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7-08 13:37:55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汇总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汇总15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电磁铁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2、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比较永久磁铁和电磁铁的异同;

  3、能够对电磁铁的两极变化进行探究;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2、知道电磁铁的两极变化;

  3、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主动对电磁铁现象进行研究,体会探究的乐趣;

  2、意识到电磁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3、乐于合作交流,善于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认识电磁铁的性质,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知道电磁铁也有两极,并且是可变的。在学生假设猜想的基础上,加以指导,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加以研究,汇报交流,总结出规律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导线、钉子、电池盒、大头针、回形针、指南针、资料图片

  学生准备:电池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电磁铁:

  展示长铁钉:它能变成一个像磁铁一样能吸引铁的工具么?你有什么样的办法?

  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师:老师能让它变成一根磁铁,你们相信么?

  演示制作电磁铁, 并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

  师:你还想用哪些磁铁具有的特征来验证它?

  师:你觉得它是一个普通的磁铁么?该起个什么样科学的名字呢? 板书:电磁铁

  二、制作电磁铁

  师:想制作一个像老师一样的电磁铁么? 你认为需要哪些材料? 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制作活动。

  三、初步分析电磁铁的磁力

  1 、比一比,你们的电磁铁,谁吸引铁的本领比较强呢?

  2 、估计一下,你们的电磁铁要增强磁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3 、总结并且板书学生意见 :导线圈数、 电池多少、铁钉规格等

  四、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师:你能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一个实验来试试看吗?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总结整理: 1 、只能改变一个单一因素。

  2 、如何改变这个因素。

  3 、怎样记录。

  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总结汇报;

  师:你通过实验,发现你猜测的因素和电磁铁磁力大小有关么?

  你们是怎样操作的?比较了哪些数据?

  教师将学生的研究成果板书在黑板上。

  五、了解电磁铁两极的变化:

  师:我们通过刚才的比较,知道了电磁铁的一些特点。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磁铁和电磁铁有哪些相同?

  学生比较。

  师:用磁针测一测你的电磁铁的两极。再和其他小组的电磁铁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解释一下你发现的现象的原因么?怎样才能使你们的两个电磁铁磁极相同么? 请比较一下两组组装的电磁铁有什么不同?

  小组活动,要求:改进组装的.电磁铁,使同组两个电磁铁磁极一样。(相同的小组则改变成不同)

  总结活动过程,板书学生改装的经验方法。

  师: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

  六、全文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种新的磁铁,我们来看看它有什么用处!

  指导学生看书第 44 页,简单介绍电磁铁的各种应用。

  师: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1)、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三)制订方案 实施探究 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四)、展示交流

  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五)、拓展创新: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

  教材分析

  1、“人与环境”和前两个单元构成“环境”部分,在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研究“人和环境”的关系:人对环境有需求,人的行为对环境也有影响,人与自然要和协相处。

  2、“环境与保护”单元是本册的综合,是对前几个单元的概括和总结,突出了本册的“环境”主题,教育学生要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专题研究“做个环保小卫士”教育学生要将保护环境的行为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真正成为“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因为所学内容比较直观,贴近生活,学生对此比较熟悉,应该感兴趣。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由于学习《科学》这门功课已有三年,学生要自己学习并拓宽知识面不会很难。

  3.学生认知障碍点: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息息相关,可是为什么说的和做的不一样。

  教学目标

  1.能分析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2.能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扮演的水平。

  3.能预测认为覆盖某块地时给生物造成那些影响。

  4.能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和体验人类的活动影响了环境,影响了其他生物的生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环境。那我们人类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呢?

