展览会

  (1)的岩石来自哪里?

  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找到的`?请简单介绍你的寻找经历。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到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2)我的岩石观察

  请你选择一块感兴趣的岩石进行观察。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它呢?

  请你大概估计一下,你会观察到岩石的几个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3)我的岩石观察记录交流

  你用了哪些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

  你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有没有超过自己的估计?

  你对同学的观察描述有没有补充或意见?

  注意,在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岩石特征时,要强调观察方法与观察描述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学生的非观察性描述尤其要加以引导。

  2、给岩石分类

  (1)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

  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

  如果让你给这些岩石分类,你会怎么分呢?

  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分类标准不要轻易否定。

  (2)给岩石分类

  请你选择任何一种标准,给这些岩石分类。

  小组分类活动开始,教师巡回指导。

  (3)岩石分类结果交流

  你们将岩石分成了几类?是按什么来分的?

  你们想到了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结果一样吗?

  (4)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

  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呢?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在于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地域特色提供的相应的岩石,也可以由学生来提供。

  三、小结

  师:课后,你可以再找些岩石来观察。想一想,岩石是怎么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岩石。

  板书设计:

  4.1 各种各样的岩石

  1、开个石头展览会

  2、给岩石分类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2、通过油菜花的观察活动中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3、说出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颗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二、教学重点:

  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三、教学难点:

  知道油菜花的各部分组成名称。

  四、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和小组观察的油菜花若干,小卡片、镊子、放大镜若干,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桃花开了,蒲公英花开了……花草树木以白花盛开的形式宣告:创造新生命的工作开始了!同学们,平时有认真地观察过花吗?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花的.世界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颗油菜,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

  (2)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3)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自己解决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称的词汇问题。

  (2)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①关于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②关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类摆放

  ③关于“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的花瓣是四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并推测花蕾的变化。

  (1)观察一个花蕾;把这个花蕾画下来。

  (2)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说说推测依据。

  (3)画除花蕾未来变化连续图(或排列花蕾的变化连续图照片)。

  (4)课后寻找一个花蕾进行实证性观察。

  5、交流与小结。

  (1)关于油菜花,我们知道些什么了?

  (2)对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1 油菜花开了

  1、观察一棵油菜

  2、观察一朵油菜花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

  一、学情分析

  关于电路,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并能建立起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简单电路。在这一课中,他们将学习使用新的装置——小灯座、电池盒、开关,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教师将引导学生在这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活动中,探究用更多的材料来组装电路,从而加深学生对电的认识。

  本堂课共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将灯座和电池盒连入电路中,并点亮小灯泡;第二部分是在电路中加入开关,控制电路的通与断;第三部分是学习画电路连接图。

  二、教学目标

  认识电路中的电器元件;

  学习简易电路的连接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装一个简易电路,画出电路连接图。

  【教学难点】

  能够在电路连接图中画出电流动的路径。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美丽的灯光装点了黑夜,你还记得我们是怎样点亮小灯泡的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下列三种连接方式,哪一种能够点亮小灯泡?(学生自由回答)

  师:第二种能够点亮小灯泡。

  师:为什么另外两种连接方式不能点亮小灯泡?(学生自由回答)

  师:因为第一种是短路,第三种是断路。

  师: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都通过导线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电流流过灯丝,小灯泡就能亮起来。

  设计意图:首先启发学生思考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帮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复习上一堂课的重点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知初探

  师:找一找,小灯泡和电池的连接点在哪里?(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展示并讲解小灯泡的连接点:

  师:说一说,电流是如何通过小灯泡的?(学生自由回答)

  师(展示并讲解):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通过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流经灯丝,再通过另一个连接点流出,经过导线,流回电源负极。

  师:你能知道电路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电路由电源、小灯泡(即:用电器)和导线组成。

  师:为了发现电路更多的秘密,我们使用电池盒和灯座把电池和小灯泡固定下来,再进行观察吧!

  观看视频:怎样把电池装入电池盒内?

  安装方法:

  辨认电池和电池盒的正负极;

  安装时,将电池的正极对准电池盒的正极,电池的负极对准电池盒的负极。

  师:怎样把小灯泡装入灯座上?(学生自由回答)

  安装方法:将小灯泡的螺纹对准灯座的螺口位置,小心地拧紧。把小灯座上的两个连接点分别用导线连接起来。

  实验一:组装一个电路。

  实验步骤:

  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

  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把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用导线把它和电池连接起来,使小灯泡亮起来。

  师:根据实物图,自己来组装一个电路吧!

  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二:在电路中安装开关。

  师:把开关连接到电路里,观察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的。

  学生进行实验。

  观看视频:连接简易电路。

  师: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的?(学生自由回答)

  师:断开开关,电流中断,小灯泡不亮。

  师:闭合开关,接通电流,小灯泡发光。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指导学生在电路中加入灯座、电池盒、开关等装置,并点亮小灯泡。学生在教师和视频的指导下完成简易电路的组装,体会并了解更多电路元件的作用。

  三、知识内化

  师:请根据实物图,画出电路连接图。

  学生进行绘制。

  教师展示电路连接图:

  师: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你认为电流动的路径是怎样的?把你的想法用箭头在连接图中表示出来。

  学生描绘并作答。

  教师展示并讲解:

  师: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在电路中有哪些电器元件?

  生:电路中有小灯泡、灯座、电池、电池盒、开关和导线。

  师:有哪些电器元件是必备的?

  生:小灯泡、电池和导线是必备的.。

  师:如果我们将小灯泡换成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有什么现象?(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首先让学生根据实物图绘制电路连接图,锻炼学生思维转换的能力,接着通过研讨和拓展强化学生对电流的认识。

  四、课堂延伸

  师:试一试,将两个灯泡同时连接在电路中,有哪些不同的连接方法?(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展示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

  第一种连接方法第二种连接方法

  师:哪一种连接方法的小灯泡更亮?

