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因为“合适” 所以“有效”

时间:2021-04-07 09:13:31 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论文:因为“合适” 所以“有效”

  导语:什么是“有效教学”?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凡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效果预期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以下是小编整理小学数学论文:因为“合适” 所以“有效”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小学数学论文:因为“合适” 所以“有效”

  然而,避开理论的思辨,回到实践的大地,当我们试图从实践的层面把握有效教学的方法、策略时,问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撇开种种复杂的因素,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有效”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千千万,学生的需求更是多种多样,倘若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深入体察教学内容的细微差异,不能细腻把握师生的个性风格,不能针对不同的生活环境灵活、有针对性地展开,那么,有效教学永远只能停留于思辨层面,只能是一种符号与口头承诺。于是,我们提出:适合的才是有效的,有效的才是最佳的。

  首先,从内容层面上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对同一类教学内容,我们仍然需要“体察入微”,不能简单化地选择统一的教学途径,否则,只会使教学陷于低效甚至无效。

  例如,同样是面积单位,“平方厘米”的教学可能适合先讲授示范,再让学生在找一找、看一看、估一估、画一画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起1平方厘米的表象与观念。但“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学如果“依葫芦画瓢”,其教学势必低效,尤其是丧失了一次让学生经历类比、迁移、再创造,进而自主建构新的面积单位的机会。而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建立表象,这样的方法对这三个较小的面积单位或许挺适合,但是对于像“平方千米”等更大的面积单位,显然就不适合。认识“平方千米”需要更多的推理、想象,抽象思维在其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如,同样是认识平面图形,由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在生活中较为少见,所以,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这两种图形就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有所不同,与其选择“让学生先观察物体表面,再抽象出相应的图形”这一方式,不如让学生直接借助已有的平面图形,通过剪、折、拼等操作活动自己来“创造”出要认识的图形。

  其次,从学生层面来看,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应该因材施教,这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与此同时,班与班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学习水平、认知风格、经验储备等。因此,要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使教学行为与本班学生的“发展可能”同步。

  例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题的编排思路是:从“倒水”实验导出策略,进而探索问题形成策略,最后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甲班教学时,我们从直观入手,先教例1,模拟倒水的情境,导出“倒过来想”的策略,进而通过填表、推算,逐步逆推出两杯水原来的质量。接下来,把形成的策略运用到抽象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完成例2的教学任务,实现了从一次逆推到两次逆推的思维上的飞跃。面对学习水平、基础比较好的乙班,我们认为还沿用这样的'方法,会延滞学生思维的发展。应该尽量放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形成“倒推”策略。于是,我们调整了教学方案,先引导学生从做贺卡的实际活动中提炼出与书中例题类似的数学问题,再让他们自主尝试探寻策略,导出“逆推法”……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能否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差异,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同样是制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再次,我们还可以探讨教师自身的因素。每每观摩名师教学之后,总有一批教师移植名师教案,“克隆”名师教法,模仿名师教学,以期名师课堂上的精彩效果也能立竿见影地在自己的课堂上显现。但是,绝大多数的实践者往往折戟而返。于是感叹:教案、教法都没变,怎么就不见效果呢?其实,由于个人气质、个性以及教学技艺的差异,每位教师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正因为这样,同样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师,而应根据教师实际的经验水平、个性特点、教学风格有选择地应用。

  例如,同样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一课,A教师性格外向,长于煽情,他创设了相对比较动态的教学情境,学生在他的引导下,经过充分的操作、对比、交流,逐渐形成了统计方法;B教师则比较理性,他从唤醒学生原有的经验入手,通过知识的正向迁移,在引导点拨中使学生逐步接受新的统计方法。可以看出,尽管两种教学风格迥异,呈现方式也大相径庭,但都是有效的。因为,两位教师选择的教学思路、方法恰恰暗合了各自的教学风格、特长、个性,正所谓“适合的才是真正有效的”。

  最后,我们还要考虑到生活环境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例如,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同样是关于方位的知识,城市学生普遍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而农村学生则对“东南西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这些内容时,如何实现优势互补,理应成为我们的追求。再如,农村学生认识“24时记时法”普遍存在困难,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关注较城市学生弱得多。所以,教学这一内容之前,能否“未雨绸缪”,先行引导学生关注时间和记时法,有意识地搜集两种不同的表示时间的方法,填补农村学生的经验空缺,显得至关重要,并将直接影响到本课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论文:因为“合适” 所以“有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数学论文:因为“合适” 所以“有效”】相关文章:

因为所以造句04-02

因为所以优秀造句03-07

因为所以造句(15篇)02-14

因为所以造句15篇10-19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作文02-24

因为所以造句(合集15篇)02-14

因为所以造句(合集13篇)09-10

《因为和谐,所以快乐》英语作文03-26

因为倔强,所以失去优秀作文11-25

因为倔强,所以失去的作文07-26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数学论文:因为“合适” 所以“有效”

  导语:什么是“有效教学”?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凡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效果预期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以下是小编整理小学数学论文:因为“合适” 所以“有效”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小学数学论文:因为“合适” 所以“有效”

  然而,避开理论的思辨,回到实践的大地,当我们试图从实践的层面把握有效教学的方法、策略时,问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撇开种种复杂的因素,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有效”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千千万,学生的需求更是多种多样,倘若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深入体察教学内容的细微差异,不能细腻把握师生的个性风格,不能针对不同的生活环境灵活、有针对性地展开,那么,有效教学永远只能停留于思辨层面,只能是一种符号与口头承诺。于是,我们提出:适合的才是有效的,有效的才是最佳的。

  首先,从内容层面上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对同一类教学内容,我们仍然需要“体察入微”,不能简单化地选择统一的教学途径,否则,只会使教学陷于低效甚至无效。

  例如,同样是面积单位,“平方厘米”的教学可能适合先讲授示范,再让学生在找一找、看一看、估一估、画一画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起1平方厘米的表象与观念。但“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学如果“依葫芦画瓢”,其教学势必低效,尤其是丧失了一次让学生经历类比、迁移、再创造,进而自主建构新的面积单位的机会。而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建立表象,这样的方法对这三个较小的面积单位或许挺适合,但是对于像“平方千米”等更大的面积单位,显然就不适合。认识“平方千米”需要更多的推理、想象,抽象思维在其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如,同样是认识平面图形,由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在生活中较为少见,所以,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这两种图形就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有所不同,与其选择“让学生先观察物体表面,再抽象出相应的图形”这一方式,不如让学生直接借助已有的平面图形,通过剪、折、拼等操作活动自己来“创造”出要认识的图形。

  其次,从学生层面来看,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应该因材施教,这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与此同时,班与班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学习水平、认知风格、经验储备等。因此,要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使教学行为与本班学生的“发展可能”同步。

  例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题的编排思路是:从“倒水”实验导出策略,进而探索问题形成策略,最后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甲班教学时,我们从直观入手,先教例1,模拟倒水的情境,导出“倒过来想”的策略,进而通过填表、推算,逐步逆推出两杯水原来的质量。接下来,把形成的策略运用到抽象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完成例2的教学任务,实现了从一次逆推到两次逆推的思维上的飞跃。面对学习水平、基础比较好的乙班,我们认为还沿用这样的'方法,会延滞学生思维的发展。应该尽量放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形成“倒推”策略。于是,我们调整了教学方案,先引导学生从做贺卡的实际活动中提炼出与书中例题类似的数学问题,再让他们自主尝试探寻策略,导出“逆推法”……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能否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差异,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同样是制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再次,我们还可以探讨教师自身的因素。每每观摩名师教学之后,总有一批教师移植名师教案,“克隆”名师教法,模仿名师教学,以期名师课堂上的精彩效果也能立竿见影地在自己的课堂上显现。但是,绝大多数的实践者往往折戟而返。于是感叹:教案、教法都没变,怎么就不见效果呢?其实,由于个人气质、个性以及教学技艺的差异,每位教师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正因为这样,同样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师,而应根据教师实际的经验水平、个性特点、教学风格有选择地应用。

  例如,同样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一课,A教师性格外向,长于煽情,他创设了相对比较动态的教学情境,学生在他的引导下,经过充分的操作、对比、交流,逐渐形成了统计方法;B教师则比较理性,他从唤醒学生原有的经验入手,通过知识的正向迁移,在引导点拨中使学生逐步接受新的统计方法。可以看出,尽管两种教学风格迥异,呈现方式也大相径庭,但都是有效的。因为,两位教师选择的教学思路、方法恰恰暗合了各自的教学风格、特长、个性,正所谓“适合的才是真正有效的”。

  最后,我们还要考虑到生活环境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例如,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同样是关于方位的知识,城市学生普遍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而农村学生则对“东南西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这些内容时,如何实现优势互补,理应成为我们的追求。再如,农村学生认识“24时记时法”普遍存在困难,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关注较城市学生弱得多。所以,教学这一内容之前,能否“未雨绸缪”,先行引导学生关注时间和记时法,有意识地搜集两种不同的表示时间的方法,填补农村学生的经验空缺,显得至关重要,并将直接影响到本课教学的有效性。