  2、出示课件,展示图片,学生谈感受。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动植物的“诉说”

  1、学生以小组观看有关自然环境的图片和资料,自主选择自然环境,并说出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

  2、小组活动:选择角色,并讨论分析“他”的生存对环境的需要。

  3、课件出示反映人类活动的图片,学生观察,谈感想。

  4、角色扮演,小组内表演,并推选代表。

  说说各自的食物、水源、住所和活动空间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谈自己对人类的呼吁。

  5、全班展示,表演,评价,谈收获。

  活动二:改变一个小环境

  1、小品展示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主题为:日常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2、根据小品内容学生展开质疑:

  这些活动真的会影响环境吗?如何判定?如何验证?

  3、引导制定模拟实验计划。

  4、预测实验结果,小草会有什么“反应”。

  5、动手实验。

  6、小结:注意做记录,随时观察。

  三、总结。

  1、列举人类哪些活动影响了周围环境。

  2、谈实验活动的感受。

  四、教学后记:

  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回会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板书设计

  动植物的“诉说

  第一组是森林 金丝猴 树被人们砍光了,

  抓我们送到动物园去,

  剥夺了我们的自由

  第二组是草原 跳鼠 人们在这里大量放牧,

  草原退化,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少了

  第三组是湖泊小鱼 人们把乱丢垃圾,大规模捕捞,

  恐怕那一天人类在也吃不到鱼了。

  那么对于那些小动物,花草树木的控诉,我们该怎么做呢?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

  第一单元 认识我们自己

  第1课我们在呼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5)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

  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

  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 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教师汇报

  (三)、制作活动

  1.学生按教材P6步骤进行制作

  (可以将饮料瓶先为学生开个口或者直接提供剪好的半成品)

  2.学生手拉和放开橡皮膜,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再对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你认为我们的饮料瓶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气球呢? 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三、课堂总结;

  大家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关于人的呼吸,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对于我们的呼吸,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进行继续研究。

  2.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板书设计]:

  我们在呼吸

  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泡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册第三个主题——“人与环境”中的第三篇课文。第一篇是“|人对环境的需求”,第二篇是“人对环境的影响”。学习本课,是学习了前两课的基础上学习的。因而,学习本课,让学生知道,人类维持生命所需要的一切物质都来自于自然。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过度开发是在毁坏人类生存的环境,进而危害人类自身。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珍爱生命,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会观察,懂得辨别是非。他们的已有知识能使他们更好地进行现场考察,搜集资料,根据主题进行宣传活动,并畅想未来。

  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两则消息,展开辩论,懂得:为了自身的生存,保护环境花费再多的钱也值得。

  2、搜集资料,了解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都做了哪些努力。

  3、懂得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

  4、畅想未来的城市,懂得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两则信息,展开辩论,得出结论;搜集资料,了解人类与大自然相处都做了哪些努力。

  2、难点: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本主题前两课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板书课题,读课题,解课题。

  3、齐读课文的第一段,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

  二、阅读信息,展开辩论。

  1、齐读信息。

  2、组建团队:正、反两方组成两个团队。正方坐到1、2大组,反方坐到3、4大组。

  3、团队分工:找好队长、发言人,声控人、记录员。

  4、辩论开始。

  正反两方的发言人为自己的观点列举充足的理由,辩论过程中,记录员要记录好支持对方观点的理由。

  5、写出结论。

  三、列举实例。

  1、列举 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用小卡记录下来。

  2、小组合作:交互小卡。

  3、选出各小组代表发言。

  4、总结。

  四、设计宣传方案。

  1、阅读文中材料,并从生活中发现破坏环境的现象。

  2、团队讨论,确定主题、宣传方式、宣传地点。

  3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4展示成果。

  5、评价。

  五、作业:畅想未来的城市。

  要求:读文中未完成的对未来城市畅想的散文,发挥想象续写。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治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综合治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

  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

  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熟悉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参看书14面的池塘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仿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假如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

  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

  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注意天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四拓展天地:全班举办一次“生态瓶会展”

  介绍他们设计、制作的生态瓶,达到共同学习提高的目标。

  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

  过程与方法:设计和制作小赛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系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小赛车。

  【教学难点】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制作小赛车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请你说一说这些车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2、学生介绍。

  3、揭题:人们根据不同需要不断设计新型的车辆。那么我们也来当当小工程师,设计制作一辆赛车。

  板书:设计制作小赛车

  二、课堂实施:

  (1)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

  1、出示真正的赛车的'图片介绍“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

  2、提问:这辆车有哪些设计特点?