  生:第二种连接方法的小灯泡更亮。

  师:将电路中的元件逐个依次连接起来的方式叫做串联。

  师:把电路中的元件并列地连接在电路中的两点之间叫做并联。

  观看视频: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

  师:串联电路只有一条电流路径,有一处断开,电路就处于断路状态。

  师:并联电路有一条干路和多条支路,干路影响支路,支路互不影响。

  设计意图:该板块继续深入地向学生介绍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拓展学生对电路连接的认识,发现更多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认识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随堂练习,新知巩固

  填空题。

  (1)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分别接在电池的________和________上,形成电流的________,灯泡才会发光。

  (2)简单的电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判断题。

  (1)电池、小灯泡和导线可以组成一个简单电路。

  (2)一个电路中可以有多节电池,但只能有一个灯泡。

  (3)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

  (4)把电池安装到电池盒里之前需要辨认电池和电池盒的正负极。

  (5)用导线直接连接电池的正负极会造成短路。

  选择题。

  (1)画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实际电路。

  A.电简图B.电路图C.线路图

  (2)小灯座、电池盒这些电器元件的主要作用是。

  A.连通电路,点亮小灯泡

  B.固定电器,解放双手,便于操作

  C.作用不大,没有小灯座和电池盒也能点亮小灯泡

  (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两个完全相同的灯泡可能所处的状态是。

  A.灯泡甲亮、乙不亮B.灯泡甲不亮、乙亮

  C.灯泡甲和乙都亮

  (4)下列提供的材料,能够组成一个简单的电路的是。

  A.两根导线、一节电池

  B.两根导线、两节电池、一个开关

  C.一个小灯泡、一节电池、三根导线、一个开关

  五、设计意图:

  该板块结合课堂重要知识点,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有助于巩固本课新学的知识,强化认识。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从而认识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形成会进行一般科学探究的技能。

  3、增强学生记录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通过本次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与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收集到证据以后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挖土壤;

  分组材料:一袋土壤、一根玻璃棒、一只昆虫盒、一只方形盘、一张报纸、一张记录表、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讲述:课前,我们分小组到几个地方去挖了土壤(板书:土壤),下面就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挖到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汇报。

  3、讲述:看来,大家对土壤了解得还真不少啊!老师这儿也有一位小朋友,她去研究了土壤以后,还写了一首小诗呢!小朋友,你们想听吗?好,那就送给大家吧!

  4、学生欣赏小诗:

  土壤是位伟大的母亲,

  她是孩子有的很小,很小,

  有的却很大,很大;

  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

  从黑色蚂蚁到白象、红马……

  ……

  世界上亿万个生命,

  在他温暖的怀抱里长大!

  5、师解“土”字。“土”字这里有两横,这表示土壤是一层一层的,植物把根这样深深地扎进肥沃的表层土里,吸收里面的`养分。

  二、猜想假设

  1、学生猜想我们挖来的土壤里有什么。

  2、观察:我们可以亲自动手来观察观察土壤,观察是我们常用的一种观察事物的好方法呀!

  三、制定方案

  提问:小朋友,你们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呢?小组商量一下。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方案来证明你的猜想。

  四、实施方案

  A、观察的时候要仔细,如发现有活的东西,请小心地放入昆虫盒内,因为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其它东西可以放在方形盘里。

  B、大家一定要分工合作,并作好记录!每一小组要把你们从土壤发现的属于同一类的物体名字写在同一个方框里。

  ⑤、学生观察土壤。

  五、展示交流

  ①、请一组派一个代表来交流。(在学生开始交流前,提醒学生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尊重别人。对于第一个上来交流的同学要及时表扬。)把学生带上来的记录表进行实物投影。

  学生汇报结束后问: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放在同一个方框里呢?(板书:植物)

  这些物体为什么又要放在同一个方框里呢?(板书:动物)

  这些物体又是属于哪一类的?(板书:动、植物遗留物)

  还有这些呢?(板书:杂物)

  ②、还有哪一组也要来向大家介绍你们的发现呢?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分成这样四块呢?

  ③、请没有汇报的小组再进行集体交流。

  对上来交流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表扬,这是对学生探究成果的肯定。因为新的标准指出,对学生的评价时机应全程化,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适时对学生作出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是必要的。

  ④、讲述:大家观察得非常投入,从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东西,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在这些东西中,哪些是土壤里本来就有的呢?是呀,土壤本来就是小动物们和植物们的家嘛。

  ⑤、讲述:在土壤里,有本来就居住在里面的小动物和植物,还有一些外来的东西,是哪些东西呢?它们是怎么来的?所以,我们也把杂物叫做垃圾。我们抛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呀,如果我们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太多了,会怎样呢?

  ⑥、讲述:是呀,如果我们乱抛弃废物的话,土壤妈妈还会生病的呢?为了使土壤妈妈的身体能够健康,我们应该为她做些什么呢?

  ⑦、总结:大家说得多好啊,土壤妈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一定会很高兴的,而且会越来越美丽的,这样,我们就能和小动物们、植物们一起在土壤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健康快乐地生活了。

  六、拓展创新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土壤里有什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土壤里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里面有许多秘密呢!这堂课,我们研究得开心吗?老师看到大家研究得……津津有味更加开心。今天,我们研究了土壤以后,如果你也有什么感想,也可以写成小诗或写一段美文,同学之间在课后可以互相交流体会。关于土壤,你们是否还想知道一些其它问题呢?

  2、总结:现在大家的头脑里又产生了许多小问号,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而且对我们周围的土壤世界非常关心。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带着问题去研究事物,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发现,课外,你们可以去自由研究下其中的一两个小问题,行吗?

  板书:植物、动物土壤、动、植物遗留物、杂物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土壤不是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空气、水、沙、黏土、无机盐、腐殖质等成分构成。在探究过程中他们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以及形成电路的条件;能够解释切断、闭合回路是控制电路的方法。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导线、灯泡、电池、开关等设计并连接简单的电路。

  3、能对电的相关知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4、了解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以及形成电路的条件;能够解释切断、闭合回路是控制电路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导线、灯泡、电池、开关等设计并连接简单的电路。

  课前准备

  创设了情景“电灯给世界带来了光明”,提出了问题“它们是怎么亮起来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打开教室的灯)我按了开关,灯就亮了,让灯泡发光的是什么呢?

  生:是电,电让灯泡发光。

  师:对,是电让灯泡发光。大家想不想了解电是怎样让灯泡亮起来的呢?

  生:想

  师:那我们这节一起来学习“灯泡亮了”。

  二、活动过程

  1. 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

  师:让我们一起看一看,猜一猜。让灯泡亮起来,我们需要哪些器材呢?

