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素养教育论文

时间:2021-03-30 13:58:32 论文 我要投稿

幼儿园素养教育论文

  教育,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可见师德是何等的重要,这就要求每一个幼儿教师都要具备良好的师德风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素养教育论文,欢迎来参考!

幼儿园素养教育论文

  摘要: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人生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对他们进行适时适量的科学素养教育,有助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树立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精神,培养科学的素养。然而,现阶段我国幼儿园科学素养教育尚显稚嫩,反映出观念陈旧、内容形式单调、内容布局欠合理、教师主导课堂等问题,幼教工作者应明确教育目标、创建多样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协同多方力量进行幼儿科学教育,以改善科学教育的不良现状。

  关键词:

  幼儿;科学教育;存在问题;解决建议

  科学素养,即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以及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态度。[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同时还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2]也就是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如何在幼儿阶段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正确的科学探究精神,形成对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行为、习惯,是摆在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这个任务的执行对我国今后科技人才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但纵观目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培养幼儿科学素养方面还存在很多有违《指南》精神的问题,值得我们共同探讨和研究。

  一、幼儿园科学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陈旧现在很多幼儿园老师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中,总是把科学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而把科学素养的培养放在次要的位置,忽略了对幼儿科学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等的激发。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总希望让幼儿掌握更多的自认为是实在而重要的科学知识,以为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幼儿将来的学习、成长。可事实是很多幼儿由于被灌输了过多的科学知识,反而丧失了对科学的兴趣,禁锢了他们的思维,致使在实际的科学活动中兴趣索然,处于被动的接受中。我们要意识到:对于幼儿而言,唤醒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强于增加他们对科学的认知。因为前者能够助推幼儿对科学进行更为持久和快乐的探究,而后者如若掌握不好,反而会让幼儿对科学产生恐惧和避讳,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更不可能自发地去对科学世界进行无尽的探索。换句话说,如果简单地单方面地向幼儿灌输一大堆科学知识,这无异于揠苗助长,对于幼儿远期科学的'学习与探索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二)内容形式单调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好的兴趣萌芽阶段,很多兴趣爱好都是在这一阶段培养起来的。可见,这一阶段对于人的一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如果在幼儿刚刚接触科学的时候,我们就展现给他丰富有趣的内容形式,那就将有助于幼儿催生科学兴趣、树立科学态度、构建科学精神。然而,现阶段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普遍反映出的问题,就是内容呈现上的枯燥,设计上缺少丰富的创意。很多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过程中,过多地依赖教材,对于教材中的指示不加衍生地展现,因此对幼儿的科学引导成效不高。除此之外,在科学与生活的嫁接融合方面,显得功力不够,造成科学与实际生活脱节。大家都知道科学是来源于生活的,而这种科学与生活相剥离的状态,对于幼儿科学精神的触发是没有多大助益的。再者,当前还存在的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教师更倾向于向幼儿开展各种科学实验,而忽视了引导幼儿去观察自然中的种种科学现象,使得儿童对于了解周围世界的奥秘缺乏动力,无法真切地感悟到科学的魅力。(三)内容布局欠合理目前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框架搭建并不合理,没有充分实现综合性与广泛性的结合,内容面显得过于狭窄,很难培养幼儿对科学广泛的兴趣爱好。由于幼儿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兴趣容易被新异刺激的事物所吸引而转移等年龄特点,所以在对幼儿开展科学教育时,应该不断丰富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做到涉及领域尽量广泛,涵盖的内容也更具有综合性,这样才能够让幼儿在接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较好的注意力,从而使科学教育活动卓有成效。之所以在内容布局上显得过于局限,很大程度是由于教师太过依赖教材,教材上有什么内容,教师就讲解演示什么内容,并把幼儿局限在教室里进行科学教育,这样的成效往往不会太高。