  3、学生观察、讨论。

  4、交流汇报。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2)设计我们的小赛车

  1、提问:我们设计小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出示挑战任务:

  (1)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

  (2)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

  (3)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

  3、学生交流讨论设计方案。

  (3)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

  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

  2、测试、比赛。

  三、小结:

  (1)认识了真正的赛车。

  (2)学会了制作小赛车。

  四、板书设计

  设计制作小赛车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

  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传导。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和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向四周传递的传递方向。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镊子1个、铝条1根、火柴1盒、金属片1张、酒精灯1个、蜡烛等。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引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有趣的材料,我们将用这些材料来探索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想试试吗?先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环节:观看大屏幕,一个烧杯里面盛有热水,把一根金属筷子放进,感觉它温度的变化情况?

  问:用手触摸露出水面的铝棒,有什么感觉?(变热)

  问:铝棒的热是谁给的呢?(热水)

  问:请看大屏幕:如果我们把这根铜棒分成下、中、上三段,这三段温度有什么不同?(板书:下温度较高上温度较低)揭题:好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热可以在物体间传递,那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呢?能通过实验证明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找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1、热看得到吗?请小组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

  2、开始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3、师介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办法,书上也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办法,打开书第39页请看最下面一段话,自己先读读,然后想想该怎样用咱们桌面上的器材完成这个实验。

  4、师:谁来说说你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学生说实验操作方法:出示课件)猜猜哪根火柴会先掉呢?

  5、在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注意安全小心烫手、正确使用酒精灯用外焰加热、为了环境卫生用过的火柴请丢到不锈钢盘里、注意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

  6、开始实验,认真观察,完成实验报告单,7、(全班交流实验中的发现。)师:从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8、结合看多媒体动画(课件)小结:这是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师:根据火柴掉落的顺序,你能用一句话说出热的传递方向吗?(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板书:A温度较高热C温度较低

  三、进一步实验探索,研究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方向

  是不是无论什么情况下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呢?我们再来进一步研究:

  1、在涂有蜡的金属片的中心加热,猜猜哪部分的蜡先熔化?

  2、如果在涂有蜡的金属片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又会是哪部分的蜡先熔化?

  3、各组在金属片上涂上蜡油选择一个点进行加热,特别提示蜡油熔化后停止加热滴,小心别被蜡油烫到手。注意实验中要重点观察蜡的熔化情况,并思考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记录员作好记录。

  4、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学生的实验过程。

  5、全班交流,师:你们这组是怎么完成实验的,观察了什么现象?

  师:①不同组哪部分的蜡先熔化?(中间)为什么中间的蜡先熔化?(中间温度高)周围部分为什么后来也慢慢熔化了?(热传递过去了)这组的金属片哪儿先熔化?为什么这点先熔化?

  6、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热在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总结实验中的发现。

  从这个实验中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生答师指板书)

  四、总结:

  通过刚才的几组实验我们明白了热传递的一个重要性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特点说出来?

  出示课件:(引读)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小资料:

  热传递的三种方法

  热传递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别,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

  1、传导:热传导主要发生在固体内部、两个不同固体、固液之间、固气之间、液气之间。

  2、对流:对流是液体或气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气体的对流比液体明显。

  3、辐射:热辐射是远距离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如太阳能就是以热辐射的形式,经过宇宙空间传给地球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微波炉等都是热辐射。热传递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

  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温度较高温度较低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

  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是谁,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是谁,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是谁,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3.谈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下面就让我们接着写下去,每小组选出你们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全班交流。

  4.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

  二、认识光源

  1.提问:这些画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提问:你还能说出哪些光源呢?