  生:首先,我们要有灯泡。

  师:很好。灯泡在电路中是消耗电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用电的物品?

  生: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师:像这些使用电的器材我们称为用电器。今天,我们就以灯泡为用电器来进行探究。我们让灯泡亮起来,还需要什么器材呢?

  生1:我们还需要导线。

  生2:电池。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谁知道电池的作用是什么?

  生:电池是提供电的。

  师:那导线的作是什么?

  生:导线是用来导电的。

  师:灯泡能发光,你们知道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吗?

  (学生察手中的灯泡,说出灯泡的结构。)

  生1::有灯丝、玻璃泡。

  生2:有金属螺纹、连接点、全属架。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我们怎样用这些器材让灯泡亮起来呢?大家动手试一试吧。

  师:探究时一定注意,不要把电池的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学生按照分组动手操作,让灯泡发光。)

  师:很多小组的灯泡都已经亮起来了,下面,我们请两个小组来展示他们的成果。

  (学生展示实验电路并介绍是怎样让灯泡亮起来的。)

  生:我们是用导线把电池、灯泡连接起来,灯泡就亮了。

  师:老师发现有的小组的灯泡没有发光,谁能帮他们分析原因呢?

  生1:他们组的导线连接得不对。

  生2:他们没把电池连接好。

  生3:连接的'线路有断的地方,电不能流过去。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要让灯泡亮起来,就得把电池、灯泡用导线完整地连接起来。这样连接起来的线路是闭合的,电能流过去,形成一个回路。我们可以把这样连接的线路作“电路”。

  2. 怎样控制灯泡的亮灭?

  师:刚才,同学们让灯泡亮了。可是,我们有时候需要灯亮起来,有时候需要灯灭掉,我们怎么控制灯泡的亮灭呢?

  生:需要用开关。

  师:对,用开关控制。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开关,同学们先观察一下开关的结构,然后在刚才电路的基础上重新连接,要能控制灯泡的亮灭。同时,把连接的情况画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并画出电路连接图,教师指导。)

  师:同学们都已经完成实验。下面,我们请两个小组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

  (选择两组不同连接方法的同学上台展示,闭合、断开开关,并展示所画的电路连接图。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师: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生:合上开关。

  师:那怎样让灯泡灭了?

  生:断开开关。

  师:观察合上开关、断开开关后,连接的电路有什么不同。

  生:合上开关后是闭合的电路,断开开关后电路断开了。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组同学连接电路的方式是否一样呢?

  生:不一样。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让灯泡发光,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但是,不管哪种连接方法,只有是闭合电路时灯泡才能亮,断开电路时灯泡就灭了。所以,我们知道闭合断开开关是控制电路的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连接的能控制灯泡亮灭的电路包括哪几部分?

  生1:电源、用电器。

  生2:还有开关、导线,一共4部分。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到位,由电源(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灯泡)4部分组成的能控制灯泡亮灭的电路是一个简单的电路。

  三、拓展活动

  师:如果电路中有两个灯泡,你们能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生:能。

  师: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部分小组已经让两个灯泡都亮起来了,让他们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学生进行展示并说出自己的连接方法。)

  生1:我们是把灯泡一个一个的连接起来的。

  生2:我们组是............

  师:同学们表现得常好,我们在课下的时候可以查阅资料并尝试连接电路,用两个开关分别控制两个灯泡的亮灭。

  四、总结

  师:同学们,看似神秘的“电”,我们已不再陌生了。来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生1:我能用器材让灯泡亮起来。

  生2:我知道一个电路有电池、导线、开关、灯泡等组成

  生3:我能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让灯泡亮起来。大家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课下可以搜集资料简单研究一下生活中的用电器和开关。

  师:愉快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衷心祝福同学们能像灯泡一样一直闪闪发光。好!下课。

  【板书设计】

  18 灯泡亮了

  一个简单的电路包括哪些部分?

  电源(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灯泡)4个部分。

  小学科学教学环节方法解读

  (一)质疑环节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以及学生自我质疑等多种交互关系。质疑的目的是为了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发现所要学的知识,通过各种质疑渠道和学生的积极思维,完成科学学习任务,达到科学教学目标,多渠道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学法指导:

  1.学会抓住重点,巧妙疑问。

  2.指导能够大胆质疑。

  3.学会带着疑问去查阅资料变有疑为无疑。

  4.能够将生活中的小疑问通过学生间的质疑利用科学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5.通过质疑,能够解释一些现象,培养敢于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在学习了“探索宇宙”一文,了解了宇宙的奥秘,认识了探索宇宙的意义。

  6.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二)自学环节自学的目的在于学习科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探究的技能和技巧,并改变以往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信息流程为教师——学生的双向交互的信息流程的学习模式,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强化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习能力。

  学法指导:

  1.学会阅读课文,根据导学提纲分析重点、难点。

  2.学会理论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通过学习“巧妙的结构“能够对常见建筑物分类:

  电视塔——屋架结构,凉亭——支柱结构,大坝——实心结构

  3.学会实验操作,能独立完成一些小制作

  4.学会科学活动的过程、分类。

  5.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

  初步学会整理信息的方法。

  (三)交流环节交流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习效果,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观察蚕卵和蚁蚕;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准备:

  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一块丝绸,谈话:这是什么材料?丝绸是用什么织成的'?(蚕丝)蚕丝是从哪里来的?(蚕吐的)

  2、询问:你们养过蚕吗?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如何养蚕。

  (二)、学习新课

  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提问:关于养蚕你最想了解些什么?讨论:蚕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共同拥有宝贵的生命。那么在蚕宝宝出生前,要做好哪些准备?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成为称职的“蚕妈妈”?(引导学生从食、宿、呼吸、保健、安全等方面为蚕宝宝做考虑)提问: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蚕宝宝吃什么?如果没有桑叶,可以用什么代替桑叶?(告诉学生可以用莴笋叶代替桑叶,但要记住不可以两种叶子混吃,如果用莴笋叶,一开始就用并不要改变。)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是什么样的仔细观察蚕卵(提示用尺子测量直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态)(提醒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蚕卵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或图

  画的形式描述蚕卵。谈话:把我们刚才观察蚕宝宝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成为蚕宝宝的第一篇日记。观察蚁蚕,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提问:刚刚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看书上第15页你认为这时候的蚕像什么?你知道这时候的蚕叫什么名字?分组观察蚁蚕(或看有关蚁蚕的图片或音像资料)用语言描述蚁蚕。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蚁蚕的有趣事情。

