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毕业论文

时间:2022-10-12 11:00:09 论文 我要投稿

中医毕业论文

  转眼间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就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优秀的毕业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医毕业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医毕业论文

  中医毕业论文 篇1

  摘要:

  介绍转化医学的概念、产生背景及研究内容等并结合中医学自身的特色,分析转化医学在中医学发展中的应用模式,针对中医学的发展规律和优势,提出应该尽快将中医研究纳入转化医学的轨道上来,以适应国际医学进步的大环境。

  关键词:

  转化医学;中医学;应用前景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作为当今世界医学研究的新潮流,是从1992年美国《Science》上首先出现B—to—B的概念后,在1996年英国《Lancet》上正式提出TranslationalMedicine这一名词的。由于其理念符合当前医学以“患者为中心”的研究思路,迅速激起了医学界的共鸣,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转化医学时代到来之际,尽快融入到其中,对中医学未来的发展具有战略性作用,但由于其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特点,这就决定了制定适用中医学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的转化医学研究思路至关重要。

  1、转化医学的基本概念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或称医学的转化科学是2003年由美国EA.Zerhouni在Science上发表的NIH路线图计划中提出并确定的[1]。NIH将转化医学定义为:在实验室体外发现和动物体内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人体试验,强化临床研究,验证其效果及安全性,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转化医学就是从实验台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台连续反复,不断完善的过程。

  2、转化医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转化医学的产生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随着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分工越来越细,对从事基础医学研究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基础研究渐渐与临床工作分离,导致两者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因此客观上也迫切需要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促进其进一步健康发展。

  而且,当前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使用,但由于临床医生知识的局限性,对于基础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并不了解,所以很难深入到分子、细胞及基因水平深层次地认识临床中遇到的问题,致使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效率大大受到限制。同时基础研究、药物开发与临床工作之间缺乏快速转化的有效机制,使得这种固有的屏障更加阻碍了研究成果转化的速度。因此,通过多学科优势互补、联合攻关,推动医学进一步向前发展是大势所趋,转化医学正是顺应了国际医学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才迅速发展起来。可以预见,转化医学研究模式必将引领世界医学开创新纪元。

  3、转化医学的研究内容

  转化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医学研究模式,是由包括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生物信息学、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众多领域参与并共同组成的团队,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针对临床中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并通过往复式的交互沟通,迅速获得可以用于临床的新技术和方法,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加快医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效率和速度。

  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1充分体现中医学特色和优势中医学是我国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发展之始就体现了转化医学的基本理念,即从临床到基础理论再到临床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其与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中医学中建立转化医学研究模式必须在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针对证候的`辨证分类、治则治法、方药运用、证候传变、疗效评价等关键环节,从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广泛吸收和应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合理运用现代科技研究成果,开展不同层面的症候发生、发展、分类、治法方药和疗效评价相关联的敏感性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并给予其脏腑和四诊信息定位等的中医内涵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4.2在中医学中全方位推进转化医学体系建设转化医学的兴起和发展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可喜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其建设将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为中医学走上国际医学之林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所以全面推进中医学中转化医学体系建设将开创中医药辉煌发展的新纪元。

  首先,应该重视中医界转化医学人才培养。当前中医药基础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整体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知识结构也比较单一,学科渗透和交叉能力欠缺,对国际医学进展和前沿动态信息了解迟缓,创新动力不足,因此在中医教育,特别是高层次的研究生阶段,培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技能扎实又具有良好的现代医学研究知识和技能的中医复合型人才,是决定转化医学在中医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必须从顶层设计和制定中医学转化医学研究体制。中医学转化医学研究的过程涉及诸多学科、众多部门,包括基础研究、临床工作、新药研发、市场营销、患者需求及其他多个边缘学科,目前各个环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只有在顶层及政府部门设计和制定行之有效的体制,才能将各部门、各学科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研究团队,从而为建立体现中医学特色的转化医学体系奠定基础,仅靠一般的研究和医疗机构是无法完成的。