  3.判断:月亮.镜子是不是光源?

  4.讨论: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方法给这些光源分类吗?

  5.学生交流:光是怎么分类的?

  6.谈话:那么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呢?

  7.谈话:对于光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吗?

  8.揭题:你知道,光是怎样行进的吗?

  三、探究光是怎样行进的

  1.谈话: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

  2.学生交流,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3.教师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

  4.谈话:这些光现象的图像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5.谈话:刚才大家对光是怎样行进的进行了猜测,你的猜测对吗?怎样证明?

  6.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讨论:如果要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该怎么办?

  8.学生小组活动。

  9.学生小组交流:△你们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实验说明了什么?

  10.讨论:假如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的现象?

  四、引导学生了解“小孔成像”

  1.教师演示“小孔成像”实验,在屏幕上投射出蜡烛火焰的倒像。

  2.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回答。

  五、总结全课,学习制作小孔成像仪

  1.谈话:原来光线通过小孔还能成像,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做个小孔成像仪,好吗?

  2.教师介绍小孔成像仪的制作方法.步骤。(课本P16)

  3.学生制作小孔成像仪,并玩一玩,试一试怎样在屏幕上呈现一个的清晰的像。

  4.学生交流本课的学习体会.感想。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 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 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 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 “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气温

  阳光

  2、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 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

  水能力。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1 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和阅读认识呼吸的意义。知道呼吸器官的名称和呼吸的过程,养成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对我们现时呼吸的观察,为下节心脏与血管的认识打下基础。

  2.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让同学们科学认识到人类不停的呼吸是为人体的正常运行提供怎样的化学必备物质,让同学们科学认识呼吸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科学课己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但是学生们在课堂的自制力和该观察什么,怎样提问题,以及怎样将自己的观察结果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图片、图表表达出来等问题上还存在不足,而且,学生往往不能按照要求带来课上探究所需的材料,影响教学的进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3、情感与价值

  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xxx

  科学概念: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

  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1.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教学反思:

  xxx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试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试验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试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重点: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试验中体验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木材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谈话;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家中的家具吗?一般的家具都是用什么做的?学生自由回答,从而导入新课。

  活动二

  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同学们带来了哪些木材,知道哪些品种的木材,让学生谈谈搜集过程中的体会。

  探究过程;

  1、提出关于木材的问题

  (1)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你想研究关于木材的哪些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讲问题一一板书出来。

  (3)让学生根据研究方向进行分组,研究兴趣相同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3.对所选的问题尽心分组研究

  (1)小组同学共同制定研究计划。

  (2)汇报研究计划,其他小组提出有效计划

  (3)各小组在其他小组建议的基础上,对原有研究计划进行适当修改,形成新的探究方案

  (4)教师进行试验前的指导,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提醒学生注意试验安全,出示“研究提示”。

  (5)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各小组进行实验成果展示

  (1)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记录、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

  (2)教师、其他组同学进行适当补充。

  5、进行二次交流,获得认识。

  (1)教师提出要求;对各组同学的研究进行汇总,有哪些收获?

  (2)总结;木材的共同特点。

  6.认识木材是天然材料,要珍惜木材

  (1)展示一棵树长到成才的时间材料。

  (2)认识到木材是天然材料。

  (3)展示生活中对木材的浪费情况。

  (4)小结;木材生长期长,来之不易,要珍惜木材。

  7、创新想象有什么材料可以代替木材?