  (三)、总结讨论:

  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启发学生可以通过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为蚕宝宝做好成长记录。谈话:鼓励学生坚持为蚕宝宝记日记。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污染及防治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大自然的社会责任感和应用科技保护生态环境的兴趣。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收集证据的能力,通过图、文等手段记录和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意识到空气质量直接影响我们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群体的生存,了解大气污染的部分原因,激发他们为保护环境而奔走呼吁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收集证据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讲解、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气味的扩散”

  同学们,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在家里、路上或是教室里,某一时刻会突然闻到某种气味,比如家里炒菜的香气,路上汽车尾气的味道,这些气味是怎样来的?这说明一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成分子散发到空气中,它们就形成空气的组成部分。

  (二)、观察与猜想:“空气里有什么?”

  结合书上的插图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进行广泛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人为的众多的.空气污染源,思考讨论: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污染到底对我们生产和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激发同学们去实验、调查及进一步研究的欲望。

  (三)、实验与调查“空气中的颗粒或汽车尾气污染”

  调查后大家交流研究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如何在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上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四)、讨论:空气污染物会到哪里去?怎样才能让我们呼吸到新鲜空气?引导学生结合教材19—20页的内容进行。

  (五)、科学自助餐:呼吸卫生与健康

  知道:1、扫地应洒水。2、不吸烟。3、不随地吐痰和乱丢脏物。4、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5、坚持锻炼,增强免疫力。6、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用手帕捂住口鼻或戴口罩。

  (六)、课堂小结。

  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当你现在有机会学习各种经验时,一定要倍加珍惜。靠混日子是混不了一辈子的,许多过程都是不能省略的,至少学会这些经验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的最优的选择,大部分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隶,当你觉得生活轻而易举,成就感爆棚时,很有可能你只是选择了基础难度,而在你的圈子外,还有很多很多比你厉害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从一开始就是最高难度且现在比你财富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你所谓的成功,也许只是他们眼中短暂歇脚的驿站。不要做温水里的青蛙,只有走出自己的心灵舒适区,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其实是心态在控制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和成就,甚至一生。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不幸。也许有些路好走是条捷径,也许有些路可以让你风光无限,也许有些路安稳又有后路,可是那些路的主角,都不是我。至少我会觉得,那些路不是自己想要的。在别人肆意说你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怕不怕,输不输的起。不必害怕,不要后退,不须犹豫,难过的时候就一个人去看看这世界。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了?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

  压力挑战,这一切消极的东西都是我进取成功的催化剂。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来是流水。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失败。一句简单的问候,是不简单的牵挂;一声平常的祝福,是不平常的感动;条消息送去的是无声的支持与鼓励,愿你永远坚强应对未来,胜利属于你!行为胜于言论,对人微笑就是向人表明: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喜欢见到你。最值得欣赏的风景,就是自己奋斗的足迹。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当机会呈现在眼前时,若能牢牢掌握,十之八九都可以获得成功,而能克服偶发事件,并且替自己寻找机会的人,更可以百分之百的获得成功。相信自己,坚信自己的目标,去承受常人承受不了的磨难与挫折,不断去努力去奋斗,成功最终就会是你的!相信你做得到,你一定会做到。不断告诉自己某一件事,即使不是真的,最后也会让自己相信。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领悟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用解剖等方法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经历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2、在对各种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统计活动中能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3、能用多种感官对多种果实进行观察、比较,知道果实里都有种子,不同的果实果皮的软硬、厚薄等不同,不同的果实种子的数量也不同。

  4、能自己设计“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并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知道豌豆种子数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

  教学难点:了解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的油菜和豌豆的花、果实及种子若干,苹果、板栗、圆椒、花生等果实若干。

  2、小组和个人使用的“( )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表。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油菜花和豌豆花,认识它们吗?能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二、探究过程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提出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先比较花的外部,再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豌豆花的内部构造,与课文中的油菜花构造图进行比较,描述它们的异同。

  按照顺序比较两种植物的果实,再轻轻打开荚壳比较内部的种子,寻找构造上的相似之处。

  能全面描述比较后的发现。得出结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实;油菜与豌豆的果实虽然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多不同,但它们都有荚,荚里的种子有顺序地排列。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其他的果实和种子是不是也和它们一样呢?

  苹果的果实不能掰开,怎么观察呢?确定观察的方法:咬、解剖。

  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比较活动。

  描述所观察到的果实与种子的特点:

  (1)果实的共同点是什么?

  (2)种子外面包着的东西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3)种子的数量相同吗?

  种子外面的壳的软硬厚薄与种子的数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不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不同,那么相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相同吗?

  猜想:豌豆荚里有几粒豌豆?

  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确定用统计豌豆荚内种子数量的方法。提供统计记录表,讨论该如何填写。

  个人、小组统计记录。

  说说个人的统计图表与小组的统计图表有什么变化?

  全班设计合作完成“全班()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图表(可以让学生蘸红色印泥表示种子数,会非常有趣)。

  根据统计图表,说说应该怎样来描述豌豆荚里的种子数量?

  人的身高、树叶的长度也会有这样的规律吗?

  为什么豌豆荚里的种子数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与自然界有关系吗?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4 豌豆荚里的豌豆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教学后记: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9

  第2课点亮小灯泡

  (教材P24~25)

  授课时间:

  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点亮小灯泡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知道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的闭合回路。

  3.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用多种方法建立起来。

  4.知道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电源、导线和小灯泡连接简单电路。

  2.能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能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点亮小灯泡过程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点亮小灯泡,让学生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

  难点:推测电在连接装置中是怎样流动的。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小灯泡、1.5伏的干电池、导线、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电池和小灯泡的实物图、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手电筒大家都非常熟悉,你们知道手电筒中的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吗?(预设:打开开关,小灯泡就会亮。)只需要打开开关吗?