  最后,还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医学发展的转化医学运行机制。中医学积极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紧跟国际医学发展的潮流,将促进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但中医与西医存在诸多不同,其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独立的理论体系,所以必须探索适合中医学发展的转化医学运行机制,比如虽然中医学具有先进的防治疾病的理念,但其技术手段仍比较落后,存在严重的创新不足,在基础研究方面还很难规范化和标准化,而且中医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尚不完善,因此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困难还很多。所以,转化医学的兴起对中医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以临床为基础的中医药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为中医药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5、讨论与展望

  目前,国内转化医学整体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全国各地也逐渐建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召开转化医学高峰论坛,传播其方法和理念,而且其已经被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将其纳入了《健康中国2020》科技支撑战略,加强了政策的导向作用,在转化医学研究的道路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是尽管如此还是应该认识到,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水平与国外比较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中医学的转化医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以后的中医学研究中重视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应用和体现,加快中医转化医学体系建设,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Zerhouni E.The NIH Roadmap[J].Science,2003,302:63-72.

  [2]蔡红兵,杨明会,孙学刚,等.中医中药应尽快纳入转化医学的轨道[J].新中医,2011,5(43):8-9.

  中医毕业论文 篇2

  [摘要]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伴有全身不适等。是当今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西医对于痛经缺乏有效地根治方法,本文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下注、气血虚弱四个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痛经;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继发性痛经则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1],病因多与内分泌因素,子宫因素,遗传因素等相关,治疗方法包括止痛药、激素类药,手术等。病人对西药极易产生耐药性,而手术的复发率较高,因此西医对痛经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致使大部分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而中医则从病因着手,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型表现而施以不同的方药对痛经进行治疗,从根本上缓解了症状,降低了痛经的发病率。

  1、病因病机

  月经周期是女性生理过程中阴阳消长、气血变化节律的体现。中医认为痛经多因气血运行不畅,冲任阻滞所致。或因郁怒,气机不利导致气滞血瘀,经血滞于胞宫,排出不畅而疼痛;或因经期感寒涉水,寒湿内侵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滞,排出不畅,不通则痛;或因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行经后气血更虚,致胞脉失养,不荣则痛,其病位在冲任、胞宫,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2、辨证论治

  《景岳全书·妇人规》中记载:“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当以察意,言不能悉也。”所以,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以及月经期、量、色、质,兼症,舌、脉等进行辨证分型论治。

  2.1气滞血瘀型

  每于经前1~2d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胸胁乳房胀痛,或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常伴有心烦急躁易怒,经净疼痛消失,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或弦滑。治宜理气活血、祛瘀止痛。基础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2.2寒凝血瘀型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经期延后,月经量少,经色瘀黯有块,或畏寒身痛,手足欠温,面色白,舌黯苔白润或腻,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暖宫止痛。基础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2.3湿热下注型

  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胀痛,或平时少腹时痛,经期加剧,或低热起伏,伴经色暗红,质稠有块,或带下黄稠,小便短黄,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基础方用清热调血汤加减。

  2.4气血虚弱型

  经期或经后1~2d,小腹隐痛,喜温喜按,经水色淡,量少质稀,或月经后期,面色萎黄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治宜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基础方用八珍汤加减。

  3、临床病例

  在廊坊中医院妇科实习期间,临床上治疗痛经的病证以气滞血瘀型及寒凝血瘀型为多见。

  气滞血瘀型痛经的诊断标准:

  ①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或伴乳房疼痛。

  ②经行量少而不畅,色紫黑有块,块下痛减。

  ③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细。

  寒凝血瘀型痛经的诊断标准:

  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

  ②经行量少,色黯有块。

  ③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以上诊断标准为本院内诊断标准。

  3.1病例一

  王某,女,26岁,未婚,2010年9月19号初诊,正值月经来潮第一天,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四肢冰冷,双手抱腹,恶心呕吐,轻微腹泻,自诉月经量少,色紫黯有块,经期一般为两天,行经期间小腹绞痛,且有胀痛感觉,痛经三年,经前一周乳房胀痛有块,平素性格内向,为小事斤斤计较,爱生闷气,对伤害不能忘记,常和同事发生口角,易抑郁恼怒,经前或经行期间腹痛难忍,偶有呕吐晕厥,不能坚持工作,自服中成药逍遥丸效果不明显,对西医非甾体药物已不敏感,最严重时注射针剂654-2,现在注射剂已不起任何止痛作用故来我院要求中医治疗,患者体型消瘦,月经量少,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黯有瘀点,脉沉弦,辨证为气滞血瘀型痛经,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15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枳壳15克,延胡索15克,五灵脂15克,乌药15克,香附15克,桃仁20克,红花20克,丹皮12克,甘草6克,三剂,水煎服,连服三个疗程,疼痛消失,随访未再复发。

  气滞血瘀型痛经因情志抑郁,冲任气血瘀滞,肝失调达,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于经期一、二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经血瘀滞故而经色黯且有块,血块排出后气血暂通瘀滞减轻故疼痛减轻,膈下逐瘀汤理气活血,消瘀止痛,方中枳壳,乌药,香附理气调肝,当归养血活血,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皮活血行瘀,五灵脂,延胡索化瘀止痛,甘草和里缓急,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效。

  3.2病例二

  李某,23岁,学生,患者自诉前一天曾吃冰激凌,今日来月经三小时,下腹痛剧,伴手足厥冷,冷汗淋漓,头晕恶心呕吐,经量少色黯,有家人扶来急诊,检查:腹部平软,无压跳痛及反跳痛,舌质淡黯,苔白润,脉沉紧,诊为寒凝型痛经,即针刺双侧合谷和三阴交,用补法留针20分钟,同时用艾条温和灸关元和中极,经处理患者疼痛逐渐减轻,面色有苍白转红润,手足转暖,经行通畅,治法:温经暖宫,化瘀止痛,拟方少腹逐瘀汤,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连服五剂,月经干净后服用当归、羊肉煮汤,口服乌鸡白凤丸,每天一丸,经前几天及经期禁吃生冷寒凉之品,连用三个周期,随诊三个月无痛经出现。

  寒凝血瘀型痛经多因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寒客冲任,与血搏结致气血凝滞不畅,不通则痛,故发为痛经,出现小腹冷痛,畏寒肢冷,月经量少色黯,少腹逐瘀汤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之功,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散瘀,养血调经;小茴香、干姜、官桂散寒通阳,温暖冲任;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活血祛瘀,散结定痛。诸药相配,共成化瘀散结、温阳散寒、调经止痛之功。据临床观察,对于疼痛发作时可以采用针灸,针关元、内庭、三阴交,用雀啄术5~7分钟,施针后疼痛程度缓慢减轻,取得较好的效果。

  4、讨论

  本病属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对于痛经的治疗,西医强调止痛、镇静及前列腺素抑制剂进行治疗,取效虽然快捷,但副作用大,且疗效难以持久。而中医则依据整体观念,对痛经进行具体辩证,确定证型,采用相应方药治疗,效果明显,中医治疗痛经特色是药物对人体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受且疗效持久,治疗上以汤药为主针灸为辅,取得较好的疗效,被病人所认可,临床上痛经的病因不同、治法各异,在正确辨治的同时,尚须把握好用药时机、综合分析、对证遣方用药,方能达到痊愈目的。我们应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继续钻研,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孔双芝.中医治疗痛经辨证分型探讨[J].邯郸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0,14(5):411-412

  中医毕业论文 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选择为我院2012年01月~2014年01月医治的锁骨骨折患者30例,为了便于对比及研究,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15例)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方法,而实验组(15例)主要采取中医治疗方法(即"四动"和"五步法"),治疗半年之后,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情况、肩关节的恢复情况、治疗费用以及患者的康复时间。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情况、肩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治疗费用以及患者的康复时间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提高了患者骨折的愈合率和肩关节的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而且患者的康复时间较短,治疗质量较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

  关键词:

  中医治疗;锁骨骨折;临床效果;研究

  锁骨处于人体的肩峰及胸骨柄之间,为S形骨架,是上肢和人体躯干间唯一的相连骨性支架,虽然处于皮肤下,但是由其因为皮肤表浅,导致患者在外力撞击影响下容易发生锁骨骨折的情况。锁骨骨折发生率是全身性骨折的5~10%,患者多是儿童和青壮年。临床表现是患者锁骨处存在皮下淤血、肿胀、畸形以及按压痛等,在骨折的畸形处可以触碰到骨折的断端,由于锁骨处肌肉的附着点较多,骨折的移位较明显,所以复位固定较困难。本文通过探讨中医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减少锁骨骨折对患者带来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01月~2014年01月医治的锁骨骨折患者30例,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0~28岁,平均年龄是19岁,平均病程是2.2个月,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方法,而实验组(15例)年龄11~28岁,平均年龄是19.5岁,平均病程是2.3个月,主要采取中医治疗方法(即"四动"和"五步法"),30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为右侧锁骨骨折,12例患者为左侧锁骨骨折。其中有16例患者属于斜形骨折,有8例患者属于横行骨折,7例患者属于粉碎性骨折。已经排除妊娠期、有药物过敏史以及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的个人基本资料较为相近(P>0.05),故没有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方法,具体手术步骤为:让患者采取仰卧的姿势后,在患者患肩处加垫垫子,给予其消毒铺巾,然后医疗人员从患者的肩峰一直沿着其锁骨的上方内作一切口(长度约为6~10cm),在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到达骨折断端之后,将骨膜进行剥离,将患者的患侧臂逐渐朝着外下方牵引,直到复位为止,取6~10孔钢板,将钢板则放置于患者的锁骨上方,在确定骨折端已经完全复位之后,使用持骨钳将其固定,依次的拧进螺钉,确保两侧至少3枚螺钉固定,完成后即可松开持骨钳,最后对创口进行清洗和分层缝合。在患者手术后即可进行屈肘等活动[1]。

  实验组主要采取中医治疗方法(即"四动"和"五步法"),具体为:

  ①整复重点。背伸:让患者处于双手叉腰的姿势,并尽可能的抬头挺胸,让双肩逐渐向外背伸。牵引:护理人员可以托住患者的患肩慢慢向上和向后牵引,然后开始慢动作旋转。复位:医疗人员使用拇指对患者锁骨近端进行按压,同时逐渐前后移动以复位骨折断端处。固定:给予患者外贴上消肿止痛的药膏,在锁骨骨折的近端上放置大葫芦垫,并使用锁骨带对其进行3~4w的固定。

  ②练功活动。在患者患病初期可以指导其进行手腕和指关节等的屈伸活动,其中对于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应该在伤后的1w时,在牵引和固定下练习弓步云手以及肘关节的屈伸锻炼,而其他类型的锁骨骨折患者则应该在解除固定之后进行肘关节的屈伸锻炼,禁止患者进行暴力的被动活动[2]。

  ③内治的中药。在患者伤后的初期阶段应该以消肿止痛和活血化瘀为主,因此给予患者服用复元活血汤,在中期阶段主要选择为患者接骨续筋为主,给予患者服用接骨续筋胶囊,在后期阶段则主要以补肝肾、舒筋活络以及养气血为主,因此给予患者服用六味地黄汤治疗。

  ④外治的中药:在初期阶段,如果患者存在患肢肿胀的情况,则给予其外用消肿止痛膏,在中后期阶段则可以使用舒筋活络的洗剂进行外洗[3]。

  1.3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四个月之后,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情况、肩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治疗费用以及患者的康复时间。其中患者肩关节的功能恢复评定主要通过Ridit检验来进行,其评定指标包括优、良和差,优良率=优+良。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工作,采用率(%)表示数据。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对比

  在治疗之后,对照组患者中有11例患者锁骨骨折已经愈合,愈合率为73.3%,而研究组患者中有14例患者锁骨骨折已经愈合,愈合率为93.3%,研究组的锁骨骨折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对比