  (1)学生自由想象

  (2)20年后木材的展望

  (三)自由活动

  1、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两组;一组观点是提倡使用一次性木制品,另一组观点是不同意使用一次性木制用品。

  2、学生充分展开辩论活动

  3、教师针对同学的辩论进行总结

  (四)拓展活动

  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规模的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照这样计算,一年会用掉多少木材?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汇总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1-12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7-07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2-23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7-05

(经典)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7-07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生物与环境》教案12-15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精选5篇)03-07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精选15篇)09-22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教案08-25

五年级上册的科学教学计划05-25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汇总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汇总15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电磁铁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2、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比较永久磁铁和电磁铁的异同;

  3、能够对电磁铁的两极变化进行探究;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2、知道电磁铁的两极变化;

  3、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主动对电磁铁现象进行研究,体会探究的乐趣;

  2、意识到电磁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3、乐于合作交流,善于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认识电磁铁的性质,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知道电磁铁也有两极,并且是可变的。在学生假设猜想的基础上,加以指导,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加以研究,汇报交流,总结出规律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导线、钉子、电池盒、大头针、回形针、指南针、资料图片

  学生准备:电池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电磁铁:

  展示长铁钉:它能变成一个像磁铁一样能吸引铁的工具么?你有什么样的办法?

  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师:老师能让它变成一根磁铁,你们相信么?

  演示制作电磁铁, 并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

  师:你还想用哪些磁铁具有的特征来验证它?

  师:你觉得它是一个普通的磁铁么?该起个什么样科学的名字呢? 板书:电磁铁

  二、制作电磁铁

  师:想制作一个像老师一样的电磁铁么? 你认为需要哪些材料? 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制作活动。

  三、初步分析电磁铁的磁力

  1 、比一比,你们的电磁铁,谁吸引铁的本领比较强呢?

  2 、估计一下,你们的电磁铁要增强磁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3 、总结并且板书学生意见 :导线圈数、 电池多少、铁钉规格等

  四、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师:你能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一个实验来试试看吗?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总结整理: 1 、只能改变一个单一因素。

  2 、如何改变这个因素。

  3 、怎样记录。

  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总结汇报;

  师:你通过实验,发现你猜测的因素和电磁铁磁力大小有关么?

  你们是怎样操作的?比较了哪些数据?

  教师将学生的研究成果板书在黑板上。

  五、了解电磁铁两极的变化:

  师:我们通过刚才的比较,知道了电磁铁的一些特点。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磁铁和电磁铁有哪些相同?

  学生比较。

  师:用磁针测一测你的电磁铁的两极。再和其他小组的电磁铁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解释一下你发现的现象的原因么?怎样才能使你们的两个电磁铁磁极相同么? 请比较一下两组组装的电磁铁有什么不同?

  小组活动,要求:改进组装的.电磁铁,使同组两个电磁铁磁极一样。(相同的小组则改变成不同)

  总结活动过程,板书学生改装的经验方法。

  师: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

  六、全文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种新的磁铁,我们来看看它有什么用处!

  指导学生看书第 44 页,简单介绍电磁铁的各种应用。

  师: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1)、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三)制订方案 实施探究 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四)、展示交流

  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五)、拓展创新: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

  教材分析

  1、“人与环境”和前两个单元构成“环境”部分,在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研究“人和环境”的关系:人对环境有需求,人的行为对环境也有影响,人与自然要和协相处。

  2、“环境与保护”单元是本册的综合,是对前几个单元的概括和总结,突出了本册的“环境”主题,教育学生要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专题研究“做个环保小卫士”教育学生要将保护环境的行为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真正成为“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因为所学内容比较直观,贴近生活,学生对此比较熟悉,应该感兴趣。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由于学习《科学》这门功课已有三年,学生要自己学习并拓宽知识面不会很难。

  3.学生认知障碍点: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息息相关,可是为什么说的和做的不一样。

  教学目标

  1.能分析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2.能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扮演的水平。

  3.能预测认为覆盖某块地时给生物造成那些影响。

  4.能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和体验人类的活动影响了环境,影响了其他生物的生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环境。那我们人类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呢?