  2.演示:出示一个手电筒,打开开关,并用手电筒照射墙壁。然后关闭手电筒,取出手电筒内的电池,再次打开开关并重复几次,引导学生发现手电筒的小灯泡不亮。

  3.提问:取出电池后,即使打开开关,手电筒的小灯泡也不亮,说明必须还要有电池,小灯泡才会亮。这是为什么呢?(预设:电池能给小灯泡提供能量。)

  4.讲解:安装了电池的手电筒,打开开关后,会有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小灯泡就亮了。

  5.布置任务:如果有导线和电池,你们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教学提示:出示电池和小灯泡的实物图。)请大家用画线的方法代替导线,把你们认为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出来。

  6.揭题:大家的想法究竟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点亮小灯泡。(板书:点亮小灯泡)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悉的手电筒引入电路的相关知识,将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可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兴趣。画图活动能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开展的'实践活动做铺垫。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小灯泡

  1.过渡:大家对如何使小灯泡亮起来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小灯泡内部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2.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头脑中的“小灯泡”画出来,然后交流各自所画的小灯泡。

  3.提问:你们画的小灯泡有哪些结构?(预设:有玻璃外壳、灯丝和支架。)

  4.布置任务:(教学提示:分发小灯泡。)请大家仔细观察小灯泡的结构,看看和自己画的有什么不同。(教学提示:提示学生关注小灯泡的发光部位。)

  5.讲解:出示小灯泡结构示意图,并简要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引起学生对小灯泡发光部位和各部分作用的关注,以此为基础开展后续“点亮小灯泡”的活动,能有效避免学生进行过多的错误尝试,提高课堂效率。

  探索二:点亮小灯泡

  1.过渡:前面我们用画线代替导线的方式把我们认为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出来了,接下来,我们就用实物测试一下,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

  2.布置任务:(教学提示:给各小组分发1根导线和1节干电池。)我们已经了解了小灯泡的结构,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导线和干电池的结构。(预设:导线大约10厘米长,两端的外包皮已除去;干电池的一端有突出的金属帽,并标有“+”号,另一端扁平,并标有“-”号。)

  3.讲解:干电池的金属铜帽端是正极,用“+”号表示;另一端是负极,用“-”号表示。当导线直接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而没有经过小灯泡时,就会造成短路。短路时,电池中的电会很快消耗完,并且电池还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甚至可能爆炸。所以,在实验中要避免出现短路。

  4.活动:指导学生尝试多种方法用导线和电池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记录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提醒学生禁止用导线将电池的两极直接连接起来。

  5.交流:指导学生展示实验记录,交流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

  6.提问:有电流通过小灯泡,小灯泡才会发光。在大家所记录的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中,电流是怎样流动的呢?(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尝试用手指比画出电流的路径。)

  【设计意图】在对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尝试点亮小灯泡,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电路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电在简单电路中如何流动的思考,并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小结: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电路,即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过导线、小灯泡回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回路。如果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未流过用电器直接流回到电源的负极,这样的连接叫作短路;如果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回路,这样的连接叫作断路。

  2.布置任务:请大家观察学生活动手册上拓展活动部分的电路连接图,判断哪些能够点亮小灯泡,哪些不能点亮小灯泡。能点亮的用箭头在连接图上画出电流的路径,不能的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对多种电路连接图的判断,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电路知识,强化学生应对电路和电流的理解。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等组成的电流路径。

  教学反思

  用导线和电池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并不难,但学生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意义。为什么这样连接小灯泡就能亮,是引导学生认知的重点。因此,本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的构造,并重点关注小灯泡的发光部位,帮助学生聚焦是电流通过灯丝使小灯泡发光的。然后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点亮小灯泡,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尝试点亮小灯泡,从而形成“电路是电流通过的封闭回路”这一初步的电路概念。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20~21第二、三题。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0

  设计意图:

  本课先后通过解剖油菜花、组装油菜花模型、实地观察油菜花等活动使学生对油菜花有一个完整和深入的了解。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2、通过油菜花的观察活动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花的浓厚兴趣。

  3、说出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棵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目标:

  学生个人和小组观察的油菜花若干,小卡片、镊子、放大镜若干,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

  教学活动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棵油菜,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

  (2)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3)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自己解决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称的词汇问题。

  (2)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关于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关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类摆放;

  关于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四个花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并推测花蕾的变化。

  (1)观察一个花蕾,把这个花蕾画下来。

  (2)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说说推测的依据。

  (3)画花蕾未来变化连续图(或排列花蕾变化连续图照片)。

  (4)课后寻找一个花蕾进行实证性观察。

  5、交流与小结。

  (1)关于油菜花,我们知道些什么?

  (2)对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课后反思:

  材料的准备对这节课尤为重要,由于一些孩子没按要求带观察材料,加之教师为学生准备的观察材料有限,每个组四个孩子中只有一位同学操作,其余的只能是当观众了。部分求知欲很强的同学甚至主动地找到我要观察和解剖材料,可见他们对本内容的学习兴趣还是相当浓厚的,然而有如此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什么还是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呢?通过了解,我知道由于孩子们生活环境的制约,弄到十字花科的花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也难怪他们不带观察材料了。这一现象的产生也意味着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付出的更多,为学生科学学习当好后勤兵。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讨论蚕一生的变化;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的科学信息;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交流养蚕经验,了解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变化。难点:能将自己的养蚕记录进行整理、分析。

  二、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蚕及其他昆虫一生的标本、图片或录像。学生:各种养蚕的记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交流会谈话:同学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你们养的蚕宝宝都变成什么了呀?在这期间一定是收获不小,积累了不少经验吧?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养蚕经验交流会。(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共同交流蚕一生的变化过程。

  (1)提问:在这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中,你们一定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谁能给大家说说蚕都经过了哪些变化?提示问题: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卵)颜色逐渐有什么变化?刚刚孵出的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在成长中有什么变化?你还发现了那些有趣的现象?

  (2)学生翻看自己的观察活动的记录,分组讨论。(3)师生交流养蚕的发现。

  (4)教师将学生的发现有重点的记录。

  (5)讨论:通过大家这段时间的养蚕活动,你们发现蚕的一生要经过几次变化?

  2、指导学生把蚕的一生画下来。

  (1)谈话:我们知道蚕的一生要经过多次的变化,在养蚕的过程中,我们很多同学也写了养蚕日记,那么谁能用个比较简单明了的'方式说明蚕的一生变化呢?