  在治疗之后,对照组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3.3%,其中有1例患者存在临近血管神经损伤,4例患者存在术后肩关节术后粘连,2例患者断端迟缓愈合,1例患者术后切口脂肪液化。而研究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7%,主要为患者服用中药后出现呕吐情况,经过调整中药药方,患者的副作用已经缓解。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肩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根据Ridit检验结果得知,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恢复情况为"优",4例患者的恢复情况为"良",6例患者的恢复情况为"差",优良率是60%(9例),而研究组组中有7例患者恢复情况为"优",5例患者的恢复情况为"良",3例患者的恢复情况为"差",优良率是85.7%(12例),研究组患者肩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4两组患者的治疗费用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治疗费用大概约15000元,如果需要进行二次内固定手术,则费用大约为6000元,而研究组患者的一次中医治疗和成本费用大约为2000元左右,研究组患者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2.5两组患者的康复时间对比

  根据记录得知,对照组患者的锁骨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1.42w,而研究组患者的锁骨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73w,研究组患者的康复时间比对照组患者短,两组数据对比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根据研究结果得知,应用中医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其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情况、肩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治疗费用以及患者的康复时间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明显,由此看出,中医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提高了患者骨折的愈合率和肩关节的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而且患者的康复时间较短,治疗质量较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林小永,管廷进,常秀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锁骨骨折56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4,08(08):122-123.

  [2]王晓添,王东利,窦群立.中西医结合治疗锁骨骨折56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01(10):67-68.

  [3]李万庆,刘海亮,叶颂霖,等.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4,03(15):124-125.

  中医毕业论文 篇4

  摘要:

  藏象学说是和一定的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现状相关联的,在此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在各个发展时期医学家发展完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二十世纪尤其是建国后通过与西医融会贯通,对藏象学说的也更加深入,同时也将其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形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中医临床治疗;藏象学说;脏腑辫证

  藏象学说在中医临床治疗中最为丰富宝贵的治疗方法就是将脏腑学说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脏腑辫证作为最常用、最实用的辫证方法,是祖国医学各种辫证方法中比较具体的辫证方法,辫治疾病,最终要落实到损及何脏腑,这样才可将病因病机阐述得更为透彻,更能明确地指导治疗;这样在用药时才能有鲜明的针对性。

  1、肝胆学说

  调畅气化以治肝病。由于张锡纯强调肝主气化,肝病多关系气化,因此治疗肝病必须调畅气化。调畅气化的关健是个“通”字,肝虚补之以通,肝实泻之以通,疥则活之以通,疾则化之以通。万变之中,无非疏通气化,气化一通则诸病皆除,如肝虚助人生发之气,黄茂振奋肝气,补益肝气;肝郁以柴胡升举。不任升举,代之以茵陈、生麦芽条畅;若肝郁、肝火,则或培中宫,或位金平木,皆以条畅气化为务。

  敛肝救脱。脱证系指阴阳相离,其气脱越,生命垂危的病理反映。张氏主张以山芡肉浓煎顿服以敛肝救脱,并立有既济汤,来复汤等方,皆重用山芙主将。山芙肉“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湿滑脱”故善救脱。可见,张氏在救治脱证方面独具一格,在肝胆学说上开阔了视野,拓宽了境界。

  肝胆同治。施氏观察111例慢性肝炎患者,超声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增大者23例,胆囊壁增厚、毛糙者37例,胆囊区回声增强、出现光团者8例,胆囊S型扭曲11例,胆囊姜缩17例。根据肝胆同治、疏肝利胆原则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改善的同时,超声波检查所见胆囊病变亦相应好转。严氏等发现35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合并胆囊异常者占64.02%,治疗结果显示肝胆兼治组较单纯治肝组疗效为佳。