  2、出示课件,展示图片,学生谈感受。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动植物的“诉说”

  1、学生以小组观看有关自然环境的图片和资料,自主选择自然环境,并说出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

  2、小组活动:选择角色,并讨论分析“他”的生存对环境的需要。

  3、课件出示反映人类活动的图片,学生观察,谈感想。

  4、角色扮演,小组内表演,并推选代表。

  说说各自的食物、水源、住所和活动空间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谈自己对人类的呼吁。

  5、全班展示,表演,评价,谈收获。

  活动二:改变一个小环境

  1、小品展示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主题为:日常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2、根据小品内容学生展开质疑:

  这些活动真的会影响环境吗?如何判定?如何验证?

  3、引导制定模拟实验计划。

  4、预测实验结果,小草会有什么“反应”。

  5、动手实验。

  6、小结:注意做记录,随时观察。

  三、总结。

  1、列举人类哪些活动影响了周围环境。

  2、谈实验活动的感受。

  四、教学后记:

  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回会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板书设计

  动植物的“诉说

  第一组是森林 金丝猴 树被人们砍光了,

  抓我们送到动物园去,

  剥夺了我们的自由

  第二组是草原 跳鼠 人们在这里大量放牧,

  草原退化,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少了

  第三组是湖泊小鱼 人们把乱丢垃圾,大规模捕捞,

  恐怕那一天人类在也吃不到鱼了。

  那么对于那些小动物,花草树木的控诉,我们该怎么做呢?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

  第一单元 认识我们自己

  第1课我们在呼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5)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

  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

  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 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教师汇报

  (三)、制作活动

  1.学生按教材P6步骤进行制作

  (可以将饮料瓶先为学生开个口或者直接提供剪好的半成品)

  2.学生手拉和放开橡皮膜,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再对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你认为我们的饮料瓶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气球呢? 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三、课堂总结;

  大家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关于人的呼吸,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对于我们的呼吸,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进行继续研究。

  2.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板书设计]:

  我们在呼吸

  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泡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册第三个主题——“人与环境”中的第三篇课文。第一篇是“|人对环境的需求”,第二篇是“人对环境的影响”。学习本课,是学习了前两课的基础上学习的。因而,学习本课,让学生知道,人类维持生命所需要的一切物质都来自于自然。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过度开发是在毁坏人类生存的环境,进而危害人类自身。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珍爱生命,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会观察,懂得辨别是非。他们的已有知识能使他们更好地进行现场考察,搜集资料,根据主题进行宣传活动,并畅想未来。

  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两则消息,展开辩论,懂得:为了自身的生存,保护环境花费再多的钱也值得。

  2、搜集资料,了解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都做了哪些努力。

  3、懂得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

  4、畅想未来的城市,懂得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两则信息,展开辩论,得出结论;搜集资料,了解人类与大自然相处都做了哪些努力。

  2、难点: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本主题前两课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板书课题,读课题,解课题。

  3、齐读课文的第一段,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

  二、阅读信息,展开辩论。

  1、齐读信息。

  2、组建团队:正、反两方组成两个团队。正方坐到1、2大组,反方坐到3、4大组。

  3、团队分工:找好队长、发言人,声控人、记录员。

  4、辩论开始。

  正反两方的发言人为自己的观点列举充足的理由,辩论过程中,记录员要记录好支持对方观点的理由。

  5、写出结论。

  三、列举实例。

  1、列举 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用小卡记录下来。

  2、小组合作:交互小卡。

  3、选出各小组代表发言。

  4、总结。

  四、设计宣传方案。

  1、阅读文中材料,并从生活中发现破坏环境的现象。

  2、团队讨论,确定主题、宣传方式、宣传地点。

  3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4展示成果。

  5、评价。

  五、作业:畅想未来的城市。

  要求:读文中未完成的对未来城市畅想的散文,发挥想象续写。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治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综合治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

  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

  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熟悉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参看书14面的池塘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仿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假如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

  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

  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注意天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四拓展天地:全班举办一次“生态瓶会展”

  介绍他们设计、制作的生态瓶,达到共同学习提高的目标。

  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

  过程与方法:设计和制作小赛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系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小赛车。

  【教学难点】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制作小赛车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请你说一说这些车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2、学生介绍。

  3、揭题:人们根据不同需要不断设计新型的车辆。那么我们也来当当小工程师,设计制作一辆赛车。

  板书:设计制作小赛车

  二、课堂实施:

  (1)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

  1、出示真正的赛车的'图片介绍“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

  2、提问:这辆车有哪些设计特点?