  (2)看书第28页上图,书上是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3)讨论:那你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明蚕的一生?(4)学生分组讨论。

  (5)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图画画下来,要求标明哪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6)展示学生有创意的记录形式。

  3、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指出,形成昆虫概念。

  (1)我们在养蚕中发现蚕最有意思的是会结个茧,出茧后于之前完全两样,这种变化过程科学上叫做“变态”。

  (2)提问:你还见过哪些动物有这样的变化?(3)对照书上28页下图说说蝴蝶一生有哪些变化?

  (4)讨论:蚕和蝴蝶的一生很相似,蚕蛾和蝴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5)小组讨论,进行比较。

  (6)根据学生对蚕蛾和蝴蝶的比较,总结昆虫的特征,形成昆虫概念。(7)出示各种虫子的图片,判断:哪些虫子属于昆虫?说说理由。

  (三)、综合小结谈话:在我们养蚕的这段时间,全班有的同学是从蚕卵一直养到产卵结束,经历了蚕的一生过程,有了很多发现,但有些同学没能完整的饲养成功,谁能说说自己这段时间养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四、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昆虫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

  第二单元 生理与健康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健康饮食、呼吸与健康、保护心脏、人体的司令部等四课。健康饮食要求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养成饮食多样化习惯,知道人体是如何吸收营养成分的食物经过人体的路径是什么等。呼吸与健康图示了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肺活量、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等,要求学生会测定肺活量,知道运动影响肺活量,注意保暖,坚持锻炼,增强自身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保护心脏介绍了心脏的作用,血液循环路线,心脏的工作量,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影响心跳的因素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等知识,要求学生知道保护心脏的办法。人体的司令部指大脑,本课介绍了大脑的作用,要求学生劳逸结合,合理用脑。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 常见的力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力的现象、重力、大气压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六部分。力的现象介绍了物体受力作用的效果和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重力要求学生知道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力,物体受到的这种吸引力就叫重力,重力有大小,也有方向,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大气压力是地球对大气作用产生的,处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的压力。大气压力指向各个方向,所以吸盘可以被紧紧地压在墙壁上,也可以被压在天花板上。人们利用大气压力可以做很多事情。弹力是物体因形状变化而产生的力,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自动铅笔上的弹簧,汽车车厢下面的钢板弹簧等都会产生弹力,测力计也是利用弹力的一个例子。摩擦力处处可见,手里拿的书不会往下掉,就是摩擦力在起作用。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加大,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减小。

  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要求学生对常见的力有一个初步认识,能判断一种力的类型,能利用常见的力为人们做事。

  本单元计授6课时。

  第一课时 力的现象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7页。

  教学目标:知道怎样使静止的物体动起来,能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

  教学用具:小车、细绳、乒乓球、玻璃缸、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 玩过蹦蹦床吗?在蹦蹦床上你是不是蹦得更高?你知道什么原因使你蹦得更高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板书 常见的力)

  2、阅读单元导语

  要找弹力,是否该去问弹簧?小朋友们为何都爱玩它做的蹦蹦床?

  要找浮力,是否该去问海洋?万吨巨轮为何能在海上远航?

  二、新课讲授

  1、提问:见过力吗?骑自行车上坡费力吗?怎样使静止的桌子动一动?

  2、活动1 推和拉

  演示:用手轻轻推小车,小车就运动,加大力度推,小车就跑得更快。启发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小车运动的方向,小车运动的速度,猜想这些与什么有关。(让每个学生都亲手推推)

  在小车上拴一绳子拉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运动情况:方向如何?速度怎样?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加大拉力试试。

  讨论:小车在推力和拉力作用下,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参考:推的时候,小车离你而去;拉的时候,小车向你走来)

  3、活动2 乒乓球受的力

  向上抛乒乓球,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下落。乒乓球为什么落向地面?(讨论分析乒乓球受的力)

  把乒乓球按在水里,松手,乒乓球会怎样?(让学生试试,并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结论:抛起乒乓球后,乒乓球只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这个力指向地心,所以乒乓球下落;把乒乓球压在水里时,乒乓球受到两个力,一个是水对乒乓球的浮力,方向向上,一个是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乒乓球在水里会上升。把乒乓球换成石块再做这个实验,看看发生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活动3 生活中力的现象(参看第67页图)

  说说图中物体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热气球受到空气向上的.浮力,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受到的力和皮球受到的力都是弹力,磁铁吸引小铁钉,小铁钉受到的是磁力,在水里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滑旱冰时,脚用力向后蹬地面,人就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

  5、引导学生举更多的物体受力的例子,如树叶飘动受风力,国旗上升受拉力,塑料棒吸起小纸屑靠静电力等。

  三、小结

  四、作业

  1、吊车吊起货物时,货物受到哪些力?

  2、举出生活中物体受力的例子。

  第二课时 重力

  教学内容:教材第68~70页。

  教学目标:知道重力是怎样产生的,能指出重力的方向,知道地球上的“上”和“下”,认识地球引力。

  教学用具:绳子、小球、铁架台、乒乓球、玻璃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向上抛一个物体,无论抛得多高,最终还是落回地面,雨从天上下到地面上,石头从山上滚到山脚下,熟透的苹果也会从树上往地面落,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新课讲授

  1、观察第68、69页图认识一个规律,地球上的物体失去支撑后都会落向地面,如水往低处流,抛起的篮球下落等。

  2、活动 小球受力情况

  ①组装试验装置。

  ②分析小球吊在铁架台上时的受力情况。

  绳子对小球有拉力,拉力方向向上。小球还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作用,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小球静止在半空中。

  ③猜想:剪断绳子,小球会怎样?这时小球的受力情况怎样?

  ④验证猜想:剪断绳子,看小球会怎样。

  ⑤分析:剪断绳子前,小球受到向上的拉力和向下的引力,剪断后,小球失去拉力,只受引力作用,由于引力方向是指向地心的,所以小球就往下落了。

  ⑥重力的定义及计量单位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地球吸烟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又叫重量)。重力的单位是牛顿,1千克重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约为10牛顿。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拓展 地球上的“上”和“下”

  站在地球上的人头朝上,脚朝下,“下”指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地球那一面的人,我们想象他们头朝下,但实际上他们的“下”跟我们的“下”刚好相反(图示)。

  地球表面的物体被紧紧地吸引在地球上,所以人类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地球上。

  4、想象:假如没有地球引力

  5、资料 牛顿与地球引力

  6、小实验 物体间的引力

  ①杯子里装大半杯水,放入一个乒乓球,先置于杯口正中间,然后松手,先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验证。

  ②解释现象

  松手后,乒乓球不会停在中间不动,而是被一边吸过去。原来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离得越近,物体越重,引力就越大。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引力作用,这就是物体的重力,太阳和地球、地球和月亮之间都有引力存在。

  三、小结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物体的重力,重力指向地心。

  四、作业

  为什么重力的方向向下?这里的“下”是什么方向?

