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礼仪有哪些 三国时期的坐姿有什么讲究
三国时期的礼仪有哪些?
1.吉礼
魏文帝南巡在颍阴,有司为坛於繁阳故城。庚午,登坛受軷,降坛视燎成礼,未有祖配。明帝即位,於太和元年正月丁未,郊祭,以武帝配天,文皇帝配上帝。(以二汉郊制存焉。)至景初元年十月乙卯,始营洛阳南委粟山为圆丘。诏曰:"曹氏代系,出自有虞氏。令祀圆丘,以始祖帝舜配,号圆丘曰皇皇帝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刘邵云:"宜曰皇天帝。")以太祖武帝配。祀称嗣皇帝。"十二月壬子日冬至,始祀皇天帝於圆丘,以始祖帝舜配。(高堂崇表云:"按古典可以武皇配天。"鱼豢议曰:"昔后稷以功配天。汉出自尧,不以尧配天,明不绍也。且舜已越数代,武皇肇创洪业,宜以配天。")自正始以后,终魏代不复郊祀。(孙权初称尊号於武昌,祭南郊告天,用玄牡。后自以居非土中,不修设。
末年南郊,追上父坚尊号为吴始祖以配天。后王嗣位,终吴代不郊祀。刘备章武元年,即位,设坛於成都武担山南,用玄牡。二年十月,诏丞相诸葛亮营南郊於成都。(杜佑《通典》四十二卷)
2.百亩之礼。
3.嘉礼
魏氏天子冠一加。(其说曰:"古之士礼,服必三加弥尊,所以喻其志。至於天子诸侯加数无文者,将以践阼临人,尊极德成,不复与士以加喻勉为义。"礼冠於庙,自魏不复在庙矣。)(杜佑《通典》五十六天子加元服)
魏氏冠太子,再加。皇子、王公嗣子,乃三。(孙毓以为一加再加,皆非礼也。)冠诸王,因汉遣使行事。(杜佑《通典》五十六卷皇太子冠)
魏因汉故事。明帝好妇人之饰,冕旒改用珊瑚珠。(杜佑《通典》五十七卷君臣冠冕巾帻等制度)
魏制,天子册后,以皮马庭实加谷珪。齐王正始四年,立后甄氏,其仪不存。(杜佑《通典》五十八卷天子纳后)
魏制,诸侯娶妃以皮马为庭实,加以大璋。王娶妃、公主嫁之礼,用绢百九十匹。(杜佑《通典》五十八卷公侯大夫士婚礼)
4.军礼
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太史奏:"三月一日寅时合朔,去交二度,恐相附近。"主者奏,宣敕有司,为救日蚀。备既,时过而不蚀,大将军曹爽推史官不验之负,空设合朔之期,以疑上下。光禄大夫领太史令邕言:"典历者按历术推交会之期,候者伺迟疾之度,当朔,事无有违错耳。"重问典历周晁等,对曰:"历候所掌,推步迟速。可以知加时早晚,度交缓急;可以知薄蚀浅深。合朔之时,或有月掩日,则蔽障日体,使光景有亏,故谓之日蚀。或日掩月,则日从月上过,谓之阴不侵阳,虽交无变。至於日月相掩,必蚀之理,无术以推。是以古者诸侯旅见天子,日蚀则废礼;尝禘郊社,日蚀则接祭。是以前代史官,不能审日蚀之数,故有不得终礼。自汉故事以为日蚀必当於交,每至其时,申警百官,以备日变。甲寅诏书,有备蚀之制,无考负之法。"侍中郑小同议:"史官不务审察晷度,谨综疏密,谬准交会,以为其兆。至乃虚设疑日,大警外内。其有不效,则委於差晷度,禁纵自由,皆非其义。按春秋,昭公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日蚀。晋史墨以庚午之日,日始有谪。自庚午至辛亥四十二日,日蚀之兆,固形於前矣。此为古有明法,而今不察。是守官惰职,考察无效,此有司之罪。"又答:"古来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历,皆无推日蚀法,但有考课疏密而已。负坐之条,由本无术可课,非司事之罪。"乃止。
三国时期的坐姿有什么讲究?
东汉时期,中原汉族延续了秦代席地而坐的风俗,室内的地面上会铺有较大的席“筵”,一般为长方形,坐姿为跪坐。除此之外还有坐床和坐榻的习惯,榻狭而低,比床要小,坐姿依然是跪坐。剧照中皇帝和曹操的垂足坐是在两晋之后才传入中原的。
跪坐,即两膝着地,两脚的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如果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则叫做长跪,又叫跽,是准备起身的姿势,以表示对他人的尊敬。
在现代,人的'坐姿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要求,但远不如古人看得那样严重。在古代,有一种不合礼仪的坐法,叫箕踞,是两腿伸平与上身成为直角的姿势。据《韩诗外传》卷九记载,“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因坐姿不合规矩,女人甚至有被休的危险,可见古代社会对此的重视程度。
曹操的这种垂足的坐姿和现代人的坐姿差不多,它原本是游牧民族的起居习惯。两晋以后,中原战乱频繁,民族大迁徙,游牧民族的坐姿才传入中原,广大汉族地区席地而坐的习俗逐渐改变,不再只有跪坐这一种坐姿。
此后,适合垂足的家具随着坐姿慢慢改变,5-6世纪敦煌壁画中除了席、床等传统的坐具之外,还出现了高足坐具,如束腰圆凳、方凳、椅子等。剧照中曹操坐的这种类似椅凳的新式坐具在东汉末年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三国时期的礼仪有哪些 三国时期的坐姿有什么讲究】相关文章:
坐姿礼仪有讲究06-12
假如三国时期有了手机07-14
面试坐姿礼仪有讲究03-12
面试礼仪有讲究坐有坐姿06-13
坐姿礼仪之入席有讲究06-14
三国时期的成语06-26
基本的坐姿礼仪有哪些07-25
关于求职面试坐姿礼仪有讲究03-12
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