  2、脾胃学说

  蒲辅周认为凡病之发生、转归莫不与脾胃有关。提出:察病先察脾胃强弱,治病先顾脾胃盛衰,如果脾胃生气受找,则损怯难复,所以治疗外感、杂病,处处要注意保护胃气。谆告:胃气的存亡是病者生死的关键,而在治疗中,能否保住胃气,是衡量一个医生优劣的标准。施今墨治内伤病,在崇尚东垣学说,重视脾胃气机升降的基础上,自拟治脾胃十法,即温、清、补、消、通、泻、涩、降、和、生等。以上十法,临证时,当结合有关具体情况,可“数法并合”。务求辫证准确,方药无误,才能奏效。董德愚对脾胃学说深有研究,且多有阐发,治病以调理脾胃为主,以量老先生为代表应用脾胃学说自成一家。董氏执简驭繁,便于掌握,将脾胃病治疗分为益气、养阴、升举、温中、清热、理气、祛湿、攻下、消导、固涩十法。根据临床具体证候,每法又分为数法,或数法合用。十法以益气为首,针对脾胃气虚,首先当以益气为法,主以四君子汤。益气之为用,非止一端,及脾为生化之源,五脏之本,故益气亦可生血,益气亦生精,益气亦可固脱。益气之法,化栽活用,层出不穷。而后升举法,养阴法针对脾胃阴虚、以养阴为法,针对脾阳不足、以温中为法等十法。至于肝脾不和、心脾两亏、脾肾两虚、脾病及肺、肝气犯胃等脏腑相关病机,或调他脏以治脾,或治脾以调他脏,或两者并调,皆贵在审证求因,治病求本,标本先后,轻重缓急,均应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3、肾命学说

  因“心本于肾”,故心血管系统中的肺心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常出现肾阳衰、肾气不足,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等病理现象,可用温肾命,或滋肾阴,以及阴阳双补等治法。北京西苑医院综述肺心病治疗中指出:肾命虚型是常见的类型,而温补肾命等法,是治疗肺心病水肿、哮喘的常用方法。

  运用肾命相火理论,在妇科许多疾病中,都可用益肾的方法治疗。有学者提出:月经不调、闭经、子宫功能性出血、带下、不孕、先天流产等疾病都与肾命有密切关系,而用滋补肾命的治法取得疗效。上海有人报导用地黄丸为主,治疗无排卵性功血100例,全部病例均获控制周期,有72.8%出现排卵,有23.2%怀孕。绝经期综合症,有人用温肾清上汤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4、脏腑相关理论的使用

  从50年代开始已用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当时以补气养血为主;60年代始从脾肾论治,至70年代摸索出以补肾为中心治疗疗效最佳。脾肾二者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需借肾中阳气的温煦;肾藏精气又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与化生。脾与肾是后天与先天相互资助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补肾为主治疗再障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脾的作用。若脾失健运,即使投以补药,药效也很难发挥效用,因为药物必须由脾来转达,补脾药既可使脾气健运,以增加药物的利用率,又可侠患者的食欲增加,精血生化有源。所以,补肾应兼顾健脾,投补脾药以多少为度,唐容川的“血家属虚劳门,未有不议补者也。当补脾者十分之三四,当补肾者十之五六”的论述仍有实用价值。

  此外,近年对老年性痴呆(SDAT)的治疗,根据其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的病因病机,而分别从心、从肾、从肝等论治,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以心为本,五脏相关治疗冠心病,邓铁涛教授认为,冠心病其病位在心,但与他脏相关密切,治一脏可以调四脏,调四脏可以治一脏,此即张景岳五脏之气互为相使之意;邓教授治疗心衰的两个中药制剂-暖心胶囊、养心胶囊,就是在“以心为本,五脏相关”的理论指导下研制的,广东省中医院内科六病区运用邓教授上述方药,以理脾法治疗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初步取得良好疗效,并成为治疗常规。

  参考文献

  [1]吴华强,藏象学说研究进展述评[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05

  [2]盛岩松,《黄帝内经》藏象理论的形成及对临床诊病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

【中医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中医大毕业论文03-30

中医毕业论文题目03-26

中医药专业毕业论文04-01

中医试题及答案06-14

中医入门经典古籍04-01

中医简历模板03-26

《神奇的中医》课件03-14

中医试题及答案03-24

《神奇的中医》的课件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