  第三课时 大气压力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5页。

  教学目标:认识大气压力,知道大气压力的大小,知道大气压力的用处。

  教学用品:软管、玻璃缸、水。注射器、吸盘、钩码、弹簧秤、马德保半球演示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手指堵上注射器口,再抽活塞,让小朋友试试有什么感觉。

  把吸盘按在窗玻璃上,试试不费力气能不能拉下来。

  二、新课

  1、找原因

  活塞为什么抽不动呢?吸盘为什么不容易拉下来呢?

  2、活动1 吸盘的秘密(参看第72页)

  把吸盘紧紧地压在玻璃表面,排出全部空气(最好在吸盘上涂些水),吸盘就吸在玻璃上了。这是因为玻璃和吸盘之间没有空气,也就没有空气的压力,若进入空气,或空气没排完,吸盘就吸不紧或吸不住了。

  3、活动2 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

  小组同学协作,把吸盘吸在课本、木板、玻璃等的表面,下面分别挂钩码,用弹簧秤称称,比较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挂的钩码更多,做好记录。

  4、讨论

  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吸得最牢固?

  5,资料 马德保半球实验(上网查找)

  ①文字资料文字资料

  ②马德堡半球实验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3

  板书设计:热在固体中主要是通过传导的方式传递热的。

  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后记:学生自己制作温度计有一定的困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教学目标

  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能针对生活中气体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想知道的问题;通过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改善生活。

  3.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会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酒精灯的使用

  教学准备:铜球、塑料球、一个铜球和塑料球刚好穿过的铁圈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1.播放动画,引发思考

  教师播放动画:烈日炎炎,一男生起着自行车在马路上行驶,忽然听到“嘭”的一声,回头一看,车胎爆了。出示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学生思考,猜测自行车胎爆裂的原因,师板书课题——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本,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自由发言,师板书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自行车胎爆裂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气体受热或遇冷会怎么样变化?固体受热或遇冷会怎么样变化?喷泉实验是怎么做的?……)

  2.教师总结,揭示课题

  师总结: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看来同学们离科学家越来越近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吧!

  二、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刚才好几位同学都提到了自行车胎爆裂是因为气体能热胀冷缩,这只是大家的猜想或从资料书上查阅到的信息。科学是要讲究证据的,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你们的猜想呢?

  (各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2.全班交流各种实验方案

  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的设计方案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小组汇报实验设计方案)

  看来同学们的课前查阅了很多资料,找到了这么多好的方法。有些方法老师也不是很了解,你们真是老师的骄傲啊!善于查找资料,发现问题,这也是作为一名科学家应该具备的,恭喜你们,又朝科学家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师竖起拇指对学生给予肯定)

  3.各小组进行实验验证

  下面各小组根据你们的实验方案,来领取你们需要的实验器材。

  (各组组长上台领取实验器材)

  在同学们实验前,请同学们注意几点问题:

  (出示温馨提示)

  A小组内分工合作,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B把你们的发现填写在课本上。

  C实验器材要轻拿轻放,倒热水时要注意安全。

  D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实验是否达到了你希望的结果?

  (不同方案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能得出结论,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自行车胎爆裂是因为车胎内气体膨胀引起的。所以夏天我们在自行车打气的时候,不要打得太满。汽车轮胎夏天一般都建议充氮气,因为氮气化学性能稳定,不容易膨胀,能大大降低爆胎的风险。

  三、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气体跟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固体热胀冷缩现象并不明显,所以很多学生会猜测固体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器材,设计方案验证

  老师这儿有一套实验器材,是专门验证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器材。

  (师展示主要器材:铜球、塑料球、一个铜球和塑料球刚好穿过的铁圈)

  如果让你来设计实验,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你还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设计方案。

  (小组汇报)

  同学们说得不错。我们可以对铜球和塑料球加热,再看看他们是否能穿过铁圈,如果不能穿过,就能说明固体有热胀的'性质,再把两个小球放入冷水中进行冷却,如果两个小球能穿过铁圈,说明他们有冷缩的性质。

  3.学生分组实验

  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熄灭酒精灯的时候,直接用酒精灯的盖盖上即可。再用酒精灯加热时,我们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对物体加热,对塑料小球的加热时要防止烫伤。另外记得把你的发现填写到课本上。下面请各小组派代表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验证。

  (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

  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和塑料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圈了。说明铜和塑料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其他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通过刚才几个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小小的科学家了。那是不是所有的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像木块、橡胶等其他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老师相信各位小科学家们,一定能通过设计出好的实验方案。

  (各组选择1—2种固体,设计实验验证它们热胀冷缩的性质)

  同学们真不愧是一位位小小科学家,想到了这么多方法。哪个小组能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和发现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汇报方案和实验现象、结论)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现在我们知道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认为应该怎样说呢?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一般情况下,物体(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不同材料的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在相同情况下,气体受热膨胀的体积最多,液体较多,固体最少。

  四、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只要你仔细看、用心想,大胆做就能解开他们的奥妙。

  (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

  图片一:一个憋了的乒乓球,如何让它回复原样?

  图片二:商店里卖的瓶装啤酒或酱油,为什么不装满?

  图片三:铁轨之间留有缝隙。

  图片四:水泥路面上留有缝隙。

  图片五:夏天架得较松的电线。

  (生思考选择问题回答,解释其中道理)

  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热胀冷缩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生自由发言)

  五、拓展延伸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有的同学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小科学了,有的同学离小科学家的标准越来越近了。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收获不少,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自由发言)

  刚开始上课时很多同学对喷泉实验特别感兴趣,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现在你能自己做这个实验了吗?课后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喷泉实验的方案,把你的设计展示给你的家人,让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你的成果。

  最后,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两句话:

  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我们认真地努力过了,就没有任何遗憾。

  我们坚信:科学,我能行!