  (四)教师主导课堂教师主导课堂,从长远来讲不利于教师开展科学教育。这是因为教师将自己置于“权威”的地位,没有充分顾及幼儿的参与和互动,从而缺少来自于幼儿的反馈,以至于教师无法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流程和教育内容,无法收到较好的教育成效。除此之外,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过于强势,树立自己绝对的权威地位,也不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因为科学的精神要求幼儿有不断探索的欲望,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树立起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打压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和挑战权威的勇气,所以对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是有害而无益的。

  二、幼儿园科学素养教育的建议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不注意幼儿在此阶段的学习特点就强行灌输,是无法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的,也无法有效催生幼儿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具体而言,可以着重从下述四个方面入手,力争解决上述问题。

  (一)明确教育目标对于幼儿园科学教育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要明确科学教育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保证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要明确幼儿科学教育是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机会,引导幼儿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和学习,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感受和体验科学精神,并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他们基本的科学素养,而不是让他们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如笔者曾经参与了一次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观摩课的设计研讨。原来的活动内容为《认识泥鳅》,园任老师在预教时把活动目标重点放在让幼儿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上,过程按部就班,让按顺序从泥鳅的头、身体到尾巴一一认识,参与预教的幼儿对活动毫无兴趣,提不起精神。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提议把这个活动设计成《捉泥鳅》,目标重点放在幼儿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用不同材质的手套去捉泥鳅,感受泥鳅身体“滑溜溜”的特点。在活动中,老师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各样捉泥鳅的材料:橡胶手套、塑料布手套、麻布手套、纱布手套、滑雪布手套、编织带手套等等,让幼儿用不同的手套在水盆中捉泥鳅,看看哪种材质的手套更容易捉到泥鳅。孩子通过与不同材料的接触,既认识了材料的特性与作用,也感受到了泥鳅滑溜溜的特点,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勇于探索、爱动脑筋的精神,而且整个过程富于童趣,充满欢声笑语,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纵观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可以发现,童年时期成人对他们好奇心、求知欲和科学兴趣的保护和重视对他们后来取得伟大科学成就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对幼儿开展科学教育就是要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与兴趣,树立基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应该回避大量科学知识的灌输。科学兴趣的激发,能够更好地助推幼儿后期对于科学世界的自觉探索。如果教师只是单方面不停地灌输知识,只会让幼儿加剧恐慌,产生逃避的心理,而不会让他们燃起对科学的热情。由此可见,教师明确幼儿科学教育目标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对幼儿进行更为积极的引导与推动。在正确的目标指引下,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教育流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引导幼儿不断探索科学奥秘,启发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努力地去验证猜想。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就有可能让幼儿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形成可贵的科学精神。

  (二)遵循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而幼儿的探究过程一般经历三个基本环节:产生疑问———进行猜想———进行验证。在以教师为主导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总是急着把研究的方法甚至是结果告知幼儿,重结果轻过程,容不得让幼儿去亲身经历这三个环节,因此幼儿只得生吞活剥。笔者认为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学会等待,等待幼儿自己去质疑,自己去猜想、自己去验证,这样获得的经验和能力、方法才真正是幼儿自己的。如笔者曾指导了大班幼儿的科学活动《旋转的小花》,活动一开始,老师让乒乓球制作的小花在美工板上飞快地旋转起来,幼儿看到后就提出了疑问:“小花为什么会旋转?”“什么材料能使小花旋转起来?”接着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水、浆糊、油、盐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先猜想:这些材料中谁能让小花旋转起来?然后让幼儿一一进行验证。最后再比较小花在几种材料上旋转的速度。因为幼儿经历了整个的探究过程,所以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兴趣盎然,反复试验、验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