  3、学生观察、讨论。

  4、交流汇报。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2)设计我们的小赛车

  1、提问:我们设计小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出示挑战任务:

  (1)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

  (2)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

  (3)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

  3、学生交流讨论设计方案。

  (3)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

  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

  2、测试、比赛。

  三、小结:

  (1)认识了真正的赛车。

  (2)学会了制作小赛车。

  四、板书设计

  设计制作小赛车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

  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传导。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和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向四周传递的传递方向。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镊子1个、铝条1根、火柴1盒、金属片1张、酒精灯1个、蜡烛等。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引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有趣的材料,我们将用这些材料来探索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想试试吗?先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环节:观看大屏幕,一个烧杯里面盛有热水,把一根金属筷子放进,感觉它温度的变化情况?

  问:用手触摸露出水面的铝棒,有什么感觉?(变热)

  问:铝棒的热是谁给的呢?(热水)

  问:请看大屏幕:如果我们把这根铜棒分成下、中、上三段,这三段温度有什么不同?(板书:下温度较高上温度较低)揭题:好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热可以在物体间传递,那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呢?能通过实验证明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找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1、热看得到吗?请小组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

  2、开始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3、师介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办法,书上也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办法,打开书第39页请看最下面一段话,自己先读读,然后想想该怎样用咱们桌面上的器材完成这个实验。

  4、师:谁来说说你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学生说实验操作方法:出示课件)猜猜哪根火柴会先掉呢?

  5、在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注意安全小心烫手、正确使用酒精灯用外焰加热、为了环境卫生用过的火柴请丢到不锈钢盘里、注意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

  6、开始实验,认真观察,完成实验报告单,7、(全班交流实验中的发现。)师:从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8、结合看多媒体动画(课件)小结:这是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师:根据火柴掉落的顺序,你能用一句话说出热的传递方向吗?(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板书:A温度较高热C温度较低

  三、进一步实验探索,研究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方向

  是不是无论什么情况下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呢?我们再来进一步研究:

  1、在涂有蜡的金属片的中心加热,猜猜哪部分的蜡先熔化?

  2、如果在涂有蜡的金属片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又会是哪部分的蜡先熔化?

  3、各组在金属片上涂上蜡油选择一个点进行加热,特别提示蜡油熔化后停止加热滴,小心别被蜡油烫到手。注意实验中要重点观察蜡的熔化情况,并思考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记录员作好记录。

  4、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学生的实验过程。

  5、全班交流,师:你们这组是怎么完成实验的,观察了什么现象?

  师:①不同组哪部分的蜡先熔化?(中间)为什么中间的蜡先熔化?(中间温度高)周围部分为什么后来也慢慢熔化了?(热传递过去了)这组的金属片哪儿先熔化?为什么这点先熔化?

  6、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热在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总结实验中的发现。

  从这个实验中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生答师指板书)

  四、总结:

  通过刚才的几组实验我们明白了热传递的一个重要性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特点说出来?

  出示课件:(引读)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小资料:

  热传递的三种方法

  热传递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别,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

  1、传导:热传导主要发生在固体内部、两个不同固体、固液之间、固气之间、液气之间。

  2、对流:对流是液体或气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气体的对流比液体明显。

  3、辐射:热辐射是远距离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如太阳能就是以热辐射的形式,经过宇宙空间传给地球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微波炉等都是热辐射。热传递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

  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温度较高温度较低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

  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是谁,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是谁,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是谁,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3.谈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下面就让我们接着写下去,每小组选出你们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全班交流。

  4.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

  二、认识光源

  1.提问:这些画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提问:你还能说出哪些光源呢?