  板书设计:一般情况下,物体(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不同材料的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在相同情况下,气体受热膨胀的体积最多,液体较多,固体最少。

  教学后记:本课内容学生掌握的较好。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机械是什么》、《制造平衡》、《我们撬起地球》、《我的滑轮》

  教学要求:

  1、?认识身边的机械,了解机械的发展史。

  2、?平衡在机械中的作用,探究怎样让杠杆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

  4、通过简单实验理解杠杆原理,感知杠杆的作用。

  5、?探究使用滑轮的原理,区别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6、培养学生重证据,愿意尝试的精神,充分认识科学来自于艰苦的探索之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机械给我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方便。

  2、科学解释机械的工作原理。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机械是什么?

  教学目的:

  1、能认识身边的机械,亲历尝试身边的机械,了解它的运动方式和功能。

  2、?了解机械的发展史,机械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重点:应认识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机械时时伴随在我们身边。

  难点:人类与机械的相互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教具: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小机械。

  课内作业:什么是机械。机械与我们的关系?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什么是机械。机械与人类相互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了完成某些工作必须借助工具才能完成,如做手工,需要标尺、剪子等,它使我们省力和方便,这些装置统称机械。

  机械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了,人们在远古时期为了生活发明了简单的工具(石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工具也从简到繁科学的发展着,所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带动了机械的发展,机械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所以说:机械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这就产生了一个辩证的关系:人类——生活——智力——劳动——工具——智慧······。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离不开工具,工具的种类很多、五花八门:小的有剪刀、锤子等等。大的如:出门有自行车、汽车、飞机等,外出旅游有登山包、旅游鞋等。

  这些都是工具类,所以说:机械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有了它们,就如同延长了我们的肢体,加大了我们的力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工作环境。

  为我们的幸福生活创造了无限的空间。

  第二课时???制造平衡

  教学目的:

  1、?利用木工标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平衡条件的研究,观察的.同时做好实验记录。

  2、?探究怎样让杠杆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

  重点: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条件的研究。

  教学方法:指导、参与

  教具:标杆尺、钩码

  教学过程:

  在制造平衡这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平衡的条件,如何平衡,通过实验亲身体会,要认真观察、探究和记录。

  1、“你能坚持多久”,作一平衡游戏,意在了解自身的平衡能力。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初步体验平衡需要的条件。

  2、利用简单的尺子作一平衡试验。利用这一实验,体会平衡在条件转换下如何继续制造平衡,为下一步研究埋下伏笔。

  3、利用杠杆尺和钩码进行平衡条件变化下的实验,这一环节主要进行等臂和不等臂的实验。?实验进行中,让同学们加强小组合作,发挥自身能力,进行不同的平衡实验,作好记录。

  在以上三个简单实验中主要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以便找出平衡的规律,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平衡培养同学们观察世界能力的扩展。

  第三课时??我能撬起地球

  教学目的:

  1、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观察实验,研究利用杠杆的原理,做好实验记录。

  2、利用杠杆尺的平衡,研究杠杆是否一定省力。

  3、通过以上实验让学生自己领会杠杆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重证据,愿意尝试的精神。

  重点:学习领会杠杆工作的三种规律。

  难点:分析找到杠杆省力、不省力、费力的三种规律。

  教学方法:引导

  教具:杠杆尺、钩码

  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学过了什么是机械,杠杆则是最原始的机械之一,也是我们运用最广的机械,现代的很多工具都是依据杠杆的工作原理发展而来的。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

  这虽然是句大话,但也不无道理,杠杆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中一直是我们最常用,最理想、最方便的工具之一。下面我们几个实验,从中找出杠杆的工作原理。

  1、准备一杠杆尺、支点、重物

  在这一活动中,当你根据你想把重物撬起来这一动作体会将有那几个环节在起作用,在此基础上认识杠杆这个简单的机械及三点的知识。在此活动中让同学们大胆猜想、放手试验、充分思考,联系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过杠杆。

  2、?体验杠杆与支点之间的关系。

  杠杆如撬起重物,必须有支点,支点的移动会带来它们三点的哪些变化。

  3、阅读“阿基米德大话”。?

  第四、五课时??我的滑轮

  教学目的:

  1、利用滑轮、钩码、测力计等简单器材进行观察实验,研究使用滑轮的原理,做好分析实验记录。

  2、研究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是否省力。通过实验找出证据、得出结论。

  重点:体验机械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难点: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工作原理的区别

  教学方法:指导

  教具:简单机械实验盒

  板书设计:滑轮的基本概念:

  1、定滑轮: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是杠杆的变形转轴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是工作方便。

  2、动滑轮:转轴的位置随起吊重物一起移动的叫动滑轮。

  使用动滑轮可省一半得力,但不能改变作用力的方向。

  3、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在一起可组成各种形状的滑轮组。滑轮组不但省力,又能改变作用力的方向。

  课内作业:滑轮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滑轮是根据杠杆的工作原理发展而来的,它用途广泛,其形式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有它们可组成滑轮组,它们有各自的工作特点,使用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为人类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所以说:“它们是人类的朋友”。

  一、?滑轮是简单的机械,它给我们工作中带来了什么。是省力、是方便,我们下面做一个实验体会一下:

  1、定滑轮?

  2、动滑轮??

  3、滑轮组

  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同学们充分发挥小组的团体的协作精神,大胆想象做各种实验,边做实验边做记录,培养同学们科学的定论来自实验的理念。

  二、 整理数据,各小组交流。

  三、老师总结。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

  课程标准: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 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2.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

  2.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3.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

  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

  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运动和摆动。

  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不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但是不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不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探究能力:

  层次 1:不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不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层次 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不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层次3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的

  集中话题

  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儿童认知的特点、水平出发,从儿童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探索和调查

  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钢尺、橡皮筋、纸风车、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

  (学生选取材料)

  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学生小组交流一会。

  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等等。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适时指导,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

  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

  板书:木块 → 移动 →纸风车 → 转动钢尺、橡皮筋 → 振动单摆 → 摆动

  6.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3-30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5-17

四年级科学下册《肌肉》教案03-31

四年级下册科学《岩石的用途》教案03-16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12篇)05-25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3-08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3-03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6-02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萌发的种子》教案08-25

小学4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