  (三)注重形式的丰富多样在前文的分析已经阐明,幼儿由于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对于周遭事物的兴趣转移是很快的,对于同一事物很难保持长久的注意力。所以,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形式的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来保持幼儿的注意力与兴趣。尤其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加强自然角的创设与实施,对自然角中传统的用小盆种植小花小草、用小鱼缸养殖小鱼小蝌蚪等规规矩矩的形式进行变身,变成孩子的科学实验室、动植物戏剧表演台、或者是孩子们的生态研究室,孩子们会其乐融融地流连其中,探索科学的奥秘与属于他们自己的乐趣。由此,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依赖教材所提供的内容与形式,而是应该结合幼儿获取知识的特点,设计出更为多元的教育形式。在科学教育中,加入更多具有新奇性的环节,并对幼儿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探索过程中。除此之外,将科学教育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这是因为将科学教育内容融入实际生活,有助于引导幼儿以科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诸多有趣的事,从而培养幼儿科学探索能力,并且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持续增长。很显然,教材课本上的科学实验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科学闪光点却是无穷无尽的,教会幼儿在生活中去挖掘与发现,比单纯教授知识和寻找答案更有益于幼儿的发展。进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周围环境中偶然发生的事件或幼儿感兴趣的事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四)丰富教学内容在内容的布局上,教师应该从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与兴趣点出发,寻找到适合幼儿探索和接受的科学教育内容,而不是完全照搬教材,因为教材毕竟是印刷在纸上的东西,更新的周期较长,无法及时跟上幼儿的新变化;除此之外,由于教材是针对较大范围的幼儿制定的笼统性课程素材,所以针对性还有所欠缺。教师应紧紧跟随时代的变化,了解不同时代与成长背景中的幼儿对科学教育的需求,并且通过与幼儿的频繁接触,掌握他们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把这些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纳入到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来,不断生成新的课程内容,以更有效地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特别呼吁教师把自然环境教育纳入到幼儿科学教育体系中来,有目的、有计划地经常带幼儿深入大自然去闻花香、看鸟飞、听虫鸣……使大自然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大课堂,让幼儿对大自然满怀新奇感、敬畏之心和强烈的探索欲望。现在很多幼儿园出于安全的考虑而取消了集体的春游、秋游等活动,把幼儿亲近大自然的任务全部推给家长,这是非常不利于幼儿的科学教育和幼儿的成长的。幼儿与同伴在一起的探究状态和与成人在一起的状态完全不同,幼儿与同伴在一起探究时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与成人在一起更多的是依赖的、被动的。所以笔者强烈呼吁把春游、秋游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大自然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课堂。

  (五)协同多方力量首先,教师并非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唯一主体,不应该被置于权威主体的地位而主导整个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应将自身与幼儿置于平等的视野之下,对幼儿反映出的兴趣与问题,应及时予以回应,并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设计出更为合理的教学流程。其次,向幼儿开展科学教育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责任,家长也应该参与其中,实现家园合作,共同构建起幼儿科学学习与探索的良好环境。当幼儿在幼儿园中受到教师启发,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产生兴趣与疑问的时候,回到家中,家长应予以积极的引导,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师的工作,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科学教育活动还应与幼儿园其他领域的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并充分利用社区条件,使教育活动最优化。上述解决途径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自身特点与接受能力,设计出更为适宜的教学方案,而不是一刀切地硬性灌输。唯有如此,幼儿才不会被客体化地对待,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对科学的主动探索欲望。

  总之,教师在对幼儿园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幼儿本身的学习特点,从幼儿出发来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与流程,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态度与精神,培养幼儿最初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探索的眼光去不断地质疑身边的事和物,并用科学的方法努力找到答案。希望我国的幼儿园科学教育能进行不断的自我剖析,争取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宜的科学成长环境。

【幼儿园素养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论文02-14

语文教学人文素养论文03-14

贯彻课程理念,培养语文素养(教学论文)12-06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论文6篇02-14

劳动教育素养课心得体会04-25

幼儿园安全教育论文6篇11-08

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下信息技术论文04-04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论文(精选6篇)03-11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素养要求与培养08-04

议论文热点话题:提高公民健康素养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