  3.判断:月亮.镜子是不是光源?

  4.讨论: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方法给这些光源分类吗?

  5.学生交流:光是怎么分类的?

  6.谈话:那么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呢?

  7.谈话:对于光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吗?

  8.揭题:你知道,光是怎样行进的吗?

  三、探究光是怎样行进的

  1.谈话: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

  2.学生交流,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3.教师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

  4.谈话:这些光现象的图像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5.谈话:刚才大家对光是怎样行进的进行了猜测,你的猜测对吗?怎样证明?

  6.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讨论:如果要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该怎么办?

  8.学生小组活动。

  9.学生小组交流:△你们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实验说明了什么?

  10.讨论:假如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的现象?

  四、引导学生了解“小孔成像”

  1.教师演示“小孔成像”实验,在屏幕上投射出蜡烛火焰的倒像。

  2.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回答。

  五、总结全课,学习制作小孔成像仪

  1.谈话:原来光线通过小孔还能成像,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做个小孔成像仪,好吗?

  2.教师介绍小孔成像仪的制作方法.步骤。(课本P16)

  3.学生制作小孔成像仪,并玩一玩,试一试怎样在屏幕上呈现一个的清晰的像。

  4.学生交流本课的学习体会.感想。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 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 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 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 “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气温

  阳光

  2、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 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

  水能力。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1 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和阅读认识呼吸的意义。知道呼吸器官的名称和呼吸的过程,养成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对我们现时呼吸的观察,为下节心脏与血管的认识打下基础。

  2.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让同学们科学认识到人类不停的呼吸是为人体的正常运行提供怎样的化学必备物质,让同学们科学认识呼吸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科学课己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但是学生们在课堂的自制力和该观察什么,怎样提问题,以及怎样将自己的观察结果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图片、图表表达出来等问题上还存在不足,而且,学生往往不能按照要求带来课上探究所需的材料,影响教学的进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3、情感与价值

  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xxx

  科学概念: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

  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1.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教学反思:

  xxx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试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试验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试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重点: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试验中体验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木材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谈话;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家中的家具吗?一般的家具都是用什么做的?学生自由回答,从而导入新课。

  活动二

  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同学们带来了哪些木材,知道哪些品种的木材,让学生谈谈搜集过程中的体会。

  探究过程;

  1、提出关于木材的问题

  (1)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你想研究关于木材的哪些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讲问题一一板书出来。

  (3)让学生根据研究方向进行分组,研究兴趣相同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3.对所选的问题尽心分组研究

  (1)小组同学共同制定研究计划。

  (2)汇报研究计划,其他小组提出有效计划

  (3)各小组在其他小组建议的基础上,对原有研究计划进行适当修改,形成新的探究方案

  (4)教师进行试验前的指导,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提醒学生注意试验安全,出示“研究提示”。

  (5)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各小组进行实验成果展示

  (1)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记录、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

  (2)教师、其他组同学进行适当补充。

  5、进行二次交流,获得认识。

  (1)教师提出要求;对各组同学的研究进行汇总,有哪些收获?

  (2)总结;木材的共同特点。

  6.认识木材是天然材料,要珍惜木材

  (1)展示一棵树长到成才的时间材料。

  (2)认识到木材是天然材料。

  (3)展示生活中对木材的浪费情况。

  (4)小结;木材生长期长,来之不易,要珍惜木材。

  7、创新想象有什么材料可以代替木材?

  (1)学生自由想象

  (2)20年后木材的展望

  (三)自由活动

  1、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两组;一组观点是提倡使用一次性木制品,另一组观点是不同意使用一次性木制用品。

  2、学生充分展开辩论活动

  3、教师针对同学的辩论进行总结

  (四)拓展活动

  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规模的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照这样计算,一年会用掉多少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